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中外间谍》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中外间谍 走向毁灭――埃姆斯一案内幕 随着美俄双重间谋奥尔德里奇。埃姆斯的落网,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自二战 时期以来最严重的间谍丑闻。 谁在暗中捣鬼 52岁的埃姆斯对美国所造成的损失,需要数年的修补才能弥合。80年代中 期,埃姆斯官拜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对苏反谍报处主任,他据估计前苏联克 格勃(KGB)正是利用了他提供的情报才粉碎了20多次对苏行动,致使至少10 名美国间谍被苏方处死。 在为苏联工作的九年中,埃姆斯获得150万美元的赏金,埃姆斯因此过着奢 侈的生活:他拥有豪华住宅、高级座车各巨额信用卡以及电话费。埃姆斯为苏联 (俄罗斯)工作始于1985年,那一年正好是华盛顿的间谍之年,许多轰动一时 的事件发生,其中有一件令苏美两国都很难堪。那时,整个世界都震惊了,现在真 相终于大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理审查尤琴柯底细的CIA负责人竟正是这个 埃姆斯。 85年之后,随着美国一系列对苏(俄)行动计划的流产,华盛顿方面开始出 现一个跨情报单位的特别调查小组开始搜寻潜藏的俄罗斯大鼹鼠――即双重间谍。 一个孤独的灵魂 一张可能泄露详情的知情人的名单开列了出来内有埃姆斯的名字,可是以后发 后的一件事使埃姆斯一下子赫然跃名榜首。 在念中学时,埃姆斯即是班里公认的最机智的人。在芝加哥大学攻读了两年便 辍学了,继承父业走进了中央情报局大门。 埃姆斯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经过20年的钻营,埃姆斯居然身居CIA的中 层官职。 不过,他也清楚:这已是自己仕途生涯的极限了。于是,埃姆斯情绪低落,开 始酗酒,常一个人在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正是这种悲凉的心境造成了埃姆斯对祖国 的反叛。1981年,他被派往墨西哥城,负责在那里发展CIA新成员。墨西哥 城是一座谍报活动的圣城:古巴人、苏联人、美国人在咖啡馆里明争暗斗。198 2年,埃姆斯发展了一名CIA的新成员:哥伦比亚驻墨西哥大使馆文化参赞凯瑟 丝。杜普伊女士。与此同时,埃姆斯还与这位女士在CIA的工作密室里频频幽会。 埃姆斯此时的举动已经违反了CIA的工作纪律:但这并没有引起CIA有关 方面的重视。 1984年,埃姆斯被调回华盛顿,出任对苏反谍反处主任,负责策反苏联官 员。 还会出现“埃姆斯”吗? 金钱,是当今所有出卖自己灵魂的间谍干这一行的唯一的动机。但是,假如F BI的看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对埃姆斯来说,金钱并不能完全解释他对美国的不忠 行为。 埃姆斯是够狂妄自负的了,1986年和1991年他两度躲过了CIA测谎 器的检查。 聪明反被聪明误。今年初埃姆斯被调离反谍报处,调到不怎么起眼的反毒品处。 这并没引起他的警觉,当他正要赴莫斯科例行公务时,FBI怕他潜逃,抢先下手 拘捕了他。 埃姆斯案发并未使调查小组停止工作。近几年来,CIA行动计划的流产不能 完全归咎于埃姆斯的背叛。可能在CIA内部还有另外一个“埃姆斯”。 被间谍出卖的间谍――记前苏联将军波尔雅科夫 mpanel(1); “黑夜大礼帽”、“风笛低音管”、“唐纳德”、“流浪者”是波尔雅科夫的 代号。 当他最新的秘密情报到中央情报局总部时,一位情报局官员说:“这好象是圣 诞礼物。” 北京对莫斯科基本态度的材料传到美国,尼克松利用它在1972年打开中国 之门。 情报的提供者就是波尔雅将军。他供职于苏联军事情报部门的格勒乌。波尔雅 科夫在1961年开始为美国提供情报。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冒着个人危险越来 越多地向美国传送了极有价值的秘密情报。为了向他的联络人发出信号,他总乘坐 途经美国大使的电车,途经使馆时启动一下藏在口袋里的微型“爆发”式发射机向 使馆发送信号。 94年7月下旬,《时代》周刊采访了中央情报局一位官员,他回忆起当年如 何为波尔雅科夫在1980年突然被召回莫斯科而担忧的感受。没有人知道这位美 国超级间谍的命运。直到1980年1月,苏联《真理报》报道说,1988年3 月15日迪米特。波尔雅科夫将军因间谍罪被处以死刑。中央情报局证实,波尔雅 科夫显然是埃姆斯最重要的牺牲品。这位为美国充当间谍的人提供的文字材料和秘 密文件的照片可装满25个抽屉。 现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西说,“冷战时期所有的美国秘密特工中,波尔雅科 夫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波尔雅科夫于1921年出生在乌克兰,上过军校。30岁左右的时候,他接 受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参加苏联驻联合国使团的工作。在美国,他直接指挥没有外交 身份作掩护的苏联间谍。1961年,在他第二个任职期间,另人给他起了“黑夜 大礼帽”的代号。 波尔雅科夫在与联邦调查局签约受雇的一年以后被派回莫斯科供职了。不久以 后,他向西方端出了一个巡航导弹的研究人员,一个美军情报员。 60年代后期,他被调回莫斯科就任格勒乌中国处负责人时,拍摄了有关中国 与莫斯科严重分歧的重要文件。 1974年,波尔雅科夫提升了将军,从此让他有了获取超出他工作范围之外 情报的机会。70年代后期,中央情报局把波尔雅科夫当作老师。让他发出约会和 情报秘密置放点的指令。波尔雅科夫还常常使用一种只有他和接头人才掌握的特殊 的化学显影技术的胶卷。利用这类谍报技术,他又获取了100多份由苏军参谋部 每月发行的保密杂志《军事思想》。 波尔雅科夫的工作证明了苏联军事领导人并不是狂妄的战争疯子。 他们害怕美国人。这种深入地了解内情也许阻止了美国人去引发热战的失误。 没有人知道波尔雅科夫如何死的。他选择的背叛自己统治者的道路,但他也被 另一个背叛者背叛了。 女谍:被父亲和恋人杀死 1938年深秋,继英日两国谈判破裂之后而奉命出海巡逻的英国“切尔切克” 号远洋侦察船,突然在日本海附近发现了一艘白色的橡皮艇。 随波逐流的艇上有两个日本人____背上插着一把匕首的男性早已气绝身亡;秀 美绝伦的女性因疲劳和寒冷也昏迷了过去。随船医生缍使那名左嘴角上侧长有美人 痣的女性恢复了知觉。 这位自称松岛上卷的日本姑娘,醒来便恳请前往英国避难。她自述毕业于东京 海洋军事学院,父亲松岛平健是一名进步的国会议员,不久前父突遭暗杀,她本人 亦被强征入伍,从事潜艇设计工作。加上誓报杀父之仇,便私下将日军最新天空的 潜艇资料偷拍下来,藏在一把匕首的柄部,独自划艇投奔英国。英国情报机关从东 京各报得到松岛平健遇害的消息,确证左嘴角长有美人痣的姑娘正是松岛长卷。不 久,鉴于松岛长卷慷慨地提供情报这一贡献,应她的要求及其本人专长,一向谨慎 的英国人破例同意康复的松岛长卷到那彼尔船厂去工作。该厂是英国最大的造船厂, 其时正在秘密研制一种新型的军用潜艇。 没过多久,松岛长卷便以自己的风韵引起了新型潜艇总设计师司特伍斯的注意, 两人坠入爱河。 1939年圣诞节,司特伍斯和松岛长卷决计举行婚礼时,新型潜艇正好计划 在这一天下水试航。谁知正值喜庆达到高潮之际,松岛长卷突然由于急性心肌梗塞 猝然死去。 