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边境扫雷目击》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边境扫雷目击 昔日战争品如今纪念品买个“地雷”当笔筒 来自扫雷前线的报道 本报广西东兴电(记者黎宇宇、周伶通讯员毛剑锋)时下,在广西边陲风景线 上,地雷已是众多游客关心的热门话题。记者一连数天的边境采访发现,作为和平 纪念品的地雷壳,已成为一种稀罕的旅游商品。 随着中越关系不断改善,一批又一批中国游客前往越南芒街、下龙湾等城市及 风景点“过把出国瘾”。中越边境大排雷后,更给广州游客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消除了众多游客的心理障碍。昨日下午,记者在越南芒街偶遇带团来此旅游的“广 州天马”副总经理吴国华。这位从事过多年边境旅游的旅游行家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个23人的4 天3 晚散客团,是在广西边境第二次大排雷消息传出之后组织的。 当游客们看到往日剑拔弩张的局面已变成今日的和平友好气氛时,一路高歌,虽然 走了大半天的路,却没有一个人喊累。” 来到中越边境旅游,众多游客对地雷及由地雷引出的话题都相当感兴趣,站在 中越边境交界的北仑河大桥上,陪同采访的东兴市旅游总公司导游曾大姐指着大桥 上下游两岸告诉记者,那里曾经布满地雷,不少边民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经常在 河岸边自动排雷;几年前在河两岸随时可见废地雷没人捡,但后来人们发现废地雷 还有些用处:卸掉火药和引信之后的雷壳还可以作为纪念品……慢慢地被边民排出 来而散落在地面上的地雷壳便销声匿迹,难觅踪影了。 据了解,在凭祥、宁明、东兴等地的古董市场上,偶尔可以发现地雷壳,从制 作材料上看,既有铁壳雷,又有胶壳雷;从种类上看,以菠萝雷居多,反坦克雷最 少。据东兴一家古玩店的老板介绍,他数年前曾经从北仑河边捡来几颗菠萝雷壳, 摆在古玩堆里,后来当有游客要买雷壳收藏时,他才想起墙脚边还存一颗。谁知问 者仅仅是出于好奇,当看到雷壳那种怪模样时,便不敢要了;而第二次大排雷开始 后,这颗雷壳便被一名广东游客买下了。这位老板透露,连日来也常有游客想买雷 壳,为此,他将在不日内订做、订购一批各种各样的塑料玩具地雷模型及有关书籍。 在东兴的另一家古玩店里,记者看到来自广州荔湾区的高先生买了一颗雷壳后,如 获至宝的样子,便跟他聊开了。他说,地雷是战争的产物,而雷壳,却是和平时代 最好的纪念物,这次意外地买到这颗菠萝雷壳,打算送给正在读初中的孙子,一来 雷壳像个笔筒,可以插笔;二来想提醒他: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刘凤飞,好一个地雷克星 来自扫雷前线的报道4 本报广西防城港排雷前线电(记者黎宇宇、周伶,通讯员毛剑锋)在广西边境 第二次大排雷行动中,众多参加过第一次大排雷的“地雷克星”纷纷主动请缨上阵, 欲在新一轮排雷大战中再显身手。多次闯过“鬼门关”的广西边防某部原排雷队长、 广西十大杰出青年、一等功臣刘凤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说起刘凤飞,祖国西南边陲线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第一次大排雷的关键时刻,身经百战,已多次逃离“死神”的排雷队长刘凤 飞率领扫雷工兵进入防城港23号界碑重点雷区进行排雷作业。这片雷区雷种繁多, 地形复杂。 当他和4 位战士进行人工搜排作业时,广东籍战士谢飞用探雷器发现了一颗地 雷,刘凤飞当即下令小谢插上小红旗进行标示,又继续往前探雷。由于此处刚刚下 过一场大雨,雷区一片泥泞,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不料,谢飞双脚一滑, 踩响了埋在右脚边的另一颗防步兵地雷,只听一声巨响,一团黑色硝烟旋即冲起, 刘凤飞、谢飞及在旁的两名工兵战士顿时倒在血泊之中。数块弹片击穿了刘凤飞的 胃和肠子,肠子裸露在腹部外面,伤势最为严重。 而当救护队将担架抬到他面前时,他却下令:“别管我,救战士要紧!”眼看 受伤的战士被抬下山去,他才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右手捂住伤口,步履蹒跚地跟 在担架后面走下去。