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2 兴邦治国之谜
从百战沙场走进十里洋场,陈毅成为大上海一市之长。将军战则善胜矣,治民理财
之道通否?这位“共产党化学家”是如何从上海这个大染缸里开始“分解与化合“的?
2.1 “瓷器店里打老鼠”――攻占上海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陈毅坚定地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卓越地执行了毛泽东的
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在华东战场上打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胜仗。然而,淮海战役炮
声未停,中共中央就已将注意力转向渡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问题了。
早在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大会报告里提出中国共产党
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论断,命名使陈毅感慨万端,曾慨然表示:“我的意见
自己准备搞城市。”而且选定了当时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实,此时毛泽
东主席已个别征求过他的意见,担任上海市市长如何?他还提出意见,主要的一条是希
望中央象当年全党抢东北一样重视接管上海。
确定上海市长人选是件大事。毛泽东曾就陈毅任上海市长之事,征求过民主人士黄
炎培、陈叔通等几位老先生的意见,他们对陈毅将军早有所知,柳亚子先生在1945年就
曾赋诗赞陈毅:“兼资文武此全才。”以“儒将”出长上海,他们一致赞成,陈毅自到
丹阳起,便正式进入“市长”角色。在丹阳,陈毅告诉接受干部们:毛主席在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期间说,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
难在何处?陈毅解释:担心两大危险:一是我们打上海,美国出兵干涉;二是我们
接受不好,进城后停工停电,大混乱,上海变成一座“死城”。两种假设中只要有一种
成为事实,便会使国内国际局势受的牵动。对于第一种危险,陈毅曾说:
“要警惕美国人干涉,可是我们决不向它示弱。要打就打,没有什么了不起”!所
以作战本身要力求势如破竹。更严重的是第二种危险。我军渡江后,由于战线推进太快,
铁路运输跟不上,接受干部到不齐,更要紧的是入城政策纪律教育来不及深入进行,如
果就这样稀里哗啦开进去,非乱套不可。
于是,小小丹阳城突然热闹起来了。首先是汇集、研究大量情况和材料,汇集成关
于上海的200多种小册子,陈毅自己看,也交给干部战士们读,确定接受的县体方针、
政策与步骤;成千的干部从解放区、从北平、香港日夜兼程地赶来,投入接受上海的集
中整训。几千名接管干部,几十万大军,经过20多天的集训和准备,一切就绪。陈毅的
豪迈的声音宣布:“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了!”
南京解放后,在即将进行淞沪战役的时候,毛主席曾指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
武打,不仅要军事进攻,而且要政治进攻。
上海战役,是陈毅生平所遇的一次最特殊的战役。20多万守敌,有蒋介石亲临督阵,
要拼死固守六个月以待“美军援助”。市区内外遍布3000座美式碉堡,4000个钢筋水泥
永备工事,1 多野战卫星工事,2万多颗地雷,汤恩伯称此阵地“比斯大林格勒还强
固33%”。在此情况下要攻占上海,同时又要严格保存市区建筑,工厂、电力、交通等
设施的完好,就绝非易事了。有人将此形容为“瓷器店里打老鼠”,甚为确切。
陈毅认真地研究了毛主席的指示。他在部署解放上海这场大战的时候,用形象的语
言对大家说:“为了实现军政全胜的要求,既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完整地解放上海,
又要歼灭敌人;既不能用赶鸭子的办法,让敌人毁城跑掉,又要防止敌人久踞上海烧杀
掳掠,人民遭殃。大家要把解放上海市区的战斗,比喻是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打到
老鼠,又不要损坏了店内的珍贵瓷器。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怎样打好这样一场特殊的战斗呢?陈毅发动大家都来动脑筋想办法。
解放上海的战斗打响以后,郊区的战斗进展很顺利。向市区发起总攻后,陈毅命令
人民解放军三个师的部队,从市区南面和西面逼近市区边缘。趁着夜幕,各突击分队采
用“多路快速跃进,勇猛穿插、迂回包围”的战术,直插各个街道,把敌人分割在大街
小巷,使敌人不能形成有组织的抵抗。
mpanel(1);
仅仅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就全部解放了苏州以南的主要市区。
到了5月25日早晨,由于进攻的部队禁止使用炮火和炸药,都被敌人阻于苏州河南
岸。敌人凭据北岸的高楼大厦,以居高临下的火力网,严密封锁了河面和沿岸的街道、