松岛长卷死后,日本当局提出了索尸的要求,经反复协商,英国最终“勉强” 同意将松岛长卷的尸体交由日本红十字会运送回国。 当松岛长卷的尸体被安放在鲜花丛中,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东条冥郎先是阴鸷 地扫了一眼列队排满礼堂的敢死队员,然后狞笑着走上前去掀开里尸布,转身仰天 吼道:“瞧,这就是我对天皇的奉献,她就是我的亲生女儿东条枝子!”原来,这 是东条冥郎的狂妄计划:他逼迫女儿东条枝子冒充松岛长卷投奔英国,企图窃取英 军的造艇情报。东条冥郎又挖空心思地请为女儿装上了一个逼真的美人痣,并假装 割除阑尾而残暴地在女儿腹部开了一刀,塞进去了一架极其精巧的照相机。一旦东 条枝子偷拍到所需要的潜艇资料,便立即毁掉相机,再将微缩胶卷封入特制的胶丸 内,然后视情况将胶丸连同催发急性心肌梗塞的药物一并吞入肚中,以便造成众目 睽睽之下暴死的假象。谁知当暴戾的东条冥郎找到本应藏有英军情报的胶丸而兴奋 地伸手擢取时,引来的却是出人意外的爆炸声! 伴随东条枝子尸体的鸡零狗碎,东条冥郎亦应声倒地,至此,这一惨绝人寰的 计划终以日本人的失败而告终。事实上东条冥郎的诡计早就东条枝子的“恋人”司 特伍斯揭穿了。 侥幸存活的双重间谍――波利斯。尤金 当了双重间谍而从“克格勃”手中活下来已堪称罕见,而活下来后再去旧地重 游就更是奇迹,这就是前苏联双重间谍波利斯。尤金在日前重返以前的情报交接点 时感慨万分的原因。 尤金是1975年7月首次到美国,当时,秘密身份是克格勃上尉,他拥有历 史学研究生文凭,因此混杂在一群苏联访问学者中来到了美国并很快在伯克利加州 大学分校的研究所里出落头角。美国使他“大吃一惊”,他说:“不到一个星期, 我就感到在这里能自由呼吸。”但是美国人并不知道他已钟情于这个国家,联邦调 查局设下美人计来收买这个克格勃上尉,尤金后来说,“他们根本犯不着花这么多 功夫,而且,美国人表演拙劣,不止一次漏出了真名,此外,在时间方面如此慷慨 的美国顾问也实在罕见,我们只是装出彼此深信不疑的样子。”实际上,没有多久, 尤金和美国人开始合作,正式向对方提供情报。美国人在了解尤金的真实思想后, 也对他所提供的情报深信不疑。10个月后,尤金回到苏联。两年后,已荣升克格 勃中校的他又以苏联塔斯社记者的身份来到了旧金山并再次承担起向联邦调查局提 供情报的“主渠道”作用。1982年,他回国求职,此后就在莫斯科承担起一连 串乏味单调的工作。1986年12月23日,尤金的末日终于来临,克格勃从埃 姆斯那里获悉尤金原来是名双重间谍后,不动声色地以出差为由将他召到机场,他 就在机场里被铐起来并以叛国罪被单独囚禁某监狱。他后来才知道自己已被监控了 “相当一段时间”。对他的活动毫不知情的妻子在获悉此事后吃惊得目瞪口呆。 然而,尤金算是走运的正当联邦调查局认为他肯定已被处死时,他却不知怎么 逃过了叛国罪的极刑处罚,被秘密叛以“15年的严格隔离关押”。5年后,苏联 崩溃,俄罗斯诞生。俄总统叶利钦宣布大赦,于是52岁的尤金在1992年2月 奇迹般地活着离开监狱,并开始了他的作家兼历史档案学家的工作。日前,他又奇 迹般地获准离开俄罗斯,前去美国定居。这样他就携带妻子和20岁的女儿去到美 国。他说他不会拒绝出版商来“收购本人历史”,他还说他之所以投靠美国人是因 为他想“改造”这个早已被他看透了的“残酷而腐败的制度”。美国方面对尤金自 然是备加赞扬,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极为罕见的难逃脱克格勃魔掌的双重间谍,而且 还因为他对美国情报部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拯救世界”的间谍――平科夫斯基 曾经轰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那么快就能结束?美国当时为何那么 强硬,而苏联却又那么胆小? 本文叙说了苏美英三国间谍机构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大战的内幕。 平科夫斯基主动出击中央情报局喜忧参半1960年8月12日,在莫斯科一 家旅馆。 两个年轻的美国游客刚回到房间,一位俄罗斯男子轻轻推门走进来。他拿出一 个信封,并且不得不透露了情报的大致内容,希望他们帮助转交给美国驻苏联大使 馆。 两位年轻人将这个信封转交给美国使馆。外交官们如获至宝,迅速把材料发回 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信封内除上述情报外还有一封短信:“说希望为他提供情报。” 落款是苏军情报机构工作人员平科夫斯基上校。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这份情报感兴趣 又有些怀疑。美国人对平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不过,为了慎重起见, 中央情报局一直严令下属不要与平科夫斯基打交道。 1960年,美苏间冷战急剧升级,为了及时得到苏联军队的情报,美国中央 情报局派出一名特工人员,设法与平科夫斯基接头。可是4个月过去了,事情却毫 无进展。 英国间谍牵线搭桥 美国同行坐收渔利 万般无奈之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求助之手。军令如山倒,中央情报局的特工 人员立即开始了这场“求助”行动。 英国秘密情报处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求助看作一次绝妙的机会,想借此为自己 “平反”,为打入克格勃及苏军情报机构内部,英国情报机构早已将本国商人“文” 发展为间谍,此人与平科夫斯基交情颇深。所以为美国同行牵线搭桥,英国秘密情 报处只不过尽了举手之劳。 1961年4月,平科夫斯基向“文”提供了一系列文件及缩微电影。此后两 年,平科夫斯基向美国英情报机构还提供了许多重要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科 夫斯基确实帮助美苏两国避免了一场核战争。 一代名谍被枪决留下谜团千百万平科夫斯基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的祖国,心甘情 愿地为西方提供情报?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平科夫斯基认为,自己在 祖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便萌生了给西方充当间谍的念头。 1963年克格勃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然后逮捕了平科夫斯基及其同伙英国间 谍文。 同年5月,法庭处平科夫斯基死刑并立即执行,判处文8年有期徒刑。196 4年,英国用一名克格勃间谍将文换回。 英国超级间谍斯金纳之死 一九六四年,三十五岁的斯金纳在英国国际电脑公司工作。一九六八年三月, 他又出任了英方驻莫斯科办事处主任。 在一次外国驻苏大使馆人员的舞会上,斯金纳“结识”了一位叫柳德米拉的已 婚女。 此后,在斯金纳的要求下,苏联方面将柳德米拉分配他作日常秘书。 一九七零年,斯金纳与自己的妻子离婚了,柳德米拉也与自己丈夫分道扬镳, 直接与柳德米拉联系,克格勃官员杂列克夫,对柳德米拉说:“你不能感情用事, 堕入情网,你要吸收斯金纳加入我们的组织。”阿列克夫的话对柳德米拉来说就是 命令,于是,她约斯金纳在莫斯科郊外会面。