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一节 战前态势和双方的战略企图 一、战前态势 1 、德国的战前态势。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6 月 28日,德国在法国巴黎与战胜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条约规定德国海军只允许装 备不超过1 万吨级的战列舰6 艘,不超过6000吨级的巡洋舰6 艘,不超过900 吨级 的舰队驱逐舰12艘,不超过200 吨级的驱逐舰12艘,还可有少量辅助舰船,禁止装 备作战飞机、潜艇和航空母舰。《凡尔赛和约》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开始重整军备。1934年, 德国追加海军拨款。8 月,希特勒秘密下令,在一年内把海军从《凡尔赛和约》规 定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并生产巡洋舰、潜艇和作战飞机,重建潜艇部队。1935年6 月18日,英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海军协定,基本上废除了《凡尔 赛和约》对德国军备发展所有的限制。德国有权恢复和法国海军规模相等的海军, 建造相当于英国海军舰艇总吨位35%的舰船和相当于英国潜艇舰队总吨位45%的潜 艇。德国在同意协定规定“一切潜艇应遵照海上捕获权作战、未经警告不得击沉舰 船”的条件下,经特别允许,甚至还可以将潜艇吨位增加到100 %,不过其舰种的 吨位要适当的减少。这个协定,无疑为德国有计划地建设现代海军开辟了道路,使 德国海军进入了迅速扩充时期。德国海军建设,战前深受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 将观点的影响。雷德尔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帝国参谋总 部的大陆优先战略和对海军的轻视。鉴于这一教训,他坚持海军建设的优先地位, 并主张把战略重心转向海上战场。1937年2 月,他向德国领导人陈述了上述看法。 1938年5 月,希特勒向雷德尔透露英国是潜在敌人后,雷德尔向希特勒建议迅速建 设一支均衡发展的强大海军,以保证战时袭击英国大西洋交通线的需要。雷德尔并 不否认潜艇的重要作用,但他深信海上战争取决于水面舰队,首先是战列舰和巡洋 舰。1938年底,雷德尔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个造舰的“Z ”方案,首先建造水面舰艇, 其次才建造潜艇。制定该方案时,希特勒预计英德战争可能在1944年至1945年爆发。 由于战争提前爆发,被迫放弃该计划,停止了水面舰艇(除接近完成的“俾斯麦” 号和“梯比兹”号战列舰外)建造。1939年12月底,德国海军调整了海军装备建设 计划,对潜艇的建造又重新作了安排。显然潜艇地位明显上升。 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建制编有战列舰队、侦察(巡逻)舰队、潜艇舰队,共 有15.95 万人,舰艇排水量35万吨,主要装备有: 战列舰(旧式)2 艘 战列巡洋舰3 艘 重巡洋舰2 艘 轻巡洋舰6 艘 舰队驱逐舰22 艘 驱逐舰20 艘 潜艇57 艘 德国空军建设,着重发展轰炸航空兵,战斗机比重在二战前夕大大低于其他国 家。1935年至1936年的德国空军建设计划,规定制造大量四引擎远程轰炸机。但到 1937年情况发生变化,能与陆军密切协同作战的中程轰炸机取得了优先地位。因此 在战前德国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战略空军。德国海军航空兵数量有限,飞机航程短, 再加上没有航空母舰,战争一开始就停止了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制造。海军航空兵不 能用于远距离(500 公里以上)的海上交通线作战。德国海军航空兵的隶属关系和 指挥体制不能保障同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密切协同作战。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确信空 军所具备的作战能力,认为使用岸基航空兵,就可以获得制海权。提出“凡是能飞 的皆属于我。”他坚决拒绝把海军航空兵直属海军的建议。1939年1 月,戈林和雷 德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空军担任在大洋上袭击军舰、空投水雷、破坏海上运输、 突击敌方港口和基地以及袭击敌方造船工业的任务。海军只担任海上空中侦察和与 敌编队接触时对敌舰进行战术活动。将海军航空兵作为一支配合水面舰艇、潜艇作 战的战术兵力。战争爆发时,德国空军拥有4000多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180架、俯 冲轰炸机336 架、战斗轰炸机408 架、战斗机771 架、攻击机40架、侦察机613 架、 运输机552 架、水上飞机167 架,这些飞机大部分是最新式作战飞机。飞行人员都 经过适当训练。