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植物人苏醒记》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mpanel(1);                植物人苏醒记 作者:许国萍、萧力琛 (上) 这一天是郁东辉新生的日子 这一觉他睡得太沉,一睡竟是10个月。 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懒惰”过,在家里,他总是最晚一个睡,最早一个起, 他是儿子的好爸爸,妻子的好丈夫。 半年多来,他一直躺在这张病床上,不分白天黑夜地睡着。他的身体很沉,身 下雪白的床单脏了换,换了脏,每每让护士小姐累得满头大汗;他的身体又很轻, 轻得仿佛只要吹一口气,就能让他飞上天。 每天,妻子娟娟伏在床沿,双手紧紧拉着丈夫的手,口中娓娓诉说着他们过去 的故事,忙忙碌碌的护士小姐也微笑着,像哄孩子一样:“东辉,吃慢点,别呛着 了。”“东辉,让我给你翻翻身,拍拍背。”……可是,他好像在很远的地方,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 其实,他昏迷着,医学上说,他处于植物人状态,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植物人。 人到了这种地步,或许连现代医学都束手无策,世界上,植物人醒来的先例少 之又少。可是,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不言放弃,他们深信,总有一天,他会醒来。 奇迹真的出现了。 去年11月的一天,一直守在病床边的娟娟忽然感觉到有人在叫她,这声音有点 陌生,又有点耳熟。她环顾四周,除了熟睡的其他两位病人和轻手轻脚工作的护士 以外,没有任何人。 莫非是东辉? 这是她每天都想、又都不敢想的事,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她怀疑了。娟娟的手 有些颤抖,她俯视着东辉熟睡的脸,许久,她看见东辉的眼皮动了动,然后嘴唇又 动了动,她听见东辉的喉咙口有“咕咕”的声音。 “娟娟!”“是东辉!是东辉在叫我呢!” 她从病房奔出来,站在走廊里大喊大叫,东辉的病房离护士办公室最近,听到 东辉苏醒的消息,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涌进病房。大家看到,郁东辉睁开迷蒙的双 眼,流下两滴浑浊的泪水时,看惯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医护人员,禁不住也怦 然心动。 这一天是郁东辉新生的日子,这一天,娟娟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护 士永远难忘。 一场与死神的殊死较量 去年1 月28日下午3 时,地处浦东新区高桥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内忽 然紧张起来,一名血肉模糊的脑外伤病人被抬进来,他是上海永生自行车厂的一位 部门经理,叫郁东辉,今年52岁。在拆装矫正钢轮时,突然钢管断裂,他被反作用 力弹出去,后枕部着地,当场昏迷,不省人事。20分钟后,同事们将他送到第七人 民医院。 急诊室立即通知脑神经外科主任陈林宝,仅仅两分钟,陈林宝就一路小跑冲进 急诊室。经诊断,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至边缘,呼吸停止,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都消 失,他眼球固定,心律紊乱,血压偏低,这一切,明显都是脑干受损伤的症状。患 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必须立即手术! mpanel(1); (中) 陈林宝一声令下,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打响了!急诊室近20名护士全数 上阵,气管插管,清除气管内食物残渣,接氧气,启动呼吸机控制呼吸,注射呼吸 兴奋剂,使用大剂量激素脱水治疗增加应急反应! 