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九章 向苏浙敌后发展和天目山战役 向苏浙敌后发展,是我军向东南发展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在抗日 战争后期,为迎接战略反攻形势到来作出的战略决策。 我们在执行向苏浙敌后发展任务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顽固派一而再、再而 三的拦截和进攻,被迫奋起自卫。从一九四五年二月到六月,在浙西天目山地区, 主要是孝丰( 今安台县丰城镇) 地区,我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自卫反击作战,沉 重地打击了顽军。尤其是第三次作战,歼灭了向我进攻的顽军精锐主力。这三次 作战统称为天目山战役或孝丰战役。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在望,胜利果实归谁所有?胜利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 运将怎样?已经日益尖锐地提到全国人民的面前。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一直处 心积虑地限制、削弱人民革命力量,随时准备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抗战爆发 以来多次制造反共磨擦,现在眼看日寇败局已定,为了独吞胜利果实,并在胜利 后对全国继续其法西斯反动统治,就更迫不及待地指令国民党第三战区悍然向我 发动进攻,妄图一举歼灭我在江南和浙西的新四军主力,为其以后发动至大规模 内战作准备。 我们对于在向苏浙敌后发展中将会受到顽固派的严重阻挠是早有预料和作了 准备的。为了全力迅速向敌后进军,我们总是力求避免同顽军纠缠和正面冲突。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想避免也避免不了。发动内战是顽固派的既定方针,我 们只能针锋相对坚决斗争。因此,我们向敌后进军时不能不随时准备对顽军的进 攻实行自卫反击。面对顽军的进攻,我们只有取得自卫反击作战胜利,才能够继 续挺进敌后,打击日伪,发动群众,扩大和建立新的解放区。 天目山战役是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激烈和艰苦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我 华中部分主力锻炼成长的重要战役之一,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践,使我 们提早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后来蒋介石对我们全面大打时做 了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的准备。 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九四四年世界形势大好。年初,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大规模战略反攻,希 特勒处于东西夹击的困境之中,日寇已面临穷途末路。中国敌后战场形势也越来 越好。我们不但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而且连连取得新的胜利。抗日根据地被敌 人分割、包围的态势,正在转变为敌人的孤立据点被大片抗日根据地所封锁和包 围。到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人民抗日军队已发展到六十五 万,民兵有了二百多万,解放区的人口已有九千万。我华中地区就有主力军二十 万余,地方武装五万余,民兵发展至八十余万。 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筹划着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部署,各解 放区展开了局部反攻。同时中央决定留守延安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以一部南下向湘 粤发展;在华中的新四军以一部向西向河南发展,一部向南发展东南沿海。 一九四四年九月九日,日军攻占温州,并相继占领福州,控制了闽、浙沿海 地区,国民党军纷纷西撤。九月二十七日党中央指示华中局:“我军为了准备反 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 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 南岸,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随后, 党中央又对华中局指示: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 尔后视情况变化,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使我党我军在举行战 略反攻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接着,中央确定以第一师( 包括第十六旅) 担负 南进任务。浙东游击纵队接应由苏浙边南下的部队,浙南游击队向浙闽交界沿海 敌后发展。 mpanel(1); 党中央这一战略决策的蓝图,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一年二月发出的 关于华中三个战略地区( 包括鄂豫陕边、江南根据地,苏鲁战区) 任务的指示。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同志对江南根据地( 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和闽浙赣边四 个方面) 规定的战略任务是准备出天目山、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创立和恢复关 宁地区和沪杭甬地区以及闽浙赣边区的根据地。