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冰心全集第八卷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冰心全集8 冰心全集第八卷              (1986―1994年) 卓如编目  录一个大写的“北京人”(2)……………………………………   论婚姻与家庭(5)………………………………………………   致郭风 (2月1日)(7)……………………………………   致宫玺 (2月2日)(8)……………………………………   致臧克家 (2月3日)(9)…………………………………   致小读者(10)…………………………………………………   漫谈过年(12)…………………………………………………   致茹志鹃 (2月26日)(15)………………………………   致巴金 (3月3日)(16)…………………………………   悼丁玲(17)……………………………………………………   致茹志鹃 (3月10日)(19)………………………………   给《内蒙古工人》的题词(20)………………………………   致茹志鹃 (3月20日)(21)………………………………   致陈祖芬 (3月20日)(22)………………………………   六一儿童节寄民进会友(23)…………………………………   两栖动物(25)…………………………………………………   《中国当代作家书画作品集》序(28)…………………………   教师节给《班主任》的贺词(29)……………………………   致李玲修 (4月19日)(30)………………………………   关于男人 (之五)   六 我的老伴――吴文藻(之一)(31)………………………   七 我的老伴――吴文藻(之二)(39)………………………   我和商务印书馆(51)…………………………………………   话说“秀才不出门”   ――我的一天(54)…………………………………………   寄小读者的信(56)……………………………………………   给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的贺词(60)………………………   漫谈赏花和玩猫(61)…………………………………………   致陈祖芬 (5月31日)(64)………………………………   致臧克家 (6月9日)(65)………………………………   致吴海发 (6月18日)(66)………………………………   我的祝贺(67)…………………………………………………   好好地写,前途无量――为《中学生散文选评》序(68)…………………………   给夏令营盲童朋友们的一封信(69)…………………………   当教师的快乐(71)……………………………………………   致巴金 (7月13日)(74)…………………………………   我很喜欢陈祖德这一家子――喜读《超越自我》(75)………………………………   教师节唤起的欢乐回忆(79)…………………………………   致宫玺 (7月26日)(81)…………………………………   致刘麟 (8月5日)(82)…………………………………   致巴金 (8月7日)(83)…………………………………   忆天翼(84)……………………………………………………   说梦(87)………………………………………………………   致巴金 (9月4日)(89)…………………………………   为《崛起》题词(90)…………………………………………   致周达宝 (9月9日)(91)………………………………   我和北京(92)…………………………………………………   致巴金 (9月26日)(96)…………………………………   《孩子心中的文革》序(97)……………………………………   致宫玺 (10月8日)(99)…………………………………   愿从今年开始年年都是国际和平年!(100)…………………   致宫玺 (10月24日)(102)………………………………   致巴金 (10月31日)(103)………………………………   致巴金 (10月31日)(104)………………………………   致陈祖芬 (11月9日)(105)……………………………   “茶叶故乡”的故乡(106)……………………………………   民进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07)…………………………………   致巴金 (11月17日)(108)………………………………   致宫玺 (11月17日)(109)………………………………   谈巴金的《随想录》(110)……………………………………   致陈祖芬 (12月2日)(114)……………………………   致宫玺 (12月3日)(115)………………………………   致巴金 (12月9日)(116)………………………………   一代的崇高女性――纪念吴贻芳先生(117)…………………………………   《旅游英语会话》序(119)…………………………………… mpanel(1);   致《小号手报》的记者们 (12月14日)(120)…………   为《青少年日记》题词(121)…………………………………   给小朋友的信(122)……………………………………………   致葛翠琳 (12月16日)(124)……………………………   我这一辈子还未有过可称为“书斋”的书斋(125)…………   我向文学馆捐赠字画的经过(128)……………………………   致赵清阁 (12月22日)(130)……………………………   介绍三篇好小说(131)…………………………………………   电视伴我(137)…………………………………………………    英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39)…………………………………   致巴金 (2月5日)(141)…………………………………   我的一天(142)…………………………………………………   入世才人粲若花(146)…………………………………………   《访日散记》序(150)…………………………………………   给当代青少年的信(152)………………………………………   致季尘 (2月18日)(155)……………………………   作家可以而且也应当是个多面手    ――致韩少华同志(156)……………………………………    为《小火炬》题词(157)………………………………………   致郭风 (2月22日)(158)………………………………   旧梦重温(159)…………………………………………………   致巴金 (3月3日)(162)…………………………………   致文学青年(163)………………………………………………   致巴金 (3月13日)(164)………………………………   春的消息(165)…………………………………………………   话说“相思”(167)……………………………………………   庆贺《小朋友》65岁生日(170)……………………………   致郭风 (4月3日)(171)…………………………………   给《儿童时代》小朋友的信(172)……………………………   回忆“七七”(174)……………………………………………   致巴金 (4月23日)(177)………………………………   读《雅舍小品选》(178)………………………………………   海伦・斯诺的一首长诗(180)…………………………………   我读《神州学人》(190)………………………………………   致王一地 (5月22日)(194)……………………………   《中国高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序(195)………………………   中国的儿童文学(203)…………………………………………   记富奶奶――一个高尚的人(205)……………………………………   在美留学的三年(211)…………………………………………   关于男人(之六)   万般皆上品……   ――一个副教授的独白(228)………………………………   致李霁野 (8月13日)(230)……………………………   《关于男人》自序(231)………………………………………   致巴金 (8月18日)(232)………………………………   介绍一篇好散文――喜读冯骥才的《珍珠鸟》(233)………………………   给冰姿小朋友的回信(235)……………………………………   评《春天的问候》(236)………………………………………   致巴金 (9月9日)(238)…………………………………   纪念《收获》杂志创刊三十周年(239)………………………   介绍三篇小说和三篇散文(241)………………………………   读书(245)………………………………………………………   可亲可敬的老友(247)…………………………………………   悼念梁实秋先生(248)…………………………………………   我请求(251)……………………………………………………   致野曼 (10月15日)(255)………………………………   评论讽刺小说――“阿凡提新篇”(256)……………………   致葛翠琳 (10月16日)(258)……………………………   致宫玺 (10月21日)(259)………………………………   《异国见闻录》序(261)………………………………………   致周达宝 (11月1日)(265)……………………………   我的朋友阳翰笙(266)…………………………………………   忆许地山先生(268)……………………………………………   忆实秋(271)……………………………………………………   致顾一樵 (11月19日)(273)……………………………   七七事变后留平一年的回忆(274)……………………………   致肖凤 (11月26日)(278)………………………………   我回国后的头三年(279)………………………………………   宫玺的《人生小品》序(285)…………………………………   追念何其芳同志(286)…………………………………………   我的母亲(288)…………………………………………………   又想起了老舍先生(290)………………………………………   1988年一代伟大的女性――记邓颖超大姐(293)……………………………………   话说龙年(296)…………………………………………………   多一点自己的儿童电视剧(297)………………………………   话说短文(300)…………………………………………………   序《天上人间》(302)…………………………………………   哀悼叶老(303)…………………………………………………   海棠花下――和叶老的末一次相见(305)……………………………   致巴金 (3月1日)(307)…………………………………   病榻呓语(308)…………………………………………………   《为孩子们呼喊》序(310)……………………………………   为赵紫宸先生百年诞辰题词(311)……………………………   英译自选小说集《桥》序(312)………………………………   介绍《小帆的灯》(313)………………………………………   《女大学生抒情散文百篇》序(314)…………………………   致黄安榕 (4月26日)(315)……………………………   远来的和尚……(316)………………………………………   介绍我最喜爱的两篇散文(320)………………………………   落价(324)………………………………………………………   致宫玺 (5月23日)(327)………………………………   致王安忆 (5月30日)(328)……………………………   我感谢――《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感言(329)…………………   致巴金 (7月13日)(332)………………………………   致宁民庆 (7月22日)(333)……………………………   《赵朴初诗词集》序(334)……………………………………   致巴金 (8月3日)(335)…………………………………   干涉(337)………………………………………………………   致宫玺 (9月8日)(342)…………………………………   题赠刘金涛(343)………………………………………………   我呜咽着重新看完了《国殇》(344)…………………………   致巴金 (9月27日)(346)………………………………   致宫玺 (9月27日)(347)………………………………   《冰心读本》序(348)…………………………………………   致陈? (10月2日)(349)………………………………   喜读《炎黄子孙》(350)………………………………………   为首届“我看中国”国际青少年征文作品选题词(351)…… 致陈? (10月13日)(352)………………………………   关于男人(之七)      关于男人(之八)   十 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386)…………………………   致王一地 (1月27日)(389)……………………………   《关于女人》台湾版自序(390)………………………………   纪念老舍九十诞辰(391)………………………………………   寄给台湾笔会的文友们(392)…………………………………   在巴黎的一百天(393)…………………………………………   致巴金 (2月11日)(394)………………………………   话说散文(396)…………………………………………………   三八国际妇女节与《民进妇女》(398)………………………   七十年前的“五四”(399)……………………………………   真说出了我心里的话(401)……………………………………   我喜爱小动物(403)……………………………………………   致宫玺 (3月9日)(406)…………………………………   记老友沙汀(407)………………………………………………   《心笛诗集》序(409)…………………………………………   《月季花》序(412)……………………………………………   谢家墙上的对联(413)…………………………………………   我喜欢下雪的天(416)…………………………………………   致赵朴初 陈邦织 (4月7日)(418)……………………   为全国少年儿童有奖命题征文大赛题词(419)………………   祝贺《民主》月刊创刊(420)…………………………………   痛悼胡耀邦同志(422)…………………………………………   致萧乾 (5月5日)(424)…………………………………   致萧乾 文洁若 (5月11日)(425)……………………   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四十周年题词(426)……………   又走了一位不该走的人(427)…………………………………   一饭难忘(429)…………………………………………………   致宫玺 (6月20日)(331)………………………………   致宫玺 (7月4日)(332)…………………………………   致颜学琴 (7月12日)(334)……………………………   致陈荒煤 (7月14日)(435)……………………………   钱钟书与杨绛(436)……………………………………………   致王安忆 (7月24日)(438)……………………………   关于刘半农、刘天华兄弟(439)………………………………   开卷有益(441)…………………………………………………   忆读书(445)……………………………………………………   致巴金 (9月9日)(449)…………………………………   也有想到而写不了的时候(450)………………………………   我家的茶事(452)………………………………………………   给《农村孩子报》的回信(10月22日)(455)……………   叶圣老――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456)……………………   喜读《民主》第一、二两期(458)……………………………   儿童是最真诚的(461)…………………………………………   关于男人(之九)   十一 怀念郭小川(465)……………………………………   市场上买不到一尊女寿星(468)………………………………   再谈我家的对联(469)…………………………………………   谈孟子和民主(472)……………………………………………   毛泽东诗词鉴赏一得(474)……………………………………   介绍《铁血情缘》(481)………………………………………   我的写作经验――为《中国初中生报》题(484)…………………………   在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评奖会上的书面发言(486)………   我记忆中的沙坪坝(487)………………………………………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489)………………………………   我记忆中的沈兹九大姐(490)…………………………………   我和外国文学(493)……………………………………………   致宫玺 (2月8日)(496)…………………………………   写在政协大会前夕(497)………………………………………   致布伦 (3月6日)(499)…………………………………   致巴金 (4月6日)(500)…………………………………   “如果冬天来了”(501)………………………………………   我差点被狼吃了!(503)………………………………………   介绍《蓝热》(505)……………………………………………   人民外交的十六个字(509)……………………………………   故乡的风采(512)………………………………………………   致布伦 (5月3日)(516)…………………………………   致宫玺 (5月30日)(517)………………………………   我为什么要写“面人郎”(518)………………………………   我梦中的小翠鸟(519)…………………………………………   《冰心散文选》再版自序(520)………………………………   序台湾版《浪迹人生――萧乾传》(521)……………………   致宫玺 (7月6日)(523)…………………………………   致宫玺 (7月9日)(524)…………………………………   话说君子兰(525)………………………………………………   教师节引起的联想(526)………………………………………   《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序(528)……………………………   《关于女人》是怎样写出来的?(530)………………………   致萧乾 文洁若 (8月2日)(533)………………………   致宫玺 (8月16日)(534)………………………………   《长乐县志》序(535)…………………………………………   农历七月八日晨下雨(536)……………………………………   又想起一首诗(537)……………………………………………   《梦之谷奇遇》序(538)………………………………………   为福州会馆题词(540)…………………………………………   致巴金 (9月4日)(541)…………………………………   一本家长和老师们必读的书(542)……………………………   致宫玺 (9月15日)(543)………………………………   致廖玉华 (9月15日)(544)……………………………   致巴金 (9月17日)(545)………………………………   致宫玺 (9月29日)(547)………………………………   《冰心近作选》自序(548)……………………………………   致郭风 (10月9日)(549)………………………………   致张贤华 (10月11日)(550)……………………………   致颜学琴 (10月11日)(551)……………………………   在金近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552)……………………………   致宫玺 (10月21日)(553)………………………………   关于男人(之十)   十二 悼念金近(554)………………………………………   从“随”字想起的两段谜语(557)……………………………   关于“冰心儿童图书奖”(559)………………………………   致刘麟 (11月15日)(560)………………………………   《高士其全集》序(561)………………………………………   为金陵明月奖征文大赛题词(563)……………………………   致蔡德亿 (11月30日)(564)……………………………   致王一地 (12月9日)(565)……………………………   话说我的名字的写法(566)……………………………………   给《福建日报》副刊编者的信(567)…………………………   新春寄语――愿《民主》同人有话就说(569)………………………   致铁凝 (12月22日)(572)………………………………   致颜学琴 (12月26日)(573)……………………………   致宫玺 (12月31日)(574)………………………………   1991年漫谈“视听之娱”(576)………………………………………   我得到了中国第一尊女寿星(578)……………………………   我感到了无上的幸福(580)……………………………………   《周恩来风范词典》序(581)…………………………………   愿他睡得香甜安稳――悼念井上靖先生(582)…………………………………   致王蒙 (2月9日)(584)…………………………………   关于男人(之十一)   十三 悼念孙立人将军(585)………………………………   话说萝卜白菜(588)……………………………………………   致黄秋耘 (2月25日)(590)……………………………   致严文井 (2月25日)(591)……………………………   《神州轶闻录》序(593)………………………………………   致袁静(594)……………………………………………………   致周达宝 (3月2日)(595)………………………………   关于“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596)…………………………   回忆中的胡适先生(598)………………………………………   致陆星儿 (4月1日)(601)………………………………   周恩来总理――我所敬仰的伟大的共产党员(602)…………   致陈慧瑛 (5月10日)(611)……………………………   致王一地 (5月16日)(612)……………………………   我从来没觉得“老”(613)……………………………………   追念许地山先生(615)…………………………………………   《华夏诸神》读后(617)………………………………………   话说“客来”(619)……………………………………………   纵谈“断句”(621)……………………………………………   咪咪和客人之间(624)…………………………………………   世纪印象(626)…………………………………………………   悼念李汝祺教授(628)…………………………………………   说说我自己(630)………………………………………………   致陈莲涛 (8月1日)(631)………………………………   致周达宝 (8月12日)(632)……………………………   我神游于阿里山、日月潭(633)………………………………   我祖父的自勉词(634)…………………………………………   致铁凝 (9月5日)(635)…………………………………   致王一地 (9月11日)(636)……………………………   玻璃窗内外的喜悦(637)………………………………………   再写萧乾(639)…………………………………………………   我的家在哪里?