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5节:“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5)   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   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习惯的重要 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 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 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 在给他制造麻烦。   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 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 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 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 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 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 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 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 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 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 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 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 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 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 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 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 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 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 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 “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 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 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 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 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 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 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 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 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这样的 “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