柳德米拉故意把话题扯到克格勃身上, 接着给斯金纳讲了事情的经过,斯金纳听了淡淡一笑:“没关系,我挺乐意跟他们 谈谈,我可以利用一切办法帮助苏联从国外搞到大功率计算机。” 一九七三年,在克格勃组织同意后,柳德米拉与斯金纳正式结婚。 斯金纳取得了克格勃头目的信任,在莫斯科官场左右逢源,成为具有特殊待遇 的神秘人物。另一方面,国内对他也备加宠爱。世界上第一流银行英国米兰银行也 看中了这位奇才,任命他为驻莫斯科的首席代表。斯金纳摇身一变。俨然又成了一 个“银行家”。 一九八一年,有一件“奇事”引起了克格勃机关对斯金纳的怀疑,在一次鸡尾 酒会上,斯金纳和一位即将参加苏联军事演习会议的高级武官会面。事后,这位武 官发现他随身密藏的一个装有作战演习图册的“公文夹”不见了,这件事使他们开 始怀疑斯金纳可能是“双料间谍”,阿列克夫向斯金纳施加压力“让柳德米拉回到 苏联来。”可他非返回英国不可,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儿子,斯金纳虽然这么说,但 他觉得大势不妙。善施心计的斯金纳不得不向苏联有关部门提出,自己要回伦敦处 理一些商业事务,然后做通柳德米拉的工作,再返回苏联。 一九八三年六月,英国大间谍斯金纳在莫斯科神秘地被杀。这件事当时在英国 引起了极大震动,成为舆论界议论不休的一大谜底。苏联解体后,英国有关部门才 在报刊上公布了这事件的真相。 白宫女谍――琼斯 政治军事女秘书吉尼弗。琼斯因间谍罪被逮捕。 两个小时以后,喀麦隆:《大陆》报驻华盛顿记者多米尼克。恩图博士在他的 公审中也因同样罪名被逮捕。 联邦调查局指控他们两人违反了联邦间谍法中的有关条款。 琼斯自1989年受雇于国务院。法院指控她将文件藏在报纸、钱包或提包中 带出国务院,交给恩图博士和一个叫法比亚。马卡尼的肯尼亚人,他们再将文件传 给以泰勒为首的利比亚反政府武装。 为查明真相,几个月来联邦调查局特工对琼斯进行了监视。他们发现琼斯好几 次都拿一卷报纸找到在马里兰工作的马卡尼,走时将报纸留下。琼斯共向恩图博提 供了180份国务院机密电报。 联邦调查局特工搜查了恩图博的寓所,找到数千份中央情报局文件。并找到了 许多机密文件。 琼斯被捕后和联邦调查局坦白了自己18个月的间谍经历,美联邦地方法官阿 特里奇4日传讯了琼斯和恩图博。 次日,阿特里奇举行了一个小时的听证会。他裁定两人将因间谍罪受审。如果 恩图博交纳五万美元保释金,他将同意释放他。至于琼斯,在看她的经济情况而定。 谍海之花――记前苏联女特工海伦。克劳格 1992年圣诞夜,一代巾帼英雄,前苏联著名女间谍海伦。克劳格在莫斯科 一家医院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年轻时的海伦天生丽质,勇敢而机敏,怀着对政治的坚定信仰,加入了克格勃, 开始了惊心动魄的特工生涯。她曾经先后潜入美国和英国,为前苏联窃取了大量机 密情报。 海伦最杰出的贡献,要算她窃取和传递的有关美国核机密的技术情报了。 当时,负责获取和传递核技术机密的是一个驻美的前苏联谍报网,海伦是这张 网上的关键人物。 1952年,一名交通员在伦敦被捕,海伦发现情况异常后,立即中断所有联 系,与丈夫彼得逃往新西兰。由于海伦的当机立断,这张谍报网才没有被彻底撕破。 隐蔽了4年之后,海伦与彼得一起潜入英国,他们的掩护身份是出售古籍的商 人。 1981年,根据一名长期潜伏在波兰情报机构内美国特工所提供的线索,英 国反间谍机构将海伦与朗斯代尔逮捕,同时落网的还有他们在波特兰海军潜艇基地 发展的两名谍报员。 英国军情五处和警察特别调查组对海伦的住所进行了彻底的搜查。搜查和审讯 的结果使英国反谍报机关目瞪口呆。他们这才发现,海伦就是窃取原子弹秘密的主 犯。英国当局仍然判处海伦20年监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国内形势剧变。海伦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也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1年英国4频道电视台曾对海伦夫妇进行了一次采访,记者问道:“你 感到自由吗?”海伦立即答道:“非常自由。”但她的丈夫补充说:“过去的10 年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我们一直在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到 现在仍然是这样。。。。。。”海伦于1992年圣诞夜离开人世,但死讯直到1 992年1月26日才公布出来,她的遗体被葬在公墓里,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彼得 也参加了她的葬礼。 军情五局的女老板 英国军情五局成立于1909年,它的组织、任务和活动等情况却一直鲜为人 知。英国政府也只是在最近才公开承认了它的存在。 新任局长斯特拉。里明顿是该局有史以来的首任“女老板”――-军情五局的 女老板。 斯特拉于1935年出生在英国坎布里亚郡巴罗因绅内斯的一个工程师家里。 斯特拉的青少年时代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争使她养成了坚韧不拔和 奋发向上的性格,她天资聪颖,机灵稳健、待人热情,并能言善辩、擅长交际,身 边总是少不了朋友。这些特点为她以后的反间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斯特拉与一名政府官员结了婚。婚后不久,斯特拉随夫前往印度。 1969年,斯特拉应招进入军情五局。从此开始了她的情报生涯。并成为一 名出色的谍海老手。 斯特拉出任军情五局局长后,一度成为新闻办追踪的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同新闻办打得火热,允许记者在她的办公室里拍照,并将她的照片登在报刊上。 斯特拉曾公开同女王一同用餐,随后她又邀请女王参观了军情五局的总部。上 任后的斯特拉大胆地改革了军情五局的情报收集工作,公开了军情五局的邮政信箱。 斯特拉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走出阴影后,还对军情五局进行了“揭秘”。另据一 位军情五局的情报官员透露,军情五局现有人员2000多人,大部分人员的年龄 在40岁以下,他们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和有志于情报事业的优秀社会青年。尽管军 情五局公开“爆光”于大庭广从之下,向“公开性”迈出了一大步,但其开放程度 还是很有限的。 青年时代的斯特拉因才貌双全而出类拔萃,深受朋友们的拥戴和上司的赏识, 也有不少多情男儿独钟于她。 斯特拉有两个女儿,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由于丈夫经常任职于国外,因而抚 养女儿的责任几乎全部落到她一个人身上。她对此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将全部爱心 倾注于两个女儿,将她们养大成人。同时,她从不间断自己所从事的情报事业,并 且屡有建树,堪称一位女强人。 斯特拉一向对自己充满自信,遇到挫折,从不气馁,对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难题 都能沉着应付。她之所以能够登上局长的宝座,除了她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是一名一流的情报员。在错综复杂的谍海生涯中,她的功绩一点也 不比男性同事逊色。 