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快乐的科学 第九部分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九部分 三六七、如何区别艺术作品 凡是经过思考、写作、绘画、作曲,甚至建筑或塑造的作品皆属于个人的艺术,要不然 就是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才艺:而即使是后者也蕴含了明显的个人才艺中所包含之信仰上帝的 因素。因为,一个虔诚的人绝不可能孤寂――这名词乃是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所发明的。 综观艺术家的各方面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深刻而准确的辨认方法了:不论艺术家视其 作品为个人的或大众的,也不论他是否“已将这世界遗忘”(此乃个人艺术的本质)――总 而言之,一切均在于“遗忘”,亦即是对所有喧嚣的置若罔闻。 三六八、犬儒学派的讥诮论调 我反对瓦格纳的音乐乃是基于生理学的缘故。而起初我为什么要将这反对隐藏在艺术模 式的名目下呢?“观点”在于我只要一听到瓦格纳的音乐,整个人就无法轻松舒畅地呼吸, 我的脚立刻会愤怒地反抗,因为它们所需要的是节拍、舞蹈和行走,脚首先需要音乐所赋予 的欢乐,才能好好地走路、跨步、跳跃或舞蹈。 但是,每当他的音乐一响起,我的胃、心脏、血液,以及大小肠不也都在抗议吗?在其 音乐影响之下,我不是不自觉地变得粗暴了吗?因此我自问;我的身体究竟想从音乐中得到 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松弛”。凡是动物,其生理功能大致皆要藉着轻快明朗、毫无拘 束又自信十足的旋律来作调剂;如此,沉重晦暗的日子才会经由明亮美好而调合的音乐而发 出光彩。我的忧郁欣然地渴望在隐匿之处安歇,在完美的顶峰找到休憩之所,基于此,所以 我需要音乐。我才不喜欢什么戏剧!更不中意那些剧中的狂欢所引起的高潮,对“观众”的 心满意足亦不以为然。我为什么要喜欢演戏的那一套疯疯癫癫的戏法呢! 我这么说,别人一定能看出我心中是绝对反戏剧的:然而,瓦格纳却正好相反,他是个 倾心于舞台和演员的人,也是最热中的戏迷,其对戏剧的狂热程度无人能及,甚至其他的音 乐家也甘拜下风!……假若瓦氏的理论为:“戏剧是目标,而音乐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 径。”然而他的行动却自始至终与理论大相迳庭:“姿态是目标,戏剧或音乐乃是达此目标 的不二法门。”瓦氏把音乐当作阐述或强化戏剧情节和演员感官投入的手段,故而他的歌剧 只不过是一些戏剧姿态的表现场合罢了! 瓦氏和所有伟大的演员及音乐家一样,具有所有艺术家的天生特质,包括自大、独断的 性格在内。有一次,我曾颇费周章地向一位瓦格纳迷表明这种看法,并加述了几项理由; “要对自己更诚实些,现在我们又不是在戏院里面。即使在戏院中,我们也只有当置身群众 之间时才会诚实,独处时则依然撒谎,甚至连自己都欺骗。我们前往戏院时,已把真正的自 己留在家里,同时也将所有的言论权和选择权都放弃了;只有与上帝共处在四面高墙之内的 家中时,我们才有鉴赏的能力和勇气,一旦出门则迥然大变。从未有人把他最敏锐的艺术鉴 赏力带进戏院里去,甚至连为戏院工作的艺术家也不例外。这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男男女 女、形式主义者、投票的动物、民主主义者、邻居、以及芸芸众生等。因此个人的艺术良心 乃屈服在“广大群众”的喜好之下,其愚蠢亦产生了放肆而腐化的效果;某人受了旁人的影 响,因而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我差一点忘了提那位瓦格纳迷是如何回答我基于生理学的观点而反对瓦氏音乐的理 由,他说:“原来你不够健康,无法欣赏我们的音乐?!”) 