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七十四回 两首诗题南阳草庐 一夕话梦诸葛武侯 建文十六年秋八月,郧阳伪刘已奉正朔。吕军师即命宾铁儿、楚由基,领铁骑 一千为左右先锋,自统大军随后,进取南阳府。二将渡了白水,直抵城下。但见吊 桥扯起,女墙雉堞之间,多有守陴兵士。剑戟森严,旌飘扬,而又寂无声息。遂令 军士秽骂,亦并无一人瞅睬。次日,中营已到佐,登高阜处眺望。时已夕照,城内 炊烟寥寥,曰:“此空城也,大约文武官弁皆已窃库藏逃去矣。” 明晨,带领二先锋并刘超、姚襄、二董小将军,七骑马前去绕城阅视。守兵号 衣隐隐跃跃,在睥睨中飘动。行有六七里,已过西城,遥见堵口一人,探出半面。 军师令由基射之,应弦而倒,绝不闻有些微的声响。再前行至北城,又见一兵露出 半边身体,由基弦发箭到,亦复如前。军师疾返营中,令董翥、董翱、曾彪、宾铁 儿,率领三百壮士爬城,斩开南关,迎接大军。瞿雕儿禀曰:“恐系贼人诡计。” 军师笑曰:“若是诡计,必开关以赚我。且炊烟绝少,是假不来的。”即统率诸将 士到南门时,宾铁儿等已斩关来迎,禀道:“满城堵口,总是草扎的人。只有三四 个守门兵卒,被我砍了。”军师即入府署检查库藏,一无所存。随遣牙将各持令箭, 提取二州十一县钱粮。 一面搜拿文武衙门胥吏兵卒来勘问,咸供:“总兵何福要带人马逃走,恐王师 去追他,所以虚插旌旗,延缓日子。这些文武各官,就大家瓜分了库藏,各自远遁。 城内绅衿富户,也就迁辟乡村。只有几个穷百姓,没处走的,还在这里。”军师又 问:“何福既带有兵马,逃向何方?”又供:“闻说投了郧阳。那些文官,其实不 知去向。”军师慰谕几句,即令释放。又遍发檄文,招徕逃亡,大概说:五师止讨 叛逆,凡良民皆属赤子,毋得猜惧。自此渐归乡井,不必叙得。 且说黄河以南五郡,开、归、河南、南阳四郡皆定,唯妆宁府示下。军师方在 命将进讨,忽报铁开府送到禀函,内开义士二人,一姓晋名希婴,许州人氏,曾心 育浙江殉难臬司王良之幼子。一姓余名学夔,松江府人,为方正学门生。有大司寇 魏泽,曾收正学之遗孤,托会学夔,均有同仇之谊。二人先后来投,皆与当宁太守 有旧,已经前往招降。十一县钱粮,足充军饷,请勿举兵。今二士愿赴军前效用。 军师大喜,随署晋希婴为南当巡道,余学夔为南阳郡守。妆宁府州县各官,皆仍原 职。随具疏题明,兼请帝师圣驾巡幸中州。又遣瞿雕儿、阿蛮儿、二董小将军,前 赴济南扈从。 姚襄进言道:“何福返投郧阳,不附王师,官弁之逃,库藏之空,皆其所致, 何不拿回典?”军师道:“我们所褒者,忠臣义士,所诛者,逆党叛人。其余概从 宽大。何福曾助平安,与燕兵谒国死战,粮尽而遁,不得已也。后业燕藩起为总兵, 乃小人贪富跺之常情,与助燕为逆者有间。况郧阳已经归我,由他去罢。我闻城西 六在,有诸葛武侯古祠。且与子同去晋谒。” 遂令刘虎儿带令十来骑跟随,前到卧龙冈。军师周回览眺,后有苏门环抱,前 有白水逶迤,其冈形宛如月晕,以郁莆葱,正中包含着祠庙。叹曰:“此真卧龙先 生故宅也。”但见:崇冈凝霭,笼罩着茅庐数间;怪木蟠青,掩映的草亭一个。 正适盛百般,却疑爽气飞来;不近长江,何为怒涛骤至?风云犹护栋梁间,精 灵宛在;草木应留刀剑气,魑魅还惊。《出师》二表,皎然日月争光;定鼎三分, 久已山川生色。