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4 章 京城圣被得堡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十四章 京城圣彼得堡 彼得堡,正式名称是圣彼得堡,它不仅被彼得视同拱壁并引以为自豪,而且也 是他君权的象征和改革时代的标志。 当然,新都不代表整个俄国的风貌。恰恰相反,无论就建筑风格或居民生活方 式而言,它都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名城。当首都警察局局长为它的居民改穿皮鞋而到 处奔走的时候,除少数几个城市之外,整个露西还在穿着已经穿了二百年的长袍, 拖着啪哒啪哒作响的树皮鞋。彼得坚决要求贵族妇女参加社交活动,但外省的妙龄 少女多年来却一直深居闺阃,对她们严加防范,唯恐受到外界诱惑。只有首都才建 起了供上流社会使用的砖瓦房屋,大街上有路灯照明,还开辟了公园。在彼得的版 图辽阔的帝国里,彼得堡有许多东西是其他地区连想也想不到的。 彼得尽力想把一些新事物给予这个老大帝国,彼得堡的建成可以说是这种新事 物的一个范例。 彼得自己也认为,建立新都是他在位时期的丰功伟业之一。 在彼得时代,彼得堡的房屋建筑经历过三个阶段,即木结构,土坯结构(1711 ――1717年)和砖瓦结构。 在彼得堡营建初期所修建的房屋都是老式的,没有一定之规,和许多其他古老 的俄罗斯城市一样,这里到处是用圆木建的简陋小房,弯弯曲曲的大街小巷。保留 到现在的唯一的一座建筑物,就是彼得住过的一所小木房。 当时经常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三一广场是最初的市中心。三一大教堂和政府机 关办公楼就建在那里。 瓦西里耶夫岛在当时还是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岛上灌木丛生,人们就在那里放 牧。1711年,岛上建起了唯一的一所大宅院,这就是缅希科夫公爵家的两层小楼, 当时的人认为,这所小楼很漂亮,不过仍是木结构的。从涅瓦河到楼前开了一条水 渠,这样,特级公爵一走出门廊就可以坐上小艇。公爵府邸的后面开辟了一座公园 ,但始终没有建成。在岛的狭长沙滩上有三架风车。 人口较多的是海军部岛,岛上建有阿普拉克辛伯爵和莎菲罗夫等达官显宦的府 邸。挨着海军部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小木房,那是在造船厂和制绳厂做工的俄国工 匠和外国工匠的住房。全城这时约莫有七百五十到八百户人家,总共约八千居民。 彼得认真抓彼得堡城的营建工作是在波尔塔瓦大捷和占领波罗的海沿岸之后。 沙皇建设他的“乐园”可以用两种方法:或者根据新的规划,拆除旧房,另建新房 ;或者使新规划适应现有的建筑物,并对新建筑严加管理。彼得一开始对这两种方 案都不同意,决定让彼得堡原封不动,维持现状,在附近另觅新址,以便城市建设 的设想不受任何限制。 沙皇想象中的新城是什么样子,它同旧都莫斯科应该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要有笔直的街道,宏大的公园和宽阔的林荫道,而运河应提供舟楫之便 。城市的房屋建筑应按政府制订的规划进行。规格应包括一切细节:街道和街心花 园的分布,建筑物的样式,等等。 mpanel(1); 彼得选中了科特林岛。岛上建城规划草案规定开凿矩形的运河网,运河两岸建 造贵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住宅。1712年初,彼得下令“一俟战争结束”,即将一 千户贵族、商人和手工业者强行迁往该岛。 但战争结束之后,建城工作依然遥遥无期。加之,这个岛屿又容易受到敌人攻 击。末了彼得决定仍把首都建在彼得堡,但要营建得更合理一些。刚刚开始营建的 瓦西里耶夫岛将成为市中心,因此,并不需要大规模拆除现有建筑物。 从1717年起,空前紧张的城建工作开始了。每年都有几百所房屋拔地而起,结 果到彼得逝世时,首都已经变成拥有四万人口的大城了。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居 然用这样短的时间建成这么一座庞大的中心城市,一时在欧洲传为佳话。 1716年,彼得聘请了著名的法国建筑师勒布隆,委托他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草案 。翌年,勒布隆将设计图纸和标准建筑物的平面图送呈正在巴黎的彼得审批。沙皇 对标准建筑物作了如下不同寻常的批示:住宅的窗户应开小些,“因为我那里的气 候不同于法国”。 勒布隆实现了当时城市建筑师们关于所谓正规城市的设想:这种城市的一切一 切都由政府安排,居民们为了诸事顺遂,只须认真执行政府的指示就行了。