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22 章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二二章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 却说屈原被如狼似虎的武士轰出了宴会厅,这一打击胜过不久前被罢黜左徒之官十 倍,从此他再也不能参与朝政,不能与怀王图议国事,商讨如何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了。 他清醒地认识到,如火如荼的变法改革就要夭折,齐楚联盟就要被拆散,六国合纵就要 解体,楚国的山河就要沦丧,楚国的百姓就要遭殃,未来统一天下者不是楚,而是秦。 需知这是他六年惨淡经营的成果,一腔心血的结晶,一朝付之东流,他怎能不心碎欲裂, 肝肠寸断呢?犹如一个农夫,辛勤耕耘一年,到秋天庄稼长得秸粗秆壮,籽粒饱满,丰 收在望,突然袭来一阵冰雹,砸得满地如同麻穰,颗粒无收。一家数口的衣食所需全依 赖这块土地,这片庄稼,老天如此绝情,怎不让这位农夫心痛如绞呢?其实,这个比方 并不十分恰切,农村老汉毕竟只有一个家庭,三五张嘴巴,而屈原所面对的却是偌大的 一个楚国,乃至整个天下,是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啊!然而碰到这样良莠不分,是非不 辨的国君,屈原真是无可奈何,有口难辩。那天下午,他被武士们逐出宴会厅后并没回 家,而是站在宫门口,等待怀王回心转意,改变主意,一直等到太阳下山,宴罢席散, 官员们相继醉醺醺地步出厅门,纷纷议论着秦楚联盟之事。其时早有公差将公告张贴在 宫墙之上,屈原随众人趋前观看,视线模糊,知道已无可挽回,不由自主地在长街上游 荡,也不知何时何人搀扶着将他送回家去。 百姓获悉屈原为奸佞所害,个个不平,人人愤恨,成群结队地登门安慰,几天来屈 原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精神萎靡,但是百姓们的关怀、爱戴和激情感染了他,他觉得 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民尽力,继续进谏怀王,与群小争辩。然而,“从此永不得参与朝 政”,他失去了与王图议国事的条件,几次欲拜见怀王,都被拒于宫门之外;写了数份 奏章,也都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大约为子椒、靳尚之流所扣压,怀王根本不曾见到。 此时的屈原,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力无处使,苦恼,焦虑,忧愤,压抑,憋闷, 窒息,仿佛正做恶梦,前胸压着一块巨大的砧石,大约有数千斤之重,压得他欲喊无声, 欲爬难起,欲跑手脚皆不能动,欲掀掉砧石无力,只压得他胸闷腹胀,苟延残喘,奄奄 待毙。也是急中生智,在这万般无奈之际,屈原突然想到了作诗。在此之前,屈原每当 有新诗问世,百姓和臣僚无不争相传诵;怀王也十分喜欢他的诗,每每读后兴奋激动不 已,催他再创新作。他想,将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写成诗,千人传诵,万民播扬,群小必 无法扣压和封锁,传到怀王那里,怀王诵之,也许会悔悟猛醒,取消先前那错误决定。 只要允许他参与朝政,屈原就有办法,有用武之地,楚便有希望。基于这一目的和出发 点,屈原挥毫作诗,一气呵成,这便是《九章》之首的《惜诵》。 惜者悼惜也,诵即进谏,以沉痛悼惜的心情来陈述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屈原一心为国,忠言直谏,却反而遭谗见疏,受到一系列的打击和迫害,最后陷入 了“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要退避不说,无人理解我,向前申诉,又 不听我的话)的困境,他不由得大声疾呼,在诗中反复申陈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和光明 磊落的心迹。他发誓:“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我的陈述如果不是出于忠 诚,那么苍天完全可以作证),并请五帝六神和公正的皋陶来裁决。“言与行其可迹兮, 情与貌其不变”(我的言行一致可稽可查,我的表里如一不会改变),他以自己表里如 一的人格来作保证。 屈原作为楚国现实政治斗争中进步势力的代表,他的不幸遭遇,直接牵涉到国家的 命运,民族的安危,因而发愤抒情决不只是为他个人,而是为了争取整个进步势力斗争 的胜利,这是他无畏无惧的力量源泉。尽管他身处逆境,但却并没有听从厉神“何不变 其志也”的劝告,一阵犹豫彷徨之后,他以高洁芬芳的花草为象征,申述自己决不与世 同流合污、变节易操的坚强意志。尽管环境险恶,内心痛楚,他仍不忘修德,表现了一 位忠心耿介的志士仁人的心灵和形象。 这首诗,屈原主要是表述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光明磊落的心迹,痛惜忧愤的感情, 因而将抒情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把心理描写作为描写的重点,要尽可能地描述得凄婉 鲜明,迭宕回环。写这首诗的目的固然在于劝谏怀王回心转意,但它的读者却主要是千 百万黎庶,因而屈原力求语言的大众化,用了许多妇孺皆懂的词语,诸如“众口铄金”、 “惩羹吹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