正是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进卧龙冈内,有三门石阙,上颜着“真神人”三字。吕军师即端拱一揖。又进 重门,方升小堂。堂中台基上,有楠木横榻,榻上周围纱幄,中间两幅展开,端坐 着孔明先生遗像。军师率姚襄、刘超,再拜起立,瞻仰一番:眉目萧疏,全然风雅 诗人,曾无杀气;神明超逸,不啻烟霞羽士,真有仙凤。手中羽扇,曾挥百万雄兵 ;腕内毫锋,可当三千虎诱。寂然不言而喻,干载有同心;诚则无声而感,一宵得 异梦。 吕军师道:“我一生才得于天,学本于己。私淑古人,从无师授。若当世有武 侯,我则师事之矣。”姚襄问道:“武侯为古今第一人与?”曰:“真第一人。窃 比于管乐,盖自谦耳。” 姚襄曰:“然则天之生才如武侯者,何以不生于一统之会,而偏生于三分之际, 未得尽其抱负,不亦屈乎?”军师曰:“此正天之所以重武侯也。三代以上不论, 其大一统者,如秦、隋、西晋与北宋,其间曾无绝异之材,天若吝之者,何也?盖 由秦之强盛,蚕食六国,久矣尊为西帝。隋篡北朝,先已得天下之半,而又乘南朝 之昏淫,其势为易。西晋虽并二国,皆当时主昏庸之候。宋则先取于孤儿寡妇之手 而后平定诸处,无异反手。 天若行武侯于此四代,又何见其才耶?至若汉、唐与本朝,当群雄并起,以智 勇相角,故此三代人才,皆胜于彼。夫以智而伐昧,勇而敌怯,以有道而兼并无道, 不啻顺流而遇顺风,一帆便可千里。至若三国,则曹与孙吴,皆以天授之资,而平 分南北,非草窃群雄之比。区区孤穷先主,奔命于其间,身且不保,亦何自而成鼎 立哉?所以天降大任于武侯,以从古未有之才,而当未有如是艰难之会,其不归于 一者,数也,可以不论。“ 刘超请问曰:“如军师所论,则承平之世,天竟不生人才否?” mpanel(1); 军师曰:“然。偶有之,终亦不显。即如今之科目所取者,皆咿语口占哔之徒, 但能略通之科者也。舍却烂时文以外,还晓得恁么?”且临场搜检,不啻待以盗贼, 有志者亦安能乐从乎? 是故利器者,所以制盘根错节,不比铅刀锡枪,一刺一割亦有示能,但在演剧 中试用的,子知之乎?承平日久,一切缙绅大夫皆无异于演戏文耳,安知观戏文者, 有出群拔萃之人哉?说到此外,命酒自酌三杯,挥毫疾书二诗于壁:其一负来南阳 日,躬逢丧乱时。 茅庐三顾切,汉鼎片言持。 才岂曹吴敌,心将伊吕朝。 君如生治世,草野竟谁知? 其二徒步中山起,艰难帝业迟。 英雄方角胜,僭据各乘时。 天限三分势,人嗟六出师。 先生遗憾在,杜老莫题诗。 军师掷笔,又酌数杯,谓姚襄、刘超曰:“武侯精灵在此,我低徊不忍去,当 与子同宿一宵。”刘超曰:“须传知将佐来侍卫。”军师笑:“虑刺客耶?即当二 人,亦不妨晏然而卧。”乃令守祠道士,取出木榻二张,坐至更余方寝。 吕军师朦胧中,忽闻有人呼道:“御阳子来,我与当言。” 军师视之却是武侯从神幔中步出,连忙起迎一揖,同行至庭间松阴下,藉草坐 定。武侯开言道:“君知否?我与汝乃同乡也。” 御阳对曰:“先生隐迹南阳,小子流寓嵩阳,虽异代而同乡也。” 武侯曰:“非此之谓。子生归之处,与我死归之地,适相同耳。” 御阳料是未来之事,唯唯应曰:“小子抑何幸甚。”武侯又曰:“匪特此耳。 子之遭际,又与我略同。如子之志有迎复建文,与我之志在兴复汉室,一也。子亦 仅能建阙济南,与我之创业蜀中,又一也。我之鞠躬尽瘁,而遇魏武、司马,与子 之殚忠竭智,而南燕王、道衍,相若也。