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节 大西洋海战的全面展开 一、德国海军兵力的展开 1939年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海军派遣驱逐舰“麻司”号和“马克斯 绍兹”号于9 月3 日驶向但泽湾,向驻泊在赫尔港的波兰海军驱逐舰“尉赤”号和 布雷舰“格里夫”号炮击。当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同日晚,德国海军潜艇 “U ―30”号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200 海里处,击沉了英国客轮“阿锡尼亚”号, 大西洋海战爆发。从此,德军在大西洋战场积极部署,逐渐投入各种兵力破坏英国 的海上交通线。潜艇和飞机主要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海区活动,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在 南美洲与非洲间南大西洋广大海区攻击英国运输船。 战争开始时,德国海军潜艇由于数量较少和受驻泊条件的限制,主要集中在英 国海区进行单艇作战。1940年4 月9 日,德军在挪威登陆,把潜艇基地扩大到斯塔 万格、特隆赫姆。1940年6 月22日法国投降后,德国潜艇进驻法国布勒斯特、圣纳 泽尔、洛里昂、拉帕利斯和波尔多等港口。由于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距离缩短,在海 上活动的数量增多,指挥的便利,德国潜艇自1940年7 月逐渐转入了在北海峡(爱 尔兰北部和苏格兰北部之间的海区)和大西洋中部进行艇群作战,频繁出击英国运 输队。1941年初,英国海军护航兵力有所增加,在1941年3 月上中旬10天的日子里, 先后在冰岛与赫布里底群岛间海区击沉德国海军5 艘潜艇,其中包括3 艘王牌潜艇。 从此,德国海军潜艇向西撤离,开始了在横越北大西洋航线上的搜索作战。 1941年6 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德国海军潜艇随后开始攻击同盟国驶往苏联 北方港口的护航运输队。不过,1941年内,其战果甚微。1941年12月8 日珍珠港事 件发生后,美国参战。德国海军潜艇开始在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进行单艇作战。至 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展到全球规模,大西洋海战亦全面展开。 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在战争爆发前夕,派往大西洋活动的有战列巡洋舰“施佩海 军上将”号和“德意志”号(后改名“吕佐夫”号)。1939年8 月21日,“施佩海 军上将”号从威廉港隐蔽出航,驶入南大西洋,3 个月内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共击 沉9 艘船只(约5 万吨)。12月13日,“施佩海军上将”号在南美洲的拉普塔河口 海战中被英国海军一支巡洋舰编队重创。12月16日,在蒙得维的亚港外被迫自己炸 沉。“德意志”号于8 月24日进入大西洋,从格陵兰海区南行,击沉了之艘运输船, 俘虏了1 艘运输船,后因舰上的飞机和轮机发生故障,于11月中旬返回德国。德国 海军战列舰“格尼斯诺”号和“桑贺斯特”号在冰岛与法罗群岛间海区击沉了英国 “拉瓦尔品第”号辅助巡洋舰(16,697 吨),尔后驶往威廉港。直到1940年2 月 18日才在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驱逐舰掩护下再次出航,企图攻击在挪 威和英国之间海区航行的护航运输队。4 月9 日挪威战役开始时,这2 艘战列舰参 加了战役的保障掩护和支援行动。1941年1 月22日至3 月22日,这2 艘战列舰在大 西洋活动,击沉运输船22艘(115622吨),后因屡遭英军空中攻击,于3 月28日驶 抵布勒斯特港。6 、7 月间,英国空军袭击布勒斯特,“桑贺斯特”号曾隐蔽地转 移到拉帕利斯,8 月初重返布勒斯特。1941年5 月24日,英德两国海军舰艇编队在 丹麦海峡发生海战,英军击沉战列巡洋舰“胡特”号,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负 伤后撤出战斗。英国海军出动了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军兵力参加搜索和追歼,于5 月29日在布勒斯特以西海区击沉“俾斯麦”号。德国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被 击沉后,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基本上停止在大西洋上的活动。与“俾斯麦”号一起出 海的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于6 月1 日驶进布勒斯特,在那里与“桑贺斯特”和 “格尼斯诺”号一起共同被封锁约8 个月之久,后于1942年2 月11日至13日才突破 英吉利海峡回到了本国港口。德国海军战列舰采取单舰和双舰实施的巡洋作战活动, 战果不大,但却牵制了英国大量水面舰艇兵力。 德国海军的辅助巡洋舰,共约40余艘,出海较晚。1940年4 月,第一批辅助巡 洋舰出海参战。这些辅助巡洋舰是由货船改装而成,航速15~20节,通常装备2 ~ 6门150毫米火炮,若干高射炮或机关炮,2 ~4 个鱼雷发射管。作战能力有限。大 多数辅助巡洋舰活动于印度洋。由于英国很快在大西洋建立了护航体制,这些辅助 巡洋舰对付不了英国护航运输队,因此战果不大。作为辅助巡洋舰编成之一的袭击 舰,其基本任务与进行巡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的任务无异。到1941年底,各 袭击舰击沉盟国运输船只约60~65艘(约60万吨),但是在1941年德军自己就损失 袭击舰和供应舰船22艘。1941年6 月以后,辅助巡洋舰成了在大西洋上继续作战的 唯一水面军舰(北冰洋除外),它们的活动由于盟国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而日益困 难,破交效果显著下降。辅助巡洋舰基本上用于监视大西洋上运输船的航线,一直 到1943年才告结束。 mpanel(1); 德国空军兵力集中掌握在戈林手里,在作战上隶属于海军的只有14个岸基航空 中队,共约150 架飞机,主要用于侦察。战争开始后,空军抽调了36个“亨克尔― Ⅲ型”轰炸机大队和1 个正在装备的“容克―88型”俯冲轰炸机大队(第30航空大 队)由德国海军总司令指挥。但这些配属给海军的航空兵缺乏海上作战的训练,飞 行技术不高,武器装备差,比英国战斗机能力低。 战争头几个月作战效果不大。1939年9 月26日,德国空军才对英国海军舰艇实 施首次攻击。至12月18日,德国2 架飞机首次在英国东北沿岸附近击沉英国运输船 “斯普利尼基”号(约14900 吨)。当时德国空军没有袭击英国沿海一带的港口、 基地、造船厂等。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期间,德军航空兵击沉了盟国不少舰船。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 月共击沉盟国船只48艘(158348吨)。1939年11月至12月, 德国空军布雷取得了一些战果,总共炸沉59艘船只(约20万吨),以后战果越来越 小。1941年初,德军四引擎的“福克―武尔夫・康多尔”式远程飞机曾经为潜艇进 行侦察,但这种飞机数量太少。英国航运改道北海海峡之后,这种飞机每天只能作 1~2次远程飞行,飞机的导航也不够准确。上述情况使德国潜艇作战大受影响。 1941年7 月中旬,远程飞机在直布罗陀至英国的航线上开始与潜艇实施新的协 同作战计划,但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队通常护航兵力较强,潜艇仍经常失去与运输队 的接触。只有少数有经验的艇长才能指挥潜艇进入攻击阵位,至1942年德国空军主 力已陷入苏联战场,从此不能集中主力在大西洋频繁作战。 二、英国海军兵力的部署 1、英国海军实施远程封锁 战争开始后,英国海军采取的主要防御措施是进行远程封锁和组织护航运输队, 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确保其海上交通线。 英国海军使用封锁的主要兵力是大型水面舰艇。英国海军部认为德国海军潜艇 数量不多,主要是以水面舰艇破坏海上交通线。而战前英国海军部队已装备声纳, 足以对付潜艇的威胁。因此,英国海军部最担心的是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攻击。海 军为了防备德国海军的一些舰只进入大西洋,派出了若干艘战列舰、巡洋舰和舰队 驱逐舰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航线上,对航运实施直接警戒。并 且规定经常变换运输船队的航线,在交通要道附近海区派出巡洋舰进行巡逻。 1939年9 月初,英国海军部组建了一支特别作战群,编有战列舰“纳尔逊”号 和“罗德尼”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曙 光”号和“谢菲尔德”号、舰队驱逐舰10艘,以及北海巡逻队的舰船,用以阻止德 军舰船进入大西洋,负责直接掩护英国和挪威之间的航运,还拟定使用驻泊在罗赛 特和斯卡帕湾的海军主力支援北海巡逻队。