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3 章 自由之路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三 自由之路 “我有件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您知道吗?”路易斯・蒙巴顿说道。 在白金汉宫的一间私人客厅里,两位表兄弟亲密地交谈着,会晤无拘无束,不 拘任何礼宾仪式。乔治六世国王和年轻的海军上将肩靠肩地坐在一起,犹如一对同 窗多年的同学在边聊天边怡然自得地呷着茶。蒙巴顿急切地盼望举行这次会晤。对 他来说,表兄乔治六世国王是最后一个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的人,是他摆脱掉割断英 国和印度关系的这一倒霉差事的唯一希望。因为英王毕竟也同时兼任印度皇帝,因 而有权批准或者拒绝对副王的任命。 “我知道了。”乔治六世面带笑容心领神会地回答说:“首相已来这里拜会过 我,我对此表示赞同。” “您同意了?那么您认真考虑过吗?”蒙巴顿神情愕然地问道。 “当然考虑过。我对此斟酌再三,多方权衡。”国王热情洋溢地回答说。 “然而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使命。”蒙巴顿固执已见地说道;“所有人都认为 达成妥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目前根本不具备达成妥协的条件。我是您的表弟, 如果我亲赴印度,把事情办得糟乱一团,必然有损于王室的声誉。” “事情确实如此。”乔治六世辩解道:“但是,如果您能成功,请您想想,这 将给君王带来何等荣耀。” “您对前景过分乐观。”蒙巴顿一边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一边落座在沙发里。 年轻的海军上将每次走进这间小客厅时,心里不由自主地缅怀另一位表兄,他 的挚友威尔士亲王、温泽公爵戴维。在威斯敏斯特举行的结婚典礼仪式上,戴维曾 是他的男傧相,他本来应当加冕登基,继续出任英国国王。从儿童时代起,他们两 人过从甚密,友情甚笃。戴维国王爱德华八世,因在执政期间不能和其情人迪基[1] 结合,于一九三六年毅然决定让位。蒙巴顿当时多次表示,他们之间的友谊将一如 往日,始终不渝。 “命运往往如此令人不解地嘲弄人生。”蒙巴顿暗自思忖。一九二一年十一月 十七日,他曾作为他所敬仰的这位表兄的副官,第一次来到了印度,而现在他将义 不容辞地放弃这片土地。抵达的当天晚上,年轻的蒙巴顿在日记中写到:印度“这 个国家,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它,向往它”。在这次王室巡视过程中,他心满意 足,大开眼界。帝国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王储一行所到之处,受到极为隆重的欢迎 和盛况空前的款待。他们乘坐副王的黄白两色相间的专用列车,到全国各地旅行; 逗留印度期间,王室牢不可破的盟友、印度各土邦王公,纷纷前来朝觐效忠。他们 终日观看马球比赛,参加围猎老虎活动,身骑骆驼在皎洁月光下悠闲散步,或者出 席王公们举行的盛大舞会和豪华丰盛的酒宴。离开印度的时候,蒙巴顿在日记中写 到:“印度是世界上无以匹敌的神奇国度,印度副王的御座令世人赞叹不已”。 mpanel(1); 乔治六世刚刚证实,现在这个“令世人赞叹不已”的宝座已属于他。 一片短暂寂静笼罩着白金汉宫的小客厅,好象一股激情突然压抑着国王。 “遗憾的是,”他怅然说道:“当您在东南亚作战时候,我很想到那里看望您, 然后顺道访问印度,但丘吉尔执意不肯。大战结束后,我期望能有一天访问印度。 现在看来很难成行。”“这实在令人伤心。”他继续说道:“我登基出任印度皇帝, 然而从未能到那里看看。在伦敦我将失去皇帝称号。” 事情确实如此。乔治六世逝世之前,确实未能踏上这个斑驳离奇国家的土地, 亲眼目睹这颗从他长兄那里继承下来的帝国王冠上的瑰丽宝石。他既没有机会欣赏 捕猎老虎的惊人情景,观看全身披挂金银饰物的大象队伍,也没有机会接受缎裹丝 缠,一身珠光空气的王公们的朝觐。他所得到的,仅仅是维多利亚女皇餐桌上的残 羹冷肴。他即位执政,似乎未列入英国历史议程,然而他将经历英国历史上最悲惨 的时刻。