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八卷 71.分战 【提示】 本篇以《分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实施分兵击敌和怎样分兵击敌 的问题。它认为,在敌寡我众的条件下作战,为实施分兵击敌的指导原则,在利用地形方 面,要选择平坦宽阔的地形条件;在兵力部署方面,要以主力担任正面进攻(“为正”), 以一部担任侧后袭击(“为奇”),即是做到“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这样,才能打 败敌人。本篇这里引自《唐李问对》的“分不分为縻军”,縻军者,受束缚的军队也;句意 是,在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了自我束缚的军队了。实战的表明,集中兵 力,是战胜敌人所通常运用的主要作战原则,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分散使用兵力,亦即分 兵以击敌,同样也是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作战原则。不懂得或者不善于集兵以击敌,固然不 能战胜敌人,而不懂得或者不善于分兵以击敌,同样也不能战胜敌人。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 点,这是很可贵的。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梁将陈霸先与王僧辩等率军平 定侯景叛乱之战,就是运用分兵击敌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当时,叛首侯景据守石头城,陈 霸先率领优势兵力,采用分兵以击敌的作战原则,“命诸将分处置兵”(见《陈书・高祖本 纪》),对侯景叛军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在交战后,又能运用奇正交错的战法,“以劲弩 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结果大败叛军,迫使侯景弃城远逃,从而取得了平叛 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而敌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 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 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 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 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诚如兵法所 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兵,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子侯景,进至张公洲。梁军巨 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乘潮顺流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 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不高兴地说:“敌军有如此雄壮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 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 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相互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企 图拚命一战。我军众多而敌军寡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 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兵器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装精锐骑兵袭 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把叛军打得大败,叛首侯景则弃城逃跑。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 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 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 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 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 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注释】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 (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 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mpanel(1);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 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 后因从此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袭杀。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 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结梁宗室 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 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临淮口, 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72.合战 【提示】 本篇以《合战》为题,旨在阐述合兵以击敌(亦即集中兵力击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 认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这是用兵的一般原则。在防御作战中,对于以优势兵力 向我进攻之敌,也应当合兵(集中兵力)去迎击它。本篇引自《唐李问对》的“聚不聚为孤 旅”,孤旅,谓孤立无援的军队;句意是,应当集中兵力而不集中时,就成了自我孤立的军 队了。集中兵力乃是夺取战争主动权、改变敌我态势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在战略上以少胜 多、在战术上以多胜少的根本手段。因此,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集中兵力都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原则。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进驻新城的唐军在叶蕃重兵的进攻下,正面 临着“众寡不敌,师人皆惧”(见《旧唐书・王忠嗣传》)的严重形势。但是,身为唐军将 领的左威卫郎将王忠嗣,却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先以骑兵向叶蕃军左右两翼实施侧击, 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尔后集中三军主力,乘敌混乱溃退之机,实施大规模反击,一战而 大败叶蕃军,取得了新城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合兵击敌”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强大,这是兵家通常所熟识的一般原则。倘 若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如以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迎击。诚如兵法所 说:“应当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大肆入侵,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就迫近唐 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人人产生畏惧情绪。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 惧的姿态策马迎战敌人,他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矛头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 唐军如此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乱不堪之机,集中 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 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善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 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 之,吐蕃大败。⑦ 【注释】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 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 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惊退。 ⑦本篇《合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合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 唐书・王忠嗣传》。 73.怒战 【提示】 本篇以《怒战》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仇恨敌人心理的教育对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 性。它认为,只有在战前教育和激励士卒仇恨敌人,尔后再行出战,才能使其奋勇杀敌,夺 取胜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自有阶级以来,战争总是阶级对阶级、集团对集团、 民族对民族、国家对国家的一种生死搏斗。因此,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无不是以对方为仇 恨对象来教育和激励自己部队英勇杀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篇所论及的问题,是带有普 遍意义的治军问题,它启迪人们必须时刻要结合形势、任务,把仇视敌人、憎恨敌人的教育 作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抓出成效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部队 的爱国热情和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 东汉初年,汉将王霸与马武共同率军攻打反汉割据势力周建的垂惠之战,马武部队之所 以先为敌人打败,并非力不抵敌,而是由于“武恃霸援,战不甚力”的缘故。