英国海军部还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在挪威 海的南部和堡克尼群岛之间进行巡逻,组织一个舰群在接近多佛尔海峡的通道上巡 逻,掩护向法国运送部队和装备。为了控制接近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人口的西部 通道,并掩护往返于英国和法国各港口之间的船只,在波特兰组建了一支名为“海 峡部队”的舰艇支队。此外,还向直布罗陀派出了一个独立作战群(辖第3 驱逐舰 总队),负责阻止德国海军潜艇进入地中海。 另一项封锁措施是布设雷障。英国在1939年9 ~10月间分3 个阶段在多佛尔海 峡建立了水雷防潜区。第一阶段(9 月11日至17日)在多佛尔海峡内的克德温滩和 比利时海岸之间布设了5 条雷线(约3000枚水雷);第二阶段(9 月25日至10月25 日)在福克斯通和格里角之间布设了定深较大的水雷(3636枚);第三阶段装设指 示系统,保障舰船从两个雷区之间往返通行。 雷障很快发挥作用。10月,德国海军潜艇“U ―12”、“U ―40”号潜艇通过 多佛尔海峡时触雷沉没。德国被迫停止派遣潜艇通过英吉利海峡。此外,英国海军 还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之间的浅水区布设数条雷线,其中心约在北纬62°30′和西经 13°30′处。英国海军为了加强对德国海军的封锁,曾使用快速布雷舰和驱逐舰在 德国控制的海区进行数次布雷。英国空军对德军的攻势布雷效果较好,但开始得较 晚,到1940年4 月13日才开始第一次布雷。 当德军在西欧发起攻势时,英国海军把布雷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 英国除了在海上进行反封锁外,为了封锁和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成立了特 种辅助巡洋舰队,监视通往德国的航运,强行检查往返于德国港口的运输船,截获 德国船只。在冰岛附近、赫尔果兰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出口处,以及挪威沿海附近 部署潜艇,袭击德军舰船。1940年6 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沿海各基地、港口后, 英国海军为了阻击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入大西洋,从1940年开始,将潜艇在 挪威和比斯开湾德军基地附近展开,航空兵在德军新设基地的航道上布雷。1941年 春季英国加强布雷,在布勒斯特附近海区布设水雷259 枚,为此损失34架飞机。1941 年2 月又开始使用水面舰艇布雷。1941年3 月,尤其是5 月以后,英国海军加强了 航空兵在比斯开湾的巡逻,从而在该湾建立了由水雷障碍、潜艇阵地和反潜航空兵 巡逻线组成的防潜地区。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在北部海区的封锁。1941年4 月,在 丹麦海峡也进行了布雷。1941年7 月至12月,英国海军航空兵在通向布勒斯特、洛 里昂、圣纳泽尔等基地的航路上以及在卡特加特海峡布了677 枚水雷。在此期间, 德军有39艘运输船(30300 吨)触雷沉没、6 艘触雷受伤。 英国东海岸设置雷障的工程进展缓慢,直至德军占领挪威沿岸后才抓紧完成。 但由于能在设障海区巡逻的舰艇太少,德国海军潜艇很容易测出英国舰船进出障碍 区的航道,然后为己所用,因而雷障效率大大下降。 英国海军的扫雷工作从1939年10月20日才开始。此时英国运输船因触雷损失的 已达11艘(29490 吨)。11月份,触雷损失的运输船有27艘(120958吨)。此外, 舰队驱逐舰“布兰什”号触雷沉没,巡洋舰“贝尔法斯特”和布雷舰“冒险”号等 许多舰只因触雷而受伤。德军的海上布雷封锁给英国海上交通线带来很大威胁。到 11月中旬,进入泰晤士河的三条深水通道中只有一条通航,进出伦敦港的货运有被 暂时切断的危险。后来英国揭开德国磁性水雷的奥秘,研制扫雷具,改进扫雷方法, 并在“惠灵顿”型飞机上安装探测装置,到1940年3 月底,扫雷工作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1939年9 月初,英国空军首次袭击德国威廉港,以后只限于在赫尔果兰湾上 空进行侦察飞行,偶而袭击德国海军舰船。从1940年秋季开始,英国海军航空兵定 期空袭在法国沿岸的德国潜艇基地。由于基地防御设施坚固,没有炸毁德国1 艘潜 艇,也没有给德国潜艇制造厂造成多大损失。1941年初,英国海军岸基飞机装备雷 达后,英国航空兵的反潜巡逻初见成效。航空兵在破坏德国海上交通线方面更加积 极主动,布雷比直接对舰船攻击更为有效。与此同时,英国海军适当调整兵力,加 强了对德军水雷攻击的防御,运输船队因触雷而造成舰船损失的数量减少。 2、英国海军的护航行动 英国海军的护航体系,从1939年9 月5 日起宣布实行。由英国海军部负责领导, 把拥有的远洋护航运输队分为运送普通物资(包括军用物资)的慢速护航运输队 (航速7.5 节以下)、运送普通物资的快速护航运输队(航速9. 5~10节)、运送 军队的护航运输队(航速12~15节)三类。把濒临海区的(地区性的)护航运输队 单独划为一类,建立若干特种护航运输队。固定航线的护航运输队,多半使用起驶 点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作为自己的代号。 比如,从哈利法克斯开往英国的护航运输队的代号为HX,丛直布罗陀开往英国 的护航运输队代号为HE. 各主要航线都制定有护航运输队运行表。例如,哈利法斯 至英国航线上的护航运输队每隔8 天双方同时对开一次。1 个中等规模的远洋护航 运输队一般编有40~60艘船只,通常编成9 路或10路纵队航行。各纵队之间的问隔 为5 链,纵队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为3 链。因此,护航运输队所占正面宽通常为4 ~ 4.5 海里,纵深为1.5 ~2 海里左右。担任警戒的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担负 同敌人水面舰艇和航空兵作斗争。由驱逐舰、轻型和重型护卫舰及其它装有防潜武 器和对潜搜索仪器的小型舰艇,组成的护航舰艇主要与德国海军潜艇作斗争。英国 海军部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反潜舰艇数量不足,而且多数反潜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较 差。英国海军部只能抽出100 多艘舰艇去执行护送运输队的直接警戒任务。此外, 约有30艘法国反潜舰艇也参加了护航。所以,在战争初期,英国海军仅能派出较小 的警戒舰群在离编组港口不远的距离内对运输队实行护送。 战争初期,德国潜艇主要在近岸海区活动;后来由于英国近海反潜力量加强, 逐渐被逼到远海活动。英国海军也逐步派出作战半径较大的舰只进行远距离护航。 航空兵掩护起初偶而进行,后来经常采用在接近英国西部海区使用英国空军海岸飞 机,在哈利法克斯海区使用加拿大的飞机。 英国海军护航体系的建立,在战争开始后发挥了积极作用。1939年9 月7 日, 护航运输队开始从英国开往美国和加拿大。9 月16日,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返回 英国。1939年10月,英国同其它各国的主要航线上都建立了护航体制。1939年在哈 利法克斯至英国航线上的护航运输队没有损失。1940年6 月以前。在护航运输队中 的船只损失也是极少的。 1940年7 月以后,由于护航舰艇的增加,盟国从航线起、终点两个方向扩大护 航半径,从英国开往加拿大和美国的运输队,护送到西经17°,10月又移至西经19 °,中间一段航程没有护航,在接近纽芬兰岛的航道由加拿大海军舰艇负责接应。 1941年4 月,英国为了实行全程护航,加强了护航兵力,海军护航舰只开始驻 泊在冰岛的沃普纳菲约杜尔。英国海军部拟定北大西洋的护航办法,即设3 个区分 别实施护航。英国区由英国至西经18°,冰岛区由西经18°至35°,加拿大区由西 经35°至加拿大沿岸。运输队在英国至加拿大航线上分别由英国、冰岛和加拿大基 地派出护航兵力护航。但是由于护航兵力不足,未能实行全程直接护航,而改为主 要是搜索潜艇和组织防潜拦阻线,即在最易受攻击的海区对运输队进行护航。航空 兵作战半径仍然到达不了中大西洋海区。此时德国海军潜艇加强在中大西洋进一步 活动,英国才转入全程护航。 在纽芬兰的圣约翰斯编组护航舰群,以冰岛作为补充燃料的基地,加强从冰岛 到西经35°这段航程上的警戒。为此,英国海军组建了4 个护航舰群,驻泊在格里 诺克(克莱德河口)和伦敦德里(北爱尔兰),英国海军部还采取了变换航行路线 的方法以减少护航运输队的损失。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减少对英伦三岛的空袭,英国因而能抽调部分掩护基地 的航空兵力加强护航运输队的空中掩护,同时英国压力减轻后,也能派出较多的性 能较好的舰只为运输队护航。1941年9 月,美国开始承担大西洋西部护送快速运输 队的任务。12月8 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直接参战,英、美又制定了新的护航计划。 三、德国海军潜艇的作战行动 1、德国海军的单艇作战 德国海军潜艇主要集中在北海及北大西洋东部直布罗陀和赫布里底群岛之间海 区进行单艇活动,攻击重点指向盟国在大西洋的海运航线汇合处英吉利海峡和比斯 湾以西海峡。1940年3 月以前,德国海军潜艇曾作过2 ~3 次艇群作战的尝试,但 都失败了。