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41节:文化风景线(1)   文化风景线   对于台湾文学界,我最熟悉的是梁实秋夫人韩菁清。我曾经多次采访了她, 在台湾出版了关于梁实秋与韩菁清的《倾城之恋》以及《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   不过,我是在上海采访的韩菁清。那时候,她一次次从台北飞到上海,为了 便于采访,她总是下榻于离我家不远的一家五星级宾馆。我们之间多年保持通信。 我寄往台湾的信,信封上总是写着" 台北敦化南路" 。   敦化南路和敦化北路,是台北南北向的通衢。敦化北路两侧,樟树挺立。敦 化南路两侧,栾树成行。   然而,如今我漫步敦化南路,斯人已逝,无缘在台北相逢。   我跟梁夫人原本素昧平生。   记得,1987年11月3 日,梁实秋先生病故于台北。那时,我正在上海图书馆 港台阅览室查阅资料。管理员姚先生跟我说:" 这几天,台湾报纸大量发表纪念 梁实秋逝世的文章,你要看看吗?" 他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借阅那 几天台湾的各种报纸,并把关于梁实秋的纪念文章都复印下来。   看了台湾诸多纪念梁实秋的文章,使我对梁实秋有了真实的了解。我从那些 文章中得知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在北京,1988年3 月,我到北京对她进行采访。 她曾去美国看望过父亲梁实秋( 有一段时间梁实秋客居美国西雅图) ,谈了关于 梁实秋鲜为人知的许多情况,也谈到她的生母在美国死于意外事故以及梁实秋在 台北续娶韩菁清的经过。   我写出报告文学《梁实秋的梦》记述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对于故土的浓浓的思 恋之情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这篇报告文学在《上海文学》1988年第六期上发表, 并获得" 中国潮" 报告文学奖。   我把《梁实秋的梦》寄给了在台北的韩菁清。韩菁清的地址,是梁实秋的长 女梁文茜告诉我的,不会有错。但是,信寄出之后,一年多没有回音。我想,也 许是这封寄自内地、鼓鼓囊囊的信( 信中装着《梁实秋的梦》发表稿) ,被台湾 有关部门没收了;也可能是韩菁清不喜欢这篇作品,也就不予置理。   1990年1 月2 日,夜9 时,忽然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女声:" 你是叶永烈先生 吗?" 她把" 永" 字,念成" 允" 声。她说,她就是韩菁清,现住在上海衡山宾 馆。她问我有没有空,能否马上过来一晤?   衡山宾馆离我家不太远。我随即前往。在那里的总统房,见到了她。   她虽然已五十有九,年近花甲,但是做过多次整容手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 轻。不过,她的化妆似乎太浓。她会讲上海话,但是讲普通话的时候带有一点湖 北口音,所以总叫我叶" 允" 烈。她告诉我,那篇" 大作" 《梁实秋的梦》早就 收到,很喜欢。以为反正很快要来上海,所以就没有写回信。想不到,由于她在 梁实秋去世前,曾从台湾到香港,然后从香港" 悄然" 来过内地,引起台湾当局 不满,所以在梁实秋去世后,曾经被" 禁足" ――没有批准她前来内地,所以拖 了一年多才终于成行。   那天夜里,她跟我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我告辞的时候,已经将近凌晨1 时。后来我才知道,她习惯于夜生活。所以,我几乎不在上午给她去电话,因为 那时她正酣睡。   此后,我一次次采访了她。她很坦率,待人真诚。她和我及我的妻子一直保 持着很好的友情。她有不错的文学修养,阅历丰富,谈吐幽默。   为了帮我写好《倾城之恋》,她在台北家中翻箱倒柜,把她当年跟梁实秋恋 爱时所有的情书和婚后的家书,从海峡彼岸带来给我。我曾对她说,你给我复印 件吧,或者我复印后把原件还给你,因为这些原件太珍贵了。她却说,我带来了 就不再带回去,放在你这里,比放在任何地方都放心。我完全相信你。这些信, 本来是谁都不让看的。   我仔细地看了这批书信,以为在删去个别语句之后,完全可以出版。起初, 她很犹豫,怕公开出版这些书信,在台湾又会招来闲言碎语。我再三" 鼓动" 她, 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可谓" 时过境迁" 了;再说,书信中有许多" 暗语 " ,只有她才能" 注释" 。幸亏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她的亲自过问下,编定了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一书,厚厚的五十万言。记得,那些日子,她就住在 离我家不远的一幢宾馆里,要么见面商量,要么电话商榷,终于把一条条注释" 敲定" 。这本书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由台湾正中书局印行,成了畅销 书。像这样道地的台湾" 土产" ,本应由台湾先出,这一回却颠倒过来,先在上 海出,令台湾出版人士感到惊讶。其实,那是因为她看重上海,把上海视为故乡 热土。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