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附录一   《爱情的三部曲》总序   我在一九三一年夏天开始写《雾》,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把《电》写完。写 了《电》,我的《爱情的三部曲》算是完成了。   关于这三本小书似乎有不少的读者说过话,我也见过一些杂志和报纸上的批评, 我自己却始终沉默。现在我已经把别人说过的话完全忘记了。但是那些被咽在肚里 的自己的话却成了火种,在我的心里燃烧起来。我不能够再沉默。所以我借着《雾》 的改订本第一次问世的机会,把我的灵魂的一隅为读者打开。   “在你的作品里你自己满意的是哪几本?”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朋友们当 面对我这样地说过,一些不相识的读者也写了信来问,最近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 要我拣几部自己满意的作品送给她。   对这样的问话我的答覆总是简单的一句:“我没有写过一部自己满意的作品。” 这是真话。所以对于那个朋友我连一本书也没有送去,因为我对自己的作品从来就 不曾满意过。   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但在我的二十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 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的三部曲》。我从来不曾把我这个“灵魂的一隅”打 开给我的读者们看过,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我为什么喜欢这三本小书呢?这大概是由于个人的偏爱。   我不是一个批评家,并且我是撇开了艺术来读自己的作品的。   我常常被人误解,有些朋友甚至武断地说,我的作品里面常常有我自己,他们 替我的作品作过考证。也有人相信他们的话,因为他们自以为很了解我。事实上我 的写作的苦心却是他们所想象不到的。我就这样地被人误解了这些年,一直到现在 我才有机会叫出一声“冤枉”。我可以公平地说:我从没有把自己写进我的作品里 面,虽然我的作品中也浸透了我自己的血和泪,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固然我偶尔 也把个人的经历加进我的小说里,但这也只是为着使小说更近于事实。而且就是在 这些地方,我也注意到全书的统一性和性格描写的一致。譬如在《雾》和《雨》里 都提到陈真写过一本解释他的社会思想的书。这是一本对都会的人讲话的书,在这 本书里面乡村问题完全没有谈到。我自己从前也写过这样的书。也许会有神经过敏 的人根据这个事实断定陈真就是我自己。然而倘使他们读了陈真被汽车碾死的一段 描写以后,他们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意见,也许他们会以为现在活着写文章的只 是我的鬼魂罢。   或者我做着陈真做过的事,或者陈真做了我做过的事,这都是不关重要的。他 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我也是的。我的小说里的每个主人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他 或她发育,成长,活动,死亡,都构成了他或她的独立的存在。因为他或她是一个 人,一个活的人,而不是影子。倘使我把自己当作小说的主人公来描写,那么我的 主人公就会只是我的一个影子,杜大心是一个影子(我和他都写过《生之忏悔》), 高觉慧是一个影子(我和他都演过《宝岛》里面的黑狗,都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读过书),陈真也是一个影子,还有许许多多……结果,我的小说就成了完全虚伪 的东西。这个我不能承认。   还有些人说我常常把朋友当做“模特儿”写小说,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根据。我 为了这个也受到少数朋友的责难。最近有一个朋友还说,我写《雷》,不该把主人 公写得那么夸张,因此增长了那个被描写的朋友的骄傲。我为了这件事曾经争论过 半个钟头,我的理由充足,因为《雷》里面的德并不就是那个朋友,我写这篇小说 时不过借用了那个朋友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如果别的朋友以为《雷》就是那个人的 化身,这个责任也不应该由我来负。我自己当然比别人知道得更清楚。   然而我在别的一些小说里也的确写过一两个朋友,不过我的本意是这样:与其 说我拿朋友做“模特儿”写小说,不如说我为某一两个朋友写过小说。这是有差别 的。譬如说《天鹅之歌》,朋友们知道我是拿某一个上了年纪的友人做“模特儿” 写的;但我的本意却不是如此简单。我爱护那个朋友,我不愿意他辜负大家对他的 期望,走个人的路。所以我写了小说劝告他。我给他指出了一条路,可是他仍然走 了和小说里所写的完全相反的一条路。我写了小说。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当一个人 被爱情迷住了眼睛的时候,连世界的毁灭、人类的灭亡也不会得到他的注意了。那 个朋友对我过去的生活有过影响。他答应以毕生的精力写一部《人生哲学》做我们 的生活的指针。我等待着。我已经等待了七年。现在他带了太太到一个遥远的省分 做官去了。《天鹅之歌》恐怕永远不会响了。但我的小说也不是白白写了的。因为 这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也有它的社会的意义。关于《父与子》,关于《堕落的 路》……我的解释也是同样的。我写《堕落的路》时,很希望那个被称为“堕落者” 的表弟走一条新的路,然而他却一天比一天更往下沉落了。我的劝告对他没有一点 用处。 mpanel(1);   现在再把话说回到《爱情的三部曲》上面来。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 小书,我可以说是为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 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 也给过我安慰。我这里不提到《雾》,因为《雾》的初印本我不喜欢,里面有些文 字,我自己看到总觉得不大舒服。所以这次改作时,就把它们删除了。   《电》是应该特别提出来说的。这里面有几段,我每次读到,总要流出感动的 眼泪,例如:佩珠看见敏许久不说话,又知道他们快要跟他分手了,就唤住敏,温 和地说:“敏,你不该瞒我们,我知道你已经下了决心……”她知道敏的心就仿佛 看见了它一般。而且敏今天晚上的举动并没有逃过她的眼睛。   敏不说话,却只顾埋着头走,好像没有听见她的话似的。仁民接着也唤他一声, 他仍旧不回答。   他们很快地走到了两条巷子的交叉处,敏应该往西去了。在这里也很静,除了 他们三个,便没有别的行人。   佩珠站住了。她向四周一看,低声说:“敏,你就这样跟我们分别吗?”她伸 出手给他。   敏热烈地一把握住她的手,感激似地说:“你们原谅我……我真不愿意离开你 们。”他的眼泪滴到佩珠的手腕上。   “为什么要说原谅?就说祝福罢。……你看,我很了解你。不过你也要多想想 埃我们大家都关心你。”佩珠微笑地、亲切地说着,她慢慢地把手腕放到自己的嘴 唇上去。   我读到这里我的眼泪落在书上了。但是我又继续读下去:敏又和仁民握了手, 一面说:“谢谢你们,我们明天还可以见面。”他决然地掷了仁民的手往西边的巷 子里去了。   佩珠还立在路口,痴痴地望着他的逐渐消失在阴暗里的黑影。她心里痛苦地叫 着:“他哭了。”   事实上我也哭了。   仁民看见她这样站着,便走近她的身边,伸出一只手搂住她的腰,亲密地低声 在她的耳边唤道:“佩珠,我们走吧。”   她不答话,却默默地同他走着,身子紧紧地偎着他。   过了好一会她才叹息地说:“敏快要离开我们了。”   仁民一手搂着佩珠,一手拿着电筒照亮路,慢慢地往前面走。他把头俯在她的 肩上,温柔地在她的耳边说:“佩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   佩珠默默地走着,过了半晌,忽然自语似地说:“许多年轻人到我们里面来, 但是很快地就交出生命走了。