因为当时德国海军潜艇由本国基地出航环绕英国的航程很长,9 、10月 份英国海军在多佛尔海峡建立水雷防潜区后,德国海军潜艇很难突破英吉利海峡, 部分潜艇由于故障迸坞修理所需往返时间较长,因而在同一时间,德国海军在大西 洋海区与英军保持战斗接触的潜艇不过是其作战潜艇总数的三分之一。通常为3 ~ 5艘,很难达到6~8 艘。 在战争头几个月,德国海军潜艇革艇作战的基本方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的方法基本相同。起初,多以单艇在接近敌方基地、港口的航道上和近岸航线的交 通要道上进行阵地伏击或机动阵地伏击。当英国在近岸海区加强反潜措施以后,由 于潜艇的活动海区离海岸越来越远,超过了航空兵的作战半径,潜艇的活动方法便 发展为在广阔海区进行游猎,或者在护航运输队有可能通过的航线上进行游猎。 德国海军潜艇的攻击方法。开始是白天在水面状态使用火炮对单个船只进行攻 击。英国海军广泛使用岸基航空兵后,德国海军潜艇改为白天从水下使用鱼雷,对 单个船只或护航运输队实施攻击。但是,这样又便于英国海军护航舰艇使用声纳探 测潜航的潜艇。于是,至11月,德国海军潜艇又不得不改为夜间水面实施攻击。采 取夜间攻击时,潜艇通常在白天与护航运输队保 持接触,一入黄昏,便露出水面,以17节高速接近目标。在即将攻击前,潜艇 转入半潜状态,水面只露出目力不易发现的指挥塔,往往从水天线的暗处向运输队 进行攻击。攻击后,立即转向,全速撤离,免遭英军追击。 战争爆发后第1 周,德国海军单艇作战击沉盟国运输船6.5 万吨,第二周击沉 4.6 万吨。从9 月14日起,德国海军潜艇还向英国海军舰艇发动攻势。 “U ―39”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150 海里处,攻击英国海军航空母舰 “皇家方舟”号,由于鱼雷在舷旁爆炸未中,“U ―39”号潜艇目标暴露,被英国 的护航驱逐舰击沉。9 月17日,德国潜艇“U ―29”号在爱尔兰附近海域,击沉英 国海军航空母舰“勇敢”号。当时,“勇敢”号航空母舰正在准备接收1 架返航的 飞机降落,该潜艇对其发射2 条鱼雷,击中该舰的侧舷。20分钟后,该舰沉入大海。 10月14日,德国海军“U ―47”号潜艇穿过没有防护的基尔克海峡,潜入苏格兰北 部奥克尼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内的停泊场,进行两次鱼雷攻击,击沉英国 海军战列舰“皇家橡树”号。此外,10月底,德国潜艇还开始了在英国近岸海区布 雷,使盟军不少船只沉没。11月份,盟军损失船只17万吨中,因触雷沉没的约有12 万吨。截至1939年底,盟军共损失船只221 艘(约7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为 114 艘(约42万吨),占51.7%.1940年1 月至3 月,德国海军潜艇作战没有新的进 展。4 月份,德国海军大部分潜艇集中配合入侵挪威。5 月份,挪威战役结束,潜 艇要进行检修,因而这两个月战果较小。5 月底至6 月初,盟军把大量海军兵力调 去保障英国远征军、少数法军和比利时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德国海军潜艇在大西洋 的战果又开始增大。 战争初期的10个月,德国海军潜艇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运输船300 艘(113 万 余吨),连同航空兵和水面舰艇的破交,共击沉701 艘(233 万余吨),接近于第 一次世界大战最后10个月给协约国造成的损失(每月25万吨)。 正如1939年10月底,德国海军在总结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的经验教训时所指出 的:这些战绩“从军事上看应当认为是令人满意的,但从这种作战样式而言,就显 得很不够,而且不能对战争的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国海军单艇作战不利的原因 德国海军潜艇在英国海区单艇作战效果不大的原因,主要是受潜艇数量及其装 备的影响,投入的潜艇少,在海上逗留时间短。战争开始后,德国海军在指导思想 上有演练的目的,为了使其艇员普遍地得到实战的锻炼,调动比较频繁;潜艇的活 动,除了在布雷时间和地点上与航空兵及水面舰艇进行协调外,没有组织过航空兵 或水面舰艇的协同作战。此外,英国海军的远程封锁和护航体系,也使德国海军潜 艇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例如,193 年10月,德国海军“U ―12”号和“U ―40” 号潜艇企图突破英吉利海峡触雷后,德国海军从此就停止派遣潜艇突破英吉利海峡。 英国海军的护航体制,自1939年9 月5 日开始宣布实行,至10月,在英国同其它各 国的主要航线上几乎都已建立起来,这对德国潜艇的单艇作战极为不利。1939年英 国损失的114 艘运输船中,属于护航运输队的运输船仅4 艘,而在哈利法克斯至英 国航线上都没有损失。1940年头4 个月英国损失的115 艘运输船中,属于护航运输 队的运输船仅5 艘,而在哈利法克斯至英国航线上,仅在1940年2 月14日才开始有 1艘护航运输队中的运输船被击沉。 正因为如此,当德国海军在挪威和法国建立潜艇基地,潜艇在海上活动的数量 又有了增加后,于1940年7 月,德国海军潜艇便迅速即转入了北海峡和大西洋中部 海区的艇群作战。 3、德国海军的艇群作战 德国海军潜艇的作战指挥权集中在潜艇司令邓尼茨手中。邓尼茨的潜艇司令部 起初设在布勒斯特,后来迁至洛里昂。由于潜艇在海上活动数量增多和指挥的方便, 德国海军潜艇开始按照邓尼茨战前的战术思想,采取艇群攻击。 1940年4 月至6 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把整个大不列颠岛置于其海、空军 力量攻击之下。德国海军在挪威和法国诸港口建立潜艇基地,潜艇可由从比斯开湾 基地出航直接进入大西洋,比从本国基地出航绕道英国北部进入大西洋缩短了约450 海里的航程。这样,连作战半径仅3100海里的小型潜艇也能用于大西洋作战。同时, 德国海军利用比斯开湾基地的修船厂维修潜艇。 从1940年7 月起,由补给船在海上给潜艇补给燃油和鱼雷,大幅度提高了潜艇 的在航率和参战率。在1940年7 月以前,必须有2.35艘作战潜艇在航率才能保持1 艘潜艇经常在海上活动。1940年7 月至1941年7 月,比卒降至1.84:1.因此,1940 年7 月,德国海军潜艇总数虽然由开战时的57艘(其中39艘可用于作战)减至53艘。 但是,在海战区能同时用于作战的潜艇数却增加了约50%。1940年夏秋雨季,平均 有10~15艘潜艇在海上活动,其中约三分之二在北海峡人口海域的主要战区活动。 这些潜艇部署在不列颠岛以西,在英国运输船可能往来的海上交通线上待机。 发现单独航行的运输船,只要可能,就予以攻击。如果发现的是护航运输队,即通 过无线电直接向邓尼茨报告护航运输队的位置、规模、航向和航速等,并与之保持 接触,邓尼茨通过在洛里昂的司令部给艇群中其它潜艇发出接敌攻击的命令。当在 护航运输队周围聚集有足够数量的潜艇时(通常在发现护航运输队的头一个晚上) 就开始攻击。艇群集中发射鱼雷后,立即下潜,以逃避护航舰艇的深水炸弹攻击。 当护航舰艇停止攻击时,潜艇又回过头来跟踪护航运输队,并寻机再次攻击,如此 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的反复攻击,直至护航运输队到达港口为止。 1940年7 月,英国由于受到德国的空中威胁,将由加拿大驶来的运输船,改道 在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由护航运输队警戒舰艇从西经17°护送到西经18 °处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明奇海峡和彭特兰湾驶往英国东海岸;另一部分经 北海峡分别驶往格拉斯哥和利物浦,这样导致北海峡入口前面和苏格兰以西海区船 只拥挤,逐渐成为德国海军潜艇攻击的重点。此时英国海军护航兵力不足,大量驱 逐舰在挪威战役和敦刻尔克撤退期间被击沉和击伤,还有些驱逐舰要随时保卫本土, 以对付德国入侵的威胁。因此,在1940年夏秋季德国海军潜艇,不论是单艇或艇群 作战都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这一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除攻击没有掩护的单独航行的船只外,以攻击护航运 输队中的运输船为主。1940年9 月,德国击沉的59艘运输船中,有40艘是在护航运 输队的编成中被击沉的。10月17日至19日,德国6 艘潜艇在罗卡尔以北海区击沉了 由锡德尼驶向北海峡的“SC―7 ”慢速护航运输队和由哈利法克斯驶向英国的“HX ―79”快速护航运输队中的30余艘运输船,取得大西洋海战期间一次最大的胜利。 由于这几个月作战的成功,在1940年最后几个月,德国海军潜艇进入了英国远程飞 机所不能到达的大西洋中部海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艇群作战。 1941年2 月,德国海军潜艇战术又有了新发展,改由6 ~8 艘或更多的潜艇事 先在护航运输队可能通过的航线上展开艇幕巡逻线(各艇之间相隔20~30海里)。 其中任何1 艘潜艇发现目标后,报告潜艇司令部,由潜艇司令部组织艇群进行连续 的夜间水面攻击。这种方法,后来称为“狼群”战术。 这种战术的基本原则,按照邓尼茨的解释,就是“在必要的地点和必要的时间 内尽可能使自己兵力多一些。”1941年3 月,德国统帅部不仅制定了单艇作战战术, 而且还制定了“狼群”战术。 从1940年7 月至1941年3 月,德国海军潜艇共击沉盟军运输船380 余艘(200 万余吨)。