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4 章 两战纳尔瓦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四章 两战纳尔瓦 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的第一 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 胜利的武器。 ――马克思:《克里木战局的回顾》 彼得焦急地等待乌克兰英采夫的消息。他催促这位杜马书记结束同土耳其人的 和约谈判。 每逢捧读彼得的信函时,使人不由自主地习惯于他那种要求收信人迅速完成任 务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都要求下级务必完成他的命令,不得有 误。诸如“不得延宕”、“火速完成”、“立即执行”等字样每封信里都可见到。 有时,往往很难判断,“刻不容缓”“不得延宕”等是否包含着沙皇的真实意图。 他本人倒是善于在一瞬间判断形势,抓住要害,迅速作出决定,如果身边没有可以 差遣的人,他就自己动手去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彼得催促乌克兰英采夫并非事出无因,沙皇要对同盟者负责。 早在1699年12月,彼得就曾写信给乌克兰英采夫:“上帝保佑,此事当即办理,不 得有误。”1700年 2月,沙皇提醒他的使节说:“缔结和约势在必行,事关重大, 切切。”在等待签订和约的时候,彼得甚至耽搁了给奥古斯都二世的复函。“这确 实是有原因的,”沙皇在1700年 7月向奥古斯都二世解释道:“此刻那边的情况乏 善可陈,故此无可奉告。”彼得对那位专为敦促俄国采取军事行动而来的奥古斯古 二世的特使说:“假如我今天得到媾和的消息,那么我明天就对瑞典出兵。” 彼得没有食言。 8月 8日他终于收到盼望已久的乌克兰英采夫的报告,说签订 了一项有效期为三十年的和约;翌日,他通知奥古斯都二世,并发出进攻的命令, 一万辆满载装备、大炮和粮食的大车组成的辎重队迤逦十俄里。沙皇本人以普列奥 勃拉任斯科耶团炮兵上尉的身份也编入军队。彼得在特维尔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 息:奥古斯都二世的信使向他禀报说,瑞典国王带领一万八千人的军队准备进军里 夫兰。彼得对消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此事还应细加斟酌,果真有此事,还是一 种借口?假如消息可靠,那么丹麦当然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 遗憾的是,消息确凿无误。就在 8月 8日这一天,当乌克兰英采夫的急使抵达 莫斯科时,北方同盟的成员之一丹麦退出了这场军事较量。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一 万五千军队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登陆是由瑞典和英国联合舰队实施的。丹 麦国君不战而降。 9月23日,总数为一万人的第一批俄国军队,穿过秋季的泥泞道路,抵达纳尔 瓦。其余部队则缓慢向要塞集结,于10月中旬完成。10月20日开始炮击要塞,尽管 火药、子弹和炮弹供应充足,但持续两周的炮击,并未奏效。 然而,查理十二象袭击哥本哈根一样,出乎意料地抵达纳尔瓦。得知敌人逼近 的消息后,彼得也把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刚雇佣的为俄国服役的德国的冯・克鲁伊 ,就离开了纳尔瓦。我们很难理解彼得这一行动。多年后经彼得审阅的《北方大战 史》中是这样写的:“在18日以前,皇帝离开军队到诺夫哥罗德去,是为了督促其 余各国正在前进的部队更快向纳尔瓦挺进,更主要的是会见波兰国王。”然而在那 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沙皇未必有什么任务比在和放军交战前夕与将士共生死更重 要的事吧。 