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7.大白鲨   《大白鲨》不过是一部用以赚钱的灾难片,然而,它就是一场灾难。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25年6月28日,登载于《纽约邮报》 斯皮尔伯格为《大白鲨》及时向公众道了歉。1978年他曾向纽约一位观众坦率地说 了一番话,表示这部影片今天在他看来也是“凶残、肮脏和野蛮的。它除了与我个人有 关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它是我精心设计的影片,我每剪辑一个镜头心中都充满喜悦,因 为由此我看出它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从未看到过一部影片能像它这样把人卷 进强烈的情绪中去。” 但是应该承认,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片子也是迫于形势。随着“爱与和平”的影片不 能取信于多数观众,电影业再度倾向以娱乐为目的的影片:爆米花影片。《教父》和 《酒吧间》以它们极强的故事性、高超的制作水平和易上口的音乐曲调扫荡了1972年的 奥斯卡奖候选人名单。《大白鲨》正是这种既顺应形势又符合斯皮尔伯格事业发展的影 片。在这种形势下,他用不着回避对本切利小说中那些大白鲨的展现,用不着顾忌对夏 日云雾下那些诱人的、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游客们的大白腿的展现,这一点对市场、对 斯皮尔伯格的同事和朋友都是十分敏感的。 是斯皮尔伯格的本能使他成功。当他拍完《横冲直撞大逃亡》后,作为一名年轻的 导演,他激起了人们对所有年轻导演的狂热。《大白鲨》又一次给斯皮尔伯格带来了不 容忽视的,被同行佩服、怀疑、憎恨的魅力。好莱坞拥抱着一个神童,但却从不相信他。 有道是最热心的人往往是第一个打算毁掉你的人。无论如何《大白鲨》赢得了观众,仅 从它的国内票房收入就赚回2.6亿美元。然而,斯皮尔伯格的那些“电影艺术科学学院” 的同行们,通过每年的“学院奖”投票形式,长达20年时间不授予斯皮尔伯格本人一个 奥斯卡奖。 即使在1974年前几个月斯皮尔伯格拼命研究《大白鲨》手稿的日子里,他心里仍想 着“注视天空”。经过反复推敲,他根据黑奈克的名句将它改名为《第三类接触》。 1973年10月,环球公司通知斯皮尔伯格准备去为他们执导巴伍德和罗宾斯的另一个剧本 《清水》,可在《大白鲨》完成后,他们除了《第三类接触》外,没再让他拍任何电影。 斯皮尔伯格认定:电影应该成为他所倾心的事物的选集,应该是对贯穿他整个青春时期 的流行文化的一种认可,于是他打算自己去写剧本。 《大白鲨》这本书在1974年2月的发行量似乎是虎头蛇尾。然而上千册的发行量仍 把它推上了加利弗尼亚畅销书行列。斯皮尔伯格、扎纽克、布朗和几位朋友每人买了 100本。他们将大部分书签上宇送给评论家和“评论族”成员。餐馆对书商们来说是最 重要的目标,他们在书里为许多餐馆做了广告。用不着进行全国范国的统计,仅就本州 而言,到售书第一天傍晚7点的统计,《大白鲨》成为最成功的书。几周后,该书(平装 本)版权以57.5万美元卖给了矮脚鸡(Bantam),不久,它的销售额仅在美国本土就爬上 了950万册的销售顶峰。 这本书以它接连不断地在各地畅销所获得的巨大成功震惊了整个出版界。本切利的 儿子奈斯安尼尔也是个小说家,孙子罗伯特・本切利是《纽约人》杂志幽默拦目的撰稿 人,偶尔还当当演员。彼特・本切利本人是一名自由记者。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个 家族特有的天才。道布拉迪曾为4页篇幅的《大白鲨》剧本大纲付给本切利1000美元作 为7500美元稿酬的预付款。而本切利的第一稿居然曾让大家怀疑他们是否为此浪费了钱。 mpanel(1); 本切利本人始终对是否能把小说中追捕鲨鱼的过程和一些次要情节贯穿于剧本之中 没有信心。斯皮尔伯格抱怨说他这本书有点儿《教父》的味道,有点《人民公敌》 (Enemy of the People)的味道,还有一些《白鲸》(Moby一Dick)的味道。艾米蒂的邮 局局长警告大家,这只鲨鱼就像梅尔维尔的鲸鱼一样具有神力,不可摧毁。有一个镜头 本切利表示同意:鲨鱼杀死胡波和奎恩特并毁坏了他们的船后,它不再理会布鲁迪而径 自沉到深海中去了。“一个幻影般的东西逐渐消失在黑暗中。”奎恩特的尸体就像亚哈 的尸体一样向前漂去,双臂伸开,头向后仰,“张开的嘴巴像是在无声地抗议。”斯皮 尔伯格后来说,“我和卡尔・高特里伯一起花了很长时间,从《大白鲨》的完成本中将 介乎于梅尔维尔和高特里伯、介乎于梅尔维尔和本切利之间的内容挑了出来。” 又过了几个月后,本切利送来了3个剧本,无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制片人都不喜欢。 随后本切利拿着那3个剧本去了嘎纳电影节,最后到百慕大写他的小说去了。斯皮尔伯 格被《大白鲨》困扰着,后来他自己承认他曾3次想放弃这个电影。扎纽克和布朗也和 他一样,始终对此举棋不定,不仅因为他们缺少导演和剧本,更重要的原因是,长久以 来由于电视制片人的收入问题所引起的争执达到了顶点,电影演员协会正在发动一场从 1974年6月28日开始的罢工,没有制片公司愿意把钱投给不知四天才能完成的影片。 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制片工作却在进行之中。地球终归是要转的。由于《横冲直 撞大逃亡》在第一轮的放映中只挣了300万美元,扎纽克和布朗将《大白鲨》的预算定 为250万美元――一个极不合宜的预算。同年,福克斯公司投拍梅尔・布鲁克斯的《年 轻的弗朗肯斯坦》花了280万美元,拍摄工作几乎完全是在摄影棚中进行,没有明星参 加,而且还是黑白片。另外还有更为切近的可作为比较的实例:《海神号历险记》花了 500万美元,《地震》花了700万美元。因此从一开始,由于这个预算,大家都把《大白 鲨》看成一部既不会有太多技术,也不会有什么可视效果的小片子。 斯皮尔伯格希望尽可能地把《横冲直撞》一片用过的家当用于《大白鲨》。设计师 乔・阿尔威斯、制片经理比尔。基尔摩尔和导演抄里・罗德斯全部被带上这条破船。用 兹格蒙德当摄影师是不可能了,斯皮尔伯格雇用了《恶魔孽种》和《野人》的摄影师比 尔・布特勒。