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中国战区(5) 国民党军纷纷西撤。 中共领导的苏南敌后抗日军民经过艰苦斗争,不仅坚守住了原有地区,而且开 辟了郎( 溪) 广( 德) 和长兴外围地区。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南敌后发展,控制苏浙皖边,发展浙江沿海地区, 为尔后 收复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创造条件的战略任务,新四军第1 师 3个团及地方干部300多人,在师长兼政委粟裕率领下,于12月27日,由苏中渡江南 下,向浙江进军。 到1945年1 月初,在浙江省长兴县与新四军第16旅会师。 随即成立了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江南和浙 东部队。 同时,将部队整编为3 个纵队,并确定了进军部署:第1 纵队进至安吉、递铺 以东,余杭以北,开辟莫干山及杭( 州) 嘉( 兴) 湖( 州) 地区;第3 纵队进至广 德、泗安地区,配合第1 纵队行动;第2 纵队巩固四明、会稽山区,并逐步向西发 展,策应主力南进。 2 、3 月间,苏浙军区部队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并连续取得第一、第二次 天目山反顽作战的胜利,控制了苏浙皖边的长兴、广德、临安、余杭之间10个县的 广大地区,解放了100 多万人口。 为了加强苏浙地区的力量,新四军第1 师副师长叶飞奉命率领教导旅3 个团及 地方干部数百人,于3 月中旬,继续由苏中渡江南下,4 月到达苏浙军区。 部队改编为第4 纵队,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 该纵队以一部渡过富春江,与第2 纵队会合,打通了与浙东根据地的联系,以 另一部开辟了杭( 州) 嘉( 兴) 湖( 州) 新区。 第2 纵队主力继续巩固四明山区,并向西发展,解放了上虞县城。 6 月,苏浙军区部队又取得第三次天目山反顽作战的胜利。 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敌后战场,都取得了攻势作战的重大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我军共对敌作战2 万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6万余人,俘虏日 伪军6 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3 万人,攻克县城47座,摧毁敌据点5000余处,收复 国土8 万平方公里。 随着局部反攻的胜利进展,解放区迅速扩大,人民武装力量也急剧发展壮大。 日军占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交通线、海岸线,几乎都已处在人民武装的包围 之中。 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失败,都为期不远了。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天,蒋介石委员长即召见苏、英、美驻华大使,建议 成立中、英、美、荷、澳、加拿大、新西兰军事同盟,以轴心国为公敌,共同对敌 作战。 此后数日,蒋又与上述诸国大使武官磋商,并请美国代表向罗斯福总统提出具 体建议。 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建议成立中国战区,并告已征得英、澳、荷、 新一致同意,公推蒋为中国战区统帅。 1942年1 月1 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 成同盟,宣布各国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对德、意、日作战。 mpanel(1); 1 月2 日,蒋复电罗斯福,同意接受中国战区统帅。 但建议美国任命一位参谋长。 美国选任了史迪威将军。 1942年3 月,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W ・史迪威,根据中美协议,来华就任中 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及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不久,他与蒋介石在缅甸作战的战略与计划、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华租 借物资的控制权、改造国民党军队以及装备共产党军队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最终导致了蒋介石强迫美国召回史迪威,即所谓“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于20和30年代曾两度在中国工作,先后在华10年,粗懂中国语言,能用 汉语会话,在美国人中被称为“中国通”。 他身材修长,言谈简洁。 他说话尖酸刻薄,背后把蒋介石称为“花生米”,所以他绰号叫“醋性子乔”。 1942年3 月6 日,史迪威到重庆正式向蒋介石报到,说明他的职责是:美国总 统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监理官;滇缅路监理 官;中国战区参谋长。 不管职责有几条,史迪威的在华使命主要是“增强用于战争的美援的效果和改 进中国军队的战斗效能”。 当时,美国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它的对华政策是:发挥中国战场的作用,尽量多牵制和消灭日本军队,以便在 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日本;同时,控制蒋介石政府,使中国成为战后依 附于美国、抗衡苏联的亚洲的主要稳定力量。 史迪威到任后的第二天,侵缅日军攻占仰光,滇缅路有被切断的危险。 蒋介石根据史迪威的要求,派他赴缅甸指挥中国第5 、第6 军作战。 可是,他却指挥不动这两个军,部队进退皆以蒋介石的秘令行事。 于是,开始了史、蒋之间围绕指挥权问题的斗争。 缅甸失守后,史迪威同部分中国军队一起撤退到印度。 他认为,要想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必须对中国军队重新进行整训和装备。 他对中国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领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同任何国家的军 队媲美;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贪污、无能、不关心士兵生活和军事训练,则极端鄙 视。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