三六九、并存在我们心中的 我们决不可自己承认,在我们这些艺术家心中有某种奇特的差异;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品 味,另方面则在于个人的创造力,两者在极不寻常的情况下愈来愈分歧,结果乃形成各自的 成长――我是指,艺术家的心中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对立之等级、年龄、成熟度,以及腐败的 程度?因此,穷其一生便会产生与他自己的耳朵、心灵相矛盾的作品,而和他的听觉与嗜好 之所归截然不同,他自己则甚至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矛盾呢! 根据一项极其常见的经验显示,人的品味往往很轻易地便超过自身的能力,他甚至不曾 估量一下是否有配合品味的能力,便眼高手低地作下去。不过,相反的情况多少也会发生― ―这一点我尤其想提醒艺术家们多注意。一个不断推出新作的人,亦就是所谓的“多产艺术 家”,这种人除了终日闭门造车、埋头从事孕育和生产的工作之外,从来就不知用些心思去 体认或见识一下新的事物,也根本没有时间去细想,将自己与作品相互比较一番;也从不打 算运用他的评鉴力,反而将之置诸脑后,任其自生自灭;这种人或许终会生产出一些连自己 也无法置评的作品来。故而他所说和所想的,无论是关于自身或作品方面都变得愚昧不堪。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对多产作家而言是十分正常的――从没有人听过孩子不如父母的 事――这种法则甚至运用在整个希腊的诗歌与艺术的世界里面,而它本身却从未“意识”到 这些。…… mpanel(1); 三七○、何谓浪漫主义 至少我的朋友或许还记得,当初我攻击现代社会的显著错误与夸张时,心中依然存着些 许希望。我认为(谁知道是来自何种个人经验):弥漫于十九世纪的哲学上之悲观主义实为 一种有力思潮所产生的症状,乃起因于当时较大胆而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比起十八世纪的 休姆、康德、康迪拉克,以及一些感觉主义者(sensualists),的确有所不同。因此,十 九世纪对事物所采取的悲观观点在我看来,无异为我们文化的一种特殊奢侈品,是一种最为 昂贵、高级而危险的挥霍模式。不过,就当时财富泛滥的情况而言,它却不失为恰到好处的 浪费。 同样的,我也以此向自己解释;德国音乐便是酒神 (Diony-sus)对德国人心灵影响的表现。我想我在这种音乐中听见了地震的摇撼声 音,那是起因于被埋藏地底多年的原始力量,在找到了出口后所爆发的威力造成的。然而却 又不关心这种震撼是否就是自称文化的东西所引发的,显然我是误会了构成哲学的悲观主义 和德国音乐的真正特质究竟为何――姑且称之为浪漫主义罢。什么叫作浪漫主义呢?任何一 种形式的艺术和哲学都可视为人们在成长和奋斗的人生中用以为治疗创伤与帮助前进的凭 藉。它总会先行料到将临的痛苦和受苦的人。但是受苦的人又分两类;一类是因拥有过度充 沛的生命力而痛苦者,他们需要酒神的放纵艺术,同时也需要对人生采取悲观的观点与省 察;另一类则是因生命力的衰退而痛苦者,这类人寻求休憩、安宁和平静,想藉着艺术和知 识的助力而获得解放,要不然就借力于陶醉的快感、迷惘与疯狂来逃避。 所有艺术与知识中的浪漫主义均反映了后者(指受苦者――译注)的渴望和祈求,在他 们的眼中,叔本华与瓦格纳都是属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者,而当时我却误解了他们两人(不 过他俩并不因被误解而有所不利)。充满丰沛之生命力的酒神和人类不只承认了那些可怕与 令人起疑的奇观,甚至在面对恐怖的作为时亦能不以为意,更不消说毁灭、混乱以及否定等 种种的奢侈了。在他们看来,凡是邪恶、无意识和丑陋的事物仿佛都领有执照,因而使得泛 滥而充沛的生殖结实力量将每一个沙漠化为最繁茂的果园。 反之,最大的受苦者,亦即生命力最弱的人,他们最迫切的需要便是温和、平静与亲切 的言行和思想。如果真有一种神,尤其是庇佑软弱有病者的“救主”,那必定是他们所最最 期望欢迎的;同样的,他们也会需要可解释抽象之生存概念的逻辑学,因为逻辑能够平复人 的痛苦,并给与信心;简言之,他所需要的是若干能排拒恐惧,并可在乐观的境域内寻到温 暖、狭小而禁固的空间。 