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四节 中国海军的抗战 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 战场构成亚大战场的整体,相互支援、相互影响,共同抗击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 侵略和扩张。中国海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它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中曾经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海战场是陆战场的延伸,表现出近岸的、分散的、有限 的、微弱的特征,始终牵制日本海军一部分兵力在中国的海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 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成为联结中国陆上战场、太平洋海战场、东 南战场的纽带,并对中国陆战场的作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战前的中日态势和海军实力 1.日本的战前态势和海军实力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加紧扩军备战,逐步推行其“大陆政策”,迅 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海军是其扩充的重点,成为向海外侵略扩张的主力和 先锋。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随后提出“征韩论”;1894年,出兵朝鲜,发动中 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成为进攻中国的急先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乘机占据中国的青岛;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发动“一・二 八事变”;1933年,发动“热河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日本不断加 紧推行“大陆政策”,使得中日矛盾日趋尖锐突出。 日本是一岛国,对外发动侵略战争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对外侵略 战争的胜利又使日本海军获得了巨额的经费和大量的物资。1922年2 月华盛顿会议 以后,日本海军实力迅速膨胀,成为“仅次于英美而居第三位”的海军大国。到1937 年时,日本海军经费增到7.88亿日元,已列编的有战列舰9 艘、练习战列舰1 艘、 航空母舰4 艘、水上飞机母舰2 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 艘、 潜水艇59艘、潜水母舰5 艘、海防舰7 艘、炮舰10艘、水雷舰8 艘,加上驱潜、敷 设、扫雷、测量、运输、练习等舰船共285 艘,总排水量115.3 万吨。这里还不包 括许多炮艇、登陆艇及辅助船艇。此外,尚有包括战列舰2 艘、航空母舰2 艘在内 的37艘舰船正在加紧建造。日本海军航空兵配有舰载飞机182 架、陆基飞机629 架。 日本海军的不少舰艇和飞机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战时,日本海军还征用了大 批商轮改作舰艇。 在侵华战争之前,日本海军由海军部和军令部分管行政、作战事宜。日本海军 的主力舰艇被编为第1 、第2 、第3 舰队,其它舰艇属于横须贺、吴港、佐世保、 舞鹤等镇守府及练习舰队。截至1937年,日本海军总人数达12.7万人。常驻中国的 为海军第3 舰队,其它日本舰艇也不时闯入中国海域。日本海军以旅顺、青岛、上 海、马公等地作为侵华的跳板,在旅顺和马公设立了要港部,在上海设有特别陆战 队司令部。第3 舰队所辖的第11战队主要在长江流域活动,第10战队和第5 水雷战 队则频繁游弋在中国近海。   2.中国的战前准备和海军实力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不断升级,中国南京国民 政府开始研究对日作战准备问题。1933年着手实施。