他希望威尔娜・菲尔穗斯仍作该片的编辑。不光因为她现在是好莱坞最好 的剪辑人员,还因为作为纳德・泰思的《咖啡聚会》一片的核心人物,她可以策略地阻 止纳德・泰思的干涉。威尔娜・菲尔德斯此时正准备着手剪辑彼特・伯格当维奇的《永 恒的爱》。此片是为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饥渴所做的伟大尝试。伯格当维奇不想让演员们 在唱歌时像表演哑剧那样只张张嘴,而是打算在拍外景时把他们的真实声音录下来,这 对于剪辑人员是一次有趣的挑战,可他还未找到合适的演员。在罢工的阴影笼罩下,菲 尔德斯还是选择了《大白鲨》的剪辑工作。她把儿子瑞克也带了来给斯皮尔伯格当跑腿 儿和学徒。伯格当维奇此恼怒地几乎哭起来,不过威尔娜・菲尔德斯的确做了一个聪明 的选择。《永恒的爱》由于牵涉面太多面遭到惨败。 《大白鲨》最最紧迫的事是需要一个剧本。扎纽克在福克斯公司还有一部片子尚未 完成,是关于一名黑人拳击手杰克・约翰逊的故事,片名为《伟大的白色希望》,由霍 华德・塞克勒编剧。扎纽克记得塞克勒是个潜水爱好者,他偶尔会在城里呆几天。当彼 特・伯格当维奇对一个已决定采用的剧本改变主意后,他遭到了冷遇。塞克勒同意在贝 尔航空饭店花上4个星期重写《大白鲨》,斯皮尔伯格时常给他提提建议,帮他增强信 心。这位剧作家心里清楚,尽管他为此剧编创了许多与小说不同的情节,但他并不会因 此而出名。 为了寻找外景地,乔・阿尔威斯对东海岸进行了一番巡视,最后选择了马萨葡萄园 岛上的埃得加城。这个岛与科德角和汉尼斯湾相比社会环境比较好,并有高达3英尺的 海浪,而且离岸不远处就有一片深水域。这种条件使工作人员可以全天拍摄。斯皮尔伯 格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没有什么镜头可以在制片厂的蓄水池中拍摄,这片子不像欧文・ 艾伦60年代的电视系列片《海底航行》,仅有清澈的水和细细的波纹就可以了。然而, 如果不是在蓄水池中,鲨鱼怎么能圈得住呢?大家都同意大白鲨是无法驯化的,而且也 没有人能在水下呆上几个小时,于是他们设想是否可以把一个大白鲨模型放到美国的海 洋中去…… “是的,正是这样,”斯皮尔伯格回忆起这个建议时笑了,“然后我们在水中的笼 子里拍摄真正的大自鲨的镜头。” 当澳大利亚纪录片导演罗思・泰勒和搭档瓦莱瑞――他的妻子,一位非常熟悉海洋 生物的女士――于1971年拍摄了被特・基姆贝尔关于大白鲨的纪录片《蓝色水域,白色 死亡》,并与那庞然大物接触之后,他们就成了知名人士。基姆贝尔雇用他们在澳大利 亚昆士兰州东北海岸外的珊瑚礁区附近拍摄大白鲨的镜头。他们认为要找一条25英尺长 的鲨鱼几乎是没什么指望的。尽管有传闻证明还有比它大两倍的鲨鱼存在,可从未有人 拍过。 扎纽克和斯皮尔伯格虽然不太情愿地接受了制造一条机器鲨鱼的建议,可究竟该如 何在钢制的笼子中拍真鲨鱼在船底下游动和胡波遭到袭击的镜头呢?无疑,要拍好这种 镜头可真得需要点真本事。 扎纽克带来了解决办法,“我们为什么不再制一个小笼子把一个矮小的人放进去 呢?” 斯皮尔伯格得到了提醒。“从工作人员中选一个,这真是个好主意。” 两个小笼子做好了,一个给替身演员,一个给摄影人员。这两个狭小的笼子都是用 很坚固的钢铁铸成。 斯皮尔伯格说:“为了寻找矮人,我专门开了一个挑选会。我看了大约10个人,可 他们多数都是被人称作侏儒的那种矮人。要不是一个身上带血的矮个子敲门走了进来, 我几乎决定放弃这个主意了。这个进来的人耳朵在流血,前额上有个伤口,鼻子也在流 血,衬衫上血迹斑斑,他倒在了地毯上。“他说,‘我在外面出了点儿事,警察正在拖 我的车,可我不想错过我们的会面。’” 这个人叫卡尔・理兹奥,4.7英尺高,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他发誓说,他是一个 “一生都同鲨鱼一起呆在水里的”潜水专家。这个人给斯皮尔伯格留下了一个印象, “他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说明他非常渴望得到这份工作,他一定可以与 大白鲨一起呆在水里,他是个无所畏惧的人。” 理兹奥和第二组导演罗德内・福克斯来到澳大利亚大堡礁与泰勒夫妇一起工作。他 们带着提示板和草图,为了预防万一,他们还带来了理查德・德里福斯穿着潜水衣的人 体模型。 泰勒夫妇用一只小快艇拖着那两个钢制笼子朝着危险的礁石驶去,艇外还拖着几条 血肉模糊的马腿。小艇带着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和穿着潜水服的理兹奥来回巡航。理兹 奥端着一杯咖啡坐在船板上等待着他的重要时刻的到来。 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情况简直出人意料,当大白鲨露出水面接近小艇时,它猛地 用嘴咬住了一个笼子,并把它拽进水里。理兹奥腾地站起来,三步两步走进船舱将自己 钡在电梯里。当福克斯打算去船舱里取黄油刀时,理兹奥已经把门紧紧锁上。瓦莱瑞。 泰勒最后只能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如果说鲨鱼离他们太近的话,那个用于摄影的笼子 离他们还不算太远,它可以帮他们躲避鲨鱼的袭击。当理兹奥爬出笼子时,他向福克斯 坦白说:“我对斯皮尔伯格撤了谎,我一生中从未穿过潜水衣。” 拍摄工作停了一天,因为在这星期的后两天里,接近他们的那条鲨鱼不再来袭击那 个笼子了。面另一条鲨鱼却好像是为了他们的免费美餐而每天都来。以捕捞鲍鱼为生的 渔民们认为泰勒夫妇对鲨鱼的慷慨,使这个地区变得越来越危险了。那条每天都跑来饱 餐的鲨鱼在一天早上突然死了,它曾试图袭击渔民们的船。于是福克斯给德理福斯的模 型和理兹奥拍了一些镜头就返回了。 乔・阿尔威斯完成了人造鲨鱼的设计,已开始找人制做了。在斯皮尔伯格的建议下, 他雇了鲍伯・马泰。1954年,他曾替迪斯尼的影片《海底两万里》设计过袭击“鹦鹉螺” 的大乌贼。这次是他退休之后所面临的唯一一次对他个人技术的大挑战。《大白鲨》的 预算稍稍提高到310万美元,斯皮尔伯格竭力向扎纽克保证,他一定会让这部影片赚回 投入的10倍。 扎纽克有些温怒地说:“史蒂文,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太让人失望了,人们对 它的期望值太高了,自从他们看了这本书后他们就一直等待着。