子之辅主之日期,与我之匡君年数,长短 又相若也。独是子则生归而成人仙,我则死归而成鬼仙,为可慨耳。”御阳听了这 些话头,便知将来大业不成,乃从容对曰:“小子窃料燕王以神武之姿,济以其子 之宽钍大度,殆有天命。但忠臣义士心在建文,小子不自度德量力,欲申大义于天 下耳。”武侯曰:“谁曰不然。我在当日,曷尝不知汉室难兴,而顾六出祁山,终 于五丈原耶?夫尽人事者,不可以言天道。明知天道若彼,我欲强而使之若此,则 天也亦将有以蔽人之心。即如关某伐曹,我座未使一将以援其后。又如马谡之言过 其实,而我使之独守街亭。再如黄皓之奸,我知其必然误国,而终未之一清君侧。 此皆我之失也。然亦天有以使之。杜老云:”遗恨失吞吴。‘这句却道不着。子之 诗亦宗之,我所以言及之耳。“ 御阳曰:“小子愚昧,而今才悟到关公不败,焉得有吞吴之事耶?自非圣人, 谁能自明其过?先生之过,先生能自言之,至若小子不患不能自言,而患不能自知。 请先生有以教之。” 琥侯曰:“微独子,即帝师亦不能无过。如介义起师,名正言顺,纵使隳败, 名之尊荣犹愈于成。顾以堂堂正正之兵,而乃杂一猴怪于其间,卒之为人斩馘,使 天下得以猜议其后。再如郧阳妖贼,自应以道力制之,何乃用美人计耶?且此女秉 志守节,而反使之辱身于贼寇,是何道理?穷竟转战南阳,并不得美人之力。又如 齐王府已改为建文宫殿,复以建中立极这说,另构皇居,而自即安止于帝阙,非显 然欲自尊为帝哉?”御阳谢曰:“此皆小子不知预为匡正。今请先生赐示小子之过。” 武侯曰:“君子于出处,是一生之大节。女主既顾茅庐,当今之世,舍子其谁?自 当待有莘之聘,胡为乎学邓禹之杖策军门? 此我之所不取也。王有庆、高强二人,久已归从部曲,并无他意。子以其武艺 平常,而咸使敌人杀之。我知子爱萁有勇,而弃其无勇者。但使之明知之而肯自效 死,则不为过。子则以其术而使之,近于忍矣。我当日烧藤甲军,好知天之当减我 算。 以彼之应死者,而尚不可纵杀,况乎不应死者而杀之,又假手于人,以罔世之 耳目,将谁欺乎?“御阳听到此处,即时跪谢曰:”非先生,谁其教我?“武侯曰 :”还有与汝言者。自后但获应诛之人,杀之而已,慎毋亦学燕王用非常之毒刑, 上伤天和,下亏己德。“御阳尚欲拜问军旅之事,忽闻松间鹤鸣一声,冉冉而下。 武侯即乘之而升,又回顾曰:”他日当相访于故乡也。“ 军师堆然而醒,起视庭际松阴,绿苔对坐之痕犹在。残月皎然,殆将晓矣。遂 呼姚、刘二子起来,告以所梦,并取笔记之。二子曰:“武侯盖以军师为千载以下 之同心也。”因坐谈待旦。又于武侯神像前,拜辞起身。命道士曰:“可向我府中 领银五百,修葺祠宇。”遂缓辔而回。诸将皆来迎候。 军师返署,即疏请赠王有庆为将军,录其子为裨将。高强之子略通文墨,即授 为邓州州佐。越日,绰燕儿赍到景开府捷书,得了庐州,并寿州亦降,淮西全定。 军师大喜,随合姚襄道:“南阳系新定地方,密迩荆襄,我将往迎帝师圣驾,汝可 统率铁骑五千,与宾铁儿、杨由基、曾彪立三寨于三十里之外,以备不虞。倘有敌 至,亟令绰燕儿习报。”又命沈珂:“汝与郭英等四将,防守城池,均系重任,务 宜小心在意。”军师即带刘超一人,骑士三百前去。漫言生死殊途精诚尚能感达; 何以阴阳一理,审仙返致睽违。且看下回还有几人作梦。 ------------ 古典小说之家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