而苏鲁战区,应作为向南发展的 策源地。当时由于皖南事变造成的严重损失,华中局同南方几个省委联系中断, 华中局曾设想成立江南区党委,以苏中为依托向江南伸进。但此后华中敌后抗日 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而日寇打通浙赣线的计划又未实施,以致这个指示一时未 能付诸行动而成为一个远景规划。到了一九四四年的九月,情况发生了以下变化 : ( 一) 苏中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三年的艰苦 斗争岁月,已经日益巩固壮大,不仅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和巩固苏中地区,而且为 向南发展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推备,有力量随时执行发展和支援新区 的任务。 ( 二) 苏南的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在苏中区党委领导下的丹( 阳) 北地区, 对一九四三年三月开始的日伪“清乡”,全体军民英勇奋斗,艰苦顽强地坚持了 原地斗争。到一九四四年,各县建立了县政权和三十至六十人的县警卫大队,区 乡不脱产的武装组织发展到五千多人,逐步恢复为游击根据地的局面。澄( 江阴 )(无) 锡虞( 常熟) 、苏( 州) 常( 熟) 太( 仓) 地区,经历了反“清乡”斗争, 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以苏中第三、第四分区为依托,采取逐步增强斗争效果的 方针,终于不仅站住了脚,而且情况逐步好转,在“清乡”中受到破坏的党组织, 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专员公署以及第十六旅,在京沪 路以南地区,在艰苦复杂的形势下,坚待武装斗争,深入开展工作,进行根据地 建设,除胜利地坚持了原有阵地外,把力量伸展到了苏皖边的长兴、郎溪、广德 地区,各分区也已连成一片。这些都为大军南下准备了有利的前进阵地。 ( 三) 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在日伪顽夹击的复杂形势下,艰苦奋斗, 不仅建立与坚持了三北( 指姚江以北酌余姚、慈溪、镇海地区) 游击根据地,保 存了浦东原有阵地,而且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并依托四明山向 南和向浙赣沿线的金华、义乌、兰溪方向发展。 此外,皖南、浙南、福建方面都保持着若干块游击基地,尽管斗争环境十分 艰苦,经过长期坚持,武装力量也有了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形势或整个敌后形势,无论是苏中、苏南、浙东的形 势,都有利于我们向东南发展。 我对于发展东南,怀有特殊的革命责任感。从一九三四年七月红七军团组成 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三年游击战争,我先后奉命执行向闽浙皖赣挺进和在皖南、浙 江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任务。由于敌我力量的极端悬殊,我们经过艰苦本绝的斗 争,付出了无数的生命和鲜血,才得以在浙南和闽浙边保持了战略支点。抗日战 争中我一直关注着那里形势的发展。一九四二年五月中旬,日军发动了浙赣线战 役,占领了金华、兰溪和进贤、东乡等地,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我向华中局和 军部建议增派部队向浙江发展。陈毅同志回电指示:由于整个情况尚不明朗,目 前仅可作准备。一九四二年六七月,华中局先后派出谭启龙、何克希等一批干部 到浙东,并决定成立浙东区党委,加强与统一浙东地方党和军队的领导。苏中区 党委和一师曾给以积极的多方面的支援。我们并一直十分重视保持与浙东的海上 通道。所以,中央确定南进是我期待已久的宿愿。一九四四年九月,我请求由我 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华中局、军部同意我的请求并报经军 委批准。 渡江南进,胜利会师 挺进苏浙是我第三次执行先遣任务。上两次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到一九三五年 一月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遗队和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先遣队。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我同叶飞同志到淮南中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开会, 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研究了发展东南的方针、政策、步骤、方法及可能抽调的力量, 同时研究了坚持苏中的有关问题。中央批淮了华中局的部署,由我先率领第七团、 特务一团、特务四团三个团七千余人及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分别调集的 各类干部三百余人首批南下,会合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发展苏浙敌后。当时有 消息说,日寇面临盟军的强大反攻,拟抢先解决中国问题,甚至准备在中国大陆 进行长期战备,即所谓放弃三岛,与英美决战于大陆。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估 计对日战争时间可能延长,因而我们对发展的部署也作了较长期的打算。华中局 曾考虑尔后由谭震林、叶飞同志相继率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必要时甚至再组 织后续南下梯队。当时谭震林同志正在津浦路西淮南地区指挥反“扫荡”而未能 参加研究,后来又因情况变化而未南下。 