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南下战略 第 9 章 南下印度洋――新老沙皇一脉相承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南下印度洋――新老沙皇一脉相承 由于阿富汗位于地中海和里海至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是亚洲西部通往印度 的门户,因而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从历史上看,除了英国为控制阿富汗曾三次 发动侵阿战争、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和波斯王纳第尔・汗将阿富汗作为向印度进军 的通道外,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为了实现其南下印度洋的目的,也一直在设法对 阿富汗进行渗透和控制。 早在1775年即彼得大帝死后50年,莫斯科曾公布了一份彼得大帝的遗嘱。他在 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位,都应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的印度,因为不管谁在 那里统治,谁都将主宰世界。”他设想俄国南下的三条路线中,以经过阿富汗这条 通道为最近。 在夺取阿富汗、进而控制海湾地区、南下印度洋这一战略目标上,新老沙皇一 脉相承,如出一辙。 沙皇俄国对于阿富汗的渗透始于19世纪初。当时,向东扩张的沙皇俄国和自印 度向西扩张的大英帝国在阿富汗相遇。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主义者,虽然此时已在 南亚地区站稳了脚跟,但对沙皇俄国的扩张速度不得不戒备十足。英国人担心,沙 皇俄国在控制了中亚地区后,会进一步南下控制阿富汗,威胁到英国在这一地区的 既得利益。而沙皇俄国则认为英国人控制阿富汗后会进一步向中亚地区扩张,攫取 俄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因此,沙皇俄国为了同大英帝国抗衡,便开始了对阿富汗 的控制与渗透。 1826~1828年,沙皇俄国打败伊朗军队,控制了波斯王国,进而吞并亚美尼亚, 直接威逼阿富汗。1837年11月,沙皇俄国唆使伊朗军队进攻占领了赫拉特,后由于 英国以战争相威胁,沙俄不得不迫使伊朗从赫拉特撤军。 19世纪60年代以后,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步子加快,公开占领了希瓦和 浩罕,使英国企图建立英俄势力缓冲区的计划失败,两国围绕阿富汗的争夺进一步 加剧。1877~1888年,沙皇俄国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巴统和比萨拉比亚地 区,将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区的大片土地据为己有。19世纪80年代,沙俄政府确定 了两条从中亚西部地区南下的路线,一条经阿富汗的赫拉特直通印度,一条经伊朗 直至阿拉伯海北岸。 1885年3 月,沙皇俄国作为南下的第一步,出兵占领了阿富汗西部的潘杰德绿 洲,并公开宣布将其并入俄罗斯版图。沙俄原计划进一步向阿富汗纵深进攻,但由 于惹怒了英国,不得不放弃计划,于同年9 月同英国签署《圣彼得堡议定书》,划 定沙俄同阿富汗的边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皇俄国仍在想方设法控制阿富汗,但由于阿富汗的统 治者都对沙俄抱有很大的戒备心理,加之阿富汗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在国防、政 治、外交上受宗主国英国的控制,沙俄对阿富汗未再进行新的侵略行动。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的目标转向欧洲,因而无暇顾及对阿富汗的扩张。 1917年11月7 日,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 克党夺取了政权。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废除了统治俄国数百年之久的罗曼 诺夫王朝的政策,而且也废除了沙皇俄国与世界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宣布 与世界各民族国家平等相处。同对其他国家一样,苏维埃政府对阿富汗也奉行友好 睦邻政策。1919年4 月,苏维埃政府宣布承认阿富汗的独立。1921年,苏联与阿富 汗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31年又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条 约规定“缔约一方不得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军事和政治性联盟”。1946年6 月, 两国又签订了以阿姆河主航道中心线为国界线的边界协定。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大联盟开始分庭抗礼,两极格局逐步形成,世界进入冷 战时期,苏联同美国加强了对阿富汗的争夺。战后初期,美国要阿富汗像巴基斯坦、 伊朗等邻国一样与美国签订共同安全条约,并为此向阿施加压力,声称如果阿不加 入该条约,美国不仅将拒绝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而且阿富汗经由巴基斯坦卡拉奇 港的进出口贸易也将受到影响。苏联为了防止阿富汗落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 围,针对美国对阿富汗的威胁在阿富汗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目的在于有朝一日能 把当地的共产党扶植上台。从这一目的出发,苏联对阿富汗的官方援助始终有增无 减。在1955~1965年的10年间,苏联共向阿富汗提供了5 亿美元的援助。而在1966 ―1977年的12年间,这种援助则猛增到7 .5 亿美元。在此期间内,美国对阿富汗 的援助却逐年减少,自1965~1977年只向阿提供了1 .5 亿美元。 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两国对阿富汗的争夺进一步加剧。苏联除从政治、军事 和外交等方面加紧对阿富汗进行控制外,已开始为通过阿富汗南下做准备,先后帮 助阿开凿了通过兴都库什山脉的萨兰隧道,修建了从苏联边境通往赫拉特、坎大哈 的全天候公路。美国为了把阿富汗变成进攻苏联的前哨基地,在向阿提供大量经济 援助的同时,帮助阿改进了从喀布尔、坎大哈到巴基斯坦的交通线,并为阿建立了 空中交通网。经过10多年的争夺,结果苏联占了上风,阿富汗完全倒向苏联的怀抱。 1973年,苏联针对查希尔国王对苏表现出离心倾向,又暗中支持达乌德发动政 变,企图扶植一个新的亲苏政权上台。达乌德上台以后,开始奉行亲苏政策,深得 苏联欢心。苏联领导人称达乌德为“卓越的政治家”,说达乌德领导的革命使苏阿 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保持对达乌德的控制,苏联进一步增加了对阿富 汗的援助。仅1974年,苏向阿提供经济援助4 .28亿美元,军事援助1 亿美元。但 是,达乌德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甘心长期仰苏联之鼻息。自1975年起,开始 对苏联表现出离心倾向。对内,他不顾苏联的压力,一再清洗亲苏势力。对外,强 调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拒不接受苏联的“亚安体系”,积极同各国发展关系, 争取多边援助。1975年12月,苏联领导人波德戈尔内访问阿富汗受到冷遇,双方会 谈只是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热烈”、“诚挚”的气氛 中进行。1977年4 月,苏联邀请达乌德访苏,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规劝 达乌德改变疏远苏联的政策,然而达乌德却冷冷地回答:“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总 统。”达乌德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句话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正如达乌德的助手 后来所说:“达乌德在自己的生死状上签了字。”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