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二战兵器介绍》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二战兵器介绍 M4 谢尔曼 1939年在大战爆发的威胁下,美国开始大力整顿三军武备。 一种中型坦克投入设计研制,这就是M3“GENERALLEE”。 在最初的设计中,该型坦克的主炮口径为37毫米。当设计快完成时,德军全 面占领了法国。波兰和法国战役大大震动了M3的设计人员,他们意识到37毫米 口径已远远落后于实战需要,于是把一笔把主炮口径改成75毫米。但已设计好的 炮塔无法容纳这么大口径的火炮。 无奈中只好在车体上打主意:在车体的右前方装了一个类似瘤子的突出物,7 5毫米主炮就装在那里面。这种修补式设计令主炮的水平转动方向角只有几度。除 了主炮方面的先天不足外,M3的装甲设计也有严重缺陷,其车体和炮塔主要采用 铆接,一旦被击中,铆钉就被震得象霰弹一样在坦克里到处横飞。当时已是194 1年中,英国武器采购团正在美国见啥买啥,以应付战时之急需。尽管M3并不是 一型成功的设计,英国佬还是匆匆订购一批,稍加改进,装上英国的通讯设备就运 往北非(该型坦克在英国被称为“GENERALGRANT”)。 美国人深知M3的不足之处。马上开始一轮新的设计工作。首先设计一个全新 的炮塔以容纳75毫米甚至更大口径的火炮。其次改进车体结构,使整车高度降低, 并将铆接改为焊接或铸造。这样就推出又一新型号的中型坦克――M4“GENE RALSHERMAN” (谢尔曼这称呼也是由英国人叫起)。 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象德军和苏军那 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 角色。 从42年开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 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 时,大约四百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 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 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是役,曾在沙漠 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军PzKwⅢ、Ⅳ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 从此一厥不振。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D-DA Y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的长处在于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用途广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装60管 4。5英寸火箭发射器;有的加装喷火器成为喷火坦克。 还有的将其主炮改为105毫米榴弹炮,加强软杀伤能力。大战后期则以生产 装备76毫米长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在街上见到那辆就属此型)为主。而 其主要缺点是火力、装甲防御力与德、苏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它的 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和德军对手对垒时极易中弹起火。因此美军给 它起了个外号――“Ronson",一种名牌打火机。 M4谢尔曼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 马利、巴吨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型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36。25吨,最高时速25英里,主机: 430马力的克莱斯勒六缸汽油机,同步变速器,水平弹簧悬挂装置。 前装甲厚2英寸,炮塔装甲厚3。2英寸。75毫米主炮一门,。30机枪两 挺,有的装备。50高射机枪一挺。 “由于在波兰战役第一阶段的出色表现,狼穴电令由我负责最后的总攻。在给 狼穴的复电中,我要求马上给我增加装备。在所列装备清单的第一行赫然便是‘J U-87斯图卡’……” 摘自《PanzerGeneral 作战日记》 (日记来源与雷峰日记或希特勒日记相同) 二战利兵之二――尖啸的怪鹫 Ju-87 斯图卡 几乎每一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都有这样一个镜头:一群象兀鹰一样 的飞机遮天蔽日而来。猛然间,它们以近乎与地面垂直的角度向下俯冲,发出尖利 的怪啸声……。这就是著名的Ju-87斯图卡。 为了帮助民众识别敌机,英国漫画家Wren曾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它: A crooked wing,a square-cut tail ,Fat legs below and a bomb to trail, Deep-jowled before a glasshouse hump,The Stuka's an unshapely lump.“ 当时,皇家空军刚刚赢得了生死攸关的大不列颠空战,英国人终于可以颇为自 得地嘲笑铩羽而归的德国轰炸机。但仅仅两个月前,斯图卡还是一个令对方军队提 起就胆战心惊的名字。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重整军备。由于空军首脑戈林与希特勒的亲密关系, 空军的发展被放在首位,多种型号的战斗机、轰炸机和其他辅助飞机投入开发设计。 考虑到精确轰炸的需要,34年德国空军决定研制一种俯冲轰炸机,几家飞机公司 投入竞争设计,由空军技术部最后决定采用哪种方案。 项目的主持决策人乌迪特(ErnstUdet),是一次大战德国最著名的 王牌飞行员之一,创下击落62架敌机的战绩。出于一个老飞行员对飞行的酷爱, 他亲自试飞各原型机。首先飞的是海因克尔(Heinkel)公司研制的He1 18,结果飞行中飞机失去控制,乌迪特被迫跳伞。当救护人员在一片玉米地里找 到他时,发现他身上伤痕累累。