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译序 一、写作经过。德国文学界一般公认本书是德国大诗人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othe l749 ―1832)的老年小说,如《浮士德》是他的老年剧作,《西东诗 集》是他的老年诗歌一样。自一七九六年《学习年代》出版以后,席勒曾鼓励歌德 续写此书,歌德表示同意,两人在口头上和通信中对此详加讨论。 一八○七年五月,歌德的日记上载有:“早晨六时半开始口授‘威廉・麦斯特 的漫游年代’。”后来歌德写了好些短篇故事,预备把这些故事插入长篇小说《漫 游年代》中。本书正式齐始创作于一八二0 年,于一八二一年出版此书的第一部分, 不过只是片断。到一八二五年,歌德又重新工作,这时他不仅打算加上第二部分而 且决定把迄今所写的东西改写,并大加扩充。 工作经过了好些年,因为当时歌德把完成《浮士德》第二部当作主要事情,所 以本书一再推迟,直到一八二八年底至一八二九年初冬,这部长篇小说才告完成。 歌德于一八二九年一月十八日写信给戈特林说,他把这件十分辛苦的事完成,心里 才重新得到安静。 由此看来,从《学习年代》的出版,到《漫游年代》的完成相距三十三年,这 其间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受到外来的影响,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社会制度已不 能维持,而新的社会制度又未建立。十九世纪,欧洲向美洲的移民浪潮不断高涨, 德国国内机器工业开始抬头和发展,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面临破产的危险,而 勤劳的山区人民亦感到失业和流入饿殍的威胁,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响应向海外 (美洲)及内陆(欧洲内地)移民的号召。 德国的开明贵族鉴于国内外的大势所趋,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土地改革,废 除农奴制,如《学习年代》中罗大略已开其端,本书中的莱纳多则积极组织和领导 移民团向美洲移民,并利用其上辈在美洲的广大地产,从事经济开发和发展。 《漫游年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陆续写作而成。简短地说,在从《学习 年代》到《漫游年代》的道路上,歌德完成了一个飞跃,就是从十八世纪进入十九 世纪,甚而面向二十世纪的飞跃;在意识形态上,就是从个人主义思想到集体主义 思想的飞跃。因此,有人认为“《漫游年代》是一部没有单独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巨大群体的书”。 二、内容概要。本书分三卷,用框形叙事结构,无一竿到底的统一情节,其中 穿插有独立短篇小说及往来书信和日记等,在第二卷末附有《在漫游者意义上的观 察思考》,在第三卷末,附有《玛卡莉的谈话摘录》,可看作格言录。 威廉・麦斯特已同娜苔莉订婚,本着克已和戒欲的思想,遵奉塔楼会社的指示 从事漫游、联系工作和自我进修。漫游要遵守一条规则:任何地方不得逗留三天以 上,离开的地方,在一年之内不能再去。直到最后,威廉为了进修医业,才请求免 去这条。 威廉率领他的儿子费立克斯一起先在山区漫游,遇到约瑟一家,接着在山上碰 见老友雅尔诺,现易名为孟坦,正在从事矿产的调查,彼此进行了有益的谈话,对 威廉颇多启发。 威廉访问一处贵族的大庄园,这位具有一定启蒙思想的贵族“伯父”,向威廉 展示他的慈善设施及道德准则。通过这家侄女的介绍,威廉去见姑母玛卡莉,一位 具有浪漫自然哲学思想、并带有相当神秘气味的女士。玛卡莉委托威廉去见她的侄 儿莱纳多,帮助他摆脱精神上的困境。 威廉见到青年贵族莱纳多,答应代他寻找从前一位佃户的女儿纳荷丁妮,她曾 向莱纳多哀求,不让她的父亲被伯父赶出田应,莱纳多未能施加援手,一直在良心 上感到负疚。 威廉为了完成这一委托,只好把儿子费立克斯交托给“教育省”,接受严格的 自由艺术的训练。不久之后,威廉在山区找到正在组织和领导纺织女工的纳荷丁妮, 将情形通知莱纳多,请他释念。