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智愚篇 第02节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二节 神龟的智慧 有一只神龟被一个打鱼人捉住了,于是神龟托梦给宋国国王宋元君。 这天夜间,宋元君睡梦中只见一个人披头散发、探头探脑地在侧门窥视,并对 宋元君说:“我住在一个名叫宰路的深潭里。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里去,路 上,被一名叫余且的渔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来,想起夜间的梦,觉得奇怪,于是叫人占卜这个梦。占卜的人 说:“这是一只神龟给大王托的梦。”宋元君问左右的人说:“有没有一个叫余且 的渔人?”左右回答说:“有一个渔人就叫余且。”于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人传余 且来朝见。 第二天,余且来见宋元君。元君问他说:“你打鱼捉到了什么东西?”余且回 答说:“我用鱼网捕到了一只大白龟,龟的背围足有五尺长哩。”宋元君命令余且 将白龟献上。余且赶忙回家将捉到的白龟献给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这只神龟后,几次想杀掉它,又几次想把它养起来,心中总是犹豫 不决,最后只好请占卜的人来做决断。占卜的结果是:“杀掉这只龟,拿它做占卜 用,这是吉利的。”于是,宋元君命人将白龟杀死,剖空它的肠肚,用龟壳进行占 卜,总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灵验。 后来,孔子对这件事深有感慨地说:“这只神龟有本事托梦给宋元君,却没有 本事逃脱余且的网;它的智慧能达到72次占卜没有一次不灵验的境地,却不能避免 自已被开肠剖肚的灾祸。这样看来,聪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应不到的 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因此, 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比较周全。 杞人忧天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 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 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 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 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 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 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 下去呢?” mpanel(1);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 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 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 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 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 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 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 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 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 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 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 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 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 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 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 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 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造父学驾车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 礼貌。可是3 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 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 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 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6 根缰绳,驾驭 6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 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 去刻苦练习,仅用了3 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 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 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 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6 匹马走得整齐划 一,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 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适应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 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 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 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6 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 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 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泰豆氏在这里强调了苦练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要学会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 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 情也都应当这样。 商丘开 晋国范某有个名叫子华的儿子,他在一群门客的拥戴下,成为远近闻名且受晋 王垂爱的人物。他虽不为官,其影响几乎比三卿大夫还大。 禾生和子伯是范家的上客。他们有一次外出在老农商丘开家借宿,半夜谈起子 华在京城里名噪一时的作为。商丘开从窗外听见后,眼前顿时闪过一线光明。既然 范子华能把死的说话、穷的说富,干脆找他求个古祥。第二天,他用草袋装着借来 的干粮,进城去找子华。 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衣着绸缎、举止轻浮、出门车轿、目空一 切。当商丘开这个又黑又瘦、衣冠不整的穷老头走来时,他们都投以轻蔑的目光。 商丘开没见过大世面,说了声来找子华就往里走。没想到被门客拽住、又推又撞、 肆意侮辱。但他毫无怒容,门客只好带他去找子华。说明来意后,商丘开被暂时收 留下来。可是门客们仍然使着各种花样戏弄他,直到招式用尽,兴味索然。 有一次,商丘开随众人登上一个高台。不知是谁喊道:“如果有人能安然跳下 去,赏他100 斤黄金。”商丘开信以为真,抢先跳了下去。他身轻如燕,翩然着地, 没伤着一点身体。门客们知道这是偶然,并不惊奇。事过不久,有人指着小河深处 说:“这水底有珍珠,谁拾到了归谁。”商丘开又当是真。他潜入水底果然拾到了 珍珠。此后,门客们再也不敢小看他;子华也给了他同别的门客一样游乐、吃酒肉 和穿绸缎的资格。 有一天,范家起了火。子华说:“谁能抢救出锦缎,我将依数重赏。”商丘开 毫无难色,在火中钻出钻进,安然无恙。范家的门客看傻了眼,连声谢罪说:“您 原来是个神人。就当我们是一群瞎子、聋子和蠢人,宽恕我们的过去吧!”商丘开 说:“我不是神人。过去我听说你们本领大,要富贵必须按你们的要求说一不二地 去做。现在才知道我是在你们的蒙骗下莽撞干成了那些冒险事。回想起来,真有点 后怕。” 从此以后,范家门客再不敢侵犯他人,见了乞丐、巫医也作揖拱手,害怕真会 遇到神人。 这则寓言通过对商丘开在范子华家经历的描述,揭露了以子华和门客为代表的 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蛮横、虚伪和无能;反映了商丘开虽然贫穷卑贱却有着诚实 和耐劳的品质。 两小儿辩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 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 “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 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 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 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 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 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 很难说明两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谁是谁非了。孔子只好哑 口无言。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 懂的地方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 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进行辩证思维。 兰子献技 古代,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 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 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 耍弄着7 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 接不断下落的剑。7 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 中则总有5 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 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 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 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先前那个有 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 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 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 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一个只凭自己的喜怒来决定人的价值的昏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必定是没有原 则的。如果凭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为他“识才”,那也是愚蠢的。 飞必冲天鸣必惊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在 他登基的头3 年内,却毫无建树,不理朝政,昼夜游戏,猜谜作乐,不听臣子的意 见,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愚顽的 国君怎么得了! 看到这种状况,有个叫成公贾的人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楚庄王对成公贾 说:“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 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你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猜 猜谜语玩。”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有一只大鸟,停留在 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动、不飞、也不叫。大工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 年 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3 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 丰满;它3 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 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 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 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臣 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5 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10个奸狡无能的大臣。楚 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楚国的老 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一旦时 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 善解疙瘩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有解开疙 瘩的人。 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 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 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 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 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 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 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 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 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摆在案上的这个疙瘩是 个没解的疙瘩。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 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 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脑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会 碰到死结,解来解去,连一个疙瘩也解不开。这则寓言提醒我们,要像倪说的弟子 那样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事物,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克 服困难,顺利地解开自己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疙瘩”;同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避免死钻牛角尖。 ---------- 中国读书网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