mpanel(1); 在有人对彼得在1700年11月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彼得怯 阵了。然而只要看一下他在远征亚速时期和纳尔瓦战役后那些年的行为,那么这种 推测就很难站住脚。无论是在纳尔瓦战役之前还是在那之后,沙皇一直都是身先士 卒,出入沙场,置生命于不顾。彼得此举很可能是在对俄军面临的危险估计不足, 因为按道理说,俄军人数超过查理十二军队许多倍。 11月18日,瑞典军队在纳尔瓦附近集结。战斗于第二天打响。俄军的部署以包 围纳尔瓦为目标,修筑的工事长达七俄里。开战之前,大雪纷飞,瑞典人很有可能 趁此机会对俄军阵地进行偷袭。瑞军闪电似的冲锋使俄军顿时乱作一团。听到的喊 声是:“德国人背叛了我们。”舍列麦捷夫率领骑兵强渡纳尔瓦,在渡河时损失了 上千人。戈洛文师的步兵正在夺桥而去,突然,桥梁倒塌,士兵葬身河底。德国人 冯・克鲁伊和在俄国服役的外国军官们,立刻投降做了俘虏。只有两个近卫军团和 列福尔特团表现出顽强抵抗的精神,面对一片慌乱显示出自己的战斗锐气。瑞典人 屡次试图击溃近卫军都未能成功。 入夜,前线无战事。投降谈判开始了。条件是:俄军有权携带大炮以外的全部 武器撤离纳尔瓦。但是瑞典国王背信弃义。近卫军沿刚修复的大桥向纳尔瓦河对岸 撤退时,瑞典人便向剩余的俄国人猛扑过去,缴了士兵的械,掠去他们的物品,并 俘虏了俄军的军官。 总而言之,战争伊始,首战败北,俄军溃败。纳尔瓦城下,俄军阵亡,溺毙和 饿死的,达六千人之众,炮兵连同一百三十五门各种口径的大炮,损失殆尽。军队 的高级军官几乎无一生还。参加纳尔瓦会战的俄国人比瑞典人多了几倍:查理十二 麾下只有八千到一万二千人,而俄军却有三万五千人到四万人之众。 历史学家至今未能查到有关彼得在纳尔瓦战败后心理状态的史料:彼得在吃了 大败仗以后写下的信迄今一封也没有保存下来;也许那时他根本没有写过信,沙皇 在探讨俄国在纳尔瓦败北原因的《北方大战史》一书中写道:“总之,瑞典人已成 得胜之师,此点毋庸置疑。然尚须指出,彼辈之敌手为何等人,需知吾军中具作战 经验者仅余一列福尔特团(前称舍别列夫团);再则二近卫军团仅两度参加过进攻 亚速之野外作战,而从未和真正之正规军较量。至于其余各团,除数名团长之外, 无论其为军官抑或列兵,均入伍不久,加之过度饥饿,道路泥泞难行,粮秣不足等 各种原因,一言以蔽之,此次交战纯属儿戏,且技艺低劣。以训练有素、实战经验 丰富之强师压倒缺乏军事素养之新兵,原无足怪也……然而,值此惨遭不幸(或曰 大幸)之时刻,吾人应力戒因循苟且之习气,自强不息,苦练杀敌本领。”纳尔瓦 一战显而易见地暴露出国家的落后和军队战斗力之低下。纳尔瓦一战教训惨痛,应 视为前车之鉴。 十八岁的瑞典国王战胜俄军的消息成了欧洲的大话柄,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 了嘲笑俄国沙皇,瑞典人特别造了一枚徽章:一面画的是彼得站在向纳尔瓦射击的 大炮旁边,题词是:“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以彼得为首的俄国人从纳尔瓦 溃逃的情景:沙皇丢盔弃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泪,题词是:“一败涂地,痛 哭流涕”。 俄国在西欧各国宫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俄国驻海牙大使安德烈・马特维耶夫向 彼得报告说:“瑞典大使恶语伤人,该人往各部游说,不仅对吾王陛下军队口出不 逊,且进行人身攻击,诳称圣上为其国王之进攻所吓,魂不附体,两日之内即离军 返口京都云云……”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戈里岑也发来了类似的报告。 当查理十二的营垒里还在取笑俄国沙皇时,彼得倒并没有虚度光阴。他不知软 弱和疲劳为何物,他不是那种遭到失败就垂头丧气的人。恰恰相反,逆境反倒锻炼 了彼得的意志。