原来他被降落伞缠住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他嘴 里还不停地喃喃咒骂着“这该死的降落伞……”。但由于没有伤筋动骨,他恢复得 很快。第二天He118的设计师海因克尔带着六瓶香槟去医院看望乌迪特,结果 俩人半小时里就干了三分之一。 接着轮到容克(Junker)公司的Ju-87。它有一对象海鸥一般微微 上扬的机翼,能以比He118更陡的角度俯冲,也没给乌迪特什么麻烦。于是, Ju-87在37年春季投入批量生产。 德军把这种俯冲轰炸机称为Sturzkampfflugzeug,简称S tuka――斯图卡。由于它在二次大战,特别是大战前期的赫赫威名,斯图卡这 个词被收入军语词典,成为俯冲轰炸机的代名词。 1937开始的西班牙内战,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武器实验场。德国许多 新装备的武器都在那里接受了实战的检验,其中也包括了斯图卡A1型。在这场战 争中,斯图卡用西班牙人的鲜血证实了它的威力,也完善了德军“闪电战”的构想: 德军装甲部队无需配备重型火炮,而以斯图卡代之。 西班牙内战后开始大量生产经过改进的斯图卡B型。它采用双人机组。推进动 力为一台1100马力的Jumbo211Da液冷V型12缸发动机。防御火力 为由驾驶员控制的固定在机翼两侧的两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和由后座无 线电员操纵的一挺MG15型7。92毫米机枪。机身腹部中心线可悬挂一枚50 0公斤重型炸弹,两侧翼下另可加挂110公斤炸弹各一枚。斯图卡机体非常牢固, 故能以80度的角度向下急剧俯冲。它所装备的自动计算装置可正确计算出开始俯 冲和拉起机头的时机,在前翼梁下装有一对俯冲减速板,而其肥大的主起落架在飞 机俯冲时也起到减速的作用。这些特点使斯图卡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圆径误差在 25米以内。在斯图卡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空气驱动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 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利的尖啸声,在炸弹还没落下以前,已对地面的人的心理造 成极大的冲击,加强了打击效果。 1939年9月1日,斯图卡是第一批越过波兰边境实施空袭的飞机。之后, 轰炸荷兰兵营,摧毁比利时坚固堡垒,粉碎法国坦克部队的反冲击,扫射敦刻尔克 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斯图卡作为德军闪电战的先导纵横欧洲战场。除了 轰炸交通枢纽、军用设施等固定目标外,斯图卡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德军装甲部队提 供近距支援。 在德军每个坦克师都配备有空军的联络员,一旦遇到敌军的抵抗,立即呼唤空 中支援,大批斯图卡随之而到,以准确的轰炸迅速瓦解对方的防御,可以说斯图卡 就是德军装甲部队的(飞行)远程火炮。由于有斯图卡开道,德军坦克才能以令所 有军事评论家瞠目结舌的速度快速推进。斯图卡也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德军闪电战 的王牌。 1940夏季的大不列颠空战中,斯图卡同样充当轰炸英国南部的主力之一。 但此时缺少己方战斗机的护航(作为德军战斗机主力的bf109因航程所限,无 法提供全程保护),斯图卡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因为自身防御火力的不足,在英军 战斗机的攻击下,斯图卡损失惨重,不久就不再出现于伦敦上空。一部分移交给意 大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牙等国空军使用,并出现了加装副油箱以增大航 程的Ju-87R型。 40年之后,容克公司又发展出Ju-87D型。其发动机马力增加至140 0马力,总载弹量也随之提高到1800公斤。后座机枪增为两挺,以弥补防御火 力弱的缺陷。该型机广泛活跃于东线(苏联)和北非战场。只要德军掌握了战场的 制空权,斯图卡仍可一显身手。 在向斯大林格勒挺进途中,德军在一个小镇外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召唤空中支 援。十余架斯图卡马上飞临小镇上空,只经过一轮俯冲轰炸,镇内的苏军即宣布投 降。斯图卡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对付苏军数量众多的坦克。1942年德国研制出Ju-87G型,两边机 翼下装有37毫米机炮各一门,专门担任坦克杀手的角色,战绩相当不错。 本来德军是准备以Ju-187作为Ju-87的后继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 直未能投入生产。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斯图卡始终是德军有效的战术支援武器, 实为同类机种中的经典杰作。 其他基本战术技术数据(Ju-87D-5型): 机长:    11。10公尺 翼展:    15。25公尺 机高:     3。90公尺 最大起飞重量: 6585公斤 最高时速:   402公里 升限     7320公尺 最大航程:   1000公里 “进攻挪威的战役已进入第三天,情报显示英国正准备派远征军开赴斯堪的诺 维亚半岛。我立即布置两个Bf-109中队进驻刚刚由伞兵占领的奥斯陆机场… …” 摘自《PanzerGeneral 作战日记》 (日记来源与雷锋日记或希特勒日记相同) 二战利兵之三――王牌制造机 Bf-109 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技术性能优良的战斗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33 年,在希特勒上台后组建的德国防军空军部(RLM) 要求四家德国飞机制造公司按他们的要求分别提出一种新型战斗机的设计方案。 四家之中,财势最弱的是佛拉辛维克公司,但它的设计指导人是大名鼎鼎的梅塞施 密特教授(Messerschmitt),单翼高速战斗机的热心倡导者。当时 由于受1912年一份“单翼飞机不安全”的研究报告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德 国空军领导人对单翼机持怀疑态度,因此梅氏与军方的关系并不融洽。