纳粹巢穴中暗藏的“狮子” 斯沃雷现年39岁,他有冒险的嗜好,他跟踪的对象是德国的新老纳粹分子。 他刚刚对新老纳粹分子设下了圈套,今天,他预定在众议院一个外交关系小组委员 会上作证,谈他调查的结果。 他打入德国6个月,进行秘密侦探。他化名罗恩。富里,身上带着假身份证, 同新老纳粹分子交朋友,要求见他们的头头。他参加支持纳粹分子的集会,亲眼看 到“剃光头的人” 殴打土耳其人的情景。他4次前往德国,把谈话悄悄录下来,还拍了照片。 他说:“我掌握这个运动的情况比德国的任何人都多,因为,我不仅成了一名 纳粹分子,还成了纳粹头头的心腹。” 1992年秋天,正当新纳粹分子暴力活动甚嚣尘上,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 的时候,斯沃雷踏上德国的国土。 斯沃雷遇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纳粹分子。他带斯沃雷到“电影俱乐部”去。电影 是在法兰克福一个红灯区放的。是一部充满暴力的影片,有希特勒向金发碧眼少女 发表演说的镜头。 斯沃雷说,这时候,他拿定主意要跟踪那些坏蛋,而不仅仅是为杂志写有关这 些纳粹分子的文章。他说,为了掌握有关新纳粹运动的更多情况,他飞到维也纳, 到专门侦察纳粹分子的维森塔尔中心去请教那里的专家。 该中心热情接待他,并给他15万美元作经费,资助他进行调查。斯沃雷每次 从德国回来,维森塔尔中心的专家都要听他汇报情况。他连夜派人把公开和秘密的 录音带送给他们听。这一招真灵。赖斯立即陪他到德国各地去会见新老纳粹运动的 积极分子。斯沃雷积累了不少照片。 整个纳粹运动都把斯沃雷看成是宣传媒价中未来的救世主。就这样,这些人把 他们秘密的银行帐户,连同他们的地址统统自动告诉他。 有一天,斯沃雷到慕尼黑一个老右翼分子弗里德海姆。布瑟家去。布瑟从地板 下面取出一个箱子来,里面装的是他手下人的卡片。布瑟说,他的自由德国工人党 有980名成员。 斯沃雷一听吓了一跳,斯沃雷说,他不敢再追问了,再追问下去他的伪装就会 被识破,说不定会露馅儿。 斯沃雷在德国期间几次参加新纳粹分子的示威游行,还被抓起来,后来被释放。 维森塔尔中心说,斯沃雷“最大的发现”是了解到前政府情报机构和军队官员 沃尔夫冈。尤开姆的情况。 斯沃雷说:“使我大吃一惊的是,我见到的人多半说话直率,再说,他们也根 本没有撒谎的本领。” 维森塔尔中心主任希尔说,斯沃雷发现了新纳粹分子和右翼极端分子内部各分 裂组织的头头。他同他们住在一起。显然愚弄了他们。 哈里。许特――冷战时代最成功的特务 冷战时期成就最大的间谍头子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苏联人,而是一位德国人, 准确地说是东德人。哈里。许特将军在此第一次道出了他和他的同事们的故事。 哈里。许特在狱中的第一个晚上呆在一间黑色单人牢房里,就在戈尔巴乔夫下 台和柏林墙被推倒之前,许特还因他的出色的谍报活动而大受嘉奖。这些成就令人 炫目,但是现在许特却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他已经60岁了,如果认罪,那就意味 着余生将像现在一样在牢房中度过。 许特在侦探局任职达30年之久,许多美国和德国情报官员说,在冷战时期没 有一个谍报机构干得比侦探局更出色;在侦探局内,没有人比许特更难对付。自从 东德崩溃以来,美国和欧洲的情报机构一直试图要许特谈谈他所指挥的谍报活动, 有的还许以重金。但许特不为之所动,直到接受记者的采访为止。 在接受记者先后长达10个小时的采访中,许行谈到了他的生活和在侦探局的 工作。 东德中央侦探局在谍报机构中规模算是小的,相比这下美国中央情报局有1.9 万人,苏联克格勃的人更多。 在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之前将近9年的时间里,侦探局查明了企图在东德 活动的所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并将他们一网打尽。 许特对美国造成的最大损失之一几乎没有引起美国或德国的注意。许特得到最 大收获的间谍是西德军事情报专家阿尔弗雷德。施普勒。在被提升为联邦情报局官 员之后,施普特开始向许特提供该机构的绝密情报。 尽管成绩斐然,许特和其他侦探局头头们与东德国家安全部领导人经常意见相 互。 70年代,米尔克开始把侦探局官员的提升同能否抓到间谍联系起来。而许特 的工作是监视外国间谍,他不想过早把他们抓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界人士和谍报人员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米尔克经常找侦 探局的麻烦。每当侦探局出了错,米尔克就狠狠地整他们。 如今,侦探局的人已经各奔东西。年轻的慢慢地适应了新的德国社会。像艾希 纳这样的人仍然在战斗。艾希纳目前领导着一个内部纠正委员会,旨在帮助经济上 遇到困难的前国家安全部和侦探局的官员,并试图有朝一日卷土重来。 至于许特,他没有参加内部纠正委员会,但他毫不认输。许特说:“此时此刻, 我对现在这个国家一点不敢恭维。这一伴随民主而来的痛苦的经历,并不能使我相 信我的对手的事业就是正义的。我不会让步,不会懈怠,也不与他们调和。我们过 去为我们的主权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尽了义务。我们曾经得到全世界 的承认,但是他们企图抹煞我们。 这是枉费心机。“ 007在行动 “007”――-是一部享誉世界的英国电视系列剧中主人公、超级谍星詹姆 斯。邦德的代号。“007”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形象,出生入死、战无不胜的 经历,几十年来为无数东西方男女老幼津津乐道。摩萨德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 局的简称,主要负责以色列境外的秘密活动,由于其搜集情报能力出色、效率极高、 能量巨大,西方新闻界把它的成员描绘成“007”邦德式的超人。 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国情迫使其保持一个人员精干、办事效率极高的二三知人 的对外情报机构。负责收集外国情报的摩萨德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人少、 事多、环境恶劣,这就要求摩萨德的特工人员个个“以一当百”、“身怀绝技、绝 对忠诚”。 摩萨德的祖师爷――哈雷尔确定只招收最忠诚、最合适的人选;特工人员留去 自便,绝不勉强。与许多人不同,哈雷尔不喜欢“007”邦德这样的冒险家。 1965年5月18日,被叙利亚秘密警察关上绞刑架的以色列间谍大王―― 伊莱。科恩从青少年时就显出超人的能力和异乎寻常的气质。因为具备了一系列特 殊才能,所以当科恩还只是一个埃及公民时,摩萨德就发现了他。哈雷尔对他亲自 栽培。科恩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他在被捕之前的身份是以色列的主要敌国之一叙 利亚的总统的挚友,并被作为叙总统继承人人选之一,对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的人来说,叙利亚对以色列来说已无秘密可言。1967年6月5日,在 科恩被绞死两年后,阿以爆发了著名的“六天战争”,以军凶猛、快速、准确的进 攻,不到一周就摧垮了被以军喻为不可突破的戈兰防线,占领了戈兰高地,叙军损 失惨重,被迫停战。而正是伊莱。