建筑物。
敌人在北岸每个桥头都有碉堡,并有坦克流动巡守。我军多次强攻桥头都受到挫折,
特别是在四川路外滩一带,伤亡较大。
战士们血洒苏州河畔,个个都被猖狂的敌人激怒了。有的说:陈老总早就要我们加
强城堡攻坚训练,可今天英雄无用武之地,真憋人哪!有一个榴弹炮营把大炮拉了上来,
瞄准了“百老汇”大厦,请求批准开炮。
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陈毅关于保全上海、军政全胜的指示,又一次回响在指战员
们的耳边。陈毅在电话中再次告诉前线指挥部:“要保全上海、就是为了使上海在我国
未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把长远的利益与眼前的利益结合起来。
陈毅的广阔胸怀,深深地感染着广大指战员们。有的一时想不通的同志,也从悉容
满面的沉思中明白过来了。
攻打国际饭店的战斗打得激烈机智。敌人凭借着高大坚固的大楼,从各个窗口向我
扫射,条条火舌组成了密集的弹网,我军难以向前发展。指战员们牢记着陈毅的话,宁
肯多流血,也不使用重武器。他们心里想的是,用不了多少时间,这座高耸的大楼就要
回到人民手中。大家献计献策,一方面占据有利地形,与敌展开对射,压倒敌人的火力,
一方面迂回包围,步步逼近大楼。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占领了国际饭店的底楼。敌人
被赶到楼上,继续负隅顽抗,楼梯被封锁了,指战员们就在楼下展开政治攻势,宣传我
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并在电话里和敌军谈判,敦促他们及早投降。敌人眼看大势已去,
只好俯首投降。人民用血汗建筑的国际饭店,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同敌淞沪警备到司令刘昌义的战斗,也是用谈判解决的。
当时,蒋介石已从复兴岛逃走,刘昌义的部下死的死,降的降,溃不成军,败局已
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我地下党的努力,刘昌义决定与我谈判。当他听说陈毅
司令员有命令,要他放下武器,他又惊又喜。对陈毅的命令和规定的具体要求,他都一
一接受了。
就这样,从5月24日下午发起总攻起,到27日上午九点,经过几昼夜的浴血奋战,
粉碎了敌军的最后抵抗,俘敌十五万余人,全部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获得
新生的上海市,电灯是亮的,自来水未停,电话畅通,工厂学校保护完好,上海奇迹般
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用这样短的时间,歼灭这么多的敌人,城市几乎未遭受什么破坏,这在中外战争史
上是罕见的。毛泽东指示的要文打的政治进攻战,在这里得到了最完好的实现。
2.2 “陈毅迷”
1949年6月6日的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条报道:
“上海市政府于五日下午二时假基督教青年会邀集文化界举行座谈会,这是上海解
放后文化界第一次盛大集会,也是上海文化界人士多年盼望的一天。”
“……陈毅市长在热烈掌声中起立讲话。陈市长首先对在反动派统治下坚持斗争的
文化界,致以亲切的慰问。继分析目前革命形势及上海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最后对共
产党的文化教育等各种政策,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欢迎文化界人士团结合作共同建设新
中国……”
就在这次会上,陈毅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他的话,象春风,为上海文化界送来了
生机;他的话,似春雨,为文化界人士心田带来了希望。他的话,是那样深刻、具体而
又幽默、风趣。有人曾经说,听了陈毅同志的讲话以后,上海文艺界的一些人成了“陈
毅迷”。有的人日子长了不听陈毅的讲话,往往会觉的若有所失:“陈市长最近怎么不
作报告啦?”
上海解放以后,陈毅是全上海最忙的人。摆在他面前的许多事,需要他来处理。就
在上海解放后的第六天,他就把几位分管文教接管工作的同志找到办公室来,共同商量
召开一次文化界知识分子座谈会的问题。他说:“这个会应该早些开,参加的人要包括
科学家、技术人员、学者、教授、作家、演员,还有中小学教师。人多一点不要紧,所
有在上海的代表性人物都要请到。”
根据陈毅的意见,有关方面商定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名单。
陈毅亲自审阅后,逐个询问,又把一些遗漏的人一一补上。最后的名单增加到一百
六十二人。
开会那天,陈毅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他是那样平常、随便,以至在他早已到来之后,
有的人还在等他:“陈毅市长怎么还没来?”
大家终于发现,这就是陈毅市长:一身褪色的军衣,一脸和蔼的笑容。人们惊愕了,
原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竟是这样的平易近人,这样的可亲可敬!
著名学者周谷城出席了这个座谈会。解放前夕,他参加反蒋爱国斗争,遭到国民党
反动当局的关押。他说:“感谢解放军打进上海,把我解放了!”