只有部分具有战斗经验。 其中隶属海军的有14支岸基航空中队,约150 架飞机。海军航空兵缺乏海上训 练,武器装备较弱。 mpanel(1); 2、英国的战前态势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上,南隔北海、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 海峡(加来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 发展迅速。19世纪握有世界海上霸权,占有比本土大150 倍的殖民地,号称“日不 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日益衰落,霸主地位逐渐由美国所取代。英国是个依赖海上贸易的国家。在很大程 度上,依靠由海路输入工业原料和粮食。海上交通构成英国本土的生命线。英国海 军的发展,也曾受到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约和1930年伦敦会议的限制。华盛顿海军 协约规定各主要海军强国拥有主力舰(战列舰)总吨位之比为: 国家英国美日法国意大利数量 15 15 9 5 5 总吨位525000 525000 315000 175000 175000 比例 1. 75 1. 75 德国受《凡尔赛和约》特别条款的限制,没列入协约规定之内。华盛顿会议虽 然暂时停止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建造竞争,但是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很快又扩展 到重巡洋舰方面上来。于是1930年各国又举行伦敦会议,法国和意大利没有参加这 次会议,对重巡洋舰的建造限额又作了规定: 国家美国日本 吨位180000 180000 108000 比例5 5 3 英国军事当局认为,它的海军力量胜过德、意海军,只要采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行之有效的护航制度,就能够保障海上交通线 的安全。英国海军使用的新式探测搜索设备(声纳)可以克服德国 潜艇的威胁。 英国对德宣战时,海军建制编有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远东 舰队和后备舰队,共有19.49 万人,舰艇排水量近130 万吨。装备 有: 战列舰12 艘 战列巡洋舰3 艘 航空母舰8 艘(其中1 艘是水上飞机母舰) 重巡洋母舰15 艘 轻巡洋舰49 艘 舰队驱逐舰119 艘 驱逐舰64 艘 扫雷舰和岸防舰45 艘 潜艇58 艘(另11 艘“H”型和“C”型潜艇不能参战) 从1935年起,英国鉴于当时受到德国空军可能的威胁,开始逐渐重视空军。1936 年,皇家空军编有战斗航空兵司令部、轰炸航空兵司令部和海岸航空兵司令部。1938 年11月,英国批准了飞机制造的“M ”方案,预定将本土飞机增加到2549架(163 个航空大队),海外飞机增加到636 架(49个航空大队)。但战争爆发时,“M ” 方案未能完全实现。当时空军在英国本土的作战飞机有1456架(包括536 架轰炸机, 计78个航空大队),另约有2000架飞机作为战争储备。在海外约有435 架飞机,计 34个航空大队:19个在中东,7 个在印度,8 个在新加坡和马来亚。本土飞机中约 有1100架装备现代化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约各占一半。轰炸机中大多数是航程有限 的中型轰炸机,还有四引擎重型轰炸机,并开始制造“蚊”式轻型轰炸机。这种飞 机能携带一吨炸弹,作战半径可抵达柏林。因此,英国在开战时拥有一支可以把战 争扩展到敌方领土的战略空军,同时也可以调动大部分空军保卫自己的领土。英国 海军海岸司令部的航空兵拥有232 架作战飞机,编为17个航空大队,航空母舰搭载 约有500 架飞机,另490 架飞机作为战争储备。 战前,英国空军飞机数量和飞行人员的训练水平比德国稍弱,水面舰艇兵力则 大大超过德国,德国和英国的潜艇数量大致相等。但对在大西洋交通线上承担的活 动任务,德国海军兵力相距较远。正如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在1939年9 月3 日的 日记中描述的那样:“对英国和法国开始的战争过早。 德国海军没有进行这次战争的足够兵力。”1945年6 月9 日,继任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受审时悲伤地说:“早在战争开始时,我们就打败了。”因为战争开始时, “德国没有做好在海上攻打英国的准备”。 二、双方的战略止图和兵力部署 1、德国的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没有能够制定出统一的战略。1933年后武装力量扩建 时,由希特勒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希特勒受着拿破仑企图窒息英国而采用封锁 大陆的理论影响,主张“大陆战争”,为了避免两线同时作战,曾一再表示不触犯 英国的海上霸权。遵循的是“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战略。 