敏说过他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悲 痛。   我不能够再往下读了。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的心颤抖得很厉害。一种异样 的感觉震摇着我的心:是悲痛,是快乐,是感激,还是兴奋,总之,我说不出。   在《电》里面这样的地方是很多的,这些在一般的读者看来也许很平常,但是 对于我却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还是鼓舞的泉源。我想只有那些深知道现实生活而 且深入到那里面去过的人才可以明白它们的意义。   我说这三本小书是为我自己写的,这不是夸张的话。我会把它们长久地放在案 头,我会反复地翻读它们。因为在这里面我可以找到不少的朋友。我可以说在《爱 情的三部曲》里面活动的人物全是我的朋友。我读它们,就像同许多朋友在一起生 活。但是我说朋友,并不是指过去和现在在我周围活动的那些人。固然在这三本书 里面我曾经留下一些朋友的纪念。然而我仍旧要说我写小说并不是完全给朋友们写 照。我固然想把几个敬爱的朋友写下来使他们永远活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写这三本 小说时却另外有我的预定的计划:我要主要地描写出几个典型,而且使这些典型普 遍化,我就不得不创造一些事实。但这并不是说,我从脑子里凭空想出了一些东西。 我不过把别人做过的事加在我的朋友们的身上。这也不是说我把他们所已经做过的 事如实地写了出来。我不过写:有他们这种性格的人在某一种环境里可能做出来的 事情。所以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已经不是我的现实生活里的朋友们了。   他们是独立的存在。他们成了我的新朋友。他们在我的眼前活动,受苦,哭, 笑以至于死亡。我和他们分享这一切的感情。我悲哭他们的死亡。   陈真仰卧在地上,一身都是血。他已经不能够发声,除了那低微的喉鸣。颈项 以下就不是他平日的完整的身体。只有他的头还没有改变。黄瘦的脸上涂了一些血 迹,眼睛微微闭着,上面失掉了那副宽边眼镜。   亚丹静静地躺在黑暗里,半睁开眼睛。他全身染了血。但是嘴唇上留着微笑, 好像他还睡在他的蜜蜂和他的小学生的中间。   一些人围着尸首看。她们也挤进去。无疑地这是敏的脸,虽然是被血染污了, 但是脸部的轮廓却能够被她们认出来。身上全是血。一只脚离开了大腿,飞到汽车 旁边。   “敏,这就是你的轮值吧,”慧想说这句话,话没有说出口,她又流出眼泪了。 她的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厉害地痛过。她仿佛看见那张血脸把口张开,说出话来: “你会常常记着我吗?”   这全是很简单,很平凡的描写。和这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这种写法不会使读 者感动也未可知。但是我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自己的确流过眼泪。我这样地杀 死我的朋友,我的痛苦是很大的,而且因为他们构成了单独的存在,和我的现实生 活里面的朋友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他们以后就不会复活起来,我就永久地失掉 他们了。我的损失的确是很大的。   没有一个读者能够想象到我写这三本小书时所经历的感情的波动。没有一个读 者能够想象到我下笔时的内心的激斗。   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是怎样深切地爱着这些小说里面的人物。知道这一切 的只有我自己。   现在我可以把我创作《爱情的三部曲》的经过简单地谈一谈。   《雾》的写作完全是偶然的。那是一九三一年夏天的事情。   从这一年起我才开始“正式地”写起小说来,以前我只是在读书、翻译或旅行 的余暇写点类似小说的东西。只有这一九三一年的光阴才是完全花在写作上面的。   那时我住在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地方还宽敞,常有朋友来祝一个从日本回来的 朋友也常来找我。有时我和那个朋友同睡在一张大床上,谈着日本的种种事情,也 谈到他过去的恋爱的经验。有一次他到别处去玩了两三天,回来以后人似乎变了样 子。他和我谈到他在那个地方的生活。他渐渐地激动起来,他那张满是皱纹的黄瘦 的脸也突然显得年轻了。他终于说出了在那里见到一个少女的事情。我也认识那个 姑娘。   第二天他在一些朋友的面前又谈起这件事情。他喝了一点酒,红着脸,说出了 闻到姑娘的肉香的故事。这使得那个住在楼上的朋友太太感到了大的兴趣,而快活 地大笑了。   这天晚上他住在我家里。已经过了十点钟,他还是异常兴奋,他把我和另一个 朋友拉到虹口去吃日本面。他对于日本面有着特殊的嗜好。我们从虹口一家日本馆 子出来,慢慢地走回家。月亮很好,这样的散步是很愉快的。回到家里我们又谈了 不少的话,一直谈到深夜两点钟。我上床睡了,那个朋友却不让我闭眼睛,他还絮 絮地谈起女人的事情。他平时并不抽烟,这个晚上却接连地抽起纸烟来。我很瞌睡, 催他睡觉,他却只顾和我谈话。我没有办法,就扭熄了电灯。但这也不能够减少他 的兴致。   电灯灭了,房里却并不黑暗,月光从外面射进来,把玻璃窗门的影子映在地板 上。我借着月光和纸烟头的火光看见了他的面容。他还絮絮地对我赞美那撩人心绪 的少女的肌肉香。我已无心听下去了。这个被单恋所苦恼着的男子的心情我很能了 解,然而我的瞌睡使我忘记了一切。   这个晚上他似乎没有闭过眼睛。以后这件事传出去,楼上的朋友太太就戏谑地 给他起了个“肉香”的绰号。   日子平淡地过去了,我们以为他会忘记了肌肉的香味。但事实恰跟我们所猜想 的完全相反,他似乎整天就在想念那位江苏小姐。于是发生了和《雾》的第四章开 场时类似的一段谈话。参加的人除了他以外有我,有那个被人一度看作陈真的朋友, 还有性格和吴仁民相似的那个朋友。我们谈得很久。   这次的谈话和小说里的一样,并没有结果。当时我便起了写《雾》的念头。我 想写这篇小说,给他指出一条路,把他自己的性格如实地绘出来给他看,让他看清 楚自己的真面目。   我在匆忙中写了《雾》的第一章。他看见我写这篇小说,知道我是在写他和那 个姑娘的故事,他很高兴,他甚至催促我早早地写完它。但是《家》的写作占去了 我几天的工夫。这其间他到南翔去玩了一趟。在一个星期以后他回到上海来,我的 小说已经写好了放在那里等他。   他是晚上回来的。他急切地读着我的原稿。他的感情的变化很明显地摆在脸上。 他愈读下去脸色变得愈难看。他想不到我会写出后面的那几章。其实连我自己也想 不到会写出了那样的篇页。这在我也是不能自主的。我爱这个朋友,我开始写《雾》 时我怀了满胸的友情。可是我写下去,憎厌就慢慢地升起来,写到后来,我就完全 被憎恨压倒了。那样的性格我不能不憎恨。我爱这个朋友,但是我不能够宽恕他的 性格。我写了《雾》,我挖出了一个朋友的心,但是看见这颗心连我自己也禁不住 战抖了。   这个朋友读完我的原稿,生气地说了一句:“岂有此理。”   我知道他的心情,但是我无法安慰他。我们苦恼地对望着,好像有一道幕隔在 我们的中间。我们两个平时都不抽烟,这时候我们却狂抽起来,烟雾遮了我们的眼 睛,使我们暂时忘记了这个世界。   “你不了解我。你不应该这样地写。你应该把它重写过。”   他忽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我摇着头痛苦地回答道:“我不能重写。因为我并不是故意挖苦你。”   他沉默了一会忽然用力地说:“至少有几个地方非修改不可。”他翻开原稿, 指出了几个他认为不妥当的地方给我看。   “好,我试试看。”在这时候多说一句话也是很困难的。我马上接过了原稿, 当着他的面把那几个地方删去了。   他仍旧不满意,可是他也无话可说了。第二天他对另一个朋友说,我的小说使 他失望,他从南翔回来时,本来充满了热情和勇气,可是读到我的小说就突然落到 冰窖里面去了。   他在自己的前面就只看见黑暗。他找不到一线的希望和光明。   他甚至想到自杀。   这些话使我痛苦,我真想为了这位朋友烧毁我的小说。但是我再一想,便又改 变了主意。我仔细地把全部原稿读了一遍,我觉得在这里面我并没有犯错误。我写 的是一个性格。