科恩为以军提供了叙军雷区、炮兵阵地和步兵堑 壕的精确位置。 曾在中国播放的“闪电行动”录像片,真实地再现了以色列反恐怖行动中最为 成功、最为轰动的一次。 摩萨德的“奇迹”伴随着以色列军队在中东战场上的屡战屡胜扬名世界。 赫斯奇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改变世界面貌的战 争中,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这便是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秘密飞抵英国的奇 特经历,我们称它为――-赫斯奇案。 30年代,鲁道夫。赫斯作为纳粹的副领袖,是希特勒最虔诚最狂热的信徒。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只是一名无名打手。1923年11月8日,纳粹分子 在啤酒店的暴动失败后,他和希特勒一起被捕,关进了德国的兰茨贝格监狱。 正是在监狱里,受过高等教育的赫斯,帮助希特勒,整理了那荒诞不经的念头, 完成了《我的奋斗》一书的写作。也就是在这时,赫斯被希特勒看中。 狂热反共的赫斯,一直幻想着英国能和德国结成盟国,共同对付苏联红军。现 在梦想变成了泡影,他在恐惧、悲观、失望的同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更为天真的想 法,即独自驾机飞抵英国,与英国国王商谈,他认为唯此一举才能“挽救德国、挽 救希特勒”。 战斗机掠过挪威漆黑的夜空,轰鸣着朝苏格兰方向飞去。应赫斯的要求有一个 电台不断重复播放着一首流行歌曲,赫斯就是靠这首歌曲进行导航的。 冥冥夜色中,赫斯驾机掠着地面低空飞行,他几次躲过了德军、盟军的侦察机 后,就轻松地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上空跳伞。 赫斯以熟练的驾驶技巧,实现了他的飞行计划,与此同时,当希特勒在柏林看 到赫斯转交的信函时,他惊呆了。半小时后,狂怒的希特勒便通过广播向德国人宣 布:“赫斯疯了!” 的确,赫斯的出走,不仅震怒了希特勒和他的党徒,而且震惊了整个世界,美 国《华盛顿邮报》称这是一次传奇般的飞行。 5月10日夜里11时,赫斯降落在离他极想见到的汉密尔顿公爵的家只有1 2英里的地方,然而,他见到的第一个人并不是公爵,而是英国人大卫。曼克莱恩。 赫斯在被英国士兵押往国民军军营的途中,一直喋喋不休地要求见汉密尔顿公 爵。英国士兵连夜把他送往医院,医治骨折。第二天,当汉密尔顿公爵和一位空军 大队长匆匆赶往医院时,赫斯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神采飞扬地自我介绍说: “我是帝国部长赫斯。” 然而,汉密尔顿公爵却怎么也想不起哪儿见过。无奈,只好又把他带往伦敦。 在伦敦,英国首相邱吉尔听完有关此事的报告后,说:“这是令人感到好笑的 谎言。” 一位在柏林见过赫斯的英国外交官,前往关押赫斯的秘密地点布坎南见过赫斯, 并证实这确是事实后,邱吉尔惊叹道:“这太不可思议了。” 多疑的邱吉尔并未就此罢休,他命令大法官西蒙勋爵前往布坎南,再次去核实 赫斯秘密抵英的真正动机。 在布坎南,赫斯滔滔不绝地宣扬所谓“德、英在想避免战争,则邱吉尔必须下 台”、这些不着边际的观点,使勋爵大为光火。 为慎重起见,英国医生对赫斯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他患有狂想型 精神分裂症,可对他进一步观察后,又发现那只是他精神状况的一个方面,其行为 和正常人一样,可以肯定他不是个精神病人。随着囚禁时间延长,他的精神状况越 来越糟。 1945年11月10日,在纽伦堡法庭上,7名精神病专家,对赫斯做出了 结论。 他们认为赫斯“已从那次不光彩的‘和平使命’诱发的真正精神病阶段恢复了 过来。” 为判断赫斯的记忆力,纽约著名的律师约翰。阿门收集了许多纳粹时期的纪录 影片,然后让赫斯坐下来观赏。遗憾的是,当赫斯兴致勃勃地看完电影后,约翰。 阿门问道:“怎么样,赫斯你记起来了吧?” “没有!”赫斯两眼无神地答道。医生们认为赫斯在很大程度上是装出来的。 令人惊诧不已的是,赫斯也出人意料地向法庭坦言自己一直在装健忘症。他表示, 虽然集中思想有点困难,但神志完好,能记得所有事情,愿意和其他被告一起受审。 法庭批准了他的要求。 1946年9月下旬,法庭继续对赫斯进行审讯。当赫斯否认自己有罪时,一 位美国律师站起来,展示了一张纳粹组织的系统表,这张表表明:希特勒的指定接 班人首先是赫斯,然后才是戈林。 赫斯先是无动于衷地看着身旁的戈林,随后,他向座位上一靠,仰天嘲笑起来。 赫斯笑完后,从容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请求法庭在作出判决之前,允许他做一 个最后的声明。他说:“我的一生中有多年报效于我国几千年历史所孕育的最伟大 的儿子(指希特勒),即使我能够,我也决不会把这一段经历从我的一生中抹掉。 我很高兴地知道,自己尽了作为一名德国人、一名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 党员、一名元首的忠诚追随者应尽的责任,这一点,我决不后悔!” 赫斯的这段话,右以说是一名纳粹党徒本性的最真实写照! 1946年10月1日这一天,历时10个多月的审讯,国际军事法庭,终于 对赫斯做出了最终的判决:无斯徒刑。 同时,赫斯被押往位于西柏林的施潘道监狱。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赫斯每天都在他那60平方米的牢房里踱着步子。19 78年8月17日,鲁道夫。赫斯死于西柏林施潘道监狱。 没有人信任的超级间谍 他是本世纪的最高级间谍。不过,最大的讽刺是他的话没有人相信。莫斯科已 把有关金。菲尔比的克格勃档案公开,这披露了他真实的一生。 本世纪三十年代,金。菲尔比在剑桥大学加入了克格勃的情报组织。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他在英国情报部门任职,后来担任过英国情报部苏联科科长,以后又担 任过英国情报部驻华盛顿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联络官。 在这期间,他把他所掌握的情报――向莫斯科报告。他在1963年逃到莫斯 科,1988年去世。他出身于英国望族,由于信仰共产主义而背叛了西方世界。 虽然菲尔比自己和克格勃一直把他一生描写成效忠地情报事业的人,而从公开 的档案来看,却不是这样。比如说:――-有一个时期,克格勃头目从未听到过他 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是谁吸收他进克格勃和为什么要吸收他。 ――-1939-1940年,菲尔比担心他窃取的名家关英军在法国部署的 情报会被莫斯科偷偷地送给希特勒。 ――-由于第二条的原因,他曾对克格勃失去信心,曾想脱离克格勃。 ――-高级克格勃官员后来认为剑桥情报网(其成员是金。菲尔比、盖伊。伯 吉斯、唐纳德。麦克林、安东尼。布伦特和约翰。凯恩克罗斯)是为英国服务的特 工网,此后,克格勃不再相信他们,把他们提供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情报弃之不用。 1939年10月初,克格勃伦敦站站长发了一份电报到莫斯科克格勃总部, 密告金。菲尔比已化名“索钦”或森尼,站长还要求总部安排一名克格勃人员在巴 黎和菲尔比接头并收受他窃来的、专向斯大林提供的情报。当时,菲尔比公开的身 份是《泰晤士报》战地记者。