(641)…………………………………………   为“陆游杯”全国诗歌赛题词(643)…………………………   致林正让(644)…………………………………………………   “孝”字怎么写(645)…………………………………………   关于男人(之十二)   十四 我们全家人的好朋友――沙汀(648)…………………   在介绍中国出版的黎巴嫩的作品的会上的书面发言…(650)   我看小说的时候(651)…………………………………………   介绍一篇好小说――刘平的《代笔》(652)…………………   “大雪”这天下了大雪(654)…………………………………   我与古典文学(657)……………………………………………   《许怀中散文新作选》序(659)………………………………   致许怀中 (1月7日)(660)………………………………   关于文学研究会(661)…………………………………………   新春寄语(663)…………………………………………………   致萧乾 (1月30日)(666)………………………………   致萧乾 (2月8日)(667)…………………………………   牵动了我童心的一文一画(668)………………………………   致陈涛 (3月6日)(670)…………………………………   《周恩来与艺术家们》序言(671)……………………………   《关于女人和男人》自序(672)………………………………   归去来兮(673)…………………………………………………   三喜临门(675)…………………………………………………   中国人的严谨的亲属称呼(676)………………………………   致宫玺 (4月19日)(679)………………………………   致萧乾 文洁若 (4月30日)(680)……………………   《冰心九旬文选》自序(681)…………………………………   致宫玺 (5月28日)(682)………………………………   关于岳王坟(683)………………………………………………   痛悼邓颖超大姐(685)…………………………………………   为北京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题词(687)………………………   五行缺火(688)…………………………………………………   清朝两位诗人的诗(690)………………………………………   一封回信(692)…………………………………………………   《泰戈尔研究》序(693)………………………………………   致尤廉 (10月14日)(694)………………………………   和我们祖国同步(695)…………………………………………   为《未来作家》题词(696)……………………………………   心灵深处的叶圣陶老人(697)…………………………………   《绿的歌》自序(699)…………………………………………   致宫玺 (11月11日)(700)………………………………   请大家都来读《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701)………………………………………………………   致尤廉 (11月17日)(702)………………………………   致黄伟经 (11月19日)(703)……………………………   给同志们拜个早年(704)………………………………………   从“一”数到“九十二”(705)………………………………   上“冰心研究会”全体同人书(707)…………………………   致闽侯小箬宝树工艺厂诸公(709)……………………………   香港版《关于女人和男人》自序(710)………………………   推荐《中华民族服饰文化》(711)……………………………   致宫玺 (3月19日)(712)………………………………   请大家都来读(713)……………………………………………   想到就写(715)…………………………………………………   《海恋集》自序(716)…………………………………………   《中国现代散文精华》序(717)………………………………   致王炳根 张庆建 (8月10日)(718)…………………   我的咪咪不是波斯猫(719)……………………………………   给《中华散文》的一封信(721)………………………………   致巴金 (11月20日)(722)………………………………   我永远感谢毛主席(723)………………………………………   致巴金 (12月27日)(725)………………………………   邓颖超大姐九十诞辰联想(727)………………………………   致王蔼群 (1月7日)(728)………………………………   致宫玺 (2月1日)(729)…………………………………   我家的精品(730)………………………………………………   贺“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731)…………………………   为《群言》题词(732)…………………………………………   《雪洁琼文集》序(733)………………………………………   致宫玺 (4月18日)(734)………………………………   致海伦 (5月17日)(735)………………………………   为河南灵宝市安家底村题词(736)……………………………   为长乐改县为市题词(737)……………………………………   纪念叶老诞辰一百周年(738)…………………………………   给《上海中学生知识报》的回信(739)………………………   附  录冰心生平、著作年表简编(2)…………………………………198 6年      一个大写的“北京人”   在上月的《北京日报》上,我连续两天看完了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12期)。后来又看到了《人民文学》刊物,我立 刻给心武写了一封信,我说:“读了你的《公共汽车咏叹调》,我十分感动。你是 一个大写的‘北京人’!作为一个老北京的老百姓,我更感谢你……   我有好几年没有出面了,唯一的度日方法就是看书看报,但是从我眼下掠过的 文艺刊物中,很少找到像你那样一个心眼倾注关心‘人民’的作品……”   现在,我手边有一本《掺望周刊海外版》,看了‘作家十人谈’一栏,我十分 欣赏蒋子龙――他是我很佩服的一位作家――的那篇《莫要输掉自己的挑战》(读 者应当全读这篇谈话,在这里我只能选引几句)。他说:“……当今的中国文坛…… 多少有点理论代替创作,宣言多于作品的倾向……有人喜欢刮一阵风……怎样怎样 写才是文学的正宗,才能永恒,等等……”他又说:“文学要脱离当代,当代就不 需要你这样文学;文学不关心人民,人民也必将冷淡文学。”他最后的一句话,帮 助我找出为什么我看过许多文艺作品,而都觉得很冷淡,而留不下任何印象的原因。   “作家十人谈”中,还有刘心武的一篇《创作的快乐》。他说:“一九八五年 对我来说是问心无愧的一年……这次作家代表大会后,‘创作自由’成为一个热闹 的话题。对于我来说,空洞的讨论是没有吸引力的。停顿下自己的创作去侈谈自由 更是不可思议。我一如既往,自由地去……”他提了一大串的“自由”以后说“在 作品中充分地表达我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我的艺术个性。我因此而快乐。”   我是个没有学问的人,永远不会讲理论,也不爱看谈理论的文章。我只爱看能 写出好故事的作品,而这故事确实是来源于当时当地的千千万万的人民的生活的。   毛主席在《在延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里,在第一个问题上,就引用了列宁的话 说:“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刘心武就是一个不大讲理论,也不写宣言,而只关心他周围的当地当时的人民 所关心的事的作家。他欢畅自由地在人海中游泳。他接触到了成千上万的公共汽车 司售人员,体会到了他们的哀乐悲欢;以及千千万万的乘客,和他们千千万万种的 哀乐悲欢。在这“人太多,人挤人”的北京城里,人人心里都有一股蕴藏着随时可 以爆发的一种怨气。   但是这千万股怨气,都在一位老先生的一双眼睛,一种眼神下,散开了;消失 了。这种眼神是什么?是“人挤人”的“血肉长城”之间的一种润滑剂,就是谅解 和宽容,就是同情和爱!   刘心武还很年轻,创作的道路还长得很。我祝愿他就这样欢畅自由地写下去。   我知道他的自由是有边际的。那就是人民的悲欢哀乐的海洋的边际。他将在这 海洋中自由地游泳、自由地构思,并写出人民从心底爱看的、能充分呈露出人民自 己的悲欢哀乐的作品来。1986年1月13日急就论婚姻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   家庭首先由夫妻两个人组成。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   夫妻关系是婚姻关系,而没有恋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恋爱不应该只感情地注意“才”和“貌”,而应该是理智地注意到双方的志同 道合(这“志”和“道”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等),然后是情投意合 (这“情”和“意”包括生活习惯和爱好等等)。   在不太短的时间考验以后,才能考虑到组织家庭。   一个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负起一个健康的细胞的责任,因为在它周围还有千千 万万个细胞。   一个家庭要长久地生活在双方的人际关系之中。不但要抚养自己的儿女,还要 奉养双方的父母,而且还要亲切和睦地处在双方的亲、友、师、生等等之间。