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部 清宫外史上 第045章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四五 曾纪泽是六月二十四到俄国京城彼得堡的,接连打来三个电报,第三个是报告会见俄国 “外务部尚书”格尔思的经过。格尔思表示“条约改议,外国尚有之,罪使从古未有。”态 度是“面冷言横”。因此,曾纪泽奏请将“崇厚罪名宽免,为转圜第一步”,说是“虽干清 议不敢辞”。 这句话自是指李鸿藻和那班清流而言。主战一派在躁进的张之洞策动之下,花样百出。 宝廷刚刚上了一个折子,说是“外患渐迫,请召知兵重臣左宗棠入朝,筹划方略,以济危 难”,使得恭王相当头痛,现在接到曾纪泽的电报,他虽有“干清议而不敢辞”的勇气,恭 王却不肯贸然代崇厚乞恩,只拿曾纪泽的电报面奏取旨。 慈安太后也作不了主。于是恭王建议,请两宫太后“同赐召对”。事实上也只有此一 法,慈安太后便到长春宫跟慈禧太后去商议。 “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怕累着了你,又怕你生气。”慈安太后说,“你自己瞧着办吧, 能支持得住,跟大家见见面也好。” “不要紧!”慈禧太后毫不犹豫地答说:“这两天吃的药,倒仿佛很对劲,那一会儿的 工夫,怎么会支持不住?” 这是半年之中,慈禧太后第二次跟军机大臣见面,距离上一次视朝,也有两个月了。瞻 视御容,消瘦得令人吃惊,七月初的天气,她却穿的是缎子夹袍,宫女扶上御座,气喘不 止,好久才能回答群臣的问安。 “李鸿章、曾国荃荐的大夫都不错。”她用很微弱的声音说,“人还虚得很,不过舒服 得多了。” “国家多事之秋,全靠两位皇太后决大疑、定大计,臣等才好遵循。”恭王很虔诚地 说:“仰赖祖宗在天之灵庇佑圣躬,早日康复,才是宗社臣民之福。” “你们急,我也急!偏偏又不是一服药、两服药治得好的病。你们办事,总要当我天天 跟你们见面一样,实心实力,和衷共济,大局才能对付得过去。” 声音极轻,而话中的分量很重,尤其是那一句“当我天天跟你们见面一样”,仿佛指 责,见慈安太后老实好说话,有什么欺罔的情形似的。然而这亦无从辩白,只能这样答说: “国事如此。臣等决不敢有丝毫偷闲,敷衍塞责的心思。 “原要这样子。”慈禧太后接着便提到曾纪泽的请求:“崇厚定罪,当初原说等曾纪泽 到了俄国以后再议。既然俄国接待我国的使臣,而且,说条约还可以改议,是这样,崇厚杀 不杀,就没有要紧了。就不杀崇厚,放他出来,他还能逃到外国吗?就把他放出来好了!” 听得这话,恭王如释重负,但不宜多说任何一句话,只平静地答一声是。 “我也不想打仗,不过也要和得下来才行。把崇厚放了,是小事,一放崇厚,大家以为 朝廷怎么样委屈都可以,决计打不起来,就此把各处防务都撂下了,白忙半天,一旦有事, 仍旧受人欺侮,那可是件大事。” “防务自然还是加紧办理。”恭王答道:“各国使臣跟新闻纸上都说,俄国兵船在八、 九月间打算封我辽海,除了已奉旨派曾国荃督办山海关一带海防事宜以外,臣等公议,想派 鲍超带领在两湖招募的勇丁一万人,克日坐船北上,在山海关与京城之间,择要驻扎,一则 备边,二则保护京畿。这样子办,是不是妥当?就今天请两位皇太后定下主意。” “鲍超是勇将。他跟曾国荃自然合得来,就怕他跟李鸿章面和心不和。”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何况国事如此,不至于还闹意气。” “那好!”慈禧太后又说:“饷要给鲍超筹足。” “是。”恭王答道,“新募这一军,开拔之前,由湖北在部拨边防经费项下照拨,到防 以后,户部另外给他筹饷。” “左宗棠呢?”慈禧太后问到宝廷的奏折,“他到底在西北多年,让他到京里来当差, 这个主意也不错。不过,他来了让他干什么?在西北,又找谁替他?这些,你们都想过没 有?” 恭王自然想过,也跟大家谈过。主战一派自是极力赞成此议,以为左宗棠入参大计,足 以增加声势。而主和一派居然亦众口一词,说宝廷的主意很高,这就另有文章了。 mpanel(1); 左宗棠在西北,虽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以专阃之寄,调兵遣将,把局势搞得 剑拔弩张,军机处无从遥制,也头痛得很。如今内调入京,明为尊崇,其实羁縻,和战之 计,反倒容易控制。至于左宗棠到京,派什么差使,以及西北军务由谁接替?当然也有安排。 “回圣母皇太后的话,左宗棠原为东阁大学士,将来到京,是不是派在军机上行走?另 外请旨。