他的话音刚落,陈毅笑着说:“不要说解放,是会师。解放军从外面打进来,你们
从里面打出来,我们是共同会师!”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许多人都动了感情。
陈毅市长讲话之后,有许多过去从来不在公共场合讲话的学者也讲了话,如有位吴
有训先生,就在这次会上讲了国民党几次三番要把他送到台湾去,而他终于巧妙地拒绝
了的故事。据说还有一位第一流的外科医生,就是因为听了这一次陈毅市长的报告而下
了争取入党的决心。
就这样,陈毅用谈心的方式,尽情地阐述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那坦率、热情而
又幽默、风趣的话,不时引起满场的笑声。他的一席开诚布公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知
识分子的心。
当时,上海文化界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清末民初的老政客,有日汪时期脚踏两只船
或三只船的人物。在学术界,既有学有专长、专心做学问的学者,也有沽名钓誉、哗众
取宠的“名人”,在接受过程中有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有一天,分管这方面接受工作的同志向陈毅请示工作。陈毅仔细听完以后说:“你
们提到的这些认为难以处理的人,我听来都是有名的人物,‘知名之士”吆。这些人,
一不跟蒋介石到台湾,二不去香港,三不去美国,这就表明,他们还是有爱国心的。只
要他们没有具体反共行动,都应该用,有的还要重用。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生活上、学习
上、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陈毅特别强调说:“你们管文艺领导的人,一定要心胸宽阔一些,趣味广博一些。
譬如,家是四川人,对川剧有兴趣,但我不能在上海单提倡川剧。这方面,你们不要有
成见,偏见,个人爱好,要有群众观点。”
陈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诚地执行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成为文化知识界的知心
人。
可以说,上任头10天里,陈毅每天都要参加“大会”。陈毅有请必到,每到必讲,
讲必痛快淋漓,鲜明生动有力,在宣传群众,稳定局面方面,起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2.3 陈毅吃请
上海的接管顺利完成,中央表示满意。陈毅有何体会?――“我个人对市政工作也
没有把握,只能稳步前进,量力而行,采取宽大的接管方针,团结多数人在我们周围。”
“团结多数人在我们周围”,这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本,是陈毅对上海工
作最突出的贡献之一,然而将其付诸实行,谈何容易?首先就遇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微
妙关系。
为了搞好党同上海民族工商业家的关系,中共上海市委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决定由
许涤新以市工商局长的名义,于1949年6月2日下午在中国银行楼上召开工商界座谈会。
这是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后,华东局和上海市委领导人同上海工商界的第一次正式会面。
参加会议的约300人,开得很成功。在工商界座谈会后不久的一天,刘靖基先生到中国
银行二楼找到许涤新说:“有一件事要麻烦你。”许涤新问他:“什么事?”
他说,他和荣毅仁两人想要邀请陈毅市长去家里吃饭,叙一叙。许涤新说:“这必
须让他向市委问一问才能决定。”在一次市委会议上,许涤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陈
毅笑着说:
“你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就要看我们采取什么态度。你们看吃不吃资本家的这顿
饭?”当时,正是敌人封锁、物价波动、劳资纠纷迭起的困难阶段,上海工商界代表人
物荣毅仁和刘靖基两人提出要请陈毅市长去家里吃饭,分明是投石问路,去不去?陈毅
请干部讨论,有几位同志主张不去,黎玉特别坚持,认为我们是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
先锋队中的一份子,如果我们去吃他们的饭,划不清阶级界线,就会在政治上丧失立场。
刘晓和潘汉年主张去,理由是我们如果应邀吃饭,就会使上海的工商界认识到中国共产
党是能够接近的,我们同他们接触是统战工作的一种形式。陈毅问许涤新:“你是搞统
战的,又是工商局长,你看去不去?”许涤新说:“我也做了反复考虑,我认为可以去。
他们请客,我们应邀并不专为了吃,还对开展统战工作很有好处。”陈毅笑着说:“吃
饭也是做工作嘛,我看可以去。怕犯错误把自己手脚捆起来,我才不干!共产党不怕帝
国主义,不怕蒋介石国民党,难道对资本家就怕起来了?难道吃了这餐饭就会丧失政治
立场?难道你们不会利用吃饭的机会去了解他们,去对他们做点思想工作?我带头,你
们敢去的跟我去,有工作的,不敢去的,我不勉强。”结果,陈毅不仅带了刘晓,潘汉
年和许涤新等领导干部应邀同去,还将张茜和孩子们也带去。他有用意:要与布尔乔亚
们“交朋友”。
陈毅摇着大把大葵扇欣然赴宴,地点是荣毅仁的家里。大家拉家常问情况,亲切坦
率,谈笑风生。一直吃到晚上11时,才散场。虽未讲政治道理,但疏通了彼此间感情,
影响很大。
工商界的一些上层人物有的说真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竟有这样的人情味;
有的则说,这是共产党团结工商界的一次感人的动作。
2.4 六个“绝密”报告
自1950年3月12月到5月10日,陈毅给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写了六个“绝密”报告。
三月上旬,陈毅收到一封“专呈陈市长亲启”的信,是刘鸿生老先生的亲笔。没想
到,这位最善经营实业的资本家竟表示,要将所有刘家企业“全部交给国家”,因为
“企业实在难以维持下去了”。
第二天,刘鸿生就被请来了。这位昔日的“煤炭大王”神情不安地坐在皮沙发上说:
“陈市长,你是知道的,我只有一笔钱。公债买了十几万份,要缴款,还要纳税、补税,
还要发工资。现在,存货销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动。……”刘鸿生一口气说了许多。
“你是不是有些后悔不该从香港回来呀?”
