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章 1 1979年1月24日,上午8时30分。 北京,东城区大雅宝胡同146号。 这是一座破乱而拥挤的大杂院,踩着石阶跨进院门,首先看见的就是一只挨一 只的瓷盆瓦罐,木箱铁桶,一摞靠一摞的蜂窝煤和一间挤一间的用木板、油毡、碎 砖头砌成的小厨房。如果凝目细寻,便会发现在这些斑驳脏乱的杂物中时隐时现地 露出一截半截的原宅旧貌:石狮、门楼、影壁、廊柱以及龙头高昂的屋脊和雕花楼 凤的门窗,这一切无不显示着往日的辉煌与尊贵。从这些支离破碎的古迹上可以断 言,早年这里一定是哪位皇亲国戚的府邸或达官贵人的私宅。 太阳刚从屋顶露出半个发面窝头似的胖脸,正是大人上班、小孩上学、老头遛 弯、老太太买菜的时候,院子里一片寂静。忽然,左侧角落中的一小耳房里传出一 阵“哗哗叭叭”的声响,从门框上伸出的半截铁皮烟筒中蹿出股浓浓的灰烟,由旧 棉被改成的门帘一挑,从屋里蹦出个人来,弓腰猛咳,挤出一脸鼻涕眼泪,好一会, 他才喘过气,直起腰,右手揪住蓝色制式棉袄的左袖筒顺干瘦的脸上蹭了蹭,污迹 和泪水抹去了,眼角的碎纹和密匝匝的胡茬却越发显得分明。他挺直瘦长的身子, 双手抓住厚重的门帘高高撩起,可不管他怎样用力,略显驼背的腰杆仍像一根没长 直的树干微微弯曲着。从屋内涌出的烟雾如流云般在他面前弥漫、飘散,待烟四散 尽,他才放下门帘返回室内。小铁炉中的引火炭已点燃蜂窝煤,一只只黑圆的小孔 中冒出缕缕淡蓝色的火苗,他把散落在地上的碎木片拾拢好,连同一盆引火炭塞回 床下,这样明天生火时就不用再劈木柴了。这种火炉他使用了好多年,却总使不好, 几乎每天夜里都要熄灭,每天起床都要乌烟瘴气地折腾一番。小屋里渐渐有了融融 的暖意,他从陈旧的书橱中取过一只铝皮饭盒,在火炉旁的小凳上坐下。饭盒里装 着一个馒头,几片酱牛肉和两块圆白菜叶,他用小果刀将馒头拦腰切开一条缝,把 牛肉和菜叶夹进去,然后用夹蜂窝煤的长柄铁钳夹住馒头放到炉火上烘烤,跳动的 火苗漫柔地烘烤着胀鼓鼓的馒头和肉片,发出“滋滋”的欢快叫声。不一会,小屋 里便充溢浓浓的香味,每当这时,他就想起遥远的岁月中一个叫罗伯特・戴维的孩 子,想起遥远的哈特城。那是得克萨斯州高原上的一座小镇,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草 原和数不清的牧场。每天清晨,当戴维坐到餐桌前时,慈祥的母亲总会从烤箱中端 来一盘热腾腾的汉堡包。母亲是宁波人,十多岁时跟随做珠宝生意的父亲来到美国, 可她的汉堡包却做得非常好,皮酥而不焦,肉嫩而不腻,生菜和果片又鲜又脆,连 镇长品尝了都赞不绝口。后来母亲去世了,她是在戴维十一岁那年的夏天被一场冰 雹砸死的,哈特草原上经常下鸡蛋大的冰雹,也经常有人和牲畜被砸死。母亲死后, 戴维连着三天没吃饭,不论严厉的父亲怎样哄,怎样骂,怎样开着汽车买来各种食 品和中国饭菜,他就是不肯吃一口。每次父亲把他拽到餐桌旁,他总是盯着烤箱发 呆。父亲无奈,只好照母亲的做法烤制了一盘牛肉汉堡包,戴维竟大口吞嚼起来, 父亲叹了口气。从此,父亲每天早晨都像母亲一样给他做一盘汉堡包。慢慢地,父 亲粗糙的大手烤制的汉堡包竟然和母亲烤的一样香脆。再后来,戴维考人芝加哥大 学,离开了高原小镇哈特城和鬓发斑白的父亲。 然而他不管走到哪里,喜欢吃汉堡包的习惯几十年都没改变,即使几十年后在 黄河滩五・七干校喂猪的小草棚里,即使有一块玉米面窝头,他也要用炉火烤出一 层焦黄的脆皮,然后夹上几片咸菜或白菜帮吃得津津有味。他能享受到这种独特的 中式汉堡包完全是他一时冲动的缘故,正是这种冲动改变了――同时也决定了他的 一生命运。而这种“冲动”却是深深蕴含在他心中的一股情感和信念的爆发。大学 毕业后,他本想留在芝加哥当一名律师或记者,也确有几家名望甚高的律师事务所 和报社向他发出聘书,偏偏在这时,他从收音机里听一个叫毛泽东的人站在遥远北 京的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了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就这一 声浓浓的湖南土音的高喊,使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彻夜难眠。