至于新疆军务,自以左宗棠保荐为宜。” “咽。”慈禧太后点点头,觉得有些支持不住,便即问道: “还有什么事要谈?” “张之洞有个折子论海防,牵涉的事项甚多。”说到这里,恭王特意停了下来,要看慈 禧太后是何表示,再作道理。 “那还是你们谈吧!”慈禧太后说道:“张之洞倒是肯用心,肯为朝廷出力的人。” 就这一句话,便等于已作了裁决,凡有所奏,应该尽量采纳。因而恭王答应着说:“臣 等仰体圣意,拿原折逐款商量停当,奏闻取旨。请圣母皇太后先回宫吧!” 于是慈禧太后先离座回长春宫。接着便送进来一个黄匣子,里面是经她裁定的两案,写 旨呈阅。 第一道是明发上谕: “谕内阁:前有旨将崇厚暂免斩监候罪名,仍行监禁。谕令曾纪泽将应议条约,妥慎办 理。兹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到曾纪泽电报,现在商办一切,恳为代奏施恩等语。崇厚着 加恩即行开释。 ”一看,慈禧太后便皱起了眉。这道上谕,含混笼统,语意不清,“商办一切”与”代 奏施恩”有何关系。“施恩”是要施什么恩?都不明白,本想动朱笔替它改正,但精神不济, 第二道是廷寄: “左宗棠现已行抵哈密,关外军务谅经布置周详,现在时事孔亟,俄人意在启衅,正须 老于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着来京陛见。一面慎举贤员,堪以督办关外一切事宜 者,奏明请旨,俾资接替。此外带兵各员中,有才略过人,堪膺艰巨,秉性忠勇,缓急足恃 者,并着胪列保荐,用备任使。 将此由五百里谕令知之。” 这道廷寄,没有什么地方要改,随即发了下去。于是李莲英面奏:“该请脉了。” “不必五个人一起上来。”慈禧太后忽然说道:“就传薛福辰、汪守正好了。等我好好 问一问他们。” 薛、汪两人已取得信任,同时也颇蒙优遇,慈禧太后特赐矮凳子,让他们在御前坐着 谈,这是宣力有年的高龄大臣都未能得到的恩典。 慈禧太后特意摒隔太医,只召薛、汪,是有意要跟他们谈谈。一则破闷,二则是采风问 俗,想了解民间疾苦,更想了解官吏贤愚。 这方面,汪守正就比薛福辰大见才具了,应答奏对,十分称旨。问到山西的官吏,他总 是扬善隐恶,归结于颂扬圣明,十分动听。 “阎敬铭在山西怎么样?”慈禧太后问道,“他在山西办赈,经手的款子很不少,是不 是很清廉啊?” “是,”汪守正答说,“阎敬铭督办山西赈务,老百姓拿他比做包龙图。曾国荃常常在 臣面前夸奖他,说为人臣者,总要象阎敬铭这样子清廉刻苦,实心办事,方不负朝廷识拔。 阎敬铭也常跟臣说,秦晋大旱,皇太后垂念备至,在国库万分支绌之际,一次次拨出大批款 子放赈。如果我辈在里面侵渔分文,试问如何上答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 “真是这样子吗?”慈禧太后问道:“有人说他在山西,趁荒年地价贱,买了许多良 田,又特为搬家到山西。这话又是打那儿来的呢?” “阎敬铭在山西办赈,极其认真,真正涓滴归公,难免得罪了人,造谣糟蹋他,也是有 的。至于搬家到山西,是因为他的原籍朝邑,靠近黄河,地势太低,每每闹水,所以搬到解 州运城,这也是好早的事了。” “唉!”慈禧太后感慨地,“可见得做个清官也不容易。朝廷自然要保全清官,就怕听 不见真话。你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总要本着良心老实说才好。” “是!”薛、汪二人同声回答。 “阎敬铭的性情是不是很耿直?” “是。他忠心耿耿,正直无私。” 就这样谈着,慈禧太后慢慢浮起了记忆,首先是记起阎敬铭的相貌,又矮又小,而且两 只眼睛一高一低。但慈禧太后还记得胡林翼保他总办东征粮台时,奏折中有句考语:“阎敬 铭气貌不扬,而心扬万夫。”不由得又生了感慨。 “真正人不可貌相!象阎敬铭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办大事。”慈禧太后又想起一件事, “说他在湖北的时候,跟总督抬杠,愣要杀总督的贴身小厮,汪守正,你可知道这件事?” “臣听说过。” 总督是说官文,所谓“贴身小厮”就是官文的娈童,名叫张玉。官文宠他出了格,命他 带领督署卫队,每次军功保案,都替他加上一个名字,一直保到从二品的副将。 张玉入夜为总督侍寝,白天带着卫队,横冲直撞,胡作非为,当湖北藩司的阎敬铭,早 就看他不入眼了。照例,藩司必加督署或者抚署的营务处总办头衔,为的是好节制武将,而 张玉自以为二品大将,又倚仗官文的势力,根本不把藩司放在眼里,这就越发伤了阎敬铭的 威信,要找机会办他。 有一天机会来了。