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章 [特写:八十六份亲情] 自1997年台湾同胞第一次向大陆的血液病患者捐赠骨髓以来,迄今为止已达到 八十五例。陈霞是第八十六例。 八十六份骨髓,八十六份亲情。 2000年2 月,捐髓者是一位幼年赴美的台湾姑娘。由于她对台湾不熟悉,她表 示愿意在美国抽髓并寄到台湾捐髓中心。然而美国抽髓医疗费需两万五千美元。为 了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她自己掏钱,从美国西雅图飞到台湾捐髓。 陪伴她到花莲捐髓的女友说:“她以前抽血化验都会晕倒的。”但当医生问她 怕不怕抽髓时,她说:“很害怕。但只有我的骨髓与病人相合,我怎能忍心不救他?” 有一位29岁的捐髓者捐髓后还捐赠了两万元台币。 湖北女孩马蝉一年前患了白血病,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也是台湾的一位女孩子。 据说这位女孩的身体十分单薄,体重只有四十三公斤,然而当她听说只有她的骨髓 能救小马蝉时,便毅然从澎湖飞到花莲。 小马蝉得救后,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见见这位未曾谋面、甚至不知姓名的姐姐。 在病床上,小马蝉折了许多千纸鹤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小马蝉的父母后来托人到台 湾寻找,希望能找到那位让女儿朝思暮想的姐姐…… 此刻,为了拯救江苏姑娘陈霞的生命,同胞捐献的第八十六份骨髓又悄悄从台 湾出发了。 台北桃园机场 匆忙采访陈乃裕之后,小莉对观众说: “现场的情况先说到这里,因为我们马上要去赶飞机了!” “对对对,我们马上要去赶飞机了!”镜头里,陈乃裕迫不及待地附和着。 凤凰卫视的陈甜转小姐事后回忆这段情节时,仍然笑声不断――― “当时我都惊呆了。小莉拄着双拐的‘三条腿’,比我的两条腿跑得还快呢!”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 北京时间中午12点40分了,整整六个小时过去了,从台湾传来消息,骨髓已经 顺利地离开了台北,正在飞往香港。 苏大附一院整个病区里一片欢呼。 陈霞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她拿起电话,打给了与她隔窗相望的徐蕾: “我的心情非常好,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更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旁白:主治医生吴德沛] 陈霞患的是原发耐药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常难治。一个参加会诊的上海专 家对陈霞说:“我今年50多岁了,行医数十年,像你这样的病人只碰到过三个。一 个是刚刚出嫁没多久的少妇,另一个是60多岁的老先生。这两个人最后都没有得到 治疗,所以你是既不幸又幸运。” 陈霞先后四次进过无菌舱,每次大剂量化疗后她都会出现危急的状况。一次是 中耳炎,半边脸都肿起来了。一段时间痛得不能吃不能睡,我只能给她做24小时吗 啡持续滴注。后来她母亲偷偷地弄来一个民间秘方,将黑鱼胆消毒后,抽出胆汁滴 在耳朵里。等医生知道的时候,陈霞的中耳炎居然已经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 另一次化疗后陈霞消化道出血,吐出来的已经是条状的消化道黏膜。医院开出 了病危通知书,有护士偷偷对陈霞母亲说:“还是别治了,多准备准备后事吧。” mpanel(1); 她的母亲回答说:“我什么都不准备,只准备好钱,不管花三十万、五十万还 是一百万,我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 是我陪着陈霞去北京联系供体的。为了联系供体,我们和台湾之间来往的传真 就有近百份。 手术前两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好。今天早上6 点40分左右,我到无菌舱里看 望陈霞,对她进行了体检,并再次审定了手术方案。 陈霞很有信心,她说:“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好的。以前化疗那么难, 那么痛苦,你都帮我挺过来了,这次有了骨髓我肯定会好起来的。” 我出舱以后回到医生办公室,心里反而比前些天平静了许多。 北京307 医院 同一个时刻,在北京307 医院血液科病房,一位和陈霞一样漂亮、比陈霞还要 年轻的女孩正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电视。她叫郭娜,来自沈阳。五天以后,她也将像 陈霞一样接受骨髓移植。 [特写:血缘一线穿南北] 郭娜今年20岁,1999年考入了沈阳师范学院法律系。然而,命运竟残酷地跟她 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一天,她收到了另一份通 知书:她被确诊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她在写给上海中华骨髓库的信中说: “我真的太渴望生命了!” 就在郭娜处于孤独无援的绝望边缘时,2001年6 月9 日晚,在上海某研究所担 任办公室主任的唐铮女士在丈夫钱先生的陪同下,带着女儿一起来到华山医院,签 署了一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情同意书。从这时起,34岁的唐铮与沈阳一位女大学 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唐铮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36岁的丈夫是上海大学教师,4 岁的女儿在上幼儿 园。 捐献一事,遭到了唐铮婆婆的激烈反对。婆婆搬出4 岁的孙女做“说客”。女 儿对唐铮说:“妈妈,你假装身体不好,就不要去抽血了。”唐铮神情严肃地对女 儿说:“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帮助吗?” 天真的女儿回答:“要!妈妈,那我也去。” “我没有付出很多,却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 义了。” 作为上海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为了这一刻,唐铮已整整等了三年半。 郭娜获悉在上海找到HLA 相配捐献的消息时,曾激动得一连几晚睡不着觉。她 承认自己是个“幸运”的白血病患者。现在郭娜最想圆的就是朝思暮想的大学之梦。 她期待着病体康复之后与上海的好心姐姐见面。 -------- 扬子晚报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