第二天,他便毅然用 全部积蓄买了张飞机票飞离了繁华的芝加哥。五天以后,他就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下 的金水桥上,就在那一时刻,他给自己起了个崭新的名字:罗新华。 mpanel(1); 他归国不久,东西方两个大国在朝鲜半岛燃起战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厮 杀。已改名罗新华的罗伯特・戴维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到血与 火的战斗中,决心用青春和生命保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被选派到志愿军总部当翻译,跟随彭德怀元帅或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或并肩坐在 谈判桌旁,确也着实风光了几回。可好景不长,他便厄运临头。一次,英国共产党 主办的《火炬报》有位年轻的女记者来采访彭大元帅,他奉命坐在一旁当翻译,可 谈着谈着,他就察觉女记者那一双碧蓝美丽的大眼睛迸闪着火辣辣的目光,不时地 在自己脸上逡巡,甜柔的话语中也不时掺加着一两句热切的、使他无法翻译的言词, 且越来越亲昵、越大胆: “你的英语讲得真好。” “你真称得上东方的美男子。” “你的风度简直像古罗马的骑士。” “呵!你已令我着迷了。” “你能和我约会吗?” “今天晚上我在山下的小河边等你。” 开始他感到惊愕,感到新奇,渐渐又感到兴奋,感到飘飘然。女记者那金色的 卷发、碧蓝的眼睛、洁白的肌肤、娇媚的目光,无不令人陶醉。不苟言笑的元帅始 终正襟危坐,极认真、极严肃地回答着女记者的每一项提问。他知道放牛娃出身的 元帅不懂英语,也绝不会想到浪漫的女记者会向他的翻译射出丘比特之箭。 晚上,当弯弯的月牙挂上山顶的树梢时,他悄悄溜到了山脚下的小河畔,一眼 就看见女记者穿一身洁白的百褶裙斜坐在河边的石板上,长长的卷发散蓬蓬地披落 在肩头,他记不得当时自己喊了句什么,也记不得两个人怎么就拥抱到了一起,他 只记得当女记者带着一股浓浓的香水味扑进他怀中时,潜伏在苇丛中的两名元帅的 警卫员也冲出扭住了他的双臂,他这才明白不懂英语的元帅并非不懂爱情的暗示, 捕捉战机的眼睛当然也能察觉男女私情。庆幸的是,威严治军而名震中外的元帅并 没将他送交军事法庭,也许是女记者的努力和贡献,也许是元帅念及他的爱国之情 和特殊经历,最后只给了他个记过处分,但却强令他回国。作为一名军人被驱出战 场,这无疑将是终身的耻辱。也该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志愿军总司令部受命 组建联络部,其任务是教育俘虏、印撒传单、战场喊话、敌后侦察,据此联络部又 分三个科:教育科、宣传科和侦察科。人选者须具备很多条件,首先要懂几句英语 和朝语,仅这一条就把大门关得只剩一丝窄缝,在以农民为主体的百万大军中寻找 会讲英语的人凤毛麟角,侦察科长王枫不知从哪探听到罗新华的遭遇,也不知他采 用了什么手法,竟然更改了彭总司令的命令,将已捆好背包准备登车回国的罗新华 领到了侦察科,在他手下当起了一名侦察员,这对落魄中的罗新华来说,是幸事, 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王枫职务不高,资历却颇深,长征路上就是彭大元帅麾下的一名侦察连长。他 是河北吴桥人,从小就跟着家族的武术班于浪迹天涯,卖艺为生,尝遍人间凄苦, 却也练就一身功夫。刀枪剑棍,拳打脚踢都称得上是把好手,平素赤手空拳撂倒四 五个轻而易举。当兵第二天就被挑选到警卫连,挎盒子炮,骑大洋马,很是威风。 