于是我开始逐渐了解到和酒神的悲观主义者相反的伊壁鸠鲁派学者――同样有“基督 徒”的作风――只不过是欧洲人的一种典型,同时也是个浪漫主义者;我的目光也因探索那 最困难而隐晦的追溯推论而愈形敏锐,而此种推论过程最容易产生错误――也就是由作品推 论出作者,由行为推论出表现行为的人,从某种理想推出需要理想的人,以及从各种思想价 值的模式推出迫切需要它的人。 就一切的美学价值而言,我现在已会运用这基本上的区别;每逢任何状况,我便问: “饥饿或者过饱会引发创造力吗?”刚开始之际,另一种辨别法也很值得一试(它的效果较 为显著),亦即视其创作的动机是想求作品的扎实呢、不朽呢、为创作而创作呢,或者是求 毁灭、改变、更新、与冀盼将来――适合众人的心理。不过,经过更仔细的审察之后,却发 现这两种欲望本身都很暧昧不明,而只能靠前面所提较正确的概念来予以解释说明。 对于毁灭,改变或从众的欲望可能是泛滥力量的表达方式,但也可能是由于秉赋不佳、 穷困与不幸而产生的恨意,它们势必会造成毁灭,原因是其所忍受的一切已然令其激动而愤 怒不已。为要了解这种情绪,我们只需密切注意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就可以了。 期求不朽的欲望同样需要双重的解释,一方面可能起因于感激和爱(源始于此的艺术可 能是狂热的崇神派,譬如鲁本斯①的作品又可能是非凡的嘲讽派,比如海飞兹(Hafiz); 也可能是歌德的明朗温和派,将荷马式的光明和荣耀撒遍每一事物)。然而,它也或许是出 自一种凶暴的意愿,那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亟欲将他最属个人、最狭窄的特质和所受的痛苦, 毫不保留地记下来,作为强制性的律法,以约束他人;他为了要向一切报复,乃将自己的痛 苦痕迹铭刻在他人身上。 后者乃浪漫的悲观主义者最极端的形式,不论它是以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为代表,或是以 瓦格纳的音乐为典范,都可以称得上是我们文化之命运中最后的一件大事。(或许另有一种 迥然不同的悲观主义,也就是古典的悲观主义――我有此种挥之不去的预感;不过,“古 典”这个字眼却有些刺耳,它听来太陈腐、笼统而含混。我干脆称之为未来的悲观主义罢, 因为它即将来临!我眼看它一步一步地接近!――噢,酒神的悲观主义。   ①鲁本斯(Rubens,1577―1640),法兰德斯画家。 多么长久呢!说得保守些,直到一九○○年罢――这也算是我们的特异 三七一、我们是难以理解的人 我们是否常常抱怨被人误解,受到错误的评断,遭人厌恶或毁谤中伤呢?那却正是我们 的命运――唉,业已忍受了之处,若是我们不能忍受这煎熬,又怎么能赢得 对自己的看重呢。 一般人往往将我们和其他人混为一谈,原因是由于我们不停地成长、不断地改变,每到 春季依然蜕去旧日的外壳,永远都是那么年轻、高大而强壮,我们正如未来之人,将根部更 有力地伸向深处――深入邪恶,同时也更加亲切地拥抱天堂,以宽广的枝叶吸收天堂之光。 我们象树一样地生长――这概念也和一切的人生同样令人费解――不只在一处,而是无 处不在;不只朝一个方向发展,而是里里外外、四面八方皆至。同时,我们那有力的幼苗也 正向上茁壮,扩展成枝条、叶片和根须;我们真的已无法依旧像以前一样自由自在地作任何 事,也不能毫无牵挂地成为任何人……这也是我们的命运;纵然身处不幸,依旧向上发展― ―我们愈来愈接近光明!――我们引此为荣,并且不愿将此崇高的地位和命运与人分享…… 三七二、为何我们不是理想主义者 以前的哲学家们都畏惧人的感官――或许我们健忘地已将这种畏惧抛诸脑后了?如今, 所有的人皆是感官主义者,而我们正是当今和未来的哲学思想代表呢――这并非仅根据理 论,而是经过实际的证明所导引出来的结果。反之,以前的哲学家认为,感官会诱使他们走 出属于自己“理想”的冷静领域,而步入危险的南方岛屿上,故而害怕他们的哲学家德行会 像见了阳光的雪一般地融化了。 “耳朵里的封蜡”几乎可谓当时哲学的写照,生命是乐章,而真正的哲学家却不再聆 听,他弃绝了生命的乐章――古老的哲学迷信总认为所有的音乐全是女妖赛伦茜林丝的歌声。 此刻,我们应该以相反的态度来判断(说不定这也是错误的),那披着冷静苍白外衣的 “理想”其实乃是比感官更加历害的诱惑,他们一向以哲学家的“血液”为生,而将自己的 感觉、甚至心灵(如果你相信)消耗殆尽。因此,那些前代的哲学家却是没有心肝的,以哲 学的立场作研究思考皆是一种吸血行为。即使是斯宾诺莎,你们看他,难道不曾感到有一种 深刻、难以理解而不安定的印象吗?