这一阶段,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辅助巡洋舰和远程轰炸机也都取 得了显著的战果。德国空军的远程飞机主要在直布罗陀上空作战,1941年1 月初才 抽调一部分与大西洋的潜艇进行协同作战,每天只能在北海海峡进行1 ~2 次,而 且导航不够准确,影响了潜艇作战的效果。 4、德国海军“狼群”战术对大西洋海战的影响 “狼群”战术是德国海军潜艇群作战的主要形式,在大西洋海战第一阶段,开 始发挥出一定的作用。1941年3 月26日,德国海军把原先配置在北海峡前面较狭窄 海区的潜艇巡逻线向西移到了冰岛以南和以西海区。4 月3 日夜,在北纬58°20′, 东经28°10′处。“狼群”攻击了“SC―26”护航运输队,击沉了22艘运输船中的 10艘,引起英国极大惊慌。英国海军部迅速决定在冰岛组织护航舰艇基地,并尽量 将护航运输队的航线北移,以便能充分得到驻冰岛的英国海岸空军的保护。此外, 英国海军部开始将护航运输队的航线分散在北大西洋中部。当时德国海军潜艇的活 动范围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在横渡北大西洋的交通线上,只有1 ~2 个艇群(每群 8~12 艘潜艇) 活动,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所有的护航运输队的航线。尤其是英国海军舰艇已开 始装备无线电测向仪和雷达,能够在德国海军潜艇发报时测定潜艇方位和在夜间发 现水面状态的潜艇,从而规避德国海军的潜艇巡逻线。 邓尼茨为了改进对护航运输队的搜索,从5 月8 日起,放弃了原先固定的潜艇 巡逻线,开始实验较大范围的搜索战术,将现有潜艇在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南 端――纽芬兰――亚速尔群岛――西班牙海岸一线的广大海区散开,发现护航运输 队后,再迅速向目标区集中,实施连续的夜间水面攻击。 这种战术化整为少,扩大了搜索范围,既便于保护自己,又有利于实施机动作 战,取得了明显的战果。 5 月7 日至10日,4 艘潜艇在接近赫布里底群岛的交通线上攻击西行的“OB― 318 ”护航运输队,击沉9 艘运输船(57971 吨)。5 月20日至21日,5 艘潜艇在 格陵兰以南350 海里处对“HX―126 ”护航运输队实施攻击,击沉8 艘满载美国援 英物资的运输船(54452 吨)。 1941年3 月至5 月,是德国潜艇积极开展“狼群”战术的时期。3 月和4 月潜 艇击沉运输船都在24万吨以上,5 月份上升到32万吨。这几个月,连同其它兵力破 交的结果,德国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运输船400 余艘(170 余万吨)。英国官方资 料指出:“这是整个战争时期最艰难的一个季度。” 1941年6 月德国进攻苏联后,为了配合苏联战场的作战,德国海军开始抽调部 分潜艇加强在波罗的海海区防御和在北极海区拦击驶往苏联北方的护航运输队。尽 管德军在大西洋海区潜艇减少,但是6 月份盟国被潜艇击沉的船只损失比重仍然很 大,达31万吨,占总损失43万吨的74%。这主要是德国海军派往南方弗里敦海区的 7艘大型潜艇,直接从水面舰只及时取得补给,进行单独作战,取得了较大战果。其 中“U ―107 ”号潜艇一次出击,击沉14艘船只(约8.7 万吨)。创造了整个战争 时期大型潜艇作战的最高纪录。 英国海军组织实施反击,派遣舰艇搜索大队对德国补给舰和油船进行大规模扫 荡,同时在非洲沿岸海区建立护航体系,使海上运输尽量在德国不得侵犯的泛美安 全区内进行,因而德国海军潜艇在南方海区取得战果明显下降。7 月20日,德国海 军适时调整了部署,邓尼茨把潜艇调近英国海岸,与驻在波尔多的远程飞机在直布 罗陀至英国的航线实施新的协同作战。 8 月,德国海军潜艇服役数量不断增加。邓尼茨用新下水的潜艇又组建了一个 由15~17艘潜艇编成的“北方潜艇群”,从冰岛向格陵兰和纽芬兰方向搜索,于9 月8 日至11日在费尔韦尔角附近连续攻击“SC―42”护航运输队,击沉了63艘运输 船中的20艘。 9 月和10月,德国海军广泛采用“狼群”战术,又组建了一些新艇群。 但英国海军进一步加强了护航。在大西洋的空白地带开始在运输船上装置弹射 器和飞机,用舰载机来抗击德国的远程侦察机,并将部分大型运输船改装成有飞行 甲板的护航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反潜,迫使德军潜艇无法跟踪和难以接近护航运输 队。此时英国海军舰用雷达也有了改进,使用带伞的“雪花” 照明弹在几分钟内把护航运输队周围照得通亮,使德军潜艇难以实施夜间水面 攻击。9 月份,德国海军潜艇击沉运输船20.2万吨。10月份,德国海军击沉的运输 船吨位降至15.7万吨。 11月,北非形势紧张。希特勒担心英、法军队在北非登陆,命令将大量潜艇集 中配置在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这些潜艇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13日击沉了英国 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25日击沉了英国战列舰“巴勒姆” 号等,但自己也受到重大损失,并且未能阻止英军向锡德拉湾挺进。 1941年的大西洋海战,德国海军几次适时调整了部署,以潜艇为破交主要兵力, 采取“狼群”战术,在大西洋主要航线上盟军防御力量薄弱海域,集中了兵力,实 施连续攻击,给英国海上运输造成了一定损失。据估计,英国新造舰船仅能补充舰 船损失数45%.如果德国不把大量第一线作战潜艇从大西洋撤出,而在地中海用有计 划的使用水面舰艇和飞机协同作战,以代替潜艇来牵制盟国的水面护航舰艇,如果 美国海军不协助英国护航,德国海军潜艇这一时期在大西洋海区的战果一定会更大。 四、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拉普拉塔河日位于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两国之间,从阿根廷的圣安多尼角至 乌拉圭沿岸的捷里艾斯台角,宽约120 海里,河口外有三条通入南大西洋的深水航 道。1939年12月13日,德国海军战列巡洋舰“施佩海军上将”号与英国一支巡详舰 分队在该河口以东约200 海里处相遇,被英国海军准将哈伍德率领的巡洋舰分队重 创,后自沉于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外。 1、作战经过 “施佩海军上将”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海军最新的战列巡洋舰,1936 年建成:排水量为12000 吨,舰员965 人,武器装备有:280 毫米炮6 门(三联装), 149 毫米炮8 门(单联装),105 毫米炮6 门,543 毫米鱼雷发射管2 座(四联装), 舰载机2 架,航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除了向北海和北大西洋一带派出潜 艇和飞机进行破交外,还陆续向南大西洋派出大型战斗舰只进行巡洋作战。1939年 8月21 日,德军统帅部为了实施广泛的巡洋作战,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将“施佩 海军上将”号从德国威廉港秘密派往南大西洋活动。从9 月底至12月初,该舰采取 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先后击沉9 艘英国运输船。9 月30日,在巴西伯南布 哥附近击沉“克莱门特”号商船(5051吨);10月7 日,在开普敦至弗里敦的航线 上击沉“阿什利”号商船(4222吨);10月9 日,在同一航线上击沉“牛顿海滩” 号货船(4651吨);10月17日和22日,在上述航线上击沉“猎人”号(8196吨)、 “特里文尼恩”号商船(5249吨);11月15日,在马达加斯加以南海域击沉“非洲 贝”号油船(796 吨);12月2 日,在圣赫勒拿岛与南非之间击沉“多里克・星” 号货船(10086 吨);12月8 日,在上述同一海域击沉“仄罗”号货船(7983吨) ;12月7 日,在特立尼达岛以南海域击沉“斯特路恩沙”号商船(3895吨)。 9 月30日,“克莱门特”号在南大西洋被德军舰艇击沉。从这时起,英国海军 部便确信南大西洋有德国袭击舰在活动,随后又查明德军袭击舰经常出没于南大西 洋东部。为了对其进行搜捕,10月5 日,英国海军部组建了8 个搜索分舰队,其中 由亨利・哈伍德准将指挥的分舰队(即C 搜索舰队),以福克兰群岛为基地,担任 南大西洋西部的巡逻和警戒。该分舰队共有巡洋舰4 艘: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 和“坎伯兰”号;轻巡洋舰“阿贾克”号和“艾基利斯”号。重巡洋舰“埃克塞特” 号,1931年造成,排水量8390吨,舰员560 名,有203 毫米炮6 门(双联装),102 毫米炮8 门,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2 座(三联装),舰载机2 架,航速32节。“坎 伯兰”号,1926年造成,其吨位、装备和航速与“埃克塞特”号大体相同。轻巡洋 舰“阿贾克”号和“艾基利斯”号,1935年建成,排水量约7000吨,舰员分别为520 和550 名,有152 毫米炮8 门(双联装)、102 毫米炮8 门,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 2座(四联装),舰载机2架,航速32节。这几艘巡洋舰在武器装备方面都不如“施 佩海军上将”号,但航速较快,机动性较好。 12月2 日,英国运输船“多里克・星”号在南大西洋东部弗里敦至好望角的中 途,遇到“施佩海军上将”号袭击,它在被击沉前,发出求救信号。 