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生活情趣篇 “看,那个蠢妈妈,不煮饭,要让我们都吃砖呢!” 火车里好似是个“大千世界”,让你看到众生百态。 黑脸白胜齐齐上阵,君子小人一起现形。 电子砌砖游戏 是父亲把电子砌砖游戏机当作圣诞礼物送给我孩子的。 一下子便把孩子迷得神魂颠倒,放学回家,书包一丢,饭不吃、澡不洗,便捧 着那个长方形的小小游戏机,忙忙碌碌地以手指在上面东按西压。这时,他们对周 遭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完全全地成了那游戏机的奴隶。 有时,煮好晚餐,吩咐他们到厨房来端汤端菜,左喊右喊,大厅里半点儿声息 也没有。忍不住探头出去看,嗤,又在痴痴迷迷地大砌其砖了。 “蠢!”生气地骂道:“把那砖吃下去吧,不必吃饭了!” 挨骂的那个人,低声下气地讨饶: “求求您,等一等!我快要破我上次的纪录了,瞧,五万多分了!” 游戏终于结束时,整个人无限满足地往后面一靠,说: “啊,真好,七万多分呢!” 为了让我分享乐趣,孩子曾多次把那游戏机捧来给我玩,我总是看也不看一手 把它推开。然而,渐渐地,我发现“形势”不对了:外子居然也迷上了这个玩意儿, 每天下班回来,看毕报纸,听完新闻以后,便一机在手,玩得不亦乐乎。一天晚上, 好奇地坐在外子身畔看。出现在游戏机里的每一条砖,由四个小格子组成,”组合 形式千变万化,任君操纵。要得高分,必须眼明、手快、脑灵,而且,三者必须紧 密无间地结合在一起,稍一犹豫,砖块便七零八落,回天乏术。咦,蛮有趣的嘛! 我这个旁观者暗暗地对它滋生了情愫,后来,不消说,整个人“下陷情网”。 有一天,玩得忘了煮饭,忽然听到我那七岁的女儿对她九岁的哥哥说道: “看,我们那个蠢妈妈,不煮饭,要让我们都吃砖呢!” 此刻,玩物丧志的妈妈,埋头砌砖,把女儿那一番无礼的话当作耳边风。 人生的缩影 女儿还没学会走路时,外子把她放在脚车前特制的藤椅里,每天傍晚载着她去 兜风。她稚嫩的笑声,像在微风里摇荡的风铃,四处飘散。实在是太快乐了,所以, 外子一回家,她便机灵地爬到他身畔,把无言的期盼写在清亮的大眸子里。只要外 子把她抱上脚车,她圆圆的脸,便会绽放灿烂已极的笑花。 这个时期的女儿,是我们掌上一团未曾成形的湿泥,要方要圆,任由搓捏。 会走会跑会跳以后,给她买了四个轮子的脚车。 先是在屋子后面的庭院里学,学会了便到屋子前面的马路去骑。初初拥有了自 己的小脚车,她神气而得意,可是,由于方向感还没有培养起来,不但处处要我们 作陪,而且,言听计从,温驯乖顺。我们常常在晚餐过后,骑着铁马伴着她,在巷 子和小街之间兜来转去,听她絮絮地把她童稚世界里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报告。 这时,掌中泥团,已成雏形;不过呢,泥团仍湿,要重塑是易如反掌的。 年龄渐长、人儿渐大,四轮脚车,成了她眼中落伍的产物。 六岁那年,一她开始学踏双轮脚车。 她摔跤、她流血、她哭泣;而我们,扶起她、为她包扎胶布、为她拭干眼泪。 一跌再跌,终于,在干凝的血渍与泪痕中,她成功地驾驭了那匹铁铸的野马。骑着 铁马到处逛,她发现户外有无限辽阔的新天地,于是,主意渐多,带她去东边玩。 她说西边有片好风景;领她到北边去逛,她说南边更值一看。 mpanel(1); 这时,我清楚地知道:手中的泥,已干硬成形了。 看女儿学脚车,仿佛看到一整个人生的缩影。欢喜、担忧、惊惧、满足、惆怅、 无奈,都有。 黑名单 人在旅途,乘搭最多的,便是火车。 为了能够安静地欣赏窗外美丽的风光,我买的通常是包厢的位子。 一个包厢可以坐上六个人,运气佳,碰上好“乘客”,一路上夭南地北,其乐 无穷。倘若倒霉地遇上“恶邻”,那一趟行程,可就令你叫苦连天罗!以下几类 “火车客”,就是被我列入“黑名单”的。 “烟客”最可恶。 一坐定,便急不及待的掏出香烟,眯着眼睛,吞云吐雾;小小的一个车厢,烟 雾迷蒙,空气高度污化。一根抽完了,又来一根,车厢永远充满“朦胧美”。 夭长地久有对尽,此烟绵绵无绝或哪! 印象里,东欧居民,有许多都是名副其实的“烟客”。 “说客”最烦人。 一双好友。坐在你面前。