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   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   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 颗心充分地享受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   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 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有着忠贞而精诚的爱情在围护着,永远也不会有什么人为的“划清界限”,什 么离异出走,不会有家破人亡,也不会有那种因偏激、怪僻、不平、愤怒而破坏社 会秩序的儿女。   人生的道路上,不但有“家难”而且有“国忧”,也还有世界大战以及星球大 战。   但是由健康美满的恋爱和婚姻组成的千千万万的家庭,就能勇敢无畏地面对这 一切!1986年1月17日晨致郭风   郭风同志:   十二月卅日示悉,我的字怎能参加“书画展”?!想了半天,只好写点自己的 东西来塞责。我记得周明同志,曾让我为您写“闻鸡起舞”四字,兹附上,收到请 复。祝春节快乐冰心二月一日致宫玺   宫玺同志:   《无声的雨》拜读,不是套话,您的诗很清澈,古人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就是这种意味!看了后记,才知道您是空军复员的。我的父亲也有时写 旧诗,友人称他为“裘带歌壶,翩翩儒将”,您也许还不是“将”,不也是“裘带 歌壶”了?祝春节好!冰心二、二日致臧克家   克家同志:   贺信甚谢。岁云暮矣,我马齿加长,说来已是86岁!您是八十年代八十岁人, 正是大有作为之秋,敬祝笔健!冰心一九八六、二、三致小读者   亲爱的北京小读者:   这封信的对象,是北京的小读者,地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时间是一 九八六年太平盛世的春节,也就是农历丙寅年的春节。寅年是虎年,我欣祝小朋友 们在这一年中,像小老虎般有一股羁绊不住的斑斓奔跃的朝气!   小朋友,你们现在生活的地区和时代,所得到的春节快乐,比从前的和全国其 它地区的小朋友所得到的,都要圆满丰富得多。   我知道春节期间,你们会得到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叔叔阿姨给的小人书、玩 具和糖果。我希望你们在得到这些礼物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周围的兄弟姐妹、同学、 朋友,“不自私”地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欢乐。   你们得到的压岁钱,最好交给父母,请他们替你储蓄起来;或是订阅几份儿童 刊物,来丰富你们的知识。   如果你们得到花炮,要注意在放过之后,把地上的纸屑药灰扫起来放在垃圾箱 里,不要在夜晚九时以后放花炮,以免惊扰老人和婴儿的安眠。   总之,我愿你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要记住保护“环境美”的重要性,如不随地 乱扔糖纸果皮之类,这些我早已对你们谈过,就不必再提醒了。   最后,我衷心祝愿你们有一个最欢畅健康的春节!热爱你们的朋友冰心漫谈过 年   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 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   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 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 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 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 火药,拿在手里抡起来,就放出一点点四散的金星。既没有大声音,又很好看。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 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 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 节!   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 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   初一,我们一早就穿起新衣,对父母亲和长辈磕头拜年,也拿到了包着红纸的 压岁钱,里面是锃亮的一块墨西哥“站人”银元!   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 的到来了。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锔大缸”的, 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眉,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 子,闹闹嚷嚷的。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 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这时,我们赶紧拿出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这一个花会 走了,那一个花会又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   到了一九一一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 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 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 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 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 等。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 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 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 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 几块!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 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 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 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 们比我小的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 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 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 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一九一三年,我们到了北京,又过起小家庭生活,过年供祖宗也不烧元宝了。 给父母和长辈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 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   家庭里过年不热闹,而集体的节日庆祝,却一年一年地扩大了,机关和学校里 都有新年团拜,大门口还张灯结彩,也有种种文娱节目。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 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以近两年来的“地坛文化迎春庙会”为例,会 上什么都有,参加的人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去年到过迎春庙会的朋友, 回来都十分兴奋,我虽然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但从报纸上的消息里,我已经 想象到了那欢腾热闹的盛况,精神上已经参加进去了。致茹志鹃   志鹃同志:   昨天我的大女儿吴冰给我看了一期《文摘报》(1986年2月23日),光 明日报社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内登一段消息说:“……上海文学编 辑部主任周介人谈到对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一些反映……老作家冰 心看过作品之后,为作家难过得哭了。”我十分惊奇,他这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我 和张贤亮素不相识!就这篇作品,虽也“不甚欣赏,不够满意”,但何至于为作者 哭了?!请你代问一下,顺祝安好、盼复。冰心匆上二、廿六致巴金   巴金老弟:   前些日子,得你一封长信,像你那样写字艰难的人,居然写了那么多,真是感 谢!你说你尽说自己,我最惦记的也是你自己,我喜欢听。   我还好,写字不如你那么困难,但是杂事也多,尤其是常有人来访问,我很厌 烦。不过昨天夏衍来了,谈了半天,都谈到你(来的还有李子云,她说你写字困难), 什么时候我们都带个女儿再聚一次呢?问小林好,她托吴泰昌带来的香蕉,我吃了 很好,近来我只吃香蕉。祝你多休息!大姐三、三悼丁玲   3月4日的下午,我又打电话到丁玲家里,探问她的病情。接电话的是一位外 地来的同志,她告诉我“丁玲已于今晨十时多逝世了”,我放下听筒怔了半天,又 一位朋友和我永别了!   我和丁玲相识以后的画面,一幅一幅地从我眼前掠过:   1928年的夏天,她和胡也频、沈从文到我上海家里来看我。   1931年她编《北斗》杂志,我曾为她写稿,那时我们通信,上下款都只用 一个冰字,因为她的本名是蒋冰之。   1931年或32年,她到北京燕京大学我的家里来看我,正值我为儿子吴平 洗澡,她慨叹地说:她就不常有这种的和孩子同在的机会。   