勒布隆 计划修建的城市是椭圆形的,在海军部一侧以笔直的大街为界,在瓦西里耶夫岛上 以运河为界。岛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皇宫广场,广场周围是达官显宦们的府邸和政 府机关大楼。勒布隆划出一些地方作为设置教堂、市场和街心花园以及举行庆典的 广场和刑场之用。大街两旁的建筑物高度相同。 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后,曾就瓦西里耶夫岛的未来建筑情况同这位建筑师交换过 意见。 “我们以后打算怎么干?”沙皇问勒布隆。 这一问并没有使建筑师感到意外。 “拆除旧房,建造新房;填平老河,开凿新河。” “这一点我也想到了,只是这需要花不少钱。” 不管在岛上开凿运河会使它具有威尼斯的外貌这个远景是多么引人入胜,彼得 还是把勒布隆的规划草案束之高阁,因为彼得堡的气候不允许首都居民那么方便地 利用水上交通。 到1725年,彼得堡的公用设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某位外国人士曾指出,在17 10――1711年期间,“只要下一天小雨,就无路可走,满街是泥。”现在首都的所 有街道都用石块铺面。铺筑街道的任务是靠居民自己承担,凡到彼得堡来的人,都 用大车运三块石料,其重量不得少于五俄磅。每船运送十到三十块石料。不光是铺 街心用石料,从街沿到房屋前一米半到两米宽的地段(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人行 道),也都要铺上石板。 把海军部和亚历山大―涅瓦大寺院连接起来的涅瓦大街。景色壮观,使当时的 人叹为观止。大街两侧,栽植了三、四行树木。 1718年 5月27日,枢密官收到沙皇诏令:“为在本市建立良好秩序,兹决定警 察总局局长一职由副官长杰维耶尔担任。” 葡萄牙籍的商船水手安东・杰维耶尔,是1697年彼得在荷兰发现的。这个无家 可归的流浪汉,靠表现快速爬桅杆维持生计,他的机智引起了彼得的注意。当时沙 皇把他安置在缅希科夫身边,后来又派他作自己的待从。这个人机灵非凡,但虚荣 心很重,一心想同特级公爵结亲,娶他嫁不出去的丑妹妹为妻。缅希科夫对这种奢 求不屑置答。但这位重臣的妹妹却对愿与自己结百年之好的人报以青睐,指使他恳 请缅希科夫从速玉成他们的好事,如果他想保全胞妹的名节的话。缅希科夫下令逮 捕纠缠不休的求婚者并施以鞭笞,宫廷侍从于是向圣上诉苦,于是彼得作主为二人 完了婚。 给警察总局局长的指示由彼得亲自起草。沙皇要求他关心建筑房屋是否照章、 涅瓦河及其支流的加固工程、街巷的整洁、商场和集市上的秩序、出售商品质量。 还责成他制止哄抬物价,严禁赌博,严格遵守消防制度,设置夜间巡逻队,同时要 象外地那样,巡逻人员巡夜时要击柝。 晚十一时至翌日清晨(即夜间),各关卡用拦路杆拦住不得通过,此时宵禁时 刻允许在大街通行的只有军人、“显贵人物”、医生、神甫、接生婆和奉命执行公 务的人。他们都必须随身携带灯笼。其他一应闲杂人等,如夜间超过三人同行,即 使携带灯笼,也不予通过。 1721年,首都居民开始看到初次引入俄国的新事物:彼得堡的街头开始点上了 路灯,一共是五百九十五盏。 路灯工人往路灯里倒上大麻油,点着灯芯,五小时后再把它们熄灭。 市内海军部一带,被运河分割成几块。在彼得时代,首都的一些运河把夏宫的 御花园变成了一个岛子,在那同时还挖了天鹅渠和冬渠两条小运河。运河的建成使 周围地区变得干爽,它们带来了交通方便,而且还把一些易着火的建筑物围了起来 。海军部周围的运河就起这样的作用。 涅瓦河、莫伊卡河和遍布各处的运河,都有木结构的护堤。在建筑堤岸时顺带 把原本弯曲的河道也取直了。以莫依卡河为例。窄的河段挖宽,宽的河段用土填窄 。 涅瓦河支流和运河两岸,有众多吊桥连接。 但要渡过涅瓦河,夏天只能靠舢板和小船,冬天要履冰而行。要知河水解冻或 是结冰,首都居民可根据三声炮响和升旗来判断。 彼得对首都的公用事业也甚为关切。有一次和杰维耶尔一起乘车过莫伊卡河, 沙皇发现桥梁出了故障。这纯系警察局长疏忽大意所致,于是彼得不由分说,给了 这位局长一顿好打,以示警诫。 “这是要你好好记住,一定要让大街和桥梁畅通无阻,以后你自己要多加巡视 。” 沙皇在给警察局长上了勤勉奉公的一课之后,马上请他坐上他的两轮马车,说 道:“上车吧,老弟!” 到沙皇去世时,首都市容是什么样呢?当时留下来的建筑物很少,但我们可以 根据保存下来的首都平面图判断它的外观。市内大部分仍然是涂上砖红色的土坯房 。没有连成一片的建筑群,被开拓的只限于涅瓦河和方丹卡河之间的地带;即使如 此,有些建筑物雄伟壮观,有些富丽堂皇。在前者当中,海军部大厦尤为突出。这 是一个四方形的大院子,三面有楼房,楼里存放着军舰武器库的各种必需的材料。 海军部造船厂工作最繁忙时期,有近一万固定工人。 