声如洪钟,气胜长江。两个人在车厢里一唱一和,滔 滔不绝地谈个没完没了,那震耳欲聋的嘈音,好似一卷坏了的录音带,在你可怜的 耳朵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播放,而星星点点的唾液,也毫不客气地到处喷飞。这时, 你心中最大的愿望是:有个耳塞、有把雨伞,挡嘈音、挡唾液。 在印度的火车上,这一类“说客”,多如恒河沙数。 “吃客”极可厌。好像几个世纪不曾吃过东西了,一进车厢,便化身为蝗虫, 把早已买好的东西一包包地打开来,吃吃吃。油腻腻的手、油腻腻的嘴,正正地对 着你。有些食物,香料极多,气味浓烈,熏得你全身起鸡皮疙瘩。抵达目的地而步 下火车时,你的身上,百味齐集! 在中东诸国乘搭火车,常常碰到这类“吃客”。 “睡客”最难忍。 不是正襟危坐的睡,东歪西倒,整颗头颅,毫不客气的朝你的肩膀“亲呢”地 靠下来,你闪开了,他的头颅“落空”,不但不“悬崖勒马”,反而“再接再励”, 进一步地靠过来,弄得你坐又不是,逃又不甘,狼狈不堪。还有一类自私的睡客, 把他穿着袜子的那一双脚大大方方地搁在你旁边的空位上。袜子发出的臭气和他口 里发出的鼾声,齐齐向你的嗅觉和听觉汹汹地发出攻击。这时,窗外风景纵然美得 “不似在人间”,你也无法心旷神怡地欣赏了! 这类“睡客”,处处都有,其中又以心浮气躁的年青人居多。 火车里好似是个小型的“大千世界”,能让你看到众生百态。 信里乾坤 我的信箱,极不寂寞,每天总满满地躺着各地的来信。 这些信,各有不同的特色,若加以归类,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型: “闲话家常式”。这类的信,往往出于知交好友之手。长达好几页,词藻不事 修饰,用语温馨自然。读着时,好似与朋友面对面地促膝长谈,朋友的笑脸,历历 在目;朋友的声音,缠绕耳畔。读时畅快,读后回想,依然畅快。 “长篇大论式”:写信的人,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他把通信当成学术交流的一 种方式,畅论古今,横述东西,滔滔不绝,见解精辟。字字句句,行行页页,闪烁 着智慧的亮光,活脱脱的是一篇精彩的论文,读华以后,获益良多。 “三言两语式”:这信,是“日理万机”的大忙人写来的,虽然只有简简单单 的几句话,可是,字字玑珠。举例来说,有一回,台湾一位蜚声国际的诗人到访新 加坡后,以诗般简短的语言在来信里告诉我他的观感:“新加坡给我的感觉,就像 是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和公主结婚后,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寥寥数 语,就把新加坡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墨香四溢式”:写信的人,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以毛笔送来一纸的龙和凤, 力透纸背、酣畅淋漓。展信而读,读着读着,浓浓的墨香由信笺汩汩的流了出来, 沾满了你的手、流进了你的心,使你整个人都浸在一种思古的幽情里! “公事公办式”:做起事来精简干练的人,写起信来,也脱离不了“强人”本 色,一、二、三、四、五,一点一点,列得清清楚楚,纲目分明、毫不含糊。有时, 尽管谈的是私事,却也充满了“公事公办”的气势。 “纠缠不清式”:这是我所怕的一类来信,写信者与你素不相识,凭着张三李 四的“隔空介绍”而主动地联络上你,先大大地歌功颂德一番,然后,频频来信, 嘱你办东办西、做南做北,把你“差遣”得团团打转,头昏脑胀! 呵,薄薄的信笺,满满地装着的,是众生百态! 拔河比赛 讨价还价,是日常生活里一门艺术,然而。买卖双方,必须“旗鼓相当、斤两 相等”,才能生出趣味来。 卖者闲闲地开出了一个价格,买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迅速的作出适当的反应。 有时。夸张地以惊天动地的声调喊道。“哇,贵得离谱!”