诸君不见在此地上演的戏剧不是愈来愈苍白吗?――精 神净化之举总是太过理想地展现于世人面前。难道你们没有想象到某些长期隐在背后的吸血 鬼,起初找某个感官下手,事毕则一走了之,留下的只是一堆白骨? 实际上,我所指的乃是哲学的范畴、公式和措辞而已(如果我说斯宾诺莎到头来只剩下 白骨一堆,各位会原谅我吗?而当他被吸得一滴血都不剩之后,还谈什么爱,什么 神?……)。总而言之,所有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多少都有点像疾病,就和柏拉图的情况相 仿,没有细心的丰盈和危险的健康,恐惧过份有力的感官,以及苏格拉底的智慧。 或许是因为我们现代人不够健全之故,所以不能要求自己怀着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而我 们之所以不畏惧感官又是因为―― 三七三、“科学”之偏见 根据阶级区分的法则,属于中等阶级知识分子之有学问的人,他们对于真正重大的问题 都不屑一顾,就连疑窦之处也懒得去看一眼。但是,他们的勇气和前途也没有那么远大―― 最重要的是,他们因需要才成为探索者,至于内在的参与和着手的方式则皆大而化之,而恐 惧和希望之情也是很快便归于冷却。举个例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之 所以如此热中地倡导其道,并为自己绘就一幅充满希望而无限美好的天空,还有他所梦想的 “利已与利他主义”最后竟能达成和解――以上这些几乎全是令我们这类人不快的事――乃 皆肇因于斯宾塞式之远景中的人道主义,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些均应予以唾弃和连根拔除! 同时事实上,他们所认为的最高希望,在别人眼中只不过是一项惹人生厌的可能、一项斯氏 未能预见的疑问罢了…… 这道理和目前深为许多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家所满意的信念一样,认为这是一个对人类 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相同意义与节度的世界,也是一个“真理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可藉着 那微不足道之人类理性的助力而达到此一境界。什么,难道大家真的希望将生活降低至和简 易计算表一般的模式,而成为一个坐在家里的数学家?毕竟我们不该试图剥夺这含混不清之 角色的生存权利,因为,良好的审美能力自会阻止它,这种对一切事物均存敬意的审美能力 是大家所想象不到的! 对这世界的解说,只有在各位维持自己的立场时才得正确,也只有这样,探索和研究工 作才能以科学化的方式往前进行;在这种解说之中,数算、计算、秤重、目测和把摸等是仅 有的探究方法。而这种方法,纵然不说它刻板愚昧,也未免有天真草率之嫌。反之不也很有 可能吗?即生存之最表面、最外在的特质――亦即最显而易见的具体化――是否能被最先理 解吗?各位所能了解的“科学化”的世界诠释方式可能也是最愚昧的;也就是说,是所有诠 释方式中最不重要的。我之所以如此说,是为了向我那些搞机械的朋友们保证,今日虽然他 们最爱与哲学家作融洽的交谈,并且绝对相信机械是一切生存结构的基础、是最首要和最终 极的指导法规;但是机械世界也必然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 如果我们以如何计算、如何使之公式化的方法来衡量一首乐章的价值――这种“科学 的”估评音乐的途径是多么令人厌恶呀!――那么教我们怎能去体会、了解、或品鉴其优劣 呢?如此一来,我们就绝对无法从其中去发现到真正的“音乐”了! 三七四、我们的新“无限” 无论存在的远景延伸到多远,或者是尚有别的远景,更不论存在是否没有解释或没有 “感觉”,都不致于会转变为“荒谬的”;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存在不见得都需要 解释――对于以上这些正确而适当的问题,即使是一个最勤快、最仔细的分析家和最善于自 省的学者都未必能提出肯定的答案;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人类的知识必然会目睹其未来的 形式,甚至也只能看见此一形式。 