正如在第一次亚速远征之后,失败刺激了他,于是他就认准目标, 勇往直前地去开创未来的胜利。他记录的那枯燥乏味的往返旅程大事记足以证实他 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过程。在1701年 1月底,他前往比尔查,从 那里返口莫斯科后,又急奔沃罗涅什,两个半月后,又来到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 。在这儿年里,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在诺特堡,在奥洛涅茨造船厂,在纳尔瓦和捷 尔普特的城墙边,在彼得堡,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彼得象信使一样不分昼夜地四处奔波,无论天气阴晴冷暖,一年四季,犹如一 日。一辆普通马车和一乘雪橇就是他的食宿之所在。只在换马时,他才小憩片刻。 沙皇的每一次转移,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里程碑,也是动员国家共御外侮的新阶段 。这说明沙皇本人宵衣旰食,勤于政务。 彼得到比尔查与奥古斯都二世会晤。这位波兰国王勇敢、忠诚有余,他动员全 民力量与敌人周旋,视波兰王位若拱壁,但在其它方面却并无出类拔萃之处、不过 对俄国来说,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同盟者。查理十二追赶奥古斯都的时间愈长, 俄国就愈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医治纳尔瓦一仗留下的创伤。因此,无论在力量 和时间上,还是在人力和物力上,彼得都毫不吝惜地去支援奥古斯都。在比尔查, 他们签订盟约、据此彼得答应波兰国王有权指挥一万五千到两万人的一支军队,此 外,每年援助他十万卢布。 为领导修筑防御工事,沙皇来到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按照他的敕令,龙骑 兵、步兵、神甫“以及全体教会人士,不分男女”,均须参加构筑工事的劳动,教 堂活动一律停止。 阿尔汉格尔斯克之所以引起彼得的注意,是因为他得知瑞典军舰进攻该城的消 息。瑞典人想把阿尔汉格尔斯克夷为平地的企图没有得逞,但沙皇依然踏上了遥远 的征程,以便巩固这唯一联系俄国和西方的港埠。 骤然看来,彼得频繁访问阿尔汉格尔斯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必要。实际上, 彼得在沃罗涅什长期滞留直到北方大战开始也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怀疑,其实那里正 在建造准备投入亚速海之战的舰队。然而,当军事舞台已转移到西北部,俄国转而 和瑞典作战的时候,彼得驾临沃罗涅什目的是什么?是否要为亚速舰队补充新的军 舰,并把不久前在顿河下水并已经腐朽的帆桨大船和三桅巡洋舰来一番大修?再说 ,并没有一艘军舰,一门大炮参加过实战,难道说沙皇是在无事忙,拿人民的钱财 不当回事,还是说,他对海军和造船工业偏爱? 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彼得始终关心亚速海舰队,唯有倚仗这支海上力量才有 可能把土耳其人蠢蠢欲动的念头打消,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使其不得轻举妄动。俄国 驻土耳其公使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上书禀告沙皇道:“此间令人闻风丧 胆者无它,乃吾王海军也!” 彼得对土耳其没有掉以轻心,他密切注视着苏丹反复无常的情绪。1701年 6月 24日,沙皇书面指示在亚速守卫南部海域的该省省督费多尔・马特维耶维奇・阿普 拉克辛:“提高警惕,加强亚速和塔于罗格之防御。”两周后彼得再次提醒他:“ 密切注意土耳其动向,切切。”