这直率的提问使刘鸿生一怔,沉吟良久没有说话。
“刘鸿老,你也清楚这些困难是怎么造成的。拿申新九厂来说吧,纱锭十三万,是
全国最大的私营纺织厂,为什么搞不下去?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流到香港,股东红利分得
太多,厂里又大量浪费。加上美蒋封锁,国内外市场没有恢复。近来又有一个新的因素:
物价平衡了,消费者、投机者抢购商品的虚假购买力也消失了,产品售价低于成本还不
大卖得出去。
这当然很困难了。”停了停,陈毅又用恳切的语气说:
“我相信你的困难。可是,也要你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度过难关。工人也会
体谅你们,这一次年终奖,不是普遍比去年少拿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吗?”
“是的”。
“知道你们章华厂很吃紧。毛料呢绒,目前不大有人买。
但章华是我们中国最好的毛纺厂,将来销路肯定好,还应该争取出口哪!”
听到这话,刘鸿生动容了。这正是他的宿愿啊――中国毛料打入国际市场!可是现
在连资金都……
“你算算看,目前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
“……要两百六十个亿呢!”(此为旧币,即现在的六十万)
“好”。陈毅很干脆,“请你回去和章华厂的工会商量一下,只要他们肯出证明替
你担保,政府可以贷款给你。”
刘鸿生喜出望外,但旋即又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刘鸿生,你不用多顾虑。国家对于真正有困难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是舍得
出钱扶助的。国家搞财政统一,发公债、收税款、并不是‘看相’你们那点钱,要揩你
们的‘油’。这是为了增强国家财力,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同时也支持正当工商业发展
嘛。”
近些日子来,陈毅耳中听到了各式各样的牢骚怨忿之声。
很明显,对于“二・六”轰炸后的上海工商业,每月四千亿的税收,加上公债交款,
工资发放,负担是重的。工商业交税买公债完全应该,固定的财政收入关系到全国人民
的利益,绝不能马虎。但是,是否要得太急了呢?
“牛奶要挤,”陈毅对统战部的同志说,”可不能把牛挤伤了啊!”