1936年的夏末,我和文藻再次赴美,路过南京,听说丁玲住在南京郊外, 我们就去看望了她。当天夜晚她就来回看我们,在玄武湖上划船谈话。   抗战期间我知道她已到延安。在重庆的参政会议上,我正好和董必武同志联坐, 我向他问到了丁玲的近况。   1951年后我从日本回来,那时她正致力于新中国文艺领导工作。我记得我 参加全国作协,还是她和老舍介绍的。   1955年以后,忽然又说她是什么反党集团的人,在批判大会上我只看见她 在主席座位右边的小桌上,低头记着笔记,从此又是二十多年!   直到1979年她回来了,住在木樨地,作协开会时,接我的车也去接她,我 们在车上谈了不少的话。   1980年秋季以后,我摔坏了腿,行动不便,不能参加社会活动,就是她来 看我了。   1984年2月,她来看我,带来了她的“近作集”。   1985年6月,她又带来《丁玲选集》和她主编的《中国》文学杂志。也说 起她有肾病,不过她还是那样地健谈,我没有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了。   写追悼文字,我的手都软了!这些年来,振铎、老舍、郭老、茅公、林巧稚大 夫、吴贻芳校长……最近又是我的老伴,我的二弟,现在又加上丁玲!   死而有知,也许有许多欢乐的重逢,死而无知,也摆脱了躯壳上的痛苦。   难过的是他们生前的亲人和朋友。   我们只能从他们遗留下的不朽的事业中得到慰藉,在我们有生之年也将为承继 他们的为人民的工作而不断奋斗!1986年3月7日致茹志鹃   志鹃同志:   信拜读,你那样忙我还吵你,十分不安。我想“解铃还是系铃人”,请周介人 同志去更正一下也好。   党委书记责任重,烦忙可以想见,不过这的确是体验生活的好岗位,你了解党 外的许多朋友,交流起来方便一些。   奉上相片一张,不知你看见的是否这一幅?   北京今年暖得很,难得前几天下了一场雪,我的孩子们都急忙忙地到各风景区 去拍雪景。我行动不便,哪儿也没去,否则早就飞到上海去了!听说上海很冷,春 寒望珍重!请代问安忆好。冰心三、十、一九八六给《内蒙古工人》的题词   祝愿   《内蒙古工人》在内蒙成立四十周年,和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多发 表一些文字,引导内蒙草原少年儿童发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 社会主义的精神,在人生大道上欢欣勇敢地迈进!   冰心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一日致茹志鹃   志鹃同志:   感谢周介人同志写的声明,我错怪他了,但希望此事能得到澄清。   我对您很不满意,您信的下款,写什么“您的学生”,这也太见外了!一点不 真实也不亲切,下次千万不要这样。   不知安忆要您向我学什么?我近年来越想越对自己不满。   我这人天地太小,也从不敢自动或积极地做什么事,只能这样过退居息影的生 活。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您不做谁来做?   “能者多劳”还是担负起“烦人”的事吧!匆匆。祝笔健,问安忆好!冰心三、 廿致陈祖芬   祖芬同志:   你怎么有心脏病呢?得你信十分惦记,是否去阜外医院看一看?我那边有熟人, 那里专看心脏病,你千万不要来看我,太远了,打电话就行。   我并没有去福建,一时也不想动,走起来太麻烦了。你那篇文章《经济和人》 不是登在《当代》吗?那序自然也在那边了。请他们不要给我稿费,给我订一年的 《当代》吧。匆匆祝健康!冰心三、廿六一儿童节寄民进会友   亲爱的民进会友们:   我相信我的会友们大多数都是文教工作者,是老师同时也是父母。在六一儿童 节,我感到和你们有说不完的话。   “儿童是世界和人类的未来。”这句听惯说惯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对于 儿童,也就是我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我们要如何和他们相处呢?   我们当然会热爱他们,无论是我们的学生或子女,但同时还要尊重他们。不是 用居高临下的、管教或训示的态度,而是用平起平坐的商量的方式和他们谈话。不 是用“溺爱”来放任他们,而是用“热爱”来信任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是“身教重 于言教”。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传达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父母和老师 不随地吐痰,孩子就不会随地吐痰;父母和老师不骂人,孩子也不懂得骂人。举一 个反面的例子:许多年以前,有一位老太太对我抱怨她的孙子,说:   “大卫又骂人了,他妈的。”我不觉笑了起来,她自己先骂人了,怎能怪她的 孙子呢?   小的时候读修身课,讲“孔子家儿不知怒,曾子家儿不知骂。”我想孔子可能 在家里没有“怒”过。但读《论语・宪问》,上面写着孔子用杖叩原壤的腿,他说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怒得够厉害的了!因为原壤是一个“幼而不孙弟,长而无 述焉”的人。至于“曾子家儿不知骂”,我想是完全可能的。   话说回来吧。我常常得到小朋友的来信,一般是报告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的情况, 有的就请教如何写好作文,说是长大了想做一个作家。近来呢,他们的问题更多了, 问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共产主义。最后这个问题,我更不知道应当怎 样回答了。可见八十年代的儿童的求知欲是多么旺盛,思想是多么奔放!我现在总 感觉到自己不能和时代同步前进了。无论是看书报,听广播,看电视,有许多事物 我都看不大懂,听不大懂,尤其是关于哲学和科技方面的。我觉得当今之世,做一 个长辈和老师,都很不容易!我想我的会友们一定都在随时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也 充分地准备好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请把你们宝贵的经验告诉我,好吗?   祝你们和儿童一起度过欢乐的儿童节!你们的会友   冰心1986年3月24日两栖动物   一九一一年冬,我们从烟台回到福建福州的大家庭里。以一个从小在山边海隅 度过寂寞荒凉日子的孩子,突然进到一个笑语喧哗、目迷五色的青少年群里,大有 “忘其所以”的飘飘然的感觉。   我的父亲有一个姐姐,四个弟兄。这五个小家庭,逢年过节便都有独自的或共 同的种种亲戚,应酬来往;尤其在元旦到元宵这半个月之间,更是非常热闹。我记 得一九一二年元旦那天早上,在我家大厅堂上给祖父拜年的,除了自己的堂兄弟姐 妹之外,在大厅廊上还站着一大群等着给祖父鞠躬的各个小家庭的,我要称他们为 表兄表姐的青少年们。这一天从祖父手里散发出来的压岁钱的红纸包,便不知有多 少!   表姐们来了,都住在伯叔父母的居住区――东院。她们在一起谈着做活绣花, 擦什么脂粉,怎样梳三股或五股辫子;怎样在扎红头绳时,扎上一圈再挑起几绺头 发来再扎上一圈,这样就会在长长的一段红头绳上,呈现出“寿”字或“喜”字等 花样等等;有时也在西院后花园里帮助祖父修整浇灌些花草。   表兄们呢,是每天从自己家里,到我们西院客厅一带来聚集。他们在那里吹弹 歌唱,下棋做“诗”。我那年才十二岁,虽然换上女装,还是一股野孩子的脾气, 祖父和父母都不大管我。我就像两栖动物一样,穿行于这两群表兄姐之间。他们都 比我大七八岁,都不拿我当回事,都不拒绝我,什么事也不避我。我还特喜欢往表 兄们的群里跑,因为那边比较热闹,表兄们也比较欢迎我,因为我可以替他们传书 递简。现在回忆起来,他们也是在“起哄”,并不严肃。某一个表兄每一张纸条或 一封信给某个表姐时,写好多半在弟兄中公开地笑着传看。我当然也都看过,这些 信的文字不一定都通顺,诗也多半是歪诗,不但平仄不对,连韵也没有押对。我前 一年在烟台时,受过王峰逄表舅的教导,不但会对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对子, 并且已经写过几首七绝了,我的鉴赏力还是不低的!   这些纸条或诗,到了表姐们手里,并没有传看,大都是自己看完一笑,撕了或 是烧了,并嘱咐我不必向大人报告。我倒是背下了一封比较通顺的信,还不完全:   畅谈,梦寐萦思,曷胜惆怅,造府屡遭白眼,不知有何开罪,唯鄙人愚蠢,疑 云难破……   还有一位表兄写的一首七律诗,我觉得真是不错的:未敢将情诉蹇修,半晌沉 吟曾露齿,一年消受几回眸,迷茫意绪心相印,细腻风月梦借游,妄想自知端罪过,   泥犁甘坠未甘休。   这首我认为很好的诗,也不曾得到那位表姐的青睐!后来在我十七八岁时,在 我小舅舅杨子玉先生的书桌上,看到清代专写香奁诗的王次回的《疑雨集》中,就 有这首诗。原来就以为很有诗才的那位表兄,也是一个“文抄公”!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男女还没有同学,社交也没有公开。   青年人对异性情感的表示,只能在有机会接触的中表之间,怪不得像《红楼梦》 那种的爱情故事,都是“兄妹为之”。   《中国当代作家书画作品集》序福建出版总社鲁岩同志来要我为即将出版的 《当代作家书画集》作序。他说:一来是为福建出版总社收集当代作家的资料,同 时也印行他们所作的书画,以应海内外读者的要求。   我知道当代有许多作家在写作之外,还能书善画,也有许多读者不但爱读作家 的作品,对于作家们的手迹,也感到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的书画。这本集子的 印行,一定会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1986年3月29日教师节给《班主 任》的贺词曾经过了十年教师生活的我,在读看《班主任》的时候,感到十分的亲 切。在论坛、工作笔谈、问题讨论和消息与借鉴等栏目里,不但读到许多诚挚精辟 的文章,还找到几位我所熟悉而敬重的名字。如主编韩作黎,供稿的陈鹤琴老前辈, 以及年轻的刘厚明和韩少华。   我衷心祝愿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教学育人的班主任,《班主任》杂志要永远这 样朝气蓬勃地刊行下去!   冰心1986年4月7日致李玲修   玲修同志:   信收到,相片三张也拜领,感谢之至!(上面的两位男女朋友,也忘记是谁了。) 上次周达宝来,把君子兰送来了,由我女婿陈恕在管,他也忙,又不是会养花的人, 当尽量学习养好。请打电话来。我还好,您怎样?匆匆。冰心四、十九   关于男人(之五)   六我的老伴――吴文藻(之一)   我想在我终于投笔之前,把我的老伴――和我共同生活了五十六年的吴文藻这 个人,写了出来,这就是我此生文字生涯中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因为这是别人不一 定会做、而且是做不完全的。   这篇文章,我开过无数次的头,每次都是情感潮涌,思绪万千,不知从哪里说 起!