一九三七年五月的一天上午,坎塔伯雷主教以上帝的名义宣布,乔治六世 出任大不列颠、爱尔兰和英国海外自治领地的国王,宗教信仰的保护人,印度各邦 的皇帝。自此,在地球九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有二千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 地以不同形式和大英帝国联系起来。乔治六世执政期间,唯一伟大的成就就是逐渐 丧失这笔家产。昔日,乔治六世身兼英王和印度皇帝,统治着庞大帝国,其疆土之 大足以使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帝国、成吉思汗、哈里发们[2] 和拿破仑望洋兴叹; 如今,他将了结一代君王统治,致使小岛王国变成普通的欧洲国家, “我知道我将退位。”他喟然长叹一声;“我知道我将失去英王兼印度皇帝的 称号,但是,如果割断和印度的所有联系,我心里会感到极度难过。” 乔治六世清楚地意识到,大英帝国的黄粱美梦业已烟消云散,他曾祖母的大臣 们创建的全部光辉业绩注定要土崩瓦解。然而他不遗余力,企图赋予这一事业一种 新的形式,以某种和当今时代潮流并行不悖的方式,使帝国的一切得以继续保存下 去。 “如果独立的印度拒不加入英联邦大家庭,那将是一场灾难。”乔治六世用着 重语气说道。 英联邦是独立国家的庞大共同体。鉴于共同的传统,共同的历史,以及和大英 帝国的特殊关系,它将这些国家联系起来,从而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作为 联邦的中心,英国在世界之林中举足轻重,一呼百诺,犹如昔日大英帝国的声音。 伦敦城一如往日,仍然是地球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宗教、贸易和金融中心。大英帝 国已经寿终正寝,然而其幽灵可以使乔治六世统治下的小岛王国,在欧洲各国中占 有特殊地位。 为了实现上述梦想,独立后的印度必须加入英联邦。如果印度表示拒绝,其他 有朝一日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无疑将走它的道路。这样一来,英联邦必然变成白 色人种统治下的海外领地的俱乐部,而不是国王期望在大英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强大共同体组织。 首相和工党丝毫不同意国王的野心勃勃方案。艾德礼未对蒙巴顿作出任何关于 把印度留在英联邦的打算。乔治六世身为一国君王,无奈实权旁落,无计可施。然 而其表兄弟,则可将这一方案强加于人。对此,年轻海军上将比任何人更能理解国 王的希望。王室其他成员中,任何人没有象他如此频繁地到古老帝国各地旅行,任 何其他英国人没有象他那样对分割帝国感到痛心疾首,愁肠百结。一月份这一天, 在白金汉宫小客厅的壁炉前,维多利亚女皇的两位曾孙秘密决定:通过英联邦组织, 永远高擎大英帝国的火炬。 蒙巴顿勋爵负责实施这项决定。在动身飞往新德里之前,他终于说服艾德礼允 诺同意,关于把印度留在英联邦事宜,他将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未来几星期内, 印度新任副王将竭尽心力,搜索枯肠,施展谈判本领和才华,完成这天下午在乔治 六世的客厅里所商讨的任务:永恒地维护印度和英国王室之间的关系。 看来,路易斯・蒙巴顿比任何人更适宜出任印度副王的职务。当他尚在襁褓之 中,在为他举行的洗礼仪式上,蒙巴顿一拳打落了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皇的夹鼻眼镜, 显示了他有朝一日登基为王的天赋本能。蒙巴顿的家史可上溯至四世纪,他的直系 始祖是查理大帝。当时,或者在此以前,他和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西 班牙国王阿尔方索十三世、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一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希 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均有血统或 者联姻关系。对于路易斯・蒙巴顿来说,大凡欧洲各国危机,均系一家内部事务。 