可他不愿干,觉得整天跟在当官的屁股后头太憋气,没出息,行伍出身的彭大元帅 很懂些惜才用人之道,大手一挥,把他挥到侦察连当了一名侦察兵。他一干就是七 八年,从小侦察兵一直干到侦察科长,十八年中他紧随彭大元帅鞍前马后,南征北 战,出生入死,光各种各样的军功章就得了半挎包,彭大元帅对他自然也另眼相待, 很是器重,这大概就是他能把罗新华争回来的基本保证。 对侦察科长的解救和赏识,罗新华很是感激,尽管他对搞侦察还不摸门道,但 只要王枫一声令下,他总是奋勇当先,冲锋在前,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劲头。 王枫对他这位美国大学生的中国志愿军也极是敬重和爱护,不管干什么都喜欢把他 带在身边,一同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一同潜伏到前沿抓俘虏,一同深入到敌后打 袭击、搞情报、察地形。每次外出执行任务,王枫总爱扯着嗓子吼一声:“罗华子! 怎么样?”罗新华也总是挺身道:“没问题!” 渐渐的罗新华变样了,黝黑的脸膛显得粗糙而有棱角,两只手掌被枪把刀柄磨 出了硬茧,双臂和胸脯也隆起坚实的腱子肉,特别温柔和善的眼睛变得如扑食的鹰 隼,闪射出凶狠机警的目光,身为教官的侦察科长已不能轻易将他打倒,有时却要 败在他的拳脚之下,尤其是对现代化武器的使用,罗新华更胜一筹,长短枪,快慢 射,指哪打哪,弹无虚发。每当罗新华有所长进,王枫总乐得伸着大姆指连声喊: “OK!OK!”这是他唯一的收获,就是跟罗新华学了几十个英语单词。那时年轻, 好卖弄。有一回彭大元帅向王枫布置一项侦察任务,他听后立正、敬礼,没说“是” 却喊了声“Yes!”彭大元帅一听乐了:“哟,你小子也会撇洋腔了,好,跟我到板 门店吧。”第二天一纸命令,王枫被提升为联络部副部长,随彭大元帅坐到板门店 的谈判桌旁去了,罗新华仍留在侦察科,这时他已称得上是名老练的侦察员了,不 仅手脚利索,头脑灵活,而且档案袋里还装了两张立功证书,虽然都是三等功,却 已很让人眼馋和敬佩了。 就在他感到“老练”的时候,偏偏出事了。 那天深夜,他单独化妆深入到敌后侦察敌情,清晨返回时,在一个哨卡被美军 侦缉队识破,还没等他拔出手枪双臂就被紧紧捆绑起来,他至今仍不明白,当时自 己在哪一点上暴露了身份,怎么就稀里糊涂成了俘虏呢?侦缉队用摩托车把他押到 美军司令部,审讯他的是一个微微有些秃顶的上校,左手插在裤兜里,长长的眉毛 下一双猫头鹰似的眼睛闪着幽幽的蓝光。也许是软弱,也许是一种求生的欲望,他 用流利的英语如实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本想用共同的语言和乡情获得对方的好感 与同情,谁知瘦高的秃顶上校听罢免破口怒骂:“混蛋!你这只忘恩负义的中国猪! 美国人收留了你,喂养了你,你他妈却帮共产党打我们!”他从裤兜里抽出袖筒高 高扬起,失去手掌的左臂像根烧焦的木棍,“你看看吧,这就是你给美利坚的报答, 混蛋!别讲废话,快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说!说!” 他沉默着,任凭上校凶狠的右掌疾风暴雨般扇打着他的脸颊,他始终闭紧双眼 和嘴巴,不再讲一句话,他明白如果把知道的说出来那将意味着什么。 上校打累了,命两个大猩猩似的黑人将他剥光衣服捆到木椅上,又把一根裸露 着金色钢丝的电线缠绕在他身上。“怎么样?你说不说?”上校用一只完好的右手 扳住审讯台上的电闸开关。 “不!看在上帝的份上,求求你!”他瞪大两只惊恐的眼睛,绝望地喊叫着, 他并不是祈求饶恕,而是恳求使用别的刑罚,哪怕是拉出去枪毙。 “对不起,我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上帝。”上校微微一笑,长满黄毛的大手 抓住黑色的电闸狠狠向下压去,他只觉得像有无数根烧红的铁丝穿透腹部,浑身剧 烈地抽搐着,惨叫几声便失去了知觉。