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七章 「林太太!林太太!升红旗了!」 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是晴天还是阴天。天天都是晴天,我痛恨太阳,我 怕那蔚蓝色的天空。妈妈总是叫傅嫂买些馒头、橘子、煮鸡蛋和烧开水,爸妈有个 小箱子装著重要文件,有了准备,一拉警报就可以向防空洞跑。 爸爸要我们看书自修,但是我看一下书就放下来,走到窗口望望外面有没有人 群走向山上的防空洞。我细听,渐渐能够分辨蚊子嗡嗡作响和遥远轻雷般的飞机声。 我最怕的是听见杨太太尖声叫「林太太!林太太!」但是她天天都这样叫。妈妈和 我因为太紧张,一听见拉警报就肚子痛。我们不用竹丛里的厕所,用放在卧房里的 马桶。不久,警报的敲锣声便处处可闻。 防空洞里又挤又脏,既闷热又很臭。我们在里面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听飞机 一批一批地从头顶飞过去,希望它们不要再轰炸北碚。这样过了一星期,爸爸的朋 友梅汝敖先生说,你们还是躲到乡下去吧。梅先生在一个文化机构做事,在离北碚 二、三哩外有个属於文化机构的房屋,我们可以去那里躲警报。 天气变得酷热,红旗一升,我们便提著篮子小箱子,戴著草帽向乡下走去。路 上有许多人,大家都说,看到飞机就要赶快脱帽子,跳到沟子或躲到稻田里去。日 本鬼子会从飞机开机关枪扫射路上的人。大家都穿著暗色的衣服,红色白色的不能 穿,因为容易引起日本鬼子的注意,谁穿红的白的衣服,就有汉奸的嫌疑。有一次 经过一个房屋,有个老和尚在敲锣为死人超渡。那锣声和警报的锣声很相似,路上 的人指著老和尚骂道:「死和尚!在敲锣给日本鬼子听吗?」老和尚马上停了。等 我们走到乡下的房屋的时候,往往紧急警报已经拉起。 那所房屋前面两间房间是用来做小学的,後面住姓陈的一家人,是梅先生的朋 友。我们来了,陈太太很客气,总要我们和他们一起吃午饭,但是我们有带来的鸡 蛋馒头,就走到他们房间对面的一间空房里去。我们坐在板凳上看书,但是什麽也 看不进去。听见飞机,就跑到竹林,因为在竹林比较安全,不必怕房屋倒下来。我 们有时听到我们战斗机缠斗敌机的机关枪声。我摘下一片片竹叶摺成小船,一个个 放在竹枝上,一下子可以摺许多。 有时飞机好像突然间已经飞在头上,来不及跑到竹林了。我们只好在房子里等 它们飞过。有一次听说有个秘密军事会议在附近进行,飞机在我们头上绕圈子绕了 十五分钟,我吓得全身是汗,衣服全湿透了。屋顶当中有个大梁,要是塌下来我们 就没命了,所以我们都靠著墙壁站著,只好听天由命啦。等到警报解除时,我已经 一身都软了。在这里听不见解除等报,要看马路上许多人向北碚走去,才知道可以 回去了。走回去的路好像比来的时候远,回家之後大家已经筋疲力竭。我心想,「 最好明天下雨,最好明天下雨。」我的胆子非常小,天天都有被炸死的危险,我实 在吃下消。但是又自觉惭愧。大人说,日本人以空袭代替陆地进攻,狂炸滥烧,以 动摇中国的战志,破坏经济建设,扰乱後方秩序。中国人民虽然死伤惨重,对抗战 终年怨言,反加深了对日本的痛恨,团结起来抗战到底,我有没有这种毅力呢?我 只觉得日本人像块大岩石压在我的胸口,我不用力把它推开,它就会压死我。 跑去乡下躲空袭警报越来越辛苦。杨太太介绍我们认识住在附近的宋先生宋太 太,他们有自己的防空洞,在离我们家不远的山上。