有时,冷冷地以事不关 己的语调应道:“这货,哪值这价!”有时,正经八百地说:“这么贵,我带的钱 不够呢!”有时,义正词严地训斥:“隔壁那家,一样的货,便宜了四分之一呢!” 说完以后,化身为猎犬,紧紧地盯着对方,看他的眼睛,听他的回答。 耐心的卖主,会不动声色地与你周旋到底,消磨你的时间,考验你的耐性;怕 输的对手呢,会让他的价格好似滑雪一样直线下降,逼得你全无退路,非得立刻成 交不可;暴躁的店东,会以旱雷般的声音驳斥你,让你找不到可下的台阶;狡猾的 卖者呢,则把美丽的诺言做成可口的鱼饵,让你心甘情愿地上钓。 货品,好比是绳子,而买卖双方便是参加“拔河比赛”者,拉拉扯扯,这边进 进,那边退退;这儿减一分,那儿加一分;未到最后一分钟,都不可能知道鹿死谁 手。 倘若成交。宾主尽欢。 万一谈不拢,双方都可使出最后的杀手铜:卖者可以装出一脸倔强的神色而把 东西放回原位,口里说:“一分钱都不能再减啦!”心中却在想:“一点点,只要 你再加一点点,我立刻卖出!”买方呢,义无反顾的踏出店门外,嘴里说:“实在 太贵了,买不起!”心中却说:“一点点,只要你再减一点点,我绝对回头。” 在这种“各怀鬼胎”的情况下,卖者偷眼瞅你而你也斜眼睃他,谁的定力够, 谁便可以高唱“凯旋之歌”! 菜诵 每回看到菜市里摆放着的各类菜蔬,便不能不惊叹造物者的神奇美妙。 千种色彩,万种形状。 椰菜花像个充满了哲思的老人,庄严肃穆,每一圈白白的鬈发,都好像是抽象 思维具体的呈现在外面,气质不凡。 菜心像个朴实的村姑,瘦瘦的身子,穿着深青色的裙子,终日营营碌碌,刻苦 操劳。她出不了隆重的社交场合(餐馆),只能一辈子默默的屈居于简陋的屋子里。 茄子活脱脱的是个现代杨贵妃。丰满腴润。身着绿色或紫色晚装娇柔万状地横 躺着时,姿态撩人。与她邂逅而能不动心的,世间少有。 四季豆像个嗜毒的瘾君子,瘦巴巴、干瘪瘪,终日窝窝囊囊的睡倒在那儿,绵 软无力、无精打采。炒它炸它,它都一声不吭的任由摆弄。 羊角豆,人人都说它像淑女的手指,然而,我倒觉得它像个有棱有角、正直不 阿的“君子”。它常常说出“逆耳的忠言”(泌出大量的胶质),既有人爱它,亦 有人憎它。 臭豆呢,像个心思歹毒的人,一粒粒饱满饱满的,像是一张一张笑得开开的小 嘴巴。你见它颜色悦目,形状玲珑,快快乐乐地吃了它,它却在你口腔里阴阴地放 射“臭气”,让你臭得个天昏地暗。 包菜是懒妇,肥肥白白,竟日蜷缩着睡觉。 蕃茄是贵妇,脸颊儿艳红,脸皮儿吹弹得破。它一出现,便光芒四射,使那长 伴身畔的黄瓜相形见绌。 莲藕是长舌妇,一天到晚东家长、西家短,刻意制造出来的是是非非把别人的 心戳出一个个可怖的窟窿。 站在菜摊前痴痴地看,好似看到一整个大千世界――黑脸白脸齐齐上阵,美人 丑妇携手相会,君子小人一起现形。 红白妙夫妻 白萝卜与红萝卜,像是一对妙夫妻。 男的肥肥白白,懒懒散散,一副脑满肠肥的窝囊相。 女的细长细长,艳红艳红,一副娇柔万状的俏模样。 白萝卜一向都被目为具有“不良意识”的植物,人人都认为它会把补品的功能 破坏殆尽;所以,每每喝了以珍贵药材炖成的补品,家里的老人家总是殷殷嘱咐: 记得记得啊,莫吃白萝卜! 民间里另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吃了白萝卜,白了黑头发。” 我有一位朋友,生就一双巧手,做出来的萝卜糕,色香味俱全。她的枕边人 “天长地久”地吃着她精心烹制的萝卜糕,结果呢,才四十余岁,便已满头华发, 夫妻俩走在一起,不折不扣的是一双“红颜白发”。别人戏滤地对他说,他妻子以 萝卜糕为他“染”发,他可一点儿也不在乎。对他而言,每一根萝卜丝,都闪着爱 的亮泽,如果说满头华发是白萝卜造的“孽”,那么,这“孽”,不正显示了比钢 铁还要坚韧的夫妻情吗? 和白萝卜相较,红萝卜的“声誉”可好得多了。 多喝红萝卜汁,能助以降低胆固醇。所以,尽管它味儿草腥,可是,我还是勉 为其难地日饮一杯,饮呀饮的,居然就不可思议地上瘾了。 喜欢红萝卜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给饮食世界带来了洋洋的喜气。任何食物,有 了它陪衬或点缀,便粲然生光,格外美丽。瞧!