陈毅深感有必要向中央主席报告。
这天,他去华东局开会,当时还担任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字斟句酌地对陈毅说:
“目前的状况、要很好考虑。你是不是给中央发一个电报,汇报上海的情况?看来这很
有必要。”
是啊!“很有必要”,这是一致的。但是,向中央汇报些什么事实,提出些什么建
议呢?书记没有继续表露自己的看法。
一迭稿纸铺在面前,已经好一会儿了,上面还只写了开头的一行字:
“毛主席、中央并华东局:”在陈毅看来,“报喜不报忧”决不是无产阶级的态度。
他决心如实反映情况。
主意一定,他笔下生风,很快把上述的种种经济困难,向中央和盘托出。最后,他
写道:“我们认为:上海负担××亿元税收任务必须完成,但步骤上应作详细考
虑:……”
写毕,他在末尾署上了“陈毅3月12日”,用红笔在一角标上了“AAAA”(表示秘
密等级的符号)交给秘书送有关同志阅后,即行抄发。
十天以后,在上海大厦十三层楼,市委统战部召开一个小会,陈毅得悉,也赶来参
加了。
与会者记得,这一天的陈毅,完全没有往日谈笑风生的兴致。他眉头紧锁,讲话的
时候既不坐也不站着,而是在会议室那头不停地走过来,走过去。
“现在群众牢骚很多啊!说:‘国民党虽坏,还有碗饭吃,共产党样样都好,就是
没有饭吃。’这种现象,和我们进上海时万人空巷一片欢声的情况是完全不同了!”陈
毅过走边说,忧心忡忡。他讲到,连日来,工厂商店还是一家接一家地停业倒闭,失业
工人一批又一批地找到劳动局,向政府要工作,要饭吃。”
陈毅连日召开工商座谈会,上海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大老板都应邀参加。陈毅请
了谭震林代表华东局出席。
这可是一次“最踊跃诉苦”的会。开会毕,陈毅问谭震林有何观感,谭震林笑着说:
“看来他们的叫苦还是有组织的咧!――不过,他们提出的具体困难,像代纺代织,必
要的停工解雇,特别是改善税收,我们应当考虑。”
陈毅很赞同。他把这些情况如实写在3月28日发给中央的第二个报告里。
上海的税收情况确实令人惊讶。
三月份,上海因为要补足欠税,税额增加到五千亿元。但奇怪的是,在经济如此困
难的情况下,税款竟收了五千八百亿,超额百分之十六完成任务!对此,有人喜,认为
成绩巨大;有人忧,担心“杀鸡取蛋”。而税务局长本人,则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
“资本家就是蜡烛,不点不亮。”税务局长毫不隐蔽自己的观点。“既然他们钻
‘自报实缴’的空子逃税漏税,我就查他们的帐,出了问题,抓住了就重重地罚!”
有人提出异议:“这样做,不合乎政策。”
税务局长满不在乎:“什么政策不政策,任务就是政策,税收任务不完成可不行。
把资本家搞光了,又有什么了不得?
把他们厂子拿过来,也不过是早点晚点的事……”
“啪”!陈毅拍案而起了:“不许你这样胡说八道!你就用这种态度来执行党的政
策吗?”隔了一会儿,陈毅说:“方才说到‘查帐查罚’的做法,很不对头。有人反
‘右’很勇敢,就是不敢反“左”。括号里的‘左’,为什么不可以反对呢?我们党历
史上,李立三路线和第一次王明路线的‘左’倾,不是使我们党吃过很大的亏吗?我认
为;只敢反‘右’而不敢反‘左’,并不是一个好的共产党员!”
四月四日,陈毅给中央发了第三份电报。其中有一番话很耐人寻味:
“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代表会将于灰(十日)召开。群众仍然在我们领导下,不会为
别人领导去的。”
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里继续如实地“报忧”:三百个厂长经理逃去香港。失业职工
人数已即要增加到20万人,连家属需要救济的将超过50万人。有的人还说什么:“可惜
啊,共产党丧失了人心!”
如果在十个月以前,解放之初,开这样一次代表会议,会场上当然会响起一片对共
产党的热烈欢呼。然而现在,会前就传出种种流言蜚语,有的人说是“遍地干柴,一点
即燃”;
有的人还说要组织游行到市府请愿;不少好心的朋友为陈毅担忧。
陈毅倒反而显得从容不迫。会议临开幕那天中午,他安坐在办公桌前挥毫起草,给
党中央、毛泽东写了第四份电报。
临上车前,他又读了一遍,交给秘书发出。这份电报中说:
“……多年来的毒到目前已到迸发的时候,其困难和紧张是自然的。我们力争转得
好一些,力争痛苦少一些。按你的指示精神去办,可以办得下去的。”
原来毛泽东已经对上海的工作作了原则的指示。指示的精神就是要对目前十分紧张
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加以调整,切实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
开会了。礼节性的鼓掌之后,大家洗耳恭听,陈市长将说些什么――国际国内?华
东上海?成绩巨大?领导英明?
不,陈毅的武器是说真话,毫不粉饰。
“各阶级各阶层的痛苦我们要先说,要说得比他们更多,更洞见肺腑。”他事先开
过好多个座谈会,集中了大量的材料。
他才敢讲。他这放开一讲,比代表们想说的更多、更完全,更彻底。
那些带了满肚子意见来开会的人,受感动了,心平气顺了:
“陈毅比我们讲的还透嘛!”