对南进的实际准备工作在严格保密下早就在分头进行了。十二月五日,成立 了实际上是南下司令部的的练兵司令部,以第一师参谋长刘先胜为司令,具体组 织部队行动。在这之前,预定南下的各部队已分别在三仓、曹甸等地集中整训了 两个多月,开展军事大练兵,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整顿了组织,补充了兵员和 武器弹药,补发了服装和全新的皮子弹袋,做到齐装满员。为了适应南方山地作 战,我们早就秘密地从上海采购到一批无缝钢管。并就地将主要零件加工好,送 到苏中装配成小口径的迫击炮,因而在南下的每个连队装备了三门自制的52毫米 小炮,营成立了装备有自制73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机炮连,团则组成了有洋造 82追击炮的炮兵连。与此同时,我们翻印了浙江省五万分之一地图,还派人到上 海等地采购了医药用品和通讯器材,并准备了大量法币和一些金银以便必要时在 新区使用。经过练兵和政治动员,战士们个个身强体壮,斗志昂扬,随时准备去 执行战斗任务。 部队从苏中南下,要通过长江、京沪铁路( 今沪宁线) 、大运河以及京杭国 道( 今宁杭公路) 等敌人的封锁线。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也是风险最大的一 关,是大部队偷渡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苏南沿江地区有南京、上海两大城 市和若干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是日伪心腹之地,驻 有重兵。敌寇对长江封锁很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弋,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 敌寇又严令所有船只白天凭条出港,晚上进港封存,各种船只为敌寇控制不易征 集。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 马又难于徒涉。 全国解放前我曾带着部队四次渡越长江,这是第二次。四次过江都是战略行 动,但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打开苏北局面,一九四o 年陈毅同志于 六月二十九日先带一个警卫班从苏南北渡后,我于七月八日率江南指挥部及第二 团、新六团渡江北上,渡江人员约二千,易于隐蔽机动。第三次是我苏浙部队于 一九四五年九月北上,贯彻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当时日寇已投降 不敢进行阻拦,国民党军队虽有阻拦,但由于忙于接管宁沪杭城市难于抽出大量 兵力堵截,我以一个纵队断后,实际上只以一个支队掩护,数万主力部队和地方 干部日夜兼渡( 浙东部队北上是走另一条路线) 。第四次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实施 战略追击彻底打倒蒋家王朝,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在我军绝对优势下的强渡,举 世瞩目。而这第二次过江是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及机关人员近万人在同一时间内 一举偷渡,难度很大却又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如有失误,不仅造成损失而且暴露 战略意图,后果严重,所以必须绝对保密和精心计划组织。在接到中央九月指示 后,渡江的准备工作,就在部队和地方、江北和江南有计划地展开了。镇江、仪 征、扬中、江都、泰兴等沿江地段是我新四军历来联系大江南北的战略通道,两 岸党的工作有一定基础,根据地也较为巩固,这是保证我们顺利接江的最有利的 条件。 由于这次渡江人数多,所以分成东西两路。东路由刘先胜、陶勇、阮英平等 同志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渡江,经丹( 阳) 北、句( 容) 北南下,在扬州曹王寺地区集中后又分成两路,一路经余家坂登木船过夹江 再到对岸。另一路经嘶马到三江营乘商轮直达对岸龟山。特四团因受船只限制延 至次晚截借了另一商轮随后跟进。部队过江后分别从日伪新丰据点中及陵口附近 通过运河和铁路,于一九四五年一月四日到丹阳西南的延陵地区。 西路由我率第七团和干部部队从淮南出发,选择在仪征、东沟( 六合城东南 ) 间地区渡江,我们于十二月二十六日进至离江边约十五公里的小营李宿营,二 十七日晚从沙窝子乘木船过江到南岸,在龙潭北的一个小码头上陆。龙潭西靠伪 首都南点,东邻伪江苏省会镇江,均有日伪重兵驻守,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 高资等各铁路车站都是日伪据点,铁路与江岸并行,中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 但也正因为如此,敌人想不到我们敢于从这里任他眼鼻子底下通过。十二月下旬 下了大雪,天寒地冻,河湖结冰,部队行动不便,但也正因如此,敌人想不到我 们会趁这种时刻渡江。地点、时间都出敌不意,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成为最安全的 地方。当晚,我侦察分队先头过江,悄悄登上龙潭码头,把十几个厂警之类的便 衣武装先稳住,做针对他门的政治说服工作,接着大部队就顺利通过。由于人多 船少,来不及运送第二梯次即将天亮,后续一个营于次晚仍然利用龙潭码头续渡 跟上。我们上岸后从龙潭、下蜀间越过铁路进入九华山区(位于龙潭镇与句容城 之间)。过了江,就同接应我们的丹北、茅山地委,江(都)镇(江)工委的领 导同志和十六旅派来联络的参谋见了面,大家格外兴奋,倍感亲切。在敌人多年 摧残下的句北人民,首次见到我军容整肃、军纪严明的大批主力部队浩浩荡荡突 然开来,惊喜万状,奔走相告,纷纷自动带着干粮要求挑担送行。有的是兄弟父 子一起来,有些地方全村全家劳力都来了,实在争不到任务的几百民工,几经劝 说仍不肯走开,他们宁愿扛着扁担同子弟兵并肩伴行。江南老区人民对新四军的 深厚感情使战士们无不十分激动。 