阿普拉克辛 9月份从沙皇那儿得到新情报:“毋需 再担心上耳其方面战事,苏丹已批准和约。” 结果,沙皇向省督提供的情报失实,这是由于俄国当时在土耳其没有常驻外交 代表团,莫斯科只能通过间接途径获得情报。 彼得一反惯例,向亚得利亚那堡的苏丹王官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才气横溢而又 诡计多端的彼得・安德烈那维奇・托尔斯泰被选中了。一次沙皇坦率地对托尔斯泰 说:“哼,要不是你这么聪明,你这颗脑袋早就掉啦!”这话暗指1682年托尔斯泰 曾卷入了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娅共同策划的阴谋。托尔斯泰一心要将功补过 。为了讨好沙皇,他抛妻别子,在四十岁上甘愿和其它留学生一起到威尼斯去学习 海军技术。现在,在1702年,这个“聪明脑袋”要出使土耳其,摸清那里陆军和海 军的情况;看看他们的骑兵和步兵是否按老传统进行了训练,他们是否雇佣了欧洲 军官为其效力,是否还想填平刻赤湾峡,以永远断绝俄国人的黑海通路等等。 沙皇在莫斯科,更确切他说,在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度过了整个冬季,正如一 般所说,这是战场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敌军已安营扎寨,养精蓄锐,以待明春汛 期过后重开战事。 有三件迫在眉睫的事亟待完成,这使彼得心中十分焦灼:到哪儿去搞钱,到哪 儿去弄人马、到哪儿去筹借军火以补充纳尔瓦之战的损失呢? 安德烈・纳尔托夫曾写下一篇关于如何弄钱的故事。故事说到沙皇整天彻夜冥 思苦索这个问题。他对走进来的“恺撒大公”罗莫达诺夫斯基说:“现在国库空空 ,军队一无给养,二无武器装备,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看办法只有一个:把 修道院的那些金银财宝拿出来一些,用来换钱。”罗莫达诺夫斯基说使不得,这会 惹麻烦,应该另想办法。之后他便领沙皇到克里姆林宫的一个秘密仓库去。他们走 进小屋里,“沙皇陛下看见了一堆金银器皿和珠宝,小银市和荷兰银市。他惊讶不 已。”罗莫达诺夫斯基把宝藏的秘密告诉了彼得,“先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每次外出远征时,出于对我的信任,把他私人的金银财宝交给我保管。弥留之际, 他把我叫到跟前,嘱咐我,只有在发生战事迫切需要钱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用,这 些财宝不能交给任何一个继承人。” 这个故事里的可信部分和传说部分是最难加以区分的,况且还有一种说法,认 为沙皇不是跟罗莫达诺夫斯基,而是跟普罗佐罗夫斯基进行这场谈话的。事实上, 众所周知,彼得克服财政困难所采取的是一种很普通而又大不可靠的办法――提高 造币厂的生产率:车床夜以继日地转动,成色不足的货币充斥市场。1700年前,每 年发行二十万到五十万卢布,1700年共发行了二百万卢布的货币,而到1702年竟超 过了四百五十万卢布。沙皇的国库从降低货币的自银含量这项措施中,一时取得了 较多的收入,并且弥补了预算赤字。 解决第二个问题――补充兵员,这倒并不特别困难。按照需要,可从城乡居民 的一定数量住户中征集新兵入伍。这个在十八世纪初固定下来的补充陆军和海军的 制度,在整个北方大战期间显示出了它的威力。炮厂也终于很快就恢复生产了。确 实,在铸造铜炮的时候,由于缺少铜不得不挪用教堂和修道院的铜钟。不过铸造大 炮的生铁数量还很充足,这是因为本世纪初迅速兴办起来的一些冶金工厂,保证军 队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优质大炮:彼得曾多次称道这些大炮性能优良。 在补充军官时,彼得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首先因为,直到十八世纪俄国还没 有培养军事专家的专门学校。1701年,彼得创办了第一所这样的学校――航海学校 ,在该校可以学习算术、几何、三角、航海学、天文学。