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章 迂回突尼斯 △巴顿听到要与德交战,好像注入了兴奋剂 △临危受命,巴顿整顿第2 军 △巴顿头戴锃亮的钢盔,像一个战车驾驶员一样,站在装甲车上 △布莱德雷――艾森豪威尔的窃听器 △三人掌军:艾森豪威尔组织协调;布莱德雷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士 △“美军决不能扮演小角色!” 1943 年,同盟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及其顾问们不只是把眼睛盯在突尼斯, 他们认为突尼斯不久便可拿下。他们看到的是更大的战略前景,把注意力集中在西 西里岛,决定发动代号为“赫斯基”的战役。 就在盟国为“赫斯基”战役作准备时,隆美尔来到了突尼斯,他视察战局后认 为,当前他所拥有的机会在西边,于是他便确定了轴心国的主要攻击方向――突尼 斯的加夫萨,该地的美国部队防守薄弱,德军可以从法伊德山口过来,彻底摧毁盟 军在突尼斯的防线。 由于盟军(包括艾森豪威尔本人在内〕错误地估计隆美尔的主攻在雄皮方向, 并相应地做了兵力部署。所以,当隆美尔向加夫萨发动猛攻,并向卡塞林山口快速 挺进时,盟国军队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盟军在突尼斯的防线几乎 崩溃,英美联军在德军面前打了一次非常惨痛的败仗,这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人们 似乎看到盟军以后在突尼斯很难再有重大的军事胜利。弗雷登多尔的第2 军在错误 估计下所做的部署,严重地分散了兵力。 德军从法伊德山口攻来时,打得最顽强、输得最惨的都是这第2 军。美军在卡 塞林山口的惨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时间,要求撤换弗雷登多尔军长职务的 呼声四起。艾森豪威尔左右为难,因为此次战役失败,他和盟军高级官员们对隆美 尔主攻方向的错误估计,应承担一部分责任,撤与不撤,艾森豪威尔也拿不定主意。 于是他亲自飞往特贝萨,实地了解情况,广泛征询意见。最后他得出结论:情况相 当糟糕,撤换弗雷登多尔己是事在必行了。 因为那里军纪涣散,上下军官对弗雷登多尔都有看法,且由他去对付隆美尔这 个“沙漠之狐”,显然是小材大用了,隆美尔实在大难对付。人们看下到希望,对 弗雷登多尔担任军长已失去了信心。 艾森豪威尔电告史密斯将军,让巴顿将进攻西西里计划的任务交给副手杰弗里・ 凯斯将军,带上参谋长情报人员火速这往阿尔及尔。 3 月5 日下午,巴顿和随行人员从拉巴特飞往呵尔及尔的白屋机场。此时,艾 森豪威尔也从特贝萨飞到阿尔及尔。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会面后,在白屋机场站着开 了军事会议。会后,艾森豪威尔亲自向巴顿交待了任务。 mpanel(1); 艾森豪威尔向巴顿交待的任务是:立即去接管第2 军,将其整顿为现代化的铁 军;直接从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8 集团军群那里受领任务。 当天下午4 时30 分,巴顿就离开阿尔及尔前线,到君士坦丁第18 集团军群 司令部去报到。到达后,他立即去见亚历山大将军。交谈中,亚历山大将军向巴顿 介绍了他的任务:大约两星期后,蒙哥马利的部队将向隆美尔的马雷斯防线发动进 攻,届时,巴顿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援蒙哥马利的第8 集团军穿越加贝斯平原的 行动,尽全力吸引和牵制德军兵力,并夺取加夫萨,作为蒙哥马利部队的前方补给 基地。 巴顿一听到与德军交战,就好像注入了兴奋剂,感到异常激动,那次见面,亚 历山大后来写道:“他是一个活泼的汉子,两边胯下都佩有一把柄上镶有珍珠的手 沧。他不像许多美国人那样显得友好和温和,他显得咄咄逼入,一提到‘德国鬼子 ’,他就显得那样激动和感情冲动,有时怒不可遏,有时声泪俱下。那次会见,巴 顿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此次会见,也有不那么愉快的一点,即巴顿对在此次战役中担任配角感到不满。 他希望与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领导的非洲军团正面作战,战胜隆美尔,将 非洲军团一口吃掉,来奠定自己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当他听说隆美尔已回欧洲治病 时,感到非常失望。艾森豪威尔在给巴顿交侍任务时,早就向巴顿打过招呼,让他 竭力克制自我,甘心充当配角,与英国通力合作,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第18 集团 军群的指挥,按他制定的作战方案行事。亚历山大将军看出了巴顿的不满,他努力 地做巴顿的工作,让他指挥第2 军,努力配合蒙哥马利第8 集团军的行动。 3 月6 日,巴顿带着随从年轻的将军加菲、副官詹森和斯蒂勒,情报处长奥斯 卡・科克上校、作战处长肯特・米克斯乘着侦察车和架着机枪的半履带车辆,来到 设在库伊夫山的第2 军司令部。巴顿显示出一副令人生畏的面孔,他头戴两颗星的 擦得锃亮的钢盔,下额露在钢盔带外面,就像一个战车驾驶员一样,站在装甲车上 开进那个破烂的村庄。 