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3 章 归里主婚 观庙教子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十三章 归里主婚 观庙教子 ---------------------------------------------------------------- 一只航船,在汹涌的洋面上险些被风浪掀翻,一旦抵达港口,便觉安全,坦然;孩 子在外受人凌辱,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常常委屈得放声大哭;千禽日暮回巢,万兽黄 昏归穴,它们的巢穴并非都那样安全、温暖和甜蜜,但却俱都喜气洋洋,因为这是它们 自己的家;太阳早晨喷薄出山,中午热似火球,日行八万里而不知疲倦,将无限的光和 热慷慨地洒向人间,赐福于万物,傍晚落山,依然是红彤彤的笑脸,夕照描绘着美好, 晚霞染红了天边,毫无凄凉悲哀之感,因为这是它应得的归宿。孔子率弟子在齐近三年, 这是颠簸的三年,被凌辱的三年。如今在苍茫的暮色中回到了曲阜,尽管如今的鲁国依 然是“危邦”、“乱世”,乱糟糟的程度较三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一踏上这块滚 烫的土地就觉得心安和快慰,因为这毕竟是他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啊!…… 孔子的家不仅是温暖的,而且是炽热的。他是这个家庭的星星,有了他,这个家庭 才灿烂明亮;他是这个家庭的月亮,有了他,这个家庭才和谐美好;他是这个家的太阳, 全家人都星月般地围绕着他转,他是这个家庭的主宰者。这里有他忠厚的哥哥,贤慧的 嫂子,可爱而美丽的妻子。还有二十三岁的侄子子蔑,英俊萧洒,业已成婚;二十二岁 的侄女无加,出落得如花似玉一般;调皮的伯鱼已经十八岁了,亭亭玉立,像一支出水 的荷箭;十六岁的女儿无违更加文静贤淑。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然而从迅速成长的晚 辈看,又似乎是漫长的,后生催人老啊!孔子突然归家,像春天来到这块小小的天地, 顿时天变暖了,风变薰了,地变绿了――一派复苏,活跃和生机。全家大小又像一团火, 灼烤着他,燃烧着他,融化着他,使他忘记了苦恼、忧虑和不安。一连数日,这个家都 像滚沸的肉锅,冒着蒸腾的热气,温暖和馨香笼罩着每一个家庭成员。 静谧的深夜,孔子的房间依然闪着明亮的灯光,夫妻对灯而坐,妻子正在向丈夫娓 娓地讲述着别后的一切,有喜,有悲,有爱,也有恨。孔子感激多年来妻子为这个家庭 所付出的辛劳和做出的贡献,他站起身,绕过几案,与妻子并肩而坐,将妻子揽在怀里, 借着跳动的灯光端详着妻子的面容,像花烛夜第一次端详着这位远离家乡的宋女那样。 当他发现妻子鬓角上那根根白发,心就像第一次发现母亲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衰老时那样 紧缩。自己抛家舍业,别妻离子流浪在外,三年来却一无所成,理想依然像烟雾笼罩的 大海那样迷茫,而妻子却被家庭重负压得像母亲那样过早衰老,这怎能不使他感到内疚 和不安呢?他尽力驱赶着心灵上的阴影,隐匿着感情上的忧郁,使妻子这个久别重逢之 夜过得更愉快些,更幸福些…… 第二天早晨,孔子梳洗完毕,顾不得吃早点便去见季平子。鲁宫内,文武百官待立, 季平子坐在鲁昭公的位置上发号施令。他更胖了,显得臃肿,象征着权力的玉项链勒进 了肉里。孔子对季平子深深一揖说:“孔丘拜见冢宰。” 季平子笑容可掬,他显得异乎寻常的宽宏和大度,仿佛三年前的激烈争斗并不存在。 