哈伍德获得信号后,判断德国海军袭击舰已知暴露了自己,为了避免英舰的搜 捕必将驶离南大西洋东部的非洲海岸,横渡大西洋,进入南美洲沿岸一带活动。这 里盟国商船往来频繁,很可能成为其下一个目标区。他估计,如果该袭击舰去南美 洲沿岸,12日晨可能到达里约热内卢海区,当日黄昏或13日晨到达拉普拉塔河口。 当时,“坎伯兰”号正驶返福克兰群岛进行修理,其余各舰分散在彼此相距2000余 海里的海区内。哈伍德决定首先扼守拉普拉塔河口。他命令其余3 舰于12月12日晨 7时驶至距该河口150海里的海区集中,并要求备足燃料,作好战斗准备,航途中停 止一切无线电通信,以免被德舰发现。 12月5 日,“阿贾克”号在奔赴拉普拉塔河口的途中,截获了1 艘驶向蒙得维 的亚方向的船只。检查结果发现是准备给德国“施佩海军上将”号的补给船“乌稣 库玛”号。押走该船船员后,当即将其击沉。凑巧,次日上午,“阿贾克”号又发 现1 艘酷似“乌稣库玛”号的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法国运输船“福尔摩萨”号。 两船相遇后,经决定以“福尔摩萨”号为诱饵,冒充“乌稣库玛”号前去与德舰 “施佩海军上将”号会合,英舰伺机给德舰以突然袭击,如德舰识破骗局,必先攻 击“福尔摩萨”号,给英舰以充分展开和机动的机会;如不能识破,德舰必将掩护 “福尔摩萨”号,也可分散其火力。两种情况都将有利英舰作战。 12日7 时许,英舰在规定海区会合。哈伍德向各舰舰长明确了与敌接触时将巡 洋舰分成两组,采取对敌舰两翼夹击的战术。 13日,天气晴朗,能见度好,东南风,海上有微涌。英国海军巡洋舰分队以 “阿贾克”号为领舰,彼此相距约10~12海里,按14节航速,成单纵队沿巴塔哥尼 亚海岸向东北东方向航进。日出时,与由布宜诺斯艾利斯方向驶来的“福尔摩萨” 号会合,而后直驶拉普拉塔河口。6 时14分,英国海军分舰队在左舷正横外水平线 上发现烟迹,于是派遣“埃克塞特”号抵近侦察。 此时,德舰“施佩海军上将”号正匆匆驶来,欲与“福尔摩萨”号会合。当德 舰发现南方有英巡洋舰时,迅速改变航向东驶。6 时15分,“埃克塞特” 号完成任务后驶离。6 时16分,“埃克塞特”号舰长贝尔报告确系德舰“施佩 海军上将”号,哈伍德下令按预定计划展开,“埃克塞特”号向西转向占领左翼阵 位,其余2 艘轻巡洋舰按原航向稍向北转占领右翼阵位。6 时18分,德舰两座主炮 塔6 门28O 毫米火炮自100 ~110 链距离向“埃克塞特”号射击。 当发现英舰分两路向其两舷包围时,便朝左转向,同时向两路射击。由于主炮 火力分散。射击威力顿减。“埃克塞特”号乘机迅速缩短距离,于6 时20分以2 座 舰首主炮(4 门203 毫米舰炮)在95链距离上炮击。2 分钟后,德舰进入“埃克塞 特”号尾炮射界,又遭其两门203 毫米尾炮射击。德舰见势不妙,再次将其全部主 炮对准“埃克塞特”号齐射。一连7 次齐射,其中1 次近弹,1 次夹中,2 次命中 “埃克塞特”号舰首炮塔。1 座被击毁,前后指挥台也被击毁,不少人员伤亡。此 间,英2 艘轻巡洋舰于6 时21分和23分先后对德舰发起攻击,并不断逼近德舰猛烈 炮击,德舰舰载机被击毁。6 时30分,德舰除继续使用辅炮外,再次分出1 座主炮 对付2 艘轻巡洋舰。“埃克塞特”号遂乘机于6 时32分向德舰发射鱼雷。德舰规避, 鱼雷未中。6 时38分,“埃克塞特”号正欲转向发射另舷鱼雷时,又遭德舰2 发炮 弹命中,舰首炮塔2 门舰炮被击毁,甲板起火,个别隔舱漫水。此后,2 艘轻巡洋 舰跟踪追击德舰。德舰施放烟幕向岸急驶,2 舰向西北转向,把德舰保持在左舷舰 首舷角内。德舰变换航向,规避炮火。7 时开始,德舰多次施放烟幕,经常变更航 向。7 时10分,英2 舰与德舰相距仅80链。7 时16分,德舰在烟幕掩护下再次向偏 西北运动,以全部280 毫米舰炮对2 舰射击,未中。此时双方“距离已缩短至60~ 65链。7 时20分,英2 舰同时右转使用全部舰炮射击,德舰数次中弹起火。此时, “埃克塞特”号因炮塔漫水,不能射击,便借烟幕脱离战场,驶返福克兰群岛,经 过上述战斗,德舰2 门舰尾饱和1 门右舷辅炮被击毁,指挥台被击中,测距仪被击 毁・约90名舰员伤亡,弹药储备消耗殆尽,遂转向西驶,以高速直奔拉普拉塔河口。 德舰转向后,英国2 艘轻巡洋舰尾随追击,德舰也时有还击。7 时38分,哈伍 德因2 舰弹药几乎耗尽,亦下令停止昼间战斗。在烟幕掩护下秘密跟踪监视德舰, 并电令“坎伯兰”号全速驶赴战场增援。入夜,德舰进入河口区。 午夜,移泊蒙得维的亚港,企图在中立国港口避难,并补充燃料和修复破损。 英国海军2 艘轻巡洋舰在河口外彻夜巡逻。次日22时,“坎伯兰”号赶到,3 舰分别封锁河口外部通向大西洋的三条深水航道,此时,英国海军部也电令南大西 洋各区内战斗舰舱迅速开往蒙得维的亚海区支援。为了保障各舰燃料,从战区附近 派遣海军部的油船到各个地点进行补充。15日,英国油船“奥林台斯”号已赶到, 给各巡洋舰轮流补充燃料。17日,“施佩海军上将” 号被乌拉圭政府特许,仍继续寄泊在蒙得维的亚港修理破损。国际公法规定, 交战国舰艇寄泊中立国港口一般以24小时为限,因而英国海军巡洋舰仍继续封锁拉 普拉塔河口。 德舰被封锁后,舰员情绪骤然恶化,不愿出航战斗。舰长兰斯多尔夫上校深知 突围无望,直接与希特勒通话,经允许将该舰凿沉,17日18时15分,在蒙得维的亚 港西南约6 海里的浅水区,德舰开始自行爆炸,约20时45分沉没。 2、作战简评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是大型水面舰船之间的炮战,提供了以劣势海军兵力击败 优势海军兵力的又一范例。就舰炮威力而言,德舰辅炮即等于英国海军轻巡洋舰中 1舰的全部炮备;其一舷齐射的炮弹总重量2132 公斤,超过当时英国海军3 艘巡洋 舰全部一舷齐射的炮弹总重量1420公斤,德舰每颗主炮弹重28O ~303 公斤,英 “埃克塞特”号的每颗主炮炮弹重116 公斤,“阿贾克”号的每颗主炮炮弹仅重45.4 公斤;而且德舰装甲厚,舰炮射程远。 英舰之所以取胜,主要是哈伍德准将判断正确,采取了有效的夹击战术,充分 发挥了己舰在航速方面的优势,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坚决实施机动,互相紧密配 合,分散德舰火力,迅速接近德舰,在近距离上进行战斗,使德砚丧失了利用其舰 炮远战性能的机会。 德舰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缺乏侦察保障(甚至其舰载机怕被敌发现,也不敢派 出侦察),不明敌情,陷入圈套,在遥远的交通线上孤军作战,得不到其他兵力的 支援。为了压制英舰炮火,经常分散射击,以对付两翼英舰,降低了射击效果。德 舰始终未敢集火力先歼灭“埃克塞特”号,实施各个击破。“施佩海军上将”号的 沉没,对当时德国海军大型军舰的巡洋作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五、挪威登陆战役 1、双方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西濒挪威海,海岸多峡湾,冬季大部 分海面不结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挪威奉行中立政策。德国侵略波兰的战争结 束后,希特勒就着手拟定侵占挪威的计划。战略企图是德军占领挪威,巩固其北翼 防御,从东面对英国造成战略包围态势,在必要时封锁苏联北极圈地区的海上航路。 特别是德国所需的铁矿石,有40%以上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输入。这些铁矿石夏季 从波罗钓海的瑞典北部港口律勒欧运到德国,冬季波的尼亚湾封冻时由铁路运到挪 威的纳尔维克港,再经海运到德国。如果挪威被英、法军占领,从战略上将对德国 构成钳制态势,将切断德国在这两个国家领海内的航运,德国不仅将失掉瑞典矿石, 而且其水面舰艇和潜艇亦将被锁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内,使大西洋海战有可能遭到 挫败。 1939年底,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总参谋部设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军官组成的专 门小组,负责制定入侵挪威的作战计划。1940年1 月27日,最高统帅部下达命令设 立一个工作参谋部,作为这次战役的未来参谋部的核心,任命第21军军长冯・法尔 肯霍斯特上将为该参谋部的领导。2 月29日,他向希特勒提出一个作战方案,建议 在攻占挪威的同时占领丹麦,以保证更有效地封锁波罗的海。此外,占领丹麦机场 以扩展德国空军的作战空域,可给入侵挪威的德军以有效的空中支援。3 月1 日, 希特勒签署了代号“威悉河演习”战役的命令,规定广泛使用空降兵和登陆兵对挪 威和丹麦同时实施突击。空降兵和登陆兵的任务是在挪威占领奥斯陆、克里斯蒂安 桑、阿伦达尔、斯塔万格、埃格尔松、卑尔根、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在丹麦占领 哥本哈根和该国其他重要港口。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任务是输送登陆兵上陆并负责 挪威沿海的警戒安全。潜艇部队集中9 个中队30多艘,潜艇在英国舰队开往作战海 区可能经过的航线上和登陆兵上陆地区附近展开,从海上掩护登陆战役。3 月16日, 希特勒在军事会议上决定于4 月9 日5 时15分发起登陆战役。4 月1 日前,德军登 陆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希特勒批准了“威悉河演习”战役的最后方案。 1939年9 月4 日,英国战时内阁会议上讨论了挪威中立问题。