鲜血夹杂着胃肠里的食物,滴落在沿途的3 公里山路上。在刘 凤飞被送上手术台时,主刀医生和护士们都极其吃惊:“这样濒临死亡边缘的伤势, 不要说能坚持8 小时走完3 公里路,就是迈开半步,坚持5 分钟也是奇迹啊!” mpanel(1); 然而,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江小荣也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她患的是“绒癌”, 已到了中期,此时正在又一次接受化疗。为了不分散刘凤飞排雷作业的精力,江小 荣一直对刘凤飞隐瞒住院化疗的实情;而刘凤飞为了免除妻子对自己受伤的担忧, 也不将自己血洒雷场的情况告诉她。一个令知情者都感动得潸然泪下的事实发生了: 分别与死神进行搏斗的刘凤飞、江小荣夫妇,所住的医院才相隔几里,居然互不了 解对方的情况。 好人一生平安。经过深入治疗,刘凤飞、江小荣夫妇终于双双闯过了“生死线”。 他们又投入了工作中。在刘凤飞获得多项殊荣后,江小荣也以其优异的工作成绩,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人们誉为“比翼双飞的好夫妻”。 当第二次大排雷的消息传来,已是副参谋长的刘凤飞,又毛遂自荐上雷场了。 好心人都奉劝他:“你现在已是领导了,在中军帐里坐阵指挥就可以了,何必再冒 那个险呢。 “刘凤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个中真言:”我是共产党员,又熟悉雷场地 形等情况,我必须身体力行,冒险在前!“ 江小荣得知丈夫再踏雷场的决定后,并不感到意外,她深知他深明大义、一往 无前的男儿气概。出发日子临近了,江小荣正忙着为刘凤飞准备行装。他不止一次 对刘凤飞说:“你放心去排雷吧,家里我会照顾好。只是雷场危险太多,你要时时 多个心眼,处处当心留神。” 据知情者透露,小荣将在丈夫出发之日,用壮乡的习俗,给刘凤飞煮红鸡蛋, 祝愿他吉祥平安,顺利完成任务。 引爆地雷地动山摇广西边境扫雷大战直击 来自扫雷前线的报道3 本报广西龙州排雷前线电(记者黎宇宇、周伶,通讯员毛剑锋)滚滚硝烟直指 云霄,轰轰炸雷震天撼地。昨日下午,广西边境第二次大排雷继11月28日第一次现 场作业之后,第二次现场作业在那花地区“04号”雷区展开。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排雷大战。 这是一场难度相当大的排雷作业。此地,群山绵绵,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马 力强劲的排雷专用车,整整用了近一个小时才走完15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到雷区前 沿。据此次排雷作业的现场总指挥潘振阳少校介绍,“04号”雷区坡陡山高,灌木 丛生,加上埋雷的时间跨度大,雷场资料不全,因此,这次作业的危险相对较高。 针对这些情况,昨天的作业采取“一烧、二爆、三搜”的步骤进行。 15时整,一切就绪,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4 名手持点火枪的工兵,向已经喷 洒过汽油、柴油的雷区开火。一瞬间,熊熊烈火腾空而起。一个正面50米、纵深20 米的雷区,沉浸在一片火海之中。两分钟后,火海里不时传来地雷的爆炸声。这时, 曾在第一次大排雷中荣立一等功、被誉为“排雷大王”的排雷队长杨国庆转身告诉 记者:“现在看到的是火烧扫雷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燃料燃烧及产生的高温,引爆 露在地面上的胶壳及木壳防步兵地雷、菠萝伴发雷、PPM ―2 地雷等。”说话间, 火海里传来了一声嘶裂的巨响,“这是72式防步兵塑制地雷在炸响。”又一声沉闷 的巨响传来,“这是菠萝雷在爆炸,它是一种全钢制地雷,爆炸后可产生数以千计 的碎片,杀伤力极大。” 约20分钟左右,火焰渐渐熄灭,雷区已是焦土一片。 爆破组的20余名爆破手,成4 个梯队,开始实施“爆破法”排雷。 