他哈哈地笑着说:“夫子何必多礼。三年不见,夫子可好?” 孔子回答说:“托冢宰之福,孔丘赴齐,学业稍有长进。” “哦?夫子学有所进,想必又有高见教我?” “冢宰,孔丘听说,商之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故他人少有怨恨。” 季平子的眼睛又眯缝起来了:“是吗?……” mpanel(1); “国君乃一国之主,冢宰身居万人之上,丘不敢以下犯上,妄议是非。然冢宰若能 心胸豁达,迎回国君,岂不与伯夷、叔齐齐名?” 季平子冷冷一笑,慢慢解开脖子上的玉项链。玉项链闪着晶莹的光,显得很神圣。 半天,他眯着眼说:“夫子,你以为季平子定要执此临时之政吗?百官推举,不得已而 为之啊! 诸位王公大臣俱在,有愿为者,意如情愿相让!”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孟懿子的脸上现出了为夫子担心的神色。季平子一摆手说: “夫子,你不是常为民请命吗?你可遍访鲁国朝野上下,看我季平子执政三年,政绩如 何。”季平子说得很激动,面色微红,“我季平子勤于国事,对国对民一片赤诚,此心 唯天可表!” “既如此辛劳,何不谓国君回朝理政呢?”孔子反驳说。 季平子的两眼眯成了一条线:“若是我不愿意呢?” 孟懿子赶紧向孔子递眼色:“老师……” 孔子视而不见,神色坚定地说:“若是冢宰不肯,请将孔丘放逐于郓城。” 季平子一阵冷笑之后说:“三年前夫子去鲁适齐,是谁放逐的呢?如今归还故里, 又是谁请来的呢?既要追随国君,就该自齐返郓,何必要回曲阜呢?” 孔子被问得语塞……。季平子忽然“哈哈”大笑说:“迂夫子,好一个迂夫子!也 罢,念你一片忠心,请夫子帮意如往郓城请回国君。” 其实,季平子这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前次齐军抵达郓城,他下令郓城宰开城犒师, 迎接昭公归国。但鲁昭公对往事耿耿于怀,执意不肯。如今往请,自然还是那个结局。 他赏玩着手中的玉项链,忽然叹了口气说:“汝以为,此乃权力之象征吗?非也,此乃 绞索耳。” “不知冢宰将带多少人马前往?”孔子试探着问。 “迎接国君归位,何需人马?”季平子说,“你我两人两车足矣。” 鲁昭公老得很快,三年不见,他的鬓发和胡须都已花白,足见其度日如年的艰辛与 痛苦。尽管如此,他却不肯委曲求全,态度仍然很坚决,人也很固执。听了孔子的一番 近似游说式的劝谏后,他果决地说:“爱卿不必多言,寡人与季氏誓不两立,宁可客死 异乡,决不再当傀儡,受治于人!……” 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季平子心中暗喜,他感谢孔丘的劝谏,郓城一行洗雪了自己的 全部罪名。回到曲阜后,季平子不无讥讽地对孔子说:“国君不肯恕罪,意如心中疼如 刀绞。 夫子,您今后将作何打算呢?” 孔子低头沉思。他想,如今鲁国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陪臣,陪臣执国命。 虽自己早想出仕,急于出仕,以便施展才干,实现抱负,但决不能同这些权臣同流合污。 半晌,他坚定地说:“广收弟子,重振杏坛!” 初冬季节,银杏树早已落光了叶子,粗壮的树枝,挺拔的树干向人们显示着它的勃 勃生气;粗糙的皮肤告诉人们它的年龄和资格。夜里落过一场初雪,满树银花盛开,满 林琼镶玉雕。孔子一早来到杏坛,抚摸着似乎带有温馨的树干,仰望着满树洁白的花朵 ――纯净的花,坚贞的花,遥望着银装素裹的世界,不禁心中思潮翻滚。这天下,这世 道,能像茫茫白雪一样纯洁该有多好啊!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孔子在心里默念着: 下吧,使劲地下吧,让洁白和无瑕覆盖一切污秽和杂质吧!