在克格勃的档案里有这样的记载:“菲尔比的材料极 有价值,它含有根据军事情报资料估计出的德军部署,1939年10月和11月 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的部署及其武器和技术装备。” 但是驻巴黎的克格勃官员向莫斯科总部同时报告,说他对菲尔比有些担心。他 说“索钦”显得有些紧张,因为“索钦”很清楚如果情报不实,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期的菲尔比和克格勃早些时候报告中的菲尔比已大不相同。他常常失约, 不去接头。他去了以后显得紧张。说话时结巴得更厉害。他惧怕情报失实。菘原因 后来在克格勃的一份报告中找到了线索。这个报告含有对菲尔比在1939年的工 作评价。克格勃的档案中写着:“‘索钦’在和他的妻子‘玛丽’的谈话中,曾多 次抱怨说他自己开始感到对我们的幻想的毁灭。” 他在自己所写的《我的无声战争》中,自称他在克格勃的工作是无懈可击、恪 尽职责的。菲尔比会幻想毁灭吗? 但是,根据克格勃的档案,在参加克格勃组织后不到5年,他就表示自己的幻 想毁灭。 很可能这是由于他对他的直接联系人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突然间,他们一 个接一个地消失了。究竟出了什么事?答案就在同一份克格勃档案中。因为莫斯科 一些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以及与菲尔比联系过的人中间,没有一个能幸免难。 菲尔比在1963年逃到莫斯科后,新一代的克格勃头目承认他一直忠于苏联。 他们对他推崇备至,然后把他置于脑后。 克格勃总部的领导一茬接一茬地在替换,负责照顾菲尔比生活的也在更换。有 些人把菲尔比看作忠于理想的特工旗帜,产生了无限敬意。有些人把照顾他当作一 个任务来完成。更有些人把他当作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来看待。头头们不关心菲尔 比时,周围的人对他也就十分冷淡。如果头头忽然重视他的意见了,下面官员也就 纷纷来请教,请他多出主意,使他感觉到他们少不他。这是一种忽冷忽热的生活方 式,使菲尔比变得一段时间酗酒,一段时间消沉。 菲尔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情绪很好。由于他从没机会看到自己在克格勃的档 案,他不知道他所热爱的克格勃曾认为他在紧要关头背叛过它。 1988年5月11日,他在睡眠中安去世。他被埋葬在莫斯科的一个公墓里, 享受了最高的国葬礼遇。在他的墓碑上简单地刻着:“金。菲尔比1912年1月 1日-1988年5月11日”。他死后三年半,他为之献身的苏联不复存在了。 间谍大王科尔比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科尔比――-引起争议的间谍大王威廉。科尔比是个热 诚的泠战战士,后来成为军备控制的提倡者。他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时期是中央 情报局历史上引起最大争议的时期之一。科尔比的尸体今天在华盛顿以南、波托马 克河的一条支流上被发现,这是在他乘小划子出游而失踪的9天后。他因为主持过 中央情报局在越南的一次血腥行动和70年代向国会透露间谍机构滥用权力的情况 而名噪一时。 他在离开间谍界以后,极力主张超级大国冻结核武器和签订削减武器的条约。 提供情报的人士说,科尔比以早年的情报工作中是非常符合这个标准的。同事 们认为科尔比是个十分能干的秘密侦探,科尔比总是穿灰色的西装,戴眼镜。 但是科尔比在1973年由尼克松总统任命为中央情报局长之后便成为十分公 开的间谍。 有人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在越南战争高潮时,科尔比在担任中央情报局西贡 站站长期间曾主持制定了“凤凰计划”,其目的在于搞垮越共领导集团。根据向国 会提出的一项正式报告,约有2万名越共分子丧生。 科尔比否认暗杀是这个计划的一项内容,虽然他承认有胡作非为的事情。他接 会中央情报局长时,中央情报局正受到国会的批评,因为中央情报局掩盖所谓滥用 权力的情况。 科尔比透露了中央情报局过去的保密活动,其中许多活动是他在决策层工作之 前发生的,中央情报局的一项共有693页的秘密报告列举了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 中央情报局的许多同事抨击科尔比透露这些事情。他于1976年从政府的情报机 关退下来之后,从事情报工作的一些官员和前特工人员开始在华盛窃窃议论,指责 他是为苏联服务的双重特工人员。同许多老资格的间谍组织首脑的私下看法不同, 他坚持认为中央情报局必须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的对国会完全负责。 在科尔比的法文版回忆录《正直的人:我在中央情报局的经历》未经中央情报 局许可出版之后,中央情报局向法庭控告科尔比。这本书提到中央情报局的一次秘 密行动,即利用一艘打捞船试图打捞在太平洋沉没的一艘苏联核潜艇并取得部分成 功。中央情报局说,这一段话本应删掉。为了在法庭外私了,科尔比付了一万美元。 冷战结束,谍影未消 1992年,7名宇航员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 入太空,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准备迎接他们返航的人员中,会有一名老牌的克 格勃特务。名叫奎多。金特,公开身份是比利时宇航记者,他的真正任务是为莫斯 科的主人搜集美国宇航情报。当金特返回比利时后,即以间谍罪被捕。 金特一案只是莫斯科继续开展对外情报工作的一例。随着前苏联的瓦解,作为 继承人的俄罗斯政府十分需要西方国家的援助和支持,而它的间谍活动将成为俄罗 斯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的重要因素。 俄国情报机关为改善其自身形象下了很大功夫,但事实证明俄国仍不断派遣间 谍特务进入西方国家,同时大力在海外征募间谍。 俄国加强其对外情报工作要做到①开展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②俄国目前急需 获取西方先进技术以改善其效益低下的工业生产。 为此,俄国海外情报人员四处出击,在比利时,随奎多。金特一同被破获的另 一个五人情报企图获取北约组织的战场通信系统。1992年,意大利政府一举破 获28人的俄国高技术间谍,比利时间谍案破获这后,德国政府又驱逐了4名从事 秘密活动的俄国人。 德国统一后,有300多名前东德间谍转而效忠俄国。在英国,仅伦敦一地就 至少有50名俄国间谍在活动,英国政府正在考虑驱逐一批俄国外交官。所有的工 业国家都对外人事情报活动,就是对友好国家也不例外。 尽管情报游戏仍在继续,莫斯科与华盛顿也在摸索许多领域内的合作,美国获 得有关极端主义组织的情报。 尽管美俄在对付共同的敌人,方面利益一致,但要双方打破长期的冷战局面而 协力合作却又十分困难。任何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人员都会知道,在友谊和合作的 外衣下往往掩盖着危险和欺骗这支利剑。 一个红色乐队间谍的故事 “45年以来,我一直被视为祖国的叛徒,我自己也以为大概要背着这一罪名 了此一生。”古尔维奇不无伤感地说。 古尔维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开始自己的战斗生涯。