与此同时,手术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院领导闻听此事非常重视,院长亲临抢救现场,并责成有关职能科室尽力关心 协调,为抢救郁东辉一路开绿灯。30分钟后,郁东辉躺到手术台上。 就在急诊室的医生对郁东辉进行抢救时,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陈林宝主任密切 注视着患者的反应,术前诊断表明,陈林宝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患者属于特重型 的颅脑外伤(原发性、继发性脑干伤,右大脑半球脑挫伤,右侧横窦破裂,硬膜下 巨大血肿),呼吸道窒息。首先要解除继发性损伤! CT检查结果,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内全部是血,硬膜下的充血量达到150 ~200 毫升,而正常人只在30毫升以内,最可怕的是患者出现致命的枕骨大孔疝。 郁东辉命如游丝,生死只在一瞬间! 医院派出了强劲的医疗阵容:主刀医生陈林宝、张冯佐,手术护士钱英丹,巡 回护士徐斌芳,麻醉医生孟月华。 手术室内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只听见手术器械的撞击声和陈林宝短促、低沉 的命令声。掀开患者头皮,打开大块颅骨板,顿时,鼓胀鼓胀的硬膜出现在眼前, 陈林宝用手术器械轻轻一挑,霎时,血流如注。至今,陈林宝还在庆幸,当时打开 的颅骨板面积还好够大,因为就在清除硬膜下充血,为颅内减压时,陈林宝发现有 大量暗红色的血液从后枕部涌出。连吸引器都来不及吸。探查发现,患者横窦处有 一个0 .5 厘米见方的破口,血就是从这里涌出来的。 横窦是脑血管的汇合处,破口无法缝合,陈林宝眼明手快,迅即用手堵住出血 口,一边叫张医生用明胶海绵和止血纱布止血,由于破口还一时难以补好,陈林宝 就用手一直揿着,,足足揿了一个小时,直到出血完全止住。 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之后,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自主呼吸有了,还出现病理 反射,说明脑部手术止血、减压成功了。 因为施行脑部手术后,患者还会出现脑水肿,为了让脑组织不再受压,所以手 术只缝合了患者头部的皮肤。手术整整进行了7 个小时,从下午3 时半持续到晚上 10时半。术前术后,郁东辉共接受输血3000毫升。一个脑外伤病人的护理量等于10 个普通病人。 郁东辉转入重症监护室。他的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但是,他依然处于深昏 迷状态,他成了植物人。 重症监护室的观察检查项目多得烦人:体温、心律、心率、呼吸、血压、平均 血压、中心静脉压、氧饱和度、病人卧位、用药、实验室现象等等,每一个小时就 要记录一次。每隔4 小时,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还要根据他的语言反应、自行动作、 瞳孔情况等进行(昏迷分级和计分)评分。 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郁东辉是靠呼吸机控制呼吸的,他的氧气管被切开, 如果护理不仔细,很容易造成气管和肺部的感染,威胁生命。因此每天清理呼吸道 的工作非常重要。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黄蔚玲和脑外科病房的护士长沈春燕都告诉 记者,除了一系列规范的检查护理项目外,仅呼吸道清理这件事就让护士小姐们忙 得恨不得脚也掮起来。按规定,气管插管的内套管每天要消毒3 次,气管每小时要 湿化一次,但是,吸痰的次数就说不准了,好的时候可能半小时吸一次,痰多的时 候10分钟就要吸。吸痰的活不好干,累不说,最难受的是粘乎乎的痰液随时可能喷 到脸上。护士长黄蔚玲说,重症监护室有一面墙,墙上、天花板上全是痰迹,那就 是来不及吸喷出来的。沈春燕说,一天吸100 多次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晚上就要 用掉60多根吸管呢。 陈林宝说,郁东辉躺在病床上近一年,但是身上清清爽爽,既没有大小便难闻 的气味,也没有一处褥疮,这全是护士们的功劳。