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 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中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南京国民 政府为形势所迫,采取一系列国防建设措施,海军也加紧对日作战的准备。   第一,制定抗战计划 南京国民政府从1933年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陆续制定了《海军建 设及整理计划草案》、《国防计划》海军章、《改定海军作战计划之草案》,1936 年、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案、《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等。这些计划 分析了中日两国态势和实力,明确指出:“将来大战揭晓之初,日本必先征服吾国。 然后一力向英美或俄国者。绝后顾之忧,一也;实后方之资源,二也。”制定了中 国海军的建设计划、海军的作战方针、海军作战部署等方案。这些计划的核心是明 确以日本海军为假想敌,首先要确保长江安全,其次“取攻势防御,保障江浙沿海”, 再次“争持东海与黄海”,“以谋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于太平洋海战未决之 期间,能完全管制中同之交通”。   第二,加强装备建设 mpanel(1); 战前,中国军队建设的重点放在陆军和空军,海军建设经费严重置后和缺乏,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海军尽最大努力不断改善和加强装备建设。 自己新造巡洋舰2 艘、炮舰、布雷舰、炮艇13艘;把2 艘驱逐舰改装为巡洋舰, 改善舰炮;从日本、德国、英国购回10多艘舰艇。1933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 对各个要塞进行整顿,至1937年春,将江阴、南通、镇江、南京、宁波、厦门、马 尾、虎门、连云港等9 个海江防要塞整顿完毕,拥有41座炮台,各种要塞炮273 门。 抗战爆发后,又加紧建设长江中游的马当、田家镇、黄(冈)鄂(城)3 个要塞, 共有炮台9 座,要塞炮52门。与此同时,海军制造飞机处制造了12架侦察机、教练 机,在军港建设、航道测量、军械更新、粮弹谋等物质贮备方面进行加强。战前中 国海军通过这一系列建设,舰艇的吨位、航速、对海对空火力有所提高,海防、江 防力量薄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国海防空虚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第三,培养人才 1932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注意加强海军正规化建设,加强训练,造就 合格人才。1932年至1937年间,海军制定颁布的规章、条例、条令110 个以上,中 央海军学校、电雷学校、广东海军学校、东北海军学校及练兵营共培养学员和学兵 2000多名,选拔70名左右海军官兵和毕业生出国深造,他们成为中国海军的骨干。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加强整军备战,中国海军虚 弱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编有:第1 舰队辖作战军舰13艘, 徘水量约2 万吨;第2 舰队辖舰艇19艘,排水量约9359吨;第3 舰队辖舰艇14艘, 排水量14717 吨;练习舰队辖舰之艘,排水量约4360吨。广东江防司令部有舰艇35 艘,排水量约1 万余吨。测量队有舰7 艘,排水量3000吨。巡防队有舰艇14艘,排 水量约4270吨。电雷学校有舰艇20多艘,排水量2500吨左右。此外,还有未编队的 “普安”号等4 艘舰艇,排水量2000多吨。中国海军舰船总排水量为6.8 万多吨, 而日本海军当时的中型以上舰船就在115 万吨以上。中国海军官兵总共约2.5 万人 左右。 中月两国海军的实力差距甚大,海军编制、舰艇数量、装备质量、官兵数量质 量、后勤保障等均无法匹敌。日军认为,中国海军“各舰艇都是旧式的威力很小, 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带,协助陆上战斗,或只能担任警备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弱小的中国海军同强大的日本海军进行长达8 年之久的浴 血奋战。 二、中国海军的对日作战 中国海军的抗战,自1937年7 月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 月日本投降,历 时8 年。