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结束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它比历史上的其它任何一 次战争使用武器数量都多,参战的国家更普遍,包含的作战样式更繁多以及战争所 涉及的地区更广泛。它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统治地球达半个世纪,它对人类的发展和 进步,对在世界范围内遏制乃至消灭法西斯主义,对遏制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等都 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其组 成部分的海战场也同样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因而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上带有 明显的海战性质。在这次战争中,交战各国海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先进的武器装备大量运用于海战场,大大丰富了二战各海上战场的内容,使海 上作战呈现出多样性。在太平洋地区,海上作战主要地表现为交战双方围绕争夺太 平洋各岛屿而进行的百余次规模不等的岛屿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为夺取登陆和抗登 陆地域的制空和制海权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决战。在大西洋 地区,海战主要地表现为交战双方为争夺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而展开的较大规模的保 交和破交的斗争。在地中海地区,交战双方为争夺对地中海的控制权,配合陆上兵 力争夺北非而展开了保交和破交、登陆和抗登陆等作战。所有这些为我们今天的学 术研究和军事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战后世界海军军事学术的发展 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军事思想概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海战场中,参战各方的海军规模不尽相同,海军的历史 长短也不相等,海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也有差异,他们在战争中所执行的海军战略也 有较大的区别。具体说来,美国海军、日本海军和德国海军同属于远洋进攻型的; 英国海军属于区域防御型的;意大利海军属于区域进攻型的。但是由于各国海军受 着本国在二战中军事战略、武器装备的水平和所处的战略地位的限制,因此,即使 是执行同一类型海军战略的国家,在海军作战指导思想、海军兵力运用等方面也不 尽一致。 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中是一支极为重要的海上力量,在大西洋和 太平洋战场发挥了骨干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汉的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思想 一直在美国海军占统治地位,但日本袭击珍珠港使美国海军为之震惊。当着美国海 军筹划着如何对付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时,几乎一致认为航空母舰将是对日本 作战的主要兵力。随着太平洋海战的进程,美国海军作战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它们在继承马汉的海军思想同时,进一步发展了马汉的海军理论。提出以 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上编队取代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编队。在实战中,美国海军 创造了“多艘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战术,既可以增强舰队的攻击能力,又可以提高 航空母舰的自身防御能力。在承认夺取制海权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夺取海 战场的制空权是掌握制海权的前提。美国海军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教训, 既接受了马汉的关于“交通线决定战争”的思想的有益部分,又纠正了马汉片面贬 低袭击商船作战的观点。在二战海战中,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坚持为盟国商船和 运输船护航,积极投人了反对德国“狼群战术”的反潜作战;在太平洋战场,一方 面努力确保己方的海上交通安全,另一方面积极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据不完全 统计,太平洋海战中,美国288 艘潜艇共击沉了日本大小商船1150艘,计400 多万 吨;击沉军舰共276 艘,美国只损失潜艇15艘。美国海军还继承了马汉关于“几乎 所有的海战胜利都收效于敌国的海岸之上”的思想,在二战海战中进行了大量的两 栖作战的实践,创立并完善了两栖作战的理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两栖作战思想。 正是由于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的上述理论和实践,从而使美国海军在二战海战中 逐步形成了决战制海、保交破交、岛屿争夺这三种作战思想鼎足而立的局面,也成 为美国海军在二战中海军战略的三大支柱。 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力量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其主要战场――太 平洋战场中,日本海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执行 着远洋进攻战略,其海军在整个武装力量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海军的发展 有着较久远的历史,大约从18世纪末,马汉海军军事思想就传人并影响日本。因而 在二战爆发之前,日本海军的军事思想已经成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较明显的军 国主义色彩。 由于以甲午海战和日俄海战的战争经验力基础,以马汉“制海权”理论为依据 而产生的日本海军大舰巨炮舰队决战的战略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培植,己深深地扎 根于日本海军之中,日本海军一切行动包括训练、教育、装备建设等已无不打上大 舰巨炮舰队决战的烙印。尽管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海战初期使用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 兵袭击了珍珠港,但这只是其为达成速决作战,隐蔽其战略企图的一种被动反应, 其中客观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panel(1); 日本海军对武器装备的发展给作战方式带来的变化视而不见,他们看不到袭击 珍珠港对海军作战指导思想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因此,在战时的装备生产方面, 没有作必要的调整,而坚持认为航空母舰是脆弱的,靠它夺取不了制海权的陈旧观 点。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共建造各型航空母舰16艘,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其它战 斗舰艇改装而成的。而其对手美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各型航空母舰160 艘,两相 比较,悬殊很大。