他们希望这片子比他们 想像的还要好。如果这片子还不如他们的想像,而仅仅是赚回了3100万美元,那出钱的 人就会失望地哭了。” 《大白鲨》剧组急待着一份开拍的计划表,但塞克勒的剧本只有50%令人满意。3 月份,斯皮尔伯格把剧本拿给卡尔・高蒂莱伯,他正打算在《领导》中扮演编辑米道斯 的角色。这个胖乎乎的作家曾是美国广播公司电影《不般配的一对》的剧本编辑,他同 意接受写《大白鲨》剧本的任务。高蒂莱伯想到他只是受雇于人来参与此事,并非新编 剧本,对他来讲没什么损失,于是他写了一份3页纸的评论递交上去。 虽然斯皮尔伯将仍旧憎恨选演员,可他为《大白鲨》选的演员却是很有眼力的。制 片人想让查尔顿・海斯顿来演布鲁迪,可他们又负担不起他的酬金。乔克马上就快完成 《地震》的拍摄了,正准备作为威纳萨・雷德格拉夫的后备演员参加洛杉矶舞台剧《马 克白斯》的演出。然而即便他有时间,斯皮尔伯格也会反对他来参加拍摄,因为他从不 买明星的账。他们不着边际的要价,冒犯了他节俭的天性。他认为普通演员会为超出自 已身价的待遇而感到满足。当斯皮尔伯格说起他70年代选演员的哲学时,他说:“我喜 欢用没有太多经历的人。如果你有了固定形象,让你去扮演一个普通人是很困难的。从 一开始,我的原则就是不用《滚石》杂志封面上的演员。”当斯皮尔伯格一边为电影 《第三类接触》中的特技将几百万美元慷慨地花在道格拉斯・特朗布尔身上时,一边仍 在反对把按常规应付给表演者的钱付给他们。在以后的20年中,演员们都炮怨斯皮尔伯 格付的酬金仅仅是法定价格,或者仅仅是行业协会约定的价格。《洛杉矾时报》曾引用 一位长期代理人的话说:“在多数情况下,在雇用那些天才的花销问题上,同行中没人 能胜过他的谈判技巧,也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利益争得过斯皮尔伯格。” 《大白鲨》中的主要角色是布鲁迪,斯皮尔伯格最初希望罗伯特・杜瓦尔来演警长, 但后来他决定还是让罗依・谢德尔来演,因为他通过在影片《法国贩毒网》又译《神探 霹雷火》)和《各得7分》中扮演粗矿的警察,已经以他那面具般的脸和注册商标式的糟 鼻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然而这两部在法国拍的片子给他带来的收入极徽。斯皮尔伯 格反对他一成不变的“粗犷男人形象”,而这位在莎士比亚大学演过《约瑟夫爸爸》, 因而获得纽约市颁发的荣誉证书并引以为自豪的谢德尔却欣然同意放弃那种固定形象。 斯皮尔伯格他们把他的“纽约警察”的性格提炼出来,放进这部影片的人物性格之中。 这部影片中的警察是这样一种人:平时沉默寡言,把愤怒埋在心底,直到该爆发的时候 才爆发出来。 胡波比较难选,太摩斯・伯特姆斯或杰弗・布里奇斯两人都热衷于彼特・伯格当维 奇的《最后一场电影》,于是他们被暂时列入了名单。《酒吧间》中的歌舞演员也来谈 了条件。就在斯皮尔伯格心里打算让乔思・沃格特来扮演这一角色时,他仍没忘记催促 扎纽克和布朗再从那些代理人火急火燎的电话中选出一些急于演戏的候选人来。 理查德・德里福斯是所有这些演员中是最特殊的,他的难以对付的脾气是出了名的。 1972年他逃避了服兵役,由于良心的不安,他后来到洛杉矾的一家县医院当了一名勤杂 工,在那儿他染上了吸兴奋剂的习惯。自从演过《美国风情画》以后,虽然又在加拿大 参加了《克拉威兹的学徒生活》的演出,扮演了一个利欲熏心的年轻人,他曾希望此片 能使他的演技有所突破,然而他后来的生活却索然无味。 斯皮尔伯格想把胡波的角色给德里福斯。德里福斯称自己“太忙”,事实上,他觉 得这个角色“没意思”。斯皮尔伯格坚持请他来演。他会有什么损失呢?《大白鲨》的 拍摄只不过需要两个月时间。 “可好像比6个月还要长。”德里福斯生气地说,“鲨鱼不想工作,而你除了伤心 外什么也得不到。” 在《克拉威兹的学徒生活》上映时,德里福斯去了蒙特利尔,他害伯去看自己的表 演。“我想我简直糟透了,我永远不再演了。”当斯皮尔伯格又一次把《大白鲨》的角 色提供给德里福斯时,他要求演那种性格上有所变化的角色。“可以”,斯皮尔伯格回 答。德里福斯签了合同。“是出于绝望,”他说道。这份合同仅让他得到比好莱坞任何 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的20万美元还少得多的报酬。4月30日这份演员名单公布了。有趣 的是,《克拉威兹的学徒生活》就在名单公布后不久上演了,并很快就获得了成功,但 这已经不会惹德里福斯发脾气了,因为他已经在科德角附近的冰水里工作几个星期了。 德里福斯是使《大自鳖》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他是斯皮尔伯格敬仰的旧好莱坞明 星所具有的优点的化身,尤其是像斯潘赛・屈赛这样的演员的化身。也许因为屈赛也曾 是一位沉浸于个性表现的演员,斯皮尔伯格发现德里摄斯像屈赛一样适于穿各式服装, 斯皮尔伯格说:“他是一位当今的屈赛。他就像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一样普通……我心中 的主角过去是而且永远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斯皮尔伯格渐渐发现《大白鲨》与斯播塞・屈赛的《船长的勇气》一片很相像。斯 皮尔伯格曾向德里福斯吐露,有机会他要重拍屈赛那些在1943年红极一时的影片。当时 那些影片的导演是维克多・弗莱明,《一个叫乔的家伙》也是他的影片。德里福斯说: “你如果选别人演彼特这个角色我就杀了你。”斯皮尔伯格为了化解他的“杀人”欲望, 1989年拍《永远》时给了他一个角色。本切利曾把胡波写成一个妄自尊大爱勾引女人的 知识分子,他进城租了支枪只是为了毁灭自己。德里福斯根据《美国风情画》的内容把 这个人物加以夸张:邋遢、笨手笨脚,比所有的人长得都矮小。无论他加不加这些内容, 这片于是赢定了。胡波是斯皮尔伯格理想化的、书生气的自我的又一个复制品。 还有一点与本切利笔下的胡波不一样的是:德里福斯是犹太人。“我为此感到非常 骄傲,”德里福斯说,“我是在90%都是犹太人的海湾国家里长大的。从9岁起直到17 岁,我每星期都要去教堂……我总是有一种感觉,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同我是犹太人有 关。”