一九○○年,欧洲各国空缺王位寥寥无几。维多利亚女皇的掌上明珠、孙女黑 森[3]的维多利亚公主,和其表兄巴顿堡[4]的路易斯亲王的第四个孩子,由于通过 他人介绍,才得以领略国王生活的乐趣。童年时代,每当夏季来临,他前往飞黄腾 达的表兄的城堡内消暑度假,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 会忘记,在温泽[5]城堡芳草萋萋的草坪上举行的茶会上,绝大多数宾客头戴王冠; 他乘坐沙皇的专用游艇,尽情畅游消遣;在圣彼得堡郊区的森林中,他在表兄沙皇 太子阿列克谢及其妹妹女大公玛丽亚的陪同下,长时间地悠闲漫步。他曾狂热地爱 上了玛丽亚。 高门贵胄出身的年轻蒙巴顿,本来可到欧洲某一宫廷安享闲适的达富贵人生活, 度过日趋没落的锦衣玉食、官高爵显的荣华富贵的一生。但是他选择了与此截然不 同的道路,今天正处在这一异乎寻常生涯的鼎盛时期。 一九四三年秋天, 当蒙巴顿年方四十三岁时, 温斯顿・丘吉尔正在物色一位 “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才”,旋即任命他为东南亚战场盟军最高司令。如此重大的职 务和使命,唯有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领导下的欧洲战场盟军最高指挥部可与 它相匹敌。一亿二千八百万人从此置于他的统率之下。迄今为止,东南亚盟军最高 指挥部尚未取得任何战绩和荣誉,他所面临的情况异常困难:“军队士气低落,气 候条件恶劣,敌人咄咄逼人,盟军连吃败仗。” 蒙巴顿的下届同僚中,大多数人比他年长二十多岁,而且军阶也比他高。某些 人认为他不过是位绣肠公子而巳,仅仅凭借与王室的关系,混上一身海军上将军服。 蒙巴顿竭尽全力,重振军队士气,他经常巡视各线阵地,强迫将领们冒着缅甸 热带季风带来的倾盆大雨,继续奋勇作战;他坚持不懈地敦促伦敦和华盛顿上级指 挥机构,源源不断地运送士兵们不可缺少的军需品。在不长的时间内,他的努力取 得了成果。一九四五年,这支昔日士气低落、濒于瓦解的军队,取得了陆地上对日 作战以来最辉煌的战果。由于原子弹爆炸[6] ,它的统率未能实施气势磅礴的代号 为“拉链行动”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以大胆的水陆联合行动,收复马来亚和 新加坡,其作战规模仅次于诺曼底登陆战役[7]。 从少年时代起,蒙巴顿决定选择海军生涯,打算沿着家父的足迹走下去。他的 父亲远离故里德国,应募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后来晋升为海军大臣。当蒙巴顿刚刚 开始军事学校学生生活之际,一场不幸事件突然袭来,结束了父亲的行伍生涯。第 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场仇德浪潮席卷英国,蒙巴顿的父亲由于原籍德国被迫辞去 大臣职务。他心灰意懒,后应乔治五世[8] 劝告,将其名巴顿堡改为蒙巴顿。海军 候补生路易斯・蒙巴顿勋爵发誓有朝一日,他定将重新夺回父亲因民族主义仇恨运 动而失去的官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象在其他和平时期一样,任何军官在其生涯中必然晋升 缓慢,平淡无奇。在这段时间,蒙巴顿在其他活动方面超凡出众,引人注目。他英 姿挺秀,风流倜傥,热情奔放,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的捕猎对象。经过大战浩劫之后, 新闻界对渴望寻欢作乐人们的轶事趣闻极为敏感,兴趣倍增。一九二二年,蒙巴顿 和姿色艳丽、家产万贯的埃德温娜・阿什利女士结婚,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流社会。 每个星期,几乎所有报纸、杂志,均要刊登这对入时夫妇的数帧照片,或者披露几 件风流趣闻:蒙巴顿夫妇在诺埃尔・考沃德[9] 陪同下前往剧院看戏;蒙巴顿夫妇 在阿斯科特剧院皇家包厢内赏戏;运动员路易斯勋爵在地中海破浪滑水;蒙巴顿参 加马球比赛。蒙巴顿本人从不否认,他喜欢出席豪华的酒宴,或者外出游山玩水。 然而在人所共知的形象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形象,每当欢乐结束之后,它再次居 于首要地位。 