…… 弟子们陆续来到杏坛,开始清扫坛边积雪,因为今日又有众多学生来此拜师入门。 阙里街东侧有一条偏僻简陋的小巷,破旧的茅草房拥挤不堪。陋巷尽头一所茅屋内 走出父子二人,他们衣衫单薄,踏着积雪兴致勃勃地前进,这便是颜路带着他的儿子颜 回。这颜回长得很文弱,长方型的脸膛上眉毛长而淡,但却天庭饱满,鼻直口方,两只 圆溜溜的大眼睛放射着智慧的光。此刻,他蹦蹦跳跳地跑在父亲的前边,像一只欢快的 小麻雀,雪地上留下了他一行弯弯曲曲的脚印…… 杏坛之上,委贽行礼拜师入门的仪式开始了。七岁的颜回模仿着前边几位师兄的模 样,手捧一只贽雉,恭恭敬敬地走上杏坛。正在这时,一个年龄同他差不多的富家子弟, 身着华丽的服饰,手里捧着十只又肥又大的贽雉,趾高气扬地擦着颜回的肩膀抢到了前 边。这位富家子弟名端木赐,字子贡,卫(河南)人,现随其父经商在鲁,其父是曲阜 城中的富商大贾。此人语言机敏,极有辩才。子贡轻蔑地瞥了瞥颜回手里的那干巴巴的 小贽雉,撇撇嘴说:“难道这样的贽礼也能拿得出手吗?” 颜回神态自若地说:“老师没有规定贽礼的数量,大概就为了让你同我这样的人都 能拿出贽礼之意吧。” 子贡无言以对。他虽是小小年纪,但在他的记忆中,还没有谁能辩过他。他并不甘 心,挑剔地打量着颜回,又问: “看你面黄肌瘦,定然身患疾病。” 颜回说:“我听人说,无财产者曰贫,无学识者才谓病。我是贫,而非病也。” 子贡闹了个大红脸。所有的人都愣怔怔地望着这位七岁的孩童。 颜回毫不在意地跪倒在地,向孔子磕头拜师。 孔子望着颜回,感慨地在心里说:“自从为师开坛讲学以来,这第一弟子的位置就 一直空着,难道是上天让我虚位以待吗?难道就是在等这个小小的颜回吗?……” 后来若干年后,颜回果然成为孔门“德行科”的第一人,也真的成为孔门第一弟子。 从这时起,直到五十岁出仕中都宰以前,孔子集中精力办教育,还结合教学实践, 作着修订《诗》、《书》、《礼》、《乐》等著作的准备工作。这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 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前来拜师的弟子除山东境内的齐、鲁外,还有从楚(湖北)、 晋(山西)、秦(陕西)、陈(河南)、吴(江苏)所属各地慕名而来的,几乎遍及当 时主要的各诸侯国。颜回和子贡、还有冉求,仲弓、闵子赛、宰予、公冶长等,都是这 一时期师事孔子的有代表性的弟子。 这一天,孔子讲完课从杏坛回到家中,只见嫂子和妻子俱都满脸阴沉,十分不悦。 孔子忙问原因。嫂子叹息着说:“非是嫂子批评二弟的不是,你整天忙于教育他人子女, 对自己的子女却不闻不问……” 嫂子的批评很使孔子纳闷,自己对伯鱼和孔蔑一样在抓紧教育,望子成龙,怎么能 说不闻不问呢? 妻子插嘴说:“两个女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总 得替她们操点心呀!……” 嫂子接着说:“是呀,无加已二十二岁,二弟在齐三年,登门提亲者无数。可是家 有千口,主事一人,无二弟的话,我们怎好妄自做主呢?望二弟从诸多弟子中择贤者二 人,分别与两个女儿婚配。” 经嫂子和妻子提醒,孔子才恍然大悟,那无加确实到了成婚的年龄,是自己没尽到 做长辈的责任,难怪嫂子批评。经过深思熟虑,孔子决定选择公冶长作女婿;南宫敬叔 原配已亡故,正欲续弦,将无加嫁南宫适为妻。事情就这样快刀斩乱麻地决定了。 深夜,孔子从书房回到卧室,见妻子在嘤嘤哭泣,从那红肿的眼睛可以看出,她哭 了很久,哭得很伤心。不用问,孔子便知道妻子是因给女儿选择的配偶不称心而伤心落 泪,便耐心地劝慰她。