我觉得我的描写是相当真实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在 中国具有着这种性格的人是不少的。那么我是在创造一种典型,而不是在描写我的 朋友。所以我不能够为了我的朋友烧毁我的作品。不过为着使这位朋友安心起见, 我又把《雾》删改一次,把我从这位朋友那里借来的事实都奉还了他,并且在原稿 的前面还加上一个短短的声明,这就是初版本《雾》的序。   这个声明也曾送给我的朋友看过。他并没有说什么。两三个月以后《雾》就在 《东方杂志》上陆续发表。那个时候他早已忘记了肌肉的香味,也不再说回家的话。 他的怯懦和犹豫已经逐渐地把单恋的痕迹磨洗干净了。但是他却受了那个被人疑作 陈真的友人的鼓励,开始对另一个姑娘表示了好感。她是一个没有一点小姐气的女 子。我的小说固然不曾增加他的勇气,但是也没有减少他的勇气。他也似乎完全忘 记了它。几个月后他同那位湖南姑娘结了婚,第二年年初“一・二八”上海抗战爆 发后。他们夫妇就动身回到云南的故乡去了。不过散在各地的朋友们读到《雾》, 就断定谁是周如水。   他们说他的性格确实是如此。   陈真在《雾》里面是一个重要的人物,那个被人当作“吴仁民”的朋友起初断 定说这是我自己的写照,因为我是“周如水”的好友,我曾经认真地劝过“周如水” 几次,而且讲过陈真讲的那些话,那个朋友也曾在场听见。别的朋友却以为陈真就 是一个姓陈的朋友,因为那个人也患着肺病,而且是我所敬爱的友人。后来又有人 说陈真是一个远在四川的患肺病的朋友。其实都不是。陈真是我创造的一个典型, 他并不是我的真实生活里的朋友。我自己也许有一点像他,但另外的两个朋友都比 我更像他,而且他的日记里的几段话还是从“李剑虹”写给一个朋友的信里抄来的。 那么他应该是谁呢?事实上他什么人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他的长处, 也有他的弱点。我并不崇拜他,因为他不是一个理想的人物。但是我爱他,他的死 使我悲痛。所以在《雨》里面他虽然一出场就被汽车碾死,然而他的影子却笼罩了 全书。   关于吴仁民的话应该留在后面说。然而那“三个小资产阶级的女性”似乎不能 不在这里介绍一下。   “介绍”这两个字我用错了,我的朋友里面并没有这样的三个女子。但是我也 不能够把她们从空虚里创造出来。我曾见过一些年轻的女性,人数不算少。但是我 同她们完全不熟(和我相熟的还是《电》里面的几个女郎)。虽然不是熟识,但是 我也能够把她们分作三类,塑成三种典型。其实三种并不够,可是在这有限的篇幅 里却容不了那许多。所以我就只描写了三种。而且在这三种典型的描写上我也许还 犯了错误,因为我不曾透彻地了解过她们。但是《雷》和《电》里面的女性我却知 道得较多。   《雾》写成以后我就有写作《爱情的三部曲》的念头,但是一直到它的单行本 付印以后我才有了这样的决心。   为什么要称这为《爱情的三部曲》呢?因为我打算拿爱情作这三部连续小说的 主题。但是它们跟普通的爱情小说完全不同。我所注重的是性格的描写。我并不单 纯地描写爱情事件的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在我们现 在所处的这种环境里,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这似乎是无可非难的。而且我 还相信把一个典型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清楚的并不是他的每日的工作,也不是他的 讲话,而是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爱情事件。我见过许多人在外面做起事来很 勇敢,说起话也很漂亮,而在他和女人讲恋爱的时候,或者他回到家里和妻子一道 生活的时候,他的行动和语言就陈旧得十分可笑。有的人在社会思想上很解放,而 在性的观念上却又十分保守。一个人常常在“公”的方面作伪,而在“私”的方面 却往往露出真面目来。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真面目,也可以从他的爱情事件上 面下手。不用说,我也知道每日的工作比爱情更重要,我也知道除了爱情以外,还 有更重要的题材。然而我现在写这三本描写性格的小说,却毫不迟疑地选了爱情做 主题,并且称我的小说为《爱情的三部曲》。   我当时的计划是这样:在《雾》里写一个模糊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雨》 里写一种粗暴的、浮躁的性格,这性格恰恰是前一种的反面,但比前一种已经有了 进步;在最后一部的《雪》里面,就描写一种近乎健全的性格。至于《电》的名称, 那是后来才改用的。所以在《雨》的序言里我就只提到《雪》。   不仅《电》这个名称我当时并不曾想到,而且连它的内容也跟我最初的计划不 同。我虽然说在《电》里面我仍旧把爱情作为主题,但这已经是很勉强的话了。   《雨》的写作经过了八九个月的时间,它不是一气写成的。   我大约分了五六回执笔,每回也只写了三四天,而且中间经过“一・二八”的 抗战,我又去过一次福建。我记得很清楚:《雨》第五章的前面一部分是在太原轮 船的统舱里写的,后面一部分却是在泉州一所破庙里写成。这破庙当时是一所私立 中学校的校址,那个中学后来就遭封闭了。   我写《雨》的前三章时心情十分恶劣。一九三一年年尾,我刚写完这部小说的 前三章,过了两天,在一九三二年一月二日,我就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下面的一段 类似日记的文章,最近我从旧书堆里发见了它,就把它照原样地抄在这里:奋斗, 孤独,黑暗,幻灭,在这个人心的沙漠里我又过了一年了。   心啊,不要只是这样地痛吧,给我以片刻的安静,纵然是片刻的安静,也可以 安舒我的疲倦的心灵。   我要力量,我要力量来继续奋斗。现在还不到撒手放弃一切的时候。我还有眼 泪,还有血。让我活下去吧,不是为了生活,是为了工作。   不要让雾迷我的眼睛,我的路是不会错的。我为了它而生活,而且我要继续走 我的路。   心啊,不要痛了。给我以力量,给我以力量来战胜一切的困难,使我站起来, 永远站起来……《雨》的前三章就是在这个绝望的挣扎中写成的,所以那里面含着 浓厚的阴郁气。它们在南京的一份文艺刊物①上刊出时,那个被人看作吴仁民的友 人(《雨》里面的吴仁民才是他的写照)也在南京,他无意间读到它们,就写了信 来说:前几天读了你的小说的前三章,写得很好,只是阴郁气太重,我很为你不安。 你为什么总是想着那个可怕的黑影呢?我希望你多向光明方面追求罢。照你的这种 倾向发展,虽然文章会写得更有力,但对于你的文学生命的durée或将有不好 的影响。自然你在夜深人静时黯淡灯光下的悲苦心情,我是很能了解的。但是我总 希望你向另一方面努力。   我那时刚从福建旅行归来,带了在那边写好的《雨》的第五章原稿。三个星期 的奔波,两天的统舱生活使我感到疲倦。我读到这样的信,我很感激那位朋友,但 是我不同意他的话。我以为他不了解我,所以我写了下面的回答寄给他:读完你的 信,我很感激你的好意和关心,但是我并不同意你的话。   我承认你是一个比较了解我的人。我们又曾经在一起度过一部分的生活,我们 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过。你不记得在巴黎旅舍的五层楼上我们每晚热烈 地辩论到深夜,受着同居者的干涉的事情?在那些时候,我们的眼前现着光明的将 来的美景,我们的胸里燃烧着说着各种语言的朋友们的友情。我常说在人的身上我 看出了理想的美丽,我在写给伦敦友人的信上就常常用了embody(体现)这 个动词。你还记得那些可祝福的日子?   但是现在我们渐渐地分开了。生活改变了你的性格,你是渐渐地老了。   我没有大的改变,不过身上,心上多了一些创伤。我至今还是唯一的了解你的 朋友吧。然而我害怕你渐渐地不能够了解我了。你为什么还以为陈真就是我自己呢? 你看不出来我和他中间有着很显著的差别吗?   你知道,我和别的许多人不同,我生下来就带了阴郁性,这阴郁性差不多毁了 我一生的幸福。但是我那追求光明的努力却没有一刻停止过。我的过去的短短的生 活就是一篇挣扎的记录。我的文学生命的开始也是在我的挣扎最绝望的时期。《灭 亡》是我的第一部小说。我开始写它的时候,你在我的旁边。后来我一个人到乡下 去了,在乡下续写《灭亡》时,我们中间曾经交换过许多封长信,从太阳的动或不 动,谈到人类社会演进的道路,从决定论谈到你的自小哲学和我的奋斗哲学。