在今天冬宫所在地,有一座刚刚修葺一新的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的三层楼住宅 。这是当时全市最富丽堂皇、最豪华的一座建筑。它的后面是总监察官亚古任斯基 、海军中将克留斯等达官显宦府邸,以及彼得的冬宫,但它在这个建筑群中毫无与 众不同之处。冬宫住室的内部装修工作反映了彼得审美力的突出特点,反映出他特 别喜欢天花板很低的小巧玲珑的卧室。冬宫的建造,曾力求使其高度不致破坏周围 建筑物的总格局。彼得听从了建筑师的要求,但还是下令增加第二层较低的天花板 。 这些建筑物一所也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彼得的夏宫是个例外,它是按小康人家 的标准设计图建造的一座普通两层小楼,家具陈设朴素无华,不过据说,这房子“ 用各式各样的中国壁纸装裱得非常美观悦目”。大理石地面的房间里,挂着许多面 镜子。 当时参观彼得在首都的夏宫的人,欣赏的不是这座宫殿,而是与它毗邻的御花 园。这座花园一直受到沙皇的特别爱护。不管他在哪里,在他的“乐园”里也好, 在其他地方也好,他总是念念不忘这座夏宫花园,多次下令要将它好好维护。他时 而把喷水池工匠从莫斯科召到彼得堡,时而吩咐“到伊兹迈洛沃去运各种花卉,多 多益善”,时而要求寄给他几本附有凡尔赛宫御花园平面图的书。1706年在基辅时 ,他给彼得堡送过白百合花的根子,吩咐“园丁把这些根好好埋在土里”。他委托 驻荷兰大使库拉金购买两千株椴树苗。在波兰时,沙皇常常兴致勃勃地问起他的“ 莱园子”(当时人们是这样称呼花园的)的情况。 彼得一直到死都在经营的夏宫花园,终于达到了他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园中有 独具匠心的小径,修剪得漂亮的乔木和呈立方形、金字塔形和球形的灌木丛;还有 花坛、无数的雕像,瓶形花坛、半身雕像、喷水池和池塘,这座御花园比之西欧最 好的花园也毫不逊色。 有一次,沙皇交给园丁一项任务,要他们把夏宫花园营建成不仅可以使游人在 那里休憩娱乐。并且还能得到教益的地方。一个园丁考虑了很长时间,建议把一些 有益的书籍摆放在长凳上,供游人阅读,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用苫布把它们盖上 就是了。沙皇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下令用伊索寓言里的主人公作为“教材”。 夏宫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座木结构的陈列馆,里面陈列着一个霍托尔普地球仪 。它是1664年制成,1713年由霍施丁公爵赠给彼得的。这个直径为三百三十六厘米 的仪器,能使人了解有关地球表面和宇宙空间的情况。从外面看,地球仪上绘有地 球表面图,它的内部有一张可以围坐十到十二个人的圆桌,观众可以看到天空。有 一台水力发动机,可以使地球仪每二十四小时围绕自己的轴转动一周。 比夏宫花园地势略高处,还有另外两座在新都尽人皆知的建筑物。其中之一是 基京的府邸,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里面有两所文化教育设施:俄国第一家博物馆 和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基京的府邸是两层楼的宫殿,1718年房主亚历山大・基京因 参与太子阿列克谢案件被处死之后,此房没收充公。彼得下令把这所房子改建为博 物馆和图书馆。 沙皇十分熟悉这个博物馆的陈列品。 博物馆的最初一批展品,是1697――1698年彼得在国外旅行期间搜集的。当时 ,他结识了两位自然科学家:一位是解剖学家弗烈德里克・路易士,他因善于对尸 体进行防腐处理而闻名;另一位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 了血液由动脉流入静脉的过程,从而名闻全欧。 彼得在阿姆斯特丹曾几次参观过路易士丰富的解剖学收藏品,甚至帮助他用俄 国的展品充实他的收藏。1701年路易士感谢彼得寄给他的几瓶蜥蜴和蠕虫标本,并 请求再弄到一些有黄色斑点的蠕虫。他亲自寄来印度出产的珍奇小野兽的标本,作 为回赠。 这些解剖学和动物学标本,为陈列馆奠定了基础。后来,路易士把他用五十年 时间收集到的解剖学标本也移赠给这所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士决定把自己 多年劳动成果不卖给别人,而卖给彼得,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收藏品将存放在善于 评价珍品而又能把它们保存给子孙后代的人手中。 国内对珍品的收集,也同彼得的首先倡导有关。