最后我决定要稳静地简单地来述说我们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共同度过的、和 当时全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的“平凡”生活。   今年一月十七大雾之晨,我为《婚姻与家庭》杂志写了一篇稿子,题目就是 《论婚姻与家庭》。我说:   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的国家。   家庭首先由夫妻两人组成。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   夫妻关系是婚姻关系,而没有恋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恋爱不应该只感情地注意到“才”和“貌”,而应该理智地注意到双方的“志 同道合”(这“志”和“道”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等),然后是“情投 意合”   (这“情”和“意”包括生活习惯和爱好等等)。   在不太短的时间考验以后,才能考虑到组织家庭。   一个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负起一个健康细胞的责任,因为在它周围还有千千万 万个细胞。   一个家庭要长久地生活在双方人际关系之中,不但要抚养自己的儿女,还要奉 养双方的父母,而且还要亲切和睦地处在双方的亲、友、师、生之中。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   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和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 颗心充分地享受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   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 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有着忠贞而精诚的爱情在维护着,永远也不会有什么人为的“划清界线”,什 么离异出走,不会有家破人亡,也不会教育出那种因偏激、怪僻、不平、愤怒而破 坏社会秩序的儿女。   人生的道路上,不但有“家难”!而且有“国忧”,也还有世界大战以及星球 大战。   但是由健康美满的恋爱和婚姻组成的千千万万的家庭,就能勇敢无畏地面对这 一切!   我接受写《论婚姻与家庭》这个任务,正是在我沉浸于怀念文藻的情绪之中的 时候。我似乎没有经过构思,握起笔来就自然流畅地写了下去。意尽停笔,从头一 看,似乎写出了我们自己一生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努力的实践,写出了我现在的这 篇文章的骨架!   以下我力求简练,只记下我们生活中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值得写下的一些平凡 琐事吧。   话还得从我们的萍水相逢说起。   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七日,美国邮船杰克逊号,从上海启程直达美国西岸的西雅 图。这一次船上的中国学生把船上的头等舱位住满了。其中光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的学生就有一百多名,因此在横渡太平洋两星期的光阴,和在国内上大学的情况差 不多,不同的就是没有课堂生活,而且多认识了一些朋友。   我在贝满中学时的同学吴搂梅――已先期自费赴美――写信让我在这次船上找 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我到船上的第二天,就请我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 结果他把吴文藻带来了。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那时我们几个燕大的同学正在 玩丢沙袋的游戏,就也请他加入。以后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我问他到美国想学 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 纪诗人的功课。他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我看过没 有?我却都没有看过。他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 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他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从来还没有听见过 这样的逆耳的忠言。我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写作,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 已经出版。这次在船上,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 像他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 畏友!   这次船上的清华同学中,还有梁实秋、顾一樵等对文艺有兴趣的人,他们办了 一张《海啸》的墙报。我也在上面写过稿,也参加过他们的座谈会。这些事文藻都 没有参加,他对文艺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和我谈话时也从不提到我的作品。   船上的两星期,流水般过去了。临下船时,大家纷纷写下住址,约着通信。他 不知道我到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入学后,得到许多同船的男女朋友的 信函,我都只用威校的风景明片写了几句应酬的话回复了,只对他,我是写了一封 信。   他是一个酷爱读书和买书的人,每逢他买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自己看过就寄 给我。我一收到书就赶紧看,看完就写信报告我的体会和心得,像看老师指定的参 考书一样的认真。老师和我作课外谈话时,对于我课外阅读之广泛,感到惊奇,问 我是谁给我的帮助?我告诉她,是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她说:“你的这位朋友是个 很好的学者!”这些事我当然没有告诉文藻。   我入学不到九个星期就旧病――肺气支扩大――复发,住进了沙穰疗养院。那 时威校的老师和中、美同学以及在波士顿的男同学们都常来看我。文藻在新英格兰 东北的新罕布什州的达特默思学院的社会学系读三年级――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最 后二年,相当于美国大学二年级――新罕布什州离波士顿很远,大概要乘七八个小 时的火车。我记得一九二三年冬,他因到纽约度年假,路经波士顿,曾和几位在波 士顿的清华同学来慰问过我。一九二四年秋我病愈复学。一九二五年春在波士顿的 中国学生为美国朋友演《琵琶记》,我曾随信给他寄了一张入场券。他本来说功课 太忙不能来了,还向我道歉。但在剧后的第二天,到我的休息处――我的美国朋友 家里――来看我的几个男同学之中,就有他!   一九二五年的夏天,我到绮色佳的康耐尔大学的暑期学校补习法文,因为考硕 士学位需要第二外国语。等我到了康耐尔,发现他也来了,事前并没有告诉我,这 时只说他大学毕业了,为读硕士也要补习法语。这暑期学校里没有别的中国学生, 原来在康耐尔学习的,这时都到别处度假去了。绮色佳是一个风景区,因此我们几 乎每天课后都在一起游山玩水,每晚从图书馆出来,还坐在石阶上闲谈。夜凉如水, 头上不是明月,就是繁星。到那时为止,我们信函往来,已有了两年的历史了,彼 此都有了较深的了解,于是有一天在湖上划船的时候,他吐露了愿和我终身相处。 经过了一夜的思索,第二天我告诉他,我自己没有意见,但是最后的决定还在于我 的父母,虽然我知道只要我没意见,我的父母是不会有意见的!   一九二五年秋,他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离波士顿较近,通信和来往也比较 频繁了。我记得这时他送我一大盒很讲究的信纸,上面印有我的姓名缩写的英文字 母。他自己几乎是天天写信,星期日就写快递,因为美国邮局星期天是不送平信的, 这时我的宿舍里的舍监和同学们都知道我有个特别要好的男朋友了。   一九二五年冬,我的威校同学王国秀,毕业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写信让我 到纽约度假。到了纽约,国秀同文藻一起来接我。我们在纽约玩得很好,看了好几 次莎士比亚的戏。   一九二六年夏,我从威校研究院取得了硕士学位,应邀回母校燕大任教。文藻 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还附了一张相片,让我带回国给我的父母。我回到家还不好意 思面交,只在一天夜里悄悄地把信件放在父亲床前的小桌上。第二天,父母亲都没 有提到这件事,我也更不好问了。   一九二八年冬,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得了博士学位,还得到哥校“最近十年内最 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他取道欧洲经由苏联,于一九二九年初到了北京。这时 他已应了燕大和清华两校教学之聘,燕大还把在燕南园兴建的一座小楼,指定给我 们居住。   那时我父亲在上海海道测量局任局长。文藻到北京不几天就回到上海,我的父 母很高兴地接待了他,他在我们家住了两天,又回他江阴老家去。从江阴回来,就 在我家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   年假过后,一九二九年春,我们都回到燕大教学,我在课余还忙于婚后家庭的 一切准备。他呢,除了请木匠师傅在楼下他的书房的北墙,用木板做一个“顶天立 地”的大书架之外,只忙于买几张半新的书橱,卡片柜和书桌等等,把我们新居的 布置装饰和庭院栽花种树,全都让我来管。   我们的婚礼是在燕大的临湖轩举行的,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五日是个星期六。婚 礼十分简单,客人只有燕大和清华两校的同事和同学,那天待客的蛋糕、咖啡和茶 点,我记得只用去三十四元!   新婚之夜是在京西大觉寺度过的。那间空屋子里,除了自己带去的两张帆布床 之外,只有一张三条腿的小桌子――另一只脚是用碎砖垫起的。