你知 道我那时的痛苦的心情,你知道我在写小说,而且你自己也受了我的影响动手写起 你的自传式的小说来。你知道我从没有一个时候完全绝望,我从没有一个时候失去 我的对光明的将来的信仰。   你不过读了《雨》的前三章。我以后将怎样写下去,你还不知道。你说这部小 说的阴郁气太重,但是这阴郁气并不曾隐蔽了贯串我的全作品的光明的希望。我早 已不去想那个黑影了。事实上,我已经把它征服了。你知道龚多塞在服毒以前曾写 下他的遗言道:“科学要征服死。”另一个诗人说:“爱要征服死,”这句话也曾 被我的《死去的太阳》的女主人公重复说过。我的爱已经把那个黑影征服了。我的 对于人类的爱鼓舞着我,使我有力量跟一切奋斗。所以在夜深人静时黯淡的灯光下 鼓舞着我写作的也并不是悲苦的心情,而是爱,对于人类的爱。这爱是不会死的。 事实上只要人类不灭亡,则对于人类的爱也不会消灭,那么我的文学的生命也是不 会断绝的吧……信寄出以后又轮到我寄发《雨》的第五章原稿的时候了,我便用这 封回信的大意写了一段按语附在后面,同第五章的《雨》一起在杂志上发表了。   那个朋友不久就离开了南京,他也不曾来信谈《雨》的事情。一个月以后我继 续写了《雨》的第六、第七两章,又过了三个星期我就一口气从第八章写到第十六 章,这样把《雨》写完了。以后单行本付印时,在分章和内容上我都作了一些改动。   《雨》是《雾》的续篇,不过在量上它却比《雾》多一倍。   故事发生的时间比《雾》迟两年,人物多了几个。虽然还是以爱情作主题,但 比起《雾》来这部小说里的爱情的气氛却淡得多了。   我自己更爱《雨》,因为在《雨》里面我找到了几个朋友,这几个人比我的现 实生活里的友人更能够牵系我的心。我的预定的计划是写一个粗暴的、浮躁的性格。 我写了吴仁民。我的描写是真实的。我把那个朋友的外表的和内心的生活观察得很 清楚,而且表现得很忠实。他的长处和短处,他的渴望和挣扎,他的悲哀和欢乐, 他的整个面目在《雨》里面全露出来了。虽然他自己后来读到《雨》的单行本,曾 经带笑地发过一些怨言,因为我写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吴仁 民有种种缺点就否定了他的真实性,那个朋友自然也不能够。其实在今天活着做一 个人,谁能够没有缺点?   那个朋友和我一样也是有很多缺点的。要是我们不曾消灭掉这些缺点,那么我 们就没有理由来掩饰它们。我们应该对别人忠实,对自己也要忠实。   那个朋友至今还是我的好友中间的一位,我始终爱护他,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 他已经不是《雨》里面的吴仁民了。然而他更不是《电》里面的吴仁民。《电》里 面的吴仁民可以是他,而事实上完全不是他。不知道是生活使他变得沉静,还是他 的热情有了寄托,总之我最近从日本回来在上海和他相见时,我确实觉得他可以安 安稳稳地做一位大学教授了。我想,几年以后,或者十几年以后他有一无会回想起 过去的生活,或者还会翻阅到这本小小的书,他会在那里面认出一种始终不渝的友 情来。那个时候他也许会更了解我,或者还会更了解他自己。谁能够为青年时代的 热情感到羞惭而后悔呢?   可惜的只是这种可贵的热情不能够保持长久。   在《雨》里面出现了方亚丹和高志元。方亚丹可以放在后面说,因为在《电》 里面他才现出了全身。高志元在《雨》里面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这是一个真实的人。 然而他被写进《电》里面时却成了理想的人物了。不,这不能说是理想的人物。我 的朋友如果处在《电》的环境里,他的行动跟高志元的不会是两样。   这个朋友是一个大孩子,他以他的单纯和真诚获得了我们大家的友爱。他有许 多缺点,但是他有着更多的热情。他的身体就是被这种热情毁了的。他在中学里读 书的时候喝酒过多,又不知道保养身体,常常喝醉了就躺在校园内的草地上,在一 株树下过夜,后来就得了一种病:只要天气一变他的肚皮就会痛起来,要吃八卦丹 才可以暂时止痛。我们因此叫他做“活的气象表”。我们这样叫他,并没有一点嘲 笑的意思。这个绰号包含了我们的友爱和关切。我们爱他,但是我们只得眼睁睁地 看着他被那永不熄灭的热情和那零碎的痛苦一天一天地摧残下去。用手杖抵肚皮, 固然是一个可笑的景象,然而我看见他这样做,我却忍不住要流泪了。   在《雨》里面我真实地描写了这个朋友的面目。我的书使这位友人永久地活在 我的眼前。单为了这个,我也得珍爱它。   这位朋友读过《雨》的前五章,而且我写第四章时正和他同住在法租界某处的 一个客堂里。第六章写成时他已经离开了上海。第八章以后的各章因为刊物脱期, 他便没有机会读到,他已经回到遥远的故乡去了。   他在动身的前两夜来看我,我们谈了好些话。我第二天早晨就要到杭州去,不 能够送他上船。但是这个晚上我送走了他回到自己的房里,想起种种的事情,觉得 寂寞,便写了一封信寄给他,信里面有些劝告的话。   从杭州回来我得到了他的信,是一封长信,但是他已经在海行中的轮船上了。   他在信里说:   我知道我走了以后你的生活会更寂寞,我知道我走后我的生活也会更寂寞。我 愿意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地方,天天见面。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 的工作和责任……我以后也许会找到一些勇敢的朋友,然而我恐怕再找不到一个像 你这样了解我的人了。   他还说他愿意听从我的劝告,改掉一切坏习惯,试着做一点实际的事情。他甚 至答应我以后不再喝酒,答应我沉默地埋头工作五年或十年。最后他说我不送他上 船也很好,因为他也不愿意我看见他流眼泪。   他这个人被好些人笑骂作傻瓜,被好些女性称为粗野的人,他几次徘徊在生命 的边沿上,没有动过一点心,如今却写了这样的信。这种友情使我非常感动。   以后他到了故乡寄过一封短短的报告平安的信。不久又寄来他以前在东京买的 两本英文书,这是他从前答应送我的。   我只去过一封短信。以后我们就没有再通信息了。   我知道他还活着,但是我不知道他现在活得怎样。   有一些人疑心张小川是我的另一个好友。那也是一个被我敬爱过的友人。我在 巴黎第一次见到他,他在我的过去生活中有过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他从法国回来以 后的行为使我逐渐感到不满,后来我还当面责备过他。以后我还在《旅途随笔》里 谈到他,因为有一次他从河南带了他自己教的一班学生,到江浙来参观,那些师范 学校的学生拿了教育厅和县里的津贴和苏州买了大量的香粉,回去打扮他们的妻子。 不过《旅途随笔》印成单行本时,我却把这一段删去了。那是前年的事。   我写张小川时,并不想责骂那个朋友:我憎恨的只是他的行为,并不是他本人。 所以结果张小川就成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写照,而不单是我那个友人了。张小川这 一类的人我不知道遇见过多少,只可惜在《雨》里面我写得太简单了。   张小川的好友李剑虹很像《天鹅之歌》里面的那个前辈友人,但我希望他不是。 我写《雨》在我写《天鹅之歌》以前。那时这位友人刚从欧洲回来,我对他还抱着 大的期望。但是我已经在担心爱情会毁坏他的一切了。   郑玉雯和熊智君是“三个小资产阶级的女性”以外的两种典型。这两个女人都 是有过的,但可惜我表现得不太真实,因为我根本不认识她们,而且我是根据了一 部分的事实而为她们虚构了两个结局。也许破坏我的描写的真实性的就是这两个结 局。所以我不妨说这两个女人是完全从想象中生出来的。否则小说的读者想到那个 抛弃女学生生活到工厂做女工、把自己献给崇高的理想、而终于走到官僚的怀里去 的女郎,不知道会起何等的痛惜的感觉。   在《雨》里面周如水投黄浦江自杀了。单是一本《雾》已经使那个被单恋苦恼 着的朋友“落到冰窑里面去了”。为什么我现在还要加上一个这样的结局?是不是 一定要把他推下黑暗的深渊里去?不。事实上我的本意恰恰相反,我想用这个结局 来把《雾》给那位朋友留下的不愉快的感觉去掉。其实他早已忘记了那回事情。我 要用《雨》来证明周如水并不是他,所以《雨》里面的周如水的事情全是虚构的。   不过像周如水那样的性格要是继续发展下去,得到那样的结局,也是很可能的 事。我亲手“杀死、周如水,并没有遗憾。然而他“死、了以后我却又很难过,我 痛惜我从此失掉了一个好心的朋友。   《雨》出版以后不到一年我写了短篇小说《雷》。这是我从广东回上海后又从 天津到北平、住在一个新婚的朋友(指小说家沈从文)家里的最初几天中间匆忙地写 成的。