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和《第三类接触》中没有过分地亮出种族这张牌,但两 部片子却都是他自身的写照,好像在向人们暗示,影片中的这些人物在关键时刻很有可 能像斯皮尔伯格一样胆大心细,足智多谋。 像平时一样,影片中的小角色成了制片人的玩物。由于理查德・扎纽克和林达・哈 里森的儿子小哈里森曾在《横冲直擅》一片中扮演过一个小孩,所以当扎纽克要求把艾 伦・布鲁迪这个角色让给林达来演时斯皮尔伯格并不吃惊。 “对不起,朋友,”斯皮尔伯格说,“你说得有点儿晚了,我已经把这个角色给劳 瑞思・加里了。” 选用辛伯格的妻子加里使剧组的合作关系更加巩固了。金发碧眼、四肢修长,并拥 有很长的电视电影经历的加里与迷人的哈里森相比,似乎还是加里更适合这个角色。她 建议斯皮尔伯格把艾伦的形象改成忠实和默默奉献的形象。其实,斯皮尔伯格一直希望 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应该尽量可爱,甚至包括奎思特在内。 那个古怪、坏脾气的鲨鱼捕猎手奎思特,他教给布鲁迪和胡波如何杀死那个庞然大 物后,自己却被鲨鱼杀死的那段情节是该片绝妙的一笔。霍华・塞克勒对这部影片做了 很重要的贡献。在佛罗里达,他听说了一些故事,美国一艘名叫印第安纳波力斯的潜艇 载着一枚原子弹从美国空军基地太尼安岛前往日本广岛,在回来的路上被一枚鱼雷击沉。 这条船12分钟内就沉了,船上1100人掉进水中。由于行动是秘密的,因此无一人获救, 在这个时候鲨鱼吞食了许多人。 这一事件唤起了斯皮尔伯格的想像,他来到约翰・米留斯的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米留斯这阵子正全身心地投入在一部即将由他执导的片子《闲人》里,这是他导演的第 一部影片,因此他忙得根本没时间去写《大白鲨》的剧本。但这个“印地安那波力斯号” 的故事却有一种巨大的魔力吸引着他。米留斯迅速测览了一下这份值得研究的素材,50 分钟内便写了一个约9分钟的情节:奎恩特回忆起了这段沉船的往事和那些吃人的大白 鲨。 斯皮尔伯格感到米留斯本人十分想演奎恩特这个角色,可他们已经把它给了斯特林 ・海顿。海顿曾主演过胡斯顿的《柏油森林》和库布里克的《凶杀》,由于税的问题和 曾出卖过朋友的原因多年流亡国外。这位航海周游世界历尽千难万险而且经常处于贫困 中的人,有理由玩世不恭。海顿曾在巴黎的一条驳轮上生活过,他写作,偶尔也参加一 些表演。扎纽克、布朗跟他谈了几个月,但盯着他的税务官员向美国国内税务局打了保 证,他们会拿走他在美国挣的每一分钱。 4月份,《骗中骗》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导演奖。罗伯特・肖扮演歹徒 劳尼根这事本身就为这部片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大卫・布朗让他来演奎恩特,并给正 在纽约沃奈参加演出斯特林伯格的《死亡之舞》的的罗伯特・肖送去了一本《大白鲨》。 即使就奎恩特这个角色而言,罗伯特・肖这个喜欢吹毛求疵、爱争吵的爱尔兰人的 风格也嫌过于粗鲁了。德克・鲍盖德轻蔑地把肖形容为“只有两个动作做得好的演 员,……对着风雨大喊,叉着腿站着。”当斯皮尔伯格看了威廉姆・弗里德金根据哈罗 德・平特的小说改编的《生日聚会》一片盾,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如果情绪控制得 好,这举止会给人强大的震撼。 肖本人是个小说家,他认为《大白鲨》是“被一大堆人编出来的……一个破玩意 儿。”他妻子玛丽・乌尔劝他还是去演这个片子。他告诉扎纽克、布朗,等他拍完已经 接下的片子后,他会看这个剧本的。尔后,他去了爱尔兰,在扮演了一大堪走卒和反派 角色之后,他在特来威尔・霍华德的《瞬间》中得到了一个引入注目的角色,与索菲亚 ・罗兰一起配戏――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题的影片。制片人鲁。格拉得只答应给他5万 美元。当《大白鲨》5月上旬以4星期10万美元的酬劳摆到他面前时,他还在与制片人为 价格吵个没完没了。 到了这时,《大白鲨》已经基本上被改头换面了。黑社会和胡波与艾伦通奸的事没 有了。那个因戴绿帽子面心怀愤恨的布鲁迪是一个正直的警长。虽然他一度屈从于政治 压力,但他还是制服了第一条大鲨鱼,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用事实证明自已是正确 的。胡波是长着一双又小又亮的眼睛对什么都着迷的人,因过分着迷于大白鲨因而从不 为性的问题所固扰。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主要是从两个场景上表现出来: 布鲁迪与胡波两人一起打捞红西鲱鱼,两人齐心协力对付鲨鱼,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 谊。 影片中的奎恩特成了一个粗暴的好人,通过他对“印地安那波力斯号”沉船事件的 陈述,证明他对鲨鱼的刻骨仇根是有道理的。经斯皮尔伯格同意,肖把米留斯的9页纸 内容压缩成了仇恨和愧疚交织在一起的令人感动的表白,影片中的3个人通过一起饮酒, 一起对一首歇产生共鸣而结成了一个小组,这种编排手法是约翰・福特式影片的一个明 显特征。最终,布鲁迪成了最勇敢的久,他把一枚炸弹扔进鲨鱼嘴里杀死了这条大白鲨。 作为明星中的一位老手,肖同意接受这次挑战,并肯定地认为他会从穗里福斯和谢 德尔那里偷到许多经验。他说如果这片于能赶在7月8号《瞬间》开招之前完成的话,他 就可以接拍此片。由于肖花了4个半月时间才拍完《大白鲨》,所以未能在《瞬间》中 扮演角色,但这对观众来说是件幸运的事。后来理查德・伯顿得到了《瞬间》中那个不 讨好的角色。 肖的时间安排并非扎纽克和布朗惟一的压力。正当《大白鲨》急于在澳大利亚开机 时,那里正值度假旅游旺季,但由于受到电影演员罢工的威胁,尽管那里的水仍旧冰凉 刺骨,天气变化无常,但片子必须要尽快完成。 埃得加城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电影摄制组的到来。斯皮尔伯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眺 望着大海,在这里,他为这片子的拍摄准备了上千个提示板,仅最后一幕就要用上400 个。在这支队伍里,又添了瑞克・菲尔德斯和他的两位随从埃尔玛和札尔曼,一个是当 地的厨师,一个是管家。