9 月19日和29日, 丘吉尔两度提出封锁纳尔维克,在挪威领海内布设水雷,以阻止德国的矿石进口和 截断其舰船通往大西洋的航路。法国总理达拉第和总参谋部也坚持在不得已时占领 挪威北部,以便牵制德军部分兵力,使其不敢冒然西进。1940年2 月5 日,英、法 两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决定以3 个或4 个法国师和英国师占领纳尔维克,给芬兰以军 事援助,并占领瑞典北部的矿山。3 月12日,芬兰和苏联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和芬兰和平条约》。 3 月28日,英、法联合最高军事会议决定于4 月5 日起在挪威领海布雷,并派 远征军进驻挪威西部的所有港口。后来由于法国害怕德国报复,反对在莱茵河空投 水雷,主张占领挪威不冻港纳尔维克,进驻挪威的时间推迟到4 月8 日,由英国派 一个旅、法国派一个分遣队占领纳尔维克和瑞典的矿山,另一部英法联军在特隆赫 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登陆。整个战役由英国负责指挥。 正当英、法两国加紧部署,准备采取行动时,希特勒已于4 月2 日下午按计划 调动了7 个加强步兵师和1 个摩托化旅(约14万人),1300架飞机和234 艘舰船, 发起丹麦和挪威战役。海军分别编成7 个编队,5 个编队用于挪威方向,2 个编队 用于丹麦方向。 2、作战经过 4 月8 日清晨,英、法军舰出动,在克里斯蒂安桑的西南和西海岸纳尔维克的 南边布设了雷阵,以阻止德国海军舰船通过。这时德国战斗舰群己从自己的港口驶 出,一部兵力己处在雷阵和远距离警戒的北面。这天早晨,英国驱逐航“萤火虫” 号在挪威的佛斯特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击沉。9 日,德军由陆路攻占丹麦, 并在海上与挪威海军发生德挪海战。与此同时,德国空军袭击了挪威的港口,德军 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在挪威各主要港口登陆。 德军在挪威的登陆计划是根据形势发展,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用较少 兵力攻占和控制挪威沿海重要港口和政治经济中心,如挪威投降,第一阶段即告结 束;如挪军继续战斗或是盟国前来支援,就开始第二阶段作战,一直到彻底击溃守 军。 第一阶段作战时间1 至4 天,使用的兵力为3 个师约1 万人,海军战列舰2 艘、 巡洋舰7 艘、驱逐舰22艘、潜艇35艘,飞机约900 架。登陆部队在冯・法尔肯霍斯 特司令统一指挥下,在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埃格尔松、斯塔万格、豪格松、卑 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8 处实施登陆。挪威国防力量有6 个陆战师约15000 人、4 艘海防舰、30艘驱逐舰、9 艘潜艇、190 架飞机,自身力量有限,相当程度 上依赖英国援助,挪威作战部署迟缓,直到4 月8 至9 日夜间才发布战争动员令。 挪威吉斯林分子与德国法西斯勾结,充当德国“第五纵队”。当德军进攻挪威首都 奥斯陆时,吉斯林自封为新政府首脑,发布假命令,号召各要塞守军和舰艇向德军 投降。但挪威军队奋起抗击,在4 月9 日德挪海战中,挪威布雷舰“奥拉夫”号和 扫雷舰“鲁马” 号协同,全力攻击在奥斯陆方向登陆的3 艘德国海军运兵军舰(驱逐舰“阿伯 把拉斯”号和2 艘扫雷舰),将其先后击沉,后“奥拉夫”号亦被德舰击沉。奥斯 卡堡要塞的岸炮努力协同北卡胡姆岛上的固定鱼雷发射管,击沉德国海军重巡洋舰 “布吕歇尔”号。后德国空军轰炸机群袭击岸防工事,德军才得于9 日上午占领奥 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方面由于德军窃获了挪威军用密码,德舰伪装成法国来援军舰, 使挪威岸防部队中计并道德机突然轰炸,因而德军得以顺利登陆。斯塔万格方面, 挪威驱逐舰“爱格”号曾击沉德补给舰1 艘,旋即被德舰猛烈炮火击沉。卑尔根方 面,英国海军舰载机编队对德军发起攻击,炸沉德军轻巡洋舰“哥尼斯堡”号。由 于德军采取闪电式海上登陆和空降密切协同,突然袭击,挪威缺乏战争准备,使德 军的登陆比较成功。德军充分利用空中优势,空降3000名伞兵,迅速占领首都奥斯 陆附近的机场。9 日傍晚占领了奥斯陆港。10日就基本完成了登陆计划。德军的登 陆行动,打乱了英、法的战略部署。 4 月8 日,英军发现德军舰队,但未料到是登陆输送队。英、法停止了在斯塔 万格布雷和从纳尔维克至斯塔万格的登陆。把已经上了船的部队,又撤回到岸上, 准备在海上搜索和截击德舰。4 月9 日,德军在挪威各港口顺利登陆。英法失去了 拦截德军登陆输送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在卑尔根的登陆。英国海军准备乘德 军立足未稳,予以打击。于9 日下午派海军李瓦伯顿上校率领5 艘驱逐舰,驰夺纳 尔维克,迅速攻击港内德舰。这样,10日上午发生了纳尔维克第一次英德海战。在 该次海战中,英国击沉港内德军驱逐舰2 艘,击伤3 艘和大量德军货船。英国驱逐 舰编队出港后,被增援的德国驱逐舰编队击沉1 艘,击伤1 艘,重创后搁浅1 艘, 英国海军其余驱逐舰撤退。4 月13日,英国海军为配合陆上作战,以战列舰“沃斯 派特”号率9 艘驱逐舰再度进攻纳尔维克。发生第二次英德海战。在海战中,德军 驱逐舰被击沉、击伤及自行击沉共7 艘。通过这两次海战,把德国在纳尔维克港的 10艘驱逐舰全部摧毁。这样,英、法联军方面在纳尔维克暂时掌握了制海权。 4 月14日,英、法联军开始在纳尔维克以北哈尔斯塔港陆续登陆了2 万人。 由于缺乏高炮和航空兵掩护,上陆后道德机轰炸,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内陆撤 退。4 月19日,英、法3 个师和1 个旅放弃了在特隆赫姆登陆的计划,而改在北面 和南面未被德军占领的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两地登陆。登陆部队在毫无防护的 岸滩上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英、法联军上陆后,对德军发动了几次进攻,都 被击退。5 月27日,英、法联军占领了纳尔维克。但在德国航空兵不断地袭击和德 国地面部队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加上德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法国危在旦夕,英 军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德军的前线进攻,决定停止盟军在挪威的军事行动,分别于6 月4 日至8 日和6 月7 日至10日,分两批从挪威撤出2.5 万盟军。挪威国王和政府 流亡到伦敦。在撤退中,遇到德国海军战列舰“桑贺斯特”号、“格尼斯诺”号和 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以及4 艘驱逐舰的袭击,英、法联军被击沉油船1 艘、猎潜舰1 艘、辅助巡洋舰1 艘、驱逐舰1 艘和“光荣”号航空母舰。至此,英、 法联军试图抗击德军侵占挪威的一切努力均遭失败,其争夺斯堪的纳维亚基地的战 略企图也随之落空,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不利的地位。6 月10日,德军占领了挪威全 境。 3、作战简评 挪威登陆战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登陆作战规模较大的一次。其特 点是德军没有使用专门的登陆工具,而是采用战斗舰只输送第1 梯队直接突入设备 较好的港口,与后来英、美和日本所进行的较大规模的登陆战役不同。登陆战役一 般都是使用登陆工具在比较开阔的海滩登陆,然后再从侧后包抄占领港口。 挪威登陆战役,在战前德国进行了充分准备,部队进行了登陆训练,研究了峡 湾航行条件,演练了伞降、机降,研究了各兵种协同动作及利用商船人员人港侦察 等。在组织实施阶段,采取了战役伪装措施,隐蔽战役企图,充分利用挪威沿海港 湾河汉交错的自然条件和阴霾天气航行,使英国空中侦察无从判断,没有料到德军 会在挪威登陆,因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这次登陆战役成功的原因,还在于挪军 没有做好抗登陆作战准备。德国巧妙的利用了吉斯林分子从内部配合,窍取挪军的 无线电密码,冒充法国援军,欺骗麻痹挪军,因而在克里斯蒂安桑的登陆能顺利得 手,对整个挪威战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挪威登陆战役中,德军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充分发挥了空军的作用。航空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执行了输送空降兵、向上 陆部队进行补给、对英、法基地内和海上的舰只以及上陆部队实施轰炸、封锁突击 等任务,并掩护地面部队行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的缺口。英法 海军兵力与德军比例占9 ∶1 的绝对优势,但由于航空兵力不足,舰队失去空中掩 护,海上交通几乎被切断。 德军这次登陆的缺点是没有很好地重视登陆海区的警戒和根据对方可能的反登 陆行动派出后续部队支援,致使10艘驱逐舰在完成纳尔维克地区输送登陆兵上陆的 任务后,全部被英舰队摧毁。 这次挪威登陆战役双方损失情况如下:德军损失巡洋舰3 舰、驱逐舰10艘、潜 艇4 艘、小型舰船10余艘、飞机127 架、人员伤亡5296人。