这篇小说似乎结束得太快,有许多地方都被我省略了,后来才在《电》里面 补写出来。这样一来我就无意地在《爱情的三部曲》里面加进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我在《旅途随笔》第一篇《海上》中写过这样的话:五月里,一个晴朗的早晨 我离开了上海。那只和山东省城同名的船载着我缓缓地驶出黄浦江,向南方流去。 时间是六点钟。   我是在前一个晚上上船的,有一位朋友同行。我们搭的是统舱,在船尾舱面上 放着我们的帆布床。晚上落过大雨,把我们的铺盖都沭湿了。好几位朋友来船上送 别,其中有一位就留在船上和我们整整谈了一个夜晚,一直到天明开船时,他才跨 着大步上了岸。他的瘦长和身子消失在码头上拥挤的人丛中去了。这个朋友平日被 我们称为粗暴的人,我们都知道他是憎恶女性的。但是他那晚却带了颤抖的声音向 我们吐露了他的心底的秘密:他的恋爱的悲剧。去年先后有两个女性愿意把她们的 爱情给他,却被他无情的拒绝了。他这样做,他自己也很感到痛苦。可是他并没有 悔恨,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献给一个崇高的理想,不能再有个人感情了。   这个朋友的叙述引起了我的赞美。自然在我的朋友中像这样拒绝爱情的并不止 他一个。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毫不顾惜地让爱情毁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等到后来尝 惯了生活的苦味,说出抱怨爱情的话来时,已经太迟了。   我对他说,我要写一个中篇小说,就叫做《雷》。朋友只是微微一笑,他的笑 带了一点苦味。   《旅途随笔》的前一部分是在广州机器工会的宿舍和中山大学的生物研究室里 写成的。在那些日子我白天到中山大学生物研究室去看蛙的生长或者跟一个朋友研 究罗广庭博士的“生物自然发生的发明”,晚上一个人走过海珠桥回到河南机器工 会的宿舍去睡觉。   我几次想提笔写那个计划中的中篇小说《雷》。倘使我写的话,《雷》的主人 公就会真是那个瘦长的朋友了。但是那时候我却写了替达尔文学说辩护的文章跟罗 广庭博士开玩笑,笔锋也触到了《东方杂志》的编者的身上,所以我的这篇文章便 以“文笔太锐,致讥刺似不免稍甚,恐易引起误会”的理由被《东方杂志》拒绝登 载了。后来它在《中学生》月刊发表时又被《东方杂志》的编者托人要求把“文笔 太锐”的地方删去了一两处,以后便没有“引起误会”。不过我的文章受“凌迟之 刑”,这是第一次。   后来我在北平写了《雷》,那时我的心情已有些改变,所以写出来的并不是中 篇小说,而且也不是拿那个瘦长的朋友做“模特儿”了。   德这个人也许是不存在的,像他那样的性格我还没有见过。他虽然也有他的弱 点,他虽然不能够固执地拒绝慧的引诱,但是他的勇气,他的热情,就像一个正在 爆发的火山,没有东西能够阻止它,凡是拦阻它的道路的都会被它毁掉。它的这种 爆发的结果会带来它自己的灭亡,但是它绝没有一点顾虑。这就像一些植物不得不 开花一样,虽然明知花开以后,死亡就会跟着到来,但是它们仍然不得不开花。   德这个性格有时叫人害怕,有时叫人爱他。他的那样匆忙的死实在叫人痛惜。 慧和影爱他,也是自然的事情。   德死了。可是他的老鹰一般的影子到现在还在我的原稿纸上面盘旋。我写德时, 虽然知道并不是在写那那个粗暴的年轻,朋友,但是我仍然不能不想到他。我不但 借用了他的两件事性,而且甚至在小说后面附加了下面的一段后记:提笔时我本来 想写一个中篇小说,现在却写成了这个样子。我最不安的是在一种混乱的情形下面 枪毙了那个朋友。别的友人读到这篇小说也许会生出种种误会。但那个朋友是能够 了解的。我希望将来在一部长篇小说里使他复活起来。   后来《雷》收进集子里面,这段附记就让我删去了。我已经写了《电》,我拿 了那个朋友做模特儿写了方亚丹。   平心地说起未,德也有点像那个年轻朋友。他有德的长处,也有德的弱点。他 有热情,也有勇气。有人害怕他,也有人爱他;有人责骂他,也有人恭维他。但是 真正了解他的,恐怕只有我一个人吧。所以他和许多人做过朋友而终于决裂,但是 我们始终不曾吵一次架。自然我也不曾过分地赞扬他。他不是德,唯一的理由就是 他绝不是一个像德那样的极端主义者。而且当我写这一段文章的时候,我手边还有 他的一封旧信,里面有这样的话:××来信向我诉苦,说她这三个月来为我而肺痛 (她原也吐血),苦得不堪,而且她用了使我不能完全了解的字眼警告我:“如果 以后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我可没有责任了,因为我己把我的一切真情给朋友了。” 朋友,竟有这样不幸的人间悲剧:我爱##,她却要弄到我吐血。××偷偷地爱我, 爱到自己生病,而我竟不知道……德绝不会写出这样的信,方亚丹也不会的。但是 我们能够不为这样的信所感动吗?让我祝福我的年轻朋友早日恢复健康,取得自己 的幸福吧。   慧和影这两个女子是存在的,但是我一时指不出她们的真姓名来。有人说慧是 某人,影是某人,另一个人的意见又跟第一个人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仔细想了一下, 我说,我大概把几个人融合在一起,分成两类,写成了两个女子。所以粗略地一看 觉得她们像某人和某人,而仔细地一看却又觉得她们跟某人和某人并不相像。   《雷》在《文学》一卷五号上发表了。过了一个多月我开始为第二卷的《文学》 写作长篇小说《电》,打算这样来结束我的《爱情的三部曲》。   起初我的这部小说的题名是《雪》,写了几章以后才改用了《电》这个名称。 为什么要用一个《电》字?我的解释是:“《电》里面的主人公有好几个,而且头 绪很多,它很适合《电》这个题目,因为在那里面好像有几股电光接连地在漆黑的 天空中闪耀。”   这部小说是在一个极舒适的环境里写成的。我开始写前面的一小部分时,还住 在北平那个新婚的朋友的家里,在那里我得到了一切的方便,可以安心地写文章。 后来另一个朋友请我到城外去祝我去了。他在燕京大学当教员,住在曾经做过王府 的花园里面。白天人们都到对面的学校本部办公去了。我一个人留在那个大花园里, 过了三个星期的清闲生活。这其间我还游过一次长城。但是我毫不费力地写完了 《电》。   我说毫不费力,因为我写作时差不多就没有停笔构思。字句从我的自来水笔下 面写出来,就像水从喷泉里冒出来那样地自然,容易。但那时候我的激动却是别人 想象不到的。我差不多把整个心灵都放在故事上面了。我所写的人物都在我的脑子 里活动起来,他们跟活人完全一样。他们生活,受苦、恋爱、挣扎、欢笑、哭泣以 至于死亡。为了他们我就忘了自己的存在。好像不是我在写小说,却是他们自己借 了我的笔在生活。在那三个星期里面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看见那一群人。他们 永久不息地在我的眼前活动,不让我有片刻的安宁。   我的激动,我的痛甘,我的疲倦,恐怕只有那个请我来住在这里写文章的朋友 知识。   我仿佛在参加一场大战。我好象一个将军在调动军队,把我的朋友(我自己创 造出来的兵卒)一个一个地派遣到永恒里去。我写了雄和志元的处刑,我写了亚丹 和敏的奇异的死。   我写完这部小说,我快要放声哭了。隔岸观火的生活竟然是这么悲痛的。   小说写成后我先寄了前四章到《文学》的编辑部去,后面的一部分是我自己回 上海时带去的。到了上海我才知道小说已经排好两章,但终于因为某种缘故,没有 能够发表我便又把小说带到北平。我和朋友们商量了几次,终于决定在《文学季刊》 上发表它。   我把《电》的内容稍微删改了一下。改动的地方很少,不过其中的人物凡是在 《雨》和《雷》里面出现过的都被我改了名字,我当时曾作了一个表,现在就把它 抄在这里:佩珠――慧珠仁民――仁山志元――志成剑虹――剑峰陈真――天心亚 丹――继先影――小影慧――一萍敏――炳碧――碧玉德――宗熊女士――洪女士 《电》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的时候分作了上下两篇。题目改为《龙眼花开的时候》, 另外加了一个小题目――一九二五年南国的春天。作者的姓名变成了欧阳镜蓉,的 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上篇的开始我引用了《新药》《启示录》中的两段话,我又观看,见一片白 云彩。