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AF就是中途岛!”(1) 珍珠港事件,日本人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失败的直接 责任者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成了替罪羊。接替他是切斯特・W ・尼米兹。 1939年8 月,尼米兹被调任海军航行局长(后称海军人事局),那时他54岁,整洁 而富有活力,肤色红润,淡黄色的头发刚刚开始变白。这是一个相当高级的职务, 有助于尼米兹更全面地了解海军,尤其是熟悉海军的众多将领。珍珠港事件发生时, 尼米兹正在家中陪伴生病的妻子。得知珍珠港遭到袭击,凭着军人的直觉,他感到 事情非同寻常,并立即动身前往海军部。与夫人分别 时,他回答说:“只有上帝 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此后的日子里,尼米兹忙于各种本职工作。他不知道,一件关系到他个人和美 国命运的重要任命正在酝酿中。珍珠港事件10天后,12月16日,连日疲惫不堪的尼 米兹刚刚在办公室坐定,电话机就叫了起来:“我是诺克斯,刚从白宫总统那里回 来。请你放下手边的一切工作,立即到我这里来。”海军部长不想在电话里多说一 句话。 正在等待的诺克斯没有请尼米兹就座,他显然很激动。珍珠港事件后的整个美 国都非常激动,劈头就问:“你最快能在什么时候出发?” “这要看去什么地方,在那里呆多久。”尼米兹不解地回答。 “去太平洋舰队,我想时间会很长。”诺克斯紧紧盯着尼米兹的眼睛。 尼米兹大吃一惊,去年他就听说总统有让他出任美国海军总司令的意向,可他 不愿成为众矢之的。毕竟自己的资历太浅了,难免遭人非议。如今情况还是一样, 而且是去接替一位老朋友,因此更感为难。他小心地问道:“是最后决定吗?” “总统对你很看重,而且现在是战争时期。”诺克斯的回答不容置疑。 下午,尼米兹和诺克斯,以及美国海军总司令金海军上将一起被召到白宫谈话。 临别时,罗斯福总统充满期待地摇着尼米兹的手说:“坚守岗位,等战争打赢了再 回家。” 步行回家的尼米兹坐在生病的夫人身边,长时间沉默着。妻子看出了什么,问 道:“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 “我就要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新的司令官了。” “你总想去指挥一支舰队,你认为那是崇高的荣誉。”妻子淡淡地表示祝贺。 “不过,我不得不告诉你,那不是一支完整的舰队,它的大部分已经沉入海底 了。”尼米兹苦笑了一下。 1941年12月31日上午,停靠在珍珠港潜艇基地码头一艘潜艇甲板上,正在举行 新的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就职仪式。对于潜艇,尼米兹并不陌生,他曾在潜艇上干 过很长时间。看着桅杆上冉冉升起的四星将旗,一个记者问新任总司令有何打算。 尼米兹做了一个夏威夷式的表情,然后回答:“枕戈待旦,把握时机,争取胜利。” 当天下午,尼米兹召集司令部成员开会。会议气氛沉闷、压抑,人人都做了最 坏的准备,因为他们多多少少都与珍珠港的惨败有关系。许多人都在猜想,这次会 议是新总司令在把他们分配到边远而又艰苦的地方去之前,而召开的送行会。 出乎大家的意料,尼米兹对每一个人都表示了充分信任,他并不认为他们应对 刚刚发生的悲剧负什么责任。他表示,作为前航行局长,他知道选调到太平洋舰队 工作的人都是有才能的,只不过时运不佳。 “可是,运气不可能总是光顾日本人的家门。”尼米兹调侃似的说道。 对某些关键位置上的人员必须坚决留任,这是尼米兹离开美国本土时就想好了 的事。其中也包括舰队的情报主任埃德温・莱顿少校。以后的事态发展证明,尼米 兹的这个决定使美国及太平洋舰队获益匪浅。 mpanel(1); 作为主管情报工作的负责人,对日军偷袭珍珠港没有预见,也未能向上级提出 预先的情报,莱顿为此一直内疚不已,甚至做好了受处分的准备。但尼米兹却把他 留下了,这表现了对他的信任和尊重。莱顿下定决心,一定要作出成绩来。果然如 此,莱顿不久就为尼米兹以及整个美国挽回了荣誉,他带领情报小组成功地破译了 日本的密码,准确地预见了日本联合舰队即将在中途岛发动进攻。莱顿为此深得尼 米兹信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米兹一直把莱顿留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工作。 尼米兹当然不会忘记罗斯福总统的厚望,整个美国都憋着一口气,盼望太平洋 舰队能给日本鬼子一顿暴揍。可尼米兹有他的难处。凭手头伤痕累累的舰队,想出 口恶气,谈何容易。稍有不慎,就会折光了仅剩的本钱。当务之急是必须首先搞清 日本人下一步的企图。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对处于劣势的一方显得格外重 要。 莱顿及其情报小组很快就忙碌起来。情报小组人才济济,包括天才般的罗彻斯 特少校。莱顿和罗彻斯特是一对好朋友,1929年他们被海军送到日本学习时就时常 在一起,此后一直在情报小组工作。他们每天多次通过保密电话分析情况,交换看 法,然后由莱顿向司令部提出报告。莱顿判断敌情准确,特别善于像日本人那样去 思考问题。许多同事开玩笑说他简直就是“联合舰队的首席参谋”。而罗彻斯特手 下有一个精干、效率极高的专家组。他们中间有海军最好的密码专家,有夏威夷大 学的数学教授以及各个领域的怪才。经过长时间的监听,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1942年,他们甚至仅从发报习惯――速度快慢、指法轻重――就能辨别出是日军 哪个发报员在发报。例如,他们知道“赤城”号航空母舰的报务员指法很重,就像 在键盘上蹦跳一样。听到这样的信号,他们谁也不会弄错。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