在严重的敌情下大部队安全渡江的成功,是南下行动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其 所以获得成功,除因在时间和地段选择上出敌不意与我们周到的准备、严密的组 织和严格保密外,是和地方党政干部不避艰险、不怕困难、尽最大努力予以保证 分不开的。他们充分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征集大批船只,直到巧妙地调用了两艘 日商轮船。他们充分准备了向导、民工、粮草和宿营地,并出色地做好了伪军工 作。部队从新丰据点过运河时,该处伪军头目把日寇“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 乐,把大部分伪军拉出去大野外,只留少数伪军在岗哨上实际是为我大部队通过 作警戒。苏中、淮南、苏南在长江两岸有关地区的地方工作同志,尤其是丹北、 茅山地委,江都、镇江、仪征县委和长江工委、铁路工委、江镇工委等党政军领 导和各级干部,为保证苏中主力安全顺利通过长江、运河和京沪铁路等封锁线作 出了巨大贡献。而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我们的积极的、无私的支援,则更 是我们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十二月三十一日我们到达溧阳陶庄,在此休息三天并过新年。这里是茅山中 心区,是我们于一九三八年初在苏南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人民觉悟高,对新四 军感情深。他们虽然处于日伪匪顽的骚扰压榨之下生活很苦,但还是想尽办法热 烈欢迎和慰问子弟兵的到来。有的村子群众还搭起彩门,墙上贴满红绿标语。当 战士们从敲锣打鼓鼓掌欢呼的夹道人群中通过时,个个精神抖擞步伐健壮,连续 行军的疲劳顿时消失。时值一九四五年新年,军民联欢聚餐,盛况空前。一月四 日我们继续前进,经上兴埠、周城、庙西,六日到目的地苏浙皖边长兴县的仰峰 ( 上山下介) 时天已黑了,山路崎呕,路有积雪,十六旅同志沿途举着点燃的竹 蔑为行进部队照明,体现了两支将要共同战斗的部队之间的战友深情。 我们在长兴西北地区同十六旅会师,胜利地完成了南进的长途行军任务。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三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 部队,任命我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军区政治委员( 末到职) ,刘先胜为参谋 长。叶飞、钟期光两位于四月南来后奉命分任军区副司令和政治部主任,金明同 志南来后则主要担负地方党的领导工作。华中局并委托我以华中局代表名义全面 领导江南、浙东两个地区的党委工作,以建立全面统一的指挥。在苏浙的部队也 进行了统一整编:以原十六旅为第一纵队,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下辖第一、 第二、第三支队( 相当团,下同) ;原浙东游击纵队为第二纵队,司令何克希, 政委谭启龙,所属部队原番号不变;苏中首批南下部队为第三纵队,司令陶勇, 政委阮英平,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苏中第二批南下部队到达后编为第四 纵队,司令廖政国,政委韦一平,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队。与此同时, 地方党委、行政区划及干部配备也作了调整。还建立了苏浙公学。 二月五日在温塘开了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全体同志响应党中央“扩大解放区, 缩小沦陷区”的伟大号召整装待发。在部队休整期间,我们除注意抓好团结与纪 律教育外,特别注意了加强山地战的训练,练习爬山,提高山地运动速度。因为 原在苏中的部队过去长期活动于平原水网地区,而我们向南发展的地区都是山地。 为此。我向连以上干部作了山地战的专题讲解,政治部门并专门对山地训练、山 地行军的政治工作作了布置,还组织第一、第三纵队各连派代表互访互学,既交 流了经验又增进了友谊。二月十三日是春节,各部队提前过了节,就冒着严寒向 杭( 州) 嘉( 兴) 湖( 州) 敌后进军了。 周密筹划 苏浙军区当时的活动范围包括苏南、浙西、浙东三个区域,苏南区指的是江 苏的长江以南以及皖南的宣( 城) 郎( 溪) 广( 德) 和宣( 城) 当( 涂) 芜( 湖 ) 地区;浙西区指的是浙汀的钱塘江、富春江及其上游信安江( 衢江) 以西以北 地区;浙东区指的是钱塘江至信安江东南,瓯江以北地区。 苏浙两省是我国富饶的省份,经济文化发达,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当时是日伪统治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英美盟军可能登陆的 地域,敌顽都极力想占有这一地区。我军向苏浙敌后发展,实质上是敌顽我三种 力量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这是错综复杂、尖锐微妙的三角斗争。敌顽之间是又矛 盾斗争,又默契反共,甚至公然勾结,他们都想制服对方,又都想借刀杀人利用 对方打击和消灭我们。我们既要打击日伪,又要警惕顽方的反共阴谋,特别要防 止敌顽对我们的夹击,在斗争中要充分注意和掌握敌顽之间的矛盾。这种斗争又 因当时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发展形势的影响而更加复杂:美国看到胜利在握, 对华政策转为扶蒋压我的方针;日寇为了集中兵力准备太平洋战场的决战,正加 紧实施对蒋又压、又诱其策动内战的方针;国民党顽固派则企图利用这种新的形 势对我加强压力,并集中精锐部队驱赶我们,使这一地区的斗争蒙上中美日国际 斗争背景的色彩。 敌顽我三方在苏浙地区的态势犬牙交错,苏浙大部分地区沦入敌手,日伪占 领着南京、上海、芜湖、杭州、宁波等重要城市和几乎所有城镇,貌似强大,但 已走下坡路,兵力日蹙。我们到达苏浙边区后,敌寇在浙江除加强沿海防御外, 并无较大军事行动,虽扬言要再次打通浙赣铁路,实际上却停止于金华、兰溪, 并将永康、丽水、衢州一带放弃,驻守在杭州至金华沿线。