除了日本国力较弱外,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海军在思想上,始终没 能摆脱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思想的束缚,因而在客观上背离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所引起 的海军军事思想发展的轨迹,进而导致了日本在二战太平洋海战中海军作战样式的保 守性和单一性。由于一味地追求大舰巨炮舰队决战,使日本海军严重地忽视了太平 洋海战中的岛屿争夺和海上交通线斗争这两种主要的作战样式,最终造成了日本在 太平洋战场上防线不守、海上交通濒临断绝的境地。日本海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不根据武器装备和战场形势的变化去研究和调整战略思想,死抱着以往战争经验和 大舰巨炮主义不放,以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的军事思想去指导战争,其结果,只能导 致战争的彻底失败。 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远洋进攻型的海军・在当时世界海军之中, 德国海军排在美、英、日之后。由于受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整个战略利益 的限制和希特勒“先大陆后海洋”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影响,德国海军在其整个武装 力量中处于次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装备建设和海军兵力运用等问题上均缺乏系统 的完整的理论指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武装力量的体制和海军军事思想上的 原因,德国海军奉行的是马汉的决战制海理论,即通过战列舰或潜艇兵力的海上作 战来夺取制海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根据德、英双方海军兵力的对比情况和 英国在大西洋所处的战略位置,德国海军选择了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为其主要的 战略使用样式,企图以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兵力来扼杀英国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 线。在整个大西洋战区的破交行动中,德国海军先后采取了“巡洋作战”和潜艇破 交两种作战方式,但最终均未达到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战争意志的目的。究其原因, 是因为二战中的德国海军军事思想没有冲破马汉的决战制海理论和一战经验的束缚, 片面追求通过水面舰艇之间的交战,或对英国运输舰船的海上突击,切断英国的海 上交通线并夺取制海权。加上德国海军没有航空兵,对海战场的侦察搜索和夺取海 战场的制空权均需请求德国空军支援,所有这些导致了德国海军的“巡洋作战”到 1941年5 月就基本上被迫停止。虽然德国海军的潜艇曾一度给盟国(尤其是英国) 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但终究因德国海军缺乏在其它作战空间上的有效的作战手段, 而退出大西洋海战的舞台。由此看来,单一的由水下制水上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本国战略环境的限制,英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 上始终处于防御的地位,虽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也有英国海军的存在,但那完全 是出于对其殖民地象征性保护的需要。然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海军战略的 调整是较有成效的,战前英国海军奉行马汉的以战列舰为主的海上决战的思想,在 战争初期其在大西洋地区实施过一系列以战列舰为主的海上作战。但是太平洋战争 的爆发以及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主力在东南亚的覆灭,给英国海军以大的触动。根据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处的态势,英国海军迅速确立了“保、破结合,保交为 主”的海军战略方针。在海上交通线斗争这一作战样式中,英国以海军为主,海空 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作战空间上兵力的效能,从而使海上交通线的斗争更具有 立体性、联合性,这极大地丰富了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内容。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 英国海军通过一系列的攻势行动,以达到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的目的。为此,英空 军飞机曾多次轰炸德军的海军基地;英海军水面舰艇主动出击攻击敌方港口基地内 的海军兵力集团;在敌方港口、航道附近设置了大量的兵力、兵器实施封锁等等, 所有这些在战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战区是一支重要的海上力量,从二战地中海海战的实践看, 意大利海军在战争期间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在北非地区的作战。 因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海军的主要作战样式是保护其在地中海的海上交 通线和破坏英军对北非陆上部队的海上支援。客观他讲,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战区 的作战行动总体上是积极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由于意大利的参战,一度使英国 在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到了相当困难的境地。但是意大利海军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 在其编成内没有航空兵,而且在整个地中海战区的作战过程中,意大利海军和意大 利空军之间的协同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地中海海区的几次海上作战均由于意大 利海空军协同上的失误而错过了战机。 所有这些导致了意大利在战争期间,始终掌握不了海战场的制空权。只是在1941 年至1942年上半年期间,由于得到了德国海空军的支援,才使轴心国在地中海的战 况一度改观。但是当德军将其作战的重点转移到北非的陆上战场,英国和盟国在地 中海的海空兵力得到加强时,意大利海空军就失去了争夺地中海海区制海权的能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武器装备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海军已绎形成为 一个多兵种、高技术的集合体。因此,海军建设已经不是造几艘军舰、生产几种舰 炮所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海战的实践需要海军具备空中、水面、水下三维空间的多 种作战能力。为此,海军兵力如何均衡地发展建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 军面临的现实课题。 所谓均衡主要是指海军各兵力兵器问的结构(比例)的均衡。通过海军武器装 备上的均衡发展,使本国海军具备遂行一切必要的攻防手段去进行各种样式的海上 作战的能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实践来看,各国海军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的武器装备发展程度和主观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交战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失误和经 验教训。