把红萝卜与牛脯同切,原本色泽暗 沉的牛脯,好似被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照耀着,整个锅子,都显得很亮丽;吃着吃着 时,觉得世界真美好。还有哪,炒饭里加入红萝卜丁,有珠宝满堂的富贵气;将红 萝卜片与菠菜绿面同炒,万丛绿中多点红,美得出奇哪! 白萝卜与红萝卜这一对“妙夫妻”,是我家中常客。有人问我:常吃白萝卜, 不怕“白了中年头”吗?暧呀暧,怕什么呢,人生苦短,口福至上,况且,况且, 白头发这东西嘛,命中有时终须有,现在,美味当前,不吃白不吃啊! 高大的邮差 电单车那熟悉的声音由远而近,紧接着,门铃响起。下意识地看看钟,咦,已 是下午四点多了,邮差足足比平时迟来了两个小时。 站在门口的那位马来籍邮差,脸上淌着汗珠,挂着笑容。扬了扬手中的函件, 他以高昂快活的声音喊道; “嗨,夫人,您今天又有挂号信了!” 给他倒了一大杯冰水,他一边喝,一边解释迟来缘由: “有位同事生病了,我代替他派送属于他那一区的信。” “当邮差,真是太辛苦了呀!”我同情地应。 “是辛苦,可是,不瞒您说,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满足感,也是其它行业所难 及的。”他兴致极高地说:“我中学毕业而决定当一名邮差时,父亲就曾对我说道: 孩子,你要永远记得,你派送的,绝对不是一张张装在信封里的信笺,而是一份份 珍贵无比的礼物,它们代表了希望和快乐。同样的一封信,对甲来说,贵重如金, 可是,如果你错误的把它派给乙,那与废纸并没有两样。父亲这一番话,对于我起 着既深且矩的影响。这许多年来,我总是刻意确保每一封经过我处理的信,都能安 全无误地送达收信人的手里。” 顿了顿,仰起脖子,喝了一大口水,又逸兴遄飞地继续说道: “最近,有封信是寄给住在这儿附近一位菲律宾女佣的,可是,信封上的门牌 被水渍弄得很模糊,幸好我记得收信人的名字,便按址送去给她。那是她亲人写来 的,通知她母亲病重,嘱她速归。读了信,她立刻飞了回去,刚好赶得上看她母亲 最后一面!您想,如果我当时把信退回菲律宾会,不是误了她的大事吗?” 我频频点头,他把喝干了水的杯子还给我,道谢、道别。 阳光下,他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他瘦小瘦小的身躯,此刻,落在眼里,竟显 得异常的高大。 特质 第一次光顾他的牛肉面,便领略了他可爱的幽默感。 我对他说:“老板,请你给我三碗牛肉面。” 他伸手敲了敲摊子上那块木板,说:“你说得对,这块板,的确老。” 这个牛肉面摊,坐落于锦茂区。经营它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瘦削的丈夫煮 面,丰满的妻子捧面,两人合作,融洽无比。最近,添了个小宝宝,也带到摊子上, 夫妻两人忙碌地煮面捧面时,小宝宝便踢脚吮手,自求多福,一家三日乐陶陶。 很欣赏那瘦子煮面的方式。不管有多少顾客在等,他绝不“粗制滥造”,总是 一碗一碗“细雕慢琢”地煮。他先把面和豆芽搁进碗里,然后,把切成细片的牛肉 放在网状的构子上,烫。初熟,便一片一片地摆在牛肉面上,淋上自制的浓酱,再 抓一撮切碎的咸菜;撒上金黄的油葱和翠绿的青葱,五色纷陈,令人一看便食指大 动。 瘦子脾气极好,有时,食客盈座,他双手如轮,不停地转,做得汗流使背,可 是,在这种叫人目眩的忙碌中,他依然脸带笑容、不温不火。看到小孩子,他还会 忙里偷闲,以俏皮的话儿逗弄几句,惹得大人小孩全都乐不可支,胃口大开。更难 得的是:他记性极好,谁的牛肉面不要放青葱、不要下豆芽,谁的要多一点咸菜、 多一点油葱,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只要光顾过一两次,再去时,他便会朝你咧着嘴, 笑嘻嘻地说: “你的,不要豆芽,对吗?” 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是,在他身上,我却看到了许多闪 烁生光的特质,而其中最触动我的一项“特质”,是他十年如一日那种“敬业乐业” 的精神。 洗头姑娘 每周上理发院两次,把这目为生活里极大的享受。 