张玉带领亲兵数人,闯入民居,奸杀了人家的一个闺女。 这家的父兄,当然进城报案,哭诉伸冤,江夏县和武昌府都感到棘手,将案子拖延着不 办。不久,阎敬铭得知其事,勃然大怒,立刻传轿“上院”,向总督要凶手。 张玉当然也知道闯了大祸,阎敬铭一定放不过他,所以早就在官文面前,自陈无状,要 求庇护。因此,当阎敬铭求见时,官文派戈什哈答:“中堂病了,不能见客。请阎大人先回 衙门,等中堂病好了,再过来奉请。” “我有紧要公事,非见中堂不可。如果有病要避风,我就在上房里见,也是一样。” 戈什哈无奈,进上房据实禀报,结果仍是不见,也仍是拿病来作推托。 阎敬铭料事深刻,已防备到有此一着,早就想好了对策,因而若无其事地说:“既然如 此,中堂的病,总有好的时候,好了自然要传见,我就在这里待命好了。”说到这里,转脸 吩咐跟班:“取我的铺盖来!总督衙门的司道官厅,就是我藩司的行署,有公事送到这里来 看。” 于是跟班真的取了铺盖,就在司道官厅的炕床上铺好,供阎敬铭安息。先以为他一时负 气,到明天自觉不成体统,会悄然而去,因而官文置之不理。那知完全不是这回事,阎敬铭 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天。他秉性俭朴,起居极能刻苦,所以住在那里,丝毫没有不便的样子。 这一下轰动了湖北的官场,认作旷古未有的奇事,都要借故来看个究竟,总督衙门真的 成了藩司的行署。官文大窘,先是请臬司和本衙门的幕友劝驾,阎敬铭拒绝不从。最后只好 请出巡抚和武昌府知府来了。 湖北巡抚叫严树森,武昌知府叫李宗寿,官文请出这两个人来,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也都 是陕西人,希望动以乡情。当严、李受命调解时,官文自己躲在屏风后面听,只听见作调人 的,譬喻百端,被调解的坚持不可,从一大早讲到午炮声起,严树森舌敝唇焦,脸色非常难 看。看样子,作调人的也要跟阎敬铭翻脸了。 “大人!”阎敬铭始终是这么一句话:“不杀张玉,我决不回衙门。” “太难了!”严树森大有拂袖而起的模样。 官文见此光景,硬一硬头皮,从屏风后面踏了出来,“丹初!”他说,“赏我一个面 子!”接着,双膝着地,直挺挺地跪在阎敬铭面前。 他避开一步,回身扬面,装作不曾看见,这一下,严树森有话好说了,“丹初,”他用 责备的语气说,“你太过分了! 中堂自屈如此,难道你还不能网开一面?” 于是阎敬铭不得不扶起官文,同时说道:“中堂依我两件事,我就不杀张玉。” “依,依!”官文一叠连声地说,“只要不杀张玉,什么事都好办。” “第一、张玉立刻斥退。” “可以。我马上下条子。” “第二、张玉立刻递解回籍,不准片刻逗留。” 提到这个条件,官文面有难色,只为断袖余桃之爱,难以割舍,然而那也只是瞬息间 事。想起阎敬铭的峻厉,盘踞督署,三日不去,自己万般无奈的窘迫光景,顿觉心悸,不暇 细思地答说:“都依,都依。来呀!” 其时堂上堂下,材官卫士,肃然林立,只见督抚并坐,神色将顺,而矫小如侏儒的阎敬 铭,侃侃而谈,心雄万夫。对这奇异的景象,无不瞠目结舌,看得呆了,因而对官文的喊 声,一时茫然。息了一下,才暴雷似地答出一声:“喳!” “张副将在那里?” 张“副将”就在屏风后面,心惊胆战地走了出来,一张脸上又青、又红、又白,忸怩万 状地站在那里,似乎连两只手都不知道放在何处好? “给阎大人磕头!”官文吩咐,“谢阎大人不杀之恩!” “是!”张玉向阎敬铭面前一跪:“阎大人……。”他还只叫得这一声,阎敬铭已经翻 脸,大声喊道:“来人!” “喳!”应声上堂的是藩司衙门的差役。 “拿这姓张的拉下去打,打四十!立刻发遣。” 张玉神色大变,只看着官文。官文却不敢再求情了,微微转脸,避开了张玉的视线,接 着便起身退入上房。 于是当堂重责四十板,传了江夏知县来,即时派解差将张玉押送出境。等处理完毕,阎 敬铭求见官文,长揖请罪。 “算了,算了!”官文索性付之泰然,“也怪不得你。” 口头是如此说,心里却另有打算。官文很服从人,前有胡林翼,后有胡林翼所提拔的这 个阎敬铭,不但帮自己封侯拜相,而且靠他们坐享富贵,所以此时虽觉阎敬铭可畏,却没有 丝毫报复的念头,反倒密保他“才堪大用”,接替内调的谭廷襄,署理山东巡抚。 听罢汪守正所谈的故事,慈禧太后对阎敬铭大感兴趣。多少日子来,她有这样一个感 觉,恭王越来越怕事,越来越软弱,当年的英气、锐气,仰乎已荡然无存,一味圆融,近似 乡愿。朝中负实责的大臣,不是象沈桂芬那样迁就实际,务求平稳,就是象李鸿藻那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