这时候,陈毅再给大家算细帐:旧上海如何治不好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新上海又
怎样迅速稳定了物价。除病根、剜毒疮,免不了要忍受“一刀之苦”。他特别强调解决
问题的具体措施。中央已经开始调整部署,对上海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全力的支持。他在
这个问题上讲的特别有力。他的讲话时常为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陈毅在四月二十一日向毛主席、党中央发去了第五份电报,汇报了这次各界代表会
议胜利闭幕的情况和经验。毛主席拆阅后,亲笔批示:将报告转发子恢、小平、德怀诸
同志,“请加注意”。
至此,上海的这一次严重局势似乎已安然度过,好消息多起来了。
陈云决定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以上海、天津为重点,研究调整关系的政
策措施。
许涤新临去开会前来向陈毅请示,许涤新问:“对上海困难,讲到什么程度好?”
陈毅肯定地回答:“实实在在讲,一五一十讲。我在几封信上已经反映过了,你去讲也
不要打折扣,否则我们自己不讲,资本家心里有数,让他来讲就被动了。如果他也装哑
巴,那就等于不开会,大家解决不了问题。”
许涤新深有所悟,欣然而陈毅还在考虑一个重要的建议,一个“冒昧”的请求。
这个请求如被照准,对上海的经济能起休养生息、加速恢复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央
来说,却增加了一点暂时的困难。
陈毅和华东、上海负责财经的同志反复研究,认为退一步可以进两步。陈毅就在五
月十日给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第六份电报。
电报里,他综合汇报了三、四月份的情况,又写道:“税收问题在上海目前来说,
暂时表现出政策与任务不协调的现象,三、四、五三个月的四千亿(每月)比较重了些,
以致走到超过实际利润去征税……如果六月份上海能从四千亿降到三千亿左右,对稳定
情绪,减少商店关门即起大作用。不知对整个货币回笼作用有否影响,请陈、薄考虑电
示。”
这一回,毛主席亲自拟定了复电。毛主席在复电中用了“甚好甚慰”四个字,对陈
毅五月十日的报告,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为加速恢复上海经济”所取方针是正确
的”。关于税收问题,复电说,待研究后,由陈云、薄一波给予答复。
毛主席还在复电中告诉陈毅,六月中旬将召开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通过土改法令,
并讨论调整工商业问题。毛主席这样写道:“你不是全国委员会委员,但有些问题须事
先和你商量,请你于六月一日来中央一次,留两三天,即可回去”。
写完后,又加上一句:“如果你觉得马上来为好,亦可以马上就来。”言辞中充满
着信赖,尊重和亲密之情。
减税一千亿,后来如何呢?
5月17日陈云、薄一波答复说:
“……如你认为上海六月份税收须从四千亿减为三千亿左右,我们同意。具体减多
少,如何减,请与华东财委商定。”
与此同时,上海十五万失业工人,得到了全国的支持和关注。
从五月起,上海工商界“倒风”渐止,学校开课,失业减少,情况开始全面好转了。
2.5 霜重色愈浓
一九六六年深秋,陈毅来到北京西山,写下了《题西山红叶》这首光彩夺目的诗篇: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诗如其人。陈毅的这首诗,正是他自己英雄本色的写照。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陈伯达、“四人帮”一伙野心家、阴谋家、
反革命两面派,就对陈毅进行了种种迫害。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陈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横眉冷对,同林彪、
“四人帮”作了英勇的斗争,坚决地捍卫了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和
胆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就是一棵在大雪中傲然挺立的青松。
1966年10月1日,直立在天安门城楼检阅台正中的麦克风,向广场,向全城,向全
国传出了林彪带着浓重鼻音的时而拖腔、时而短促的声音:“同志们――同学们――红
卫兵小将们,你们好!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向你们问好!
……”
苍穹之间,立即口号震荡,欢声如雷。
林彪狭长、苍白的面孔上,浮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笑容,不是善良的人们一眼能看透的。他举起握在右手的语录本,在靠近胸口的
部位,前后挥动了几下,又扶正手中的讲稿,继续念下去。
陈毅站在林彪右侧不算太远的地方,对他的一举一动看得十分清楚:他照例用大拇
指和中指夹着红皮的毛主席语录,食指放在一页里――好象他刚刚暂停看语录,立刻又
要翻阅似的。正如有本“大参政”上一位外国记者所描绘的一样。陈毅情不自禁,面露
轻松的微笑,在心里感叹起外国记者眼睛的厉害。
但是,他这种轻松的心情转瞬即逝,耳旁林彪的讲话,使陈毅迅速回到复杂纷繁的
现实之中。
林彪翻动手中的稿纸,扯足嗓子念道:“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
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听到此,陈毅眉头一皱,脸色陡然变得冷峻起来。事情已经非常清楚地摆明了:两
个月来,已经取代了中央书记处的“文革”小组,在政治局会议上肆意攻击刘少奇、邓
小平同志,竭力要把工作组的“错误”升格,然后顺藤摸瓜,抓出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
线的炮制者,将其置于死地。
对于这种意见,政治局内部也是有争论的;故一直未通过。就在三天前,周恩来还
根据中央的决定,召集了国务院各部、委、办党组成员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意
见:运动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不能老搞下去,要转入抓生产。当时,许多位部长、副部
长热泪满面,国务院小礼堂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可是今天,林彪突然公开宣称“斗争还在继续”,言下之意,“文革”运动不能结
束,还要继续开展下去。
一种无可名状的痛楚涌上陈毅的心头。他感到了一种威胁,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向中国共产党紧逼过来!