同是洗头,可是,不同的洗头姑娘,不同的洗头方式,却能带来迥然不同的感 受。 不爱“敷衍塞责”型。 洗头姑娘,好似要赶去乘搭飞机,洗头水快快地往头上倒、速速搔头、速速冲 水,你觉得黏糊糊的污垢还藏在头发间,她却已粗粗鲁鲁地用吹风筒帮你把头发吹 干了。 最恨“粗枝大叶”型。 这类洗头姑娘,心不在焉,肥皂泡沫已经侵入你眼睛里了,她还浑然不觉,依 旧梦游式地在你头上搔、搔、搔;一团团白白的肥皂泡沫,好似下雪一样,纷纷扬 扬的,飞到你脸上、落在你肩上,可是,她依然视而不见。头发过水时,更糟,自 来水乱乱喷,两只耳朵都被那水灌得迷迷糊糊了,她还是“乐此不疲”。洗毕站起 身来,背后的衣服已是一片湿漉漉的,不舒服到了极点。 “中规中矩”型强差人意。 洗头姑娘,一板一眼地按照固有的程序来洗,洗头水的用量、洗头的时间,都 在心里酌量计算过了,一切动作,呆板一如机械人。 “尽忠责守”而“变化多端”型,最得人心。 洗头姑娘,把十八样武艺全都搬到你头上来。搔头时无孔不入,手势时重时轻, 激起“千堆雪”,万千青丝让她摆弄得服服帖帖;冲水时小心翼翼,每一根头发都 被她控过揉过,干净得纤尘不染;她还精于按摩之道哪,纤纤十指,把薄薄的头皮 抚弄得松松散散的,好不舒畅。顾客闭目享受之余,仿佛也瞥见了洗头姑娘唇边温 柔的笑影。 一个人若能敬业乐业,不论从事何种行业,恒远地快乐。 门帘 过去,每家每户都顺理成章地在房门口垂挂门帘。 门帘,既然是家里装饰的一部份,因此,选购门帘时,总是慎重其事。 门帘的花式、图案和颜色,必须与家具相互配合;布质呢,既要厚、又要软。 厚,是为了阻遏房里风光向外泄漏;软,是希望在“帘卷西风”时,能够出现随风 翻飞的美姿。 可别小看这门帘,它功德无量哪! 简简单单的一块布,但却把房内与房外隔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卧房里的人,恰然地享受着独独属于自我的大好时光;卧房外的人,绝不会平 白无故的掀你门帘,扰你清静。一间卧房,一种风光。最妙的是:相隔一帘,却心 心相印。有什么事儿,轻唤一声,房里的人,自会掀开门帘,应你、看你、听你。 倘若家中有女初长成,门帘还有无穷的“妙用”呢! 相亲的客人来了,坐在厅里,上了茶以后,待嫁的女儿退返卧房。刚才上茶时, 手儿抖,心儿跳,连个正眼也不敢瞧一瞧;现在,躲在门帘后,抚着乱撞心头的小 鹿,悄悄的把厅里那个也许将会付托终身的男人狠狠地瞅个一清二楚。 随着时代的进步,门帘的款式也越变越花哨。 串珠式的,最是撩人,小巧玲珑圆圆滚滚的一串又一串,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竹帘式的,庄重雅丽,江山无限风光在竹上。 现在,时代更进步了,可是,大家都不用门帘了。 家中各人,回返家中,“嘭”的一声,把门关上。 关上门的同时,把整颗心也关了起来。 近在咫尺的人,有远在天涯的心。 缝纫 小时候,很喜欢看祖母绣花。 在那古老湮远的年代里,女红是女性必备的技艺,而缝纫对于祖母来说,是一 门美丽的艺术。针和线一到了她手里,便有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一刺一拉,一转 一折,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无数越之后,原本空无一物的素市,便长出了娇艳欲滴的 花朵,游出了栩栩如生的鱼儿,飞来了羽色缤纷的鸳鸯――花朵茂盛地开放在桌布 上,鱼儿悠游地穿梭于手帕上,鸳鸯恩爱地浮游于枕头上。细细端详,针脚细密, 绣工精致;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是:花呀鱼啊鸳鸯呀,竟都是活的。重重的花瓣,一 片一片缓缓的绽放着;溜滑的鱼儿,忽东忽西地戏荷戏莲;成双的鸳鸯,搅起满池 颤动的涟漪。 到了母亲这一代,生活的节奏变快了,绣花已成绝响,而缝纫对母亲来说,也 不再是艺术了,它仅仅只是一种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而已。在家里经济不是很宽 裕的年头里,我们几兄弟姐妹的衣服,都是母亲在忙完了琐琐碎碎的家务以后,在 万籁俱寂时,撑着疲累的眼皮子,坐在古老的缝衣机前,“轧轧轧”地踏动缝衣机 做成的。