随着二战海战的不断发展,各国海军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均衡发展本国海 军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其中以美、英海军在二战海战初期所受的震动最大,教训 最深,在战争中海军均衡发展的步子也最大。而德、意、日等国的海军,由于在均 衡发展海军方面较为保守。 消极,因而在海战中遭致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海军均衡发展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策。首先,在 武装力量的建设上,由于德国十分重视发展陆军和空军,因而对海上力量的建设重 视不够,对海军兵力的使用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上去认识,从而在宏观上将海军 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从总体上限制了海军兵力的发展。其次,在海军各兵种的 发展上,突出地发展水面舰艇和潜艇,反对建立海军航空兵,将全部航空兵集中于 空军,从而造成了海军各兵种比例的严重失调。在战争初期,德海军水面舰艇的吨 位占总吨位的46%,潜艇占9 %。 在战争过程中德海军片面地吸收了一战中德海军潜艇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的经 验,大力发展潜艇。在战争中,德海军先后共投入潜艇l100余艘,造成了潜艇畸形 发展,孤军突起。而其它兵种力量薄弱,从而削弱了海军总体上的战斗力。由于德 国海军的潜艇在海上作战中得不到海军其他兵种的协同和支援,因而作战效果逐年 下降。在大西洋海战的前四年,德海军每损失1 艘潜艇可击沉盟国商船12~13艘, 但到1945年却降低到0.4 艘。由于德国海军的编成内没有航空兵,更没有航空母舰。 因此其水面舰艇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没有能力从空中和水面有效地打击英国的护 航兵力,作战手段显得十分单一,从而导致了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样海 战中的失败。 日本海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力量强大、兵种齐全的海军。但是在其 海军兵力的发展建设中,一个较为严重的缺点就是没有从其国情出发,在大力发展 海空作战力量的同时,发展海上护航力量。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资源贫乏, 其国内经济的发展,严重地依赖于通过海上交通向国内输入的战略原料。应该说, 这是日本战略链环中最为脆弱的一环。然而日本海军在“大舰巨炮”思想的顽固支 配下,片面地从海上舰队决战的角度,总结了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海军成功的经验。 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能有效地运用于海上决战的力量,就能够在未来海上作战中保 持不败之地。对于本国所处的战略位置,对于一个岛国所特有的弱点,日本军事当 局均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反映在海军兵力的建设上,就是严重地忽视了护航兵力 的建设和护航体制的建立,尤其是对于在保护海上交通线斗争中,如何有效地反潜、 发展反潜兵力等均没有给予认真的考虑。1943年日本海军总共只有50艘反潜舰艇, 因而对于活跃在海上交通线上攻击其海上运输船只的美军潜艇,没有更好的反击手 段,使得日本运输船只的损失直线上升。1943年,日本运输船的损失达到308 艘, 约136.6 万吨,这使日本国内从海外输入战略原料的数量大大地下降,对日本的战 时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日本军界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准备加强反潜舰艇建造 时,又由于其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足而终究未能如愿。这一结局导致了日本的战 时海上交通线上的严重损失。 对于美国在其海上交通线的破坏,由于日本海军不能采取有力的防御措施,因 此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潜艇共击沉日本商船1150艘,约436 万吨,占日本 商船总损失数的62%。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基本上被美海军切 断,从而使日本的战时经济陷入崩溃,元力支持战争,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英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也是不均衡的,海军各兵种之间,海军的各种 作战能力之间比例不够协调,力量的分布不够均衡。大西洋海战初期,德国潜艇对 英国海上交通线的破坏将英国推向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当时的英国海军缺乏有效的 搜潜和反潜能力,没有专门的搜潜和反潜编队;缺乏必要的扫雷兵力兵器;护航舰 只的数量严重不足;护航体制也不完善等等。在大西洋海战的初期,英国商船队的 损失惨重。1942年7 月间,被德国潜艇攻击沉没的船只吨位达到最大值的80万吨, 但是英国海军在海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并立即着手对本国的海军兵力 结构进行调整。首先以8 个海空军基地长期租借给美国(租期为99年)为条件,换 取美国50艘旧式驱逐舰,用以护航;其次针对英国海军航空乓数量少、体制不完善 的弱点,将海军航空兵划归海军建制,并不断加强海军航空兵的力量。此外,针对 英国海军在护航中反潜能力薄弱的现状,从装备技术和体制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改进了声纳;装备了雷达;完善护航体制,成立专门的反潜大队和护航航空母舰 编队等。上述措施大大提高了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海战中的护航效果,1943年每月被 德军潜艇击沉的船只数下降为10万吨,到1944年只有5 万吨船只被击沉。与此同时, 德国海军潜艇的损失却直线上升,1943年到1944年期间共损失潜艇781 艘。可以看 出,英国海军在战争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并适时地进行了调整,从而使本国海军 逐步适应大西洋海战的需要,走向比较均衡,使海军的兵力结构与担负的任务相适 应,并逐步在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斗争中取得了主动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作为世界海军列强之首的美国海军也是不均衡的。 由于马汉的“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思想”的直接影响,美国海军一直以战列舰作 为海上决战的核心力量。其庞大的远洋舰队建设也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 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战列舰的排水量占海军总排水量的45.6%,同时登陆舰只 和扫雷兵力几乎为零。太平洋海战初期,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以极大 的震动。其奉之为海军核心力量的战列舰,在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的突击下变得十 分脆弱,太平洋舰队的8 艘战列舰顷刻间几乎全部葬身海底。这对美国海军元疑是 一种挑战,以战列舰为核心实施海上决战的思想及其支持下的海军兵力结构开始发 生动摇。美国海军很快从现实中吸取了教训,调整了海军兵力建设的重点,突出以 航空母舰作为海战的骨干兵力。与此同时,为适应太平洋战场频繁的岛屿登陆作战 的需要,美海军加紧建造登陆舰艇和扫雷舰艇;为适应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场的海上 交通线斗争的需要,美海军加快了潜艇兵力和护航兵力的建设。总之,在战争过程 中,美国海军凭借其国内的强大的工业基础,使自己逐步达到均衡。