前期的作战,海军集中兵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后期的作战,由于 海军主要兵力损失殆尽,海军剩余兵力撤入内河,进行着分散的、零星的、艰苦的 作战。从海战特点来讲,基本上失去了海战的意义。 但它毕竟是中国海军的卓绝贡献,尽最大的努力牵制和打击日本海、陆军的侵 略。根据中国海军抗战的特点和进程,可分为2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 月 至1938年10月,是中国海军抗战的防御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海军作战的中心任务是在沿海沿江进行防御阻击,配合陆、空 军部队的战略防御。这个时期,海军的防御阻击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航道,以及福州、 厦门、青岛、虎门等外海口海区进行。长江中下游航道是最重要的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海军下达的作战任务是“闭塞吴淞口, 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止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以一部分协同各要塞 及陆地部队之作战,纵有牺牲亦在所不辞”。中国海军将70多艘舰艇集中在长江, 配合陆、空军的防御,设防吴淞口和长江下游,保卫首都南京,保护长江的物资运 输通道,作为最初的作战方针。战术上的第一作战方案是以各种手段阻碍日本海军 舰艇溯长江而上,最先着手的是破坏长江下游航行标志,造成日军舰艇航行的困难。 8 月11日起,中国海军炮艇2 艘、测量舰3 艘奉命将江阴下游的各种航行标志 全部拆除,给来犯之敌舰船造成困难。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个作战行动。 “八・一三”上海战争爆发后,海军力防止日军经黄浦江深入内地,从后路包 抄中国部队,遂于8 月14日将运输舰“普安”号沉塞于董家渡航道。 17日,又将6 艘商船沉塞于江南造船厂附近,实行封锁。此外,还自沉了征用 商船14艘于十六铺航道,从而在黄浦江内设置了3 道堵塞线。日军溯江进犯的航路 从而被阻,保障了中国陆军在淞沪地区的侧翼安全。在堵塞黄浦江航道的同时,海 军还布设了一批水雷,对淞沪一带港口实施封锁,以增强陆军的防守力量。8 月16 日晚,中国海军2 艘鱼雷艇,由江阴经内河驶抵上海,袭击了日本海军第3 舰队旗 舰“出云”号。日本海军极为震惊,称之为“中国海军实施的最初攻击行动。”此 后,中国海军以小股兵力多次袭击日军舰船,同时还炸毁日舰装煤及登陆要道浦东 三井码头。 9 月下旬以后,中国海军对日作战主战场转移到长江航道。为阻止日舰沿长江 西进,深入中国腹地,海军先后在长江中下游设置了3 道重要防线。 第一道是江阴防线。江阴要塞扼守长江咽喉,吴淞炮台在“一・二八” 抗战中被击毁后,它成为长江第一重要门户,是保卫首都南京的重要屏障。 为阻止日舰溯江西进,8 月11日以“平海”、“宁海”号巡洋舰为首的海军主 要舰艇49艘到达江阴,准备在此迎击日本舰队。8 月12日起,海军在江阴江面航道 最窄处建立阻塞线,除将超龄的“海圻”、“海筹”、“海容”、“海琛”等12艘 军舰在此沉塞外,还征集轮船23艘参加堵塞,先后在此沉下大小舰船35艘,共63800 吨,趸船8 艘、民船盐船185 艘,并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运来石子7000 余立方填补空隙。总共耗资1 亿多元,筑成了一道水中封锁线。 江阴堵塞线的建立,破坏了日本军舰溯江西上威胁中国首都和实施战略包抄计 划。从9 月开始,日本海军集中了第2 航空战队和第2 联合航空队对江阴中国海军 实行轰炸。9 月22日,日本舰载机18架以“平海”、“宁海” 两舰为主要目标,对江阴要塞发起攻击。中国舰艇同日机苦战6 小时,先后击 落击伤日机5 架,日军轰炸未取得预定效果。23日,日军出动飞机70余架,再次轰 炸江阴封锁线。中国海军全力对空战斗,击落日机4 架,击伤2 架。但“宁海”、 “平海”两舰亦中弹沉没。25日,日机又对“逸仙”等舰发起攻击,“逸仙”、 “健康”等舰被炸沉。3 天之中,中国海军损失了5 艘主力舰只,实力顿减。从10 月开始,中国海军拆卸搁浅的各舰重炮,装置于长江两岸组成炮队加强要塞阵地, 阻击进犯江阴的日本军舰。海军要塞炮队先后击沉日舰2 艘,击伤10余艘。11月30 日,日舰5 艘进犯江阴,被要塞海军炮队击伤3 艘,迫使日舰退到要塞炮的射程以 外,无法通过江阴。 12月1 日,日军由陆地攻下江阴,随即将要塞海军炮队阵地包围。