在云彩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又有一位 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彩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 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那坐在云彩上的便把镰刀扔在地上。地 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第十四章第十四至十六节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以前的天和以前的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预备好了,好像新妇妆饰好了等 候丈夫。我又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中间。他要和他 们同住,他们要作他的民,上帝要亲自和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上帝也要擦去 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 写上,因为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第二十五章第一至五节   后面注明:――“一九三二年五月于九龙寄寓”。   在下篇的开始我又从《新约》《约翰福音》里引用了下面的四节:光来到世间, 人因为他的行为不好,不爱光,倒爱黑暗……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 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   第三章第十九、二十节   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第八章第十二节   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若有人听见的我话不遵守, 我不来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第十三章第四十六、四十七节   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活着;凡活着信我的人, 必永远不死。   第十一章第二十五、二十六节   后面加了一个小注:――“这后面本来还有一章结尾,现在被作者删去。下篇 到这里便算完结。”最后也注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于九龙。”   这些都不是真话。我故意撒了谎使人不会想到这部小说是我的作品。这种办法 在当时似乎是必要的。至少有两三个朋友这样地主张过。至于“结尾”呢,小说本 应该有一个结尾,不过我还没有机会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也不能担保就可以和读者 见面,所以我索性不写了。其实这部小说也可以这样地完结的。也许会有人说不能 这样完结。然而生命根本没有完结的时候。个人死了,人类却要长久地活下去。   我当时要使读者相信欧阳镜蓉是一个生长在闽、粤一带的人,《龙眼花开的时 候》是费了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在九龙写成的一部小说,我甚至用了竟容这个名字写 了一篇题作《倘使龙眼花再开时》的散文,叙述他写这部小说的经过。这篇散文我 没有编进别的集子里面。但是我很爱它,而且它和《电》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 也把它录在下面:从先施公司出来,伴着方上了去铜锣湾的电车。   “到上面一层去罢,今天破个例”,我微笑地对方说。   方知道我的意思,他便不说什么,第一个登上梯子。   我跟在他的后面。   我们两个坐在一把椅子上,我把肘靠着车窗,看下面的街景。   “容,你的小说写到多少页了?”方忽然这样地问我。   “还只有你读过的那些,这几天简直没有动笔,”我不在意地回答,依旧在看 下面的街景。   “你的小说打算发表吗?”   “我不敢存这个野心,”我一面说,一面掉头惊讶地看他,因为我觉得他的声 音有些古怪。   “你不应该把我写成那样,你不了解我。”他辩解地说。   “我的小说还没有写完呢。后面的结局你是不会想到的,但是你应该相信我, 我不会不了解你。”   “那么我等着读你的文章吧……”他微微一笑,在这样的笑容里我看到了宽耍 方先前还以为我误解了他,现在他却把我宽恕了。   在这次谈话以后两天方走了。动身的前夜他自己送了一封信来,那里面有这样 的话:“我知道我走后你的生活会更寂寞,我知道我走后我的生活也会更寂寞,以 后我也许会找到许多勇敢的朋友,但是恐怕再找不到一个像你这样了解我的人了。”   他甚至说他愿意听从我的劝告,改掉一切的坏习惯,试着把一个过重的责任放 在他的肩上。最后他说他不愿意我送他,因为他不肯让我看见他流眼泪。   方,那个大孩子,他曾几次徘徊在死的边沿上,没有动过一点心,他被好些女 性称为粗野的人,如今却写了这样的信。他的友情使我感动。   我在孤寂里继续写我的这部小说。我拿这来消磨我的光阴。我写得很慢,因为 我的生活力就只剩了这么一点了。   龙眼花开的时候,惠来了。她住在朋友家里,每天总要过海来看我一次。她看 见我努力在写小说,就嘲笑道:“你在给我们写历史吗?”   写历史,我的这管笔不配。这倒使我觉得自己太冒昧了。我分辩说:“为什么 要写历史?我们都还没有把脚踏进‘过去’里面呢。”这时候我已经忘却我是一个 垂死的人了。   惠翻看我的小说,她看见慧珠,看见小影,看见仁山,看见所有的人,她的脸 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仿佛就和朋友们在一起生活一般,这些人都是她的好朋友。   “容,写下去吧。”惠这样鼓励我。她同时却责备说:“只是你不应该把我也 写进去,一萍不像我。”她的责备里没有一点怒气。我知识她喜欢这小说,因为它 给她引起了不少甜蜜的回忆。   “这只是一些回忆,不是历史。我们的历史是要用血来写的。”她终于掩了我 的原稿本,微微叹一口气,说了上面的话。   惠在对面岛上住了不到一个月,便抛下我走了。她有她的工作,她不像我,我 是一个有痼疾的人。我不能够拿我的残废的身体绊住好。   “容,你多多休息。小说慢慢地写。明年龙眼花再开时,我就来接你回到我们 那里去。”我送惠到船上,烟囱叫了三叫,她还叮咛地嘱咐我。她明白我的心很难 忘掉离别。她的两道细眉也微微皱起来。   应该走的人终于走了。他们用他们的血写历史去了。   我一个人孤寂地留在这个租借地上,用病和小说来排遣日子。   方去后没有信来,只寄了我两本书。惠也没有信。我知道这是他们的习惯。我 知道他们一定比我活得更痛快。   龙眼花开了,谢了,连果子也给人摘光了。我的身体仍然不好。在这中间我慢 慢地,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着,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小说,写到雄和志成的处刑, 写到继先和炳的奇异的死。我仿佛像一个指挥官调动军队,把这些朋友都差到永恒 里去。写完小说我忍不住伏在案上伤心地哭起来。我现在是一个隔岸观火的旁观者 了。   像一个产妇把孩子生出来,我把我的血寄托在小说上。虽然我已经是一个垂死 的人,但是我的“孩子”会活下去的。我把“他”遗留给惠,让她好好发培养这个 孩子吧。   我的身体是否还能够支持到明年春天,我不知道。然而倘使龙眼花再开放时, 我还能够看见惠,那么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寂寞的租借地。我还记得惠常常唱的那句 话:“我知道我活着的时候不多了,我就应该活它一个痛快。”   1933年除夕于九龙   这篇文章所写的事实全是虚构。只有关于方的一段有一点根据。方就是高志元, 那真实的情形我已经在前面讲过了。   惠和慧是一个人,但她究竟是不是某一个朋友,我自己也说不出来。   总之这篇文章的写成与发表,虽有一种烟幕弹的作用,然而横贯全文的情调却 极似我写作《电》时的心情。所以它依旧是一篇真挚的作品。从它,读者也可以看 出我当时的痛苦的心情来。   