1934年 夏天梅氏组建了设计小组,由精通应力结构学的华特。雷瑟担任设计主任,以轻巧 的机体加功率强大的发动机作为基本设计导向。由于其设计思想在当时是太先进了, 以至空军技术室负责人乌迪特――一次大战中德国排名第二的王牌飞行员――看到 Bf-109的设计蓝图后也说: “这根本就不是一架战斗机。”1935年9月,在大批德国空军技术人员的 注视下,首次升空试飞的Bf-109飞向蓝天。在只临时装有一台英制克列斯特 里尔发动机的情况下,其飞行时速竟达497公里。最终Bf-109战胜其它竞 争对手,被选中担任空军主力战斗机。 1937年7月,德国派Bf-109参加在苏黎士举行的国际航空展,它的 出色性能震惊了出席的各国航空专家。同年夏天,德国空军志愿人员组成的“兀鹰” (Condor)军团投入了西班牙内战,其中的两个战斗机中队就是装备Bf- 109B/C两型战机。 对方共和政府所辖空军配备的是苏制I-15双翼战斗机和I-16单翼战斗 机,性能与Bf-109相差甚远,很快被逐出了西班牙上空,大批德军飞行员也 在实战中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从中创立了较先进的编队队形和空战战法。梅氏 根据战斗中反馈回来的意见,不断对Bf-109加以改进。至1939年,已发 展出E型,即著名的“Emil”。该型以一台1100马力的DB-601液冷 发动机为动力,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主要武器为机首两挺7。92毫米机枪 和机翼上两门20毫米机炮。机身下尚可吊挂250公斤炸弹,具有一定对地攻击 能力。进攻波兰前夕,德军一线战斗机部队共装备1085架Bf-109,全为 E型机。继横扫波兰、挪威天空之后,Bf-109再度扬威西欧战场,催枯拉朽 般地击溃了法国空军主力――11个MS-406战斗机大队和少量的D520新 式战斗机。英国进驻法国远征军的前进空中打击部队也被击毁了四百余架尚属新装 备的飓风式战斗机,被迫退出欧洲大陆,退守英伦三岛。 直到大不列颠之战,Bf-109E才遇到真正的对手――英国刚研制出来的 喷火式战斗机。两者性能在伯仲之间,喷火式水平机动性能较佳,Bf-109则 具有更高的爬升率、俯冲速度和升限。由于德军飞行员的经验较丰富,战法灵活, 总体上而言占了上风。在空战搏斗中,Bf-109的燃油喷射系统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即使飞大过载的机动动作,发动机也不会因离心力导致燃油供应不上而熄火。 但受制于续航力不足的缺陷,最终令Bf-109抱恨而归:当从法国基地飞 至伦敦上空时,Bf-109仅有二十分钟的燃油可供与英军战斗机缠斗。时间一 到,即使处于绝对优势也不得不脱离战场返航,留下本应受其保护的轰炸机任由在 雷达辅助指引下,以逸待劳的英军战斗机宰割。 大不列颠空战后,吸收教训,德国继续对Bf-109加以改进,主要改型有 专为对付喷火式战斗机而研制的F型和在机体结构强化及适应高空作战方面作了重 大改良的G型。其中G型的主要作战对象是英美对德国本土实施轰炸的战略轰炸机 群。由于其攻击火力炽烈,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也因此成为英美护航战斗机的首要 打击目标。仅在1944年,Bf-109G型机的生产总数就达14,212架。 Bf-109是唯一一种生产过程从从二次大战前持续至大战结束后的战斗机, 至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Bf-109共生产了约33,000架。这个 数字超过了二次大战期间生产的其它任何一种战斗机的产量。战后,还由西班牙和 捷克继续仿制多年,一直到1958年最后一架Bf-109K型机在西班牙出厂 才宣告结束。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刚成立的以色列空军,就驾驶着从捷克买进的 Bf-109,配合另一批英制喷火式战斗机,大败同样配备喷火式的埃及空军, 成为Bf-109的另一段佳话。 长达近十年在德国空军担任主力战斗机的历史,加上优良的技术性能,令Bf -109成为传奇性的战斗机,同时也造就出大批传奇性的飞行英雄。二次大战中 产生的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绝大部分都是以Bf-109为座机。其中大战初期最 负盛名的当属阿道夫。格兰德(AdolfGalland)。 格兰德曾驾着He51双翼战斗机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但未有战绩,直至在法 国战役中才首开记录。40年8月,他在英国上空击落了第十七架敌机,被授予骑 士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第26战斗机大队指挥官。大不列颠之战后,格兰德继续 带领第26大队以法国为基地与皇家空军作战。至41年十一月,他击落的敌机已 超过90架,被提升为德国战斗机部队总监,佩少将衔。当时他只有三十岁,是德 国空军中最年轻的将军。到大战结束时,格兰特的总战绩为击落敌机104架。 这个数字并不是德国空军的最高纪录。在41年争夺马耳他岛制空权的战役中, 马塞尔(H。Marseille)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驾驶着Bf-109,奇 迹般地创造了击落151架的战绩。 而任何人只要看见第52战斗机大队哈特曼少校(Hartmann) 的Bf-109座机,无不惊叹其机尾上密密麻麻的击落标志。击落352架 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使他把其他所有空中豪杰远远抛在后边,夺得了二次大战头 号王牌的桂冠。 Bf-109E型的基本技术性能: 机长:8。64公尺 翼展:9。87公尺 机高:2。28公尺 最大起飞重量:4405公斤 最高时速:570公里 最大航程:700公里 升限:11000公尺 “在两个步兵师开始合围布鲁塞尔的同时,我把三个88高炮连布置在左翼, 防止里尔方向的法军重型坦克突击我军侧翼……” 摘自《PanzerGeneral 作战日记》 (日记来源与雷峰日记或希特勒日记相同) 二战利兵之四――招数多变的铁拳――88毫米炮 要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统,非德军装备的88毫米高炮 莫属。虽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径高炮,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无与伦比 的反坦克能力。 