我们无法看见角落的情景;想要得知其形式的知识以及其远景如何的念头,只不过是一 种无望实现的好奇心罢了。臂如有哪一种类的生命能够使时间倒流,或是能顺意地操纵时光 使其前进或后退?(果真如此,就需有另一种生命的方向和别一种因果观念)。不过,至少 目前我们远离了那荒唐的隐蔽角落。 反之,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已再度变得“无限”广大,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打消它具有 无限之诠释的可能性了。然而那巨大的恐惧感又再度攫住我们――可是谁想仍旧将这不可知 的旧世界之怪物奉为神明呢?同时又有谁会拿未来的“未知之事物”当作“未知之人”来崇 拜呢?啊!在这种未知而又如此邪恶、愚昧的诠释中,已包含了多少强烈之可能性的诠释― ―天知道,这些合于人性的诠释委实太人性了…… 三七五、为何我们近似享乐主义 我们现代人对于最后之判决皆是小心翼翼的,我们之怀疑心态乃基因于等待着包含在每 一坚强信仰中之良心的魅力和诡计,即使是在任何一个绝对的“是”与“否”的情况下也不 例外。 这该怎么解释呢?或许各位能从一个“一朝被火灼,十年余悸存”的小孩身上看出理想 幻灭后的端倪。但是各位还可以在另一个较好的例子中看到:一个原本终日在角落中流连的 人,他兴奋的好奇心受了蔽塞气氛的影响,而变得沮丧不振,后来却在与角落形成强烈对比 的开阔广大的世界中发现到一片沃土。 因此,乃产生了一种迹近享乐主义的倾向,想要追寻知识,而又并未丧失发掘事物之可 疑面的眼光;既对一些浮华不实的道德言行感到憎恶,同时也坚持一份拒绝所有粗陋而生硬 之比较心态的个性,且引以为傲。另外,在追逐之轻率冲动中的松驰和疾驰的骑士之自制等 也都令我们觉得骄傲;和过去一样,此刻我们仿佛是骑在一匹性情激烈而疯狂的战马上,若 是稍有差池,则严重的危险将是不可免的…… 三七六、我们的迟缓期 艺术家和从事创作工作的人都如此觉得;他们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章节――一个作品往往 形成一个章节――均深具信心,而此刻终于功德圆满。他们也抱着“我们早有准备”的心理 耐心地随时接受死神的降临,这并非生命枯竭的征候,而是一种秋之温煦和阳光的表现。这 份特质在作品本身与作品的成熟度中,总比创作者来得迟缓,于是生命的步调可渐趋缓慢而 沉重――带着浓密的芳郁潺潺流动――流入永恒的静止,也流入永恒静止中的信念…… 三七七、无家可归的人 今天的欧洲人当中,有些可以算得上是“无家可归者”,在我的记忆深处,对他们十分 地怀念。因为他们的命运坎坷,一生潦倒,若能为他们设计一个安慰的激励则将是聪明之 举,但是这样作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期待着未来,则又怎能安坐家中而不动? 在这个脆弱而衰颓的过渡时期中,排斥所有的理想能够使我们得到暂时的舒适和安逸, 至于“现实”的问题,我们也不认为耐心地等待就会有结果。承载我们的冰层已然变得极 簿,和风吹拂着,而我们这些无家的人则将代为打破这层薄冰、以及腐朽的“现实”…… 我们什么也没有“保存”下来,也不能再回到过去的年代;我们既不是完全“自由 的”,因此便不必为“进化”卖力;我们也无需刻意禁止双耳去聆听市场的叫卖声和未来的 警号声――那些“权利平等”、“自由社会”、“废除奴隶和君主制度”等的呼吁再也引不 起大家的兴趣了。当然,我们也绝不认为,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正义、和平的国度便有什么可 喜的(因为在各种情况之下,这类国度是太中庸、太中国化了);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喜 欢危险、战争和冒险,而不愿妥协、被攫住、受阻或让步,同时且自诩为征服者;我们在考 虑建立新秩序、甚至新奴隶制度(因为所有提升和强固“人”的制度都会掺有一种新的奴隶 制度)的必要性。 我们得天独厚地生在这个处处标榜最人道、仁慈和阳光普照的世纪里,却由于上述的种 种而感到痛苦不堪,不是很明显吗?