孔子告诉妻子,公冶长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他道德高尚,能 忍辱负重,而且才智过人。至于他曾经蹲过监狱,那并不是他的过错。公冶长能识鸟语。 一次独自赶路,只听空中有一只飞鸟唱道:“公冶长,山前有头老乌羊,你吃肉来我喝 汤。”他辨明了鸟语,径往前走,果然见到草地上有一只不系绳索的黑羊在吃草。于是 他深信了鸟语,认为是只野羊,欲将其赶回家去宰杀。可是半路上遇见了羊的失主,硬 说他是偷羊的贼,便拉着他去告官。那昏庸的狗官信以为真,不问青红皂白,便将公冶 长押进了南监。后经人保释,不久便清洗了罪名。 听着丈夫的叙述,亓官氏停止了啜泣,张着泪汪汪的眼睛诘问孔子道:“那南宫敬 叔就不及公冶长聪明贤德吗?” 孔子回答说:“南宫敬叔言行非常谨慎,鲁昭公在位,国内平治,他能久居大夫之 位;待到昭公逃亡,国内扰乱,他能安居国内,不遭刑戮,德才当均在公冶长之上。” “既如此,又有万贯家产,何不将女儿无违嫁他呢?”妻子瞪大了眼睛,等待着丈 夫回答。 听了妻子的责问,孔子心中颇为不快,但仍耐心地解释说:“此乃量才择配。侄女 无加的才与貌,均在女儿无违之上,理应嫁的丈夫优于无违。再者,南宫敬叔系续娶, 前妻尚留下一双儿女,需拉扯成人。无违刚满十六岁,自己尚孩子气十足,怎能担起母 亲之重担?无加年岁已大,嫁南宫敬叔,可胜此任。” 亓官氏被丈夫说服了,默默地点着头,脸羞得似晚霞一般红。 在孔子崇拜的政治家中,除了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还有吴国的季札。委札是 吴王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他在兄弟四个中最贤,所以梦欲将君位传给他,但他坚决不肯 接受,于是传给了大儿子。老大还想让给老四,季札还是不肯,后来老大死时便传给了 老二,心想这样兄弟相传,终会传到老四。可是老二、老三先后去世,季札又躲开了, 于是老三的儿子继了位,这就是吴王僚。季札奉王僚之命出使楚、齐、晋、鲁、秦等大 国,并随身带着长子毅,准备到鲁国来拜孔子为师,不想毅在齐暴病而亡,葬于嬴、博 (临近鲁境的齐地)之间。孔子得到消息,率部分弟子前往吊祭观葬。只见死者穿着随 身的衣服,草草成殓,悬棺而葬。季札袒露着左臂,用右手抚摸着封土,呜咽着说: “骨肉归此土,命也!魂气则无所不至,自当归去。”整个葬礼极其马虎。事后有的弟 子责备季札葬子这样草率从事,不合礼制。孔子说:“季札乃吴王之叔,丧子礼应从丰 棺殓。只因奉命聘使,不当挈子同行。不幸爱子客死异乡,只好草草殓葬。看他最后悲 号三声,心中无限悲痛,此乃‘礼不足而哀有余’,哀子于父使命未毕而客死,丧葬以 从简为合礼。” 季札出使未归,国内发生了政变。老大的儿子光对老三的儿子僚继君位不服气,便 收买刺客专诸刺杀王僚。专诸扮作厨师,在一次宴会中把短剑藏在烧好的鱼里,上菜时 将王僚刺杀了,光夺取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庐。季札闻讯从国外赶了回来,但他不是 回来争夺王位,而是为了吊祭已死的吴王僚――他的侄儿。然后,他便到自己的封地延 陵(现在江苏武城县)去,永不从政。 季札对人很讲信义。他出使途经徐国(在现在安徽泗县北),徐国国君很喜欢他佩 带的宝剑,但却不好意思开口。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只是使臣者不能无佩剑,便决定 待出使完毕后再将剑送给他。当季札吊祭王僚后赴徐赠剑时,徐国国君却亡故了。季札 便把宝剑解下,挂在墓旁的树上。于是当地便流传了这样一首歌谣: 延陵季子啊, 他真念旧; 宝剑值千金呵, 他挂在坟丘。 