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靠在一辆颠簸的美式吉普车上,两个大猩猩似的黑人 士兵抱着卡宾枪坐在两侧,秃顶上校军服齐整地握着方向盘。他虽然只剩一只右手, 动作却娴熟麻利,将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得飞快,几次急转弯两个黑兵都被惊吓 得乱喊乱叫,罗新华不知他们要将自己运到哪里,索性闭上双眼,默默忍受着钻心 的剧痛。不一会,吉普车在一条荒野的山沟深处停下来,两个黑人士兵把罗新华拖 出汽车,架出十多步远,扔在一簇矮树旁,秃顶上校慢慢踱过来,叉开细长的双腿 站定,从皮套中抽出手枪,用残缺的左臂夹住枪身,推弹上膛,随后抬起枪口瞄向 中国俘虏的前额。 罗新华两眼定定地望着黑幽幽的枪口,没有一丝惊恐和绝望,相反却显得异常 镇定和坦然,就好像秃顶上校要用子弹击碎的不是自己的脑袋,而是一根树桩或石 块。事后多少年,他都在为自己这种视死如归的胆魄和意志感到奇怪,细细想来, 并不是自己有多么伟大和坚强,而是被极大的恐惧和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当时他几 乎在祈求着死亡的来临,因为只有死神才能使他解脱酷刑的折磨,但令他奇怪的是 秃顶上校并没有扳动枪机,目光狠狠地凝视了一会儿,似乎在一瞬间改变了主意, 将手枪又插回皮套,转身离去,走几步又站定,扭头冲他冷冷一笑,凶狠的语气中 含着一股嘲讽和自信。“滚回去吧!滚回你的中国去吧!我要看看共产党怎样清洗 你这个爱国分子!”说罢,跳上吉普车疾驰而去。 秃顶上校果然说对了。 两天后,罗新华由几名朝鲜游击队员护送到志愿军野战医院,未等康复出院, 有关部门就派人来对他进行政治审查,他如实讲述了自己怎样侦察被俘、怎样经受 酷刑、怎样险遭枪毙、又怎样意外获释的详细经过。尽管他一再表明自己在酷刑和 死亡面前没有讲一句不该讲的话,做一个不该做的动作,尽管他身上一道道未结痴 的伤痕和被强大电流烧焦变黑的生殖器可以作证,但审查人员仍不肯结束对他的审 查。原因很简单:他坚强的表现和释放的结果、他个人的讲述和客观的事实自相矛 盾,不能统一。“敌人为什么会释放你呢?”几乎每个审查人员每一次谈话都提出 这样的疑问,“是啊,秃顶上校为什么会释放我呢?”这个问题他既想不明白,又 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就值得怀疑,值得怀疑就不能结案,于是,他被“护送”回国, 一面继续接受治疗,一面继续接受审查。 三个月后,彭大元帅同一个叫马克・克拉克的美国将军签定了停战协议,朝鲜 半岛的战火熄灭了,罗新华的伤也痊愈了。但美国的电刑已将他摧残成一个终身不 能生育的废人,一个失去了男人能力的男人。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和耻辱他尚能忍受, 而那种无休止的怀疑、审查却几乎将他的意志和信念彻底摧垮。他既不能去接受鲜 花和赞美,也不能去参加集会和联欢,甚至不能得到一枚“保家卫国”的纪念章和 一只写有“最可爱的人”大红字的搪瓷茶缸。不能随便写信、不能自由行动,因为 他是一个在战场上被敌人俘虏又被敌人释放的军人,因为他正在接受组织的审查。 直到这时他似乎才明白秃顶上校释放自己的险恶用心,“那个家伙是想用党对自己 的不信任折磨我,击垮我,不!我不相信共产党会这样没有气度,我也不相信自己 会这样脆弱无能,狗娘养的,咱们就较量一番吧!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正是这种切齿的仇恨和强烈的复仇欲望,正是这种洞察了对手的阴谋和战胜对 手的信心,使罗新华在厄运的重拳打击下挺住了,胜利了。