年轻的勋爵没有遗忘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在海军军官中,他最富有自觉精神 和雄心壮志。每当工作时,他精力过人,往往把同僚们弄得精疲力尽。蒙巴顿坚信, 未来战争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畅通无阻的通讯体系,就 不能赢得战争。因而他孜孜不得地悉心研究无线电通讯技术。一九二七年,他结束 了在皇家海军通讯高级班的学习,晋升为少校军阶,并立即着手编写海军第一部无 线电通讯实用教科书。他深深地迷恋上科学技术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潜心研究物 理、电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无线电通讯。他结识一大批朋友,其名字从未在出席社交 界活动的名人专栏中出现。他们当中有工程师、学者、飞机制造专家和机械师。他 成功地引导皇家海军,使其重视法国著名火箭专家罗贝尔・埃斯诺・佩尔泰里的研 究工作。 罗贝尔在其著作中预见性地描绘了未来V-1型飞弹、导弹和人类登上月球 的情景。在瑞士,蒙巴顿发现一种速射高射炮,可击落“斯图卡式”[10]俯冲轰炸 机。经过数月努力,他终于说服举棋不定的皇家海军采用这种高射武器。 在消遣娱乐活动方面,蒙巴顿同样精力旺盛,有条不紊,往往取得最佳成绩。 开始玩马球时,他将比赛摄入电影胶片,然后用慢镜头分析著名马球冠军的技术动 作。他科学地研究马球球棍的形状,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球棍。上述努力虽然未能使 他成为马球球星,但他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并且后来编写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 球著作,他所领导的马球队也成绩斐然。 蒙巴顿本能地熟谙日耳曼人的特性,因而怀着日益不安的心情注视着希特勒上 台和重新武装德国。同样,他心绪忧伤,不抱任何幻想地观察看政治制度的发展情 况。他的舅父尼古拉二世在政治制度演变中,从沙皇宝座上被赶了下去。三十年代 期间,蒙巴顿夫妇日益减少在社交界抛头露面,而越来越多的时间致力于提醒朋友 们和政界人物注意,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日益临近,即将爆发。 一九三九年六月,路易斯・蒙巴顿怀着自豪的心情,出征一驱逐舰舰队司令的 职务。同年八月二十三日,他指挥的“凯利号”驱逐舰开始服役。数小时之后,电 台宣布,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凯利号”舰长立刻明白,这一消 息意味着战争爆发指日可待。他命令舰队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以使战舰三天内出 海远航。通常情况下,一艘新军舰下水需要三个星期的准备工作。 十一天后战争爆发,当时蒙巴顿手拿刷子,身体空悬在军舰一侧,正和船员们 一起忙着为“凯利号”涂抹伪装油漆。翌日,“凯利号”紧紧咬住一艘德国潜艇。 蒙巴顿命令说:“我决不会放走这艘舰艇。不把它击沉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决不会 离开这里。”“凯利号”多次护卫其他舰只穿越英吉利海峡,在北海追踪德国鱼雷 艇,在浓雾笼罩的海面上,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援救在纳尔维克[11]战役中惨遭 失败的六千名幸存者。在北海海面的一次战役中,“凯利号”尾部被鱼雷击中,锅 炉设备遭到破坏。蒙巴顿拒不凿沉战舰,他将全体船员安全转移;而自己只身在伤 痕累累的军舰上整整飘流一夜。之后,他和十八名自愿突击队员一起,终于把战舰 拖回港口。 一年以后,一九四一年五月,在克里特岛[12]近海的―次战斗中,幸运之神抛 弃了“凯利号”。战舰被一颗炮弹击中,数分钟后沉入海底。路易斯・蒙巴顿忠于 自己的誓言,伫立在驾驶台上,直到战舰被汹涌的波涛吞没。他和其他幸存者一起, 双手紧紧抓住唯一的一只木筏,在海水中浸泡负小时。木筏周围的水面上,到处覆 盖着一层燃料油。