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职称断想 世界在变,风景在变,人心在变,不变的是知识分子对职称的那份执著,那份 苦恋,那份坚持。知识分子把职称看作一种名分,看做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注册 商标。 但在评定职称这样重大的鉴别上,却存在着一种选择上的偏颇。我较熟悉的职 业是医生和编辑,他们在职称的评定中,所展现的各种状态,引发起我一些断想。 究竟什么才是合格的医生?首先是能准确地解决患者的痛苦。这自然需要好的 医疗技术和一定的临床经验,并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记得在;临床上一位患者,消 化道出血,血化验尿素氮(BUN)升高,面对此病例,两位医生有两种不同的诊治。 一位是高年医师,一位是刚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生。硕士生考虑患者患有慢性肾炎, 现尿素氮增高应进行血液透析。高年医师认为尿素氮增高与消化道出血有关,四十 八小时之内应首先止血,待血止后做胃镜检查。果然,胃镜显示胃的病变导致吐血, 一个星期以后尿素氮明显下降。 在评定职称时,对硕士生临床时间的要求显著少于普通医师,也就是说,把硕 士生在校读书研究的时间滥充了临床时间。但研究与临床是两个概念,尤其是对医 学这样一个实践性极强、关系到人生死的学科,更不能忽略实际临床的重要意义。 一个医生如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好的理论也流于空泛。在评定职称时, 似乎只认定论文(须发在一流的刊物上)和外语才是硬指标,而临床与医德医风是 难以量化的软指标,于是客观上助长了某些医生重理论轻临床的倾向。他们认认真 真地钻图书馆、马马虎虎查病房,因为职称毕竟与面子、房子、票子、仕途都息息 相关。知识分子的职称情结真是微妙至极。 一位资深老编辑,年已过知命,看过的稿子比十八层楼还高,几十年来他在稿 海中淘金,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好作品。好作者。如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些作家, 都得益于他的发现与扶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有目共睹。 然而,就是这位老编辑熬到该晋编审的年头时,不幸又碰到了外语这只拦路虎。 而事实上当代文学编辑的工作大多与外语无缘,他们日日夜夜看如海如林的用中国 字写的稿,已经把透明的黑眼睛看成了混浊的灰眼睛,哪里还有多余的眼力旁骛别 国文字呀!然而晋升的条件是一视同仁的,也是斩钉截铁的。 于是已过天命的老者,披着一身的疲劳,顶着满头的白发,戴着600度的老花镜, 由儿孙搀扶,迈进了外语强化辅导班。大约有近半年的时间,老者顶着满天的星星 去强化记忆,晚上迈着瞒珊的步伐,顶着昏暗的月光强化辅导回来。这期间冠心病 抢救过两次,为压住一个劲往上窜的血压,各种降压药组成联合舰队集体挺进。谢 天谢地,过天命的老者终于通过了外语考试,不能不说这种通过有些悲壮,有些凄 婉,但更令人思索。 编辑的职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首先需要有奉献精神,然后要有好的手艺, 好的眼光,好的创意,帮助别人把衣服做得合体、漂亮、时尚、有个性,这样编辑 的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如果一个编辑忙碌的是自己的文章,对作者的文章只是敷衍,做出的衣裳经常 是捉襟见肘,那么他显然不适合作编辑(即使他的外语再好也无济于事)。他可以 去当作家,或其他可以表现自己的职业。 现在无论什么都讲接轨,接轨是不错,但要接到实处,接到点上。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