郁东辉脑干受损,好比大脑的司 令部瘫痪,因此每次大便都是拉在身上的。每次,护士们又要换床单,又要为他擦 身,往往刚弄干净,他又拉出来了,一天十多次也不希奇。 (下) 沈春燕告诉记者,护士从上午5 点到8 点做护理郁东辉的工作。5 点,鼻饲。 6 点,消毒内套管,清理呼吸道,翻身,拍背,口腔护理,会阴护理,膀胱冲洗。 8 点,换床单,翻身,拍背,鼻饲,准备医生查房。一天当中,翻身、拍背、鼻饲 每两小时一次,膀胱冲洗每4 小时一次,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一天两次,做这些的 时候,当然还不能忘了清理呼吸道的许多环节。 反反复复中,郁东辉病情趋于稳定 脑外伤的病人反反复复,手术后一个月,郁东辉脑部出现皮下积液,三个月以 后又出现脑积水,大量的脑脊液不被吸收,就会压迫脑组织,破坏脑的实质,导致 病人痴呆,所以必须施行第二次手术。 去年4 月13日,为郁东辉施行脑室脑腔分流术,陈林宝、张冯佐和张晔三位医 生采用皮下埋管的方法,将脑室内的积液引流到腹腔。 自第一次手术后,郁东辉的右脑没有颅骨,只有一层头皮,软软的,每次查房, 陈林宝总要观察许久,还要用手摸,颅内压力高了还是低了?有没有充血、水肿? 即使在休息天,他也放不下心,每天亲自跑来看不算,还要几个电话问长问短。郁 东辉在重症监护室的时候,脑外科医生一天要处理十多次的意外变化,就是转入病 房以后,他的反复也特别多。 郁东辉的妻子娟娟清楚地记得,有一天,郁东辉突然发高烧,下午2 时体温38 .5 摄氏度,4 时升到40摄氏度,注射退热针怎么也不见效。8 时,郁东辉的儿子 替下妈妈,一会儿,儿子也回家了。就在儿子走后不久,郁东辉浑身痉挛,连盐水 也挂不进了。陈林宝马上组织抢救,半小时后,郁东辉的体温开始下降,病情也稳 定了。娟娟说这些的时候,很激动,眼里满含泪水,她说,这样的情况太多了,郁 东辉经常出现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要是没有七院的医生护士全力抢救、精心护理, 哪来丈夫的今天! 反反复复中,郁东辉的病情竟然一天天趋向稳定,这给了医护人员莫大的安慰 和信心,陈林宝主任决定给他施行颅骨修补手术,促使他的脑功能恢复。 去年9 月7 日,郁东辉接受第三次手术。手术由陈林宝和光正耀主持,一块硅 胶的颅骨修补在他的右脑。记者看到,手术做得非常漂亮,除了脑袋当中有浅浅的 缝合痕迹外,左右两边浑然天成。 奇迹让人惊喜,创造奇迹的人更让人激动 说起郁东辉的苏醒,接受采访的医护人员都特别兴奋。陈医生说:“东辉已经 会用眨眼睛的方法数到3 了。”沈春燕说:“有时候,我和他开玩笑,说娟娟今天 不来,他马上就掉眼泪了。”他的妻子说:“我们让他看看外高桥,他的眼睛就会 慢慢转向窗外。”有一次,郁东辉“超水平发挥”,竟然一口气说出一句话:“陆 阿姨好!”厂里的老同事来看望他,遇到他精神好的时候,他似乎也能辨认出来。 现在,郁东辉的事更多了,每天,不管他是否听得懂,医生护士总要与他说说 话,开开玩笑,帮他进行功能锻炼。他的妻子拿来许多老照片,想刺激他的大脑尽 快恢复记忆。 目前,他已能自己呼吸,切开的气管也缝合起来,每天下午,还要接受高压氧 气治疗两个小时。 记者手头有一份去年12月28日检查郁东辉的护士日记:体温37摄氏度,心率每 分钟80次,呼吸20次每分钟,患者情况好,床单干燥、清洁,全身皮肤完整无破损, 给予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涂碘,生命体征平稳。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上海分会主席罗其中教授说,自主呼吸停止两个小时的病人 能救活“是相当不容易的”。 郁东辉醒了,这是医学上的奇迹。奇迹让人惊喜,然而,创造这些奇迹的人更 让记者感到阵阵激动。他们对医学的认真和执著,他们对病人的关心和理解,这是 奇迹产生的肥沃土壤。 每天,窗外的阳关都照射在郁东辉的病床前,暖融融的。每天,医生、护士和 他的亲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希望,总有一天,郁东辉又能站起来,上班下班,做儿子 的好爸爸,做妻子的好丈夫。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