又是三个月后,已升任 军委联络部副部长的王枫亲自接走了他,并亲自给审查小组写了一份证明材料:罗 新华同志在赴朝作战期间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曾多次荣立 战功,后在执行任务时虽不幸被俘,但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面前大义凛 然,毫不动摇,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英勇不屈的气节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 的行为感化了一位热爱和平、同情正义的美军下级军官,在此人的协助下他逃离虎 口,历尽艰辛,重返部队,云云,云云。 正是靠着这份言词凿凿的证明,罗新华结束了半年之久被审查的苦涩日子,他 重新穿上了军装,重新得到了荣誉,重新感受社会主义祖国的灿烂阳光。他在接到 “解除审查’通知的当天晚上,就忍不住激动而自豪地用英语在日记中写道:“秃 顶上校睁开你的狗眼看看吧!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永远不会抛弃我,你的 阴谋破产了!” 罗新华恢复工作后就留在王枫管辖的联络部外事局当翻译。不久,罗瑞卿大将 领导的公安部组建特警局,亲自点名调王枫任局长,王枫尚未到职也亲自点名将罗 新华调到特警局。从此,罗新华又跟随王枫干起了颇具神秘色彩的特工,且一干就 是十多年,从一名普通侦察员一直于到副处长。若不是王枫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 也许他能干到副局长、副部长。保护伞倒了,罗新华自然地厄运临头,狂热的红卫 兵从他的档案袋中翻找出一条条罪证:“美国来的间谍”、“战场上的叛徒”、 “混入专政队伍的内奸”、“走资派的黑干将”……先是挂着木牌无休止的批斗, 接着是关在小屋中无休止的审查,又接着是被下放到黄河滩上一个五・七干校无休 止的劳动改造。再接着便是十年后,毛泽东逝世、“四人帮”被抓、邓小平复出、 走资派平反……一切被颠倒的历史又被颠倒过来了,王枫走出秦城监狱又回到公安 部接着当副部长,罗新华也被从五・七干校解放出来又回到王枫手下接着当副处长。 十年动乱,十年屈辱,仿佛一场噩梦令人不堪回首,在这场梦魇中最使罗新华痛苦 的并不是个人坎坷的遭遇,而是心灵深处时常翻涌的一种被人戏弄,被人嘲讽的感 觉。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被审查还是被改造,秃顶上校那阴森冷笑的目光 和声音时常在他眼前闪动,在他耳畔回响:“滚吧!滚回你的中国去吧!我要看看 共产党怎样清洗你这个爱国分子!”那目光,那声音,就像一根钢针刺得他下腹部 阵阵剧痛。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屈服了,动摇了,甚至怀疑起自己当初的选择, 如果在芝加哥当律师,如果留在得克萨斯州高原上的哈特城,命运也许会是另一番 模样,但给自己造成这种不幸的是谁呢?是祖国吗?是红卫兵吗?直观看是这样。 实质上却是秃顶上校和他的国家,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如果自己没有被俘,命运也 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正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正是那个该死的秃顶上校,让自己背上 了沉重的十字架,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将忍受着一种无法解脱的耻辱。这种耻辱越深 重,他心中的仇恨也就越强烈。1972年2月,随着尼克松的公开访华和“上海公报” 的发表,中美两国紧张的敌对关系开始缓解,当罗新华在五・七干校喂猪的小草棚 里听到这个消息时着实吃了一惊,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上当了。中国人上了尼克松 的当了,什么友谊,什么合作,全是骗人的鬼话。