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部分:地堡里的疯狂 希特勒和他的女人们(1)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希特勒和他的女人们(1) 在那个宿命的星期五, 德意志大臣花园中人来人往。不过那天早上来柏林的绝 大多数纳粹党高级官员和军队指挥官们,来大臣花园见希特勒最后一面的成分多过 向他致以生日祝贺。这帮鼓动德国人民誓死捍卫祖国的纳粹高级将领,没有几个愿 意将自己的性命搭在即将沦陷的柏林。希特勒躲进了他的地下城堡,让留在大臣花 园的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几分钟后,大臣花园的院子里乱作一片,大批的仆人和 勤务兵匆匆忙忙地将行李箱和板条箱装上卡车和小汽车,预备冲出柏林,逃到安全 的地方。柏林城几乎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有一条路通往南面的巴伐利亚,苏联 军队即将攻进柏林城。 这天早上,高级将领们请求希特勒从那条路逃出去,也有人建议他飞到南面的 贝尔格夫,退守到位于布彻斯加德的阿尔卑斯碉堡。贝尔格夫处在这座纳粹民族主 义屏障的中心地带,占地约3 万平方米,四周围绕着绿茵茵的群山,南面的湖泊地 区与慕尼黑交界,并且延伸到奥地利。这个地区纵横密布着军事基地、雷达站、武 器军火库和油料堆放处。希特勒的许多高级顾问将希望寄托在这个最后的碉堡上, 希望这座民族主义屏障能够抵挡住盟军的攻势,并且成为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事实 上,盟军没有对包围中的柏林展开全面进攻,因为他们的军事参谋认为,最后的战 役将在阿尔卑斯山中打响)。鲍曼、希姆莱、戈林和斯佩尔都在贝尔格夫附近靠近 布彻斯加德的地方安了家,他们的住所也都挖了地堡。按照希特勒的指示,鲍曼正 在监督在奥巴萨尔斯堡进行的一个巨型地下城堡的修建工程。 按照计划,希特勒将在这些地下城堡中指挥战争的进行,他的一些核心参谋官 早在十几天前就已经转移到了地堡中。但是在过去的几天中,希特勒固执地不肯做 出决定,他时而宣布会在最后时刻离开柏林,时而又认为,苏联人会被自己的军事 天才们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直到最后一刻,希特勒一直处在这种奇怪的精神分裂症状态下,他在等待着 “全盘皆输”的最后时刻,而且不时谈及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但是一转身,他又 开始和身边的副官谈论起在奥地利林茨建立一座新城市的计划,或者声称德国的大 规模反击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希特勒的许多支持者对他突然间改变想法的行为 大为光火,或许莫雷尔医生开出的镇定剂混合兴奋性的药物鸡尾酒疗法给希特勒造 成了致命的打击,他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举止。) 但是,在最后的10天中,军事局势严重恶化,希特勒明白大势已去,自己不可 能赢得这场战争,德国就要面临战败的命运了。最后几天里浮现在希特勒脑海里的 头等大事是,应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应该逃跑并死在斯佩尔称赞的“周末度 假小屋”呢,还是应该留在柏林,与这座沦陷的城市一道走向灭亡?他终于做出了 决定,那天早上,希特勒暗示说,他不会去巴伐利亚。不过,如果其他人愿意到巴 伐利亚去,他不会阻拦。接下来的几天里,几架飞机搭载着希特勒的私人随从,他 们将离开柏林,飞到布彻斯加德。 在希特勒的生日那一天,赫尔曼・戈林成了第一个逃出柏林的纳粹党人。在那 天早上面见希特勒时,这位德意志空军上将没有穿上他那身绣有肩章的标志性银灰 色制服,他穿着一身普通的橄榄绿制服,看上去像一个陆军军官(希特勒的一名侍 卫不屑一顾地评价说,他活像一个美军的陆军军官)。戈林早在几个月前就把妻子 艾美和女儿艾达送到了布彻斯加德的安全地带。在这天早上,他告别了位于柏林东 北面斯霍勒夫海德卡林宫的官邸。这座有无数房间富丽堂皇如宫殿般的大厦装饰着 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从犹太人和被德国占领国家的人民手中巧取豪 夺而来的。那天早上,戈林醒来后发现苏联人已经跨过奥德河,离柏林只有不到8 公里的距离。因为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戈林把他收敛来的所有艺术品打好包, 随时预备撤退。现在,他正在指挥人将这批宝物装上24辆卡车,预备运到巴伐利亚。 等他们全部离开后,戈林亲自引爆了数千公斤的炸药,整座大厦就这样毁于一 旦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得不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德国空军最高司令官居然 还有心情开了一个自以为诙谐的玩笑。他不打算让斯大林得逞,绝对不能让苏联军 队占领赫尔曼・戈林喜爱的房子。就在戈林祝贺希特勒生日的时候,这支押宝车队 正等在柏林郊外,只等戈林返回,就径直开往南部。戈林再没有见到希特勒,德意 志空军上将将他的两名高级将领留在了希特勒身边,由他们去应付元首的狂怒。从 这时开始,希特勒的参谋长卡尔・科勒(Karl Koller )将军,这个装模做样而且 优柔寡断的人成为了希特勒期望中挽救德国空军的救星。埃克德・克里斯蒂安(Eckard Christian )曾经是前德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他娶了希特勒的秘书葛达为妻。 阿尔伯特・斯佩尔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建筑艺术家,也是当时的军备部长,他也 在希特勒生日这天拜见了元首。斯佩尔和希特勒有多年的交情,希特勒就像斯佩尔 的父亲一样,斯佩尔对希特勒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就像一对父子,只不过没有血 缘关系。斯佩尔从未丧失过对这位一手扶持他成长的人物的热爱之情,但是,在最 近几个月里,他越来越觉得,他这位导师的行为正在把德国引上无法回头的绝路。 希特勒命令实行“焦土”政策,无数的桥梁将被炸毁,他宁可让德国所剩无几的工 业被彻底摧毁掉,也不愿意敌人坐享其成。斯佩尔难以忍受这样血淋淋而且彻头彻 尾的毁灭论调,他认为这样只能对饱经战争摧残的德国人民造成更多的伤害。在过 去的几个月里,斯佩尔四处游说各地的地方领袖,试图让他们不实行这项残酷的政 策。 mpanel(1); 斯佩尔也采取了预防措施,他秘密地将家人从布彻斯加德的房子中转移走。斯 佩尔有6 个孩子,孩子们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斯佩尔不希望孩子们的性命葬送在一 项完全丧失理性的事业上。斯佩尔将孩子们送到北方波罗的海的亲戚家,虽然那里 仍然处在苏军的严密控制下,但是相对安全些。那一天下午,斯佩尔见过希特勒后 就消失了。斯佩尔甚至没有和希特勒正式告别,这让他自己觉得有些良心不安。在 离开大臣花园后,斯佩尔驱车前往柏林西北面的布达・威尔士纳克,那里有他的新 住所。布达・威尔士纳克的地理位置相当理想,既与柏林保持了适当的一段距离, 又离苏联人的阵线较远,相对比较靠近英美两国的阵线。 斯佩尔像海因里希・希姆莱一样,暗地希望元首快点死。不过斯佩尔不像希姆 莱那么坚决,他的情感复杂得难以形容。和希姆莱一样,斯佩尔自动背叛了元首, 但是斯佩尔没有像希姆莱那样竭力掩盖。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数次拜访各地地方 领导人的行踪很快会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他料得不错,马丁・鲍曼将他的一举一 动毫无遗漏地汇报给希特勒,当然,他也提到了斯佩尔将家人从布彻斯加德转移到 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径。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