天目山脉以北的宜城、 郎溪、广德、安吉和天目山脉以东的余杭、富阳等县城及较大的集镇虽仍为日伪 占领,但主动作战行动已经不多。 国民党第三战区,处于我军向东南敌后发展方向的西侧。长期以来它执行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制造皖南事变后仍把主要矛头对准我军。它拥有第二 十三、第二十五、第三十二等三个集团军共七个军,计有正规军二十二个师( 旅 ) 和突击总队三个突击队( 相当于师) ,并统辖苏浙皖挺进军四个纵队,忠义救 国军四个纵队,以及浙江省四个保安旅,江苏省二个保安纵队,和江西、福建的 保安部队等众多的地方部队,总计兵力不下三十万。自日军打通粤汉路以来国民 党第三战区全境虽已沦于敌后,但尚有联成大片的土地,保有广阔的地域,资源 丰富,后备充分。他们与日伪勾搭默契和平共处,甚至提出“变匪区为沧陷区”, “宁可让与日本,不可让与匪军”,在这大片国土上,鱼肉人民,拥兵自重。在 日寇向浙赣线进攻时,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部队虽在正面不断后撤,却在天目山区 留有重兵,其目的显然是企图同我在东南进行争夺,这清楚地表明,我军挺进苏 浙敌后,发展抗日力量,必将遇到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全力破坏。我们首先遇到的 对手主要将是国民党正规军。 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我们:将领导中心设于苏浙院交界地带,南下部队会合第 十六旅首先进占吴兴、长兴、安吉、武康间之敌后地区。然后向敌后新区深入发 展,采取巩固的逐步发展的方针,在大步向浙江发展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发展一切 敌后之敌后地区,作为大发展的巩固的基础和将来收复各大城市的有力阵地。总 的战略设想是一旦战略反攻时期揭幕,我们能够破敌、收京、入沪、配合盟军登 陆,使我们在日寇崩溃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如果那时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则我们能够在东南独立地就地坚持,成为全国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翼。 归结起来,我们挺进苏浙敌后的具体任务是:深入苏南工作;打开浙西局面 ;打通与浙东联系。 深入开展苏南工作,打击日伪,发动群众并不困难,问题在于那些与日伪互 相勾结沆瀣一气,匪顽合一为非作歹的武装特务。我从苏南地区经过时,沿途耳 闻目见,顽方特务武装甚为猖撅,这是影响我工作深入和人心安定的主要原因。 盘踞浙西的顽军主力,时而越过宣( 城) 长( 兴) 路北犯,是这些特务武装依仗 的后台。与浙东打通联系、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以考虑两条路线:一是东路,从杭 州东北钱塘江口南渡,到达三北地区。此线江面宽阔,杭嘉湖区又是日伪“清乡” 区,我在该区无工作基础,且系水网区,不便于大部队行动。二是西路,从杭州 西南地区东渡富春江到达金华、肖山地区。此线西侧大部为顽军所控制,顽军必 然要东出阻拦。因此,无论深入苏南工作或打通浙东联系,都必须首先打开浙西 局面,其关键又在控制天目山。控制了天目山就能屏障苏南,巩固现有地区,才 能使发展杭嘉湖区无后顾之忧,创造打通浙东的有利条件。 杭州西北的天目山脉是浙西的脊梁,东北--西南走向,绵亘百里以上,层 峰叠峦,竹木茂盛,山势险峻,东、西天目山主峰均高达一千五百米左右,支脉 绵延莫干山、昱岭、百丈峰等山脉。其北麓的孝丰城是浙西山区与平原交界点之 一,既是天目山北部门户,又是浙西与苏南、皖南来往的要冲。位置极为重要。 要控制天目山,必须先控制孝丰。顽军既置重兵于天目山,我要进入杭嘉湖敌后, 必将遭到顽军的拦击,这样就不可避免要与之进行一场恶战,战场将在孝丰地区。 而且由于顽区纵深大,后备雄厚,作战将不止一次。 分析了以上情况,我对进军的具体部署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全力向孝丰地 区出动,尔后在反击中控制天目山,再向浦东和浙东发展;二是先以一部指向莫 干山,尔后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 指杭州湾北的乍浦、平湖、嘉兴、 海宁、海盐地区) 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第一个方案不仅可使安吉、孝丰以东 及武康、德清和杭系湖地区为我遮断,以便控制该地区而进一步打通浦东及浙东 联系,而且可以使控制天目山的任务迅速完成,减少今后之困难,还可以在此方 向先以一个纵队进入浙东,预期半年后当有极大发展。第二个方案以第一纵队进 入浙西安吉、递铺以东,占领武康、德清及余杭以北地区,以一周时间肃清该地 区之土匪,并开展地方工作。尔后即以该地为基础派小部武装向东深入杭嘉湖地 区,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向南进至富春江边游击,以便与金肖支队打通联 系。两个方案比较各有利弊。依当时苏南情况和我们力量看,第一方案虽是可以 迅速打开局面的上策,但不是很有把握,如后续部队不能迅速南来,还可能陷于 僵局,而且我军主动深入顽区作战,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不利。第二方案虽 发展较慢,但较稳妥而有把握,且可以进一步模清情况和创造实施第一方案的有 利条件。我们确定执行第二方案并报军部批准。我估计当第一纵队进入莫干山地 区,顽方查明我军情况后,可能以主力向武康与递铺间向北挺进,逼我于吴兴、 长兴以南之水网地区背水作战,另以主力一路沿孝丰、安吉以西进入泗安以南地 区截断我第一纵队向西北转移之路;更大可能是顽军仅以小部牵制我第一纵队, 而以其强大主力由孝丰、安吉、泗安以西,越宜长路北进袭击我后方,寻歼我指 挥中心。双方的争夺重点将在天目山主脉,果如此,我可就势实施第一方案。也 并非对我不利。 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我率第三纵队仍留宣长路以北备战休整,练习 山地作战,准备随时机动。