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美国共改装和新建各型航空母舰160 艘;共建造了近10万艘约20种不同型 号的登陆舰艇;共建造各型潜艇177 艘。正是在上述物质条件下,使得美国海军在 各大洋顺利地执行并完成了多种任务,为同盟国海军在各海战场击败轴心国海军,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各国海军发展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海军均衡问题是 海军发展建设中的至关紧要的问题,关系到海军的战斗力和海上作战的成败。从第 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为了保持或获得制海权, 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均衡发展的海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海军作战指导思想的影响。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战列舰始终是海军的主力。在1939年世界上有56艘战 列舰在服役,60艘在建造,战列舰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兵力建设的核心。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由于在思想上长期以来马汉的大舰巨炮海上决战的理论已被当时世界各海军 国家所接受;在实践上世界各国的海军通过象日德兰海战、日俄海战那样的典型的 海上决战,证实了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由于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的 限制,使人们不能对战列舰的弱点予以充分的认识。大舰巨炮条件下的舰队决战思 想,只是由于其符合当时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因而被世界各国海军所接受并努力 实践之。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航空母舰己逐渐成为海战的主 力。1940年11月英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航空兵袭击意大利的海军基地塔兰托,已经 引起了人们对航空母舰这一新的兵力的广泛注意。世界海军各国的理论家和战略家 们,开始就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作用问题展开了争论。到1941年12月8 日日军袭 击珍珠港和1941年12月10日英国远东舰队主力的覆没,使人们对航空母舰的认识有 了进一步提高。美英等国的海军开始率先改变各自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在实践中 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特混编队实施海上作战,在兵力的建设上,大力发展航空母 舰。从而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并实施转变,奠定了物质基 础。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美国海军的作法具有务实精神。美国海军在继承了马汉 的决战制海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武器装备的变化对其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使马汉的 决战制海思想在二战海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美国海军在二战海战中的决战制海思想,摒弃了马汉的单一依靠战列舰的人口 径火炮实施海上作战,夺取制海权的思想。顺应了当时武器装备的发展潮流。即以 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为核心,通过对海战场的制空权的控制,达到夺取制海权进 而消灭对方海上兵力的目的。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舰队海上决战的方式。之所以 如此,是因为美国海军主观上已经看到了武器装备的进步对海军战略理论所带来的 冲击,认识到了马汉的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思想的局限性。因为无论从机动性、突击 威力还是远战能力来说,航空母舰上的舰载航空兵比较战列舰上的大口径火炮均有 了一个质的飞跃。客观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实践也给美海军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海军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战列舰,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几 乎全部葬身于珍珠港之中,而其“送葬人”恰恰是日军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为此, 美国海军在继承马汉的决战制胜思想的同时,将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作为决战的 主要兵力,从而给马汉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从1942年6 月到1945年8 月,美国 共改装和新建了约160 艘各型航空母舰,其中包括大型主力航空母舰“爱塞克斯” 级27艘、“独立”级航空母舰(改装)9 艘、护航航空母舰124 艘。有了这样雄厚 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加上作战指导思想适时地转变,使得美国海军在二战海战中能 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去实践马汉的舰队决战和夺取制海权的思想,即组成以航空母舰 为核心的海上特混舰队,以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为主战兵力,通过连续不断的大 规模海空作战去消耗日本海军的实力,并最终迫使其投降。在实施决故制海过程中, 美同海军并没有机械地照搬马汉所说的企图通过一两次海上大规模决战打败对手的 理论,而是根据交故双方力量对比的状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 生变化,以求最终达到决战的目的。例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到中途岛海战之前,由 于美海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力量远不如日本海军,因此,这一时期的海上作战大都是 小规模的、以消耗日海军为目的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较为典型的海 上决战,然而交战双方在决战中使用的主力却不相同,日本海军仍沿袭马汉的思想, 企图与美太平洋舰队实施一场大舰巨炮之间的较量,而美海军则坚持以航空母舰的 舰载飞机为核心。因此,中途岛海战事实上是新旧海军理论的一次碰撞,其结果是 奠定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新霸王”地位,也使得双方海军力量对比开始发牛有 利于美中的变化。从那时起美海军的每一次海上作战郴带有明显的决战性质,海上 作故更呈现出远距离大范围和立体空间的特证。1944年6 月的马里亚纳海战是二战 海战中以航空母舰为核心舰队决战的代表,交战双方的舰载机远在几百海里的距离 上就发生空战,而在海上只能通过侦察机或雷达发现并跟踪对方,传统的火炮在新 的样式的海战中已经处于次要的地位。美军潜艇的介人,弥补了水下空间的空白, 使海战具有名副其实的立体性。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立体的海上决战是马汉时代 的任何战略家、理论家所无法想象的。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进步,它却实实在在地 发生了,这就是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海军军事思想的冲击的结果。 