但是到了1938年5 月,希特勒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宣布把英国视为潜在的敌人, 要求海军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向海外扩张,首先要夺取制海权。 当时德国海军政策受着传统的“大舰巨炮”主义思想影响。1938年下半年,雷 德尔指示所属人员研究在海上对英国作战的可能性。雷德尔是“巡洋战争” 理论的拥护者。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海军建设计划: 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利用它们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一个是建设一 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结果, 希特勒宣称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军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采用了第二个计划。但 是,不论德国海军建设采取何种途径,从以上计划不难看出,德国的战略企图是要 充分利用英国命脉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英国的航运。 1939年4 月,希特勒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后,雷德尔又重新建议建立一支装 有内燃机的远洋舰队,以便在对英国海军作战时,能使德国从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地 理位置取得最大的战果。雷德尔的指导思想是要迫使英国海军强大的舰队分散兵力, 以便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当时德国拟定的作战计划是:在英国沿岸海区使 用舰队驱逐舰、潜艇和飞机布设水雷;在距英国较远的海区使用潜艇、伪装成商船 的辅助巡洋舰破坏英国航运。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大洋上实施单舰作战 或编队作战。德国企图以此迫使英国商船组成护航运输队,并用战斗舰艇护航,以 便德国可使用强大的战斗舰队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及其警戒舰只。雷德尔的“巡洋 战争”理论要求把德国海军基本兵力,应用于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即击沉、击伤 或瘫痪英国及其盟国的航运。通过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海上交通线上大 胆而坚决的作战行动,以达到战争的主要目的。希特勒本人也认为,战列舰最重要。 希特勒曾极力主张建设公海舰队,而轻视潜艇舰队。 但是,德国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了潜艇在反海上 贸易战中的作用。潜艇很适合执行这种任务,它能闯入敌人的海上交通海区,而无 需事先取得这个海区的制海权。二等海军中,由于海军兵力有限,没有别的手段去 突击更强大的海军国的交通线,所以,应当使用潜艇。” 这种观点在1937年对英国实施“歼灭性突击”计划、1938年冬的图上演习中进 行了明确的论述。但它没有改变德国的海军政策。 1939年8 月19日,德国开始在通往英国西部的航道和北海英国东北沿岸附近展 开潜艇。8 月21日,战列巡洋舰“施佩海军上将”号调往南大西洋,部署在南美洲 东部沿海。8 月24日,又调战列巡洋舰“德意志”号驶往北大西洋。8 月31日,德 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发布第1 号作战训令,规定英、法对德宣战时德国海军所担负 的任务是:“以英国为重心进行反贸易战。”并指出“不得使敌人进入波罗的海。 至于是否应在波罗的海进出口布雷,由海军总司令决定。”第1 号训令同时指示 “空军必须首先制止敌空军攻击德国陆军和德国的要害区。在对英作战时,空军应 中断英国的进口,破坏其军事工业,不让它把军队运到法国,并利用一切有利的机 会对英国集中的舰艇编队进行有效的攻击,特别是攻击英国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 该训令对空军的任务规定得不够恰当,关于海军如何进行反贸易战的问题,规定也 不够明确。 开战后不久,以雷德尔为首的德国海军统帅部深知实施战争的力量薄弱,转而 赞同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的主张,以潜艇作为反贸易战的最好兵力,并确定海军重 点是建造潜艇。 2、英国的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 英国国防战略,是由内阁会议确定的。