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73节:寸草心(2)   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 看 " 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 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 神奇的一种安慰呀!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我的婶母   这里指的是我九叔续弦的夫人。第一位夫人,虽然是把我抚养大的,我应当 感谢她;但是,留给我的却不都是愉快的回忆。我写不出什么文章。   这一位续弦的婶母,是在1935年夏天我离开济南以后才同叔父结婚的,我并 没见过她。到了德国写家信,虽然" 敬禀者" 的对象中也有" 婶母" 这个称呼, 却对我来说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直到 1947 年,也就是说十二年以后,我从北 平乘飞机回济南,才把概念同真人对上了号。   婶母( 后来我们家里称她为" 老祖")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有个性有脾 气的人。我初回到家,她是斜着眼睛看我的。这也难怪,结婚十几年了,忽然凭 空冒出来了一个侄子。" 他是什么人呢? 好人? 坏人? 好不好对付?"她似乎有这 样多问号。这是人之常情,不能怪她。   我却对她非常尊敬。她不是个一般的人。在我离家十二年,我在欧洲经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在国内经历了日军占领和抗日战争。我是亲老、家贫、子幼, 可是鞭长莫及。有五六年,音讯不通。上有老,下有小,叔父脾气又极暴烈,甚 至有点乖戾,极难侍奉。有时候,经济没有来源,全靠她一个人支撑。她摆过烟 摊;到小市上去卖衣服家具;在日军刺刀下去领混合面;骑着马到济南南乡里去 勘查田地,充当地牙子,赚点钱供家用;靠自己幼时所学的中医知识,给人看病。 她以" 少妻" 的身份,对付难以对付的" 老夫" 。她的苦心至今还催我下泪。在 这万分艰苦的情况下,她没让孙女和孙子失学,把他们抚养成人。总之,一句话, 如果没有老祖,我们的家早就完了。我回到家里来也恐怕只能看到一座空房,妻 离子散,叔父归天。   我自认还不是一个混人。我极重感情,决不忘恩。老祖的所作所为,我看到 眼里,记在心中。回北平以后,给她写了一封长信,称她为" 老季家的功臣" 。 听说,她很高兴。见了自己的娘家人,详细通报。从此,她再也不斜着眼睛看我 了,我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互相尊重。我们全家都尊敬她,热爱她," 老祖" 这一个朴素简明的称号,就能代表我们全家人的心。   叔父去世以后,老祖同我的妻子彭德华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一起生活了将 近三十年,从没有半点龃龉,总是你尊我敬。自从我六岁到济南以后,六七十年 来,我们家从来没有吵过架,这是极为难得的。我看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也不 为过。老祖到我们家以后,我们能这样和睦,主要归功于她和德华二人,我在其 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以八十多的高龄,老祖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操持家务, 全都靠她。我们只请了做小时工的保姆。老祖天天背着一个大黑布包,出去采买 食品菜蔬,成为朗润园的美谈。老祖是非常满意的,告诉自己的娘家人说:" 这 一家子都是很孝顺的。" 可见她晚年心情之一斑。我个人也是非常满意的,我安 享了二三十年的清福。老祖以九十岁的高龄离开人世。我想她是含笑离开的。   老祖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1995年6 月24日   我的妻子   我在上面说过:德华不应该属于" 寸草心" 的范畴。她借了光,人世间借光 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 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 正做到了"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 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 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 不清楚。   德华天资不是太高,只念过小学,大概能认千八百字。当我念小学的时候, 我曾偷偷地看过许多旧小说,什么《西游记》、《封神演义》、《彭公案》、 《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等等都看过。当时这些书 对我来说是" 禁书" ,叔叔称之为" 闲书" 。看" 闲书" 是大罪状,是绝对不允 许的。但是,不但我,连叔父的女儿秋妹都偷偷地看过不少。她把小说中常见的 词儿" 飞檐走壁" 念成" 飞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