遗憾的是,当我们提到这几个冠冕堂皇的字眼时,心底 却更加不快,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们皆戴着假面具――徒然只是衰颓、枯竭和虚弱的表征罢 了。一个病人用浮华俗丽的方式来掩饰他的伤痛,于我们又有何干?他尽可以将之虚饰成自 己的美德,无疑的,这些弱点反而会使人显得彬彬有礼,呵,听听看,如此有礼、如此仁 慈、如此公正并且如此“富有人情味”哪! 是的,我们十分清楚这些虚伪的小人和女人都需要这种说辞来作为他们的装饰和外衣! 我们自认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敢说我们如何地“热爱人类”;因此,像我们这种人便没有 资格作演员了。一个若是受法国民族对性的过分敏感与急色所影响,则当其正大光明地与人 接触时也不免会带着几分冶荡……,这就是人类! 难道在所有的老女人之中,还会有一个最惨不忍睹的老女人不成(除非这是“真理”, 这问题留给哲学家去费心罢)? 不!我们并不爱人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几乎不够“德国化”(目前很流行这个 名词),我们不会去支持国家主义或种族歧视,也不会因爱国的情愫在血液中窜升、沸腾而 欣喜万分,因为目前欧洲的国家皆各自孤立,如被隔离似的。我们对此太过于没有成见、太 倔强、太挑剔了;同时也太老练、太世故了。 我们宁愿住在山上,远离四季,生活在过去或未来之中,以避免一旦被任命为德国现行 政体的见证人时,心中的怨气无处发泄;那是一个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政体,此外,这制度 为避免不旋踵而崩溃,乃植根于两种仇恨之间,不是很不必要的吗?难道它还想要在欧洲永 垂不朽吗? 我们这些无家的人对“现代人”而言,种族或血统什么之类的均太复杂、太混淆了;故 而我们多半不会陷入时下流行的种族狂热和自我标榜的情绪中;这也是德国情操的一项特 质,使人终日捧着“历史意义”而变得顽固与谬误。我们都自封为优秀的欧洲人(这是个很 尊贵的名衔),是欧洲最富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千年来身负欧洲思想重任的继承 人。如此一来,我们也抛弃了基督教――只因我们曾喝它的奶水长大,只因我们的祖先是正 直而不妥协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信仰情愿牺牲自己的财产、地位、血肉和邦国。而我们也照 样做了。然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我们的不信仰吗?为了所有种类的不信仰吗?不,绝不 是!朋友,你应该比我更清楚! 潜藏在你心深处的“是”,比所有的“不和或许”更强烈,这便是令你与你的时代形成 病态的缘故;当你飘洋过海、浪迹天涯时,也把它随身携带而去――于是,它乃再度成为鼓 舞你的信仰!…… 三七八、再度自我澄清 我们是一群心灵充实而丰沛的人,站在街上就象道喷泉,而让大家来汲取饮用;可惜的 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适时地保证,使自己免于混淆和黑暗――无法阻止这个时代丢掷其“时 麾的垃圾”给我们,或者制止脏鸟将屎投在我们身上、孩童对我们的猥亵、倦歇旅人对我们 的诉苦,凡此大大小小皆影响了我们。 不过,我们仍旧和往常一样,将一切的污秽废物均沉入心底――因为我们的心灵有如无 底之深渊;然而我们也千万不要忘了自身要再次地过滤澄清。 三七九、傻子的插嘴 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愤世疾俗的人;今日,对人类的憎恨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 一个人打从心底憎恨这个世界,只因为他喜欢这么作,而毫无理由可言――他会为此目 的而捐弃对憎恨的蔑视之见――我们往往因“蔑视”某些东西,而得到多少无上的快乐、耐 性和慈悲呵!甚者,我们也是“上帝的选民”,纯粹的“蔑视”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 嗜好、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美德,我们是现代人之中最为时髦者! 