中国海军奉 命将火炮毁坏后,从要塞撤离。 第二道是马当防线。马当位于赣东北安徽、江西两省交界处,是长江通往江西、 湖北的要冲。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中国海军即开始在此布署新防线,决定以水 雷作为主要封锁手段,在此布雷800 余枚。1938年6 月,日军沿长江西进,计划以 初秋为期攻战武汉。国民政府在组织武汉保卫战时,以陆军6 个帅在马当布防。海 军在马当至湖口之间构筑炮台,配以新编的炮队和海军陆战队2 团防守,并派“义” 字号、“胜”字号炮艇10余艘在江面巡防。6 月初,海军在马当地区又布雷700 余 具,在湖口地区布雷900 余具,在九江地区布雷760 余具。进犯马当日舰先后被要 塞炮队击伤巡洋舰1 艘、炮舰3 艘、另有2 艘驱逐舰触雷沉没。中国海军“长宁”、 “威宁” 等舰艇亦被日机炸沉。在水雷和要塞炮队阻击下,日军舰艇始终不能通过马当。 于是,日军由陆路向马当地区发起猛烈攻击。6 月26日,日军从陆上攻陷马当。为 防止日本海军经由鄱阳湖深入江西腹地,中国海军派出炮舰数艘并改装数艘商船担 任湖防,在湖内布设了一批水雷,截击进犯郡阳湖的日军舰艇,将其击退,阻止了 日军沿鄱阳湖向南昌进攻。 第三道是田家镇防线。田家镇地处武汉以东,是拱卫武汉的长江要冲。 海军以田家镇作为保卫武汉的前卫,以葛店为后防线,派出“中山”舰等8 艘 军舰协同要塞在此设防。同时,在田家镇到黄岗、鄂城之间的长江水域先后布雷150 余枚,并派出数股布雷别动队潜至日舰前方布设漂雷,击沉日舰2 艘。 1938年8 月22日,日军向田家镇要塞发起进攻。中国海军在陆军协同下,同日 军进行了1 个多月的激战,共歼敌六七千人。9 月20日后,日军加强进攻,2 艘巡 洋舰、4 艘驱逐舰、14艘炮艇企图通过田家镇,被中国海军炮队击沉8 艘、将其打 退。22日至23日,日舰再攻,又被击沉2 艘。25日,日本陆、海军合力向田家镇要 塞发起攻击,将田家镇四面包围。要塞炮队在苦战中于27日再次击沉日军炮舰2 艘。 28日,20余艘炮舰满载日军强行登陆,距炮台仅数百公尺。炮台中国海军官兵拼死 抵抗,先后十多次肉搏,由于日军舰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田家镇海军炮台全部被 毁。中国海军被迫撤退。 田家镇要塞失守后,武汉正面的江防仅剩葛店炮台一处。9 月30日,海军在葛 店增布水雷1120枚,使日舰在半个月内不能沿江西上武汉。10月中旬,日军向葛店 发起攻击,被中国海军岸炮和水雷先后击沉舰艇近10艘。 10月24日,日军企图在赵家矾登陆,被葛店炮台击沉汽艇4 艘。当日,数十架 日机对中国舰艇和要塞进行轰炸。其中,15架日机轮番对“中山”舰攻击,致该舰 在金口沉没。25日,中国军队弃守葛店。武汉同日陷落。 武汉失守前,中国海军除在长江下游航道进行阻塞战外,还在山东、福建、广 东海域进行英勇抗击。 在山东,为防止日本海军从青岛登陆,1937年12月12日,中国海军第3 舰队将 所属军舰12艘和征用商船1 艘分别沉于青岛港和刘公岛。其中9 艘沉塞于青岛,4 艘沉塞于刘公岛。12月24日,日舰进犯青岛。青岛防守力量仅海军1 陆战队、1 保 安队及第51军1 个团。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29日电令第3 舰队官兵 弃船登陆,同海军陆战队一同撤往徐州,并于1938年1 月抵达武汉,改编为江防要 塞司令部,下辖3 个守备总队,分驻马当、湖口、田家镇三要塞。 在福建,抗战爆发后,海军即令马尾要塞从速构筑闽江口阻塞线。海军征用轮 船12艘和大型帆船35艘,装满沙石在闽江口长门外的主要航道上横列一线下沉;随 后,又征用和开采了5 万立方石头,填堵闽江口各港道。在阻塞线外,还布设水雷 400 余枚,并派“宁”字号炮舰3 艘巡防。在加强封锁的同时,还在马江长门地区 沿江构筑工事,加强闽江口要塞。1938年5 月10日,日舰20余艘、飞机30余架,向 海军厦门要塞发起攻击。随后日本海军陆战队1000余人分两路登陆,迂回包围占领 厦门。厦门要塞海军被迫撤退至马尾。6 月,日海军攻占闽江口川石岛,在岛上构 筑工事,设立炮台,与马尾长门要塞相对峙。中国海军坚守要塞,抗击日军近3 年。 1941年4 月,日军攻陷福州,海军奉命弃守马尾。 在广东,1938年9 月14日,日本海军依据9 月7 日日本御前会议关于进攻中国 华南,夺取广州的决定,以巡洋舰1 艘、驱逐舰3 艘从零汀洋驶向虎门,准备进犯 广州。广东江防司令部和虎门要塞炮队向日舰发起炮击,击沉驱逐舰1 艘,余舰退 去。日本海军受挫后,乃改以飞机向中国军舰实行轰炸,特别是9 月25日以后,轰 炸更为集中、猛烈。由于中国舰艇防空火力差,大多被日机炸沉炸伤。中国舰队主 力遭到严重损失后,将余舰重行编组,在珠江口警戒。同时,在珠江口海域加紧布 雷,使企图进犯广州的近10艘日军舰艇在珠江口触雷被炸伤炸沉。