《电》是《爱情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不仅是《雨》的续篇,它还是《雷》 的续篇。有了它,《雷》和《雨》才能够发生关系。《雨》和《雷》的背景是两个 地方,《雨》里面所描写的是S地的事情,《雷》的故事却是在F地发生。   《雨》的结束时间应该比《雷》迟。周如水在S地投江的时候,德已经在F地 被枪杀了。   《电》和《雷》一样也是在F地发生的事情,不过时间比《雷》迟了将近三年。 在时间上《电》和《雨》相距至多也不过两年半的光景。在《电》的开始贤对李佩 珠说:“你到这里来也不过两年多。”在《雨》的末尾,高志元、方亚丹两人到F 寺去时,李佩珠对他们说过,希望他们能够在那里给她找到一个工作。也许他们到 了F地后不久就把她请了去,这是很可能的。这样算起来,从《雨》到《电》中间 就要不了两年半以上的时间。   但是在这两年半中间,我们可以看见李佩珠大大地改变了,吴仁民大大地改变 了,高志元也改变了,至少他的肚皮不痛了。方亚丹没有大的改变,慧和三年前的 她比起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敏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影有了大的进步。   这可祝福的两年半的时间。正如仁民所说:“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大洪炉、埃关 于《电》我似乎有许多话想说,但是在这里支却不便把它们全说出来。这部小说是 我的全部作品里面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本,在《爱情的三部曲》里面,我也最喜欢 它。但不幸的是它经过了几次的宰割,几乎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电》不能说是以爱情做主题的,它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它不能说是以革命做 主题的,它也不是一部革命小说。同时它又不是一部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小说。它既 不写恋爱妨害革命,也不写恋爱帮助革命。它只描写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 这一群青年有良好,有热情,想做出一些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就 牺牲了他们个人的一切。他们也许幼稚,也许常常犯错误,他们的努力也许不会有 一点效果。然而他们的牺牲精神,他们的英雄气慨,他们的洁白的心却使得每个有 良心的人都流下感激的眼泪。我称我的小说做《电》。我写这本《电》时,我的确 看见漆黑的天空中有许多股电光在闪耀。   关于《电》里面的人物我不想多说话。这部小说跟我的别的作品不同,这里面 的人物差不多全是主人公,都占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小说里大部分的人物,都不是 现实生活里的某人某人的写照,我常常把几个朋友拼在一起造成了《电》里面的一 个人。慧是这样地造成的,敏也是这样地造成的。影和碧,克和陈清,明和贤,还 有德华,都是这样地造成的。但是我们似乎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了他们的真实性。   李佩珠这个近乎健全的性格要在结尾的一章里面才能够把她的全部长处完全显 露出来。然而结尾的一章一时却没有相会动笔了。这个妃格念尔型的女性,是我创 造出来的。我写她时,我并没有一个“模特儿”。但是我所读过的各国女革命家的 传记却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吴仁民做了李佩珠的爱人,这个人似乎一生就离不掉女人。在《雾》里面他有 过瑶珠,在《雨》里面他有过玉雯和智君,现在他又有了佩珠。但他已经不是从前 的吴仁民了。这就是说他不再是我的那个朋友的写照,他自己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 的人格,获得了他的独立的存在,而成为一个新人了。   高志元也许可以说是不曾改变,他不过显露了他的另外的一面,。但是他的健 康的恢复会使人不认识他了。   我说过我是拿那个瘦长的年轻朋友做“模特儿”写了方亚丹的。方亚丹跟德不 同,方亚丹不像一座正在爆发的火山。   虽然慧说他粗暴,其实他不能算是一个粗暴的人,我那个朋友比他粗暴得多。 那个朋友对女人的态度是充满着矛盾的。我知道他的内心斗争得很厉害。他在理智 上憎恨女人,感情上却喜欢女人。所以有人在背后批评他:口里骂女人,心里爱女 人。   方亚丹却不是这样。方亚丹高兴和小学生在一起,或者忙着养蜂。这些事情我 那个朋友也做过。所以当我看见他和小学生在一起玩,或者忙着换巢础毁王台、在 蜜蜂的包围中跑来跑去的时候,我也会像李佩珠那样地奇怪起来:“你这个粗暴的 人怎么可以同蜜蜂和小学生做好朋友?”   我那个瘦长的年轻朋友虽然有不少的缺点,但是他和方亚丹一样,是一个有赤 子心的人。我“枪杀”和方亚丹,我悲惜自己失掉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友人。但是那 个瘦长的年轻朋友还活着,听说他已经渐渐地治好了玻那么我祝他早早地回到他的 蜜蜂和小学生的中间去。   慧这个人我自己也很喜欢。她那一头狮子鬃毛一般的浓发还时时在我的眼前晃 动。她不是一个健全的性格。她不及佩珠温柔,沉着,坚定;不及碧冷静;不及影 稳重;不及德华率真。但是她那一泻千里的热情却超过了她们大家。她比她们都大 胆。她被人称为“恋爱至上主义者,因为她的性的观念是解放了的。   “我知道我活着的时间不多了,我就应该活它一个痛快。”   她常常说的这一句话给我们暗示了她的全部性格。   敏和慧相爱过,但是“自由性交主义者”的慧并没有固定的爱人。敏爱过慧, 现在还在爱慧。不过现在他已经把爱情看得很轻了。他这个人在三年中间变得最多, 而且露出了一点精神异常的现象,使他带着病态地随时渴望牺牲。他正如佩珠所说, 是一个太多感情的人,终于被感情毁了。他为了镇静他的感情,就独断地一个人做 了那件对于大家都没有好处的事情。   陈清这个典型是有“模特儿”的。那是我的一个敬爱的友人,他现在还在美国 做工。他的信仰的单纯和坚定,行动的勇敢和热心,只有认识他的人才能够了解。 陈清的最后的不必要的牺牲,在我那个朋友看来倒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事情从吴 仁民一直到敏,他们都不会做。但是陈清做出来却没有一点不合情理的地方。这与 他的性格相合。不过这个典型的真实性恐怕不易为一般年轻读者所了解。   贤这个孩子也是有“模特儿”的,但是不止一个。我几年前在一个地方看见他 常常跟着“碧”到处跑来跑去,脑子里留下较深的印象。然而我那时所看见的却只 是他的外表(不是面容,贤的面容是从另一个孩子那里借来的),所以后来写贤时, 我也是把几个人拼起来写的。不知道怎样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关于《电》,可以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应该说的话似乎还有,但是我也不想说 了。我阖上了那本摊开在我面前的《电》。我这样做了以后,我的眼前就出现了李 佩珠的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的鹅蛋脸,接着我又看见被飘散的黑发遮了半个脸庞的慧。 我的心因为感激和鼓舞而微微地颤动了。我的灵魂被一种崇高的感情冲洗着,我的 心里充满着献身的渴望。恰恰在这个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两张信纸,这是我想答复 而终于没有答复的一封信,所以我一直把它们夹在《电》里面。   我很久就想给先生写一封信了,很久很久。先生的文章我真读不过少,那些文 章给了我激动,痛苦和希望。   我老以为先生的文章是最合于我们青年人的,是写给我们青年看的。我有时候 看到书里的人物活动,就常常梦幻似的想到那个人就是指我。那些人就是指我和我 的朋友,我常常读到下泪,因为我太像那些角色。