另外还有卡尔・高特雷伯,他是《大白鲨》第3位也是最后一 位作者。 高特雷伯是为扮演迈道斯这个角色来到这里的,当斯皮尔伯格请他重写这个剧本时 他非常惊讶。原本计划用一个星期时间来提炼剧本中的语言,却一直拖了7个星期。从 战略上讲,用高特雷伯是明智之举。本切利、塞克勒和其他几佼作者出于对自身或对扎 纽克、布朗的考虑来编写剧本,因此写起来小心翼翼。而对于高特雷伯,斯皮尔伯格不 仅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还不断地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斯皮尔伯格是他惟一的上帝。 在着手安排400名群众演员在冷得让人发抖的黎明去表演7月份的情景之前的一个星 期里,斯皮尔伯格每天一早6点起床,泡上一杯茶,把一天要做的事记下来。虽然他很 少让他的提示板离手,但却从不带剧本到现场去,不仅拍这部片子是这样,拍其他片子 他也是如此。几天的时间都花在道具和一些木桶之类的必备工具上了。他们把一些既难 看又笨重的船用做摄影台,并用它们支撑起一条大船,它是影片中奎恩特那只42英尺长 的大船“奥卡”。他们还用玻璃纤维材料制作了一个“奥卡”的模型,当故事发展到高 潮时,大白鲨要把它弄沉海底。在埃得加城码头上四处闲逛的“义务技术顾问”们的眼 里,那艘被建在捕贝船上的“奥卡”似乎有些头重脚轻。在这船上用了如此多的玻璃, 所以它肯定经不住一场暴风雨。尽管如此,剧组成员们为了这片予的成功仍在顽强地工 作着。 每天晚饭后,斯皮尔伯格、高特雷伯、威尔娜・菲尔德斯和几位明星们都要围坐在 杯盘狼藉的餐桌前重新修改剧本,并把改好的对白录到磁带上。演员们走得早一些。到 了晚上10点,斯皮尔伯格也顶不住了。高特雷伯写剧本一直要写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再 把它们印出来,分给每个人。住在这里的人经常看到每当有人打扰了这位作者时,一个 头发蓬乱的脑袋便从门里伸出来对着外面的人喊:“是哪个笨蛋把你骗到这里来的?” 菲尔德斯全天都呆在一间临时剪辑室里,并通过步话机与在现场的斯皮尔伯格保持联系。 如果斯皮尔伯格有什么细节方面的要求,她就骑着自行车去码头。 斯皮尔伯格后来说,《大自鲨》的本子被编得越来越夸张,不过这样及时、迅速地 给主题定位使剧本有了性格,这点的确是事实。海尔・巴伍德和马修・罗宾斯也为这部 片予做了很多贡献。由于斯皮尔伯格担心影片内容缺少幽默,他便在能写几个喜剧场面 的人当中找了一大圈儿。约翰・兰迪斯被召唤到了马萨葡萄园岛,他即惊奇又兴奋。他 曾因执导井参加表演影片《次品》而小有名气。这片子仅花了6万美金,它是其他恐怖 片的仿制品。兰迪斯乘坐飞机来到这里却只逗留了几个小时,虽然他和斯皮尔伯格都同 样着迷此片,可兰迪斯的野心太露骨,个性也太狂热。朱迪斯・贝勒西说,兰迪斯让他 想起了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每句话的结尾都不可能没有惊叹号。斯皮尔伯格认为拍 《大白鲨》没有这种人加入就已经够难的了,有了他们,会难上加难。 像对待许多影片那样,罗依・谢德尔的角色内容被斯皮尔伯格扩充了,他被扩充得 很像斯皮尔伯格的父亲。影片中在第二次鲨鱼袭击的场面上,有一只小狗和一个男孩坐 在橡皮船上不见了,斯皮尔伯格模仿了希区科克《眩晕》中的一个画面,让镜头从谢德 尔的脸上迅速摇过来,同时把焦距从250毫米换成30毫米,以使在画面不改变的情况下, 将那张脸拉长而且压扁,给人一种身体遭到了某种打击的感觉。斯皮尔伯格还写了一个 新镜头:布鲁迪坐在饭桌前,心情烦乱,但当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模仿每个人发愁的 表情时,疲倦地笑了。 在这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劳瑞思。加里的角色被缩减了,这让她很生气。她觉得 自己就差完全从影片中消失了。甚至高特雷伯的角色内容也削减了。他说:“我有精神 分裂症病人的那种意识,必须去写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片子。” 在这部片子进行过程中,本切利几乎没到过现场。在他与高特雷伯都被委托来完成 这个剧本时,他也从未与高特雷伯一起工作过。但当本切利看到了这个剧本,确信自己 书中一些关于性和腐败现象的辅助情节被格式化的情节和行为所取代,违背了自己的原 意时,他向《洛杉矾时报》抱怨说:   斯皮尔伯格需要进一步研究人物。坦率地说,有许多东西他根本考虑 不到,他只是一个26岁、伴着电影长大的孩子。除了电影以外,他对现实 生活毫无经验。他只是一个具有拍摄二流影片水平的人。当他必须对人们 的一些细微的行为方式拿主意时,他就得借用40年代和80年代影片中的惯 用方法,……但是终有一天,斯皮尔伯格会以美国第二代最伟大的导演的 称号闻名于世。 本切利同意在《大白鲨》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一位在采访艾米蒂倒霉的7月4日这天 的经历时,从躺在沙滩上的人们身边跳来跳去的电视台记者。从这时起斯皮尔伯格就想 把这个傲慢的“大人物本切利”安排到《第三类接触》中去充当一位吓唬飞碟信仰者并 让他们放弃信仰的空军代言人。 《大白鲨》的预算已被增至350万美元,并且仍在上升。扎纽克和布朗被这个他们 认为完全可以节省的开销气得要命。在拍摄《横冲直撞大逃亡》时,他们可以同芝加哥 各种商业协会就他们针对拍摄协调问题所提的苛刻条件进行谈判,而在纽约和被士顿, 当地有关公司都不太帮忙。《大白鲨》中虽有一些超过109多人的沙滩上的场面,但仅 用一半人参加就足矣。可舞台戏剧工作者国际联盟的波士顿商务代理保尔・F・康纳斯 (他正在争取连任)偷偷来到外景拍摄场,发现当地的群众演员中有23个非该机构聘用人 员正在参加拍摄,他要求立即改换成该机构在册人员。 该机构为每个人提供热午餐,他们的专车司机还坚决要求每位乘车去现场工作的演 员和剧务人员在运输处接受点名,即使有些人只在现场呆5分钟也要如此。一个司机曾 对一位演员大叫道:“如果我看见你上了别的什么人的车,我就立即让这里的拍摄停下 来。”斯皮尔伯格还开着他那辆满是弹孔的黑白双色汽车,但有5个半月的时间,他也 像其余演员和剧组人员一样步行、骑车或乘专车。 雇用超过实际需要的人来参加拍摄,并不是增加开销的惟一原因。