武装力量的代表是内阁,的军事秘书伊 梅将军(相当于德国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他是丘吉尔在三军总司令所 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中的助手。丘吉尔以国防大臣身分担任这个联席会议主席。 英国的军事战略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其它军事问题,由国防委员会负责。丘吉 尔担任首相后,直接领导内阁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委员会,以保证统一战 略的实施。英国的战略,受着本土的地理环境和几个世纪以来发展过程的特点影响。 英国的经济依赖海上贸易。英国本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有限。英 国所消费的75%的石油、95%的铜、99%的铅、88%的铁矿石、89%的小麦、81% 的肉类和93%的食油等依靠从海外输入。英国每年由海路输入货物达6800多万吨。 战前,大西洋航运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三。英国拥有一支约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世 界商船总吨位的31.8%),每天平均有2500艘船只在海上航行。英国海上交通线的 总长度超过8 万海里。英国的交通线通往世界各地。一组是同欧洲、地中海、非洲 和印度洋各国联系;一组是同加拿大、美国、中美洲和南美洲联系。经已拿马运河 还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通商。英国有90%的进口经由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各条航 线进行,其余10%经由北海交通线进行。这就决定英国的国防战略任务是:坚决保 障海上交通线安全;保卫本土及领空安全;维护海外殖民地及其市场。 英国的海军战略是其国防战略的重心。实现国防战略的“主要方式首先是夺取 制海权,在海上交通线上作战和对敌人进行海上封锁”。 英国的海军战略受马汉制海权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在夺取制海权的斗 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列舰。而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通过主力舰队在会战中击 毁敌战列舰,并严密封锁敌人的舰队。英国赋予海军的使命是同敌人舰队作战,保 障海上交通线和向世界各地运送陆军部队。因此,英国注重发展强大的水面舰队, 对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的意义估计不足,当然也忽视了空中反潜的战术。但是,英国 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比较重视组织海上护航运输队。 英国海军部把德国作为主要的海上敌人。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旦欧战爆 发,英国海军必须保护和巩固其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舰队,切断德 国同国外的海上联系。英国估计德国派入大西洋的主要兵力是潜艇,还可能有极少 量战列舰。因此,英国海军的总任务,除了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不让敌人水面 舰艇从北海侵入外,主要是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 其防潜方法是:先在英国海区内进行搜索,给通过危险区的运输船导航,然后 再组织护航运输队。 英国战前的海军兵力部署: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有5 艘战列舰、2 艘战列 巡洋舰、1 艘航空母舰、3 个巡洋舰队(12艘巡洋舰)、2 个舰队驱逐舰队(17艘 驱逐舰)。在罗赛特有1 艘航空母舰和若干轻型舰艇。在波特兰有2 艘战列舰、2 艘航空母舰、3 艘巡洋舰、1 个舰队驱逐舰队(17艘舰队驱逐舰)。大量舰队驱逐 舰和潜艇驻泊在丹迪、布赖顿、恒比尔、多佛尔、朴茨茅斯。一部分海军大型舰艇 还部署在地中海和西印度群岛。 驻泊在斯卡帕湾的英国海军兵力控制着北海的出口,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航 运,保护参与反潜斗争的轻型兵力。 英国考虑到意大利参战的问题。如果意大利参战,英国海军兵力将在地中海进 攻意大利海军。丘吉尔还试图组织吃水不深的大型军舰进入波罗的海。 但是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的战略企图,很快显示出不完全符合实际。 由于德国海军潜艇、飞机和水雷的危险比预料的大,英国的护卫舰数量显得很 不足,难以立即有效地保卫自己的海上交通线。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