一种新的武器装备之所以取代旧的武器装备,或由于其性能优越,或由于其具 备了旧的武器装备所没有的功能。航空母舰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取代战列舰而成为海 战的主力,是由于航空母舰具备了能完成以前其它战舰担任的许多任务,如空中格 斗;对海上舰船的空中掩护;突击陆上设施;袭击海上兵力和反潜等。然而一种新 的武器装备从其诞生到真正被人们所认识井自觉应用于实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情,其间必有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即由必然工国到自由王国的变化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谁最早认识它,并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谁就拥有了新武器的优势,也在作 战中多了一份主动权。 由此看来,武器装备的发展仅仅是为海军作战指导思想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客观 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要攸本国的海军故略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并适时地 进行调整,其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对武器装备发展的认识并努力从主观上去适应这种 变化。同样面对着武器装备上的发展变化,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有的国家的海 军作战指导发生了变化,而有的同家的海军却始终沉湎于原有的作故指导思想,固 步自封。比如太平洋海战中日本海军死抱着“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思想不放,视而 不见航空母舰对海战的影响,因而使其在海军兵力的建设和使用等问题上产生了严 重的偏差,最终导致了在太平洋海战中的失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海上交通线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成为二战海战的一个最重要的作战样式。在各海战区,交战双方争夺海上交通线的 斗争十分激烈,内容十分丰富。在大西洋战区,悔上交通线的斗争成为海战唯一重 要的样式。当希特勒德国人侵英国的“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切断英国海上交通线 就成了希特勒扼杀英国的关键,因此大西洋地区的海上交通线的斗争从一开始就具 有战略性质,对英国和德同来说,保交和破交部是作为一种战略样式而存在的。在 地中海战区,海上交通线的斗争是直接为陆上战场服务的,是北非战局的一个不可 缺少的部分。交战双方对海上交通线的争夺直接影响双方在非洲陆上战场的进退, 海上交通线维系着双方陆上部队的战斗力。其主要形式是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协同保 交和破交。 在太平洋战区,海上交通线的斗争如同舰队之间海上作战一样是为了争夺海战 区内分布广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而展开的。到了故争后期,美国海军对日本海 上交通线的破坏,直接是为了迫使日本退出战争――无条件投降,因而它具有战略 意义。 随着武器装备不断进步,争夺海上交通线的形式也发生了很人的变化。 交战各国的海军在力求适应这种变化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其中以英国海军在 海上交通线的斗争尤为典型,也更具代表性。 (一)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区的交通线斗争中,十分注重武器装备的作用。1939 年9 月德国正式开始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实施“潜艇战”以后,英国而临的最关键 的问题是缺乏大量的护航舰艇。交通线斗争的初期,英国一支运输船队只能配备1 艘军舰为其护航,到1940年底,每支运输船队平均也只有2 艘军舰为其护航,而且 这些舰艇实施伴随护航也只是区域性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除加紧建造排水 量约为1000吨的小型护卫舰外,不惜以大西洋西岸的8 个基地为代价换取美国海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50艘旧驱逐舰。同时利用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拨出的基金,在 美同建造排水最为1500吨的驱逐舰100 艘以及其它船只。这对加强英同在大西洋的 护航力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攻击武器方面,英国海军也作出了大的 改进,制造了24管“刺渭深水作弹”;航空深弹采用水压定深爆炸;改进了鱼雷引 信;在航空母舰上增设了弹射器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 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大西洋海上交通线的斗争中,英国海军还十 分重视新技术装备在战场的应用,发挥其增值作用。在与德国潜艇的对抗中,英国 先进的探测装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战争初刚,英国海军的声纳在实际应用中存 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当潜艇低速航行时才能使用;一旦德潜艇高速航行(9 ― 11节以上),就很容易丢失目标。对在水面航行的潜艇更是无可奈何。这一弱点导 致了1940年至1942年英国海上交通的巨大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根据当时德 潜艇大部分在水面航行的情况,在舰艇和飞机上迅速地装备了雷达。以后又根据德 潜艇反雷达措施,英国海军又在技术上加以改进,发明了厘米波雷达,并采用了变 频工作制,制造出声纳浮标和磁探仪,改进了元纷电定向仪。正是由于英国海军在 探测装备上占了上凤,才能在大西洋海战后则占有主动。 在护航舰艇的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英国海军不断总结经验,从1943年初开 始,对运输船队的编组和规模进行了大的调整,每支运输船队的船只由平均32艘增 加到54艘,担负护航任务的舰艇也由6 艘增加到9 艘。通过这些调整减少了运输船 队的航次;能集中力量加强对护航船队的水而和空中掩护,从而提高运输船队的成 功率。 (二)在保护大西洋海上交通的过程中,反潜始终是英同保交行动的主要作战 样式。实践使英国海军认识到,光靠水而舰艇反潜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1940 年10月开始德国潜艇采用“狼群”战术后,使英国水面舰艇的压力更大。为了提高 反潜的效果,将反潜作战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搜索攻击转变,英国海军采用了许多积 极的措施。最主要的是在保交行动的指导上实行积极进攻、立体反潜、全程护航的 新模式,使大两洋交通线斗争的状况发生了对英国有利的变化。战争初期,英同海 军的护航舰艇由于数量少、速度慢。 因此它们必须随时跟上自己的运输船队。对已被发现的潜艇往往是来不及对其 实施致命的攻击,就匆勿去迫赶护航运输队。在多数情况下护航舰艇只是驱赶德军 潜艇不使其接近到鱼雷射程之内。因此,这一时期英军的护航效果较差且十分被动。 护航舰艇往往在驱赶德潜艇和掩护运输船之间疲于奔波。 从1942年下半年起,大西洋的保交反潜行动开始向积极进攻的力。向转变。 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组建了若干个以驱逐舰、护卫舰等舰艇为骨下执行搜潜和 攻潜任务的支援大队。这些支援大队不担负常规的护航任务,平时就部署在护航运 输队所要经过的海区,进行对潜搜索和攻击,并随时准备援助遭到德潜艇攻击的运 输船队。这大人提高了反潜的效果,减轻了直接掩护舰蜒的压力。