反之,憎恨亦能扯平某些事,它使人面对面,在憎恨中包含了敬意;最后敬意演变成恐 惧,而且是十分严重的恐惧。不过,我们是无惧的一群,是这个时代中最具智慧的人,同时 也有如大智者一般地明了自己的优点而坦然无畏地挺立着。人们不易将我们斩首、令我们闭 口,或把我们赶走,甚至也不会非难我们,或拿我们的书付之一炬。 这个时代宠幸知识,故而,它喜爱我们、需要我们,即使它知道我们是一群受到蔑视的 艺术家。所有的人际关系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种可怕的机诈,然则我们的慈悲、耐心、拘谨和 谦恭皆使我们无法舍弃与人保持距离的成见。于是,我们乃更爱大自然,因为它无丝毫的世 俗之气;同时我们也更爱艺术,因为它是艺术家得自于人类的灵感结晶――或者可说是艺术 对人类、或他自己所开的一个玩笑…… 三八○、流浪者如是说 为了要盱衡我们的欧洲道德,同时也为了要和早期或未来的道德相比较,我们必须像旅 人企图估测城中高塔之高度的作法一样:为达此目的而离城出外。 “关于道德之偏见的观念”,若是他们对偏见没有偏颇的想法(类似超越善恶的感官世 界)的话,那么,就可算是已然在道德之外站了一个立足点,而为了要达到目的,我们还得 不断地爬升、飞越――无论如何,在一些成例中,这种超越善恶的基石(对整个“欧洲”的 解放)被视为牢不可破的衡量标准,已经变成我们血肉的一部分了。我们之渴望出外流浪或 许是一种疯狂而殊为不智的“行径”――因为即使是我们这些思想家也自有其“不自由意 志”的特殊表现手法――问题在于是否因此(出外流浪)便能到达所向往的地方呢? 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卓越的知识,则他的体态必然得十分轻盈,因为他必须飞越自身所 处的时代,以成就一双盱衡千古的慧眼,而在慧眼中还含藏着一个美好的天堂。另外,他也 必须奋力从当代欧洲人所把持、阻碍、压迫和抑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像这样的“超人”, 一定会先明了当代的最高价值标准何在,然后再设法凌越――这可测出他的实力――而且, 不只是凌越他的时代,同时还有他对这时代的厌恶与反感、时代所带给他的苦难,以及他的 不理智而罗曼蒂克的想法。…… 三八一、理解的问题 我们写东西不只要让人了解,同时更要让人无法了解。无疑的,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叫 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罢),它不希望被“任何人”所理解。 一个非凡的知识和尝试需要传达它的思想时,总会择人而为的,同时它也会树立藩篱以 摒拒“其他的人”。所有美好的法意与风格皆有其源头;它们一面避到一旁,并拉长距离, 以防止被“超越”,另一面却到处寻找知音者。我之所以对你诉说关于我的一切,是因为我 不想让我的无知或爽朗的个性阻碍你对我的了解,朋友;我当然不希望我的爽朗会令你为 难,虽然它能促使我迅速达成目标,不过,我认为在处理较为深奥的问题时,最好就象洗冷 水澡一样,快快进去,快快出来。有人说不必太浸入水中,有些人则说水不必放太多――这 皆是恐水病者的迷信,是冷水的大敌,那些人完全是一派胡言。 噢!极冷的水能令人尽快起身!顺便让我问一句:当我们对某些事物只略知一二、或仅 作表面的接触时,是否往往会造成误解或错觉?是应当完全站在主观的立场呢,还是应当像 母鸡孵蛋一样呢?至少在这种尴尬或棘手的场合中,我们多年可以突如其来地抓住个中的要 领,除此别无他法…… 最后,我的简扼还有另一种价值:在那些紧缠着我的问题中,我必须尽量说得简洁一 点,以使后人不致听到太多的废话。尤其是对那不讲道德的人来说,他更必须谨慎小心以免 毁了无知,我指的是某些笨蛋和男女佣仆,他们从人生当中除了只学到无知的单纯之外,其 余一无所获。而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提升他们,鼓舞他们、使他们的生命充满热诚的激情。 我想再也没有那些热诚的笨蛋和男女佣仆受到甜美的鼓舞更能教人兴奋愉悦的了。