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北平年景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 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 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 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 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 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 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 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 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 ;,这时节孝了贤孙叩头 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 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 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 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 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 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 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 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 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 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 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 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 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 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 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 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 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 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 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好好的人家没有赌博的。打麻将应该到八大胡同去,在那里有上好的骨牌,硬 木的牌桌,还有佳丽环列。但是过年则几乎家家开赌,推牌九、状元红、呼么喝六, 老少咸宜。赌禁的开放可以延长到元宵,这是唯一的家庭娱乐。孩子们玩花炮是没 有腻的。九隆斋的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舌。冲 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还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 箭媲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 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 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 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 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 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 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 “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 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 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 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哗 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选自《雅舍小品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73年版) 《北平年景》作者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49 年到台湾。2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40年代以散文小品知名 于世,陆续出版《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三集、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 《秋室杂文》、《实秋文存》、《谈徐志摩》、《谈闻一多》、《清华八年》、 《看云集》、《槐园梦忆》、《西雅图杂记》、《菁秋琐记》等近二十本散文集。 梁实秋学贯中西,除散文小品与文艺评论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 编写了三十多种英文辞典和教科书。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 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 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 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北平年景》是作者写于50年代的怀乡散文代表作,写得朴实无华而又意趣盎 然,文章开篇要言不繁,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作者羁旅凄凉、怀念北平的思乡情怀。 中间部分则为童年时代“北平年景”的回忆。从祭灶以后各家各户采购年货、置备 新衣等种种准备工作开始,到过年的祭祖先、烧年菜,与孩子们在除夕之夜的踩岁、 辞岁、压岁,到新年正月的室内布置、家家开赌、孩子们的花炮,到城里各处的热 闹所在,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北平独特的年景,跃然纸上。结尾一节,既与 开头呼应,又将题意深化,借以表达作者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当年在北平一手导演的 兵变、洗劫平民百姓的深恶痛绝的感情。 这篇散文颇能体现梁实秋散文的特点。作者学识宏富,文思泉涌,将20世纪初 北平过年风俗和盘托出,抒写得多姿多彩,且在娓娓叙述中时有三言两语的发挥。 如祭祖先之属于形式,年菜年饭的让人倒胃,年画对联的心理作用等,褒贬之间, 诙谐风趣,时见作者寓庄于谐的思考与哲人智慧的闪光。散文表面看似平铺直叙, 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实际并非如此。“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篇 简短而内容丰厚,大巧若拙,浑然天成,不难看出作者的艺术功力。散文语言亦极 富个性。总体上运用简洁纯净的白话语言,却又时时杂以文言词语和民间俚语,具 有典丽雅洁、庄谐并举的艺术效果。 唐人孟郊诗云:“瘦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梁实秋赴台以后的散文有不少 思乡怀旧的文字,如《北平年景》、《北平的街道》、《故都乡情》等。作者身在 异乡,思念故园,面对远在天边的北平,能不“徙萦梦想”,一片深情?令人遗憾 的是,梁实秋因其猝然辞世,未能实现生前重返北京的夙愿,只能嘱咐新友将自己 的墓碑面向大陆,聊以了却一缕游魂的故园之思。 -------- 文学视界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