尽管衣服的式样总是选最简单的,然而,穿在身上,总显得大方而得体。 别人问起来,便骄傲地答:“是妈妈缝的。”柜子里的衣服不多,可是,每一件都 有一个特殊的记忆:这件是生日的新衣裳,那一袭是为了奖励年尾考试成绩不错而 缝的,还有…… 现在呢,我已为人妻、为人母。生活的步伐太紧张了,对于分秒必争的我来说, 缝纫已成了难得一试的“奢侈品”。结婚之初买下的新式缝纫机,只用过寥寥几次 便束之高阁了。孩子的衣服,每一件都是外头买回来的。他们的衣橱很满,可是, 记忆很空。再过一代,也许大家都用“即穿即弃”的纸衣了,缝纫机,只能在博物 院里占一席之地了! 美丽的艺术和进步的时代,原来是势不两立的! 一物多用 最初装置传真机时,一心一意只想利用它来传递稿件。可是,当传真机“投入 服务”时,我却惊喜而又惊异地发现:它妙用无穷。 有一天,拨电到餐馆去订酒席,要求侍应长把菜单念给我听。他反问我:“你 那儿有传真机吗?”我这厢才应有,他那厢便把几种不同的菜单快速的传了过来。 一位朋友弄湾之喜,我和另七位朋友拟送花篮道贺。过去,通过电话要求花店 在贺卡上把中文名写下,不折不扣的是项大苦差,往往你指天划地的说得满头大汗, 对方却还是“满头雾水”地追问不休:“到底是哪一个字呀,你说清楚一点嘛!” 现在,传真机全面地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电话接通后,只简简单单地说:“我 要订一个花篮,放八个人的名字,我传过来给你啦!”短短半分钟,一切都处理妥 当了。 最近,家里那一台复印机出了点毛病,印出来的文件,中间一行字总是模糊不 清。拨电要求有关方面安排技工来修理。然而,当对方听了我的叙述以后,却说: “只是小毛病啦,你可以自行修理的。”我这个笨笨的“机械盲”,听他口沫横飞 地说了老半天,还是有无从着手的茫然感。后来,他灵机一动,便利用传真机传来 六张图表,我照着图表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做,终于大功告成了! 请一家印务公司为我设计自用信笺,接到负责人的电话:“你选的那种字体, 我们没有,现在,换了另一种字体,你有空来看看,好吗?”我请她即刻传过来; 看了,不满意,换另一种,再传;又换、又传;传了四次,终于点头通过,省时又 省事; 刚才,传真机响,看看传过来的文件,居然是属于长子的。原来他和朋友合作 写学校的报告,双方利用传真机来商议报告的要点。 一物多用,真是物有所值! 家乡味 读邹荻帆在最近发表的散文“读画漫笔”,文中论及齐白石的画,有一段饶富 兴味的话: “齐白石在一幅纸上绘了四个大菌,又用墨点了几个小的。绘之不足以表达, 并题曰:‘此种菌出于南方,其味之美远胜于北地蘑菇,白石老人平生所嗜。’那 种赤子的思乡爱乡之心溢于纸上,朴素、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真有一片童心。 人们读了会举一反三,我就联想起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我们家乡,那鳜鱼美味,想来就不禁垂涎。家乡味也未尝不是激起爱乡爱国的基 因之一,那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这一番话,真是深得我心。 怡保是我出生的故乡,每回向别人介绍这个山明水秀、美丽绝顶的城市时,我 总不忘以自豪的语气加上这几句话: “怡保有许多著名的小食,你一定得好好品尝。” 怡保的居民,把饮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横街窄巷,这里那里,全是风味独具的小食;而热闹的大街上呢,酒楼食肆, 栉比鳞次,一间一间,密密相连。处处都是食物,处处都是食客。 有些地方,单凭某一两种著名的食品而驰名天下,可是,怡保不同,几乎每样 小食都足以叫你留连忘返。