拍好的片子被送 到加利弗尼亚去了,斯皮尔伯格有48小时没看到样片。当地的人们没有谁会因为这片子 给他们带来了收入而心怀感激。饭店的房价从每天14美元涨到45美元。坐飞机到洛杉矾 去买潜水服比在当地买还要便宜60美元。在这岛上工作每天只需要开销3万美元,但当 地政府却通过协议要求你必须开销10万美元。而且为了让奎恩特那个仓储船的船舱保留 一段时间,每天还要付1000美元的罚款。这样的贪婪在后来10年中随着影片制作规模的 扩大而激增。斯皮尔伯格在伦敦制作影片的开销也极为可观。 拍摄工作应于7月1日完成,7月4日周末这天彻底收拾利落。这天在传统上是墨西哥 湾流改变航线的日子,它把暖流带到了科克角,同时也带来了大批年年来此渡假的富有 的游客。6月5日,拍摄工作缓慢进展着,这情况使工作比原计划拖延了14天。虽然剧组 成员都对此极为不满,但却不得不遵照环球公司的老规矩呆在这里。如果他们放弃这部 片子,就得冒遭受巨额罚款的风险。斯皮尔伯格说:“如果他们想退出的话,在工作开 始的第一个星期里,我们就要少40个人。” 早在斯皮尔伯格筹拍《大白鲨》时,老导演亨利・海萨威就告诉他说:“我给你一 个劝告,即便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也要让剧组人员和演员相信你正干着什么。” 而斯皮尔伯格近来发现,总是装出奥林匹克运动员那种充满自信的样子越来越难了。曾 有个当地人偶然看见斯皮尔伯格在凌晨时分跑来跑去,嘴里还神经质地四四咕咕,他说: “这导演简直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这里的主要问题不是演员而是鲨鱼。由斯皮尔伯格 的《大白鲨》而引起的特技问题是每一位导演都必须面对的。乔・丹特曾把1984年后拍 的《小精灵》与1980年拍的《怒吼》进行了比较,《怒吼》拍了28天,《小精灵》拍了 6个半月。   “我们先把道具与演员放在一起拍,稍候片刻,我们把小精灵的特技 工具安装上,这中间的许多工作是很麻烦的。你必须来回调整摄影机的速 度和角度。你得用大量的胶片,即便如此,当你拍了80遍小精灵的微笑或 眼珠转动时,你甚至自己都搞不清究竟是好点了?还是更糟了?” 逐渐地,制片们把“真人”从“效果”中分离出来,演员拍完他们的戏后就可以被 送回家了。在拍《大白鲨》时,即使你认为一切都是错的,也得马上完成。 当剧组成员被拉到海边与大白鲨搏斗时,肖为减少在美国的时间而躲到加拿大或百 慕大去了。这使每个人都能暂时从他的坏脾气和指手划脚的发号施令中放松一会儿。扮 演市镇行政委员会官员的马瑞・汉密尔顿对自己的戏越来越少面不满,劳瑞思・加里也 为自己的戏快被减没了生气。罗依・谢德尔也同样发脾气。   没有人想得到马萨葡萄园是东海岸各类快艇和轮船的家。在海面上经 常会有划船比赛。在影片故事的某个高潮中有个镜头……我们乘小船呆在 假装离海岸几海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是完全孤独的,然而这里却到处都是 该死的小船。开始我们尽量在它们之间的空档中拍摄,那简直无法工作。 后来,我们早晨5点起床,在快艇设来之前拍摄。这也无法工作。最后。我 们干脆决定等划船赛季过后再重拍。 理查德・德里福斯坚信,像他这种地位的明星,对这么一个即浪费时间又肯定不会 成功的片子应该是一走了之,但他没这样做,他也只好用各种交际活动来安慰自己。他 也时不时对新闻界评论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拍摄工作,这位演员说:“史蒂文的表现都是 无意识的,他是一个从12岁起就决心拍电影的大男孩,而现在他仍是12岁。他把自己的 精力与能力全部集中到电影上了,而把世上一切与他无关的事都置之度外。” 斯皮尔伯格以最佳面孔面对评论,他说:“在现场工作时我们大家都有所抱怨…… 在德里福斯与新闻界接触时,我正逼着所有有关人员投入到片予中去。”德里福斯那种 明星式快节奏的活力是使其他人提高士气的关键。用一句斯皮尔伯格曾经用于他母亲的 比喻,“一个巨大的能量输入器”。斯皮尔伯格也常这样比喻德里福斯,他说:“每位 与德里福斯‘接通’的人都会一早就醒来,我们的一切活动都以他为中心。我想你肯定 会把这种现像叫做‘理查德迷’,他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水电厂一样重要。” 斯皮尔伯格认为,应该承认德里福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与剧组人和睦相处。拍摄就 快结束的一天晚上,斯皮尔伯格留住这位明星,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讲,一直谈到第二 天天亮。斯皮尔伯格谈到他也许该换个方法去拍《大白鲨》,他也许可以把它拍成希区 科克风格的大杂烩,或者像布里安・德・帕尔马的风格,或一部王朝小说风格,科波拉 风格,以及类似伯格曼尼斯科伦理故事的那种。在这个故事里,大鲨鱼代表上帝。德里 福斯对这番话不明所以。对这都影片来说,多才多艺的创造力似乎不是一种天才,反而 是一种负担。             *  *  * 马泰的人造大白鲨名叫“布鲁斯”。它的外壳是个钢制盔甲,人们把它安放在一个 12英尺长的钢架上,钢架被固定在水下的一块斜板上。他们一共制作了3个同样大的大 白鲨模型,每个1。5吨重,建造费15万美元,而操纵它的费用至少不低于它的建造费。 一个大白鲨模型需要13个人控制。当它被拖人水中贴着水面活动起来的时候就像真的一 样。本来也该如此。可在大家练习操纵它时,它的眼睛不听话地对在了一起,当人们跟 它搏斗时,它的嘴里流出了血但控制流血的机关却失灵了。马泰很认真地把这家伙修整 了一番。马泰是个行动迟缓的人,斯皮尔伯格说:“如果你问他几点了,他会告诉你如 何去生产一块手表。” 人们一准备与大鲨鱼搏斗,海浪就把他们和这个庞然大物分开。由于“布鲁斯”身 上到处都是凹陷、擦痕、附着物和被盐水腐蚀的斑迹,人们必须每天晚上对它进行清洗、 修理,用吹风机将它吹干,然后重新喷漆。船上的水箱漏水,发动机着火。有时工具和 设备会被人偷走,总之麻烦事一大堆。一场暴风雨让拍摄工作停了几天,基尔摩尔冥思 苦想打算把拍摄工作挪到―个较便宜又较安全的地方去――或许加勒比甚至印度尼西亚。 到了7月17日,他们只完成了96个镜头。以前的预算和计划都成了一纸空文。