他又介绍莱纳多与塔楼会社联系,使这位开明的贵 族青年得以全力从事向美洲移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威廉继续旅行,来到移民团,目睹他们的生活方式,耳听团体之歌。移民团中 的男子,每人都掌握一门手工职业。这时威廉看出,自己必须掌握一门技术,通过 固定的职业,成为团体的一名有益成员。于是他发奋钻研解剖学,使自己成为一名 出色的伤科医生。后来他挽救了落水的儿子,这时娜苔莉已随其兄罗大略移民到美 洲,塔楼会社在美洲已广有产业,莱纳多继承伯父在那儿的产业,正好与前者接壤, 看来这两股力量势必合流,而威廉父子也不可避免地步武其后了。 三、人物性格及其发展。主角威廉在《学习年代》中还是一个为个人发展而不 断盲目地摸索前进的人,在《漫游年代》中则不同了,这时他本着克己的精神,自 觉地为团体而活动,要成为团体中的一个必要而有益的成员。 克己不是消极的,不是悲观厌世,或逃避现实,而是积极的,即在事业田追求 上不是漫无限制,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在两性关系上,为了事业,不是纵欲,而是 戒欲。威廉在给爱人娜苔莉的信中写道: “我有过克制自己的时间,可是,如果在那关键时刻,不是从你的嘴里和唇边 听到要我自制的话,我就不会有足够时间给予自己这种自我克制了。”(本书第一 卷第一章) 由此看来,威廉的克己精神虽然受到娜苔莉的影响,但他非但继续坚持这种精 神,并且还以此精神影响别人。 mpanel(1); 在马乔列湖上,威廉和青年画家与希娜莉和美丽的寡妇相遇,面对美色,虽然 令人怦然心动,但他们彼此都能互相克制……这时,当他们四人面对面地站立在明 朗的月光当中,彼此的激动心情再也隐瞒不住了。两个妇女拥抱在一起,两个男子 互相搂着脖子,月神卢娜是这最崇高、最纯洁的眼泪的证人。他们慢慢地稍微清醒 过来,各自松手分开,默默无言,怀着奇特的感情和意愿,可是对此希望已被切断 了。(第二卷第七章)青年画家被威廉拖在一起,在崇高的天空下和庄严美好的夜 晚时间里,他才觉得明白了克己者的一切痛苦。 莱纳多是本书中新出现的重要角色,他是一位开明的青年贵族,通晓工艺,富 于组织才能,借助伯父和姑母所给的资财,得以放手从事向海外移民的工作。因为 威廉代他寻得了纳荷丁妮的下落,使他良心上如释重负,决心为团体而活动,放弃 个人享受。他在给威廉的信中说:只做不说,必须是我们现在的口号。眷恋之情消 失在工作和活动中去了。您使我有了充分要做的工作,就没有冥思苦想的余地。 (第二卷第七章)莱纳多本着克己的精神,让纳荷丁妮暂时与姑母玛卡莉作伴,自 己则放心着手伟大的事业,其余的事情则听其继续发展和命运的安排,他只要心中 念着她,人们可以推测得到,他在事业中将大大增强本身的力量。 等到他有一天站稳脚跟时,就会召唤她到那边去,即使他不能亲自前来迎接她。 (第三卷第十四章) 雅尔诺―孟坦专心从事矿物调查,凭借其独特的才能,将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从 事开采工作。 青年贵族费德里希发挥其强记和速写的才能,成为移民团的编年史作者,并协 助莱纳多办理团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菲琳娜和吕梯二女都各抒所长,也各有归宿。前者以剪裁,后者以缝纫广传弟 子,成为移民团不可缺少的成员。 书中不具名的所谓“伯父”是一位出身美洲的贵族,他青少年时来到欧洲,觉 得这儿有千百年的文化基础,他宁愿投身到广大的、行动井然有序的群众中去参加 活动,而不愿在大洋彼岸扮演数百年前的古希腊神秘教的创始人。他具有一定的启 蒙思想,主要是用他的财产资助侄女和侄儿。(第一卷第六、七章) 玛卡莉是书中的一位突出人物,她是莱纳多的姑母,一位富有资财的女贵族。 她具有浪漫的自然哲学思想,为人排难解纷,并大力资助侄儿莱纳多从事海外移民 事业。她的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独特观点和言论,涉及哲学、文艺、科学、宗教、社 会风俗和道德等各方面。(《谈话摘录》)奥多亚特也是本书中新出现的另一位重 要人物,是位高级官吏,他自愿与莱纳多领导的海外移民相配合,声言对留下来的 人提供土地和工作,实际上推动了欧洲内地的移民。 