88毫米高炮是由世界著名的火炮制造商克虏伯(Krupp) 公司在二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在虎门沙角炮台现尚存有一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 155毫米大炮,但从未发挥过作用,它的第一发炮弹至今仍卡在炮膛里)。当时,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还被严格限制发展军备,故该型火炮是在瑞士 的克虏伯子公司完成设计和测试的。克虏伯公司的设计人员预见到作为高炮的主要 作战对象――轰炸机将会向飞得更高、更快的趋势发展,因此他们选择了88毫米 这一在当时尚属罕有的大口径,并使其赋予弹丸较高的炮口初速,这个特点为它日 后成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础。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相当精致的自动供弹装置, 使该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当希特勒最终抛开限制军备条约的桎梏后,88毫米 高炮马上被德国空军――德军的防空力量是归空军管辖――采用,作为中口径高炮 的标准装备。 一九三七至三八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军提供的PzKwⅠ、Ⅱ型坦克只装有 机枪和20毫米主炮,不是对方使用的苏联坦克的对手。 此时已有德军将领使用88毫米高炮作为反坦克武器。但它真正成为坦克克星 是在四零年的法国战场。 当时交战双方的标准反坦克炮的口径都很小,德国的是37毫米,英国采用的 则是2磅(口径约40毫米)炮。并且基于坦克炮与步兵反坦克炮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打坦克--这种看法,双方主战坦克的火炮亦采用同样的小口径。但英国 与法国都配备有重型坦克,如英国的马蒂尔斯II型,装甲厚度近80毫米。若不 是仗着装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联络指挥方便,再加上英、法军战略战术指导思想失 误,而德军则战法灵活,操作熟练,德军的PzKwⅢ、Ⅳ型坦克是根本无法与英 法重型坦克周旋的。 1940年五月,隆美尔指挥的第七坦克师从比利时境内向敦克尔克高速挺进, 中途遭遇一支英军的反冲击。面对英军的重型坦克,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束手 无策。关键时刻,一个高炮连的88毫米高炮压低炮口,向英军开火,眨眼间击毁 英军九辆坦克,迫使英军后撤。这一仗,给隆美尔留下了很深印象。从此,88毫 米高炮成为他一张得心应手的反坦克王牌。 1941年二月,隆美尔率非洲军团开赴北非战场。与对垒的英军相比,隆美 尔手中的坦克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占优势。但这个不足却令88毫米高炮有机 会大显身手。六月的萨拉姆(Salum) 战役中,英军以近240辆坦克向德军占据的海尔法亚(Halfaya)隘 口发动进攻。当英军坦克接近德军阵地,霎时间,在预先掘好并经过巧妙伪装的工 事里,88毫米高炮发出怒吼。 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仓惶败退。是役,英军丢下123辆坦克残骸,其中三 分之二是88毫米高炮的战果。 一般而言,反坦克炮是一种被动式的防御武器,通常的使用方法是将其预先布 置在敌坦克可能经过的地点,待敌上门。但隆美尔逐渐摸索出一套把88毫米高炮 作为主动性攻击武器使用的方法。他先把若干单位的88毫米高炮伪装布置好,然 后命令一小队德军坦克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当英军派出坦克反击时,这队德军坦 克就且战且退,逐渐把英军坦克引入设伏地域。等到88毫米高炮一发言,英军坦 克就凶多吉少了。22磅重的穿甲弹可以在近两千米的距离上把英军重型坦克的正 面装甲击出一个直径四英寸的大洞,但德军往往都等它们进入一千米之内才开火。 这时,88毫米穿甲弹从炮口飞至目标只需一秒多一点的时间,英军坦克根本来不 及反应,更遑论还击了。一个被俘英军坦克手沮丧地说:“88毫米高炮看起来不 起眼,但我们没有任何东西是它的对手。” 除了在北非战场令英军坦克损失惨重,在东线,88毫米高炮也成为德军反坦 克力量的支柱。当德军在“巴巴罗萨”的节节胜利中初遇苏军的KV-1和T-3 4型坦克时,陷入了比在法国战场还尴尬的境地。这两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力是德军 闻所未闻的,37毫米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象搔痒一样。于是,德军又一次倚重8 8毫米高炮,而它也再一次不孚众望。 由于88毫米高炮在反坦克方面的出色表现,德军决定进一步发掘它的潜力, 在其基础上研制出专门的反坦克炮。40年军方责成克虏伯和莱茵钢铁公司展开竞 争设计。最后莱茵钢铁公司成为胜利者,其产品被定名为PAK43。PAK43 装在一个四脚座盘上,可以环向射击。它具有惊人的准确度和破坏力,是极其出色 的反坦克炮。 据报告,它有过击毁3,500米以外的坦克的记录。一次,苏军一辆T-3 4坦克被一门距离它四百米的PAK43击中后部,整个坦克发动机被巨大的冲击 力击出5米,而坦克炮塔上的指挥塔也飞到了15米以外。直至大战结束前,仍没 有任何盟军坦克能抵挡它的正面一击。以型号为FLAK18的原型炮作基础,除 了PAK43之外,88毫米高炮还陆续推出其它各种改型,有大大提高了其射程 射高的FLAK36和41改型高炮,有成为著名的“虎”式重型坦克主炮的42 型坦克炮,还有的装备在“豹”式和“虎”式坦克歼击车上作为主炮。据统计,前 后共有8型88毫米高炮改型投入使用。 即使担当它的原始角色――高射炮,88毫米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它是德军装备最多的高炮,和105毫米及128毫米高炮一道,组成中高空 对空防御火网,保护德国本土的重要工业中心,使其在英美战略空军的大肆轰炸下 仍尽可能地维持生产。 一名在北非战场被俘的德国军官曾对英军提出他的疑问:“在最后的阿拉曼战 役中,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可为什么不把你们的3。