有鉴于此,王 霸对“大呼求救”的马武,不是应呼立即出救,而是采取“闭营坚守”。王霸的这种做法并 非是见死不救,而是根据敌情我情实际,采取的一种诱使敌人轻进、激友自强奋战的巧妙手 段。此种诱敌、激将之法果然生效,周建倾其全力进攻,马武率军力战不退。就在敌对双方 “合战良久”,难解难分之际,王霸乘周建酣战不备,突然大开营门,亲率精锐骑兵袭击敌 人之侧后,配合马武,前后夹击,大败敌人,取得了平定周建割据势力作战的完全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激发鼓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 敌。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奋勇杀敌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 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而首先派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拦 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 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卖力,结果被敌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 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两 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 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骑,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而 捕虏将军马武对我有单纯依赖思想,两军指导思想不相一致,这正是失败之道。现在我部闭 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 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样,苏茂部队就会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 袭击,就可以打败它。”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战很久,王 霸所部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 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军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 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 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 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 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 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 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 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 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74.气战 【提示】 本篇以《气战》为题,旨在阐述部队士气在对敌作战中的重要性及临战状态下激发士气 所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将领指挥对敌作战靠的是部队旺盛的士气,而部队旺盛的士 气靠的是鼓动工作。但是,临战状态下的“鼓动”要适度,不可过分频繁,过频则士气易 衰;发挥士卒的冲击力量,不可距离太远,太远则体力易竭。只有在冲击距离适当和敌人气 衰力竭之时发动攻击,才能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本篇所引“气实则斗,气夺则走”一语, 系出自《尉缭子》一书,意思是,在对敌作战中,如果士气饱满旺盛就立即投入战斗,而一 旦士气低落不振就迅速避敌退走。战争的实践经验证明,部队士气的高低盛衰,是决定战争 胜负的主要因素。一般说,部队斗志高昂则可能多打胜仗,而其士气低落则必然吃败仗。因 此,如何使自己部队保持高昂斗志,防止士气低落,这历来是有作为的军事家所注意研究和 解决的重大治军问题。本篇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较好认识,且以《气战》为题,专门论述了 临战鼓动与提高士气的关系以及击鼓激气所应注意的事项,这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处于防御一方的 鲁军之所以能够打败进攻一方的齐军,除了在政治上得到本国百姓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 件外;在军事上,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后发制人和敌疲我打的正确作战指导,这是鲁军获胜 的直接重要原因。当时,战场的态势是齐军进攻、鲁军防御。一般说来,防御一方要战胜进 攻一方,非举行反攻不可。而反攻得手除了具备必要的条件外,还必须选择适当时机才能确 保作战胜利。因此,在具备反攻的必要条件的前提下,能否正确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便成 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环。处于防御作战的鲁庄公虽然并不完全懂得这一点,但他并不固 执己见,相反,他却能虚心倾听并采纳武士曹刿的正确建议,乘敌我双方士气变化出现“彼 竭我盈”的有利战机时,适时发起反攻;其次,当交战后,齐军已经陷入“辙乱、旗靡” (见《左传・庄公十年》),溃不成军的时候,鲁庄公又能及时组织部队实施追击,一举取 得了打败齐军的决定性胜利。显而易见,鲁庄公根据敌我士气的消长变化而决定自己切实可 行的作战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讲,齐鲁长勺之战,也是体现“气战”的典型战例。 【译文】 将领所以能够指挥作战,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 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气,但不可鼓动太频,太频则 士气容易衰落;不可鼓动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战中必须度量敌人进至距我 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击鼓激气,命令士卒奋勇进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 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必定无疑的。诚如兵法所说: “士气高昂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 春秋时期,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随同作战,鲁庄公便与 他共乘一辆兵车,进至长勺对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还不 行。”齐军三通鼓敲罢,曹刿这时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击鼓命令部队进战, 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驰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还不行。”待他下车 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向远眺望,确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了。”鲁庄公 于是驱车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 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 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齐是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 追击它,恐怕他们设有埋伏引诱我们,待我下车察看知道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知道其旗帜 已经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驰车追击他们。” 【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 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 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②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④。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 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 【注释】 ①盛:马本及各本皆作“胜”,从文义和下文“彼衰我盛”来看,当为“盛”,故改。 ②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军进攻。 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⑤轼(shì):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75.逐战 【提示】 本篇以《逐战》为题,旨在阐述对败退之敌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实质属于追击作战 问题。它认为,追击败敌,必须查明其真伪后再行动。对于非败而退之敌,应审慎行动,勿 中其奇计;但对真正溃败之敌,则应全力追击,务求歼灭之。从敌情实际出发,决定作战行 动,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善战者皆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本篇基于对此点的较好认识, 而强调在追击作战中,对败敌“须审真伪”,尔后决定是否采取追击的作战行动,这无疑是 十分正确的。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进击薛仁杲的浅水原之战, 就是体现追击作战原则的一个战例。薛仁杲是唐初割据陇西而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当时他 正率兵屯据折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