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意大利童话》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新书过年 转眼就是春节,去年买的新书还没看完,得赶紧归置归置,让书也过新年。这 么说大家都知道是所谓拟人的一套,我也是借这么个意思,报告有关书籍所见。 阿迪生说:“我曾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 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因为诸如此类的详情 细节对于正确了解一个作家是大为有利的。”某些书籍的设计者深知这个道理,能 让你一眼从那书城满坑满谷的书里把这本书挑出来。我想要选抢眼的书,我就推一 套莎士比亚剧本英文本(英语语言读物,牛津大学1977年英文版,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这套书包括《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 佩斯》。一剧一册,开本很漂亮,像那种考究的练习本。压膜封面上是莎剧的剧照,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一夜倾情、晨曦话别的一场,麦克白扎煞着血淋淋的手。内 文在剧本前面有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如《麦克白》前面首先是关于剧本的性质(a playfortheking),剧中的主要人物、分幕分场的剧情概述、麦克 白的性格、莎士比亚的韵体、时代和文本。在剧本后面又有资料,附录包括:麦克 白的素材来源、教学建议、背景资料:1606年的英国、参考书目以及莎士比亚 生平和作品年表。我特别欣赏的是其中的教学建议,它提供了从细节方面来理解剧 本的很多问题,从而鼓励学生不仅是理解作品,而且是从作品中获得乐趣。 在中国的大学体制里,外国文学课程主要是由中文系教师来上,实际上采用的 文本是中文翻译作品。如莎士比亚剧作,现在有的全译一个是朱生毫的译本,近年 来则有梁实秋的译本。至于四大悲剧及一些著名选段,则有更多的译本。以朱、梁 两位先生的译文来说,我的看法是,朱先生的译文过于典雅,在课堂上引述时不加 注释,学生听不懂。例如,你念个“窀穸”、“罡风”,学生可如何听得出是“墓 穴”和“天空中极高处之强风”的意思?梁先生译成“坟墓”和“阴风”,这就能 凭耳朵听明白。我觉得梁译比朱译口语化,这应该更合乎莎剧的特色,因为舞台上 的说词观众无暇细辨,不明白你就白说了。但朱译富有激情,韵律味更浓郁,如能 扫除文字障碍,其主要的段子译得相当精彩,这不能说不是更接近诗人的莎士比亚 的性灵。好了,这些译文再好,终不过是些中文本。犹如我们读英文:Youtr avelonandon,/Leavingmeallalong。这就是“行 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吗?作为中国人,我们会说要把作者气得从窀穸里跳出来, 死都不肯认这是他写的了。但你让人家老外怎么读古诗,学半辈子中文?外加文言 诗词格律?吃不着瓜瓤吃瓜皮,无马狗牵犁,看译文也就看个意思呗。 我是特别希望我们教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都能有原文出来,虽然我们每个人也 不可能具备多种外语水平,至少,看点英文比不看强。上述莎剧单行本是好多国家 采用的一套莎剧教学版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英文原作,并且领会从细节进入作 品想象的方法。这对改善我们自己的外国文学教学大有裨益。中国走向世界,我看 从英文读莎剧,是走的一小步。如果读不懂,那还是先别空喊了。对了,我还忘了 提及的是,这套书里还有很好玩的插图,简直令童心大悦。 让我们教外国文学的人惊喜的还有译林出版社的“译林英语文学经典文库”的 两本书: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这两本书 我们都是先读的中文翻译,现在可以对照英文来看了。《尤利西斯》正文前,有英 文版编者的两篇文章,一是序言,其中谈到乔伊斯与这本书,他的艺术信念;这本 书的结构、语言、人物以及这本书在爱尔兰的写作中的地位、贡献。另一篇文章是 《尤利西斯》文本简史。文章涉及的艺术史和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分析细致,呈现 了英语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mpanel(1); 封面装桢的典雅还有三联版的“文化生活译丛”,这套书过去的封面不起眼, 好象一句老话,做回头客的生意。但1997年11月推出的《伦敦的叫卖声》等, 封面可是新招数。《伦敦的叫卖声》是英国随笔选译,是这套书中的新选题(19 97年11月第1版,而该丛书中的《笑的历史》等过去都出版过,这次应属重印)。 该书的封面是一幅伦敦风情的铜版画,交通工具还是双轮马车的时代,大苯钟,灰 色的天空与几片浮云。书中收了从阿狄生与斯梯尔到吴尔夫二百年间十四位作家的 随笔作品。每位作者前面还有译者所撰写的作者和作品特色介绍,啊,让我们感谢 译者刘柄善,祝他新年快乐,祝他再接再励多挑点英文小品给我们看。中国人如我 这个年龄辈的,大多看苏俄作品较多,近年来我们又看到过去被放逐的许多作品, 阿赫马托娃、蒲宁……俄罗斯作品优秀博大,不过老看一种也有点问题,主要是伤 情。所以也要有英国式的幽默感加以调剂,英国的作品,普遍地豁达,调侃人生。 我这当然是不负责任的泛泛之论,信不信是你的事。 但如果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那我绝不同意。中国的幽默在哪儿呢?相声。 有一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主编冯不异、刘英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年4月北京第1版,1996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精装共四卷,非常之有趣。 咱们看巴赫金他老人家的论文,知道人家如何之重视民间智慧的表达形式、广场、 狂欢等对正统文化的颠覆作用,具体到中国,我觉得相声文本中潜含相当丰富的文 化问题。你就看相声里怎么描写官场、市井、皇上、知识分子吧。看其中笑料的来 源、包袱的类型,拿来做博士论文都有得做。当然我更喜欢的是其中的语言风格, 地道的北方民间口语,许许多多的民间风物,传神的故事。就说穷,有多穷:一锅 菜,“搁一大把盐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