主力舰“吕佐夫”号、 “桑贺斯特”号、“格尼斯诺”号受伤。英军损失航空母舰1 艘、巡洋舰2 艘、驱 逐舰7 艘、潜艇4 艘。法军和波兰损失驱逐舰和潜艇各1 艘。盟军共损失飞机112 架,人员伤亡6639人。 德军占领挪威后,控制了波罗的海的咽喉,取得了从海上进攻英国的前哨阵地,保 证德国矿石的进口,并使大批的矿石和木材不能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运向英国。迫 使英国将封锁线从设得兰群岛和挪威之间的海峡(宽200 海里)移到难以用水雷封 锁的冰岛地区的海峡(宽600 海里)。 六、英国海军舰艇编队击沉“俾斯麦”号 1、双方的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威力最大的新型战列舰。1940年秋季建成,排水量45000 吨,主炮8 门,口径381 毫米,副炮12门,口径150 毫米,105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座,28 门小口径火炮。装甲厚,火力强,通信设备完善。 搭载飞机4 架,航速30节,舰员定编1500名。 1941年4 月,德国为了给英国大西洋交通线以更沉重的打击,海军总司令雷德 尔精心筹划大西洋海区规模最大的一场海上破袭战,代号为“莱茵河演习”,由海 军上将京特・吕特晏斯指挥。德国海军派遣“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 号同时驶入大西洋,先袭击英国在北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然后通过挪威海区,再 转入布勒斯特与战列舰“桑贺斯特”号和“格尼斯诺”号会合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 分舰队,尔后协同袭击英国海军舰队及其海上交通线。 当时,德军在巴尔干半岛积极展开进攻,并为进犯苏联作最后战争准备。 而英国自意大利对英宣战后,不得不将其部分海军兵力保持在地中海,从而削 弱了在大西洋交通线的警戒力量。德国海军出动战列舰,既可保持对英国海军海战 的激烈程度,又可转移人们对其向苏战争准备的注意力。为了保障“俾斯麦”号和 “欧根亲王”号的作战行动,德国海军事先派出2 艘补给船、5 艘油船及其它船只 前往北大西洋会合区,并派4 艘潜艇与之协同行动。此外,德国商船伪装成中立国 船只在盟国航线搜集情报。 5 月18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从波兰港口格本尼亚启航,赴大西 洋实施“莱茵河演习”作战行动。当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时,被瑞典巡洋舰发现,瑞 典立即通知了英国。5 月21日,英军侦察机在挪威卑尔根峡湾发现“俾斯麦”号等 舰。英海军部正确地判断出德国的兵力,深知这支德军舰队将给英国海上交通线带 来致命的威胁,立即调动能够使用的兵力,迅速制定了先发制敌的作战计划。 为了进行严密封锁,英国本土舰队总司令陶威决定对“俾斯麦”号可能通过的 所有航道都实行监视,并在每一条航道上部署一支强有力的编队。英国海军在5 月 23日以前展开的兵力有:一、威克瓦克海军少将率领的巡洋舰“萨佛克”号和“诺 佛克”号担任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的巡逻;二、在冰岛至法罗群岛之间部 署了一支由3 艘巡洋艘和一些小型舰艇组成的巡洋舰编队巡逻;三、霍兰海军中将 率领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胡特” 号在驱逐舰编队的护航下,从达斯卡帕湾出发在丹麦海峡西端作为两道巡逻线 的支援兵力;四、陶威上将亲自率领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战列巡洋舰“反 击” 号及航空母舰“胜利”号统一指挥作战。 此外,在直布罗陀还驻有索姆维尔中将的分舰队(包括战列巡洋舰“荣誉”号、 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和数艘巡洋舰)。大西洋上驶向英国的护航运输队有“罗 德尼”号和“拉米伊”号战列舰。挪威沿海、冰岛海区和英国西南部还有英空军飞 机担任反潜巡逻和系统的空中战役侦察。 总之,双方出动战列舰、航空母舰达11艘,巡佯舰和驱逐舰20余艘。 2、作战经过 5 月22日,英机发现“俾斯麦”号出航后,英国海军部以驻冰岛和设得兰群岛 的岸基飞机加强海上搜索,并为截击德舰指出了英舰必须占领的较准确的阵位。 5 月23日19时22分,“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北部被巡逻的英国巡洋舰“萨佛 克”号发现,并利用隐蔽跟踪至5 月24日拂晓。陶威接到报告,下达“立即追击” 的命令。他率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驶向丹麦海峡,“胡特”号和“威尔士亲王” 号前往拦截,索姆维尔分舰队离开直布罗陀北上,对德舰形成包围态势。德舰发现 英巡洋舰后,虽曾对其射击,但在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害怕英巡洋舰使用鱼雷攻击, 不敢恋战。当时英舰上装有雷达,在能见度较差的条件下仍能监视德舰。 5 月24日,英舰与德舰在丹麦海峡发生了两次战斗。第一次战斗是“俾斯麦” 号同“胡特”号、“威尔士亲王”号的作战。英舰正面接敌,无法发挥尾炮火力, 德舰集中火力攻击“胡特号”。次日5 时54分,“胡特”号被首先击中。6 时, “胡特”号弹药舱中弹爆炸。6 时37分沉没,舰上1400名舰员除3 名得救外全部阵 亡。“俾斯麦”也被3 发大口径炮弹击伤。几分钟后,“威尔士亲王”号亦被击中, 退出战斗。“俾斯麦”号因油箱被击破,航速减慢,向西南方向驶离战场。舰后留 下一条明显的油迹,为英舰在浓雾中提供了追踪方向。“欧根亲王”号在战斗后撤 向布勒斯特港。 第二次战斗发生在下午6 时40分。“威尔士亲王”号再次与德舰交火,1 艘担 任跟踪“俾斯麦”号的巡洋舰也参加了战斗。战斗持续约10分钟,双方无重大损伤, 在炮战后德舰转向南航行。英国海军派出航空母舰“胜利” 号赴“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所在海区,并以海军少将库尔契斯率领的 一支巡洋舰群进行跟踪追击,以防其逃遁。23时许,“胜利”号舰载机起飞。5 月 25日零时,鱼雷机对“俾斯麦”号实施攻击,击中1 雷。“俾斯麦”号为躲避英机 鱼雷的攻击,经常变换航向,先驶向西南,再急转向西驶去,然后又折转向南。由 于气象和能见度低,“俾斯麦”号于3 时脱离接触。 5 月26日10时30分,英国海军飞机“卡塔林娜”号于兰得斯安得海角西约550 海里处发现了“俾斯麦”号,但当即遭到炮击,结果“俾斯麦”号又失踪了。26日 11时15分,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的飞机又发现了“俾斯麦”号,后来在巡佯舰 “谢菲尔德”号的支援下对“俾斯麦”号严密监视,并且派鱼雷轰炸机袭击。第1 次袭击因天候恶劣未收显著效果。20时50分又开始第2 次袭击,命中两发鱼雷,击 毁“俾斯麦”号的推进器及舵叶,使其操纵失灵,航速骤降至12节。是日夜间,英 国海军派维安上较率领“科萨克”号、“苗厘”号、“西克”号和“佐鲁”号4 艘 驱逐舰前往攻击。27日1 时20分至1 时50分,“俾斯麦”号舰首又连中2 枚鱼雷, 甲板起火,约3 时停车。这时,“俾斯麦”号位于布勒斯特以西400 海里处。3 时 后,“俾斯麦”号重新开车,保持8 节航速航行。27日上午9 时,陶威将军率战列 舰“英王乔治五世”和“罗德尼”号相继赶到,集中炮火猛击“俾斯麦” 号,“俾斯麦”号起火,主炮指挥仪被毁。后英国海军巡洋舰“多塞郡”号驶 至“俾斯麦”号近处施放鱼雷,“俾斯麦”号连中3 雷,于上午11咐01分倾覆沉没, 全部舰员1500余人,除百余人获救外,其余均丧生。英军除“胡特”号被击沉外, 共阵亡25人,伤1 3 人。 3、作战简评 这次海战,英军在兵力上占优势,空中和海上侦察及时,提供了德舰出航、进 入丹麦海峡以及在海上逗留的准确情报。在作战过程中,英舰队充分发挥了火炮和 鱼雷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了舰载鱼雷机的作用。英国海军巡洋舰隐蔽地追踪、监视 德舰,从而成功地对德舰实施了连续攻击。航空兵与水面舰艇协同作战,策应水面 主力军舰攻击。德军统帅部错误地判断了情况,对抗击英舰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 足,认为“俾斯麦”号在突围途中可以对英单舰或较弱的舰艇编队实施各个击破。 战前和作战过程中。“俾斯麦”号的侦察保障不力。 “俾斯麦”号对战场情况不明,不了解英国海军兵力配置和编成情况,以致在 丹麦海峡遭受英国海军大型军舰的攻击。“俾斯麦”号也缺乏强有力的战斗保障, 仅在该舰遇到重创后,才派出潜艇至“俾斯麦”号海区机动,结果毫无成效。派出 的支援飞机也很迟才赶到,停泊在布勒斯特的其它战列舰也未曾进行佯动或牵制行 动。“俾斯麦”号的被歼,使德国海军失去了水面舰艇作战的骨干。德国海军从此 停止了大型水面舰艇在大西洋上的巡洋作战活动。自1941年6 月起,潜艇和辅助巡 洋舰成了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继续作战的兵力。邱吉尔认为,击沉“俾斯麦”号, 将使英国“战列舰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而且“对日本人将起一定影响”,迫使 他们“对形势重作估计”。 