加书签
第三部 清宫外史上 第053章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五三 大正月里又一件为人引作谈助的“怪事”是,军机忌满六人的传说,“不可不信”。有 人指出:从同治以来,军机两满两汉,加上恭王,一直是五个人。光绪二年三月,景廉入 值,不久就出事:文祥病殁。光绪五年年底,李鸿藻丁忧服满,即将复起,预定仍旧入值军 机,等于又是六个人,而除夕那天,沈桂芬突然下世。以后左宗棠进军机,幸亏不久就外放 到两江,得以无事。年前王文韶罢官,翁同和、潘祖荫翩入枢廷,当时便有人担心要出事。 果不其然,潘祖荫迎养在京的老父潘曾绶,好端端地忽然一病不起,潘祖荫只当了三十多天 的军机大臣。 这一下,刑部尚书的底缺,亦得开掉。汉侍郎之中,没有资望恩眷都可以升为尚书的 人,而慈禧太后很想用彭玉麟作兵部尚书,因而将张之万调到刑部,新补兵部尚书彭玉麟未 到任前,派户部尚书阎敬铭兼署。 潘祖荫闭门“读礼”,自然也要思过。回想任内两件大案,一件云南报销案,倒是每一 步都站得住,另一件王树汶的冤狱,就不同了。从头想起,先办得不错,中途走了歧路,几 乎铸成大错。 这一案的变化,起于涂宗瀛的调任湖南巡抚,河南巡抚由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继任。任 恺跟李鹤年的关系很深,便抓住机会,想靠巡抚的支援,维持原案。李鹤年本来倒也没有什 么成见,只因河南的京官,为这一案不平,议论不免过分,指责他偏袒任恺,反激出李鹤年 的意气,真的偏袒任恺了。 但是王树汶不是胡体安,已是通国皆知之事,这一案要想维持原谳,很不容易。因此、 任恺为了卸责,又造作一番理由,说王树汶虽非胡体安,但接赃把风,亦是从犯。依大清 律:强盗不分首从,都是立斩的罪名,所以原来审问的官吏,都没有过失。 一件冒名顶替、诬良为盗的大案,移花接木,避重就轻,变成只问王树汶该不该判死 罪?正犯何在,何以误王为胡?都摆在一边不问,言官大为不满,纷纷上奏抗争。于是朝命 新任河东河道总督梅启照复审。 梅启照衰病侵寻,预备辞官告老了,当然不愿意再得罪人,而且所派审问的属员,亦都 是李鹤年在河督任内的旧人,因而复审结果,维持原案。复奏发交刑部,秋审处总办赵舒翘 认为前后招供,疑窦极多,建议由刑部提审。奉到上谕:“即着李鹤年将全案人证卷宗,派 员妥速解京,交刑部悉心研鞠,务期水落石出,毋稍枉纵。” 这一下李鹤年和梅启照都不免着慌。杨乃武一案是前车之鉴,浙江巡抚杨昌浚和奉派复 审的学政胡瑞澜,所得的严谴,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于是商量决定,特为委托一个候补道, 进京游说。此人是潘祖荫的得意门生,居然说动了老师,维持原谳。 但赵舒翘不肯,以去留力争,公然表示:赵某一天不离秋审处,此案一天不可动。潘祖 荫劝说再三,毫无用处,而就在这相持不下之际,潘祖荫报了丁忧。 办完丧事,预备扶柩回苏州安葬,此去要两年以后才能回京,在京多年的未了之事,要 作个结束。细细思量,只有这一案耿耿于怀,因而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张之万,坦然引咎,说 为门下士所误,赵舒翘审理此案,毫无错误,请张之万格外支持。 就为了有这样一封信,赵舒翘才能不受干扰,尽心推问,全案在二月底审问确实,王树 汶得以不死,而承审的官员,几于无不获罪。镇平知县马翥革职充军,李鹤年和梅启照“以 特旨交审要案,于王树汶冤抑不能平反,徒以回获属员处分,蒙混奏结。迨提京讯问,李鹤 年复以毫无根据之词,晓晓置辩,始终固执,实属有负委任,均着即行革职。” 冤狱虽平,但这一案并不如杨乃武那一案来得轰动,因为一则案内没有小白菜那样的风 流人物,再则云南报销案峰回路转,又是一番境界了。 被革了职的潘英章,由云南的督抚,派人解送进京,一到就被收押,不准任何人跟他见 面。但一关好几天,并未提堂审问。这因为张之万不如潘祖荫那样有魄力。期望分担责任的 人,越多越好,要求加派大员查办。军机处问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