沙皇认为:“不仅航海业 需要这种学校,其它诸如炮兵和工程兵也需要。” 事隔多年之后,彼得才有可能起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然而,时不我待,如今 急需的是军事专家。虽然沙皇心里很清楚,外国军官在纳尔瓦一役中表现很不好, 但目前有了燃眉之急,他于是不得不重新到国外招聘军事专家。1702年,在一些西 欧国家里张贴了用德语写成的彼得招请外国军官到俄国服役的谕示。 1702年初,俄军旗开得胜。舍列麦捷夫率领的一万七千名军团士兵袭击了瑞典 施利宾巴赫将军的军队,并在距捷尔普特不远的埃列斯特费尔村全歼敌人七千名, 这个数字占瑞军的一半。“我们终于把瑞典人打败啦!”在得到舍列麦捷夫的报告 后,彼得大声喊道。沙皇表彰了全体将士,并给予犒赏。缅希科夫代表彼得向舍列 麦捷夫颁发了大安德烈勋章和元帅称号的证书。 为指挥1703年的战役,彼得于 3月中旬来到施利色堡。 4月,沙皇通知舍列麦 捷夫,军队要整装待发,并告诉他要分秒必争,不使敌人有可能先发制人。这里指 的是袭击涅瓦河口的宁尚茨堡。 三天以后,在宁尚茨堡附近和敌人舰队首次遭遇。努麦斯分舰队的两艘军舰不 知宁尚茨堡已经投降,驶进了涅瓦河口。彼得决定袭击它们。他对这次军事行动作 了如此描述: 5月 5日,“敌方军舰在努姆贝斯海军中将指挥下驶进河口;而我方 元帅派遣我等分乘三十艘小船前往迎敌。 7日驶近河口,吾等仔细观察敌情,对敌 军作意外偷袭,缴获三桅巡洋舰两艘,以及装备有十门大炮之“海丹号”与装备八 门大炮、十四扇舷窗之“阿斯特里尔号”各一艘。敌方表示投降已为时太晚,但此 刻彼等脱身无计,几全军覆没,幸存者余十三人。我方仅动用小艇八条而已。” 使用简陋的、只配备火枪和榴弹的攻击军舰,是一种冒险行为。敢冒这种危险 的人,必须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彼得平常并不热衷冒险,认为只有十拿九稳时方可 行事。看来宁尚茨堡之役是沙皇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后来的年代里,人们对取得那样规模的会战胜利,已司空习惯,尽管每次要 鸣炮祝捷,但也不过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罢了。这次胜利使彼得乐不可支,因为这 是第一次海战,他把这次胜利称为“史无前例的大捷”。这一胜利为俄国海军光荣 的战斗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彼得的诏令,国家档案馆甚至为此建立了专门 研究机构,而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彼得旋即给友人写信,告以班师回朝的喜讯 。沙皇在信中用“我们”,“我们的军队”这类代词第一人称的多数形式,这和他 君主身份极不相称,他之前和以后的历代君主没有一个能象他这样。沙皇在信中只 字未提自己,而且在信的原件里,有关他的行止,他对会战所作的指示,竟然找不 到任何文字记载。不过,这些信极其翔实地报导了虏获的战利品,敌人的伤亡以及 敌方的损失等等。 沙皇决定了攻击努姆贝斯两艘军舰的行动方案。将三十只小艇分成两组:一组 切断瑞典人的海上通路;另一组从涅瓦河上游进攻。彼得亲自参加进攻指挥,缅希 科夫率领第二个组。彼得在信中写道,尽管他们不能和元帅、海军上将相提并论, 但他和中尉(指缅希科夫)也获得了圣安德烈骑士勋章。 为纪念这一事件,彼得下令铸造铜质奖章,上面刻着“史无前例”的简要题词 。 有关参加围攻诺特堡的事,彼得自己只字未提。只是从舍利麦捷夫的行军日记 中得知,沙皇曾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只带了几个士兵直追城下涅瓦河岸”。 占领宁尚茨堡之后,整个涅瓦河流域上起发源地施利色堡下至出海口都落人俄 军之手。沙皇知道,瑞典人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不要多久他们又会卷土重来,把 俄国人从涅瓦河两岸赶走。