林彪讲完话,游行开始了。检阅台上的领导同志也可以走动了。而陈毅两手扶着栏
杆,无意中,他突然注意到,波平如境的玉带河里,倒映着一排漆黑的大字,象给自己
的判断作出了最有力的注脚。至此为止,陈毅对这场运动的目的,可谓彻底看清了!
陈毅满腹心思渴望找人倾诉。他转身走进休息室,瞥见文化部副部长肖望东坐大桌
边,就径直走过去,拍拍肖望东的肩头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个东西。”
他二人一前一后,走到刚才陈毅站立的位置。陈毅双肘撑在城楼栏杆上,用头往下
点了点,说:“你注意看,看玉带河里有什么?”
听陈毅的口吻,不象是开玩笑,肖望东靠前俯过身去。一阵秋风掠过,玉带河里波
光粼粼,啥也没有。肖望东茫然地摇摇头:“陈总,没有什么嘛!”
“你仔细看么!”陈毅道,“看他们是干什么的!”
肖望东凝视水中,一阵秋风过后,水平如镜,像底片放进显影液里,一排巨大的黑
体字跃然而出:“打倒三反分子×××!”再细细一看,字迹笔划是反的,原来,这是
一幅刷在天安门城墙上的大字标语的倒影响。×××,是一位不太出名的领导干部。
肖望东不解地看看陈毅:“哦,是一条标语呀!”话外之音显而易见:这种标语随
地可见,何足为奇!
“你看看,这就是文化大革命!”陈毅声音不高,却凝聚着满腔的愤慨,“你看见
了吧,文化大革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打倒老干部!这不光不能告一段落,还必须继
续开展下去!”
肖望东突然记起,两个月前,他曾就“文革”的目的请教过陈毅,陈毅的回答是:
“我也不晓得。”今天,陈毅一语道破,显然是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分析,最后才得出的
结论!肖望东是陈老总的老部下,熟知陈毅洞察秋毫的战略眼光,此时感到格外震惊:
难道运动十月份告一段落的计划又要告吹?
难道……肖望东越想越担心,他想再问几句,抬头才发现,陈毅迈着沉重的步子,
已经向西头走去。
陈毅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较量过。
他有着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识别真假
马列主义。当看到林彪一伙“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唱高调、干坏事的时候,陈
毅公开在群众大会上讲:“有的人口号喊得很响,拥护毛主席,实际上不按毛主席的思
想办事,是真拥护毛主席,还是反对毛主席,我怀疑,我还要看。”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陈毅看清了林彪居心险恶地把矛头指向我们党的许多老
干部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愤怒地指出:“几十年为党浴血奋斗的老帅、老将们,一个
早晨就都成了‘大土匪’、‘大军阀’,这样的造谣中伤,谁能相信!这不是给毛主席
脸上抹黑吗?几十年来和党合作的老朋友,竟然成了‘牛鬼蛇神’,谁不痛心!这样一
个伟大的党,只有主席、林副主席、周总理、伯达、康生、江青是干净的,承蒙你们宽
大,加上我们五位副总理。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就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如果只有
这十一个是干净的,我陈毅不要这个干净!把我揪出去示众好了!一个共产党员,到了
这个时候还不敢站出来讲话,一个铜板也不值!有人说我陈毅跳出来了,对,快要亡党
亡国了,此时不跳,更待何时!”
有些好心的同志劝陈毅,要他少讲点,免得招惹是非。陈毅则有力地回答说:“要
我不讲话办不到,我素来不是这个性格,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哼哼哈哈,要我随风倒我不
干!”
1967年2月18日,陈毅在和一些群众代表谈话时,满腔怒火地说:“现在的大字报
越来越多,字越写越大,水平越来越低。‘打倒大军阀朱德’,朱德为什么成了大军阀?