在旅游学校学外语时成了苏 联潜水艇指挥官布尔米斯特夫将军的翻译,后来,他参加了保卫巴塞罗那的战斗。 阿纳托利于1938年英雄般地返回莫斯科。他冷静镇定和良好的组织才能, 并且会讲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阿纳托利跨进了红军情报部的门槛。 1939年4月,他第一次执行任务来到布鲁塞尔。从此便用乌拉圭商人谢拉 的名字开展活动。1939年9月3日,战争爆发了。谢拉隶属于“红色乐队”总 指挥特雷佩的麾下,负责用密码向莫斯科发报。 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入侵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特雷佩转移到 巴黎。 维森特。谢拉奉命把上司在布钱塞尔的住所接过来,成为比利时联络网的负责 人。此后,他认识了热情奔放、阔绰富有的玛加丽塔。巴扎克,坠入情网。在她的 资助下,谢拉的足迹遍及布鲁塞尔每个角落。由此一来,不仅这位抽着名牌香烟的 花花公子在德占区内如鱼得水,而且他所在的那家坐落于皇家大街192号上的进 出口公司也跟着兴旺起来,经济上的滚滚财源自然使谢拉喜形于色。 后来,总部需要谢拉到德国开展工作。他很快便通过关系办好一切必要的通行 证,并抵达柏林。莫斯科对于他轻而易举地便深入了第三帝国的腹地感到惊讶。 1941年12月12日,“红色乐队”设在比利时的谍报网遭破坏。但是 “红色乐队”的“演奏”并未因此中止,另一个隐藏的谍报网立即被启用接替了被 捕同志的工作。 阿纳托利则火速前往法国的马赛,在那里策划招收新的特工人员,准备东山再 起。 1942年11月9日,一群法国警察冲了进去。他们把这一男一女强行押回 了巴黎,他们致函法国卖国贼贝当政府,请求其协助捉拿潜伏在自由区的维森特。 谢拉。刚刚重返内阁并担任首脑的赖伐尔正愁没机会向希特勒表功,他亲自在逮捕 令上签字,于是,“红色乐队”的副指挥于猝不及防之际落入了魔掌。 阿纳托利被带到布鲁塞尔的布伦东克监狱去和一个名叫赫勒曼。伊兹比茨基的 人对质。 此人原是“红色乐队”比利时站的成员,被捕后投降了敌人。他向纳粹证实, 谢拉即“乐队”副指挥。他如此一来虽说避免了皮肉之苦,但亦为今后的命运埋下 祸根。 盖世太保的头目缪勒曾到牢房中看了一次“红色乐队”副指挥。他感到大为惊 讶,因为站在面前的对手竟是个只有27岁的文弱青年。 盖世太保在1942年初在巴黎开设了分支机构,专门对付苏联间谍。头目叫 海因茨。潘维茨,1941年6月,英国伞兵在布拉格实施空降。他组织部队将其 一举歼灭,因而名声大振。此人本想充分地利用手中的王牌特雷佩干一番大事,但 在向苏联提供假情报的同时,把一些真情报也传送出去。1943年9月13日, 他在护士的陪同下到圣拉扎德火车站附近的药店买东西时,索性使个金蝉脱壳之计, 一声不吭地溜了。潘维茨管理无方,竟让如此重要的人物轻易逃走,无疑犯了一个 不可饶恕的错误。上司差点把他送到东部前线。 到了1943年底,前方战场的形势越来越明朗,很多德国军官都已预感到战 败的结局。潘维茨当然也不例外,对盟军来到后自己的命运十分担心。阿纳托利多 次劝说他主动向莫斯科投诚。有一天两人到饭店吃午饭。潘维茨在漂亮的餐桌旁几 经权衡,考虑再三,等待者端上餐后点心的时候,他终于把命运交到了自己的犯人 手中。 阿纳托利让潘维获准穿上法西斯军官服,他还是囚犯打扮。两人开着一辆车到 处乱跑,遇到盘查就谎称盖世太保押解犯人。他们俩亲眼目睹了第三帝国兵败如山 倒的惨相,最后碰上了法国抵抗运动勒穆瓦纳上校的士兵。 1945年6月7日,阿纳托利奉莫斯科命令带着潘维茨和“红色乐队”的全 部材料乘上东去的飞机,他心里充满了奏凯而归的喜悦心情。 抗日时期的一次女谍战 1944年6月16日,日本钢铁工业中心八幡的上空,出现了一群“黑色怪 物”。 它们泻下了一批大炸弹。顿时八幡市震天动地,楼坍墙倒,火光冲天。 日本国民惊恐,天皇震惊,精明强干的日谍纷纷行动。情报很快就弄到了:巨 机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美国B29型轰炸机;起飞基地是中国成都附近的机场。 情报分析人员很快作出结论:现有的日本防空火力射不到这样的高度。唯一的 方法是摧毁机场。可是由于缺少成都机场的资料,因而急需派间谍刺控机场的有关 情报。 日军情报部门立即把任务交给超级女谍――-川岛芳子。 然而川岛芳子却力荐她最得意的弟子吴冰。吴冰沉着冷静、狡诈多变,精通柔 道,枪法出众,而且通晓汉语、英语、日语、甚至印度语、马来语,是天生的从谍 奇才。 一次偶然的机会,川岛芳子发现了她的才干,便把自己的全部本领都传授给她。 两人既有师生深情,又是莫逆之交。吴冰从谍后,虽有不少战绩,可是由于任务本 身不太重要,因而在日本谍界的地位始终平平。 川岛认为吴冰完成这项任务绰绰有余,因此竭力向上司推荐吴冰。上司答应了。 吴冰接受任务后,迅速出发了。 可是,川岛和吴冰都没想到,吴冰刚刚潜入榕城,军统局的反间谍部门就得知 了这一消息。而且吴冰的照片还通过绝密运输线送到了军统局。 军统局防谍组组长周震东奉命行动。他将吴冰的照片分别交给十几个精干老练 的行动小组,责令他们立即找到此人。 然而20多天过去了,连吴冰的影子也没发现。戴笠把周震东叫来,拿出一把 手枪扔在桌上“三天内一定要找到吴冰。不然,委座要我的脑袋,我就先要你的脑 袋!”第三天下午,周化妆成乞丐在一条破巷内搜寻。突然,一家破旧院落的小门 “伊呀”一声打开,一位妩媚动人的太太走了出来。周心里一震:很像!于是悄悄 掏照片核对。果然是她! 周震东一面打手势要手下人跟踪,一面飞也似的回本部秉告戴笠。 戴笠听罢喜形于色。他下令“务必小心跟踪,不得擅自行动!” 周震东向戴笠建议,立即逮捕吴冰,却遭到戴笠声色俱厉的驳斥全力跟踪,看 看同谁接触。再沿线跟踪下去!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吴冰常常在社交场合搭识 男性,并同他们搞得火热。有时竟然一天换一个。令周震东一伙“跟不胜跟”,疲 于奔命。怎么办呢? 只有“以女制女”请戴笠手下最出色的女谍“梅花”出马了。军统局“首席女 谍”,在对日谍战中屡建战功。 梅花听完周震东介绍谍情后,冷笑一声说她至今尚未同人接上头。她肯定需要 女伴作掩护,我就来个‘请君入瓮’。 一名年龄同吴冰相仿,长相与她一样美丽,气质高雅的妇人住进了吴冰借寓的 院子。 她就是梅花。梅花装着对吴冰毫无兴趣,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抽烟,常常长吁短 叹。有时却又显得玩世不恭。这一切都被吴冰悄悄观察到了。这下是她所期望的女 友,便主动上去搭腔。 几天后,吴冰果然带着梅花自然出入社交场合,可是,梅花不久便发现自己仍 无法深入侦察,因为自己不懂吴冰的接头暗号。 这暗号究竟是暗语还是暗物?她认为,很可能是暗物。理由是吴冰虽然能操一 口流利的国语,却不会讲四川话。她密报戴笠,请求偷查吴冰的屋内一只早在怀疑 的手提箱。戴笠自然同意。 梅花巧妙地取到了吴冰藏在身上的钥匙串迅速将钥匙按在特制的橡皮泥上,第 二天,赶制好的钥匙很快又传到梅花手中。 一天,吴冰又约梅花同行。梅花称身体不适。吴冰并不勉强她,一个人走了。 梅花火速用钥匙打开她房门,随即神速打开手提箱,发现里面有一把小剑刀。她马 上关上箱子出了门,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时,吴冰突然返来,见梅花镇定如常, 居然没起疑心。 梅花认定小刀是联络的工具。因为刀柄刀鞘的花纹都较奇特,而且是日本三菱 株式会社造的。 几天后,吴冰又邀梅花同去一家酒吧舞厅。