那家伙是在利用中国措资本,捞 选票,凭着他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切身感受,凭着他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 当然,也凭着他心灵深处对美国人的厌恶和憎恨,他伏在小油灯下毅然上书伟大领 袖毛主席,告诫他老人家提高警惕,切莫中了尼克松的阴谋。不知是不是他的“告 诫”起了作用,反正毛泽东见了见尼克松也就完事了,热乎了一阵的美中关系又渐 渐冷却了下来。不料,1978年12月15日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总理华国锋 同时在白宫和人民大会堂宣读了美中正式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接着,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又授权宣布:中国政府将派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而率 领这个代表团的竟是那位受到全国人民拥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消息震 动了全世界,也把罗新华震得目瞪口呆。就在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代表团公开访 美的第二天,公安部召开了部党委紧急常委会,传达了中央关于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的指示,安全小组由公安部、中央警卫局、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公 安部副部长王枫任组长。罗新华不是常委,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但却是 安全小组成员,当王枫把这个任何人都觉得既荣耀又荣幸的决定用电话通知他时, 罗新华竟一口拒绝,这使王枫感到好生纳闷,又好生恼火,最后只好把话说到绝份 上:“这是命令,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都得执行!”罗新华不吭声了,当天下午, 他便在外事处处长办公桌上压了张病假条,回家休病假去了,一口气休了四天。 四天来,王枫召集安全领导小组开了两次联席会议,罗新华一次也没露面,他 是狠下心要在这四合院的小屋中“泡”到底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公安干警,他也知道这样不对,但他宁可犯错误、挨处分, 也无法让自己心平气和地去接受美国人那虚情假意的鲜花和笑脸,就像他不能抹掉 下腹部的残疾给他带来的终生痛苦和仇恨一样。事情虽然很遥远了,伤口虽然已结 疤了,然而这种痛苦和仇恨却仍时时伴随着他,折磨着他,影响甚至操纵着他的理 智和思维。 这就是历史和战争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后遗症。 咀嚼着酸甜苦辣的往事,罗新华津津有味地吞掉了两个“汉堡包”。这时,架 在火炉上的铁壶已喷出“突突”的热气,他起身将开水灌满一只保温瓶,又沏了杯 浓茶。然后,双手捂着茶杯重新偎坐在火炉旁,就像反刍的老牛般让记忆的齿轮继 续咀嚼着沉淀多年的往事。几天来,他就是靠这种自我回忆消磨时光,有时独自在 火炉旁一坐就是两三个钟头。可他并不感到孤独、寂寞,好像有位名人说过:喜欢 回忆过去是衰老的表现。他真的怀疑自己已经衰老了,虽然他今年才49岁。 2 49岁的罗新华又开始让自己的思绪飞进久远的时空:高山、积雪、炮声、硝烟 ……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呼喊:“罗华子!