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7) 他刚在总统书房落座,一封急电送到罗斯福手里,上书“托卜鲁克投降,3 ? 5万人被俘”。 丘吉尔大惊失色,简直无地自容,羞愤之中愈发坚定了在西北非登陆的决心, 拼命向美国人兜售他的“体育家”计划。 两国参谋长会晤,但仍未取得共识。 几周后,战火燃至阿拉曼,近东岌岌可危,英美军方的争执随之升温。 美国将领认定,即便在1943年英国人也不会同意在西欧登陆,他们压根儿就不 想这么做。 马歇尔愤然向总统建议向英国发最后通牒:若英国再对美国的计划置若罔闻, 美国就抽身去打日本人,丢下英国人去喂恶狼希特勒。 罗斯福当然不能同意这种蛮横作法。 他对部将们说,如果不能说服英国人,就按英国说的做,无论如何要让美国陆 军在年底前与德国人交交手。 这样既可以给斯大林有个交待,也可鼓舞国内舆论和士气。 7 月下旬,马歇尔、金和总统私人代表霍普金斯飞赴伦敦,再次与英国同行聚 会。 双方唾沫横飞大战了几轮,还是说不拢,最后交给罗斯福裁决。 22日,罗斯福发电到伦敦,一锤定音:“既然英国人愿参加‘大铁锤’计划( 即在法国海岸有限登陆) ,就只好在北非同他们合作。” 丘吉尔大喜,将“体育家”改名为“火炬”。 美将则垂头丧气。 艾森豪威尔称7 月22日“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今后的日子真不知怎么 过”,沮丧到了极点。 直到10年后他当上美国总统时,还对此事耿耿于怀,说如果是在1942年而不是 在1944年在西欧登陆, 盟军定能在苏军之前进入欧洲,那就不会有战后东方集团出 现了,“火炬”害苦了美国人。 这都是后话。 丘吉尔知道美国人心里窝火,就极其爽快地同意美将出任行动总指挥,给对方 一点安慰。 艾森豪威尔受命出任此职。 他是位极有头脑的战略家、组织家,曾在马歇尔手下任职,以其敏锐的眼光和 卓越的才干受到上司的宠信。 待美国扩军备战时,他平步青云,从中校一跃成为中将,创下和平时期快速晋 升的纪录。 他虽反对“火炬”计划,但更懂军事服从政治的道理,因此高高兴兴去赴任, 与英方联手拟定作战计划。 不料争论又起。 争执的是登陆的确切地点。 mpanel(1); 制定大战略时谨小慎微的英国人,这时分外兴奋,提出深入地中海,在毗邻突 尼斯的阿尔及利亚登陆,然后直捣突尼斯;而制定大战略时粗犷豪放的美国参谋长 联席会议,此时却顾虑重重,认为英国人的方案太冒险,提出在最西边的摩洛哥大 西洋海岸登陆,然后穿过阿尔及利亚杀向突尼斯。 美国海军出来帮腔说,他们没有那么多船把部队送到地中海。 不过艾森豪威尔倒是倾向于英国人。 双方又是一番争吵,计划迟迟定不下来。 丘吉尔此时正在莫斯科向斯大林解释“火炬”计划。 斯大林本来就对在非洲登陆不高兴,见到丘吉尔连具体登陆地点都没有就更火 冒三丈,不客气地说:“难道你们只能冷眼旁观,什么都让我们干吗? ” 丘吉尔忙赔笑脸, 背地里三番五次向国内发电急催。 回国后他亲自参与此事,与罗斯福反复磋商。 一时间,大西洋上空电波如梭,终于在9 月15日商定了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 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三点登陆的计划。 罗斯福最后用一个著名的一字电文结束了这场“跨越大西洋的作文比赛”―― “妙”! 各方皆大欢喜。 艾森豪威尔着手编组部队。 在选配力量时,罗斯福又煞费一番苦心。 自法国战败后,美国与维希法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英国却支持维希政府的死对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曾在1940年7 月在奥兰和米 尔斯比尔斯炮击法国舰队。 后来又送戴高乐的部队企图控制达喀尔和叙利亚, 变成维希的冤家。 而美国人却对戴高乐没兴趣。 罗斯福坚信,由美军打头,有可能不会遭法军的抵抗。 若英国人掺和进来, “必将引起非洲所有法军的全力抵抗”。 因此,登陆部队大部由美军组成,英军主要负责海上运输, 派少数人参加登陆。 丘吉尔曾提议让英军穿上美军制服,但罗斯福为保持美军的“纯正”,拒绝了 这个要求。 美驻英国的1 ?8 万人组成第2 军,由弗雷登德尔少将任军长,在奥兰登陆。 另一支美军2 ?4 万人组成西部特遣队,直接从本土开来,由后来名扬四海的 巴顿少将指挥。 第三支部队由美、英军各9000人组成,编为东部特遣队, 由美军赖德少将指挥。 登陆日期定在11月8 日。 美国军政首脑在策划这次行动时始终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希望利用自己与维希 政府的“亲善”关系,打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于是,在军事准备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一场权势与金钱的交易也紧锣密鼓地 在幕后进行。 10月上旬,身材高挑、相貌堂堂的美国驻阿尔及尔总领事罗伯特・墨菲来到伦 敦,口若悬河地向艾森豪威尔介绍说,他已在阿尔及尔建立了几个抵抗组织,把北 非法军司令部参谋长马斯特将军争取到盟军一边。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