故此他当即下令加强河口的防御工事。“关于攻克卡涅 茨(即宁尚茨堡)”《北方大战史》记载,“特召开专门军事会议,就加固现有战 地工事或另觅其它合适处所一事进行讨论。”这次会议决定另找一个合适地方,结 果几天之内就选中了卢斯特・艾兰特岛(即快乐岛); 5月16日(在圣灵降临节那 一周),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城堡,并命名为圣彼得堡。俄罗斯帝国未来的首都彼得 堡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六角城堡是士兵们仓促之间修建的,它成了帝国的摇篮。那 时,在城堡旁边还建起第一座民用小房――一栋一直保存至今的彼得的小房子。 木制城堡的建筑者是在严冬季节和涅瓦河变化无常气候下施工的。被任命为彼 得堡省省督的缅希科夫1703年 6月向彼得禀报说:“刻已有筑城民工多名从城区来 此,估计尚有多人将大批涌到。计划当能如期完成。唯此地烈日炎炎,酷热难当耳 。” 施工的恶劣条件并没有使彼得不安。在他看来,新城就是“天堂”,就是人间 乐园。但到了1704年秋,彼得萌了将彼得堡改为国家首都的念头。 9月28日,他从 奥洛涅茨造船厂写情给缅希科夫说,他希望下月2号或3号出发前往首都,并在该地 停留三、四天。为使收信人不致误会,沙皇在信封上加了注解,指出“首都”即“ (彼得堡)”。 然而,要把这个小小的城堡变成规模宏伟的国家经济中心不能一蹴而就,还需 要假以时日,这是许多年以后才实现的,而目前,在1704年,压倒一切的任务则是 守住从强敌手中收复的失地。鉴于敌人曾多次妄图突破涅瓦河口,沙皇采取了两项 紧急措施。首先,他在距彼得堡三十俄里的科特林岛上建立喀琅施塔得要塞。要塞 司令必须遵循彼得在1704年 5月 3日签署的指令:“务必坚守此阵地,纵使战至最 后一兵一卒”。沙皇经常到这个岛上视察加固工事的情况,当工程接近尾声时,他 说,“喀琅施塔得已非昔比,敌人断乎不敢从海上靠近我们;否则,叫他们樯橹灰 飞,从此以后,我们在彼得堡可以高枕无忧了。” 单靠要塞的驻军来守土,仍无法排除敌人进犯的可能性。为此,还必须有一支 舰队专司其事。彼得曾形象地谈到他的想法:“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只有陆军,他 就只有一只手;如果他有了海军舰队,那他一双手就都有了。”在把涅瓦河岸抓到 手之后,彼得争分夺秒地着手建设海军舰队。1703年,在奥洛涅茨基造船厂建造了 四十三艘各种类型的舰艇。领导造船工程的沙皇本人乘坐带有“御旗”标志的三桅 巡洋舰口到了彼得堡。这时已有四个海归并俄国,原来沙皇的御旗上绘的是双头鹰 用嘴和爪子分别衔住和抓住俄罗斯的三个海的地图,这一回在御旗上出现的是绘有 四个海的地图了。 与此同时,沙皇在彼得堡建立了造船厂。这座著名的海军部造船厂对俄国海军 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起了保障作用。它于1705年投产。第一艘军舰于1706年 4月下 水。 没有颁布过宣布彼得堡为首都的官方命令。但在1713年宫廷、枢密院和外交使 团便都迁往彼得堡了。 彼得为什么把作为国家地理中心,而长远以来又和地方保持经济联系的莫斯科 放弃,而将首都迁到新的尚未建成的国家的边陲去呢? 部分是由于个人的好恶:他对古都不抱好感,从小就认为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 比克里姆林宫好。莫斯科使彼得联想起那股反对改革的势力,因为旧都是他和索菲 娅权力角逐的场所,也是守旧势力的顽固堡垒的象征。 当然,问题并不仅在于此。新都是通向欧洲的门户,它象征着俄国海上霸主的 地位,它从此有了与西欧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捷径。此外,彼得堡不仅仅是 政治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军港。 