怎么样?” 他一怔,不知这喊声是来自现实还是来自遥远的回忆,尚未等他完全辨清,门 帘一挑,瘦小的王枫腑下夹着文件包已站在小屋中。 罗新华颇感意外地站起身:“副部长?你怎么来了?” 王枫笑微微地望着他,又问一句:“罗华子,怎么样?” 罗新华心头猛地涌起一股热流,仿佛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荣辱、几十年的 坎坎坷坷、恩恩怨怨,顷刻间都被这一声询问融化了、冲淡了,他本想仍像当年在 朝鲜战场上接受任务时那样挺身应道:“没问题!”可话到嘴边却拐了个弯,变成 软软呼呼一句应酬:“还好。” 王枫不满意地摇摇头:“情绪有些不大对头噢!”他摘下皮帽扔到木床上,在 小凳上坐下,把两手伸到火炉上烘烤着。 罗新华沏了杯热茶,端到他面前。 王枫接过茶杯,慢悠悠地问:“说说理由,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这次访美的保卫 工作?” 罗新华勉强笑笑:“我身体不好,有心脏病。” 王枫横了他一眼:“是心病吧。” 罗新华又从木床下拖出一只小凳,也在火炉旁坐下,默然无语。 王枫喝了两口茶水,诚恳地说:“其实,对这件事我也不太理解,也有些想不 通,我们面对的毕竟是过去战场上的仇敌,为了打赢那场战争,我们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中国军人身上还残留着美帝国主义的弹片,仍有多少中国 母亲还在为当年失去丈夫和儿子而悲伤,可我们总不能永远在痛苦中过日子,现在 不是一切讲究向前看么,在这件事上咱们也要向前看。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 看看,想想,别的不讲,‘1号首长’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要冒着被刺杀的危 险毅然决然地坚持要去美国访问,还不是为了国家早日繁荣昌盛?” 罗新华好像被人猛刺了一针,惊愕地问:“什么?刺杀?谁要刺杀谁!?” 王枫便把近来掌握的有关情报简单说了一遍,随后拉开文件包,掏出一只白色 信封递给他,“这份‘刺杀迪姆虎计划’是一个叫李・乔治的美国青年在生命的最 后时刻寄给我们的,你看看吧。” 罗新华从信封中抽出一本小巧的黑壳笔记本,默默地翻看着。 王枫双手捂着滚热的茶杯,目光安详而随意地打量着昏暗的小屋内简陋而有些 杂乱的摆设,一张单人板床、一只老式木箱、一把藤椅、一架书橱……每一件物品 似乎都显示着独身男人的生活痕迹,似乎都给人一种孤独和苦涩的感觉。最后,他 的目光落在了小屋主人清瘦的脸上。一缕花发,几丝皱纹,浓缩了多少人生的酸甜 苦辣和岁月的风雨冰霜。王枫心中忽然涌起一股负疚感,作为他的上司,作为他的 知己,几十年来竟然没帮他建立一个家庭。当然,以前他不是没想过这件事,50年 代后期,他还亲自为二十多岁的罗新华物色过两个姑娘,但每次他都婉言谢绝,拒 不见面,后来王枫才明白,美国的电刑在他身上留下了终生的残疾。作为一个男人, 他何尝不渴望爱情,不渴望家庭,但无论是法律还是道义都不允许他得到这一切, 相反,他却要忍受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耻辱。二十多年了,这需要何等的毅 力、何等的勇气啊!就在这一刻,王枫似乎才明白,也才理解罗新华为什么不愿意 参加访美保卫工作,“如果他还拒绝,我决不再劝导一句,也绝不批评他一句。” 王枫暗暗对自己说。 好一会,罗新华才将笔记本中的内容和几页附件材料看完,不管是英文的还是 汉文的,他都看得很仔细,始终没说一句话,也没抬一下眼皮。随后,他又盯着两 张图像模糊的照片影印件沉思了良久。那是李・乔治被焚烧过的尸体残骸,黑焦如 炭,面目全非,真难以令人相信这团被烧焦的像木桩般的物体曾是一个活蹦乱跳的 小伙子,曾是一个善良而充满朝气的生命。半晌,罗新华终于抬起头,神情木然地 望着副部长,冷冷地问:“什么时候动身?” 