此外,英国空军 对德国潜艇基地的封锁,取得了很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对比斯开湾潜艇基地的封锁 中,共击沉25艘试图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迫使德潜艇暂停从比斯开湾启航和 以艇群通过比斯开湾的行动,并最终达到了对德国驻法国西部港口潜艇的实际封锁。 立体反潜是英国对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又一发展,1940年10月,德国潜艇开始采 用“狼群”战术后,潜艇战对英国的压力又增大了,单独依靠水面舰艇反潜暴露出 许多弱点,为此,英军开始使用空军的岸基飞机加强对护航船队的掩护。其主要任 务是对运输船要经过的海区实行早期搜索;配合水面舰艇进行反潜。由于飞机的机 动范围广,突击威力大,又不受德潜艇威胁,因此在掩护和反潜行动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是岸基飞机由于受其作战半径的限制,不可能在运输船队的整个航线上始 终提供空中掩护,所以出现了岸基飞机不能到达的“空白区”。德潜艇利用这种 “空白区”对英运输船只实施攻击,而潜艇可以不受飞机的攻击。为了改变这种现 状,英国海军组建了若干个护航航空母舰编队,它们与护航舰艇混编,伴随运输船 队并为其提供近距离直接空中掩护。从1943年的4 月间起,英国在大西洋海域已经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一定纵深的立体的护航体系。即护航舰艇担负近距离直接掩 护;反潜支援大队担负远距离的掩护;岸基飞机担负其作战半径内的空中掩护;护 航航空母舰则担负运输船队上空和空中“空白区”内的掩护任务。此外,在护航行 动中,各兵力之间、编队之间互相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护航效能。 此外,为了加强隋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效能,英国还变更了指挥体制,海军部负 责对岸防航空兵进行作战指挥。由海军提出任务并说明任务的轻重缓急,山岸防航 空兵司令通过各空军大队指挥官负责完成这些任务。飞机全部由区域联合指挥部的 空军大队指挥官进行控制,但现场的战术指挥则由护航舰艇的最高指挥官负责。这 种指挥关系上的变更,进一步加强了英国海、空军之间的协同,弥补了英国没有海 军航空兵的缺陷。这些措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经验证明,英国在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斗争的胜利,得益于他们能在护航体制, 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据战后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英国和盟国共 击沉德国潜艇781 艘,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为246 艘;岸基飞机击沉的为247 艘 ;舰载机击沉的为44艘;水面舰艇和岸基飞机协同击沉的为32艘;水面舰艇和舰载 机协同击沉的为14艘;潜艇山沉的为21艘;远程轰炸机击沉的为63艘;飞机和水面 舰艇布雷炸沉的为32艘;其他不明原因沉没的为82艘。为此结果,英国和盟国付出 了很大的代价。战后所作的计算农明,用于反潜战的总费用要比潜艇本身费用高出 5倍,尽管如此,英国和盟国在付出了极为昂贵的代价之后,终于找到了对付潜艇战 的一系列方法;保护了大西洋战区的海上交通;保证了二战中盟国间的联系;保证 了英国在极为困难的战争环境中能坚持下来,并最终彻底消除德军入侵的危险。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故的发展。 从人类的战争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登陆作战是一种古老的作战样式。然而到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作战样式由于英法联军在土耳其登陆作战的失败,而遇到 了重大的挫折,军事家们由此而断定,对敌国发起登陆作战是不会成功的。受他们 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海军几乎都放弃了对登陆作战的研究,这无疑 给第二次世界人战中的登陆作战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次附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首先使用了登陆作战的样式,1940年4 月9 日 德国在挪威进行登陆作战获得成功。随着战争的发展,参战各国都组织过不同规模 的登陆作战,然而由于对登陆作故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二战中登陆作战的发展形成 了摸索、总结、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轨迹。1940年7 月希特勒被迫放弃入侵英同的 “海师”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德国海军既不能保护德同13个师的海上运 输,又不能保证对登陆的补给。这就表明,登陆作战离开了海军兵力的运输、补给 和掩护将寸步难行。战争要求海军以更大的规模和热情对待不断出现的登陆作战这 一样式。可以这样说,在二战海战中各国海军几乎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迎接海上 登陆作战的挑战的。从作战的实践看,轴心国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次数较少,规模 较小,对二战的影响及其对登陆作战理论发展的影响均不大。盟国海军在二战中较 频繁地实施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登陆作战,集中地表现为登陆作战的规模较大,登陆 作战所达成的多半是战役甚至是战略目的,因而盟国海军所实施的登陆作战通常对 二战各海战场产生较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对整个二战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盟网海 军实施的诸多次的大规模登陆作故中,有些战例对登陆作故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一些战例甚至成为战后世界各国海军研究登陆作战的范例。 太平洋战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较为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二 战期间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区共实施各种规模的登陆作战约263 次之多,其中美 同近达163 次,日本近100 次。其中以美国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岛屿登陆作战) 内容最丰富。它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发展的主潮流。在大西洋和地中 海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和北非登陆战役也对战后的登陆作战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故中,登陆作战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申一的海军实施的作战行 动或海军兵力遣送陆军上岸的行动,发展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这是二战期间登 陆作战最显著的特征。由此,也带来了登陆作战理论指导上的诸多变化。 (一)夺取登陆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成为夺取战役胜利的关键。在第二次 世界大故中,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始终贯穿登陆战役的全过程,在太平洋 海战中这种局面光其明显,自1943年11月20日的吉尔怕特群岛开始,美军就十分重 视登陆前的火力准备和登陆过程中的火力支援,其中又以海军舰载航空兵对登陆地 区的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为核心。