依简扼的 标准来看,我的话已经说得太多,我的无知常将我搞得一团糟,我对自己已无何秘密可言。 有时我会因此而感到羞惭,有时则更为此羞惭而感到羞惭。 或许我们这些哲学家在目前的知识界中之地位已逐渐势微――科学正在起飞茁壮,最有 学问的人已然发觉到我们所知道的实在太少了。但如果换是另一种情况的话――知道得太 多――则一切会更加糟糕;不管怎样,我们的责任永远是以勿使自身陷于迷乱为止。虽然不 可否认的,我们也知道许多其他方面的事物,但是毕竟和有学问的人比起来还是有差别。我 们的需求不一样、历练不一样、成长不一样、体悟也不一样;我们需要的更多,也需要的更 少。 一个知识分子究竟需要多少学养是没有公式可循的;如果有的话,也应当是偏向独立自 主、反应敏捷、游历或冒险等方面的性向;他宁可活得贫穷而自由,而不愿生活富裕而不自 由。同样的,一个优秀的舞者所需要的滋养,绝非是脂肪,而是力量和柔软度――我知道一 个哲学家所渴求的也和优秀的舞者一样。因为舞是他的理想,他的艺术创作,而且与他个人 的信仰差不多,同时也是他的“礼拜仪式”。…… 三八二、伟大的健康 我们,是一群崭新的、无名的、难以理解的产品,同时也是未曾试验过的初级品。总 之,我们需要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亦即是一个比过去更强壮、更敏锐、更坚韧、更快乐、 更有胆量的健康。 这种人渴望去体验各种被认可的价值和希求,并且要航遍理想的“地中海”一周;从这 样的个人之冒险经验中,他想知道当成为其理想的征服者之时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 象那些艺术家、圣者、使徒、立法者、学者、先知、奉献者,以及反叛旧形式、旧习俗的人 所曾经感受过的一样。我们追求理想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伟大的健康”,并且还要不断地追 寻下去,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将它奉献出来,而且势必要如此! 现在,我们这些追求理想的冒险者,其勇气还胜于谨慎,丝毫不在意翻船的危险,故 而,我们比其他一般人更为健康。我们涌向一片尚未开发的领域,没有人知道它的界限,其 中充满了华丽、诡异、疑难、怪奇和圣洁,使我们的好奇心和欲求有如脱缰之马,不可控 驭。天哪!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满足我们无穷的欲念了。在经过这样的体验和意识的探索 之后,我们又怎样会以身为现代人而满足呢?我们用窃窃暗笑的态度来看现代人最引以自豪 的理想和希望,对之感到既遗憾而又无奈,或许我们再也不会去看它们一眼。 在我们的眼前,有另一个奇特、诱人而危险的理想,对于这种理想,我们可不能随便劝 人去追求,因为我们并不确知是否每个人都有这份资格和能耐――一个纯真(意即自然流露 的力量和泉源)的人将一切庄严、美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玩弄于其掌上的理想。对有 些人而言,这种充沛的理念已经包含了许多危险、毁灭、低俗,甚至是松懈、盲目和暂时的 健忘等毛病。这种谦卑的超人性福祉和理想往往显得极不人道,譬如说,将之置于过去世俗 之所有严肃之物旁,而与其源头、言语、音调、神情、道德,以及工作等相形之下,就好象 是那些人最真诚的打油诗似的;不过,或许真正最严肃的一切才刚揭开序幕,问号早已划 下,人类的命运已然转变,时针在移动,悲剧诞生了。…… 三八三、收场白 当我逐渐慢馒地划好了这个阴郁的问号,并想提醒我的读者关于…… 你认为这样好不好呢,我那已经等不及的朋友们?你若有意见,谁会不乐意依从你呢? 我的风笛和歌喉在恭候着,虽然我的声音已经有点嘶哑,但是就让它如此地唱下去罢!不要 忘了我们是在高山之上!同时,至少你所听到的都是崭新的东西,而假使你听不懂它,或会 错了唱游诗人的心意,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一直是“唱游诗人之咒”。对于他的音乐和旋 律你将能听得更加清楚,而且也更能配合着奏曲而翩翩起舞。 你愿意如此吗? (余鸿荣译)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