随口念念,便有一串:沙河粉、薄饼、客家酿豆腐、豆 芽、虾面、沙爹、红豆冰、斋蹄膀、牛肉丸、牛筋九、碎肉面、海南鸡饭、卤面、 槟城叻沙、砂锅饭、娘惹糕饼,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奇怪的是:名堂一样、原料一样的小食,在新加坡和很多其它的地方品尝,味 儿相去绝对不止十万八千里。 除此以外,许多应节的食品,好像农历新年的年糕、腊肠和肉千啦,端午节的 粽子啦,中秋节的各式月饼啦,都具有超乎其它地方的高水准。有时回去过节,持 了一两样东西回来让朋友品尝,她们总是啧啧称奇,一尝叫好、再尝难忘、三尝以 后,便会对我露着灿烂的笑脸,说: “下回再给我带一点点,好吗?” 尽管移居新加坡已多年,可是,想起这个为群山所环绕的小城,我依然有着一 份魂牵梦萦的爱。在吃着小食时,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冒出这一句话: “这东西,哪有怡保的好吃!” 我的舌头,已经在故乡生了根。 饼干 饼干,是孩子永远的零食。 它花样多,款式繁,孩子一见着它,便眼花缭乱,心慌意乱。 最爱的是肚脐宝石饼干。圆圆一粒粒,上面嵌着五颜六色的糖霜。糖霜的形状, 像火,一把把幽幽的烧着,烧得馋嘴小孩口涎长流。饼极脆,糖更脆。轻轻一咬, “咋啦”一声,金碎玉裂,糖味和饼味,相互交缠,小孩一口一粒,吃得欢天喜地。 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头里,肚脐宝石饼不是一想便有的。有时,考到了好成绩,母 亲给五分或一毛,当作嘉奖。钱一落入掌心,肚脐宝石饼便在脑中发出了无声的呼 唤。跑去杂货店,看到玻璃瓶里那粒粒粲然生光的肚脐宝石饼,整颗心、整个的童 年,都被它照亮了。 另一种印象极深的,是梳打饼。四四方方的,像一张表情木然的脸。小孩不爱 它,嫌它淡然无味。可是,每每一生病,它便好像鬼魅一样,伴着惨白的牛奶,无 声无息地飘到你病榻来。吃进口里,粗粗糙糙的、干干燥燥的,好似在吞木屑呢! 现在,人到中年。 尽管外头世界已经起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尽管许多东西都已经推陈出新,然而, 奇怪的是:肚脐宝石饼和梳打饼,居然都不曾残酷的被时代所淘汰,依然十年如一 日地蹲在大大的玻璃瓶里,默默度日。 偶尔买来吃,然而,感受已迥然不同。 食肚脐宝石饼,当那腻人的甜味天真无邪地窜出来而幼稚无知地缠在舌头上时, 我仿佛听到响自体内一声比一声清晰的“警钟”――甜,是健康的“公敌”哪!原 本“避之唯恐不及”的梳打饼呢,成了中年情怀里的最爱。淡淡的饼昧里,有一种 隽永的香。咀嚼过后,满口生津。 口昧的转变,原本不足为奇,问题是许多成人看到孩子放怀大吃肚脐宝石饼时, 便大声叱斥“糖霜坏牙”,彻底忘怀这曾经是他童年的“宠物”!每每碰上这种情 形,我仿佛便看到了一条“无形的沟”,充满了嘲弄意味的横在上下两代之间。 泥蚶 一日,到阿历山大小贩中心去用膳,经过一个贩卖烧烤鲜鱼的小摊子,突然看 到一大篓泥蚶。 啊,泥蚶,久违了的泥蚶!自从证实了泥蚶能带来甲型肝炎后,人人都把它当 成洪水猛兽,它的身价也一落千丈。 回想在那未婚的岁月里,吃泥蚶,可是我家的一桩大乐事呢! 吃泥蚶的日子,通常都选择在星期天。爸爸上菜市去买泥蚶,妈妈和我们在家 里“泡制”酱料。大家分工合作,春辣椒、剁蒜头、碾花生、炸油葱,工多而细。 尽管忙得一塌糊涂,可是,心里的那团快乐,却静静地在发酵。 爸爸提着重重的一大袋泥蚶回来了,脸上闪着快活的笑意,一进门,便声音大 大地为泥蚶打广告: “今天的泥蚶,又大又新鲜哪!” 扑过去看,哇,真的大!硬壳上瓦垄状的纵线,使那颗颗灰黑色的泥蚶看起来 恶形恶状的。把它一股脑儿的倒进冷水里,浸它一两个小时,等它“自我净化”以 后,才煮热水烫它。 烫泥蚶,也是一门学问哪!烫得太生,壳撬不开;烫得太熟,滋味全失。 爸爸是烫蚶好手,总能把泥蚶烫得半生不熟,恰到好处。丰满而柔软的蚶肉, 在淋漓的鲜血里,显得特别的腴嫩可口。 一家子团团地围在桌子边,一面闲闲地剥蚶蘸酱而食,一面闲闲地谈天说地。 有时。选到特别大的泥蚶,便邀功也似的抢着送到双亲面前去。啊,那种融洽无边 的快乐,隔了那么多年口想,还有一缕余温留存在心头。 