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刘伯承元帅之 常胜将军之谜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3 常胜将军之谜 从1912年讨袁护国到1949年解放全国,刘伯承经历了无数次重大战役。许多战役出 奇制胜,成为军事史上的典范。那么,其常胜原因何在? 3.1 熟谙兵法 刘伯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伍贤书深谙兵法,精通武术。受他的影响,幼年时的刘伯 承就常随他练功习武。对老师讲述的《水浒》、《三国》、《说岳全传》等故事中的精 彩战斗片断和一些重大战役他都能熟练讲解,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1年,刘伯承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崇高志向,投考了重庆军政府陆军将弁学堂。 在将弁学堂,刘伯承开始接触“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兵器学”、“地形 学”、“战术学”、“筑城学”等军事课程。刘伯承几乎把所有时间和金钱都用在了读 书上,他除了学习军事外,还注意学习历史,学习文学。二十四史里的许多文章他都读 过;《孙子兵法》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又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他时常翻 阅,据说能一字一句地全都背下来,而且能熟练运用。在创办红军大学期间,他还亲自 向学员讲授过《孙子兵法》。 刘伯承元帅不仅熟谙中国兵法,而且常常借鉴外国的军事著作和著名战例来丰富和 发展我军的军事理论。1911年11月,刘伯承受党的委派,进入苏联高级步校学习。由于 学习成绩优异,又被推荐提前进入了闻名于世界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学习期间, 攻俄语成了一大难关。此时的刘伯承已35岁,但面对语言关却毫不气馁。他常常清晨第 一个起床,坐在零下15℃的操场上朗诵,夜晚最后一个入睡。有时,甚至在上厕所、走 路时也把单词写在手上背诵。对于这一段的学习和生活,刘伯承在给朋友王尔常的信中, 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 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菜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 义,精通军事以报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如钱串,视生词 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日已能阅读俄文 书籍矣”。 刘伯承借助于俄文,阅读了不少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军事论著; 学习了苏联红军的各种条令和有关司令部组织指挥的知识,以及正规战的战术、游击战 的战术、军区和野战部队的建设等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也涉猎了十八、十九世纪一些著 名军事家如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论著,从而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军事素养。 回国后,刘伯承元帅在战争间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军事著作。他译的第一篇处女作 是《苏联步兵操典》,后来又陆续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游击队怎样动作》、 《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苏联红军在战斗情况中的政治工作》、《苏联山地斗争》 等数百万字的军事论著,是我国少有的军事翻译家。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不是教条的理论。刘伯承元帅精通兵法,但他并不囿于 书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战争实践,打了许多漂亮仗。 《孙子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刘 伯承元帅运用这些兵法时,并不视为金科玉律、一成不变,而是视实际情况而定,有时 甚至利用敌人迷信这些名言,有意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继续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据当时敌情和 统一战线的政策,刘伯承率一二九师东进平定地区,阻击西犯之敌,支援国民党作战, 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根据敌人行动计划,刘伯承判断敌人要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物资,即命令我军 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敌。果然,第二天,日军辎重部队通过七亘村时, 我军有意放过先头部队百余人通过伏击区,等辎重骡马进入伏击圈后,一阵枪炮猛攻, 致使敌军无法还击,狼狈向回逃窜。这次战役,除敌人少数掩护部队和辎重逃回测鱼镇 外,全部被我歼灭。 mpanel(1); 七亘村战斗结束后,刘伯承预见到日军向平定地区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没有完成, 前方需要子弹和粮食急如星火,根据交通条件,七亘村是日军前往平定的必经之路。敌 人对中国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常遵”的 用兵道理,但他们却迷信教条,认为我军伏击胜利后,必定已转移他处,不可能在七亘 村一带再次设伏。于是,刘伯承以其神机妙算,在严密分析敌人态势和情况后,再一次 大胆在七亘村设伏,又消灭敌人数百名,缴获骡马数十匹。 七亘村重叠战乍看好象违背了兵书条文,其实正是刘伯承将军熟悉兵法,灵活运用 的战略思想的体现。 刘帅在战术运用上的高超之处,非常人所能比。同样是伏击战,有的是伏其救者, 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诱而伏击之”,有的是“威胁而伏击之”;同样是歼灭战, 平汉战役是“猫盘老鼠”,陇海战役是“纵深闪电”,鄄城战役是“拖刀计、回马枪”, 滑县战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鱼战役是“釜底抽薪”。这些战役足以说明刘帅对兵法 谋略已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地步。 3.2 “三个半”战略家 刘伯承元帅被看做是中国“三个半”战略家之一,人们常常赞誉他“料敌如神”, 敌人也承认他“用兵神妙”;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甚至组织专人研究刘伯承的战术,但到 头来却还是败在刘伯承的手下。 刘伯承将军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何为“五行?”“五行”即任务、 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掌握这五要素是战争取胜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在每次重 大战役前,刘帅都要对这五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以奇制胜。著名的神头岭战 役就是一例。 1938年,日军为配合其津浦作战,以三万余人的兵力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为钳 制向晋南进攻的日军,刘伯承决定率一二九师发动了长生口战斗,消灭了敌人一百三十 余人,击毁汽车五辆。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刘伯承将军运用“攻其所必救, 歼其救者”的兵法,决定发动神头岭战斗。 神头岭山岭崎岖,地形复杂,公路也是从岭上通过,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地形道路崎 岖、不便于我军行动,而刘伯承却决定以这里作埋伏战的战场,他说,“这里地形复杂, 敌人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长,骑兵也难以左右机动,选择这里,利于我隐蔽、埋 伏、而不利于敌军展开回施。” 在具体部署这次伏击战之前,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侦察地形。他发现,这里的汽车 路是从岭上通过的,但司令部的参谋却没有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刘伯承严肃地批评他说: “这么大的疏忽,能打胜仗吗?做参谋必须细心,要象头发丝那样才行”。由于他的细 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错误。 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战斗打响时,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 妙,在发起攻击前,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展 开、骑兵还没上马、炮也没架起来便束手就擒,只十来个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连从潞城 赶来增援的日军一○八师团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