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20 章 计强公室 行堕三都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二十章 计强公室 行堕三都 ---------------------------------------------------------------- 公元前498年,孔子五十四岁。 孔子做大司寇不到两年,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而且把鲁国治理得政清民 安,一派盛世升平景象。孔子执法,不同于他人,罪大恶极者固然也绳之以法,甚至处 以死刑或极刑,如淳于氏就被车裂于市,但更重要的是以仁德,以礼制教化人民,使人 民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何为荣,何为耻。他说:“以政法诱导之,以刑罚整顿 之,民暂免于罪过,却无廉耻之心。以仁德诱导之,以礼教整顿之,民不仅有廉耻之心, 且心归服矣。”审理诉讼案件,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的奋斗目标是从根本上消 灭诉讼案件。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了,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男的勤 于农桑,女的严守贞节;市场上诈骗行为绝迹,公买公卖,童叟无欺;乡校星罗棋布, 读书声琅琅盈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敬互爱,互让互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署衙清静,诉讼日稀……如此政绩斐然,万民岂能不称颂。鲁定公与季桓子自然也很满 意。 孔子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不仅忙他司寇府的本职工作,而且鲁定公常召他进宫,请 孔子讲为政,讲治国,讲御民。定公深深感到,满朝文武之中,孔子不仅最有才干,而 且也最忠诚于他。季桓子也三日两头召见孔子,把自己冢宰的份内之事推给孔子去办。 孔子有令必从,从不推托,件件谨慎,样样认真,俱都办得十分出色,而且谦恭有礼, 从无僭越之举,彼此配合得异常默契。忽一日,季桓子对孔子说:“昭公出亡晋国,死 于乾侯。昭公夫人吴孟子新亡,合葬于墓道之南。因系出亡之君,不近祖墓,以示贬意。 不料国中耆老,皆议斯非,言斯‘子彰父恶’。敢请大司寇明教于斯。” 孔子回答说:“昭公出亡,确系令先君所逐。死后冢宰又不许合葬于祖墓,如此, 令先君逐君之罪将永存不灭,岂非子彰父恶乎?” 季桓子请问道:“墓土已封,无法改葬,有无他法,掩灭先严之罪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这却不难,只须将墓道向南放宽改筑,将昭公墓合并于祖墓, 归入墓道之中,贬君便成了昭彰不臣之罪,令先君不臣之迹亦就掩没无存了。” 季桓子拱手谢道:“幸得大司寇指教,以掩没斯父子之罪,敢不唯命是听!” 季桓子立即令冉求等督工改筑,朝野上下,有口皆碑,盛赞季桓子远比其父贤明, 能够礼贤下士,任用贤人。孔子自然也并不与季桓子争功,把鲁国的开始强盛和大治的 功劳全记在季桓子的账上。 在季桓子看来,鲁国即季氏,季氏即鲁国。他认定,孔子虽忠于社稷,但更忠诚国 民。国民要富,鲁国要盛,非依赖孔子不可!恰在此时,又有人为季桓子买来了一批江 南佳丽,季桓子更加沉湎于酒色之中,无心问政。他认为,这样美梦于温柔之乡,远比 被政事弄得焦头烂额舒服得多,幸福得多。由于长期迷于声色,荒淫无度,精力和身体 每况愈下。于是,他奏明鲁定公,委任孔子代理冢宰之职,并参与国事的讨论。季桓子 想,代理而已,若不如意,随时撤销。这样以来,既可在鲁定公和天下人的心目中改变 季氏弄权的印象,又可充分借助孔门弟子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势力。鲁定公自然十分赞同, 孔子代理冢宰,可以强公室,抑私家,削弱“三桓”的势力,改变鲁君世代受人摆布的 局面,因而二人一拍即和,但却是同床异梦。孔子半推半就,也就欣然接受了。在鲁国 的贵族统治集团中,除有名无实的鲁定公和掌握实权的季桓子,这时的孔子已跃居为第 三号人物了。 mpanel(1); 孔子回到家中,喜形于色,笑容可掬,立即命家人杀猪宰羊,设宴庆贺。子路心直 口快,见夫子兴奋得不能自抑,便开口说道:“由尝闻夫子言,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 喜。如今夫子‘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喜不自抑,岂不是自食其言吗?” 孔子笑哈哈地说:“由呀,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师今日之喜,亦依古人之言, 即君子乐以贵下人也。” 子路问:“何为乐以贵下人?” 孔子回答说:“喜得高贵之位,可以向在下之人劝善惩恶,实现余生之志,难道还 不值得高兴吗?” 子路不再多言,与一班同学入席共饮,尽欢而散。 孔子自五十一岁出仕为官,做中都宰,到五十四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 国政”,前后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三、四年内,无论外交内政,都取得了 显著的政绩,可谓官运亨通,这就更坚定了他实现理想的信念,于是他在筹划着下一步 的打算。 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是坚定不移的,他对定公虚位,三卿擅权,家臣跋扈的混 乱局面很不满意。他感到唯一的出路便是强公室,即树立国君的绝对统治权威;抑三卿, 即使三卿特别是季氏严守臣道,不得僭越;贬家臣,即使家臣老老实实地效忠于主人。 总之,要使鲁国按照周礼,按照贵族等级制封建社会的秩序治国安民,然后以“仁政” “德治”的鲁国为基础,扩大“仁政”影响,尊天子,服诸侯,统一天下。这便是孔子 的抱负与理想,是他一生追求而为之奋斗的目标。 公开提出“强公室,抑三卿”,“三桓”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孔子分析了鲁国政治 形势和各方面的力量,清楚地看到了“三桓”与各自家臣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费邑是季孙氏的封地,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