1717年,沃龙涅什省省督受命 过问数起鸟类和野兽被滥捕滥杀而濒于灭绝的问题。其后,彼得又颁布几道诏令, 号召居民献出一切“珍贵古物”和希奇物品,诸如业已灭绝的鸟兽的骨头,古物、 古文学、手抄的和印刷的书籍,以及畸形人。 陈列品的数量与年俱增:从维堡送来一只左右各长两只眼睛和两个舌头的羊; 从托博尔斯克送来几只绵羊羔,一只有八条腿,另一只有三只眼睛、两个躯干和六 条腿。在下诺夫戈罗德生了一个三条腿的婴儿,在乌法有一个小孩长两个脑袋。这 些都成了博物馆的展品。沙皇本人也向博物馆提供了展品:他下令从杰尔宾特送去 盛有银钥匙的木盘,这银钥匙是该城被占领后,城市长官献给俄国军队的,还有从 敌人要塞里射来的一颗铜弹丸也送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还收藏着铁铸的老式大炮。沙皇曾两次命令俄国驻荷兰大使鲍里斯・伊 万诺维奇・库拉金,要他在欧洲各国收购以前历次战争中被瑞军缴获的老式俄国造 大炮。现在瑞典决定出卖这些大炮以充实空虚了的国库。平时一毛不拔的彼得,这 一次出手却大方得很,他要求为博物馆购买展品时要舍得花钱。他给库拉金写信说 ;“要千方百计买下这些大炮,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不要被别人捷足先得,不 要怕花钱。” 彼得还利用另外一个来源来充实博物馆。早在十七世纪,政府曾组织一些专业 考察队去探矿,主要是探查贵重金属,同时也调查重新并入俄国版图的那些土地的 情况。彼得给这些考察队增加了新任务。由梅塞施米特博士领导的最重要的一支考 察队,1720年出发对西伯利亚进行为期七年的考察。梅塞施米特受命研究该地区的 地理,调查居住在该地区的各个民族,研究土著居民的语言,收集古代文物。 梅塞施米特给博物馆送来了大量的西伯利亚鸟兽标本以及当地各民族的古代文 物和人种学展品等。结果,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到彼得逝世时,可说已成为欧 洲首屈一指的一所了。 基京府邸的二楼,摆放着一些装满了图书的书柜。这座图书馆,收藏了彼得曾 亲身参与其事的各种史料。它的主要馆藏是1712年由莫斯科迁来彼得堡的药物署的 藏书,其中大都是医学书籍。后来,图书馆又收到霍斯丁公爵赠给彼得的藏书和霍 托尔普地球仪。这个图书馆入藏的还有库尔兰公爵的私人藏书。图书馆还靠没收被 贬谪的达官显宦的藏书,以及不择手段骗取来的图书充实馆藏。其中就有阿列克谢 太子、莎菲罗夫男爵、已故御医阿列斯金等人的藏书。早在1716年奥地利公使韦贝 尔,介绍博物馆的情况时写道:“说句公道话,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怎么可能在这 样短的时间里,就收集到如此众多的珍品”;关于图书馆他写道:“如果给这个已 经十分珍贵的图书馆继续不断增加新书,不要几年,这座图书馆不论在藏书数量方 面,还是在藏书的价值方面,都将与欧洲的一流图书馆相媲美。”该馆的藏书范围 甚广,到1725年总数已达一万一千册左右。 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开放,供人自由参观和使用。从这两个机构建立 时起,彼得就规定它们要发挥启蒙作用。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当时,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亚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议,参观时应 象西欧各国那样,酌情收费,但彼得对这一建议没有采纳。他说:“我还要下令不 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前来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 就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或者别的什么。”每年花去的招待费达 四百卢布,这在当时数目不算小了。 紧靠基京的府邸,在涅瓦河畔,在现今铸造桥的桥头,有首都第二大工业企业 ――铸造局。铸造局的规模比海军部小得多,但它和海军部一样,也是一个联合企 业。在这个联合企业里,主要的是一个铸造铜炮炮身的车间。为它服务的各式各样 的辅助车间:车工车间、木工车间、钳工车间和炮架车间等。铸造局能够制造大炮 所需要的一切部件:炮身在这里钻孔,旁边不远就是制造车轮、炮架、导火索和炮 车钩的地方。 彼得有时也到铸造局来,但不是来参观,而是来干活。在沙皇的行动日志里, 记载着他每次外出活动的内容。1715年 9月10日的记事为:“皇帝陛下沐浴完毕, 于宫中进餐后前往铸造局,迄今已有六门臼炮,一门榴弹炮铸成。” 