7英寸高炮(一种性 能与88毫米高炮相近的英军高炮,作者注)用作反坦克,那要比你们的6磅(口 径约57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得多。”成为对比的是另一个被俘英军军官的抱怨: “这太不公平了!你们怎么能用打飞机的炮打坦克呢?” 二次大战,是英国人打赢了;但论对手中武器的灵活运用,则是德国人更胜一 筹。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FLAK18) 口径:88毫米 战斗全重:5。5吨 俯仰角-3~85° 方向角360° 射速15-20发/分 垂直最大射程10350米 水平最大射程14500米 战斗编组人员9人 “在向巴黎挺进的途中,我毫不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英国人的飓风式战斗机 已大败在我军的Bf-109手里,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摘自《PanzerGeneral 作战日记》(日记来源与雷锋日记或希特勒日记相同) 二战利兵之五――去而复来的狂飙――飓风式战斗机 飓风(hurricane)式战斗机也是二次大战中名闻暇尔的战斗机。它 的名气,首先出在曾惨败给诞生于同一时间的对手,接着又因战功赫赫而名声大噪。 二十年代英军一份报告提出:时速超过三百公里的的战机很难编队飞行,也不 能作剧烈的机动动作,因为过载会大得令飞行员无法忍受。再加上“单翼机不安全” 的著名研究报告,令英国空军的首脑人物一直对单翼战斗机持怀疑态度。 但霍克(Hawker)飞机公司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远见地坚持设计单翼战斗 机,并争得军方的采纳。在设计过程中,肯姆爵士把飓风战斗机原计划采用的Goshawk 发动机和固定式起落架改为马力更大的马林(Merlin)PV12发动机和收放式起 落架,并将作为主要武备的四挺机枪增进至八挺。此外,飓风还采用了许多当时属 十分先进的技术,如流线形的机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属蒙皮。 密封式座舱盖向后滑动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时的紧急脱离。首架飓风式战斗 机在1935年十一月试飞成功。 1936年六月,英国空军订购了600架飓风战斗机,后来又不断追加。至 39年九月共有18个半中队497架飓风进入空军服役。到40年八月的不列颠 空战之前,霍克公司总共交付了2309架飓风式战斗机。 当二次大战爆发后,飓风作为英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被派驻欧洲大陆,担 任前线空中打击部队(A.A.S.F.)的主力。但战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194 0年五月八日至十八日短短的十天里,飓风即被击落250架;在掩护敦克尔克大 撤退的空战行动中,又损失了近150架。 飓风输得如此之惨,除了总体性能确比Bf-109差及数量上处于劣势外, 还有其他的原因。 从一次大战结束到二次大战初期的二十年中,英军战斗机基本编队一直采用三 机“V” 字密集队形:长机在前,两架僚机分别在长机的两侧后方,与长机相距约10 0米。英军认为这样的密集编队覆盖的观察角最大,不易丧失队形。当多机编队时, 英军以三机“V”队为单位,以同样方法编成“V”形大队。 而事实恰好相反:因为队形密集,僚机飞行员必须飞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 放在与长机保持编队距离上,无暇注意后方;而长机则以为后方有僚机保护,大可 放心。往往到已被德军战斗机咬住开火,英军才发现后面的尾巴,为时晚矣。 当作急转弯等机动动作时,英军长机得加倍小心,必须花在空战中足以定胜负 的数秒钟时间提示僚机作准备。因为以如此近的间距,一不留神就会两机相撞。当 大机群在带队长机带领下机动时,虽然看起来煞是壮观,但实际上却是老牛拉破车。 德军的“兀鹰”军团在参加西班牙内战初期,采用的也是“V”形编队。但因 为参战的Bf-109数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渐形成两机间间隔约二百米的 双机一字横队编队方法。在实战中,德军发现这种一字横队远比“V”字队更机动 灵活,于是它被写进了德空军的战斗条令。 在法国战役中,一天英军三个中队共36架飓风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突然发 现约十架Bf-109钻云而出,从大队的侧后方扑过来。英军带队长机立即率领 机群转向迎击德机,但笨拙的转向还没完成一半,德军战斗机已咬住排在编队最后 的英军战机开火了。转眼间,在击落英军四架战机后,德机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 战斗过程中,英军未有机会发射一发子弹,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以三 倍多于敌机的优势,却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难怪一个英军飞行员发牢骚说:“我 们为什么要飞‘V’队?就为了飞起来好看。” 在40年八月的不列颠空战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Bf-1 09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因此飓风式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当 时英空军中飓风式战斗机共有32个中队,而喷火式只有19个中队,飓风式仍然 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 当喷火式与德军护航的Bf-109纠缠时,飓风式则趁虚攻击笨重的德军B f-110双引擎战斗机和轰炸机。纵观整个不列颠空战战役,飓风式击落的敌机 比英军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都多,功不可没。 之后,飓风式主要用作战斗轰炸机使用,猎杀法国境内的地面目标。在北非, 飓风式装上40毫米机炮,专门攻击隆美尔将军麾下的坦克,也取得显赫战绩。 从1941年开始,英国海上运输船队频频遭到德国“U”型潜艇和FW20 0远程轰炸机的袭击,为保护性命悠关的海上运输线,英军把飓风做一些改动后成 为“海飓风”配置在匆忙加装弹射装置的商船上。