据说孔子对季札十分敬重,后来季札死了,孔子给他题了墓碑。这块碑上的字,是 唯一的被保存下来的孔子的书法。 公元前514年,孔子三十八岁。鲁昭公看着齐无意帮他复国,又流亡到晋国,居住在 乾侯。这也是晏婴有意将这个包袱推给了晋国,因为鲁国依靠晋国,便对齐是个无形的 威胁。 晋国魏舒(魏献子)执政,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将他们所占的土地划分为十个县, 选派贤能之士为县宰,其中包括自己的儿子。孔子对魏舒的做法十分赞赏,说魏子之举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第二年冬天,晋国的赵鞅和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孔子听到这个消 息后,怒发上冲冠,倒背双手在屋内踱来踱去,自言自语地说:“此乃亡国之兆,此乃 亡国之兆!”在场的弟子被弄得莫名其妙,面面相觑。冉求试探着问:“晋铸刑鼎,夫 子何必如此恼怒?” 孔子忿忿地说:“晋应以始封唐叔所受周武王之法度治理百姓,卿大夫各居其位, 百姓自然能尊其君,畏刑法,守其职,如此以来,则贵贱相安,国有法度。晋文公率众 春猎于被庐,见秩序不整,乃修唐叔旧法,谓之被庐法,并制定了官位袭爵之制,遂成 中国诸侯之盟主。如今晋顷公无视祖宗之法,铸刑书于鼎,使百姓看惯了刑鼎,时起犯 法,国君何以尊贵?无尊贵怎能守业?贵贱无序怎能立国?况且范宣子之刑书作于晋文 公六年春,当时三换中军元帅,贾季、箕郑作乱。如此乱世之刑书。怎可铸于鼎,作为 晋之定制呢?” 经孔子的一番讲解,弟子们不仅获得了一些刑法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认定:夫 子的喜怒哀乐很少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仁与礼,为了天下。 公元前510年,孔子四十二岁,鲁昭公卒于乾侯。第二年,季平子指令昭公的弟弟宋 为君,是为鲁定公。 公元前507年,孔子四十五岁。 邾是鲁国的附庸小国,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遣使来鲁向孔子请教加冠之礼。一 天,孔子正在专心删《诗》,孟懿子陪着邾使前来拜访求教。孔子将竹简推于一边,热 情地接待来客,分宾主坐定。邾使说明来意,孔子说:“冠礼复杂非常,世子加冠,肃 立于东阶主位,醮酒于户西客位,表示敬父考。加冠三次,首次绕缁布,二次戴皮弁, 三次加爵弁,冠上加字。冠礼必行于祖庙,奠酒享神,燔柴行礼,并需撞钟击鼓以奏乐, 此乃敬重祖先兼示不敢自专也。” 邾使追问道:“诸侯之等级有别,冠礼有无区别,请夫子详叙之。” 孔子回答说:“大同而小异也。公爵加冠,以卿为宾,无介礼,公自为主,迎宾作 揖,步登阶级,肃立于席之北面,飨宾行三献礼,敬酒毕,从主位东阶走下。侯、伯、 子、男加冠,也是自为主,仪式相同,所异的是奠酒以后,从宾位西阶走下。公爵加冠 四次,加玄冕,著祭服,冠礼既成,以币酬报宾客。” 邾使关切地问:“邾乃人之附庸,邾君行冠礼,有无不合礼制之嫌?” 孔子肯定地回答说:“同为诸侯,不分国之强弱大小,均可行冠礼。” 邾使又问:“邾君欲仿王太子,制做华丽的冕冠,不知是否僭礼?” 孔子说:“冠者,小物也,且戴于头上,虽华美不为靡,所费有限不为奢。加冠礼 制王太子与诸侯无异,只须牢记礼毕之后,当走西阶宾位下退。若然从立之东阶主位下 退,便是失礼。至于冠之华贵,趁家之有无,算不得僭礼。” 围绕着冠礼,邾使与孟懿子又请教了许多问题,诸如天子未冠时即位,待到冠年是 否需补冠礼?诸侯之冠与天子有何不同?