巴顿接管第2 军后,就开始着手整顿第2 军。他要尽全力恢复美军官兵的士气,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他必须以他的实际表现证明,第2 军的官兵们有 能力对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丝毫不比英军逊色。但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时间太紧。离进攻日期17 日只有1 天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奇效。其 次,第2 军确实出现了“可怕的混乱情况,正如亚历山大将军告诉巴顿的那样,第 2 军的士兵“身心软弱,缺乏训练。”虽然是困难重重,但巴顿还是充满信心,因 为他整顿这样的军队已不是第一次。 还是在一战时期,已顿就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二战 前夕,他又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美军第一装甲旅,并将这支旅训练成了陆军中人 人称赞的部队,力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德军的装甲部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已顿从整顿军纪入手,对混乱的第2 军进行了严格的整顿。 他首先从作息时间抓起。到任后的第二天早上7 点钟,巴顿准时来到食堂就餐, 发现来就餐的人寥寥无几,于是他就明文规定,以后早餐时间从7 点开始,7 点半 结束,所有官兵都必须吃饭,有事要逐级请示报告。他还严明作息时间,对违反军 纪者,严厉处罚,巴顿自己又能以身作则,于是,官兵的时间观念增强了。 其次,巴顿对官兵的着装作了明确的严格规定:凡在战区,每个军人都必须戴 钢盔、系领带、打绑腿,就连护士和修理工这些后勤人员也不例外。 刚开始,有些人怀疑巴顿是否会真的那么认真,因而迟迟不动,巴顿为了达到 令行禁止的效果,便亲自出动,四下搜寻那些违反着装规定的官兵,叫他们排成一 队,在营房内走一圈示众。另外还明确了违反规定的罚款数额:军官50 美元,士 兵25 美元。 这两个做法虽然是小事,但是因为关系到每个官兵的切身利益,所以对第2 军 震动很大,迅速改变了原先的混乱状况。对此,布莱德雷写道:“每当战士扎绑腿 和扣上沉重的钢盔时,就不能不想起巴顿,卡塞林战役以前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一 个艰苦的新时代开始了……。尽管这些改革并没有使巴顿赢得众望,但是却在人们 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怀疑的印象:第2 军的老板是巴顿。” 巴顿在参战前的极短时间内,继续以他那“高压电休克疗法”治理第2 军。他 整天乘着吉普车在营房内转悠。有时发表演讲,向士兵灌输“仇视德国鬼子的情绪”, 有时顺便检查执行军容风纪的情况,对那些上厕所不带铜盔的士兵巴顿也从不放过。 对于军事训练,巴顿更是从难从严要求,他要求官兵们要有实战思想,把平时当作 战时来要求自己,刻苦训练,要有“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虽然官兵们对 巴顿的这些做法一时难以理解,但巴顿自己却是满意的,因为只用了短短的时间, 部队看上去已相当精干了。 将士们装备整齐精良,士气高涨,军纪严明,第2 军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已 经进入了战斗竞技状态。 巴顿任第2 军军长后,对布莱德雷将军在第2 军中暧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强烈 的不满。他决定要理顺关系。于是他给阿尔及尔有关方面打电话,表示“我不能让 任何他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并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他也表 明了他对布莱德雷的明确看法,他认为布莱德雷为人谨慎、正派,并且有能力,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巴顿的做法并不是要将布莱德雷从第2 军中“清洗”掉,而 是要布莱德雷以比较正式的方式进入他的司令部,置于他的直接指挥之下,而不是 充当“艾森豪威尔的窃听器”。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1893 年2 月12 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一个都市 家庭。1915 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14 步兵团服役,临时 军衔为少校。1934 年毕业于国防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学校校长,后 负责指挥一个师的训练工作。