现在 看来《大白鲨》要比原计划时间拖延4倍,开销增加3倍。基尔摩尔和斯皮尔伯格都不愿 谈起此事。7月30日在拍“奥卡”沉船时发生的事件是这次拍片工作中最大的灾难。这 条船的每个角上都是用大螺栓来加固的,这样船可以在任何地方抛锚,它被水下给大鲨 鱼提供动力的电缆拖着。当斯皮尔伯格在拍谢德尔在船舱内的镜头时,一块桌面大的木 板被拽松了,两架阿里福拉克斯牌摄影机滑进水里。但这比起那些损失的胶片来说简直 不算什么。于是发生了一场紧急海上救援运动。瑞克・菲尔德斯把摄影机中宝贵的上千 英尺长曝了光的胶片放在清水桶里,并带着它们赶乘第二趟纽约长途车。依斯曼公司的 实验室挽救了一切。 那些有一定身份,不能轻易矩绝的游客对摄制组来说是个负担。电视台记者沃尔特 ・克鲁思基特,一个快艇狂,密切注视着摄制组的动向,女演员鲁斯,戈顿也是如此。 另外,还有小说家深思顿・威尔德和《纽约时报》的老记者斯考蒂・莱斯顿,他们都在 这个岛上住了下来。约翰・米留斯突然来了。斯皮尔伯格去现场工作时,把米留斯留下 来摆弄“布鲁斯”这咬人的机器。麦克和朱丽娅・菲利普斯来访了3、4次,每次来他们 都问斯皮尔伯格关于《第三类接触》的打算,他告诉他们,他目前对这个剧本不满意。 斯皮尔伯格对出现在这对夫妇之间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裂痕十分担忧。如果他们分 手了,谁将有权接手这部影片呢? 扎纽克和布朗也陷入了紧张状态。《大白鲨》的拍摄遇到了麻烦这个公开的秘密愈 发加重了他们的紧张。布朗说:“我们所到之处,所有的人都对我们表示同情,好像我 们得了某种不治之症。”他们也对人们把他们的大白鲨嘲笑成越来越像一只火鸡而深感 不安。 7月下旬,西德・辛伯格把扎纽克、布朗和斯皮尔伯格叫到好莱坞进行了一次灾难 性会面。据说,辛伯格让他们等了2个小时,然后问他们:“我是不是该停了这部片 于。”这3人像三重唱一样竭力劝说辛伯格不要停,并使他确信他们已经渡过了难关, 而且,演员罢工的风波也已经过去,形势对这部片子是有利的。从此,扎纽克和布朗到 马萨葡萄园岛的时间更多了。至于他们是否曾打算开除斯皮尔伯格,布朗坚持说他们从 未有过这种念头。“我们相信我们的运气。斯皮尔伯格一直在努力、勤奋地工作。这就 是我们对他的评价。请注意做任何事都不容易,但在我们没有改变方向时,我们必须跟 斯皮尔伯格一起努力。”然而,人们不会忘记扎纽克曾把《虎!虎!虎!》的导演阿基 拉・库罗萨瓦撤换掉的事。几年后,他也曾用简诺特・斯沃克取代了约翰・海恩科克作 为《大白鲨》续集的导演。 也许是由于长时间紧张和不稳定情绪的积累,演员们趁札纽克和布朗来拜访他们的 一次机会,在饭店里展开了一场食物大战。谢德尔是导火索。“我感到我们所有人都快 让这里的天气和工作的拖延逼疯了,”他说,“所以我把水果沙拉倒在斯皮尔伯格的头 上。”斯皮尔伯格也把红酒朝谢德尔泼去。谢德尔说,“理查穗・德里福斯看上去就像 一座快爆发的火山。我简直不相信,扎纽克能平静地坐在那儿,身上溅得到处都是肉 汤。” 扎纽克和布朗替众人付过账离开后,两人再次认为保守有关“布鲁斯”的一切秘密 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影片拍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围绕着本切利议论着有 关《大白鲨》的内容,同时这位作家为了推销他的书和这部电影,而隐藏起所有敌意, 正在同矮脚鸡做交易。他们发现,任何地方的人们都对如何把一个人工鲨鱼搬上银幕感 兴趣,因此保持这份神秘是十分必要的。威尔娜・菲尔德斯说:“如果观众中什么人嘲 笑大白鲨的话,我们就完蛋了。” 每天晚上,这条大鱼和它的小屋都被雨布遮盖起来。有几个当地人想偷偷拍照都被 制止了。《导演指南》上有篇挖苦的文章说他们正在用一条真鲨鱼,这条鲨鱼被关在笼 子里喂食。这条鲨鱼被他们移植了一个黑猩猩的大脑之后,被迈克・尼克勒斯的《海豚 的日子》中的那位声音老师训练着说话。斯考蒂・莱斯顿把这部片子遇到麻烦的消息登 上了《纽约时报》。作家L・M・吉特・卡森,当时法国杂志《是》的评论家,他花了一 整天时间探听有关《大白鲨》的新闻,当他回到饭店时发现房间门已被锁上,他的行李 被放在大厅里。但就在他乘车去机场的路上,一位饶舌的司机向他透露了这条大鲨鱼 “不工作”的消息。根据这位司机的说法,卡森发表了一则启示:“所有拍电影的人都 是疯子。”最后,《基督教科学劝戒》杂志的一名记者还是偷偷地拍了几张这条大鲨鱼 的照片。 这场同新闻界的游击战让《大白鲨》摄制组的人们感到既难堪又气愤,而好莱坞的 记者们则完全习惯了这一切,他们知道:“与其咬他们的手不如让他们来喂。”(意为 与其争抢,不如坐待――编者。)罗依・谢穆尔说:“这事真让人吃惊,那么多人出现 在马萨葡萄园岛上,这一切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是多么令人感兴趣,而那时他们仿佛 只想向外界报导这种事实:我们对付这个机械鲨鱼,有数不尽的困难。让人伤心的事是, 这些人被安排到这里,受到很殷勤的照顾,我们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接着,我们便被 他们出卖了。”自从《大白鲨》之后,斯皮尔伯格开始信守保密原则。他后面的那部片 子自始至终严格拒绝外界的干扰。 外景拍摄终于磕磕绊绊地于9月15日停了下来,整个过程共计拖延了155天。有几个 星期里,“布鲁斯”越来越不像是一条威猛的巨兽,倒像是一个塑料制品。斯皮尔伯格 说他对此事的全部态度是“欧!去他妈的!”听他此言,剧组成员们建议一旦拍完最后 一个镜头,就把斯皮尔伯格抛下船去。斯皮尔伯格这会儿比起拍《大白鲨》之前还要恨 水。他把第一助手留下来完成最后的事情,自己同德里福斯坐着一条小船逃跑了。当他 的船渐渐开远的时候,他站在船上模仿着麦克阿瑟将军宣布:“我再不回来了。”斯皮 尔伯格与德里福斯开车去了波士顿,住进一家饭店。他们坐在酒吧里为一切最终过去而 感到狂喜。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全过去,几个月后,斯皮尔伯格才清醒过来,只觉得神经 好像刚刚经受了一次电击,把他从道具买卖的恶梦中惊醒。几年后,斯皮尔伯格仍可以 相当准确地模仿出“布鲁斯”从内部空气压缩机传出来的哭泣般的声音。这个噪音曾伴 随着他生活了几个月。斯皮尔伯格对朋友们说,他发誓再也不到外景地去拍电影了。 