我们对各纵的具体部署是:第一纵队进至安吉、递铺 以东,余杭以北,控制莫干山及杭嘉湖地区,建立前进基地;第三纵队两个支队 进至誓节度、广德、泗安以南,配合第一纵队行动,一个支队在广德、泗安公路 南北地区掩护后方交通;第二纵队除继续巩固四明山区外,逐步向西发展,策应 主力南进作战。这个部署使第一、第三纵队以特角之势互相策应,第一纵队伸入 敌后,进一步模清情况伺机进退;第三纵队保持机动,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第 二纵队则隔江活动,遥相呼应。这样部署的好处是:如顽军主力向东攻击我第一 纵队,则第三纵队不仅可以正面钳制敌人以分其势,而且可视机由西向东攻击顽 之侧背,协同第一纵队求歼该顽。如顽以主力攻击第三纵队,则我可急调第一纵 队由东向西,切断该顽与天目山之联系,协同第三纵队歼击该顽主力,孝丰城可 能不战而下。 我军南进,既要深入敌后新区打击日伪发动群众,又要对付当面顽军的拦截 和准备应付其纵深力量的增援,更要时刻防止日伪与顽军的夹击。对敌斗争,我 们在战略反攻以前主要仍是游击战。对顽斗争,我们严格遵守自卫立场,人不犯 我,我不犯人;若顽军向我进攻,则坚决予以反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顽 作战则将以运动战为主,着眼于歼灭有生力量。 在执行任务中,我感到困难最大的是兵力不足和粮食紧张两个问题。尽管手 中已有两个主力纵队,但面对广阔而尚待开辟的敌占区,尤其面对众多且有雄厚 后备的顽军,力量就显得不敷应用。在分兵发动群众和集中应付敌人的掌握上更 增加难度。浙西东部地区尚待开辟,部队开进去不一定立即有饭吃,其西部不仅 尚未打开,而且都是山地,盛产竹木茶叶,而粮食不能自给,所以军粮完全仰仗 于苏南,部队行动受制于粮食补给甚大,部署作战行动和确定发展方向都不能不 首先考虑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影响战略决策和作战部署的大问题。 轻取孝丰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日,我各纵按上述部署行动。第一纵队沿途积极打击日伪, 先后粉碎了安吉、梅溪等地日伪和土顽多次出扰,占领了杭州以北的递铺、三桥 埠之线,控制了武康、德清两城,全部进入莫干山区。同时第三纵队第七支队也 进至广德以南柏垫以东地区。我们这个行动既是执行发展任务的开始,也是为了 试探敌、顽的反应,在进一步摸清情况后好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顽第三战区以陶广为总司令的苏浙皖挺进军总部,已于二月初得悉我一师主 力南下并在长兴地区与第十六旅会合,认为我军“企图进入莫干山建立根据地后, 可能进入杭嘉湖与海北地区,准备尔后协同盟军登陆作战,以争夺国际信誉”。 当发现我军越过广( 德) 泗( 安) 路南下并东进时,即令第二十八军以第六十二 师主力“迅将该匪歼灭,毋使坐大”;并令忠救军、浙保第二团、挺进第一纵队 等部协力堵歼我军。顽军发现我第一纵队已全部进入莫干山,在广德以南仅有我 第三纵队的第七支队时,即集中第六十二师全部、忠救军一个团、浙保第二团共 五个团,经孝丰及其西北向我第七支队突然发起进攻,满以为以五比一的优势, 可以轻易地把我第七支队吃掉,妄图切断我第一纵队的后路,进而歼灭该纵主力。 第一纵队的东进敌后,果然使顽军积极动作起来。于是发生了天目山第一次反顽 自卫战。 我是一直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西边的。我既关心着东边情况的发展,更密切 注视着西边顽军的动作。现在顽军主力由孝丰西北向北攻击第三纵队,正符合我 的估计,我等待的也正是它这一着。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在此方向上对顽军进行反 击,转而实施第一方案,又可避免主动攻入顽区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我的不利,而 收声东击西之效。 顽第六十二师是国民党中央军主力部队,是三战区骨干部队之一,装备整齐, 弹药充足,较有战斗力,且是反共老手,受命向我进攻时曾狂言“两天解决、绰 绰有余”。忠救军是一支受过特别训练的反动特务武装、全副轻装备,武器精良, 善于游击和山地作战。以其作战灵活机动,善于投机取巧,被名为“猴子军”。 我对国民党的正规军能否战而胜之、他们的战斗力和脾性究竟怎样、均需通过实 践才能回答。 我第七支队遭顽主力进袭即奋起自卫,于十二日在广德正南二十五公里余之 上堡里将顽忠救军一部击溃后,即以一部进至孝丰北之阳岱山、景和里一线。十 四日忠救军以一个团再次猛攻我上提里阵地又被击退。十五日,顽第六十二师在 忠救军继续向我第七支队正面进攻的同时,由外白羊迂问至西亩市以西之景和里, 企图截断我第七支队归路。我第三纵队即以第八、第九支队投入战斗,自午起在 景和里、南丁岭以北之线与顽军展开激战。我急调第一纵队主力越过莫干山,由 东向西切断顽军向孝丰、天目山区之退路,以协同第三纵队求歼该顽。十六日晚, 我第三纵队开始全线反击,顽不支,并悉我第一纵队正回师西进参战,当即全线 溃逃。当晚我第一纵队经西亩市向北急进时与逃顽尾部遭遇,十七日上午乘胜追 击,于孝丰以北之塔山将顽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四团残部击溃,午后一时占领孝丰 城,残顽继续向孝丰城南报福坛逃窜。十八日午,我第一纵队占领报福坛,并配 合第三纵队于孝丰西会歼西圩市、渔溪口、大小王坑一线之顽忠救军一部,残顽 向天目山和宁国窜去。至此,我南下后第一次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结束,共歼顽一 千七百余人,缴获迫击炮三门,重机枪十二挺,轻机枪三十余挺,步枪六百余支。 此役双方作战兵力基本上是一比一。 这是我军南下以来的初战,带有摸清情况性质。由于第三纵队全线反击时第 一纵队尚未赶到,未能形成合围,以及南下部队缺乏山地搜索经验,而溃败的顽 军熟悉地形,大部钻入山林夺路而逃,所以歼敌、缴获均不理想。