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抬头见喜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 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 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 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 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故意躲着借款,着急,设计自杀等等,而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 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似乎”,因为我实在不敢说准了。幼年时,中秋是个很可 喜的节,要不然我怎么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儿爷”的样子呢?有“兔儿爷”玩, 这个节必是过得十二分有劲。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 愁肠呀!所以说“似乎”最喜爱中秋。   事真凑巧,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那么,就说上一 说呀。第一次是在北平,我正住在翊教寺一家公寓里。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 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 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 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约合大洋七角多,因这是古时候的事了。第一把牌将 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 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 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 病是在月亮。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 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 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 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 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粽子,不爱吃。城隍爷现在也不出巡;即使再出巡, 大概也没有跟随着走几里路的兴趣。樱桃真是好东西,可惜被黑白桑葚给带累坏了。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 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 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 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 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 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 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 又紧跟着下来许多,象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 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 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 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 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 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楞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 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 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 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假如我将来死后能 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 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 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 就睡了。母亲也没精神。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 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 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 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 躺着。躺着躺着,多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