美军认为在登陆作战中能不能夺取制空权 和制海权是能否发起登陆作战和能否在登陆作战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同时,登陆作 战前的火力准备和登陆作战过程中的火力支援,对减少登陆部队上陆和尔后岛上作 战的伤亡,迅速占领全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战中美军不断地摸索夺取登陆地区 制空、制海权的方法,并在兵力编成和指挥体制上不断地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 套比较固定的作战指挥模式。从作战实践上看,美军夺取登陆作战的制空、制海权 的基本程式是:登陆作战前首先使用舰载航空兵或岸基航空兵,对登陆区域实施广 泛的航空火力准备,袭击登陆岛屿邻近有威胁的岛屿和海岸,破坏其机场和港口, 摧毁其飞机和舰船,切断外部支援,以孤立守岛敌军。接着,集中火力对登陆岛屿 实施预先航空火力准备,主要是歼灭守岛敌军的有生力量,摧毁敌岸滩防御设施, 以削弱其抗登陆作战的能力。在实施登陆作战的过程中,航空兵和战斗舰艇根据战 役需要不断地提供火力支援,甚至根据战役需要发起较大规模的海空战,以彻底瘫 痪敌军的海空作战能力,为登陆部队的顺利上陆以及尔后的陆上战斗创造条件。从 1943年10月的吉尔怕特群岛登陆作战起到1945年4 月的冲绳岛登陆作故,美军基本 上根据上述程式而实践的。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有时在一些大的 登陆战役中,夺取登陆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斗争,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海上战 役。如美军为在中太平洋方向的马里亚纳群岛发起登陆战役创造条件,首先进行了 马里亚纳海战。在硫黄岛屿登陆战役中,美军为了夺取硫黄岛地区的制空、制海权, 对硫黄岛以及周围的广大地区进行了预先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从而基本摧毁了日 本的海空有生力量,基本切断了日军对硫黄岛的增援。其中,在登陆前三天,美军 就派出1000架次的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航空兵基地和其他重要军事目标,同时派出 巡洋舰分队炮击小笠原群岛的父岛等地。在这三天的时间里,美军共向硫黄岛投掷 5800吨炸弹和发射2000吨炮弹,共击毁日机800 多架。2 月19日登陆的当天,又有 舰炮和2000架次飞机的直接火力准备和支援,在登陆战役26天的时间里,美军共消 耗了4 万吨炸弹和炮弹,所有这些均有效地掩护和支援了美军在硫黄岛的登陆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登陆作战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海空保障,不掌握海空控 制权,要取得登陆作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取得海空控制权有时可以不战而登, 而丧失了海空控制权则可能会导致未登先败。 (二)美军十分重视登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实施登陆 作战每战必胜的基本保证。美军在实践中体会到,登陆作战的战前准备包括很多方 面,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做得个够充分,都将对整个战役行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如美军在1943年10月的吉尔伯特群岛作战中,由于事先对登陆作战缺乏足够的理 论研究和战前准备,因此在作战中暴露出许多不足,诸如航空火力准备和支援不够 及时充分;各种类型的登陆工具缺乏;对登陆地区的潮汐掌握不够准确;人员缺乏 登陆作战的训练等等。 吉尔伯特群岛作战以后,美军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对登陆战役中一些急需解 决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尔后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均做到每战集中优势兵力 经过充分准备。美军在每次登陆之前一般要准备两至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兵力 对比上一般超过敌军一借以上,多时可达五倍六倍于敌。 比如在冲绳岛登陆战役中,美军几乎调用了太平洋战区的海陆军的全部主力, 共有各类航空母舰34艘,飞机2000多架,战列舰22艘,其它作战舰艇320 艘,登陆 运输舰船500 余艘,地面作战总兵力达18万人,准备时间约五个月。所有这些为冲 绳岛登陆战役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各项组织准备工作中,诸兵种的协同计划和部队的训练尤为重要。由于二战 中所实施的均为诸兵种联合作战,要求有周密的计划保障作战的顺利进行,要从最 复杂的情况出发多手准备。例如,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实施登陆作战时,其联合特 遣军团的预备兵力第27师为了准备在塞班岛、提尼安岛或关岛等地的登陆,事先拟 定了21个作战方案,以便在各种情况下灵活处置。在各项计划拟定之后,美军十分 重视加强部队的训练,其目的是使部队熟悉在登陆作战各阶段的行动,熟悉协同动 作。如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参战部队从1943年12月下旬起即以旅、师、军为单位 进行一系列演习。从1944年4 月底至5 月初,在英国南部海面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 预演,各阶段的部队行动都按计划演练一遍。美军在太平洋的历次岛屿登陆作战中, 战前都要进行反复的演练,时间一般为3 ~4 个月,演练中美军既强调单兵和小分 队的技术和战术训练,又重视兵种间的协同和战役合练。反复、逼真的演练是美军 在太平洋战区的历次登陆作战中成功的重要保证。 物资器材保障是登陆作战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保障登陆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 件。现代战争中较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其所需的物资器材之多是惊人的。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这一特点已经较明显地反映出来了。为此,在登陆作战中能否实施不同断 的后勤保障成为影响登陆作战胜败的很重要的一环。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逐步总结和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和做法。在实施登陆作战的 特混舰队之后,紧跟着一个庞大的后勤舰队(机动大队)在它的编成内拥有油船、 扫雷舰、驳船、平底船、水上干船坞、水上起重机、测量船、医务船,以及运载食 品、饮水和其它军需物资的船只。实际上组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海上浮动基地。1942 年美军的这支后勤舰队拥有80余艘船只,至1949年增加到360 余艘。这支后勤舰队 在太平洋战争的岛屿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菲律宾群岛的登陆战役 中,为保证美军15万人的登陆,在登陆作战的实施阶段,美军后勤舰队向岛上就输 送了各种装备150 万吨,战斗车辆23.5万吨,弹药20万吨。 除此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登陆作战还为后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其他各方 面的经验。如正确选择登陆地域;隐蔽企图、严密伪装;进行周密的侦察,准确掌 握登陆地区的敌情、地形、气象、水文情况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登陆作战理论的发展。战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 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并据此制定了新的登陆作战条令。