宋先生同意让我们到那里去躲 警报。他们的防空洞挖得很深,洞里漆成白色,还挖了两个又深又窄的窗子,所以 也有日光。宋家有十二个子女,大的卅多岁,小的两岁。他们也收容别的邻居,洞 里往往挤得连宋先生宋太太都没有地方坐,只好搬小凳子坐在角落里。 mpanel(1); 防空洞里装有一架情报网的电话,电话一响,有个人便非常大声叫,「喂?喂 喂?什麽?合川吗?这里是北碚!飞机在合川天空飞向北碚?什麽?什麽呀?三十 架?听见轰炸声?哪里呀?南方?」那人挂了电话便摇重庆的电话大声叫,「飞机 在合川上空,飞向北碚,北碚!」不久,我们就会听见飞机的声音了。那人又在电 话里嚷,「重庆,重庆,飞机在北碚上空。什麽?什麽?轰炸那里呀?」时常,我 们听得到轰炸重庆的深沉的轰隆声音。 这个防空洞好像很安全,我们比较不怕了。竖起耳朵细听,我们可以知道敌人 飞机飞什麽方向,也可以分辨出我们的飞机,是侦察机、战斗机或是驱逐机。砰的 一声,我可以辨出,是猛然关门的声音,或是远处炸弹爆炸的声音。 天天在一起躲警报,我们和洞里的人变得很面熟。有两个中学女生天天看巴金 的小说< 家> 和< 春> ,後来收到从上海弄来的一本< 秋> ,她们高兴得几乎发狂。 讲故事是在洞里打发时间的另一办法。听说有个做馒头的人有一天没有跑防空洞, 警报拉了他继续在店里挂面。一枚炸弹落在他身边时,他就把一个大面团盖住炸弹, 因此炸弹没有爆发。政府赏了他二十块钱。还有一家四口人,先生、太大、姨太太、 小儿子。飞机来了,那姨太大赶快把儿子放在地上,他的生命顶宝贵。她叫男人趴 在儿子身上,他的重要性据第二名。姨太太认为自己比太太重要,於是趴在男人身, 再叫太太趴在自己身上,这样四重叠等飞机飞过去。结果只有太太的屁股炸掉一块 肉,其他的人都没事。大家听了都大笑。 警报解除之後,我们总到镇子里去走走,其实,没有别的地方去。镇子上有一 家西餐馆子,是上海人开的,墙上挂著上海人自己画的美国电影明星的像,画得挺 不错。那馆子居然卖冰淇淋、罐头牛奶和外国咖啡!一般人是喝用黄豆磨成的咖啡。 爸爸不惜高昂的价钱买了一罐外国咖啡,像宝贝似地拿回家。我们和梅先生在那里 吃过几次饭,而梅先生总是谈笑风生。他最爱讲学英文的笑话,说有个乡下佬学了 一点英文就收学生,教他们说,一是「问」,二是「吐」,三是「睡」,四是「弗」, 直说到十是「疼」,但是想不起十一怎麽说了。有个学生举手说,「我知道!十一 是「一来文」!」乡下佬说,「对了!对了!十一是「一来文」,十二是「二来文」, 十三是「三来文」,十四是「四来文」......」笑得我们前俯後仰。 大家的谈话都很轻松,好像对生命看得很淡,认为空袭可笑之至。朋友在路上 碰头说,「在防空洞里休息好久啦?」「是的,现在要做点正经事了。哈哈哈!」 「幸好飞机今天没有在北碚下蛋。」「别失望,明天可能就中头奖啦,哈哈哈!」 在防空洞里待了半天,出来之後人人的确很忙,挑水、买菜、烧饭、上学校、 办公、做生意。「晚上早点来吃爸爸的寿面呀,夜里或许还要跑警报,哈哈哈!」 「不取消吗?你哪里有时间做寿面?」「早上已经把菜肉切好了,只要在锅子里下 面就成了,哈哈哈!早点来!」跑警报时治安非常好,因为有警察在街上巡查,以 防小偷趁机会偷东西。从阴历初八到二十四有目光,就要提防夜空袭。大家都说, 「有机会睡就睡,」所以我们小孩子七点钟就上床,要穿的衣服、鞋、电筒放在床 边,以便一拉警报穿起衣服就跑。我开始怀疑月亮是汉奸,我恨月亮,我也恨太阳。 