这天,在怀旧的情愫里,我叫了一大盘泥蚶。 当那热腾腾、肥嫩嫩的泥蚶端上来时,我的孩子,全都把嘴巴闭得紧紧的,撬 也撬不开。我一人独吃,索然无味,只剥了十来颗,便意兴阑珊了。 二十年前的泥蚶和现在的泥蚶并无两样,滋味之所以不同,只因为环境变了、 气氛变了――独乐乐远远不如众乐乐。 骤然明白甲型肝炎并不是泥蚶真正的“克星”。 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一代弃它如遗履。 两肋插刀 求学时,在那年轻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盲目地迷信友谊。 相识、相知、相惜,之后,肝胆相照、矢言效忠。彼此都还没有被社会的染缸 污化,一个澄亮如月光,一个清澈如溪水――明月照清溪,越照越美丽。在这个稚 嫩的成长阶段里,友谊如钻石,晶光灿烂,坚不可摧。 学习生涯结束而进人社会,依然还是迷信友谊。可是,这时,人心不再单纯如 明镜,照不见,看不着;就算有时看到了,也仅仅是个假象。午夜梦回,往往有 “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的深沉慨叹。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一旦觅着,便 视如瑰宝。有福、有难,都与对方分享、分担。别人不懂的秘密,独独她懂;别人 不知道的弱点,仅仅她知;别人不了解的真相,单单她了解。她时时、处处、事事, 全都摆出愿为你“两肋插刀”的姿态,你感激涕零,在她面前,五脏六腑,都让它 透明。然而有时,你做梦也想不到,你这种“推心置腹”的做法,正把你自己一步 一步地推向危险的深渊。有那么一天,你快乐而满足地哼着歌,一如既往地走在自 以为长满了鲜花的友谊大道上,冷不防一步踏空,跌落他人精心布置的陷阱里。你 惊慌,你挣扎;一心一意盼望那位口口声声把你唤作“知己”的人会适时前来搭救 你。然而,你被陷阱里的暗器弄得遍体鳞伤,你苦候着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你孤军作战,沉着应付,终于,在鲜血淋漓中逃离了陷阱。在你静静地疗伤时,你 的知己出现了。双目噙泪、一脸痛惜地安慰你。你痛定思痛,冷静地看她,愕然地 发现了一个可怖、可惊、可恶、可叹的事实:眼前这位时时刻刻说要为你“两肋插 刀”的“知己”,原来早就把刀抽了出来,狠狠地插进了你两肋!此刻,看到你安 然无恙地逃出她想设你于死地的陷阱,她的脸,难以自抑的挂着两行哀伤的“鳄鱼 泪”…… 稀有名词 渐渐发现:在年轻的族群里,“对不起”已经成了一个“稀有名词”。 学生做错事而被老师责备,通常化身为以下几派的掌门人: “温和派”低首敛眉,阴阴地把一切感受静静的关在心门里。 “漠然派”吊儿郎当地露出事不关己的表情,你气你怒全与他无关。 “激进派”昂首挺胸,对老师怒目而视,只恨两粒眼珠不能霎时化作两颗子弹, “嘭嘭”两声让你永远“有口难口。 “敢死派”反舌相讥、出言顶撞,用词之激烈、态度之无礼,着实令你叹为观 止。 武林诸派,各出奇招。独独“道歉派”像旷世瑰宝,永不现身。 孩子做错事而被父母责骂,立刻注渭分明地表明立场。 “自我捍卫型”一开口便石破天惊的喊道:“不是我!”声音凄厉,只差了没 有击鼓鸣冤。 “移花接木型”顾左右而言它,一找到可资利用的纰漏,便刻不容缓地嫁祸他 人。 “强词夺理型”搜尽枯肠,找尽各种各样或恰当或滑稽的借口来开脱自己,顽 强抵抗,死不认错。 各种类型,云集屋中;各种辩词,充盈耳中;偏偏父母最渴望、最企盼听到的 “对不起”,像千年旧曲,难得一闻。 此外,情侣拌嘴、夫妻吵架,都各持己见,不肯相让。有时,明明知道错在自 己,却依然想在语言上争个长短,仿佛道歉的话儿一出口,便理亏气短。 实际上,任何争执,如果错在自己,“对不起”这三个字,是具有魔术般的功 能的。它是“清凉剂”、是“润滑剂”,可以消除火气、化解焦躁;能够缓和气氛、 挽回感情。可叹复可悲的是:在人人逞强的现代社会,“对不起”一词已成毒药, 避之则吉。嘿!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