那些角色都英勇的寻找自己的路 了,我依然天天在这里受永没有完结的苦。我愿意勇敢,我真愿意抛弃一切捆束我 的东西埃――甚至我爱的父母。我愿意真的“生活”一下,但现在我根本没有生活。   我是个大学低年级生,而且是个女生,父母管得我像铁一样,但他们却有很好 的理由――把我当儿子看――他们并不像旁的女孩的父母,并不阻止我进学校,并 不要强行替我订婚,但却要我规规矩矩挣好分数,毕业,得学位,留美国;不许我 和一个不羁的友人效往。在学校呢,这环境是个珠香玉美的红楼,我实在看不得这 些女同学的样子。我愿找一条出路,但是没有。这环境根本不给我机会。我骂自己, 自己是个无用无耻的寄生虫,寄生在父母身上。我有太高太高的梦想,其实呢,自 己依然天天进学校上讲堂,回家吃饭,以外没有半点事。有的男同学还说我“好”, 其实我比所有的女生更矛盾。   先生。我等候你帮助我,我希望你告诉我,在我这种环境里,可有甚么方法挣 脱?我绝对相信自己有勇气可以脱离这个家――我家把他们未来“光耀门楣”的担 子已搁了一半在我央上,我也不愿承受――但脱离之后,我难道就回到红楼式的学 校里?我真没有路可去。先生。   你告诉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除我这苦痛?我读书尽力地读,但读书只能使我 更难受,因为书里讲着光明,而我只能远望着光明搓手。我相信书本子不能代替生 活。我更不信大学生们组织讨论会,每星期讨论一次书本子就算完成了青年的使命。 谁知道我们这讨论又给旁人有什么补益呢?只是更深地证明了我们这群东西早就该 死。   先生,帮我吧,我等待你的一篇新文章来答复我。请你发表它,它会帮助我和 我以外的青年的。   你的一个青年读者   这个“青年读者”不但没有告诉我她的姓名,她甚至不曾写下她的通信地址, 使我无法回信。她要我写一篇新的文章来答复她,事实上这样的文章我已经计划过 了,这就是一本以一个少女做主人公的《家》,写一个少女怎样经过自杀,逃亡…… 种种方法,终于获得求知识与自由的权利,而离开了她的专制腐败的大家庭。这是 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一本书写出来对于一般年轻的读者也许有一点用处。但是 多忙的我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动笔写它,连我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三年前就预告了要 写一部《群》,直到今天才动笔写了三页。   另一本《黎明》,连一个字也没有写。明天的事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说不定 我写完了这篇《总序》就永远搁笔。说不定我明年又会疯狂地写它一百万字。但是 我不能再给谁一个约言。那么对于那个不知道姓名的青年读者,就让我把李佩珠介 绍给她做一个朋友吧。希望她能够从李佩珠那里得到一个答复。   为了这三本小小的书,我写了两万多字。近两年来我颇爱惜自己的笔墨,不高 兴再拿文章去应酬人。这一次我却自动地写了这么多的字,这也许是近于浪费吧。 然而我在这里所写的都是真实的话,都是在我的心里藏了许久的话。我很少把它们 对别人倾吐过。它们就像火山里的喷火,但是我用雪把火山掩盖了。   我自己这个人就像一座雪下的火山。在平静的表面下,我隐藏了那么强烈的火 焰。别人只看见雪,只有我自己才知道火。那火快要把我的内部烧尽了。我害怕, 我害怕将来有一天它会爆发。   这是我的“灵魂的一隅”,我以前不曾为任何人打开过,但是现在我开始来启 门了。   那么我就索性把两年前我写的一段自剖的话引在这里来作为我这篇《总序》的 收尾吧:………………一个人对自己是没有欺骗,没有宽恕的。让我再来打开的我 灵魂的一隅吧。在夜里,我常常躺在床上不能够闭眼睛,没有别的声音和景象来打 扰我。一切人世的荣辱、毁誉都远远地消去了。那时候我就来做我自己的裁判官, 严厉地批判我的过去的生活。   我的确犯过了许多错误。许久以来我就过着两重人格的生活。在白天我忙碌, 我挣扎,我像一个战士那样摇着旗帜呐喊前进,我诅骂敌人,我攻击敌人,我像一 件武器,所以有人批评我是一架机器。在夜里我却躺下来,打开了我的灵魂的一隅, 抚着我的创痕哀伤地器起来,我绝望,我就像一个弱者。我的心为了许多事情痛苦, 就因为我不是一架机器。   “为什么老是想着憎恨呢?你应该在‘爱’字上面多用力。”一个熟识的声音 在我的耳边响起来。   在过去我曾被视为憎恶人类的人,我曾宣传过憎恨的福音,因此被一些人把种 种错误的头衔加到我的身上……许多人指责过我的错误了。有人说世界是应该用爱 来拯救的。又有人说可憎的只是制度不是个人。更有些人拿了种种社会科学的术语 来批评我的作品。他们说我不懂历史,不懂革命。他们说这一切只是没落的小资产 阶级的悲哀。他们说我不能够反映现实生活。   对这些批评我也曾仔细考虑过……我在许多古旧的书本里同着法、俄两国人民 经历过那两次大革命的艰苦的斗争,我更以一颗诚实的心去体验了种种多变化的生 活。我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信仰。从十五岁起一直到现在我就让我的信仰给我领路。   我是浅薄的,我是直率的,我是愚蠢的。这些我都承认,然而我却是忠实的, 我从来不曾让雾迷了我的眼睛,我从来不曾让激情昏了我的头脑。在生活里我的探 索是无止息的,无终结的。我绝不掩饰我的弱点。但是我不放松它,我极力跟它挣 扎。结果就引起了一场斗争。   这场斗争是很激烈的。为着它我往往费尽了我的心血,而我的矛盾也就从此产 生了。   我的生活里是充满了矛盾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理想与 现实的冲突,爱与憎的冲突,这些织成了一个网,把我盖在里面。它把我抛掷在憎 恨的深渊里,让狂涛不时来冲击我的身体。我没有一个时候停止过挣扎。我时时都 想从那里面爬出来。然而我始终不能够冲破矛盾的网,那张网把我缚得太紧了…… 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因为我自己就不肯让人了解……人们只看见我的笑,却没有人 知道我是整天拿痛苦养活我自己。   我的憎恨是盲目的,强烈的,普遍的。我常常把我所憎恨的对象描画成一个可 憎的面目。我常常把我所憎恨的制度加以人格化,使它变成了一个极其可恨的人, 我常常把我的爱变成憎恨……这一切在别的人看来也许全是不必要的,他们也许以 为雾迷住了我的眼睛。其实这全不是。我知道我不过是一个过渡时代的牺牲者。我 不能够免掉这一切,完全是由于我的生活的态度。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我生 活在这个黑暗的混乱时代里面。因为忠实:忠实地探索,忠实地体验,就产生了种 种的矛盾,而我又不能够消灭它们……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青年。   我的一生也许就是一个悲剧。然而这是由性格上来的(我自小就带了忧郁性)。 我的性格毁了我自己一生的幸福,使我竟然在痛苦中得到满足。有人说过革命者是 生来寻求痛苦的人。我不配做一个革命者,然而我却做了一个寻求痛苦的人了。我 的孤独,我的黑暗,我的恐怖都是我自己找来的。对于这个我不能够抱怨。   我承认我不是健全的,我不是倔强的。我承认我已经犯过许多错误。但这全不 是我的思想、我的信仰的罪过。那个责任应该由我的性格、我的感情来负担。也许 我会为这些过错而受惩罚。我也绝不逃避。自己种的苦果就应该自己来吃。这并不 是我一个人的命运。做了过渡时代的牺牲者的并不止我一个人。我甚至在马拉,丹 布,罗伯斯比尔,别罗夫斯卡雅,妃格念尔这般人中间发现了和这类似的悲哀,虽 然他们的成就是我万万不敢想望的。   然而不管这些错误,我依旧要活下去,我还要受苦,挣扎,以至于灭亡。   那么在这新年的开始就让我借一个朋友的来来激励自己吧:“你应该把你的生 命之船驶行在悲剧里(奋斗中所受的痛苦,我这样解释悲剧),在悲剧中振发你的 活力,完成你的创造。只要你不为中途所遇的灾变而覆船,则尽力为光明的前途 (即目的地)而以此身抵挡一切痛苦,串演无数悲剧,这才算是一个人类的战士。”                           巴金                      1935年10月27日写完 大唐中文扫校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