在涅瓦河对岸,就是彼得保罗要塞。到沙皇去世时,它的墙壁和暗炮台已经造 好,沉甸甸的彼得罗夫大门已装修完毕。引人注意的是要塞里面的一座建筑物―― 彼得保罗大教堂,从该城市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它。这是首都最主要的一座宏伟大 厦,是首都的建筑中心。工程尚未竣工,但那装有大钟和由镀金铜板制成的大尖顶 钟楼的一侧,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沙皇曾打算使塔尖高度超过莫斯科最高的 建筑物――伊万大帝钟楼。塔尖是这座新城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象征。 瓦西里耶夫岛上涅瓦河沿岸一带刚刚动工兴建。岛上的狭长地带划定为首都的 行政和商业中心。这里已动工兴建著名的“十二院大厦”。这座大楼供枢密院、宗 教事务管理局和各个院使用。 博物馆是首都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一座多层的塔楼在中间把它的两个侧楼连接 起来,塔楼的最高一层安放着霍托尔普地球仪。 彼得多次催促工人们加快工程进度,但博物馆的展品和图书馆的藏书只是在他 死后才从基京府邸迁到新址。费了不少周折才把地球仪搬了上去。参加搬迁地球仪 的达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五名木工制作包装箱子。地球仪用一条专用驳船运到博 物馆前,用滑车吊上三楼,安放在圆厅中央。 首都还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名胜,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轻便帆船、平 底货船和帆桨大船,往来如织。码头上停着远洋巨轮,正在装卸货物,桅杆上飘扬 着英国、荷兰、丹麦和法国国旗,以及来自德国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里,用旗帜和灯笼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军舰开进涅瓦河里。沙皇最 引为自豪的是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波罗的海舰队。1724年,舰队共有三十二艘主 力舰和一百多艘小型舰只。三十年前还没有一艘军舰的内陆国家,如今变成了在波 罗的海拥有最强大舰队的海上强国。 彼得堡成了俄国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维堡、雷维尔 和里加联结起来。 彼得堡是朝向欧洲的一扇窗户。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国的经济生活。 当时首都周围是一片半荒芜地区,不能为首都居民提供粮食。因此,谷物、面 粉和米要靠从远方运来,首先是从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部分地从乌克兰和奥尔洛沃 地区运来。虽然粮食由水陆运输,交通费用较廉,但粮食在彼得堡的售价仍然比收 购价格高出两、三倍。 外国商人运到俄国来的是毛、丝织品、染料、饮料、咖啡、香料、玻璃等。从 商品清单可以看出,进口的主要是显贵人物用的消费品。外商购买的是俄国传统的 出口商品如大麻、亚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码头仓库附近的平底货船,满载着杰米多夫工厂生产的生铁。 一开始,生铁只供给国家使用并在国内出售。但随着工厂数目的增多,出现了 多余产品,国家和杰米多夫就将它们销往国外,而十七世纪末俄国要由瑞典进口优 质铁,因为图拉附近老式炼铁炉生产的生铁质量很差,用它只能生产很脆的铁器。 二十五年间,生铁的产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达到八十万普特。出现了两个新 兴的冶金工业区。其中的乌拉尔区以其优质锻铁在欧洲市场上声誉卓著。另外一个 是奥洛涅茨区。 炼铜工业也组织得很好。这种金属主要在造币厂用于铸造铜币,还用于铸钟。 十七世纪末,铜的产量还是微不足道的,国家需求要靠进口满足。二十五年以后, 俄国就不再进口这种金属了。 海上列强的船只,除了生铁以外,还装载着俄国纺织品――麻布和帆布。欧洲 很久以来就使用俄国农村织工生产的麻布。