七、美国海军参战 1、美军的作战指导原则和兵力状况 美国是一个海军强国。尽管美国海军的发展也曾受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和1930 年伦敦协议的限制,以及国内和平主义者宣传的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美国己拥有一定的海军实力。1941年12月8 日晨,日本袭击珍珠港。12月8 日6 时 10分,美国国会宣布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同日15时 30分,美国宣布对德、意进入战争状态,正式参战。 战前,美国重视海军的发展。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 以海洋为主,规定陆军是作为海外远征力量,用以占领和防守海空军基地,并击退 敌人在美国沿岸的登陆兵和空降兵。美国认为只有到战争结束阶段才使用大规模陆 军兵力作战。在战前,美国马汉的“海上力量”理论颇为流行。马汉的理论认为, 美国海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强大的水面舰艇兵力,通过海上决战击败敌人,以 夺取制海权。只有这样,才能把部队输送到其它大陆援助盟国。同时,海军还负责 组织对敌海上封锁,同交通线上和基地内的敌人海军兵力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海军共有舰艇300 多艘。其中,战列舰15艘、航 空母舰5 艘、巡洋舰36艘、驱逐舰181 艘、扫雷舰26艘、潜艇99艘、炮艇7 艘。此 外,还拥有大量辅助舰船,海军航空兵编成内约有300 多架飞机。海军在组织上分 为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海军兵力以诺福克(大西洋沿岸)、圣地亚哥(太平 洋沿岸)和珍珠港(夏威夷群岛)为主要基地。 美国在战前发展了舰载航空兵,并根据海军战斗条令,确立了舰艇攻击海岸目 标的方法和舰艇与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原则。 美国还发展了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两栖作战训练,提高了实施现代两栖作战的 能力。 美国有参战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欧洲和大西洋地区,已对大西洋海战进行了必 要的准备和直接干预。 2、美国海军的参战 1939年1 月,美国海军的部分兵力开始转到大西洋,组成大西洋分舰队(1940 年11月1 日至1941年2 月1 日这个分舰队称为“美国海军巡逻队”)。 该分舰队后来成为美同大西洋舰队的核心。1939年9 月5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 发布命令,沿美洲大陆设立中立海区,并组织中立海区的巡逻,以显示美国海军捍 卫西半球的决心。美国海军在泛美国家海军的支援下,从1939年底开始在中立海区 进行巡逻,并于1940年6 月得到了在哈瓦那召开的泛美会议的承认。9 月2 日,美、 英达成一项关于驱逐舰和海军基地互换的协议。 英国把在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岛、安提爪岛、圣卢西亚岛、特里尼达岛和英属 圭亚那等地的海、空军基地的转租给美国99年,以换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内或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建造的50艘旧驱逐舰,加强英国海军的反潜能力。此外,英 国把纽芬兰的阿根夏以及百慕大基地无偿地送给美国使用。 1941年4 月10日,美国又向英国海军提供了310 艘海岸警卫艇,这使德国极为 不安。1941年3 月11日,美国颁布了第一个租借法案,即以租或借的方式向英国和 处在同轴心国作战状态的其它国家提供所需的物资。同时,1941年1 月29日至3 月 27日,美英两国参谋长在华盛顿举行了秘密谈判,签订了著名的“ABC ―1 ”协定。 这个协定对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已大体确定。协定还规定不论美国是否 参战,美国海军应担负起为北大西洋运输实施护航的主要责任。 1941年中旬,德国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克里特岛。轴心国的军队向东推进, 威胁苏伊士运河航线的安全。在此期间,发生三个事件加速了美国的参战。中立国 埃及客船“扎姆扎姆”号的被击沉,5 月21日,美国货船“鲁滨穆尔”号被击沉, 以及“俾斯麦”号在大西洋的活动。在1941年5 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军击沉 的当天,罗斯福总统宣布全同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3 天以后,德国海军潜艇在格 陵兰费尔韦尔角以南发现英国的“HX―126 ”号护航运输队,击沉其中9 艘,船上 所载全是根据租借法案援英的物资。 6 月24日至29日,“HX―133 ”号护航运输队又有6 艘运输船被击沉。美国深 知英国和加拿大护航舰只不足,采取了为英国建造护航舰的紧急措施。7 月18日, 批准了英国建议的为其建造排水量1500吨的驱逐舰100 艘、20艘扫雷舰和4 艘救生 船的计划。不久,美、英两国海军开始了关于建造登陆舰和登陆工具的谈判。8 月 10日至15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纽芬兰阿根夏举行大西洋会议,批准了两国参谋长 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制定了美国海军舰艇在大西洋的护航计划。实际上,美国自1941 年7 月7 日接受冰岛政府的请求,接替英军在冰岛的防务后,就开始把冰岛作为护 航舰队基地和航空兵基地,掩护北大西洋的护航运输队。美、英两国海军部达成协 议:驻阿根夏的美国警戒舰在纽芬兰附近预定会合点接替加拿大海军警戒舰,将护 航运输队护送到公海上另一预定会合点交给英国海军警戒舰艇,然后美国海军警戒 舰艇再从这个地点护迭返回美国的护航运输队,或护送前往冰岛(雷克雅未克)的 护航运输队。总的要求是美国接替英国和加拿大承担纽芬兰岛和冰岛之间的护航责 任。 9 月4 日,美国海军驱逐舰“格里尔”号在驶向冰岛途中,遭到德国海军潜艇 攻击。11日,罗斯福总统命令美国海军对一切企图阻碍美国航运或由美国舰艇警戒 的任何一国航运,一旦遭遇德国和意大利的军舰,均可不加警告立即攻击。 10月10日,盟国护航运输队的护航体系已基本完善。美国海军舰船在纽芬兰― ―会合点――冰岛一线护送HX护航运输队以及ON快速护航运输队。10月15日,1 支 “SC―48”号护航运输队在冰岛以南约400 海里地区碰上了德国潜艇群。从15日晚 至18日,3 天时间内遭受德国“狼群”多次攻击。盟军接受这次教训,扩大警戒舰 的搜索海域,以保证及时发现潜艇,并在警戒舰上安装了新式的“SC”型雷达。10 月30日,护送“HX―156 ” 号快速护航运输队的1 艘美国海军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在冰岛西面约600 海里处被德国海军潜艇击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美国正式参战前,第1 艘被德国击沉的美国舰艇。11月7 日至13日,美国还通过了两项中立法修正案,允 许美国商船携带武器进入军事行动地区,从而有权对轴心国舰艇的袭击采取自卫行 动和向大不列颠港口输送并运出物资。 美国参战后不久,鉴于秋冬两季纽芬兰、格陵兰和冰岛之间的北大西洋海区狂 风巨浪的恶劣气候,护航警戒比较困难。海军上将金(当时任美国海军总司令。1942 年3 月,罗斯福下令将海军总司令和海军作战部长两职合并,保留海军作战部长) 建议,将横渡大西洋的交通线南移。并与英国达成议:编入加拿大的美国海军驱逐 舰护送HX快速护航运输队到达与英国护航舰的会合地点,尔后驶往伦敦德里加油, 再从利物浦护送DN快速护航运输队返回美国。为了避免长时间停泊在阿根夏和科帕 沃古尔,护航驱逐舰从英国返回后必须去波士顿进行检查和小修。驻在冰岛的美国 海军护航舰艇,开往与英舰护送的护航运输队会合点时,应负责警戒向冰岛运送给 养的船只。快速护航运输队的航线在慢速护航运输队以南沿腊斯角到爱尔兰马林角 这个大圆周的弧线航行。这是美国对轴心国宣战后,美国海军所担负的新任务。当 时北大西洋美国战略区内护航运输队的警戒军舰,由第24特混舰队司令监督和指挥。 大西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英格索尔负责军队运输船的警戒。 1941年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12日,希特勒在会议上决定发起“击鼓”战役, 派遣潜艇袭击美国沿岸,但由于德国海军很多潜艇调往北非支援隆美尔的进攻,仅 能在1 个月后派6 艘排水量为500 吨的潜艇袭击美国大西洋沿岸。此时,美国虽然 没有做好防潜准备,但在切萨皮克角附近布设了水雷(365 枚),组成了防护雷区, 并在纽约和大西洋沿岸其它各港布设了防艇网和防潜栅,防止德国潜艇的攻击。 美国正式参战,进一步改变了大西洋战场的形势,海上交通线的斗争进入一个 激烈搏斗的新阶段。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