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25 章 寻找佛祖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二十五、寻找佛祖 曼殊八月由日本东京回国,本想取道上海,南还故乡,少住罗浮,然后西入印度。 不料船经上海时,沾染痢疾,行动诸多不便,只好暂住虹口西华德路田中旅馆。中秋时 节,才抵达南京。应著名佛教大师杨仁山及长老大学者陈散原的邀请,主讲祗垣精舍。 祗垣精舍,是一所梵文学堂。所招学生皆是江南一带名刹古寺的僧侣。按原来计划, 参加学习的僧众,二三年后如能精进,即遣赴印度、日本学习梵文,为振兴佛教事业做 准备。曼殊在这里主要讲授梵文,尽管每天比较紧张,但他心情非常舒畅。这种舒畅, 首先是奥妙无穷的梵文给予他的,其次便是可以听杨仁山长老讲经。 在我国近代佛学史上,杨仁山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祖籍安徽石埭。二十多岁时 因大病卧床博览闲书,而接触到了佛经,从此便引起了浓厚兴趣。鉴于当时佛经刻版大 部分毁损,严重影响佛教的弘扬,他立志恢复刻经事业。于1866年,与王梅叔等在南京 合组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金陵刻经处刻印的佛经,以准确、清晰而闻名,流通于国 内各地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1878年,杨仁山开始在外交界服务,曾随驻英、法公使, 到过伦敦、巴黎。53岁时退出政坛,专门研究佛经,至使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学者。他 和国际佛学界也有过广泛的联系。曾和英人李提摩太合作,将《大乘起信论》译为英文 流通国外。在伦敦时,他结识过日本留学僧人南条文雄,托他回国后搜寻《大藏经》中 没有收录的中国古德著述二百八十多种,择要刻印……他实在算得上我国近代佛学史上 不可多得的人物。 届时,老人已年愈九十,可依旧是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又洪亮又深沉。 每每讲经时,老人常常正容端坐,目光睿智,那神情既像哲人在熟虑,又像常人在深思。 随着他面前香烟袅袅向上飘动,他便不疾不迟地讲述起来。在庄严静穆气氛中,把人逐 步引导到一种清静、虚无、深远的境界中。使人们须臾间就像置身于青山、绿水、小溪、 草地之中。人世间的烦杂,红尘中的喧嚣立时显得十分渺远。对妙悟通透的人来讲,杨 长老讲经,更如醍醐灌顶,受用无穷。曼殊自幼就是悟性极好的人,又饱经世故,把自 己平日所感所思拿来与长老的讲解相印证,有了更加深邃更加新鲜的感悟。 在祗坦精舍任教期间,曼殊在日本、上海、杭州等地又往返几次,尤其是一次抵达 日本时,因听器乐演奏会,而结识了一位弹筝少女百助,至使又一次掀起了他的情感波 涛,从而留下一组描摹他们二人爱情由始至终的传世诗篇: 其一 丈室番茶手自煎, 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 为向摩耶问夙缘。” 其二 慵妆高阁鸣筝坐, 羞为他人工笑颦。 镇日欢肠忙不了, 万家歌舞一闲身。 其三 碧玉莫愁身世贱, 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 半是脂痕半泪痕。 mpanel(1); 其四 丹顿裴伦是我师, 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休为佳人绝, 孤愤酸情欲语谁? 其五 相怜病骨轻于蝶, 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书一卷 他年重检石榴裙。” 其六 桃腮檀口坐吹笙, 春水难量旧恨盈。 “华严瀑布高千尺 未及卿卿爱我情。” 其七 乌舍凌波肌似雪, 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 恨不相逢未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