朱老总今年八十一岁了,历史上就是‘朱毛’‘朱毛”,现在说朱老总是军阀,要打倒,
一揪就是祖宗三代,人家会说,你们怎么连八十一岁的老人也容不下?!还不是给我们
党脸上抹黑吗?贺龙同志是政治局委员、元帅,现在要砸烂狗头,这能服人吗?人家会
问,你们共产党是什么人?人家会骂共产党过河拆桥,你们这样搞没有好下场!”
在那些动乱的岁月里,陈毅无私无畏,仗义执言,尽一切可能保持与老同志、老战
友的来往和联系。然而,这样一来更加激怒了林彪、“四人帮”一伙。他们对陈毅的迫
害更疯狂了。但陈毅是硬骨头。在批斗他的大会上,他质问道:“我有什么罪?我要有
罪还当外交部长?我革命四十年,这样我死了也不甘心,也不服气!”
1968年,林彪、“四人帮”一伙搞突然袭击,把陈毅等六位老同志分别隔离出来,
每个人都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不断地围攻批斗,最后把陈毅逼出北京,到外地去搞所
谓“调查”、“蹲点”,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利。
从1970年5月起,陈毅就时时感到身体不适。但是由于当时他正处于政治上受迫害
的地位,他的病没有得到及时认真地诊断和治疗。直到同年冬季,陈毅才回到北京,到
三○一医院治疗。本来已经说好住院,但由于林彪一伙从中作梗,临时却说没有床位,
叫在家等待,又拖了一些时日才进了医院,却又没有查出病因。到了1971年1月16日,
陈毅大疼难忍,才再次赶到医院,仓促中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动了手术,手术中才发现
是直肠癌造成的肠梗阻。手术进行了六个多小时,年已七十岁的陈毅,以顽强的毅力,
承受了这次大手术。回到病房后,经过四五天的时间,就下地活动了。医生们被陈毅的
精神所感动,不得不真实地把严重的病情向陈毅讲了。听罢,陈毅笑着对医生说:“你
们不告诉我,我也猜到几分。不要紧,是癌症就把它切掉,再长出来再切除。你们治去,
可以拿我作个实验,找出经验来!”
象往常一样,越是艰难困苦,他越是乐观顽强。陈毅尽量设法快些恢复体力,争取
为党多做些工作。在医疗期间,仍抓紧时间看文件,读书,写东西。1971年“九・一三”
林彪反党集团武装叛乱的阴谋败露,林彪带着他的几个死党,从北戴河仓皇出逃,摔死
在温都尔罕的沙漠里。陈毅听到这个事件的正式通知时,虽然仍是重病在身,但却毅然
投入了这场斗争。他当即提议,在场的同志为我党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重大胜利举杯祝
贺。为了揭露林彪的反革命罪行,陈毅抱病参加了党中央召开的老同志座谈会。在座谈
会上,他作了两次长篇发言。会后,他又认真修改自己的发言稿,还亲自写下了一百多
页重要材料,揭发林彪的反党罪行,并认真仔细地作了第二遍修改,充分表达了他对党
的一片赤诚之心。他豪迈地说:“我倒要看看,我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大!”
为了锻炼身体,陈毅每天都绕医院走上三圈,每圈足有三千米。他的体力增强得很
快,不久就出院了。正当大家都为陈毅体力增强、精力充沛而高兴时,万万没有想到,
时过不久,陈毅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在医院里,他曾深情地对张茜说:“在长期的革
命斗争中,不知有多少革命同志在咱们前头牺牲了,对我们来说,只是工作做得太少
了。”有一位熟识的医生来看望陈毅,他严肃地问:“你看我还能活多久?”医生难过
地说不出话来,两眼含着泪花直瞪瞪地望着他。陈毅却爽朗地说:“现在对癌症没有什
么好办法,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嘛!估计一下时间,好为党再做点工作。”
直到临终,陈毅还在热切盼望能为党再做些工作。当周总理来看望他时,他仍满怀
信心地说,等我好了,有些工作还要去做。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周,他还满怀希望地对他
的孩子们说,新年一过,我还要下地走一走。
1972年1月6日,奋斗了半个世纪的革命家陈毅元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78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出席老同
志的追悼会。八宝山休息室里,毛泽东泪洒两行,他握着张茜的手,话语格外缓慢、沉
痛:“我也来悼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又对陈毅的子女们说:“要努力
奋斗哟!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勉励陈毅的子女,要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
陈毅元帅是一棵高耸挺直、万古长青的劲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元帅是西山的红叶,寒霜愈重愈显出英雄本色,正如他的诗句:“霜重色愈
浓”,“斗争见英雄”。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