现在,除了农村产的粗糙麻布之外,已 开始外销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单,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经济部门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业。这首先是因为工业能保障经济独 立,能保证积极的贸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给予厂商以各种优惠 待遇和特权。政府最高的保护政策是关税税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数额,直接 取决于本国企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俄国工厂生产的某种商品越多,由国外 进口这种商品时征收的关税就越高。当时对进口的铁、丝织品、烟斗和缝衣针征收 的最高关税,是商品价格的四分之三。对麻布和丝绒征收的关税为价格的一半。征 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关税的,是那些俄国还不能生产的商品。对俄国的 出口商品,大部征收较低的关税。 俄国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只运进或运出商品,关税额减半。 采用新税率的好处很快就显示出来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后,商 品输出额较输入额多了一倍。 在帝国首都开办了俄国第一批科学教育机关,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高等专门学 校――海军学院。在彼得堡还建立了科学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结晶。 创建科学院的想法,彼得考虑了很久。和现在一样,“科学院”这个词有两个 意义: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个指的是科学研究机关。一些俄国和外国的设计家 ,在给沙皇上条陈时,多次建议在俄国建立科学院。其中之一就有费多尔・萨尔蒂 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议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学院。他认为,科学院应当成为从 八岁到二十三岁的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学校。萨尔蒂科夫曾打算为这所科学院招 收一万八千名学生。在阅读这类条陈时,彼得照例在他感兴趣的那些建议旁划一个 小十字。在建立科学院的那条建议旁沙皇划了个小十字,这说明他认为这个建议值 得考虑。 1718年 6月,彼得在另一位设计家的条陈上写道:“应当建立科学院。现应从 国人中物色学识渊博并有志于此道者。还应着手翻译法学以及与此有关之各类书籍 。此事本年内应即着手进行。”但是彼得未能如愿以偿。建立科学院工作所以延宕 下来,一是由于圣上国务繁冗,另是由于招聘外国学者不易。彼得坚持,应聘到彼 得堡科学院时,不应是一般学者,而应是欧洲科学家当中的泰斗,但这些人多不愿 冒险万里跋涉来北国。 1724年 1月22日,举行了一次在科学院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枢密院会议。出 席会议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们: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总理大臣戈洛夫金、缅 希科夫公爵、总监察官亚古任斯基等人。经过四小时的讨论,通过了两项重要决议 。关于其中的一项决议记载如下:“科学院可暂时占用莎菲罗夫宫”,即被贬黜的 莎菲罗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现在的皇宫广场和夏宫花园之间。在这次会 议上,彼得批准了根据他本人的意思制订的建立科学院的计划,同时对计划作了修 改和补充。计划写道:“不得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这就表明彼得认为西欧 各国建立类似机构的作法是不足借鉴的。彼得堡科学院不同子亚欧各国的经验是, 它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将并无从属关系的三个机构合并成为一个。