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前来约梅花跳 舞。梅花边跳边暗中注意吴冰。一位梳着“大背头”的男人同吴冰打着招呼,坐在 她身边,吴冰边应酬,边慢慢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似乎在找什么。在这一瞬间, 那“大背头”好像很随便地向包里看了一眼。吴冰从包内找出手帕,擦了擦秀额上 的细细汗珠。两人又交谈了几句。 一曲终了,梅花回到吴冰身边时“大背头”已走了。 很显然,吴冰将暗物给“大背头”看过了。两人在回家的路上手挽手,宛如亲 密无间的娣妹。梅花的心中却一直在紧张盘算:怎样才能摸清她包内有无神秘的小 剑刀呢?梅花决定冒险试探。她故意脚下一绊,“哎哟”一声顺势倒在吴冰身上。 吴冰忙扶起她。梅花假装用手支撑,按在吴冰的包上。在一刹那,她的手清清楚楚 地接触到一个硬梆梆的长条物,肯定是套着刀鞘的小剑刀!梅花心中一阵狂喜:狐 狸尾巴终于抓住了!当然,她表面上丝毫不露声色,骂了一句:“死人的石头!算 我命苦!”两人都笑起来了。 梅花当夜便将情况告诉睡在院子门外的“乞丐”周震东。 两天后,吴冰独自外出,进了一家不惹人注意的小旅馆,“大背头”很快也进 去了。 周震东即令收网。 “大背头”进入一间房,吴冰已经在里面等他了。不知趣的茶房来敲门了。吴 冰打开房门,正想斥责几句,周震东一伙已经冲入。当场缴获几张军用地图,上面 标着成都附近的七大机场,其中有四个供B29型战略轰炸机使用的机场的详细方 位,还有机场的防空火力配备情况。 至此,人赃俱获,“大背头”吓得面无人色,连连求饶。吴冰虽然从容镇定, 却恨得咬牙切齿。她什么话也没说。半晌,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我究竟败在谁 的手里?” “我!”梅花走上来,带着嘲弄味儿大声回答。“你。。。。。。”吴冰顿时 大悟大彻,瘫在椅子上。 英国特工神秘面纱 如果你乘飞机在香港岛上空盘旋,可以看见小西湾有两支巨型天线巍然屹立。 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英国情报组织在亚洲的重要活动中心。 在香港,从事搜集情报的是政治部。实际上英国军情五处对它有很大的影响力。 港督彭定康也曾得益于英国情报系统的情报。 英国的情报系统,对外由军情六处(M16)主理,对内由军情五处(M15) 负责。 结构上的分工,类似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及联邦调查局。这两个机构的情报人员 多数是出身剑桥、牛津的精英。 50年代加入军情五处的彼德。瑞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抓间谍 者》,揭开了这一情报机构的神秘面纱。 军情五处由多个部门组成。军情五处成立于1990年,瑞特透露,冷战时军 情五处把截收到的邮件分为伦敦、欧洲及“铁幕国家”三大类。 随着冷战结束,军情五处增加了透明度。1989年英国国会的一项安全法案 才正式承认军情五处的存在,军情五处的经费今后将由外交部及国防部移交内阁办 公厅负责,预料可加强公众对这个拥有约2000名工作人员的情报机构的监督。 虽然如此,军情五处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今年4月初,一名女演员指控军情五 处窃听她的电话。欧洲人权委员会经聆讯后指出,军情五处的行为虽然妨碍了她的 私人生活,但为了国民利益,此举是必须的。而军情五处也正在申请把窃听到的材 料用作呈堂证供。 由于军情五处的内情不为外人所知,不少情报人员又曾被揭发是双重间谍,很 多英国人都对这一组织缺乏信心。英国前内政大臣詹金斯就指挥情五处颠倒是非。 《抓间谍者》也曾遭英国政府禁制。 前克格勃特工今何在 1979年12月27日,原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下令苏联驻阿富汗首 都喀布尔的秘密情报组织负责人尤里。德罗兹多夫攻占阿国元首阿明的行宫。莫斯 科时间15时,从前一直处于超绝密状态的克格勃特种部队“泽尼特”小组成员在 苏军总参谋部军事情报总局特种作战小组成员的配合下,开始进攻阿明行宫。他们 个个身穿阿富汗军服,人人都清楚一旦行动失败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但幸运的是, 经过一场混战,阿明行宫被攻占,为苏联扶植傀儡政权和苏军大举进入这个山国铺 平了道路。12月27日从此成了前克格勃特种部队成员们值得大收特书的一天。 前苏联的解体和克格勃的多次改组,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这些曾一度属于超级绝 密系列的特种部队的命运,近几年来俄罗斯社会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也给他们深深 地打上烙印。 由于新闻媒介的披露,俄罗斯人都知道,他们曾于1991年的“八。一九” 事件中拒绝攻打叶利钦等人占据的白宫;到了1993年10月,他们又拒绝在叶 利钦总统的指挥下攻打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等占据的议会大厦,这一切使他们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当局意识到身怀绝的特种部队成员不好对付,再加上直接在国家重 要领导人身边供职,弄不好便会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把自己 炸得粉身碎骨,因此不惜对他们进行伤筋动骨的“外科手术”,力图使他们丧失战 斗力:“阿尔法”小组的部分成员被打发退休,剩下的划归总统保卫部门管辖,经 验丰富的反恐怖专家一下子竟沦为保镖:“信号旗”小组转归内务部,实际上被强 行解散,100多名拥有丰富的破坏和反破坏经验的专家获悉此情后,愤而向上级 递交了辞职报告。尽管命运多舛,但前克格勃的特种队员们却经受住了这些考验。 他们就像从前一样重新聚集在了一起,分别成立了“阿尔法小组老战士协会”、 “信号旗小组老战士协会”和“勇士小组老战士协会”,并建立起专门的基金地。 他们年富力强,年龄介于40-50岁之间,他们有许多有价值的事可干。由于正 确地估计了俄罗斯目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再加上拥有极为丰富的职业经验, 他们成了各种各样的保安公司、银行石油天然气公司等行业的抢手货,全俄实力雄 厚的大银行和石油公司中的警卫和经济安全部门几乎全都是由“阿尔法”和“信号 旗”小级的前特工们一手组建起不的,在全俄经济衰退、犯罪猖獗的今天,起了一 种不可多得的社会卫士作用,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但也有一些人为谋求生路, 结伙成社,参与黑社会势力的不法活动;有的则熟谙各级政府大官的内幕和官场纠 纷,参与政治斗争。 尽管是“前特工”,但任何政治力量都不敢小觑他们。最近俄罗斯政府拟通过 一种“私侦探所”的形式来控制、约束这些闲散的前克格勃特种队员,以期不仅为 其提供合法的谋生之路,也鼓励并利用他们以合法的身份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 打击犯罪活动。不甘寂寞的前克格勃特工是否因此入彀,有谁能打保票呢? -------- 苍茫书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