在德国轰炸机的密集火力下,他鼓励大家,带领他们高唱民族歌 曲。鉴于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气概,蒙巴顿荣获《服务优异十字勋章》的最高奖赏。 他所指挥的战舰,由诺埃尔・考沃德拍摄成题为《我们的戎马生涯》电影,将永远 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五个月后,丘吉尔正在物色一位骁勇善战的人,负责指挥“联合行动”。这是 一支旨在研究未来进攻欧洲大陆的技术而建立的登陆部队。蒙巴顿被丘吉尔选中。 对他说来,此项使命可以充分满足他对科学的好奇心,激起他丰富的想象力。他暗 自发誓,必须首先采纳任何新的创见,为此,他的指挥部对所有人开放,其中有发 明家、学者、技术人员、工程师,甚至某些思维离奇古怪的人。他们提出的某些方 案,诸如用木材浆和冻结的海水混在一起,建造一艘巨大的冰山航空母舰,看来显 得异想天开,荒诞不经。然而其他方案则颇具匠心,切实可行,如铺设一条横穿英 吉利海峡的水下输油管道,以及为在诺曼底登陆修建人工港口和建造船只。鉴于上 述辉煌成就,方案的倡导者在四十三岁那年被任命为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 现在蒙巴顿四十六岁,准备承担一生中最艰巨的任务。此时他年富力强,博学 多识。由于海上战斗生活和多年担负重要职务,他遇事当机立断,指挥若定。他既 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抽象的思想家,然而他心智敏慧,富有精辟的分析能力。他深 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当他还是一位青年军官时,在一次划船运动比赛中,他指挥的 小组由于采用他发明的别具一格的划船方法,最后终于一举夺得冠军。当有人指责 他的别出心裁的划船方式时,他冷冰冰地反驳说:重要的是“必须第一个到达终点 线”。 蒙巴顿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富有必然取胜的精神面貌,为此,他的诽谤者认 为,这正是他的傲慢所在。当丘吉尔任命他出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时,他请求给 予二十四小时考虑时间。 “为什么要考虑这么长时间?”丘吉尔抱怨说:“难道您感到无力胜任此职吗?” “阁下,我的天赋弱点在于过分相信自己。”蒙巴顿反驳说。 在未来的数星期内,维多利亚女皇的曾孙大概对自己不会如此始终不渝地自信 吧。 ※ ※ ※ ※ ※ 甘地每到一地,总是举行同样的仪式。这位活着的亚洲伟人每次抵达一村庄后, 首先走进一间茅屋,当然最好是穆斯林居住的房舍,然后请求主人予以款待。如果 遭到拒绝――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甘地再去叩另一家的门。 他透露说, “如果大家都拒不接待我,我只好到树荫下歇歇脚。”甘地依靠村民施舍的食物度 日,诸如水果、蔬菜、山羊奶和椰子汁。 每天,甘地按照周密的计划进行活动。对他来说,时间犹如一件时刻萦绕脑际 的头等大事。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上帝的恩赐,必须用来为人类服务。因而他精密 安排时间,随身携带一件稀世之物――一只价值八个先令的英格索尔牌怀表――, 用一条细绳系在腰部。他每天凌晨二时起床,诵读《薄伽梵歌》,然后进行晨祷。 之后,他蹲在地上,用铅笔书写回信。他的每支铅笔一直使用到手握不住笔头时才 扔掉,因为在他的眼里,铅笔是某个兄弟的劳动成果,如果浪费它,意味着你对他 的劳动无动于衷。每天清晨同一时刻,他饮用掺盐凉水,清洗肠壁。甘地热衷于自 然疗法,相信它能带来好处,消灭肠内毒素。如果圣雄请求某一信徒为他洗灌肠壁, 那么后者心里明白,他和甘地已成莫逆之交。太阳出来时刻,甘地走出茅屋外出散 步,和村民们会晤交谈。 为了恢复某地的平静和安全,甘地发明一种独特的方法。每次抵达一村庄时, 他首先寻找一位愿意聆听他教诲的印度教徒负责人和一位穆斯林负责人。找到之后, 他说服他们居住在一起,使之成为维护该村宁静气氛的保证人。如果穆斯林攻击同 村的印度教徒,那么穆斯林负责人必须保证进行绝食,直至死去;印度教徒首领也 必须恪守同样的誓言。 