以上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克己思想,直接或间接为团体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人。 四、思想内涵。本书突出了克己思想和团体思想,即集体思想。克己正是为了 有益于团体,为团体服务。人是社会的生物,人只有为了人,通过人,而且在人当 中才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本书开头介绍圣约瑟家庭,实富有深意。约瑟和玛莉这对朴实而圣洁的夫妇, 都具有克己为人的精神,成为典型的模范,威廉及塔楼会社诸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受 其影响。至于书中穿插的短篇故事,如:《流浪的痴女子》,《五十岁的男子》, 《谁是泄密人》,《新梅露沁娜》等,其中人物可与约瑟夫妇对照,则显示出相反 或一些相近的特点。 体现团体或集体思想的是教育省和移民团。 教育省是歌德的理想构思,带有乌托邦的性质。在这个省区内,没有官僚机构, 没有阶级、等级、民族及种族的差别,领导的是所谓“三老”,下面有管理员,对 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实践教育,而且因材施教,强调集体思想。歌唱则作为 教育的基础。管理员说:“歌唱在我们这儿是教育的第一步,其他的东西都跟在后 面,并由此而得以联系起来。最朴素的享受与最简单的教导,在我们这儿都通过歌 唱来赋以生气而使人铭记在心。”(第二卷第二章)省内的敬礼采用三种敬畏方式, 即敬畏在我们之上的东西,敬畏在我们之下的东西,敬畏与我们相等的东西,概括 说来,就是敬畏天地人。与此相适应的有三种宗教:建立在敬畏我们之上的东西的 宗教,是人民的宗教,即广大民众的宗教,建立在敬畏同类之上的宗教,是哲学家 的宗教;建立在敬畏我们之下的东西的宗教是基督教。三者合在一起,才成为真正 的宗教。 教育省相信有系统地影响人的意识,发展人的生产性的能力,就是人的自我实 现的康庄大道,这自然还是理论上的认识,不过,它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专门的 实践能力,可以向移民团提供人才。 当时向美洲移民的运动声势相当浩大,移民团罗致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艺术 家和教师等。莱纳多在大会上以主席身份,阐发了漫游的意义,有用性的品德及移 民的世界联盟的重要。“每人处处都力求有益于自己和别人! 这倒不是什么教训和忠告,而是生活本身的格言。”(第三卷第九章)后来弗 德里希向威廉谈到美洲移民计划,信仰,伦理学和社会制度。其中特别强调实践的 伦理学,如爱惜光阴,国家要有一个勇于负责的主管当局,对人民有权劝告、责备, 训斥和清除。“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规劝人,只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可以规劝人, 只有公认的长老才可以对人非难和谴责,而执行处罚则只有召集起来的大众了。” (第三卷第十一章) 不过要由此而建立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则属于不现实的想象。倒是团体之 歌颇能鼓舞青年人 切不可停步不前, 抖擞精神去闯天下! 腕力和脑力运用不倦, 好男儿四海为家; 我们受阳光朗照, 把任何忧愁彻底抛下, 置身其中快乐逍遥, 世界便显得这么伟大。(第三卷第一章) 歌德这部书出版后,在德国文学界引起不同的反应,而且不乏模仿与伪作,但 是这位大诗人和思想家老年的深刻思想、犀利目光,在书中提出许多世界观和人生 观的问题,并预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是值得读者三思的。 本书根据德国汉堡版歌德集第八卷德文原书(Wilhelm MeistersWanderjahre , J.W.von Goethe Werke Hamburger Ausgabe Band 8 )译出,错误和疏漏,敬希读 者教正! 董问樵 1991 年5 月于上海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