彼得把彼得堡称为“天堂”,当然不是指目前由一些粗陋的木头房子和土坯屋 组成的城市,而是指它的远景――一座设施完备的首都,它将有豪华的宫殿和公园 ,笔直的石砌大街。彼得善于高瞻远瞩,因为他懂得,他努力的结果将造福于后世 子孙。有一次彼得在种柞树的时候,发现有个大官对此表示怀疑地微微一笑,彼得 气忿他说:“我明自!你认为我活不过这株茂盛的柞树。这是事实!可你真是个笨 蛋;我给别人做个榜样,为的是让我们后代用树木去造军舰。我干活想到的不是自 己,我想的是为千秋万代造福!” 彼得视察了规模不大的城堡和他那简陋的三问平房,这房子是用松树圆木筑墙 ,用灰板条盖顶,但徐的颜色使入觉得这仿佛是砖瓦房。沙皇一边视察,一边幻想 将有一座不亚于阿姆斯特丹的繁华的港湾城市在这里出现。码头上,有堆放外国货 和德国货的仓库,操着各种语言的外国商人,他们来买俄国的大麻纤维、亚麻、桅 杆木材、松香、亚麻布。彼得说;“设若天假我以年,彼得堡将会变成另一个阿姆 斯特丹。”1703年秋,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艘外国商船的桅杆。彼得堡省督格外高 兴,慷慨地款待了为新城市运来酒和盐的商船全体船员。帝国未来的首都――通向 欧洲的门户就这样不起眼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紧跟捷尔普特之后纳尔瓦也被攻克。 5月末开始了对纳尔瓦的包围,但由于攻 城的炮兵还没有到达,故进展迟缓。等到从捷尔普特和彼得堡调来大炮和臼炮之后 ,才对要塞发动炮击。曾在1700年指挥要塞驻防军的那位戈恩仍担任要塞司令。从 那以后,俄国军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戈恩,就象他的国王查理十二一样,还用过 去的老眼光看待俄军。这位要塞司令认为,在要塞城墙下的仍是那支训练很差,装 备简陋的俄国军队。当俄军敦促他可以将驻防军撤出并以此作为优厚的投降条件时 ,他口出不逊,旧事重提。彼得于是命令在全军宣读戈恩傲慢无礼、令人难堪的拒 降书。 戈恩由于他的骄横而两次遭到惩罚。 6月,沙皇第一次教训了这个目空一切的 要塞司令。彼得采纳缅希科夫的建议,让几个俄军团队穿上瑞军的服装,他们从被 包围者渴望瑞典元帅什利别巴赫来增援的方向朝纳尔瓦运动。在要塞城墙下展开了 一场由彼得指挥的“瑞典人”和俄军的佯战。枪炮声传到戈恩那里,他久久地用望 远镜观察了“战场”,但也没有马上发现这一诡计。他看见的是瑞军官兵的蓝色制 服,黄白军旗。对此他深信不疑,一定是盼望已久的“援军”到了纳尔瓦,于是, 戈恩下令从后面向俄军发起进攻,以接应“自己人”冲进要塞。一些城市居民也和 驻防军一起跑出来,为的是想从俄国辎重车队捞点什么油水。 这次军事诈术大收奇效。被诱出要塞的瑞典人一败涂地,伤亡惨重。第一次纳 尔瓦会战之后,在瑞典营垒里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首都哪一个不嘲笑俄国的失败? 曾几何时,这种情况倒过来了。为此,彼得脱口说出了一句日后广为流传的名言: “尊贵的瑞典先生们,这次可真是大快人心!”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俄国占领了两座“列祖列宗”的城市――捷尔普特(尤里 耶夫)和纳尔瓦(卢戈杰夫)。看来,彼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不喜欢在一个地 方停下来休息。首先, 8月中旬,他带着将军和大臣从纳尔瓦到了捷尔普特。这次 旅行颇有教育作用,那里的要塞城墙、壕堑、近敌工事都可作为直观教材。沙皇亲 自担任导游和教官,他详细地向听众讲解,捷尔普特城下的“炮火大宴会”是如何 举办的。彼得离开捷尔普特后,绎过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北上,那里正有两件急 事等着他去处理:到奥洛涅茨造船厂去视察一下已建成的军舰;而彼得堡那里正等 他作有关建设“天堂”的指示。为了接见离任的上耳其大使,沙皇又从彼得堡匆匆 奔回纳尔瓦。彼得选择纳尔瓦作为接见仪式的地点,是预先经过考虑的:请土耳其 大使参观一下实力强大的要塞,好使他掂量掂量俄国军队此刻的份量。