但我军初战告 捷,打出了威风,长了自己的志气;而顽军碰得头破血流,从骄横轻敌转为闻风 丧胆,这两部顽军在以后与我作战中均表现畏缩不前,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战 后,我作战部队认真研究了顽军作战特点,总结了山地战的经验,重视了改进战 术、构筑工事和组织搜索,加强了侦察和通信手段,提高了大兵团作战中各部队 间密切协同的自觉性。 顽军的这次进攻,不仅偷鸡不着蚀了米,而且促使我们在反击中实施了第一 方案,提早了转向孝丰的进军。孝丰曾多次被日寇占领,群众屡受蹂躏。顽军驻 扎时对人民肆意搜刮,一见日寇到来即望风而逃,日寇一走则又来鱼肉人民。人 民群众对敌对顽都是又怕又恨。我军进入孝丰,秋毫无犯,鲜明的对比,使孝丰 地区广大人民认识到新四军是自己的子弟兵,觉悟迅速提高。这为尔后粉碎顽军 的进攻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是战场准备的重要条件。 根据党中央二月二十四日指示精神,我们在敌打通浙赣线以前,就地巩固现 有阵地,一方面抓紧部队休整训练总结经验;一方面积极部署深入根据地建设和 开展新区工作,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准备将来大举跃进, 并随时准备反击顽固派可能的再次进攻。 巧夺天目 我军在第一次反击中追到报福坛、渔溪口之线就停止前进了。一则本着有理 有利有节的原则适可而止,二则要抓紧时间深入农村工作;三则从军事上考虑, 天目山易守难攻,顽军有纵深配备,过于深入顽区对我不利,而且强攻凭险据守 的顽军,必将付出较大伤亡。估计顽军在初战中遭受的打击还不很大,必不善罢 甘休,第二次进攻将接踵而来,不如以逸待劳,待顽出击,在天目山外,于运动 中歼其有生力量,然后乘胜而进,使顽虽占地理之利却无兵据守或至少削弱其守 备力量,我便可能以较小代价而迅速占领天目山。据此,决定在顽军再次进攻之 前,我不主动出击。 不久,我们得知顽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密令陶广所部相机在孝丰附近将我 围歼,粉碎我打通海北和浙东的企图,严防我以天目山作根据地,并叮嘱“对剿 匪部队行动严守秘密勿使盟军发觉,以重国际听闻”。可见顽固派做贼心虚,自 知反共的图谋是见不得人的。当顽军第一次向我突袭遭到反击时,陶广本已调第 一九二师、第五十二师各一部驰援,只因第六十二师和忠救军溃败太快未及赶上。 如今接到密令就加紧部署再次向我进攻,以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为前线总指挥, 在忠救军的协同下兵分四路从西、南、东三面呈马蹄形向孝丰分进合击,妄图夺 取孝丰和围歼我军,严令顽各部应报“有我无敌的决心”达成任务。其左路是忠 救军,除原有二个团外,新增从桐庐赶来的一个纵队,共五个团,自刘村、小白 店、杭垓一带向孝丰西北前进;左中路是第一九二师之第一一一八团和第五十二 师之第一五六团,自章村、汤口一线从西南向孝丰以西攻击前进;右中路是第六 十二师三个团残部,自报福坛、统里一线从正南向孝丰进攻;右路是挺进第一纵 队、浙江保安第四纵队各一个团,自山坞、白水湾一带从孝丰东南进行包围。 顽军这次进攻的兵力有十二个团,其进攻部署的重点在孝丰以西,主要骨干 力量是左中路的第五十二师和第一九二师各一个团。第五十二师、第一九二师也 是顽中央军,同第六十二师一样均是第三战区主力,尤其第五十二师训练省素, 反动教育深入,装备精良,并配有苏式轻重机枪,是各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 贯自视甚高,经常充任反共总先锋。一般估计,其一个团的战力大致与我一个强 的主力支队相等。我们主要对付的是这一路。其次要认真对付的是左路忠救军, 它在得势时是有攻击力的。我们的方针是以各个击破对付顽军的分进合击,任凭 几路来,我只打一路,集中兵力捏成一个拳头指向西面之顽,主要目标为求歼第 五十二师的第一五六团和忠救军主力,然后视情况逐次歼击其他。我们应战的仍 是第一、第三两个纵队,只增加了一个独立第二团。顽军虽然以二倍于我的兵力 四路进攻,表面士气势很凶,但其建制混杂,指挥不统一,内部矛盾重重,只要 我们能利用山地有利地形,阻击箝制其他各路,狠狠打击一路,歼灭其骨干主力 后,其他各路也就好对付了。我当即决定以第三支队一部及独立第二团在孝丰周 围担任正面守备,以第八支队布防于孝丰西北之牛山、八卦山一带阻击忠救军, 第一、第三纵主力分别控制于孝丰及其西北芦村地区,待机由孝丰西南和西北向 西实施迂回包围,南北对进合击进至孝丰西侧之顽军。 顽军原定于三月一日向我发起进攻,因内部矛盾而推迟至三月三日开始。首 先,忠救军向我孝丰西北之牛山、八卦山阵地进攻,其他顽军亦向我步步进逼。 四日至六日,顽军先后占领孝丰东南至西南外围之白水湾、皇路庄、施儒庄、统 里庄、报福坛、上梅村、上市村等地,并继续向我迫近。我守备部队坚守孝丰周 围的青明山、坝山、太阳山、草明山( 即大毛头山) 及西北之牛山、八卦山等阵 地,战斗十分激烈,许多阵地反复争夺失而复得。六日晚我各守备部队先后发起 反击,正面击溃了第六十二师的进攻,并从西面楔入鱼溪口歼灭忠救军一部。七 日晚我全线出击,第三纵队主力自孝丰两北的芦村南下,向西线顽军左翼迂回; 策一纵队主力西出孝丰城,进行穿插分割。忠救军见我主力出击就溜之大吉,这 就暴露了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六团的翼侧。我第三纵队拟切断第一五六团退路时, 该顽已开始撤退,在报福坛附近的黄泥岗我与之遭遇,双方反复争夺有利地形, 经激烈战斗,我终将这股顽军消灭。我军接着又在孝丰西南之吉才坞、老石口歼 灭第一九二师一部,并在孝丰南再创第六十二师。十日,顽军纷纷南窜西逃。其 右路挺进第一纵队、浙保第四纵队,在进至孝丰外围后未敢上来,在得悉其他各 路顽军与我接战后赶紧回缩遁逃。 在东、西天目山之间鞍部有个叫羊角岭的地方,两边山峰陡峭,中间仅有一 条山路可通,小路一边是深涧,地势非常险要,只要在这里放上一个小部队用火 力封锁住隘口就万夫莫入。但顽军兵败如山倒,竞不敢在此据险抵抗。我第二支 队尾随紧追,乘机巧夺了这个险要之地,并乘势南进直下天目山南部的一都。溃 退到一都的败兵正拟稍歇,听到一点响声即惊惶逃窜。 三月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顽第一九二师、第六十二师残部、挺进第一纵队、 浙保第四纵队曾先后分别由黄湖、横畈、青云桥、后院向我进扰均被击退;我军 前出上述地区游击,接着顽军放弃临安,并从于潜、昌化之线向西南撤退。