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有关登陆作战的基本原则并无重大变化,当然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当前及未来 登陆作战在登陆的方法、登陆的能力等方面已有并继续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登 陆作战中的立体战性质已大大加强。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 登陆作战的普遍指导规律。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夺取海战场的制空权成为海战的核心内容。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航空兵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越来越突出,对作战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同样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 大量使用了航空兵,才使得海上战役的突然性、快速性大大提高,规模也越来越大, 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成为海上作战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战场,夺取和保持海战场的制空权,有力地支援了交战双方 在海上交通线的斗争,保障了盟军的战略性登陆战役的顺利进行。在太平洋战场, 夺取和保持海战场的制空权成为交战双方实施大规模岛屿争夺战,以及围绕争夺岛 屿而展开的较大规模海战的前提。除此之外,盟军的战略航空兵为夺取各海战场的 战略制空权,促使德、意、日战争经济的全面崩溃,加速各海战场的战争进程,起 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实践看,海军航空兵(舰载航空兵)在夺取海战场的 制空权、保障海战和登陆作战的顺利实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美国人在 经过了二战海战的实践后曾经说过:“在将空中武器和海军结合方面,我们已远远 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在这方面,美国人并未过分地夸大。我们回顾大西洋、地中 海战场的交战过程,它们之所以很少有太平洋战场的那种气势宏大的海空决战场面, 并不是因为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航空兵在实力上不如美国和日本,而是这些 国家在体制上没有将航空兵和海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飞行员缺乏关 于海洋、舰艇和海军战术方面的知识,因而不能有效地与海上兵力协同,完成自己 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各海战场夺取制空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战场,夺取海上制空权的主要形式是对敌方的海空军基地实施轰 炸,从而削弱对方的海空作战能力,为己方夺取制空权奠定基础。最好的例子就是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美英航空兵夺取作战区制空权,就是通过集中空中兵力,对 德军的机场实施大强度的连续的空中突击。美英直接参加登陆战役的飞机多达13536 架,登陆前三周,美英对距登陆点200 公里以内的40个德军机场进行突击;登陆开 始后,又对距登陆场200 公里外到470 公里内的59个德军机场进行了突击,从而完 全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在地中海战场,英军和德意军围绕着夺取马耳他岛周 围海域的制空权,保障各自海上运输线畅通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的争夺。当驻马耳 他岛的英军航空兵能够有效地控制该岛周围的制空权时,德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交 通线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941年6 月意大利运输船的损失为12%,7 月为41%, 11月达到62%,12月高达80%,进而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被迫后撤。1941年底,德 军航空兵返回西西里岛,并对马耳岛进行了大规模的持续轰炸,英军航空兵被迫撤 离该岛,从而使英国从直布罗陀经亚历山大港到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几乎被切断。 1942年8 月,德军的航空兵力开始调往东线,对马耳他岛的轰炸减少,英军驻马耳 他岛的航空兵力迅速得到加强,再次形成对德意海上交通线的威胁,为最终将德军 赶出北非创造了条件。 在太平洋战场,夺取海上制空权的主要形式是交战双方的空中兵力为夺取局部 海区的制空权而进行的较大规模的空战;为了夺取登陆地域制空权而进行的对敌方 海空基地的突击。由于在太平洋战场,交战双方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航空母舰,为此 参加空战的主要兵力是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44年6 月的马 里亚纳海战,美日双方为了夺取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的制空权,保障登陆和抗登 陆作战,分别派出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规模庞大的海上舰队。美军出动航空母舰 15艘,舰载机956 架,日军出动航空母舰9 艘,舰载机430 架。在进行海战和登岛 作战前,双方的舰载航空兵在该群岛上空展开了大规模的空战。在空战中日海军损 失舰载机约300 架,日军驻马里亚纳群岛的岸基飞机也几乎全部被毁于地面。从而 使美军夺取了马里亚纳海区的制空权。1945年2 月,美军对硫黄岛的登陆作战中, 为了夺取登陆地域的制空权,美军充分运用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对硫黄岛及其 周围的日军海空军基地,实施了长时间的、广泛的空中突击。自1944年12月开始美 军轮番出动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和B ―29轰炸机对日军的硫黄岛、小笠原群岛中的其 它岛屿以及日本本土的东京地区,进行了为期72天的空中突袭,共出动舰载机2260 架次,出动B ―29轰炸机1479架次,其中袭击硫黄岛的飞机达到3171架次。正由于 此,才保证了美军始终牢牢地掌握登陆地域的制空权,赢得了登岛作战的胜利。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有了大量的具备优良战术 技术性能的航空兵参加,使得海上作战的内容更加丰富、海战的形式更加复杂化。 由于空中威胁已成为海上作战兵力的主要威胁,因而交战双方为赢得每战的主动权, 加强了对制空权的争夺,其规模也就越来越大,有时争夺海战场的制空权的斗争成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役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夺取海战场制空权的基本样 式可以归结为:海上空战、对敌方海空基地的空中突击和对敌方战略纵深内的重要 目标实施战略轰炸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向人们证明,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夺取了制空权, 就可以有力地支援水面舰艇编队实施海上作战;掌握了制空权,就能保障己方海上 交通线的畅通;有了制空权,就能顺利地实施海上登陆作战,并对陆上作战兵力进 行空中、海上的火力支援和后勤支援。总之,夺取海战场的制空权是海军兵力顺利 实施海上各种作战样式的先决条件。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