两天后我们又回来 分居在各自的宿舍里,因为新居没有盖好,学校也还没有放假。   暑假里我们回到上海和江阴省亲。他们为我们举办的婚宴,比我们在北京自己 办的隆重多了,亲友也多,我们把收来的许多红幛子,都交给我们两家的父母,作 为将来亲友喜庆时还礼之用。   朋友们都劝我们到杭州西湖去度蜜月,可是我们只住了一天就热坏了,夏天的 西湖就像蒸锅一般!那时刘放园表兄一家正在莫干山避暑,我们被邀到莫干山住了 几天。文藻惦记着秋后的教学,我惦念着新居的布置,在假满之前,匆匆地又回到 了北京。关于这一段,我在《第一次宴会》那篇小说里曾描写过。   上课后,文藻就心满意足地在他的书房里坐了下来,似乎从此就可以过一辈子 的备课、教学、研究的书呆子生活了。   一九三○年是我们两家多事之秋,我的母亲和文藻的父亲相继逝世。他的母亲 就北上和我们同住,我的父亲不久也退休回到北京来。这时我的二弟为杰已升入燕 大,他的妹妹剑群也入了燕大读家政系。他们都住在宿舍,却都常回来。我没有姐 妹,文藻没有兄弟,这时双方都觉得有了补偿。   这里不妨插进一件趣事。一九二三年我初到美国,花了五块美金,照了一两张 相片,寄回国来,以慰我父母想念之情。那张大点的相片,从我母亲逝世后文藻就 向我父亲要来,放在他的书桌上,我问他:“你真的每天要看一眼呢,还只是一件 摆设?”他笑说:“我当然每天要看了。”有一天我趁他去上课,把一张影星阮玲 玉的相片,换进相框里,过了几天,他也没理会。后来还是我提醒他:“你看桌上 的相片是谁的?”他看了才笑着把相片换了下来,说:“你何必开这样的玩笑?” 还有一次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上午,我们都在楼前赏花,他母亲让我把他从书房 里叫出来。他出来站在丁香树前目光茫然地又像应酬我似地问:“这是什么花?” 我忍笑回答:“这是香丁。”他点了点头说:“呵,香丁。”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   婚后的几年,我仍在断断续续地教学,不过时间减少了。   一九三一年二月,我们的儿子吴平出世了。一九三五年五月我们又有了一个女 儿――吴冰。我尝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和辛苦。我每天早晨在特制的可以折起的帆布 高几上,给孩子洗澡。我们的弟妹和学生们,都来看过,而文藻却从来没有上楼来 分享我们的欢笑。   在燕大教学的将近十年的光阴,我们充分地享受了师生间亲切融洽的感情。我 们不但有各自的学生,也有共同的学生。我们不但有课内的接触,更多的是课外的 谈话和来往。学生们对我们倾吐了许多生活里的问题:婚姻,将来的专业等等,能 帮上忙的,就都尽力而为,文藻侧重的是选送学社会学的研究生出国深造的问题。 在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文藻休假的一年,我同他到欧美转了一周。他在日本、 美国、英国、法国,到处寻师访友,安排了好几个优秀学生的入学从师的问题。他 在自传里提到说:“我对于哪一个学生,去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校,跟谁为师和 吸收哪一派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大体上作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因此在 这一年他仆仆于各国各大学之间的时候,我只是到处游山玩水,到了法国,他要重 到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学习“导师制”,我却自己在巴黎住了悠闲的一百天!一九三 七年六月底,我们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一个星期后,“七七事变”便爆发了!   七我的老伴――吴文藻(之二)   上次未完待续的稿是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写的。七个月过去了,中间编辑同志曾 多次来催,就总是写不下去!“七七事变”以后几十年生活的回忆,总使我胆怯心 酸,不能下笔――说起我和文藻,真是“隔行如隔山”,他整天在书房里埋头写些 什么,和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谈些什么,我都不知道。他那“顶天立地”的大书架撂 着的满满的中外文的社会学、人类学的书,也没有引起我去翻看的勇气。要评论他 的学术和工作,还是应该看他的学生们写的记述和悼念他的文章,以及他在一九八 二年应《晋阳学刊》之约,发表在该刊第六期上的他的《自传》,这篇将近九千字 的自传里讲的是:他自有生以来,进的什么学校,读的什么功课,从哪位教师受业, 写的什么文章,交的什么朋友,然后是教的什么课程,培养的哪些学生……提到我 的地方,只有两处:我们何时相识,何时结婚,短短的几句!至于儿女们的出生年 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怪不得他的学生写悼念他的文章里,都说:“吴老曾感 慨地说‘我花在培养学生身上的精力和心思,比花在我自己儿女身上的多多了’。”   我不能请读者都去看他的《自传》,但也应该用他《自传》里的话,来总括他 在“七七事变”前在燕大将近十年的工作:(一)是讲课,用他学生的话说是“建 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 的土壤之上。”(二)是培养专业人才,请进外国的专家来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派 出优秀的研究生去各国留学。   (“请进来”和“派出去”的专家和学生的名字和国籍只能从略。)(三)是 提倡社区研究。“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 社会研究。”我只知道那时有好几位常来我家讨论的学生,曾分头到全国各地去做 这种工作,现在这几位都是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在这里我不敢借他们的盛名来增光 我的篇幅!但我深深地体会到文藻那些年的“茫然的目光”和“一股傻气”的后面, 隐藏了多少的“精力和心思”!这里不妨再插进一首嘲笑他的宝塔诗,是我和清华 大学校长梅贻琦老先生凑成的。上面的七句是:马香丁羽毛纱样样都差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   “马”和“羽毛纱”的笑话是抗战前在北京,有一天我们同到城里去看望我父 亲,我让他上街去给孩子买“萨其玛”   (一种点心),孩子不会说萨其玛,一般只说“马”。因此他到了铺子里,也 只会说买“马”。还有我要送我父亲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他到了“稻香村”点 心店和“东升祥”布店,这两件东西的名字都说不出来。亏得那两间店铺的售货员, 和我家都熟,打电话来问。“东升祥”的店员问:“您要买一丈多的羽毛纱做什么?” 我们都大笑起来,我就说:“他真是个傻姑爷!”父亲笑了说:“这傻姑爷可不是 我替你挑的!”我也只好认了。抗战后我们到了云南,梅校长夫妇到我呈贡家里来 度周末,我把这一腔怨气写成宝塔诗发泄在清华身上。梅校长笑着接写下面两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当时在座的清华同学都笑得很得意,我又只好认我的“作法自毙”。   回来再说些正经的吧,“七七事变”后这一年,北大和清华都南迁了,燕大因 为是美国教会办的,那时还不受干扰。但我们觉得在北平一刻也呆不下去了,同时, 文藻已经同大后方的云南大学联系好了,用英庚款在云大设置了社会人类学讲座, 由他去教学。那时只因为我怀着小女儿吴青,她要十一月才出世,燕大方面也苦留 我们再呆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只准备离开的一切――这一段我在《丢不掉的珍宝》 一文中,写得很详细。   一九三八年秋,我们才取海道由天津经上海,把文藻的母亲送到他的妹妹处, 然后经香港从安南(当时的越南)的海防坐小火车到了云南的昆明。这一路,旅途 的困顿曲折,心绪的恶劣悲愤,就不能细说了。记得到达昆明旅店的那夜,我们都 累得抬不起头来,我怀抱里的不过八个月的小女儿吴青忽然咯咯地拍掌笑了起来, 我们才抬起倦眼惊喜地看到座边圆桌上摆的那一大盆猩红的杜鹃花!   用文藻自己的话说:“自一九三八年离开燕京大学,直到一九五一年从日本回 国,我的生活一直处在战时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他到了云南大学,又建立起了社会学系并担任了系主任,同年又受了北京燕大 的委托,成立了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我们在昆明城内住了不久, 又有日机轰炸,就带着孩子们迁到郊外的呈贡,住在“华氏墓庐”,我把这座祠堂 式的房子改名为“默庐”,我在一九四○年二月为香港《大公报》(应杨刚之约) 写的《默庐试笔》中写得很详细。   从此,文藻就和我们分住了。他每到周末,就从城里骑马回家,还往往带着几 位西南联大的没带家眷的朋友,如称为“三剑客”的罗常培、郑天翔和杨振声。这 些苦中作乐的情况,我在为罗常培先生写《蜀道难》序中,也都描述过了。   一九四○年底,因英庚款讲座受到干扰,不能继续,同时在重庆的国防最高委 员会工作的清华同学,又劝他到委员会里当参事,负责研究边疆的民族、宗教和教 育问题,并提出意见。于是我们一家又搬到重庆去了。   到了重庆,文藻仍寄居在城内的朋友家里,我和孩子们住在郊外的歌乐山,那 里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土屋,是用我们卖书的六千元买来的。我把它叫做“潜庐”, 关于这座土屋和门前风景,我在《力构小窗随笔》中也说过了。   我记得一九四二年春,文藻得了很重的肺炎,我陪他在山下的“中央医院”也 就是“上海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他受到内科钱德主任的精心医 治,据钱主任说肺炎一般在一星期内外,必有一个转折期,那时才知凶吉。   但是文藻那时的高烧一直延长到十三天!有一天早上,护士试过了他的脉搏, 惊惶而悄悄地来告诉我说:“他的脉搏只有三十六下了。”急得我赶紧跑到医院后 面的宿舍里去找王鹏万大夫夫妇――他的爱人张女士是我的同学――那时我只觉得 双腿发软,连一座小小的山坡都走不上去!等我和王大夫夫妇回到病房来时,看见 文藻身上的被子已被掀过来了,床边站满了大夫和护士,我想他一定“完”了!回 头看见窗前桌上放着两碗刚送来的早餐热粥,我端起碗来一口气都喝了下去。我觉 得这以后我要办的事多得很,没有一点力气是不行的。谁知道再一回头看到文藻翻 了一个身,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迸出一身冷汗。大夫们都高兴地又把被子给他盖上, 说:   “这转折点终于来了!”