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卷 第 33 章 蒋介石出山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三十三章 蒋介石出山 中共中央虽然尊重国际关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提议,而大多数党员只赞成民主革 命的联合战线,对于加入国民党组织,却十分怀疑。直到1923年初,这种状况并无多大 改变。这年2月,北京地区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在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时,除李大钊等 少数人外,多数同志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党,他们只有领袖,没有群众;只有 高级干部,没有中下层干部,里面有许多堕落腐化的政客,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出革命的 因素。我们同他们建立联合战线,既失掉了我们的阶级立场,又损害了我们党的纯洁性。 因而不愿加入国民党。 孙中山回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设立大本营。1923年4月10日,孙中山任命陈独秀为 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委员会推举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到广州。为了 促进国共合作,中共中央于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到会代表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 论,出现完全对立的两派意见。一派以马林、陈独秀为代表,主张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 国民党,在工人群众中也应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另一派以张国焘、蔡和森为代表,反对 全体共产党员都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的组织。 马林说:“中国的劳动运动太软弱无力,实际上等于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人为地组 织起来的,而且也产生得过早。目前在中国只能发展国民运动。国民党是代表国民运动 的,但是它必须进行改组。现在我们有了改组国民党的机会,也有了这种可能。共产国 际以为国民运动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苏维埃俄国应该支持国民党。因此,中 国共产党人一定要集中自己的力量改组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工作和发展国民党。除了马 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之外,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政治宣传工作都应当在国民党内进行, 全国的工人都必须参加国民党。只有在国民党内的工人阶级觉悟提高之后,才能产生国 民党左翼。只有到那个时候,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形成。中国革命运动只能这样 发展。 “现在就企图建立一个独立的、群众性的共产党是一种梦想,我们的团体还一直这 么小,谈不上是一个政党。几乎没有工人党员,党组织只在一些大城市的工会里与工人 有些联系。” 马林提出“一切工作到国民党中去”的口号。 陈独秀在报告中,在批评不愿意加入国民党的同时,也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由于 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犯了很多错误。另外,自己很容易激动。他说中共中央决定劝说 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改变,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 虚构的。 张国焘不同意马林和陈独秀的意见,他说:“一直只顾组织政府,进行军事行动的 国民党,被迫同这个或那个外国帝国主义以及国内的军阀搞妥协,因此,它已称不上是 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党了。国民党现在并不代表国民运动,它必须予以改组。问题在于, 我们需要一种力量去迫使国民党进行自我改组。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力量,我认为就很难 有改组国民党的可能。 我们不要忘记,组织工人、提高他们的觉悟,乃是我们党的特殊任务。即使工人阶 级还很年轻,力量还很弱,但它在斗争中已经显示出相当力量,这支力量不可完全被忽 视,这是劳动运动,不能把它说成国民运动,不要把工会运动从我们手中转到国民党手 中。 “在现阶段,只有在共产党有强大力量控制的工人集中的地区,我们才能自行组织 国民党支部;而在共产党力量依然十分薄弱,国民党也没有什么影响的工人集中区,我 们就不必为国民党在那里组织支部,也不让其影响渗入。” 张国焘、蔡和森等人,怕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而削弱自己的势力,因而不积极去参加 国民党。 马林则坚持:“所有共产党员没有例外地都应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积极工作,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mpanel(1); 张国焘认为:如果中共全体党员都加入国民党,而且都在国民党内担任实际工作, 即陈独秀也要在国民党内担任实际工作,接受国民党的指导而忙得不可开交,并须以国 民党的身份对外发言,那还有什么中共的独立性?他主张:担任中共各级领导的党员, 和担任与国民党无关的工人运动职务的党员,不必加入国民党,或加入而不必在国民党 内做实际工作。 张国焘还声称:“中共并无义务在工人群众中为国民党发展组织,因为这样,将使 独立的工人运动成为国民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 马林说:“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时,是考虑到可用这种策略最有效地增加工人阶级 利益,才去加入的。既然共产党人可以跨党,为什么工人、商人就该在国民党之外呢? 我相信我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凭这个策略,我们能取胜。” 两种意见争论激烈,各有偏颇。于是,与会者的多数,既反对张国焘等人的左倾观 点,又不全盘接受马林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毛泽东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说,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 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在广 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军队,如果共产党也注意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 也不难形成像广东的局面。 大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在代表中仍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最后就陈独秀起草 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进行表决,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被通过。 《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民主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加入 国民党后,仍旧保存共产党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 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共产党组织,谨严党的纪律,以建立强大的群众共产 党之基础。并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 应目前中国国民党革命之需要。 由于张国焘怀疑国共合作,在选举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时,他落选了。会 议选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为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邓中夏等5人为候补委员。 共产党再次作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对国共合作是个很大的促进。 再说越飞和廖仲恺在日本热海会谈。越飞说中国实行共产主义是遥远的事,这话使 廖仲恺放心去做三民主义者。要做好三民主义者,必须交个好朋友,共产主义者就是三 民主义者的好朋友。 越飞还告诉廖仲恺说:“以往中国的革命,过于借重军阀之力,因而常导致失败。 国民党必须组织培养自身的军队。” 廖仲恺甚以为然。经过会谈,廖仲恺与越飞达成协议,苏联政府每年向国民党提供 200万元的援助,其中70万元是军官学校的费用。苏联将援助国民党设立军官学校,并参 照托洛茨基所订立的红军制度,拟定一项创设军官学校的计划。 廖仲恺由日本回国后,即大力协助孙中山做联俄的工作。孙中山和苏俄的关系日深 一日。马林同孙中山保持每周会面三四次。5月初,苏联政府致电孙中出,表示准备给中 国必要的帮助,即派第一批军事顾问5人,由苏联驻华武官阿纳托里・伊里奇・格克尔带 领来到中国。 孙中山决定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革命经验。团员有沈定 一、张太雷、王登云。代表团在苏联3个月。当时列宁正患病,蒋介石拜会了托洛茨基以 及苏维埃主席加里宁、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鲁祖塔克、苏 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总司令加米涅夫、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 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维经斯基等。还考察了红军的训练情况,参观了一些军事学校,访 问了一些工矿企业。 在代表团访问苏联之际,孙中山决定创办军官学校,军校定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 学校”,命蒋介石为校长,陈翰誉为教练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由廖仲恺负责军校 筹备工作。当时广东各实力派人物,看到军校校长是块肥肉,纷纷向孙中山推荐校长人 选,不同意由蒋介石担任校长。孙中山当即表示:“新办的军校,如果不叫蒋介石当校 长,宁可不办。”孙中山视蒋介石为“如身之臂,如骖之靳”。他说蒋介石:“昂昂千 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 蒋介石乃浙江宁波奉化县溪口镇人,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 志清。其父蒋肃庵在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经营盐、酒、石灰为主,有薄田30余亩, 是一户中产人家。蒋肃庵前后娶过妻室3位,元配徐氏、继配孙氏、再继配王氏,蒋介石 为王氏所生。王氏名叫王采玉,与蒋介石的父亲结婚是第二次嫁人。原来嫁给溪口曹家 姓俞的,那姓俞的36岁去世后,王采玉回到娘家居住,曾在葛溪一个庵里守节,后经在 蒋肃庵店铺任帐房的堂兄王贤栋的介绍,再嫁给了丧妻的蒋肃庵。蒋肃庵1895年死于时 疫,当时蒋介石只有8岁。 王采玉在其夫病死后,茹痛抚孤,勤劳特甚,1921年,王采玉因患心脏病而死。蒋 介石是个孝子,他将其母葬在白崖鱼鳞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