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5节:我与台湾的诸多"第一次"   我与台湾的诸多" 第一次"   我收到第一封寄自台湾的信,曾使我吓了一跳。那天,我从" 邮差" (内地 习惯称" 邮递员" )手中接过一沓信件,内中的一封赫然贴着" 青天白日满地红 " 邮票!虽说那邮票被涂上浓浓的蓝墨水,仍然" 触目惊心" ……后来,来自台 湾的信件越来越多,内地邮局也不涂蓝墨水了,我也见多不怪了。   给台湾朋友回信,要写繁体汉字。幸亏我上小学时学的是繁体字,总算" 复 习旧课" ,慢慢习惯于写繁体汉字――虽说常常会夹杂几个简体汉字。经过几年 的" 锻炼" ,后来我用繁体字给台湾报纸写稿,已很流利了。当然,自从我改用 电脑写作以来,安装了简体汉字与繁体汉字自动转换的软件,那就更加方便了。   我第一次接到来自台湾的电话,是在1989年8 月21日。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 音:" 叶永烈先生吗?我是邱各容呀……" 一听名字,倒是知道的,因为此前我 收到过他的来信及名片,知道他是台湾富春出版公司总经理。我以为他来上海了, 他却在电话里说:" 我在台北!" 那时,海峡两岸直通电话不久,使我感到很新 鲜。他在电话中向我约稿。于是,我给了他两部书稿。几个月后,两部书在台北 印出,成了我第一次在台湾出版的书。内中的一本是我的小说选集,我在序言中 写及那来自台湾的第一次电话。   如今,来自海峡彼岸的电话已是" 家常便饭" 。我也经常给台湾朋友打电话, "00886" 已经是我非常熟悉的台湾电话区号,一拨就通,非常方便。   人未去台湾,作品先去台湾。台湾《联合报》等许多报刊发表我的文章。1991 年,仅台湾《传记文学》杂志,十二期内便有六期转载我的文章。我在台湾出版 的书,也一部接一部。   台湾作家梁实秋先生,一直怀念着故乡北京,企望有机会回到内地故土探亲 访友。他曾经一再地说:" 人谁不爱自己的故乡?"   然而,他是最不幸的人:1987年11月2 日台湾" 开禁" ,梁实秋却在11月1 日突发急病住院,11月3 日与世长辞!   梁实秋再也无法实现他重温故土乡亲的梦。我为他写了长篇报告文章《梁实 秋的梦》,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竟然由此结识了梁实秋的夫人韩菁清。 她一次次从台湾来沪,与我长谈,回忆她如何结识梁实秋,如何与他共同度过十 三个春秋。我写出了第一部以发生在台湾的事件为内容的书《倾城之恋》,由台 湾业强出版社印行。为了帮助我写《倾城之恋》一书,韩菁清女士从台北带来了 梁实秋写给她的数百封情书原件,我由此又有了新的" 第一" ――第一次为台湾 作家编情书选。《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在两岸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台湾" 第一号" 出版社,即正中书局同时印行。   短短几年间,随着台湾" 开禁" ,一个又一个台湾文化界朋友接踵而至,隔 膜如冰消雪融,友谊与日俱增,合作日益频繁。两岸文化人根相连,心相通。同 是炎黄子孙,同出中华文化,彼此间有着许多共识。我又迎来了两个" 第一" : 第一次出任海峡两岸征文比赛评委,第一次应台湾作家张系国教授之邀出任台湾 《幻象》杂志编辑顾问。   从1993年起,我与台湾" 卡通之王" 邓有立先生携手,出任大型卡通系列片 《中华五千年》总编剧,他担任总策划,台湾画家蔡明钦担任总导演。邓有立先 生曾获台湾" 十大杰出青年" 荣称。我们在创作上合作。不论是同在北京、上海, 还是共赴杭州,他总是不断地跟我" 侃" (他也学会内地文化界的" 流行语" ), 切磋切磋,不分彼此,有话直说,互相启发。这样的两岸协力创作,对于我来说, 又是新的" 第一次" 。邓先生作为文化人,却具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擅长" 策划 " ,脑子一转便生出一个点子,开发一项新的" 周边产品" ,使我颇长新的见识。   我的纪实长篇《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台湾出版,引起广泛注意。台湾著名节 目主持人、" 光头明星" 凌峰读了此书,来上海访问我,为我制作了专题节目, 作为" 新八千里路云和月" 系列节目之一,在台湾播出。这样,不仅我的作品来 到台湾,而且我的形象、声音也来到台湾。   很自然的,下一个目标,那就是访问台湾,访问台湾的文化界。我想,变单 向来访为双向交流,是必然的趋势……   终于,我在2003年应邀访问了台湾。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 破冰之旅" 。   接着,我在2007年再度应邀访问台湾,既是探亲者,又是采访者、旅游者。 这次访问台湾,得以采访许多台湾的政坛名人,比上次要深入得多。另外,上次 主要是去台湾的北部、中部和东部,这次乘高铁南下,去了台湾南部的台南、高 雄,也去了上次没有去过的台湾北部的科学文化重镇新竹,还参观了宜兰新建的 长长的雪山隧道,使我对台湾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