当斯皮尔伯格渡完3个月的假期后,“布鲁斯”被横穿美国运了回来,并且就被安 装在米高梅艾瑟尔・威廉姆斯的蓄水池中,也就是斯皮尔伯格曾坚持认为主要镜头不能 在此拍摄的地方。现在的工作愉快多了,斯皮尔伯格可以在工作灯的照射下拍摄着这半 沉在水里的船。斯皮尔伯格和威尔娜・菲尔德斯拿着这些在蓄水池中拍的全部素材开始 了最后的编辑。 约翰・威廉姆斯着手为影片配乐。斯皮尔伯格首先想用一种舒缓的乐曲来缓和他影 片中的残暴,或许可以用一段优美的钢琴曲来表现大白鲨,使它听上去就像威廉姆斯为 阿尔特曼的《幻像》配的曲调。但这位作曲家看过样片后说:“不,这样做就像是给海 盗片中加进了《幻想曲》的音乐。”最后,他为《大白鲨》配上了伯纳德・赫尔曼风格 的阴森可饰的曲调,然后大致变化了一下,尤其在体现鲨鱼的主旋律方面进行了一番调 整,他用上了一些迪斯尼影片《幻想曲》中斯特拉文斯基在“春天的庆典”一幕中为表 现恐龙而谱的音乐。威廉姆斯使《大白鲨》的音乐成为电影音乐中最震憾人心的音乐之 一。 当他们把第一部完全编辑好的片子拿给西德・辛伯格看时,他们就已知道他们的所 有努力和焦虑都将得到回报。当影片放映到最后时,这位行政长官极度兴奋地转向他们, 像一位忠实的橄榄球球迷一样惋惜地问:“完了?” 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众所周知的机器所吸引。威尔娜・菲尔德斯这位被许多内部人员 说成由于她的剪辑面挽救了这部片子的人被列入了晋升的行列。3月份,《大白鲨》偷 偷地试映了两次,放映人员简单地将影棚外那张最初的《大白鲨》的广告修改了一下, 但由于它仍与先前的广告十分接近,因此仍有3千多人为看这片子在大雨中排队排了3个 多小时,他们为能在看过影片《摩天大楼失火记》后,第一个看到《大白鲨》而感到高 兴。因此环球公司迅速派出许多人去安排晚上11点的第二次试映。随后斯皮尔伯格认为 影片的第二个场景需要一个强烈的震撼,于是他把发现了半沉在海里的小船那一幕重改 了一下,这样当德里福斯游上小船时,一个死者的头从船上的洞里伸了出来。肖很圆滑 地提出,只要每增加一天拍摄就得再付他5000美元。当斯皮尔伯格为附加镜头去向制片 人们索要1万美元时,他们显得极为固执。 扎纽克说:“如果你想让他们拍,你自己付他们钱好啦。” 于是斯皮尔伯格就这样做了。由于德里福斯除了在小船附近拒绝再去任何地方,因 此他们只好在威尔娜・菲尔德斯的冰凉的游泳池中拍摄,后来,德里福斯染上了肺炎。 第二次试映是在长滩的“湖滨森林购物中心”。辛伯格和瓦萨尔曼都到场了。环球 公司分配项目的负责人亨利・嗨・马丁,把观众的反应都记录了下来。在两个使人惊骇 的地方,观众激动的议论声长达1分钟之久。一是死人头的出现,一是谢德尔第一次瞥 见大白鲨那张吃人的嘴,影片结束时掌声雷动。影片所受到的好评是发行商梦寐以求的。 兴奋的公司官员们看完影片后排着队去洗手间,从这里他们就开始计划他们的发行战略 了。很显然,这部影片能使他们每个人都挣上一大笔钱。他们的第一个冲动就是忘了按 照传统的分级发行原则来发行该片,他们应先在125到150家主要影院中放映它,然后再 扩大范围。然而他们却让它一下子泛滥全国,在800家影院同时上映。在看过它之后, 聪明的脑袋到处都是,电影院的老板们都一边吵嚷着说他们能够使《大白鲨》有最好的 票房收入,一边强烈要求优惠。遍及全国的商业性放映之风把已经被传言搞得沸沸扬扬 的影片吹得更加狂热。电影院老板们都对环球公司提供的条件拼命哀嚎。即使多数电影 院主要是从爆米花和可口可乐上赚了一大笔,而几乎所有票房收入都返回了制片厂,但 这种狂热的现象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电影制片厂要求电影院用他们自己的收入在地方 电视上为该片做广告。被惹恼的电影院老板们都纷纷向司法部门提出上诉,虽然最后其 他限制条件仍然有效,但法院裁定环球公司必须以更加宽松的条件给电影院提供这部影 片。 由于《大白鲨》的内容达到了被限制的界限,它需要一个较宽松的检查等级定位。 斯皮尔伯格承认这部片子应属“R”级(限制级),应禁止18岁以下的青少年看,也就是 说该片必须对它最大的观众群――青少年关上大门。在一次放映时,一个孩子看到大鲨 鱼吞食了一个男人的头时惊骇地失声叫起来,从此以后许多镜头被剪掉了。其中包括大 白鲨在第一个白天对沙滩上的人进行袭击这一恐怖高潮。斯皮尔伯格把大白鲨的第一个 全景镜头放到第三个场景中,以求增加前边那个已经让观众掠愕的场面效果,以此来安 慰自己费了3个星期绞尽脑计拍摄的镜头被剪掉的遗憾。这样做的结果使《大白鲨》得 到了一个“PG”(儿童须在父母陪同下观看)的合格证。这个合格证给得惊人地宽大,科 幻片《旱冰球》只因几个流血的运动场面就被定为“R”级,而它的内容几乎无法与 《大白鲨》相比。为了应付检查官们,环球公司把“敬告”加进广告中,敬告中提醒大 家由于该片的内容可能太激烈面对少年儿童不宜。在该片发行前的一个星期里,环球公 司根据观众的不同兴趣和预测发表了一整页有“教育意义”的广告,在里面列举了鲨鱼 的凶残。 《大白鲨》在1975年6月20目于美国407家和加拿大55家电影院正式公演。放映前3 天,环球公司用他们的方式使新闻媒介对该片的评论保持中立,《纽约时报》说道: “它不过是对老捧牙的《黑湖怪兽》的重复。”戴恩・杰克伯斯像其他人一样,把这都 影片看做继《追杀》、《横冲直撞大逃亡》两部比较意义上的“纯洁影片”之后的一部 妥协于商业需要的影片,“就好像毕加索在画完Guernica之后突然明白自己应该画 Excedrin commercial一样。”但保林・凯尔写道:“《大白鲨》在许多方面向我们揭 示了,如果爱因斯坦不把自己束之高阁的话,他也会这么做的。”而至于公众的想法, 只要看看在每一家上映该片的电影院门前围着楼区转着圈儿的队伍,你就知道了。然而, 没有什么反应比来自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嘲讽更让斯皮尔伯格感到高兴的了:《大白鲨》 让我们看到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仅在为保护一个能带来利润的项目方面会走多远。由此 证明,《大白鲨》不仅仅是一部轰动的影片,它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闻事件。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