布莱德雷虽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 :“与其说是一个教官,不如说是一位军人。”他精通业务,熟悉技术,为人谦和 忠诚,而且头脑冷静,讲求实际,在战场上善于把握全局和重点,是美国军界有名 的一员儒将。 1943 年2 月24 日,布莱德雷奉命抵达北非,任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但没有 明确职务。当时,艾森豪威尔急需一个“耳目”去突尼斯了解战局,于是布莱德雷 便以前线高级联络官的身份来到了第2 军。布莱德雷有权向艾森豪威尔直接报告战 况和所了解到的情况,并要向弗雷登多尔和在阿尔及尔的总司令部提出所谓的“建 议性的修正意见”。当时的第2 军军长弗雷登多尔并不买他的帐,而把布菜德雷看 作是“艾森豪威尔在前线的情报员,通过非组织的系统向总部的头头打了小报告。” 最后,巴顿向艾森豪威尔表示希望将布菜德雷留在第2 军任副军长,艾森豪威 尔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巴顿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夺取重大战役的胜利,而在于他能使一支初出茅 庐的战士组成的初战失利、名誉不佳的军队变成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和组织性的铁军, 并能够担负起艰巨的战斗任务,此次突尼斯之行,为的是整顿第2 军,也使巴顿和 布莱德雷在偶然的机会中成了搭档。这样,在突尼斯就出现了传奇般的美国三人掌 军的佳话。这三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巴顿和布莱德雷。他们都是马歇尔这位伟大的 军人慧眼识英雄挑选出来的。从这时起,他们就十分和谐地一起共事,分工十分理 想:艾森豪威尔组织协调,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土。他们三人一起经历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后来欧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3 月17 日,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的前3 天,第2 军按照预定计划对敌人发动 了进攻。他们攻击的目标有两个:特里・艾伦率第1 步兵师进攻加夫萨,如果进展 顺利,还可攻占埃尔盖塔,而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率第1 装甲师通过卡塞林山口,进攻埃尔盖塔东北的斯塔欣――德塞内德,如果条件许可, 再向马克纳塞推进;其它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战役开始时,亚历山大 和艾森豪威尔来到第2 军指挥所督战。巴顿亲临前线指挥,他随同第1 步兵师一起 向加夫萨推进。第一天的进展十分顺利,第:步兵师在滂论大雨中行进了45 英里, 占领了加夫萨。18 日,艾伦的第1 步兵师又攻占了盖塔尔。 沃德的装甲部队也在泥沼中缓慢向前推进,夺取了斯塔欣――德塞内德,并做 好了向马克纳赛展开攻击的准备。 3 月19 日,巴顿收到一封密封的亚历山大将军的来信,信里装的是作战指示 纲要,指示命令他,“(1 )坚守加夫萨;(2 )拿下并守住马克纳赛以东的高地 ;(3 )派出一支轻型装甲部队去袭击迈祖纳机场,摧毁那里的设施后返回。” 巴顿原计划配合蒙哥马利的“超级炸药”行动,让部队向海边进攻,以切断敌 军从加贝斯到斯法克斯的重要通道。但亚历山大这封信却使巴顿的计划成了泡影。 21 日,沃德装甲部队攻占了塞内车站,22 日占领了马克纳赛。但接着就被 随之而来的德军第10 装甲师阻击在内米亚山前,马克纳赛以东高地上的山口近在 咫尺,沃德却未能乘胜发动攻势而夺取它,结果贻误了战机。 3 月23 日凌晨,巴顿命令艾伦率领他的第1 步兵师沿加夫萨――加贝斯公路 向前推进,进展顺利。但早晨6 时,他们遭到了德军第10 装甲师大约50 辆坦克 的袭击。该师曾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重创美军第2 军,大出了风头,这次又想重温 旧梦,故伎重演。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的第2 军已不是从前的第2 军了,他经过 巴顿的整顿,正像一头雄狮要与德军一决高低,报仇雪恨。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上 午战斗结束后,巴顿作了统计,美军共损失6 门155 毫米大炮,6 门105 毫米大炮, 24 门半履带式反坦克炮和7 门M ―10 反坦克炮。德军共损失坦克30 辆。下午 德军发动第2 次进攻,敌人步兵在先,坦克在后,当到达美方阵地300 米以内时, 被美方炮火和空军轰炸所阻止。 巴顿对这次战斗十分满意,它证明这时的第之军已经不是他17 天前到达时看 见的一群无精打彩的年轻士兵了。他自豪地指出:“硝烟一散,我们没有看见一个 美国士兵放弃阵地后退一步。” 在马克纳赛以东地区,战况较为不利,第1 装甲师由于受地形等条件的限制, 未能取得较大进展,到24 日晚美军仍未能占领山口。 