至此, 我军后发创人,在两倍于我之顽军围攻下,各个击破,以少胜多,再歼顽第一五 六团团长朱丰以下一千七百余人,缴获迫击炮四门、轻重机枪八十余挺,并完全 占领天目山和解放了临安,胜利地结束了第二次反击战。浙西纵横各一百余公里 的广大地区,包括长兴、广( 德) 南、孝丰、安吉、武康、德清、吴兴、余杭、 临安、于潜、富阳等十一个县的大部或一部均为我们控制,解放人口一百余万。 第二次反击战的战役目标是实现了,占领了天目山,但歼敌仍不多,大部分 逃散了。其原因,从顽军方面说,他们总想保存实力,进攻时等待观望,撤退时 争先恐后,一碰硬马上缩回,我们布下的口袋他不钻,而且部队撒得很开,不象 黄桥战役时那样靠拢。从我们方面说,虽然山地战的适应力提高了,但长期在游 击战争中养成的独立自主各自为战的习惯一下不易改变,各打各的多,协同配合 少。从打游击战向打运动战转变、向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转变,只能在实践中逐 步完成。同时我们只有二个纵队靠在一起,作战时一根扁担挑两头,手中没有预 备队,面对胜利发展的新形势更感兵力不足,因此我积极向华中局和军部建议第 二批南下部队早日动身。如果有了三个纵队,就可以拿一个纵队堵截,两个纵队 突击,仗就好打了,就能成建制歼灭敌人。我从实战中体会,部队编制以五五制 或四四制为好,否则不敷机动。 结束第二次作战后,中央指示要静观变化。暂缓大举入浙。顽军在第二次进 攻失败后士气更加沮丧,兵力更感不足,又悉我第四纵队南来,故赶筑碉堡加强 防御。估计顽方虽在增调兵力积极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但一时不至于有大的举 动,第三次进攻将会推延。我们就抓紧时机休整,继续贯彻中央和华中局指示, 做好深入发动群众的工作,以巩固现有地区,发展敌后新区。由于孝丰地区已较 稳定,苏浙军区领导机关于四月四日离开长兴西北的仰峰( 上山下介) 去孝丰城 与前指会合。十七日移孝丰东南之井村、吴家道。叶飞、金明同志率领第四纵队 渡江后安全到达,钟期光同志也已南来,二十六日我们在吴家道见面,这时我党 七大正开始举行,更使我们十分欣喜,大家都希望以新的胜利向七大献礼。 五月在临安地区成立浙西区党委和行政公署,领导天( 目山) 北、天( 目山 ) 东两个地委、专署和杭嘉湖工委、专署,大力进行新区建设工作。天北地委、 专署下设广( 德) 南、安吉、孝丰、吴兴、武康五县;天东地委、专署下设德清、 余杭、临安、富阳四县;杭嘉湖工委、专署负责吴兴、德清公路以东敌后地区的 开辟工作。同时苏皖区党委改为苏南区党委。 这时本来已很困难的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当地常年缺粮,这一年灾荒严重, 顽军又封锁了皖南粮道,军粮不继,民食不足。一般部队只有十天粮食,个别单 位已断炊,有的以野菜竹笋充饥。群众有的开始吃青苗。粮食供应全靠苏南,民 工长途运输到目的地时自身食用近半,动员了大量民工不断输送仍供应不及。为 了节约粮食,部队改吃稀饭减少餐次。为了减少体力消耗,以至停止操练活动, 有的连队让战士卧铺休息听指导员讲故事。有的部队分散四出采购、筹集粮食, 既耽误了工事构筑,又可能遇到紧急情况时来不及收拢。少数单位和个人为了争 粮影响内外团结和军民关系。为了把有限的粮食合理分配和最有效地使用,军区 组织了粮食领导小组,由叶飞副司令亲自主持具体分配。刘先胜参谋长是我们之 中年龄最大的,也带领机关干部亲自肩挑背驮接运粮食。军区机关和各部队并开 展开荒生产运动,普遍种粮种菜。这些措施有的只能救燃眉之急,有的短时间难 起作用。在此情况下,如不解决严重缺粮问题,不但部队不能支持,人民也不能 生活。为此,按军部指示精神,决定把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和深入敌后工作结合起 来。“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具体化为以战备姿态分兵就 粮和开展对敌斗争。 为防止顽军乘我分兵之时向我进攻,我们对分兵深入敌后的地区、方向、距 离,都一一细心考虑,既要有利于就粮,又要有利于发展,还要便于及时集中。 于是,我们调整了部署:以一部担任孝丰、天目山正面防务,扼要完成半永久性 工事构筑,使在抗击顽军进攻时能支持到部队的集中;其余各部基本上以支队为 单位分赴苏南太湖以西地区、皖南宣芜地区、浙西杭嘉湖地区,一面发动群众开 展工作,一面休整训练;另以一部向杭州、余杭、富阳间游击,控制富春江岸之 渡口。五月十九日夜,我第四纵队第十一支队在富阳西南汤家埠附近渡富春江至 中埠与第二纵队一部会师,打通了同浙东的联系。原在浙东的第二纵队主力则依 托四明山逐步向西发展,以期达到控制会稽山,并与金华、肖山地区打成一片。 诱敌深入,连歼顽军 我第十一支队渡富春江进入金肖地区,顽方迅速作出反应。顽第七十九师全 部于五月二十二日越展开于富春江西岸和新登( 今城阳) 东北一线,并先后强占 我何阜殿边、云昌、施家村、方家井等地并赶修工事。他们迷信五次“围剿”时 期堡垒主义的老办法,短时间内筑成了大批碉堡群,并断了我浙西与浙东的联系。 第七十九师也是顽军主力,而且也是参与皖南事变的刽子手之一。我第十支队原 拟随第十一支队之后继续渡江,因受阻停止于新登东北地区。 这时,据多方情报证实,顽第三次向我大举进攻已迫在眉睫。这次进攻由第 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亲自出马任总指挥,以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代 替被撤换的陶广任前敌总指挥,增调第七十九师、独立第三十三旅、第一四六师 加强第一线。五月底,李觉总部由光泽开抵淳安。同时突击总队第一队亦由江西 开抵淳安附近准备参战。突击总队又称突击军,全部美械装备,经英国教官训练, 其编制系五五制,总队下辖五个突击队,每队辖五个战斗营及工兵连等直属分队, 每营步兵四个连、重机枪迫击炮各一个连,一个营约千入,相当于一个小团,一 个突击队相当于一个师,战力强于第五十二师,是顽方最精锐的部队。五月二十 八日起,天目山以南的顽军进占新登以北、临安以西之藻溪镇;天目山以南的顽 军从宁国方向出动,向孝丰以西及西北之独树衔、桥头、柏垫一带我阵地进逼; 忠救军则向孝丰西南我章村、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