又都回头对我笑说,“好了,您不用难过了……”我 擦着脸上的汗说:“你们辛苦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什么都慢!”   我的身心交瘁的一个多月过去了,却又忙着把他搬回山上来,那时没有公费医 疗,多住一天,就得多付一天的住院费,我这个以“社会贤达”的名义被塞进”参 政会”的参政员,每月的“工资”也只是一担白米。回家后还是亏了一位文藻的做 买卖的亲戚,送来一只鸡和两只广柑,作为病后的补品,偏偏我在一杯广柑汁内, 误加了白盐,我又舍不得倒掉,便自己仰脖喝了下去!   回家后,大女儿吴冰向我诉苦,说五月一日是她的生日,富奶奶(关于这位高 尚的人,我将另有文章记述)只给她吃一个上面插着一支小蜡烛的馒头。这时文藻 躺在家里床上,看到爬到他枕边的、穿着一身浅黄色衣裙,发上结着一条大黄缎带 的小女儿吴青(这也是富奶奶给她打扮的),脸上却漾出了病后从未有过的一丝微 笑!   文藻不是一个能够安心养病的人。一九四三年初,他就参加了“中国访问印度 教育代表团”去过印度,着重考察了印度的民族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问题。 同年的六月,他又参加了“西北建设考察团”,担任以新疆民族为主的西北民族问 题调查。一九四四年底,他又参加了去到美国的“战时太平洋学会”,讨论各盟国 战后对日处理方案。会后他又访问了哈佛,耶鲁,芝加哥,普林斯顿各大学的研究 中心,去了解他们战时和战后的研究计划和动态,他得到的收获就是了解到“行为 科学”的研究已从“社会关系学”发展到了以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三门结 合的研究。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夜,我们在歌乐山上听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无条件投降 的消息。那时在“中央大学”和在“上海医学院”学习的我们的甥女和表侄女们, 都高兴得热泪纵横。我们都恨不得一时就回到北平去,但是那时的交通工具十分拥 挤,直到一九四五年底我们才回到了南京。正在我们作北上继续教学的决定时,一 九四六年初,文藻的清华同学朱世明将军受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他约文藻担任 该团的政治组长,兼任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文藻正想了解战后日本政局 和重建情况和形势,他想把整个日本作为一个大的社会现场来考察、做专题研究, 如日本天皇制、日本新宪法、日本新政党、财阀解体、工人运动等等,在中日邦交 没有恢复,没有友好往来之前,趁这机会去日,倒是一个方便,但他只作一年打算。 因此当他和朱世明将军到日本去的时候,我自己将两个大些的孩子吴平和吴冰送回 北京就学,住在我的大弟妇家里;我自己带着小女儿吴青暂住在南京亲戚家里,这 一段事我都写在一九四六年十月的《无家乐》那一篇文章里,当年的十一月,文藻 又回来接我带着小女儿到了东京。   现在回想起来,在东京的一段时间,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文藻利用一 切机会,同美国来日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同行人士 多有接触。我自己也接触了当年在美留学时的日本同学和一些妇女界人士,不但比 较深入地了解了当时日本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深入地体会了美帝国主义 的侵略本性!   这时我们结交了一位很好的朋友――谢南光同志,他是代表团政治组的副组长, 也是一个地下共产党员。通过他,我们研读了许多毛主席著作,并和国内有了联系。 文藻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当买来一本新书,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年、月、 日。代表团里本来有许多台湾特务系统,如军统、中统等据说有五个之多。他们听 说政治组同人每晚以在吴家打桥牌为名,共同研讨毛泽东著作,便有人在一天趁文 藻上班,溜到我们住处,从文藻的书架上取走一本《论持久战》。   等到我知道了从卧室出来时,他已走远了。   我们有一位姓林的朋友――他是横滨领事,对共产主义同情的,被召回台湾即 被枪毙了。文藻知道不能在代表团继续留任。一九五○年他向团长提出辞职。但离 职后仍不能回国,因为我们持有的是台湾政府的护照,这时华人能在日本居留的, 只有记者和商人。我们没有经商的资本,就通过朱世明将军和新加坡巨商胡文虎之 子胡好的关系,取得了《星槟日报》记者的身份,在东京停留了一年,这时美国的 耶鲁大学聘请文藻到该校任教,我们把赴美的申请书寄到台湾,不到一星期便被批 准了!我们即刻离开了日本,不是向东,而是向西到了香港,由香港回到了祖国!   这里应该补充一点,当年我送回北平学习的儿女,因为我们在日本的时期延长 了,便也先后到了日本。儿子吴平进了东京的美国学校,高中毕业后,我们的美国 朋友都劝我们把他送到美国去进大学,他自己和我们都不赞成到美国去。便以到香 港大学进修为名,头了一张到香港而经塘沽的船票。他把我们给国内的一封信缝在 裤腰里,船到塘沽他就溜了下去,回到北京。由联系方面把他送进了北大,因为他 选的是建筑系,以后又转入清华大学――文藻的母校。他回到北京和我们通信时, 仍由香港方面转。因此我们一回到香港,北京方面就有人来接,我们从海道先到了 广州。   回国后的兴奋自不必说!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三年之间,文藻都在学习,为接 受新工作做准备。中间周总理曾召见我们一次,这段事我在一九七六年写的《永远 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一文中叙述过。   一九五三年十月,文藻被正式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等,都被扬弃了竟达三十年 之久。文藻这时是致力于研究国内少数民族情况。他担任了这个研究室和历史系 “民族志”研究室的主任。他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 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这段详细的 情况,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金天明和龙平平同志的《论吴 文藻的“民族学中国化”的思想》一文中,都讲得很透彻,我这个外行人,就不必 多说了。   一九五八年四月,文藻被错划为右派。这件意外的灾难,对他和我都是一个晴 天霹雳!因为在他的罪名中,有“反党反社会主义”一条,在让他写检查材料时, 他十分认真地苦苦地挖他的这种思想,写了许多张纸!他一面痛苦地挖着,一面用 迷茫和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说:“我若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到国外去反好了,何必 千辛万苦地借赴美的名义回到祖国来反呢?”我当时也和他一样“感到委屈和沉闷”, 但我没有说出我的想法,我只鼓励他好好地“挖”,因为他这个绝顶认真的人,你 要是在他心里引起疑云,他心里就更乱了。   正在这时,周总理夫妇派了一辆小车,把我召到中南海西花厅,那所简朴的房 子里。他们当然不能说什么,也只十分诚恳地让我帮他好好地改造,说“这时最能 帮助他的人,只能是他最亲近的人了……”我一见到邓大姐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我 的一腔冤愤就都倾吐了出来!我说:“如果他是右派,我也就是漏网右派,我们的 思想都差不多,但决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我回来后向文藻说了总理 夫妇极其委婉地让他好好改造。他在自传里说“当时心里还是感到委屈和沉闷,但 我坚信事情终有一天会弄清楚的”。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文藻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 子。一九七九年又被把错划予以改正。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一九五七年,在他以前和以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者都 被划成右派分子,在他以后,还有许许多多我平日所敬佩的各界的知名人士,也都 被划为右派,这其中还有许多年轻人和大学生。我心里一天比一天地坦然了。   原来被划为右派,在明眼人的心中,并不是一件可羞耻的事!   文藻被划为右派后,接到了撤销研究室主任的处分,并被剥夺了教书权,送社 会主义学院学习。一九五九年以后,文藻基本上是从事内部文字工作,他的著作大 部分没有发表,发表了也不署名,例如从一九五九到一九六六年期间与费孝通(他 已先被划为右派!)共同校订少数民族史志“三套丛书”,为中宣部提供西方社会 学新出名著,为《辞海》第一版民族类词目撰写释文等,多次为外交部交办的边界 问题提供资料和意见。并参与了校订英文汉译的社会学名著工作。他还与费孝通共 同搜集有关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情况的英文参考资料等,十年动 乱中这些资料都散失了!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了,我和他一样靠边站,住牛棚,那时我们一家八口 (我们的三个子女和他们的配偶)分散在八个地方,如今单说文藻的遭遇。他在一 九六九年冬到京郊石棉厂劳动,一九七○年夏又转到湖北沙洋民族学院的干校。这 时我从作协的湖北咸宁的干校,被调到沙洋的民族学院的干校来。久别重逢后不久 又从分住的集体宿舍搬到单间宿舍,我们都十分喜幸快慰!实话说,经过反右期间 的惊涛骇浪之后,到了十年浩劫,连国家主席、开国元勋,都不能幸免,像我们这 些“臭老九”,没有家破人亡,就是万幸了,又因为和民院相熟的同人们在一起劳 动,无论做什么都感到新鲜有趣。如种棉花,从在瓦罐里下种选芽,直到在棉田里 摘花为止,我们学到了许多技术,也流了不少汗水。湖北夏天,骄阳似火,当棉花 秆子高与人齐的时候,我们在密集闭塞的棉秆中间摘花,浑身上下都被热汗浸透了, 在出了棉田回到干校的路上,衣服又被太阳晒干了。这时我们都体会到古诗中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句中的甘苦,我们身上穿的一丝一缕,也都是辛苦劳 动的果实呵!   一九七一年八月,因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将有访华之行,文藻和我以及费孝通、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