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近代卷 第 71 篇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世界所有的人都 是兄弟!”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 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 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 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 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 了许多的不愉快。 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 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 琴、管风琴,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 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辍学了。 以后,贝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演奏的音乐题材 与文学作品有联系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 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 痛苦埋葬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 把家里搞得不象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 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 同时,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 斗争精神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 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 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特的治学、 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 立的共和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 标。他后来的乐曲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 一心倾慕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 古板、传统、恪守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 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 跟海顿学习。 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 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 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 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 就象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 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 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 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请结帐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先 生,您还没吃饭呢!”“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mpanel(1);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 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 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 我找到了!”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就这样,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 的作曲家。 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届公开演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 超人的音乐才华。以后,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随时 介绍给喜欢他的听众。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 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 “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1824年5月7日,创作出了一生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 开演奏会时,他坐在一旁为乐队打着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 人们告诉他已经演奏完毕,当他扭转身时,看到观众在发疯似地鼓掌,他一高兴, 便晕倒在舞台上。 贝多芬不知道,就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人们一阵又 一阵地欢呼鼓掌,连续鼓掌五次。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来到会场时,才允许鼓掌 三次,所以在场外的警察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呢,连忙跑进会场维持秩序。贝多芬 的音乐作品带给了世界人民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 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 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 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 的爱情理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 加顽强的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 了非常旺盛的创作劲头,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 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 《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 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 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 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 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这篇作品完成后,确实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 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大师。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 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 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 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 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 字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 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对封建贵族也一贯持以毫不妥协的态度。1812年,贝多芬与歌德在 波希米亚一齐散步,波希米亚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时奥地利太子也在这里。恰巧 太子从贝多芬和歌德对面走来,歌德看到是威仪赫赫的皇太子,就赶忙整理一下衣 襟,拍一下身上的尘土,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 而贝多芬则只装是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事后,贝多芬责备歌德,长叹一声道:“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如此!”贝多芬名 声大振之后,不少贵族都希望与贝多芬结交,但贝多芬却不屑一顾,他瞧不起这些 势力眼们。有一次,一个年青美貌的贵妇人,想让贝多芬剪一缕头发作纪念,好在 别人面前炫耀。贝多芬看到这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他转念一想,就满口答应 了。不久,贝多芬发现这位妇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说他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 当众说道:“那只不过是一撮山羊胡子!” 全场人哈哈大笑,贵妇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 他们本来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还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 》时,人们都在静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 突然有一个贵族不顾别人大声喧哗,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我 决不给这样的蠢猪演奏!”一个亲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 相让,对亲王说:“亲王阁下,您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您高贵的血统, 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 万。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只有我一个!”说完,气愤地离开了会场。 由于贝多芬桀傲不驯,行为自由,对贵族嗤之以鼻,使上层阶级故意冷落他。 所以贝多芬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他经常不外出,原因是靴子早已开了洞 而无钱更换。所做的曲子每首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而且一个花花 公子式的侄子,还常来扰乱他,给他制造麻烦。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 在他未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 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 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