日军无法经由珠 江口攻占广州,于10月12日出动飞机百余架,掩护舰船500 余艘分3 路由大亚湾登 陆,经东江迂回包抄11比21日将广州攻陷。同日,日本海军配合其陆军第5 师团由 珠江日溯江而上,猛攻虎门。海军虎门要塞官兵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激战两日,终于 不支。23日,日军攻占虎门。 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海军以要塞战和阻塞战为中心的第阶段抗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1938年11月至1945年8 月,是中国海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下的持久作 战。经过1 年的苦战,中国海军主力损失极大,仅剩10多艘舰艇防守川江,另一部 海军退守广东西江,海军陆战队一部坚持在福建闽江。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海军舰 艇几乎损失殆尽,又无力再造补充,所以,海军的抗战进入水雷战时期,布雷封锁 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手段。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中国海军分别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 四和粤桂江防等5 个布雷总队,布署在长江、川江、洞庭湖、珠江、闽江等水域, 配合陆上各战区进行布雷作战。 海军在长江水域的布雷作战。武汉沦陷后,武汉以东长江水道成为日军的重要 运输线。海军划湖口至芜湖间江面为第一布雷游击区,设立5 个布雷队实施水上布 雷作战,迫使日军运输船只数度停航。1939年4 月,海军将鄂城至九江间江面划为 第二布雷游击区。第三布雷游击区在监利至城陵矶江面,这里是通往长江上游的要 道。布雷后炸沉日舰船10余艘,使日舰向长江上游的进犯遭到很大打击。此外,在 岳阳以西长江水域和洞庭湖水域,还有7 个布雷队在实施布雷封锁任务。三次长沙 会战期间,日军企图由水路配合陆军进攻,由于岳阳至长沙之间洞庭湖水道被中国 海军以水雷封锁,进犯的日军舰艇无法通过雷区。1943年11月,日军在鄂西集结10 万余人,发动常德会战。海军第一、第三布雷总队下属各布雷队分别于津市、牛鼻 滩之间水路加布水雷624 具,将水道节节切断,使日本海军舰艇无法行动,失去战 斗力。11月20日,常德会战开始,25日,日军一度攻入常德,由于日海军受水雷封 锁,无法支援,中国军队终于将日军击退。海军的水雷封锁对击退进入常德之敌起 了重要作用。 海军在粤桂地区水域的布雷作战。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后,在粤海军开始在韩 江、舵江、东江、西江各水道及重要支流布雷,防止日军水上行动。从1939年11月 日军攻陷南宁,海军即在邕江上下游布雷封锁,限制日军水上行动。从1939年至1944 年,两广地区的布雷封锁先后炸沉炸伤日军舰艇15艘。 海军在闽浙地区水域的布雷作战。相持阶段到来后,闽浙海港均实行布雷封锁。 同时,拆卸搁浅舰艇火炮,移装各要塞炮台,加强防御力量。1939年至1940年先后 击沉击伤日舰5 艘。1941年春,日军进攻闽浙时,在甄江、闽江各江口均遭到中国 水雷和要塞炮队的打击。1942年5 月,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中国海军为阻止日舰溯 江上驶,从5 月上旬起,分别在椒江、桐江、瓯江、赣江、兰江各军事要点布放了 一批水雷。因浙东沿海各江雷区坚强,日本海军无法协同陆军作战。 1945年,中国战场转入对日反攻作战阶段,中国海军一方面编成扫雷队,担负 清除江海水域水雷及其它障碍,疏通航道,支援部队的反攻,恢复正常航运;一方 面负责接受日本侵华海军以及汪伪海军的投降和收缴武器装备。中国海军共接收日 伪海军舰艇235 艘,排水量约54600 余吨。同时,中国海军派舰执行接收了台湾、 澎湖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的任务。中国海军的扫雷和受降行动,是彻底击败 日本侵略者的作战组成部分。这些行动对清除日本海军的侵华势力,收回和保卫中 国的海洋主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作战简评 1937年7 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海战场被日本海军掌握制海权和制空 权,成为日本向中国陆上进攻的跳板和捷径,也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随后日本海、 陆军对太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作战。