他们每人持着一根约2 米长、捆绑着8 公斤硝铵炸药的直列装药棒,弓着腰跨 进雷区,每人间距5 米将炸药棒放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然后依次拉着导火索,并 火速撤离至安全地带;脚刚站稳,背后即传来了“轰轰”的爆炸声,强劲的冲击波, 又引爆了部分浅埋于地下的地雷,经过6 个回合节节推进的爆破,雷区里已遍布了 许多大大小小的雷坑:大的直径约1 米、小的也有洗脸盆那般大小。 16时36分,排雷作业进入了最扣人心弦的人工搜排阶段。8 名头戴钢盔、身披 插满16块防弹钢片的防护服、脚穿防雷气垫靴的搜排队员,步履沉着、缓缓地踏进 雷场。 他们持着国内目前最先进的“115 型”探雷器,对烧爆之后的雷区实施地毡式 的搜排。 “报告排长,发现地雷,请指示。”雷区东南侧约150 米处传来了一名排雷战 士的声音。杨国庆下令道:“由排长李代春人工排除,其他人员停止作业,卧倒待 命!” 这时,李代春匍匐到插有小红旗标识的“埋点”跟前,记者居高临下通过高倍 军用望远镜看到,李代春慢慢地用探雷针轻轻剥开地雷表层的植被,在确定没有诡 计装置之后,才用工兵锹把地雷四周的泥土一点一点地剥掉,一颗黑乎乎的地雷终 于露出来了。工兵参谋周国林告诉记者说,这是一颗塑壳防步兵地雷。只见李代春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工兵锹置于右侧,挽了一下袖子,双手插入地雷两侧,合力将 地雷和盘托出。然后,左手托着地雷,右手小心翼翼地拧动防潮盖,卸掉引信和引 爆管,接着用小刀挑断胶制密封圈,旋脱雷盖,卸下电雷管。至此,这颗刚才还充 满杀气的“魔鬼”,终于被人民解放军解除了武装…… 人工搜排还在继续进行,一颗颗地雷被排除了。据介绍,埋设在中越边境上的 地雷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绊发雷、跳雷、诡计雷等几十种。有些地雷 还挂在树上,埋在石隙里,掩于小溪边……让人防不胜防。 17时30分,排雷行动在3 发绿色信号弹中顺利收兵了。 60名官兵消除了约4000平方米的雷区,共排除和引爆各种地雷360 余颗。战士 们将这些地雷堆放在一起,集中引爆销毁。 随着一声“轰隆隆”的爆炸声,战士们一路高歌,凯旋而归…… ――雷区边民心态侧记 曾经让边民们胆战心惊的地雷,如今已让他们见怪不怪了,他们对地雷已达到 了泰然处之的境界。昨日上午,中越边境峒中一村民的一句话,道出了边民的这种 心态:“地雷轰轰响,只当放炮仗。” 边民在与地雷相伴了多年之后,逐渐掌握了雷区分布的地点,学会了如何绕道 而行,避雷而走。在边境采访,边民们不时告诫记者,不要随便乱走,但是,他们 在森林里、田野边却来去自如。他们一般不涉足陌生的地方,也不触摸不明物体, 走路尽可能踏着前人的脚印。当一根木头、一堆杂草挡住去路的时候就止步,因为 那儿有雷。 在友谊关附近通往互市点的路上,一颗反坦克地雷在每天来来往往做生意的边 民的踩踏之下,露出了地面,被磨得铮光发亮。如果在数年前,这颗地雷肯定会把 人吓得落荒而逃。 在龙州县水口镇的一个边民家里,记者被主人床底下的一大堆地雷吓蒙了。主 人却如数家珍,向记者逐一展示他的拆了信管的“战利品”:有菠萝雷、跳雷、防 步兵雷,还有两颗反坦克地雷…… 第一次大排雷行动中挖出的众多地雷,为边民们了解地雷性能提供了很好机会, 有的边民已经粗通了排雷的技术。水口镇共和村的边民老五经常上山打猎,以前总 是绕着地雷走,久而久之他产生出排雷的念头。有一次上山,他在灌林丛里发现了 一颗菠萝绊发雷,由于懂得排雷技术,他便大胆实施排雷方案:先小心翼翼地把7 米余长的“引爆绳”剪断,卸掉引信,确定没有危险后,便像捡红薯般地将置于地 面上的地雷拾起,丢在一边…… 常言道,一朝遇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水口镇和村边民冯子平在打猎时,左 小腿被一颗地雷炸伤而截肢。安上假肢后,老冯却更加敢于直面地雷。他告诉记者: “受炸后看到地雷,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了。后来每次看到地雷,我都够胆拆除它。” 当然谁都不愿意自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雷区,支持人民解放军排雷,成了广大 边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希望地雷早日彻底清除,恢复家园往日的宁静。 -------- 苍茫书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