沙皇从纳尔 瓦又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在那里度过大吉大利的1704年,并庆祝胜利。彼得在维施 尼伏洛乔克城停了几天,视察了特维尔查河和姆斯达河,以便确定把二者连接起来 的地点。在这里,沙皇下令挖掘维施尼伏洛乔克运河。12月14日,胜利之师隆重地 进入首都。败军之将戈恩少将领着俘虏队伍,他身后还跟着一百五十九名军官。此 外还有八十门大炮。“人们惊奇地望着瑞典俘虏,轻蔑地瞧着敌人的武器,望着自 己得意洋洋的同胞,开始对新秩序采取和解态度了。”这段话出自普希金之手。 彼得之所以兴冲冲地送别1704年,这其中自有他的道理。原来回易寒暑之后, 人们总算搞清楚了两次纳尔瓦战役,这一前一后可是多么不同啊!想当初俄国军队 只能做做“小孩游戏”,而现在,它已进入了少年时代。那时,它屡战屡败,而现 在,它在庆祝胜利。彼得在1704年所写的信件中,对所见所闻都作了不同于前的评 价。他写道,在捷尔普特人们“知书识礼”,在普斯科夫“使人们至为愉快”,在 沃罗涅什,他指出全体人民均能“遵守礼仪”。 彼得亟欲将“国泰民安”的消息向全民传播。1702年底,根据他的指示,在俄 国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新闻报》。这个出版物便成了宣传革新和军事胜利的最得力 的重要工具。 十七世纪时,皇宫内曾出版过一种只发行一份的《钟楼自鸣钟报》,这是一份 手抄的报纸,专门刊载供沙皇及其近臣阅读的国外消息。彼得的《新闻报》问世以 后,便拥有更广泛的读者,涉及面愈来愈多。报纸登载有关工业建设,矿藏开发和 军事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料,此外还刊登重大国际事件。 在《新闻报》第一期上作了如下报道:“上图拉县曾用新西伯利亚铁矿石铸造 大炮多门并铁器若干。按此种质地精良之铁器之所以非经由瑞典输入乃因该国无此 物也。据闻,按莫斯科市场行情,一普特铁器加运费仅索价十二枚铜元而已。”下 面是1703年1月2日登载的关于神甫伊万・奥库洛夫游击队在奥洛涅茨边区活动的简 讯,“奥洛涅茨城有禅甫名伊万・奥库洛夫者集合志愿步兵约千余名越境进入瑞典 并毁鲁戈津、苏梅尔和肯苏尔等哨地哨卡,击毙瑞典人甚众,并夺得雇佣骑兵团军 旗、战鼓、佩剑、燧发枪以及战马多匹。神甫取出哨卡储备之给养并零星用品一一 分赏随来志愿步兵及士兵。无法运走之剩余物资及粮食等,则统统付之一炬云云” 。读者们从报纸上了解到俄国军队占领施利色堡、捷尔普特、纳尔瓦的消息,了解 到“莫斯科的学校人数倍增”,了解到“航海中学学习人数已逾三百,且学习成绩 优良”等等。 剧院也承担了宣传革新的角色。这是个新事物。从前只有宫内人员才能观看戏 剧演出。而现在,戏剧拥有广大的观众。公共剧院建于1702年,彼得授命这个剧院 歌颂对瑞典人一战所取得的胜利。彼得的同时代人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热利亚 布茨基就这一点写道:“为了庆祝胜利,在莫斯科红场上,搭起了木制宫殿和宴会 厅:而在这些宫殿对面,也在这个红场上,设立了各种娱乐场所。” “国泰民安”没有逃过外国外交家们的眼睛。英国大使威特沃尔向伦敦发去的 报告说,俄国沙皇“依靠天才的力量,在几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1705年取得意想 不到之成就,该国将啤睨邻国、置身于强国之林,乃指日可待之事。” 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夺取了出海口,并开始缔造海军。但无论是谁,其中也包 括沙皇本人,都未能料到,1704年12月14日莫斯科用来欢迎占领捷尔普特和纳尔瓦 的班师口朝者的礼炮,会和后来争取到的胜利的和平礼炮之间,相隔十七年之久, 而其中最初几年将是最严酷的岁月,是接受考验但同时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