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译者前言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是现代著名理论生物学 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1901年生于奥地利。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获博士学 位。1934年起任该校理论生物学教授。1949年移居加拿大,先后在渥太华大学、阿 伯塔大学任教授,其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1969年以后任美国布法罗 城纽约大学教授。1972年逝世于该城。 贝塔朗菲是一位学识渊博。充满创造活力。富有良好哲学与文学素养的科学家。 一生的科学论著近三百种。本书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本处处闪现出 哲学智慧光辉和文学表现色彩的科学著作。 它的最初版本是19 49年的德文本,书 名为《生物学世界观――自然的和科学的生命观》。1952年出版英文本,书名改为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以后又被译为法、俄、日、西班牙、荷兰 等多国文字,成为现代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学术名著。贝塔朗菲于1968年发表的重 要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则是在《生命问题》这本著作提出 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发展而写成的。 贝塔朗菲在本书中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作出了两项重要的理论贡献。 首先是,他总结了20世纪上半叶生物学实验成果和思想成果,深刻剖析了长期 进行激烈论争的机械论生命现与活力论生命现的本质特征和思想根源,提出了超越 机械论与活力论生命现的第三种生命现――机体论生命现的基本原理。 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生命现主要表现为“分析与累加”的观点、“机器理论” 的观点、“反应理论”的观点。其特征是:把有机体分析为许多基本单位,再通过 将这些基本单位累加的方式解释有机体的性质;把生命过程的有序基础视为预先建 立好的机器式的固定结构;把有机体看作本质上是被动的系统,只有当它受到外界 刺激才作出反应,否则就是静止的。他详细分析了这些机械论观点在近现代生物学 诸学科的具体表现,尤其指出了传统的细胞理论、生物发生律、自然选择理论、基 因论、神经中枢和反射理论等重要生物学理论所含有的机械论倾向和它们的局限性。 同时,贝塔朗菲认为,活力论是由于机械论未能解释生命的主要特征而出现的 另一极端思想,但它本质上仍把活机体看作各个部分的总和,看作机器式的结构, 设想它们是由灵魂似的操纵者控制的,从而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同样陷入困境。 贝塔朗菲根据生命有机体的等级秩序、逐渐分异与逐渐集中化、均等潜能与等 终局性、动态有序、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我调整、节律-自动活动等特征, 提出了机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 理表明: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 遵循系统规律;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有机体 是一个原本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 贝塔朗菲用机体论观点探讨了生命有机体的组分与成分、个体与整体、潜能与 目的、稳态与动态、能动性与应激性、异速生长与按时生长、预成与渐成、方向性 与开放性、结构与功能、形态和行为的历史性以及生命界的组织层次与等级体系等 问题,对细胞学、遗传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进化论、生态学的理论问题 提出了新见解。 贝塔朗菲还用机体论观点分析了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关系,认为生命系统是比物 理系统更为复杂的系统,有其独特的规律,生物学定律不只是物理-化学定律在生 命领域的应用,而是比后者更高层次的定律,它不能还原为后者。他主张以精确的 方式建立生命界所有层次的组织定律即系统定律。贝塔朗菲撰写这部著作时,正处 于分子生物学从“前科学”时期进入“常现科学”时期的前夜,他当时还不十分清 楚分子水平上生命活动的某些具体细节,对微观生物学问题作了某些猜测性解释。 但是,他提出的机体论思想,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愈显其重要。现代生物学 借助物理-化学手段在深入研究有机体的微观层次的过程中,尽管分析和还原的方 法对于探讨生命活动的机理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要更完整地认识生命活动的 特征和规律,则需要以机体论原理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南。 贝塔朗菲在本书中作出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用机体论概念揭示了现代 科学诸学科基本原理的逻辑相应性或同型性,在机体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普遍适用于 各学科领域、富有新世界观意义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法则,为科学的统一或科 学的整体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在本书中,他广泛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中的新的 思想成果,其中包括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量子跃迁理论、波粒二象性理论, 开放系统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过程哲学等,尤 其考察了具有明显整体特征或系统特征的统计学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的普遍影响, 发现各学科领域普遍出现了类似于机体论的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和动态原理。正如 他所说的:“机体论概念在从生物学的特殊问题直到人类知识的一般问题的许多领 域中被证明是富有成果的。 ” “机体论概念的最终概括是一般系统论的创立。” (原书第189页) 60年代后期以来,贝塔朗菲为代表的系统论思想风靡世界各国学 术界,成为现代科学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新思潮。 贝塔朗菲创立以机体论为核心的系统论,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他生长于 德语文化圈的国家,德国古典哲学把整个自然界视为一个巨大的、具有等级层次的 有机体,把世界视为永续流动的过程的思想,主要由德国和奥地利科学家发展起来 的量子力学理论所包含的整体性思想,发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所体现的整体、 动态、组织的思想,德国生物学家杜里舒关于调整卵发育出现“等终局”的实验成 果,以及德国诗人歌德文学作品中关于变动中的持存的哲理,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70年代,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哈肯(Haken)和德国生物物理学家M.爱根 (Eigen) 分别创立的关于非平衡态自组织系统的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都是贝塔 朗菲机体论和系统论思想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一般将西方哲学与文化表征为“机械 论”,将中国或东方哲学与文化表征为“机体论”。然而,了解贝培朗菲的机体论 哲学,从而了解渊源于德语文化圈的西方机体论哲学,也许有助于我们调整上述看 法,促进东西方机体论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贝塔朗菲撰写本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散去,原子弹蘑菇云的阴影仍 笼罩着人们的心灵,同时西方工业化浪潮开始向全球扩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贝 塔朗菲在本书结语中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机体论哲学思想,深刻警示了机械论世 界观导向技术主宰世界,生命技术化、人类机械化的恶果,甚至导向毁灭人类的危 机。贝塔朗菲在60年代后期发表的《机器人、人与心智》、《一般系统论》两部著 作,以及P.A.拉威奥莱特(Laviolette)选编的贝塔朗菲文集《人的系统观》, 进一步发挥了《生命问题》一书中的机体论的人文主义观点,一方面批判了物理主 义和技术卞义,另一方面批判了生物主义。他尖锐地指出了那种把物质粒子的运动 视为世界终极本质和用技术统治世界的机械论世界观给现代人类带来的灾难。他以 机体论世界观呼唤生命的尊严感。他提倡“关心人类的一般系统论”,告诫人门警 惕那种“只涉及数学、反馈、技术的机械系统论”贬低人文价值,把社会生活引向 工程比、机器化的歧途。他反对滥用控制论解释人类问题,滥用机器人模型说明人 的行为与形象。他同时反对将人类社会与生物群体进行机械类比的生物主义,他指 出人不仅具有生物学价值,更主要的是具有文化价值,反对将人的价值还原为生物 学价值。他还特别强调要防上将系统论误用为贬低个体价值、推崇极权主义的理论 基础。 贝塔朗菲在本书中还吸取了逻辑实证主义以后的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精华,用 以论述生物学研究问题。他对理论与观察,还原与整合,假说-演绎、科学抽象、 科学符号、概率统计以及非理性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作了生动的阐述。并且 还探讨了非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等哲学问题。 此汉译本根据1952年英文版译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先生对译 稿作了认真校订。在此谨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译稿发排前本人再度作了通篇推敲 和修订。本书中歌德《浮士德》、《常变中的永续》的诗句译文,选用或参考了钱 春绮先生的译作。本书中几处拉丁文短语的翻译,请教了博乐安先生。商务印书馆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做了辛勤的工作。谨此一并致谢。 吴晓江 1995年10月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素心学苑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