此时此刻,巴顿已将轴心国精锐部队的德军第10 装甲师和一个意大利师吸引 到北线来,实现了亚历山大的战略意图,在蒙哥马利在南线发动正面进攻的关键时 刻,减轻了攻克马雷斯防线的阻力,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亚历山大的称 赞。于是亚历山大在26 日又给巴顿下达了新的指示:暂停马克纳赛的进攻,第1 、 第9 步兵师和第1 装甲师从盖达乐向加贝斯进攻;第34 师夺取东多塞尔附近的方 迪克,为英军第6 装甲师进入海岸平原开辟道路。同时,第2 军要死死盯住德军第 10 装甲师,使其无法增援马雷斯防线。 3 月28 日,第2 军从盖塔尔附近的阵地向加贝斯发动了一次进攻,以艾伦将 军的第1 师为左翼,埃迪将军的第9 师为右翼,力求在敌人阵地中打开一个缺口, 以便为沃德将军的第1 装甲师投入攻击打开通道。但是,巴顿只取得了极小的进展, 战斗持续了一周,最后打成了僵持状态。德军第10 装甲师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但他们十分清楚:迟让就意味着轴心国北非战线的全面崩溃,所以他们对美军的抵 抗异常顽强。 就在美德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巴顿却与英国空军少将阿瑟・科宁汉发生了 一场争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 月1 日,德军轰炸机袭击了美军司令部,巴顿 的作战处抱怨说,“我们的部队完全得不到空军的掩护”,因此使德国空军“几乎 为所欲为”。4 月2 日,科宁汉将军进行了反击,他指责巴顿拿空军“作地面部队 没有取得胜利的挡箭牌”,并说:“第2 军的有关人员按当前的作战要求,是不够 参战资格的。”这下可激怒了巴顿,他向阿尔及尔盟军司令部提出强烈抗议。后来, 在盟军司令部的干预下,科宁汉亲自登门向巴顿道歉,这一事件才算平息下去。为 了维护英美合作关系,巴顿也去信向科宁汉表示歉意。 4 月6 日,巴顿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396 高地。 巴顿立即将这项命令转给埃迪将军。但当他得知将执行这项进攻任务的第47 步兵团在11 天的战斗中已经伤亡了23%的士兵和26%的军官时,便迅速取消了这 道命令。 4 月7 日早晨7 时45 分,第18 集团军群的联络官马丁上校带着亚历山大的 参谋长麦克里将军的一封信来到巴顿的司令部。信中写道:“亚历山大将军相信, 尽我们最大力量援助英国第8 集团军的重要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将装甲部队推 进到盖塔尔一带,必须要有付出伤亡的准备。为了向前推进,必须做出一切努力。” 巴顿不喜欢亚历山大将军那种牺牲美军为英军胜利铺路的做法,但为了美英合作, 他还是做了认真的布置。 后来的战斗打得相当激烈,双方伤亡人数都在骤增,士气也有所下降。 此时,巴顿又站到了危险的最前沿,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 与士兵们一起战斗。他以身作则的行动激励着将士们。他不断地指挥本森的突击队 “冲向海边”。4 月7 日,本森突击队被德军的地雷挡住了去路,于是巴顿不顾别 人劝阻,开着吉普车穿过了雷区。不久,本森突击队便与蒙哥马利的先头部队汇合 了。 盖塔尔战役经过22 天的激战,终以美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此次战役取得了重 大战果,它迫使德军又将其精锐的第2 装甲师调离马雷斯防线,从而大大帮助了蒙 哥马利对阿卡里特河阵地展开的正面攻击。决战的时刻到了。 就在这时,巴顿又与亚历山大发生了一场争执。这一争执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 大计划将第2 军从第18 集团军群的指挥下调到安德森将军的第1 集团军。这一计 划严重刺伤了巴顿的自尊心,巴顿认为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企图,主要是想抹掉第 2 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所有荣誉。巴顿在给亚历山大将军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看 来,问题不在于指挥,也不涉及通讯,而是个威望问题。在盟军协同作战的最后决 定性时刻,美军决不能扮演一个小角色。美国人民都在企盼着美军在联合作战中承 担更重要的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他们的信心、士气都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已顿亲自赶到集团军群司令部,向亚历山大提出强烈抗议。由于各种原因, 亚历山大后来终于取消了这一打算。 4 月14 日,艾森豪威尔亲自来到盖塔尔,通知巴顿:“乔治,我觉得现在该 让布莱德雷接替你了,你应该回摩洛哥继续负责制定进攻西西里的计划。你已经圆 满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我们对你的信任。‘赫斯基’战役计划离不开你。”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