在诺阿卡利县各地血迹斑斑的道路上,甘地不仅仅致力于泯除穆斯林和印度教 徒之间的怨恨,呼吁他们要兄弟般地和睦相处。每当他感到某一村庄的局势发展对 他有利时,他的仁爱宣传立即涉及到更广泛的范围。对他来说,印度是由广大的穷 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农村组成的,正象他每天访问的村舍一样。他比任何人都了解 印度农村。他殷切地希望,新生的印度必须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村,为此必须使它们 摆脱往昔的陈规陋习。 “我想告诉你们如何保持你们村庄的饮水卫生,如何保持你们的个人卫生,” 他向村民宣布说:“我将教你们如何更好地利用你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从你们 头顶上的苍穹中汲取生命力,如何吸收你们周围的新鲜空气,增强你们的生命力, 如何合理地利用太阳之光。” 这位年迈的先知,具有无穷尽的精力。他执拗地相信,必须用具体行动改变现 实。无论是为一位麻风病人配制一副泥土混合药剂,还是准备和副王讨论,甘地往 往同样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他的不少信徒为此大为恼火,认为办事必须分清轻重 缓急。他陪同村民们来到林边,有时帮助他们择地打井。他视察公共厕所,如果某 村庄没有公厕,他告诉他们如何建造,甚至和村民们一起施工。甘地认为印度人口 死亡率过高的原因,在于卫生条件恶劣,因而他多年来奋斗不息,反对在大多数人 赤脚走路的地方随意吐痰、 擤鼻涕、 大小便的恶习。一天,他心血来潮地说道: “如果我们全体印度人同时吐痰,那么唾液可形成一泓潭水,足以淹没三十万英国 人。”然而当他看到一位农夫正随地吐痰时,他立刻和颜悦色地加以制止。他走进 村民的家里,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木炭和沙土制作饮水过滤器。甘地经常这样说:我 们现在所作的事情与我们有能力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差异表明,我们能够解决当今人 世间的大部分问题。 甘地每天晚上举行祈祷大会, 同时邀请穆斯林参加。 晚祷会上,他首先诵读 《薄伽梵歌》,然后有意识地背诵几段古兰经经文。会上任何人都可以向他提出任 何问题。一天晚上一位村民请他不要在诺阿卡利地区浪费时间,最好还是回到新德 里和真纳以及穆斯林联盟进行谈判。 甘地回答说:“一位领导人仅仅是他所领导的人民的化身。但是后者首先需要 有人指引带路,以实现自身的平静。”他继续说道:“人民要求和睦相处的愿望, 必然在其领袖们的行动上得到反映。” 甘地认为,如果穆斯林居民同意恐惧不安的印度教徒返回家园,这说明该村已 理解他的教诲。然后他上路启程,奔向十五或二十公里以外的另一村庄。他们往往 在七点三十分动身。甘地走在前面,后面紧随一帮信徒,离开芒果树掩映、池塘纵 横的村庄。在他们经过的地方,一群群鸭鹅发出嘎嘎的叫声。他们艰难地行进在树 根丛生、尖石嶙峋的蜿蜒曲折小径上,或者穿过一片片沼泽地和布满荆棘的不毛之 地。有时他们陷入深过膝盖的淤泥里。抵达目的地时,圣雄赤裸的双脚往往鲜血淋 漓。开始工作之前,甘地把脚浸泡在热水盆内,然后沉浸在苦行游说活动的安逸享 受之中。他吩咐忠诚不渝、妩媚多姿的侄孙女摩奴,用一块石头为他按摩双脚,减 少痛苦。 ※ ※ ※ ※ ※ 三十年来,为了追求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印度的解放事业,甘地拖着这 双布满伤痕的双脚,走遍印度各地遥远的偏僻地区,巡视成千上万个类似他今天访 问的农村,生活在肮脏不堪的麻风病人和穷不堪言的贫民窟中间,出没于巍峨壮丽 的帝国宫殿的客厅里,身陷阴森可怖的监牢中。 乔治六世和路易斯・蒙巴顿的曾祖母在德里平原被宣布为印度女皇时,莫汉达 斯・甘地还是一位年仅八岁的小学生。对他来说,这场盛大隆重的典礼往往和一首 滑稽歌谣联系起来。他的家乡波尔班达尔城位于阿曼海之滨,距德里约一千二百公 里。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唱道: 英佬似巨人, 印人何其小; 肉食者治人, 身躯六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