中国海军虽然没能阻止日军在沿海港口 的登陆和沿长江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海军主力也损失惨重,但它在抗战的正面战场 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海军的抗战有力地迟滞和阻击了日军从沿海向内陆的进攻,支援了 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海军在沿海港口和长江一线的阻塞线,影响和破坏了日本海 军从水路突破的计划,保证了淞沪会战陆上部队的侧翼安全以及撤退,使日军乘舰 溯江追击,攻占南京浦口、江浦,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的目的落空。江阴的封锁,使 日本军舰在4 个月内被阻塞江阴下游。使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后期能较为顺利地 渡江向浦口方向转进。海军得以利用江阴阻击的时机在长江中上游加紧布署新防线。 日海军受阻于此,无法与陆军同时西进。马当阻塞战把日军舰船压迫在芜湖方面达 半年之久,破坏了日军对武汉实行沿江突破的企图,并使中国军队争取了一段时间 从事武汉保卫战的准备。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海军的水雷封锁对迟滞和阻止日军 的进犯也有明显成效。武汉失守后的21个月中,日军舰艇一直蛰伏在石首以下及岳 阳江面,无法活动。1940年,宜昌失守后,日军舰艇一直不能控制荆河地区,在很 大程度上是海军布雷发挥了作用。在占领宜昌的数年中,日军不能溯江向四川进犯, 海军的水雷和沿江炮台的封锁,是重要的原因。 第二,中国海军在长江沿线的阻击战,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长江航道的畅通, 使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几百家工厂、企业的物资设备、人员沿长江水道 迁往西南大后方,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中国海军的抗战给日本海军以一定杀伤。据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的统 计,从1937年8 月至1941年,中国海军一共击沉日军大小舰艇162 艘,排水量16. 82万吨。尤其是中国海军的水雷战对日军舰船造成极大威胁。在浙江、福建、广东 等省海域和内河,中国海军的抗战,也使日军损失了数十艘舰艇。 第四,中国海军在抗战中处于被动局面。战前,海军建设落后,海军力量不统 一,战备不充分;参战后,指挥不力,丧失战机,致使日本海军第3 舰队在长江流 域的10多艘舰艇在战争爆发后撤往吴淞口。在作战中,单纯防御,各自为战,被动 挨打,使中国海军舰艇所剩无几。 中国海军抗战是英勇的、艰苦的,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是深刻的。 明代中叶后,中国在海防问题上的错误指导,造成了几百年间中国海防的削弱, 近代海防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的延续,近代中国的地位和所处的国际环境, 迫使中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海防薄弱的局面。孙中山先生先进的海洋观、海权思想、 海防和海军建设规划只是一幅美好的图画。从中国海军抗战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 当时中国海军只是一支战术兵力,海军建设落后,海军军事理论陈旧,战略战术严 重缺陷,无法在战略上发挥积极作用。它透视中国在海权、海防观念上的落伍。从 十五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海洋已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向海洋发展,成为 人类的发展大势。“海禁”、闭关、固守大陆与向海洋发展相背驰,是导致海防危 机加剧、海权不断丧失的根源。正视历史,走向海洋,是人类社会的潮流。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