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智愚篇 第04节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四节 晏婴两度使楚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 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 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个 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答: “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 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说: “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 成又酸又苦的枳(zhi )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 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 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 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伺 机报复。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 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 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 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 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国无 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 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 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 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使楚国 的使臣。”一席话再次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说明: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透顶;一心想侮慢他 人的人,到头来必然会使自己的尊严扫地。 歧路亡羊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驰而来的一行车马,羊群 因受惊吓而四散。等车马过后,那人把羊唤拢,急忙赶回家。他仔细清点以后发现 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寻羊。杨子在一 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丢一只羊,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邻人 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杨子觉得这话有理,没有再往下 说。他目送着这一行人出了村口。 mpanel(1);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沿岔路 去搜寻。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没走多 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为难。焦急中任选了一条前去的路径。 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有岔路。那邻人无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只好往回 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正在家吃晚饭的杨子忽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找羊的人回来了。他 走出门去问那邻人:“找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杨子说:“你带了 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 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 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 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 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 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 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 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欹器的启示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 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 “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 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 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 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 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 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 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 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 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 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 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 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 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 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 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 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 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 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其父善游 一天,有个人走到江边,老远就看到一个汉子抱着一个婴儿,正要把他抛到江 里去。婴儿大声哭着、叫着,吓得用双手紧抓着汉子的衣襟挣扎着不放。 这时,围上来一群人。有人指着那汉子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汉子说: “我要把他放到水里去让他自己游水。” 那些人都感到十分诧异。其中一个人指着汉子说:“这么小的婴儿怎么会游水 呢?把他一丢进水里不就会没命了吗?”那汉子满不在乎地说:“这个孩子的父亲 十分擅长游泳,水性很好,因此孩子的水性肯定也好。把他扔到江里去,我们正好 可以欣赏小孩子游泳。” 听了那汉子的话,人们都摇头。其中有个人斥责汉子说:“你这人也太混账了! 他父亲擅长游泳,这孩子难道也肯定擅长游泳吗?我问,你父亲擅长什么?” 汉子回答说:“木匠。” 那人又问:“你也会木匠吗?”汉子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也擅长木匠。” 那人问:“你生下来就擅长木匠吗?”汉子说:“是长大后跟随父亲学的。” 那人说:“这就是了。你父亲擅长木匠,你不可能生下来就会木匠,而是后来 学的。你怎么能要求这个婴儿生下来就像他父亲一样会水呢?像你这样办事情,也 真是太荒谬了!”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 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扛竹竿进城 有一个鲁国人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去卖。当他走到城门口时便犯愁了,因 为他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将竹竿扛进城去。把竹竿竖起来进城门吧,竹竿比城门高出 一截;把竹竿横起来拿着走吧,竹竿比城门又宽出一截。他横着、竖着比划了半天, 搞得满头大汗,就是进不了城门。 这时,一个老头经过城门。他看见那人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自信地走过去对 他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人,但一生经历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长、城门小, 你为什么不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呢?那样不就变成竹竿短、城门大,可以毫不费 力地进城了吗?” 拿竹竿的人听了非常高兴,说:“太好了。” 于是他找来锯子,将竹竿锯成两段,然后进了城门。 可是,这个卖竹竿的人在城里转了一天,竹竿就是卖不出去。因为他没想到, 锯短的竹竿虽然是扛进了城,但是由于其用途不大,无人问津,所以几乎成了废品。 这则寓言既讽刺了鲁国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个自以为见多识广、喜欢乱 出主意、好为人师的老头。正是类似这老头的一些人的瞎指点,使许多好事都办糟 了。 宣王之弓 齐宣王有个特点,喜欢听别人对他说恭维话。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别人 说他不论多强硬的弓都能够拉开。其实,齐宣王自己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 不到三石。 齐宣王射箭时,常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 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势,故意拉起来试试。这些近臣们在 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认真的神情,装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 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慢慢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故意 停一下子就松开手。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如 果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 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 的。”……听了这些特别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心里乐滋 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 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 的啊!齐宣王只喜欢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欢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 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耻笑。 邾君为甲 古时候,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曾有一个国名为邾(zhu )的小国。这个国家 的将士所穿的战袍,一直用帛为原料。 因为用帛缝制的战袍不结实,所以邾国有个名叫公息忌的臣属向邪君建议说: “做战袍还是以丝绳作原料为好,战袍耐用的关键之一在于缝制必须严实。虽然用 帛缝制的战袍从外观上看也很严实,但是由于帛本身不大结实,我们只需一半的力 气就可以把它撕开。如果我们先把丝绳织成布,再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即使你用尽 全身的力气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觉得公息忌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担心一时找不到这种原料,因此对公息忌 说:“缝制战袍的人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的丝绳布呢?”公息忌回答说:“只要说是 国君想用丝绳布,老百姓还有生产不出来的道理吗?”邾君看到改变却国多年沿用 的以帛做战袍的传统并不困难,于是说了一声:“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随 后邾君下令全国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丝绳布做战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来,所以叫自己家里的人动手去 搓丝绳。那些因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脸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里的人又 走在别人前面搓起丝绳来了,于是借故到处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丝 绳布制作战袍,原来是因为他家里的人都擅长制作丝绳的缘故!” 邾君听了这种说法以后很不高兴。他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 丝绳布的生产,还是按老规矩用帛做战袍。 邾君不注意搓丝绳和提高战袍质量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仅以一些流言蜚语来决 定政策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通过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判断一个人的言行 是否正确,不能以某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该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 利益。 虎死撤备 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 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 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若石全家因为老虎 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 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为了增强防范 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 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这些周全的举措、巩固的设施 使老虎望而却步。整整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从若石家里得到任何好处。 一天,若石听山里人说发现了一只死老虎。他跑去一看,认出它就是经常出没 在自己住宅周围的那只虎,所以非常高兴。若石以为威胁自己的那只虎死了,等于 根除了心腹大患。于是,他放松了对野兽的监视;撤除了打虎的装备。家里的院墙 损坏了也不去修复;荆棘围成的篱笆破烂了也不去整补。他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生 活。 没过多久,一只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