这三所机构就是 :大学――这指的是向青年传授法学、医学和哲学知识的“学人荟萃之所”;中学 ――为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课程作准备之所;科学院本身――即“学者专家荟萃之所 ”。 彼得拨出在当时来说相当大的一笔款项――每年约二万五千卢布供科学院使用 。他答应院士们“薪水从丰”。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同外国学者就他们应聘来彼得堡科学院工作 问题,进行了磋商。科学院正式开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后――1725年 8月,举行 了第一次院士代表会议。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层人士听说又要搞起一件新鲜事儿――大舞会。彼得 亲自为大舞会拟订了组织章程和来宾在舞会上的行为守则,规定了轮流举办的次序 表。沙皇解释说,“大舞会”这是一个法文词,意思是,以娱乐、讨论或友好交谈 为目的的聚会。 应邀出席大舞会的是经过挑选的社交界人士、高级军官、达官显宦、官吏、造 船技师、知名商人和学者,他们应偕同妻室儿女一同前往参加。舞会于午后四、五 点钟开始,持续到晚十点。东道主――舞会的组织者,无须迎送客人。他们应为客 人准备会场,提供糖果、烟草和烟斗,提供饮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 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设想,大舞会上应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他要使这种舞会对上流 社会能起寓教于娱乐的积极作用。 在彼得时代最初举行的几次舞会上,客人们提心吊胆,唯恐因什么细故而触犯 天威。 沙皇本人也经常参加大舞会,有时他还亲自在夏宫御花园里或城郊的离宫举行 招待会。圣上热心地给宫廷人员讲授各种礼节,就象教授军官们军事刑法典一样。 他还起草了一份行为准则,勒令应邀前往离宫的人务必遵守。 此外,贵族子弟在学校里也在演习上流社会的举止风度。在首都居民中广泛流 行一本书,书名是:《青春宝鉴》或《处世指南》。彼得生前此书曾印行三次。 《青春宝鉴》谈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场所和工作时的行为准则。 它教导青年要谦虚,勤劳、顺从、恭敬、明理。“赡养父母为极大光荣”,“不许 打断父母的话,更不许顶嘴”。如果父亲呼唤儿子,儿子应彬彬有礼地口答:“爸 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让我做什么,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这样回答父母 的呼唤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什么,怎么,什么事,你说什么,你想干什么”。对 父母的尊敬态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张,应唯父母之命是从。” 这本书还告诫离家远游的青年也要循规蹈矩,对长辈应待之以礼,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关在公共场所和进食时的举止准则。“行路时不得低头看地, 斜眼视人,应挺胸阔步直行。”还有:“两手不应在食具上久搁,喝汤时双足静置 ,擦嘴应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汤。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 食骨应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应用牙签,剔牙时应以一手遮口。切面包时 ,不可将面包贴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摆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宝鉴》的结尾部分是对少女的训导。如果说男子应当具备三种美德(谦 虚、和蔼、恭敬),那么,少女就应具备二十来种美德:敬畏上帝、温顺、勤快、 仁慈、腼腆、节俭、谨慎、贞洁、忠实、沉静、整洁等等。腼腆是道德高尚和行为 端庄的象征,因而受到赞赏。 在彼得颁布行为规范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上流社会才学会了合乎礼仪 的举止谈吐。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