王枫舒心地一笑:“本月28日。” 罗新华又问:“我的任务是什么?” 王枫放下茶杯,语气郑重地说:“美方要求我们为他们选派一名联络员。部党 委决定由你担任此项任务,同时任中方安全小组副组长,也就是我的助手,代表团 安全小组的成员有‘1号首长’的四名贴身警卫、方副总理的一名的贴身警卫,他们 由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宋培公同志直接负责,另外你再挑选四名特警,配合行动。” 罗新华不解地:“四名警卫够干什么?” 王枫做了个不容置辩的手势:“只能这么多,‘1号首长’指示,安全小组不许 超过十人。” 罗新华急得几乎喊起来:“那他的安全怎么办?我敢肯定,现在美国等着要刺 杀他的杀手也不止十人。” 王枫无奈地笑笑:“‘1号首长’讲,包一架飞机要花很多钱,没必要,他的安 全由美国负责,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表示了对美方的信任。卡特总统已责令白宫 成立了一个安全委员会,由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直接领导,成员有国防部长、 司法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警察总署署长、中央情报局局长、反恐怖局局长、 国家安全局局长、联邦调查局局长,全是卡特内阁的核心人物。布热津斯基还在委 员会内成立了一个安全特别执行小组,组长叫哈里・泰伯森,专门负责‘1号首长’ 在各地的安全警卫和对付恐怖分子随时可能发动的袭击。你的任务就是以中方联络 员的身份协助泰伯森行动,并及时通报情况,确保1号首长访问的顺利进行。” 罗新华想了想,不动声色地问:“这个哈理・泰伯森是不是联邦安全局副局长?” 王枫点点头:“对,就是他,听说此人和你还是半个老乡,也是得克萨斯州人。” 罗新华笑了笑,脑海里蓦然又浮现出一片模糊的记忆:喷香的汉堡包、坚固的 小木屋、一幢幢尖顶的建筑物和一座座红色的粮仓,还有那泥泞弯曲的通向草原深 处的大道…… 王枫又从文件包中掏出记事本,翻找了几页,继续介绍道:“据我们掌握的资 料,这个哈理・泰伯森祖籍是法国人,十八世纪初移民到美国,先在明尼苏达州开 垦农场,内战后,又举家搬到得克萨斯州。他的父亲是个牧场主,共和党人,他从 州立大学毕业后曾留在父亲的牧场干了两年,后来又考入西点军校,参加过朝鲜战 争……” 罗新华像猛然被人踢了一脚,下腹部火辣辣一阵绞痛,忍不住狠狠地骂了句: “狗狼养的!” 王枫没听清,抬抬眼皮问:“你说什么?” 罗新华淡然一笑:“没什么。” 王枫又垂下眼皮接着说:“他在朝鲜战场负过伤,还得过一枚三星奖章,1954 年调到联邦安全局当特工,1961年任国内行动处副处长,1967年任处长,1978年升 任副局长。因他略通汉语,1972年和1978年曾两次率领特工小组随尼克松和卡特来 我国访问,称得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牌特工。” 罗新华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也是一个老对手。” 王枫望了他一眼,正色道:“以前是对手,如今是朋友,我们要绝对信任他, 全力配合他,完成这次特殊使命。” 罗新华语调故作轻松地笑道:一你放心,我会同他合作的很好,我们毕竟是半 个老乡嘛!” 王枫又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罗新华略一思忖,说:一我要再看一下这个哈里・泰伯森的档案材料,越详细 越好,包括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嗜好。另外,我还想看一些最新的美国影片,当然 是惊险片。” 王枫点头应道:“好的,我马上让人去准备。”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