执行战斗任务时,将海飓风用弹 射装置弹射出去;完成任务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设法把飞行员救起。后 来才对海飓风再加以改进配备于英海军的航空母舰上。在42年八月护送赴马耳他 岛船队的战斗中,70架海飓风迎战总数超过600架的轴心国机群,取得击落3 9架而自己只损失7架的出色战果。 至大战结束,英国和加拿大共生产了14231架飓风式战斗机,有2952 架依租借法案输往苏联,但其中相当一部份损失于海上运输途中。 提到飓风,就不能不提一下与它甚有渊缘的“远房兄弟”――挑战(Defiant ) 式战斗机。三十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 潮流。在英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敦。保罗(BoultonPaul ) 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挑战”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 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四挺7。7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 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该机于1937年八月试飞成功,至194 0年已组建一个中队。 1940年五月,派驻法国的挑战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挑 战式的外形与飓风式十分相似,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谁知这正 是挑战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 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三个星期里挑 战式共击落了65架德军飞机。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 从挑战式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 令挑战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Bf-109对抗。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挑战式 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 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四 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 基本性能数据(Ⅰ型): 翼展:12。19公尺 机长:9。75公尺 机高:4公尺 最大起飞重量:2994公斤 最高时速:511公里 升限:10973公尺 续航距离:740公里 “元首定下的海狮计划行动日期在一天天逼近,但空军至今仍未能取得英吉利 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当戈林怒气冲冲地质问战斗机大队长戈兰德:”你还要什么才 能打败英国人?‘’喷火式战斗机,我的元帅。‘戈兰德答道……“ 摘自《PanzerGeneral 作战日记》 二战利兵之六――鹰佑吾皇――喷火式战斗机 1940年七月,横扫西欧的纳粹德国正隔着英吉利海峡对英国虎视耽耽,陆 上百万大军积极准备航渡作战,空中则有数量占绝对优势、人员素质精良的空军咄 咄进逼。大英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军事威胁。英国人常高唱“天佑吾皇”,在这 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上帝有否显灵无从得知,值得英国人庆幸的是此时有皇家空 军的钢铁战鹰浴血奋战,拱卫着英伦三岛。这群战鹰中的佼佼者就是喷火式战斗机 (spitfire)。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舒尼德(Schneider )杯是国际航空界最高水平的飞机速 度竞赛之一。27及29年连续两届大赛冠军均被英国的超级航海(Supermarine ) 公司研制的竞赛机所夺得,只要再拿下一届,该奖杯将永远属于英国人。但当时的 超级航海公司正为没有经费研制新的竞赛机而发愁。天无绝人之路,离赛期还有七 个月的时候,一位女百万富翁休斯顿夫人提供了10万英镑作为研制经费,使超级 航海公司得以制造出全新的S。B6水上竞赛机,一举赢得31年的舒尼德杯。为 此,英皇特授予S。B6机的设计师米切尔(Reginald J.Mitchell )CBE勋章。 1934年七月,邱吉尔在英下议院大声疾呼必须警惕纳粹德国重整军备的动 向。在他的推动下,议会同意扩充皇家空军的装备和人员的数量,与德国空军抗衡。 皇家空军开始陆续公布各种新的飞机设计要求,其中的F。7/30是单翼单座战 斗机。米切尔以S。B6为基础,改用劳斯莱斯公司新开发出来的“马林”(Merling) 系列液冷发动机,设计出喷火式战斗机。喷火式的原型机于1936年三月五 日首次试飞,以远远超过设计要求的飞行性能而中标。此后,米切尔抱病加紧改进 设计工作,很快喷火式就投入量产。遗憾的是米切尔尚未看到倾注自己心血的战机 大显威风,就于1937年六月病逝,年仅42岁。 喷火式在二次大战中一直是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这点与德国空军的Bf- 109十分相似。它是英国第一种采用全金属应力蒙皮和液压驱动收放起落架的战 斗机。外形独特的叶状机翼,赋予它良好的机动性。与飓风式战斗机一样,喷火式 也是以八挺7。7毫米机枪作为主要武备。 在大战初期的西欧战场,飓风式战斗机被Bf-109打得大败而归。英国人 的希望全寄托在喷火式身上。1940年五月二十三日,英德空中力量的矛头终于 正面交锋了。两架喷火式战斗机护送一架小型运输机到法国接载一名高级军官。到 目的地后英国飞行员发现附近上空有数架德军的Bf-109E。一架喷火式飞到 高空与德机缠斗,另一名飞行员迪尔(Deere )则在低空盘旋掩护地面上的运输机。 突然,他发现一架Bf-109从机头前面飞过。