加冠之礼从何时开始?第一次为何必加缁布之 冠?夏商周三代的王冠为何异样?等等,孔子都予以详细解答,那邾使像刚出牢狱的囚 徒一样,顿觉心胸大开,眼前敞亮,获得了自由。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又如久饿之人饱餐一顿美味那样心满意足。孟懿子是陪客的,自然也有酒醇饭香之感。 揖别时,邾使千恩万谢,恋恋不舍离去。 公元前506年,孔子四十六岁。 孔鲤自幼聪明颖悟,才智过人,加以他是夫子的独生爱子,所以同学们都宠着他, 久而久之便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常常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还有一班弟子,因拜于 孔子门墙便自命不凡,往往出言不逊。这一切,孔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是没有婆 婆妈妈地唠叨批评。忽一日,孔子带领孔鲤及几个弟子去观鲁桓公太庙。他们来到一尊 神像前,这儿有一个倾斜着的青铜容器。孔子问孔鲤和弟子们:“孰知此器之名?” 孔鲤和同学们围绕着这个稀罕玩艺转来转去,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全都摇头不语。 孔子并不急于公布答案,半天才说:“鲤呀,你去提桶水来。” 孔鲤找庙祝借了水桶,提过一桶水来。孔子命令道:“将水慢慢注入器内,大家详 察其变化。” 孔鲤遵命将水慢慢倒入器内,当注水一半,它便渐渐端正起来。可是,当孔鲤向器 内注满水时,器则翻倒,满满一器水反扣下来,洒得满地皆是。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有的发笑,有的纳闷,有的省悟。孔子说:“汝辈继续思考,待我问时回答。” 孔鲤与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在心里作着答案。孔子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仅要正, 而且需准。片刻之后,孔子问道:“鲤啊,此器告诉人们何种道理?” 孔鲤脱口而出说:“满则覆。” 回答是准确的,孔子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部分不解其意的学生听了孔鲤的回答, 也都恍然大悟了。孔子告诉大家,此器名叫宥坐之欹器,原是放在天子座旁,作为警诫 用的。因鲁是周公封地,所以也同洛邑周天子太庙一样设有宥坐之欹器。孔子说:“此 宥坐之欹器告诫人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天下无满而不覆者!聪明圣智,需守 之以愚;功破天下,需守之以让;勇力抚世,需守之以怯;富有四海,需守之以谦。此 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鲤和同学们听了孔子的一番训诫,人人脸有愧色,明白了夫子突然带他们来观太 庙的原因和目的。 正在这时,司马牛气喘吁吁地跑来说:“老,老师,不,不好了,一男一女吵,吵 架,来,来请夫子评理……” 孔子说:“司马牛,有话慢慢讲。” 司马牛接着说:“那女的是个寡,寡妇,男的是个鳏、鳏棍,寡妇雨夜去敲鳏棍的 门,鳏棍不开,两个便、便吵起来了,来找老师评,评理。老师快,快回去看看吧!……” 于是不等参观完毕,孔子便匆匆带领弟子们赶了回去。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