一切颠倒。下雨天才是好天气,黑暗夜才是好夜景。钻到山洞里生存的机会最大。 夜里即使没有警报,也时常不能安陲,因为老鼠很多。四川老鼠很大,不怕人, 会从窗子跳进来到处跑。有一晚我在蚊帐里看见五六只老鼠跳到我的桌子打开象棋 盒,每只老鼠抱一个棋子,跳到椅子,跳下地板,然後跑上天花板上的老鼠窝,把 棋子放下,再下来取,很有秩序。没有空袭时治安反而不好,夜里会有小偷把竹竿 伸进窗子,挑走屋里的衣服。随著有人叫「有贼呀!」大家便都起来抓贼。家里还 会有蛇和黄鼠狼来侵犯。 日本对後方所施的「疲劳轰炸」无分昼夜,我们一连跑了十二天警报之後,日 本人在无线电里播出消息说,要放我们一星期的假,谁也不相信。果然,才放了五 天假,他们又来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又听见杨太太那令人心惊胆颤的叫声,「 林太太!林太太!升红旗了!」 我们又躲到宋家防空洞里,一批批的飞机在上空飞过去,有些年轻男子坐得不 耐烦,照例走到洞外去站站。突然之间,他们都冲了回来。轰隆!轰隆!轰隆隆! 洞里弥漫硫黄味的烟。我吓得全身湿透。飞机飞过之後,爸爸走出去看。他说我们 的房子没有炸到,但是不到二十尺外有个炸弹爆炸了。杨太太的房屋大门炸下来了, 处处是烟火灰尘。杨太太哭起来了。她说她婆婆年纪大,不肯跑防空洞,躲在家里, 不知道她怎麽了。她要马上跑回去看看,但是大家劝她等一等。傅嫂头痛,也在家 里躲著。终於警报解除了。北碚到处是还在燃烧的破屋断墙。我们的房屋玻璃窗破 了,天花板上的石灰掉了,门上窗上所有的钉子和锁都给震松突了出来,但是大致 损失不大。傅嫂吓得满身是汗,衣服湿透。她说轰炸时她躲在桌子底下,没有受伤。 我们在房外找到一大块炸弹碎片,弹坑相当大,里面有黄绿色的硫黄,那是燃烧弹 留下的。杨太太的房子损失很大。「我不知道要不要花钱修理,」她说。「修理了 又炸坏,不是白花钱?」幸而她的婆婆没有事,那位老太太只是昏了过去。江苏医 院又被炸了。大家说,北碚有三个轰炸目标,医院、复旦大学和兵营。那晚我们看 见一批批人拿著电筒,抬棺材到山上去埋,一面嘿唷嘿唷地叫。那景象凄惨恐怖, 我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们到镇上去看,路上遇到蒙著脸罩的人,抬著用草席裹著的尸体朝我 们的方向走来。我翻过脸去不敢看。妈妈说那人烧焦了,内脏都爆了出来。我想, 好好的一个人,也许昨天还在路上走,和我们点头微笑,现在大家都怕他,要避开 他,因为他死了,多不公道。我为这个陌生人难过得不得了。 街上烧的不认得了。嘉陵江边尽是颓垣断壁,一片废墟。朋友见面,没有以往 的笑容和轻松的对白。不过,已经有人摆摊子,卖肥皂、香烟、牙刷等。 日本飞机投下传单,叫中国人不要抵抗了,他们打算把重庆炸得粉碎。这时我 明白了大人说的话,日本飞机轰炸後方,只使我们更加团结,决心抗战到底。 人们除了拚命设法维持生命之外,似乎没有空做别的事。吃饭睡觉跑警报是昼 夜三样大事。我们听说,日本趁法国在欧洲战败,迫令法国停止用滇越铁路为中国 运输物资,中国出海通道全被切断。 北碚第三次轰炸时,我们房子屋顶塌下来,老鼠窝也落下来了,我找到我的十 一个棋子,又有一套完整的象棋。 -------- 文学视界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