迪尔立刻扣动扳机,德机马 上拉起躲避,但迪尔再一次咬住它,将其击落。接着,迪尔向上爬升去协助自己的 战友。一钻出云团,他就与两架Bf-109相遇。击落其中一架后,迪尔又紧紧 咬住另一架的尾巴。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机枪子弹已经打光。但迪尔俯冲跃升, 横滚侧滑,依然保持在德机后方的有利位置上,直至双方所剩油料都不多了,才脱 离接触返航。 这一战证明喷火式战斗机决不逊于德国人的Bf-109,在水平机动性等方 面甚至还优于它的对手。同时,英国飞行员也开始改进他们的战斗编队方法,逐渐 采用“四指”形四机编队或双机编队。再加上对空警戒雷达这个秘密武器的协助, 在大不列颠空战中,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力拼劲敌,以劣势兵力最终挫败德国空军 夺取海峡和英格兰南部上空制空权的企图,迫使希特勒无限期推迟入侵英国的海狮 行动。 从喷火式战斗机列装之日起,英国就不断对它加以改进,以提高其战斗性能。 1940年二月二十二日,皇家军602战斗机中队中队长法科(Farqukar) 和僚机布劳德曼(Proudman)驾驶喷火战斗机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布劳德曼驾驶的 是新装上两门20毫米机炮的Ⅱ型试验机。途中他们发现了德军一架He111型 轰炸机。法科首先进入攻击,将其击伤。接着他命令布劳德曼攻击敌机,以观察2 0毫米机炮的效果。随着炮口喷出阵阵火焰,德军轰炸机被打得大块大块的碎片四 处迸飞,其威力是法科座机上的7。7毫米机枪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最后德国轰 炸机迫降在苏格兰的海岸上。按照一次大战的传统,法科也在附近降落,以阻止德 国飞行员破坏迫降了的飞机。实在不巧,他的座机刚好落到了一片软泥地里,整个 飞机翻了个跟斗。 最后法科要由德军飞行员救出来,当然是在他们从容地烧毁了自己的轰炸机之 后。 为对付Bf-109的F改型,英国人推出了喷火式Ⅴ型;当发现战斗性能大 幅度提高的FW-190战斗机并获得一架样机后,又抓紧研制出可与之一较高下 的喷火式Ⅸ型。这样从战前的1937年至战后的1947年,超级航海公司共开 发出二十余个喷火式改型,最后的ⅩⅩⅣ型与Ⅰ型相比,发动机马力提高了100 %,机重增加了40%,飞行速度提高了35%,爬升率提高了80%。此外,还 改装出7型舰载战斗机,称为“海火” (Seafire )。 凭着不断的改进,喷火式在大战中始终保持着皇家空军最佳战斗机的地位,总 产量达22,890架,输出到多个国家,其生产线到1952年才最后关闭。 基本技术性能:(Ⅰ型) 翼展:11。23米 机长:9。12米 机高:3。48米 最大起飞重量:4806公斤 最高时速:580公里 升限:11,500米 续航距离:637公里 国产主战坦克 最近翻阅《兵器知识》,发现不少有关国产武器的报道或介绍。 现摘录一些有关国产主战坦克的报道,供网上同好消遣。 ===================================================== 80式主战坦克 总体构成和特点―― 80式主战坦克的重量轻、车身矮,战斗全重仅38吨。该坦克采用高初速线 膛炮、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增压发动机、新的防护技术,故火力猛,机动性好,防 护能力强。 火炮―― 坦克炮是105毫米口径的线膛炮,炮管采用了特种冶炼工艺制造及自紧处理, 膛压高、初速大、使用寿命长。在炮管上装有热护套,减少了由于气温等因素而产 生的变形弯曲量,从而提高了火炮的精度。 该炮配用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主要对付装甲目标、 杀伤有生力量。该炮能发射北约同口径的所有弹种。 火控系统―― 采用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该系统包括:光点投射瞄准镜、光点驱动器、激光 测距机、弹道计算机、目标角速度角位移传感器、火炮耳轴倾斜穿感器和复合双向 稳定器等。 火炮瞄准射击的过程―― 1。发现和跟踪目标。 2。启动激光测距机按钮,系统自动算出各变量的综合提前量,瞄准镜内出现 光点瞄准记号。 3。精瞄,使光点对准目标,击发。(1-3的全过程约需10秒钟) 除了精密测距外,由于系统中采用了角速度角位移传感器和火炮耳轴倾斜传感 器,能测得目标相对于坦克车体运动的参量,因此,与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相比,该 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具备了短暂停留对付活动目标或行进 间对付固定目标的攻击能力。系统采用了一代或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观瞄仪,不需要 任何附加光源,在月光或星光下也能观察敌人而不会暴露自己,具有较好的战能力。 85-II式主战坦克 85-II式主战坦克是在80式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它具有良好 的防护能力、先进的观瞄系统和精确的火控系统。与80主战坦克相比,有如下特 点: 在防护结构方面―― 炮塔由铸造改为焊接结构和采用了复合装甲。有效地提高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生 存能力。 全车重辆略有增加,战斗全重39吨。 在观瞄方面―― 车长、炮长均采用了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观瞄仪,其特点是清晰度好、体积小、 重量轻、操作维护方便、可防强光、耗电小。 在火控方面―― 装备了稳像式火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瞄准线独立稳定设计原理,由独立稳定 测距瞄准镜、弹道计算机、复合双向稳定器、控制盒及侧倾斜、横风、炮塔角速度 传感器等成,并设置允许射击门。 1。发现、埔捉目标;2。瞄准跟踪目标,启动激光测距机按钮;3。继续跟 踪,启动发射按钮;4。命中目标(从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的时间约6秒钟)。 (原载于1989年第2期) 85-IIM式主战坦克 85-IIM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最新发展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 它火力强大,火控系统先进,机动性高,装甲防护坚固,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的战斗。 该型坦克装有先进的125毫米火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 榴弹三种不同类型的炮弹。炮管上装有轻质合金热护套。 坦克上装有自动装弹机,可自动选择弹种,完成输弹、装填、发射等一系列动 作,以提高装弹速度。 坦克的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包括激光测距机、控制箱、弹道计算机、传感器和 双向稳定器等,这种先进的火控系统使坦克具备了在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 并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 此外,该坦克还装有性能先进的像增强器观察瞄准仪,具有良好的夜战能力。 坦克全重41吨。在设计过程中,每一辆坦克的防护/重量比与坦克的全重都 采用了优化设计,因此坦克具有较高的防护力。 坦克的动力装置为水冷式涡轮整压V-12柴油发动机,功率730马力,具 有较高的功率/重量比(18。5马力/吨),能在高原、沙漠、寒冷地去战斗, 最大速度57。25千米/小时。 悬挂系统采用扭杆式悬挂并辅以高性能的减震器,负重轮为6对,履带为可挂 胶的高强度金属履带,这些都增加了坦克的可靠性、平稳性、舒适性和越野能力。 坦克还装有三防、浮渡、潜渡、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和设备。坦克操作和乘员训 练简便易学。 优化设计的装甲防护、低矮合理的外型、大口径的火炮和性能优良的推进系统 使该坦克具有理想的防护性、火力性和机动性。 (原载于1993年第1期) 90-II型主战坦克 90-II主战坦克是北方公司为满足现代作战要求而开发的一种全新式坦克。 该坦克集中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主要优点,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和先 进的生产工艺,因而其使用性能优越,设计新颖,操作和维修简单。 90-II坦克重量相对较轻(小于48吨),火力强,机动性好,总体尺寸 为7x3。4x2米(长x宽x高),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大于60千米/小时,最 大公路行程大于400千米,最大爬坡度60%,越壕宽3米和过垂直墙高0。8 5米。 90-II的火力世界第一。威力强大的125毫米滑膛炮结构紧凑、性能优 越,可配用多种先进的炮弹,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前者具有 极高的炮口速度和装甲穿透效能。 这种强大的武器是受一个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支持的,该系统包括稳定式测距 瞄准具、火控机算机、控制操纵板、激光功率测量仪(告警器)、控制箱、步进电 机驱动装置、横风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其它辅助设备。可对付昼夜移动的目标, 而且操作程序简单,反应时间缩短,使坦克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该坦克的机动性好,由一个8缸、4冲程、水冷,涡轮增压中冷式1200马 力的柴油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的特点是可靠性好,油耗低,它于一个液力机械换 档的变速箱连接,有4个前进档,2个倒档。该坦克的功率重量比(吨马力)是2 5马力/吨。 坦克的防护能力在正面弧形处得到特殊加强,炮塔前方和倾斜的前甲板上挂有 复合装甲块。这些可快速撤掉或安装,这是满足使用要求和适应反坦克威胁的发展 所比须的。 作为对坦克防护的完善,坦克内有一个防中子内衬层和自动灭火及抑爆系统。 另外,该坦克外部涂有一层防红外漆。这些新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坦克的整体生存能 力。 90-II维修方便,动力装置可整体吊装,有效地缩短了主要维修或修理工 作的时间。 (原载于1992年第6期) 80式主战坦克基本性能: 战斗全重            38吨 乘员              4人 发动机额定功率         730马力 最大速度            57-60千米/小时 最大爬坡度           32度 最大侧倾坡           30度 过垂直墙高           0。8米 越壕宽             2。7米 涉水深             1。4米 火炮              105毫米线膛炮 弹种      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榴弹 弹药基数    44发  烟雾发射器    8具 通信设备    889电台  三防装置    有 潜水深度    5米  观瞄系统 一代或二代微光 85-IIM主战坦克性能诸元: 战斗全重            41吨 乘员              3人 长(炮向前)          10。28米 宽(含侧裙板)         3。45米 高(至炮塔顶)         2。30米 主炮口径            125毫米 最大容弹量           40发 最大仰角           +14度/-6度 最大俯角          -4。5度/-0。5度 机枪              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 7。62毫米机枪一挺 最大输出功率          730马力 最大公路速度          57。25千米/小时 最大爬坡度           40度 越壕宽             2。7米 过垂直墙高           0。8米 涉水深             1。4米 通信电台            889B型 通信距离            20-25千米 三防   有  热烟幕  有  烟幕弹 有 -------- 苍茫书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